24.河中石兽
- 格式:ppt
- 大小:1.89 MB
- 文档页数:16
《河中石兽》原文、注释及翻译《河中石兽》原文、注释及翻译1《河中石兽》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河中石兽》翻译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
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资金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
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了吗?”大家都信服地认为他的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
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
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石兽反而逆流而上。
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on ,山门圮(pi)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zh doO数小舟,曳(y e)铁钯(p a),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f e 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 a 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 e)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 i)断欤(y u)? 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
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
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正确的结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
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
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
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疯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吗?”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河中石兽》课文《河中石兽》是纪昀的一篇文章,很多同学在学习的时候被其文言文的句式难住了,今天,查字典语文小编给大家带来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
一起来学习一下。
《河中石兽》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
文章意思就是要具体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
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
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
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错乱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正确的结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
24__河中石兽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河干.(gān)圮.(pǐ)棹.(zhào) 铁钯.(pá)木杮.(fèi) 湮.(yān)啮.(niè) 溯.(sù)流【解析】注意“棹”的声母是“zh”不是“z”;“钯”不要读作“bǎ”,“杮”不要读作“shì”。
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D)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解析】前三项均为代词,最后一项为助词“的”。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有误的一项是(C)A.一讲学家/设帐寺中B.沧州南/一寺/临河干C.果得/于/数里外D.然则/天下之事【解析】C项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果/得于/数里外。
4.按要求填空。
(1)古人对数字的表达和现在有所不同,比如“二八年华”指女子十六岁。
“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这副对联的上联是清朝乾隆皇帝出的,暗指一位老人的年龄。
当时名臣纪晓岚对了下联,联中也隐含这位老人的年龄。
根据文化常识和数学知识,这位老人的年龄应是__一百四十一__岁。
(2)“析字联”是指对联中采用拼拆汉字形体的技巧,或分或合而成的对联。
传说清代名士纪晓岚一次出游,见清泉汩汩,小溪潺潺,风景甚是怡人,便驻足欣赏。
又见一位老樵夫在溪边休息,恰逢其小女送饭而来。
如此情景令纪晓岚心头一动,随口吟出一联:“白水泉边女子好,少女最妙。
”没想到老樵夫听了也应声对出一联:“山石__岩__下古木__枯__,此木为__柴__。
”纪晓岚听罢,与老樵夫相视而乐。
请根据对联与汉字的知识,将老樵夫对出的一联补充完整。
【解析】(1)上联中两个甲子年是一百二十岁,再加上“三七岁月”即二十一岁,所以是一百四十一岁。
下联中“古稀双庆”即是两个七十岁,“一个春秋”即一岁,所以也是一百四十一岁。
(2)上联中采用了拼拆汉字形体的技巧,将“白水”组成“泉”字,将“女子”组成“好”字,将“少女”组成“妙”字。
河中石兽原文翻译赏析河中石兽原文翻译赏析河中石兽原文翻译赏析1河中石兽原文作者:纪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转转一作:再转)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河中石兽译文及注释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
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
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
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
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
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
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河中石兽》原文《河中石兽》原文《河中石兽》是清代文学家纪昀创作的一篇文言小说。
此文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亦告诉了人们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河中石兽》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河中石兽》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注释1.此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
石兽:古代帝王官僚墓前的兽形石雕,此处指寺庙门前石雕。
2.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县。
南:南部。
3.临:靠近,也有“面对”之意。
4.河干(gān):河岸。
干:岸。
5.圮(pǐ):倒塌。
6.沉焉(yān):沉没在这条河里。
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7.阅:经过,经历。
8.十余岁:十多年。
岁:年。
9.求:寻找。
10.竟:终了,最后。
11.棹(zhào):名词作动词,划(船)。
12.曳(yè):拖。
13.铁钯(pá):农具,用于除草、平土。
钯:通“耙”。
14.讲学家:讲学先生,以向生徒传授“儒学”为生的人。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及原文《河中石兽》课文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作者纪昀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ù)?《河中石兽》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3)品味文章的写作特色。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掌握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从前,有一条河边有座寺庙。
一天,庙前两座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
十几年后,寺庙里的和尚到哪里能找到这两座石兽呢?(同学们如果预习了文章,就知道是上游)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新知探究1、作者简介:纪昀,字晓岚。
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
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
《河中石兽》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外阅读训练】一、重点注释默写:1、【河干】2、【山门】3、【圮】4、【阅】5、【求】6、【竟】7、【棹数小舟】【棹】8、【曳铁钯】【曳】9、【设帐】10、【尔辈不能究物理】【尔辈】【究】【物理】11、【是非木柿】【是】【木柿】12、【湮】13、【颠】14、【众服为确论】15、【河兵】16、【失石】17、【反激之力】18、【啮】19、【坎穴】20、【不已】21、【遂】22、【溯流】23、【据理臆断】【臆断】二、重点句子翻译: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翻译:2、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翻译:3、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4、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翻译:5、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翻译:6、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三、课外文言文阅读:大言赵有方士好大言,艾子戏问之曰:“先生寿几何?”方士曰:“余亦忘之矣。
忆童稚时与群儿看伏羲①画八卦,见其蛇身人首,归得惊痫,赖伏羲以.草头药治,余得不死。
女娲之世,天倾西北,地陷东南,余时居中央平稳之处,两不能害。
②,因举一指伤其额,流血被.面而遁。
舜为父母所虐,号泣于天,经余门,劳而觞③之,力辞不饮而去。
姜家小儿钓得小鱼,时时相遗.,余以饲山中黄鹤。
”艾子唯唯而退。
俄而..赵王堕马伤胁,医云:“需千年血方可治之。
”下令求千年血,不可得。
艾子言于王曰:“此有方士,不啻数千岁,杀取其血,其效当愈速矣。
”王大喜,密使人执方士,将杀之。
方士拜且泣曰:“昨日吾父母皆年五十,东邻老姥携酒为寿,臣饮至醉,不意言词过度,实不曾活千岁。
艾先生最善说谎,王其勿听。
”赵王乃叱.而赦之。
(取材于明代陆灼《艾子后语》)【注释】①伏羲:神话传说中的三皇之一,蛇身人首。
《河中石兽》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一、重点注释默写:1、【河干】2、【山门】3、【圮】4、【阅】5、【求】6、【竟】7、【棹数小舟】【棹】8、【曳铁钯】【曳】9、【设帐】10、【尔辈不能究物理】【尔辈】【究】【物理】11、【是非木柿】【是】【木柿】12、【湮】13、【颠】14、【众服为确论】15、【河兵】16、【失石】17、【反激之力】18、【啮】19、【坎穴】20、【不已】21、【遂】22、【溯流】23、【据理臆断】【臆断】二、重点句子翻译: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翻译:2、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翻译:3、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4、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翻译:5、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翻译:6、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参考答案一、重点注释默写:1、【河干】河岸。
2、【山门】佛寺的外门。
3、【圮】倒塌。
4、【阅】经过,经历。
5、【求】寻找。
6、【竟】终了,最后。
7、【棹数小舟】划着几只小船。
【棹】,划(船)。
8、【曳铁钯】拖着铁钯。
【曳】,拖。
9、【设帐】设馆教书。
10、【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尔辈】,你们这些人。
【究】研究、探求。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1、【是非木柿】这不是木片。
【是】,这。
【木柿】,削下来的木片。
12、【湮】埋没。
13、【颠】颠倒,错乱。
14、【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15、【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
16、【失石】丢失的石头,这里指落入水中的石头。
17、【反激之力】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
18、【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19、【坎穴】坑洞。
20、【不已】不停止。
21、【遂】于是。
22、【溯流】逆流。
人教部编版7年级语文测试题24 《河中石兽》文言文阅读(12分)河中石兽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⑴一寺临.河干()⑵山门圮.于河()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1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4分)⑴如是.再啮古义:()今义:()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1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1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答案:(二)12.⑴靠近⑵倒塌⑶经历⑷只13.⑴这样判断动词⑵事物的道理物理学14.D15.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16.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言之成理即可)附赠材料:以学生为第一要务目标我们教育工作的最终目标只有一个:学生。
因此,我们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应该紧紧围绕这个问题:它是否对我们的学生最好?我相信,如果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能时刻考虑这个问题,那么我们的教育环境一定会比现在所呈现出来的样子要好得多。
《河中石兽》古诗文原文和译文《河中石兽》古诗文原文和译文《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作者为纪昀,题目是编者加的。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河中石兽》古诗文原文和译文,欢迎阅读。
《河中石兽》古诗文原文和译文篇1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①,山门圮(pǐ)于河②,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③,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④,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fèi)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下⑥,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⑦”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⑧,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
⑨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⑩译文: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
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竟然没找到,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
摇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痕迹。
一个讲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埋在沙里,越沉越深。
沿着河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信服(它)是正确的言论。
一个老水手听了这话,又嘲笑说:“凡河中落入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
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
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
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
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去了。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的人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很疯狂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
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
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
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
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
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很疯狂;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 人们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接下来咱们详细分析一下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