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础第五章思维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 格式:ppt
- 大小:2.86 MB
- 文档页数:30
心理学导论知识框架和题库温馨提示:在这里只列出每个章节重要的名词解释,但是书上一切黑体名词都是可以出题的,所以请大家都要看和记。
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心理过程(知情意)、心理特征、心理倾向、变量、刺激变量、机体变量、反应变量、操作性定义、实验法、准实验法、霍桑效应、单双盲研究、问卷法、演绎法、质性研究法简答题1、简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简述心理现象包括哪些内容?**2、简述心理的过程?*3、简述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者的关系?**4、简述心理与行为的关系?*5、怎么理解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科学性、原则、学科性质)*6、简述实验法(或者其他研究方法)***7、简述某一流派极及其观点**论述题1、论述心理学的研究方法***2、论述当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3、当代心理学研究取向*第二章起源名词解释感应性、感受性面容失认症、进化心理学、适应器论述简答此章节较少出题1、劳动和语言对人心理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生理基础名词解释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元、本能行为、三角验证、裂脑、选择性繁殖、双生子研究简答题1.简述神经元的结构、类型及其作用*3简述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3.大脑皮层的主要分区及功能第四章环境基础名词解释生态系统理论、社会影响、从众、服从、角色、社会促进、社会怠惰、去个性化、舆论、风俗、社会排斥论述简答题1.环境对心理的普遍制约作用表现在哪里?2.简述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3.大众传播媒介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表现在哪里4.服从的影响因素?***5.为什么会从众?***第五章毕生发展名词解释毕生发展、反应的交互作用(唤起、超前)、横断研究、纵向研究、聚合交叉研究、同化、顺应、依恋、自我同一性简答题1.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2.简述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3.简述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第六章意识名词解释意识、意识流、焦点意识、边缘意识、催眠简答题1.简述睡眠阶段及其特点*2.简述催眠的步骤。
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读后感第一章思维概述 (2)1.1 思维的定义与重要性 (2)1.2 思维的类型与特点 (2)1.2.1 类型 (2)1.2.2 特点 (2)第二章观察力培养 (3)2.1 观察力的作用与意义 (3)2.2 观察力的训练方法 (3)2.3 提升观察力的技巧 (3)第三章分析力培养 (4)3.1 分析力的基本概念 (4)3.2 分析力的培养途径 (4)3.2.1 强化逻辑思维训练 (4)3.2.2 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4)3.2.3 开展多样化实践活动 (4)3.2.4 培养信息素养 (4)3.3 分析力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5)3.3.1 诊断问题 (5)3.3.2 制定解决方案 (5)3.3.3 实施方案并评估效果 (5)3.3.4 总结经验教训 (5)第四章创造力培养 (5)4.1 创造力的内涵与价值 (5)4.2 创造力的培养方法 (5)4.3 创造力的实践案例 (6)第五章批判性思维培养 (6)5.1 批判性思维的定义与特点 (6)5.2 批判性思维在生活中的应用 (6)5.3 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方法 (7)第六章逻辑思维培养 (7)6.1 逻辑思维的基本原理 (7)6.2 逻辑思维的训练技巧 (7)6.3 逻辑思维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 (8)第七章情绪智力培养 (8)7.1 情绪智力的概念与作用 (8)7.2 情绪智力的培养方法 (9)7.3 情绪智力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 (9)第八章综合思维能力培养 (10)8.1 综合思维的意义与价值 (10)8.2 综合思维的培养策略 (10)8.3 综合思维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10)第一章思维概述1.1 思维的定义与重要性思维是人类智慧的核心,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
它涉及对信息的获取、加工、整合、存储和应用。
思维过程不仅包括对已知事物的理解和分析,还包括对未知事物的推测和预测。
从广义上讲,思维是人类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认知、评价和创造的总体活动。
心理学原理名词解释2第五章思维与创造性1、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2、思维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间接性、概括性、思维和语言有密切关系。
3、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
综合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各个特征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4、比较是把各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个别方面或个别特点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比较实质上是一种更复杂的分析和综合。
5、抽象和概括。
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舍弃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
概括是在头脑中把从各种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联合起来的过程,又可以分为初级概括与高级概括。
6、根据思维过程所凭借的中介的不同,可以把思维划分为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直觉动作思维指依据实际行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过程。
具体形象思维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抽象逻辑思维是指运用言语符号形成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7、根据思维活动探索目标的不同方向,可以划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聚合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
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当前问题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活动。
8、常规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
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它既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结合。
9、概念在心理学上指的是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号,就是词的形式来表现。
心理学通常以人们掌握概念的途径不同将概念分成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
日常概念也叫模糊概念或前科学概念,它是在日常交往和个人经验的积累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这类概念的内涵中有时包含着非本质特性,而忽略了本质特性。
(学姐给的)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0分)1、根据心理学各分支学科承担的任务不同,心理学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领域:基础研究和__。
2、神经冲动的传导在细胞内主要是电传导,在细胞间主要是__传导。
3、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互接触的部位叫__,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借助于突触囊泡内的神经递质来完成的。
4、实现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__。
5、在自然情景中对被观察者的行为做系统的观察、测量和纪录,以了解其心理的研究方法是__。
6、用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被试者的智力、情绪、人格特质、价值观、心理健康以及其它心理品质的方法是__。
7、__是意识活动的基本状态。
8、一般把对信息的加工过程叫认知过程,主要包括:感知、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活动。
如果人的意识不是指向外在信息,而是指向自己内部的大脑加工过程,这就是__。
9、处理信息的基本单元叫__。
10、从分析处理的角度,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和描述研究两大类,__试图探讨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二、单项选择题(10分)1.在研究身心发展时,通常把个体的心理划分为生理的发展、认知和语言的发展、人格的发展、依恋和社会性的发展、道德品质的发展。
其中,()的发展,影响人的人际关系、恋爱及婚姻状况。
A 认知和语言B 人格C 依恋和社会性D 道德品质2、下列哪个心理现象不具有引发行为动机的作用。
A 思维B 动机C 情绪D 意志3、重视潜意识对人的行为影响的理论派别是()A 行为主义B 认知派C 精神分析D 人本主义4、在心理理论派别中,()主张用客观实证的方法去考查个体的外显行为,反对用内省法研究人内部的意识活动,试图用刺激——反应公式来解释人的行为。
A 行为主义B 认知派C 精神分析D 人本主义5、目前盛兴的强调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尊重学生、重视对学生潜能开发的教育主张,与下列哪种心理学理论派别有关()。
A 行为主义B 机能主义C 精神分析D 人本主义6.在实验研究中,研究者操纵的籍以引起被试反应发生变化的因素或条件叫()。
《基础心理学》第四节-第六节第四节思维、言语及想象一、思维概述1、思维的定义和特征(1)定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
作为一种反映形式(2)特征:①间接性指以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为媒介,对没有直接作用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加以认识,甚至能对根本不能直接感知的客观事物,借助媒介进行,还能对尚未发生的事件做出预见(从已知推出未知)。
间接性形成的前提是事物之间有内在联系,并被认识。
如看到白雪就判断昨晚下雪了;通过实验认识原子核内部结构;预报日食、月食和天气②概括性指把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抽取出来,形成概括性认识;或者是说把事物的特性抽取出来,加以分类并用词标示出来。
概念的形成就是概括性认识的结果,以词的形式来表现,如树的概念。
人们可借助于概念支认识那些还没有认识的事物。
正因为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人的认识才具有了超脱现实的性质(3)操作过程:基本形式①分析与综合:分析是在头脑中将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属性的过程;综合就是把这些部分或属性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②抽象与概括:抽象是在思想上将事物的共同属性抽取出来,舍弃非本质属性的过程;概括就把抽取出来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结合在一起的过程。
二、思维种类1、按形态:①动作:以实际动作为支柱,如儿童垒积木②形象: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支柱,如画家作画③抽象(词的思维或逻辑思维):用词进行判断、推理并得出结论,以词为中介来反映现实,是思维的最本质特征,也是人的思维和动物心理的根本区别。
2、按方向:①辐合(求同):按已知信息和熟悉的规则,如用公式解题,调试家电②发散(求异):按不同方向探索问题答案。
3、按创造性:再造性用已知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创造性用独创的方式去。
辩证转换:需沿不同途径寻找问题的答案时为发散思维,需从各种可供选择的答案中去确定一个更合适的答案时为辐合思维。
都是为了解决问题。
三、概念形成与问题解决1、概念形成(1)内涵和外延①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以词来标示和记载;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②每个概念都有内涵、外延。
从心理学角度谈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内容摘要: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与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密切相关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
本文依据心理学中学习心理的理论,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思维、学习兴趣、思维定势、问题情境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宋代学者程颐也很强调学和思的结合,他说:“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之。
”这就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学生,如果只通过多问、多见、多识、多听等获得感性知识,而不经过思维加以分析整理、引申归纳、对比推论,提高到理性认识的话,学习是不会有收获的;反之,如果只会枯坐在斗室里冥思苦想而不去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那么就算你思考得再勤,也是枉然。
心理学家对思维下了这样的定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一般特性和规律的一种概括性的、间接的认识过程。
可见,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高级阶段。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深深体会到智力的核心是思维,有思则明,明则通,通能应变。
化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很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关键在于狠抓思维的启发、诱导、训练和发展,以达到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目的。
因此,培养中学生化学思维能力,已成为中学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就本人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体会,结合心理学中关于学习心理的一些理论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能力的前提。
心理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对象有兴趣时,大脑中有关学习神经的细胞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无关的则处于抑制状态。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具有浓厚的兴趣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态度。
对某一学科产生强烈而持久兴趣的学生,会自觉克服学习中种种困难,排除干扰,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