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经济法责任
- 格式:ppt
- 大小:2.49 MB
- 文档页数:59
经济法责任及其构成要件经济法责任是指在经济活动中,对于法律规定的行为违法或者不法所产生的后果,必须对行为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在现代社会中,经济活动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经济法责任在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共利益、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针对经济法责任及其构成要素进行详细阐述。
一、经济法责任的含义经济法责任是指在经济活动中,违反国家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给他人造成经济损失或者影响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利益所承担的责任。
在经济活动中,行为人与他人交换其所拥有的资源和财富,这种交换关系受到法律的调节,因此在经济活动中必须遵守法律规定。
一旦行为人违反法律规定,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经济法责任的构成要素经济法责任的构成要素包括主体、行为、客体、法益、过错、损害等要素。
(一)主体要素主体要素是指在经济活动中,承担经济法责任的行为人。
在经济活动中,主体要素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等。
自然人是指人身体上的个体,法人是指在法律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公司、企业、机构等,其他组织包括合伙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
(二)行为要素行为要素是指在经济活动中,承担经济法责任的行为。
行为要素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包括行为人的意志和动机,客观因素包括具体的行为过程和结果。
行为要素是经济法责任构成的重要基础。
(三)客体要素客体要素是指在经济活动中,经济法责任的承担对象。
客体要素包括实物和非实物客体。
实物客体包括土地、房屋、机器设备等,非实物客体包括知识产权、商业秘密、荣誉权、人身健康等。
(四)法益要素法益要素是指经济法规定保护的合法权益。
在经济活动中,包括财产权、知识产权、合同自由等。
经济法责任的承担与法益的受害息息相关。
(五)过错要素过错要素是指行为人在经济活动中违反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导致他人权益受损失所具有的主观过失。
过错要素是构成经济法责任不可缺少的要素。
(六)损害要素在经济活动中,行为人的违法行为往往对他人的财产、人身和荣誉等权益造成损害。
第二章经济法总论第一节经济法的兴起一、概念溯源1、1755年,法国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摩莱里在他出版的《自然法典》第四篇“合乎自然意图的法制蓝本”中首先提出和使用了这一概念。
摩莱里在该部法典中设计了一个符合“自然”和“理性”的制度以及保证实现该制度的“合乎自然意图的法制蓝本”。
在《自然法典》第四编的“分配法或经济法”中,摩莱里力图从分配领域上确立公有制的社会经济生活原则。
摩莱里所提出来的“经济法”,并不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科学概念,而仅仅是一种对于未来的主观构想。
2、1843年,法国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德萨米在他的《公有法典》中,对“分配法和经济法”作专章论述。
其主张实行公有制,认为未来社会结构的基本经济单位是“公社”,最好的分配方式是按比例的平等或相称的平等,“经济法”就是用来建造公社的一种指导思想,建立理想社会中公平分配财富的原则和方法。
德萨米的“经济法”概念包括的内容比摩莱里的更广,涉及各种经济法律制度,且其经济法律思想里,已经有某些唯物主义的成分。
但仍是依托空想社会主义为背景3、1865年,法国小资产阶级激进派蒲鲁东在他的《工人阶级的政治能力》中,进一步作了阐述,认为经济法是政治法和民法的补充和必然产物。
其认为法律应当通过普遍和解来解决社会生活矛盾,为此需要改组社会,由“经济法”来构成新社会组织的基础。
蒲鲁东指出“经济法是政治法和民法的补充和必然产物。
”他对经济法的揭示,已经模糊地触及经济法概念的一些本质属性。
4、1916年,德国法学家赫德曼在《经济学字典》中,明确使用了经济法这一概念。
德国魏玛共和国为适应战争的需要,加强对重要物资的控制,颁布了大量国家干预、调节经济的法规,有些法规直接以“经济法”命名,如《煤炭经济法》(1919年)、《钾盐经济法》(1919年)等。
赫德曼认为,经济法是经济规律在法律上的反映,从而从深层次上揭示了经济法产生的客观必然性。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由德国学者提出和归纳的经济法,才是现代意义上的经济法。
李昌麒教授认为,/经济法责任是指经济法主体因实施违反经济法律法规的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规定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义务。
杨紫煊教授认为,/经济法责任是指经济法主体因违反经济法而依法应当由经济法主体及其负责人员承担的法律后果。
漆多俊教授认为,/经济法责任是指人们违反经济法规定的义务所应付出的代价。
责任一词在现代汉语中有双重含义:一是分内应做的事;二是没有做好分内应做的事而应承担的过失。
前者表示积极方面,具有肯定性;后者则表示消极方面,具有否定性。
经济法责任是有经济法律法规所确认的各种责任形式的总称”的观点。
在这种观点下,经济法责任将民事、行政及刑事三种责任形式包含在内。
有人从保护经济法律关系的角度来看待经济法责任,认为经济法责任的实现是经济法律关系的保护方式。
特点:第一,经济法责任是以经济职责和经济义务存在为前提的"其他的部门法律,如民法和刑法,它们的法律主体具有多样性和可变性,范围非常广泛"在民法中。
上到国家!下到贫民,都可能是民事法律责任承担的主体"但经济法责任主体通常是特定的,例如政府机关及国家授权的机构等"另一方面,经济法责任承担的主体是负有一定职责或义务的国家机构,如果它不具有该职责或义务,那么就不会成为经济法责任的主体"而且经济法责任表现的通常是一种消极的!否定性的法律义务,具有单向性和非对等性"经济法责任既包括对一般业主(即当事人)所应承担的责任,同时也包括对国家与社会的责任"第二,经济法责任不以不利后果的发生为前提"因为经济法的违法行为时可能或者已经造成社会危害这两种形式,而这两种形式都为经济法所调整和控制,所以,在经济法介入到经济活动中的时候,不一定已经发生了危害后果"而且经济法的违法行为与后果是隐性或漫长的,在短时间内可能并不会产生严重的危害后果,但违反经济法的行为却可能在日后给社会经济的秩序带来不良的影响"所以经济法责任与其他法律部门的责任追究形式不同,不利后果也并非其必要的构成要件"所以,规范经济法的法律秩序,惩戒违反经济法的法律行为,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因为它不仅涉及到经济法的相关理论知识,还需要专业的经济学方面的知识"所以,很多学者都建议,要组建专门的经济法司法与执法机构,培养和选拔专业的人才"要使经济法切实的贯彻到整个社会,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第三,经济法责任具有相互分离性。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中华会计网校会计人的网上家园中级会计师考试辅导《经济法》第二章讲义4其他责任3.其他责任:(1)股东权利的限制股东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或者抽逃出资,公司根据公司章程或者股东会决议对其利润分配请求权、新股优先认购权、剩余财产分配请求权等股东权利作出相应的合理限制,该股东请求认定该限制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2)股东资格的解除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未履行出资义务或者抽逃全部出资,经公司催告缴纳或者返还,其在合理期间内仍未缴纳或者返还出资,公司以股东会决议解除该股东的股东资格,该股东请求确认该解除行为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3)诉讼时效①公司股东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或者抽逃出资,公司或者其他股东请求其向公司全面履行出资义务或者返还出资,被告股东以诉讼时效为由进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链接】当事人对基于投资关系产生的缴付出资请求权提出诉讼时效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②公司债权人的债权未过诉讼时效期间,依照规定请求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或者抽逃出资的股东承担赔偿责任,被告股东以出资义务或者返还出资义务超过诉讼时效期间为由进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示例】4.违法货币出资的处理(P46):以贪污、受贿、侵占、挪用等违法犯罪所得的货币出资后取得股权的,对违法犯罪行为予以追究、处罚时,应当采取拍卖或者变卖的方式处置其股权。
——不能直接抽逃【例题·单选题】甲、乙、丙共同出资设立一有限责任公司。
其中,丙以房产出资30万元。
公司成立后又吸收丁入股。
后查明,丙作为出资的房产仅值20万元,丙现有可执行的个人财产6万元。
下列处理方式中,符合公司法律制度规定的是()。
A.以现有可执行财产补交差额,不足部分由丙从公司分得的利润予以补足B.以现有可执行财产补交差额,不足部分由甲、乙补足C.以现有可执行财产补交差额,不足部分由甲、乙、丁补足D.无须补交差额,甲、乙、丁都不承担补足出资的连带责任[答疑编号5677020301]『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根据规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后,发现作为设立公司出资的非货币财产的实际价额显著低于公司章程所定价额的,应当由交付该出资的股东补足其差额,公司设立时。
中级会计经济法第二章知识点汇总一、知识概述1. 《公司法律制度》①基本定义:就是关于公司从设立、运行到解散整个过程中涉及的一系列法律规定。
简单说就像游戏规则一样,规定着公司在市场经济这个大游戏里怎么玩,比如股东怎么出资、公司机构怎么运行等。
②重要程度:这可是中级会计经济法的重难点板块啊,在整个学科里占比很大。
从实际意义上讲,理解它能让你明白企业运营背后的法律框架,对以后从事财务相关工作、商业投资或者自己开公司都有用。
我学的时候就感觉这部分有点难啃,但啃下来对整个经济法的理解会有质的飞跃。
③前置知识:需要对基本的经济主体概念有所了解,像什么是企业、什么是法人,还得对一些基本的民事法律关系有概念,比如合同关系等。
④应用价值:在现实中,如果打算创业,这就能告诉你怎么合法合规地设立公司,要是参与企业财务决策的话,也能让你清楚公司治理结构里的法律要求,避免违规操作。
比如说有个朋友打算和别人合伙开公司,因为不了解公司法律制度,差点在股东出资方式上吃大亏,还好咨询了专业人士。
2. 《合伙企业法律制度》①基本定义:合伙企业就是几个人或者企业共同合伙经营的一种企业形式,有关合伙企业的法律制度就是规范这种合伙关系、企业运营、利益分配等方面的规定。
这就好比一群人搭伙盖房子,规定了谁出多少力、房子怎么管、赚了钱怎么分之类的规则。
②重要程度:在经济法里也是重点内容。
因为合伙企业和公司不同的运作模式,决定了它在市场经济中有不同的角色和地位。
学到这部分可以跟之前的公司法律制度对比,对企业类型的理解就更全面了。
③前置知识:同样要对基本民事法律关系和经济主体概念有初步认识。
④应用价值:现实生活中很多小的创业团队或者专业服务机构采用合伙形式的非常多,像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
了解这个法律制度就知道合伙人之间的权利义务,还有在决策、收益分配等方面怎么保护自己的权益。
二、知识体系1. 知识图谱:这一章主要讲企业相关法律制度,公司法律制度和合伙企业法律制度是两大核心板块。
第五讲经济法责任上篇经济法责任概述第一节经济法责任的概念和特征一、从经济法调整方法到经济法法律责任法律的功能的实现是从两个主要的方面入手的:一是由具体的法律指向具体的社会关系,此即谓法律的调整对象,二是具体的法律采用具体的调整方法来实现对具体社会关系的调整,此即谓法律的调整方法。
法必须有适当的调整方法,否则,法就不能履行其调整社会关系的使命。
同时,不同的法律都应该有不同的调整方法,否则也不会使具体的法律实现其具体的目标。
在一定的层面上,法律与道德规范、纪律规范发挥功能的方法具有相同性,它们采取的基本方法是:首先规定人们的行为规则,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尤其规定后者;然后才规定人们违反或遵守规则的后果,遵守的会有积极的后果至少不会有消极的后果,违反的肯定有消极的后果。
但是,法律的调整方法与道德规范、纪律规范等发生作用的方法不同,法的调整方法具有国家强制性,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
法律规范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强行性规范,规定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必须为或不为某种行为;二是任意性规范,其内容是:在一定条件下,法允许人们为或不为某种行为;三是提倡性规范,其内容是:在一定条件下,鼓励、提倡人们为或不为某种行为。
人们违反或遵守法律规范规定的行为模式会导致法律后果:违反强行性规范——导致否定式法律后果(具体否定,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遵守强行性规范——导致肯定式法律后果(一般肯定)违反任意性规范——导致否定式法律后果(一般否定)遵守任意性规范——导致肯定式法律后果(一般肯定)违反提倡性规范——导致否定式法律后果(一般否定)遵守提倡性规范——导致肯定式法律后果(具体肯定:奖励)各个部门法的调整方法各有不同,主要表现在选择规范方式和法律后果模式的偏爱上,例如:刑法偏爱强行性规范,偏爱具体否定模式(制裁);民法偏爱任意性规范和一般性肯定或否定模式;而行政法和劳动法等使用大量的提倡性规范,也使用奖励这种具体肯定后果。
经济法调整方法的特点是:既采取强行性规范方式,又有许多任意性规范,尤其采用大量提倡性规范;既规定经济法责任和经济法制裁等具体否定式法律后果,又注重采用奖励这种肯定式法律后果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