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历史与社会八下《6.2科学革命》word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2
《科学革命》同步测试(含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以下哪位科学家既是数学家也是物理学家()A.伽利略B.布鲁诺C.哥白尼D.牛顿【解析】参考答案为D。
2.提出“宇宙是无限的”科学家是()A.布鲁诺B.牛顿C.托勒密D.哥白尼【解析】参考答案为A。
3.被誉为“科学革命的开端”的是()A.哥白尼提出“日心说”B.托勒密提出“地心说”C.布鲁诺提出“宇宙无限论”D.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解析】参考答案为A。
4.世界步入近代以来,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思想家和科学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下列连线搭配不正确的一组是()A.达尔文──进化论B.爱因斯坦──杠杆定律C.布鲁诺──“宇宙无限论”D.牛顿──自由落体定律【解析】参考答案为C。
5.文艺复兴时期,一大批文学界、有艺术界、科学界的巨人通过文学作品、绘画和各种著作传播人文主义思想。
其中,属于科学界的“巨人”有()①但丁;②米开朗琪罗;③牛顿;④伏尔泰;⑤哥白尼;⑥卢梭;A.①⑤ B.②④ C.③⑤ D.④⑥【解析】参考答案为C。
6.某班同学正在筹备文艺复兴时期科学家的人物图片展,下列人物图片可以参加展出的有()①卢梭;②莎士比亚;③伽利略;④但丁;⑤孟德斯鸠;⑥哥白尼A.③⑤ B.②⑥ C.①⑤ D.③④【解析】参考答案为A。
7.某历史情景剧中的“被教会处以火刑,在行刑时高呼“火,不能征服我””的科学家是()A.牛顿B.布鲁诺C.哥白尼D.托勒密【解析】参考答案为B。
本题选自《教与学·课程同步讲练》8.近代自然科学获得极大发展的原因包括()①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②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③科学家勤奋努力的研究④科学家得到教会的支持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解析】参考答案为D。
9.他是近代物理学的一位奠基人,他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物理学中的力学单位以他的姓氏命名。
此人是()A.托勒密B.哥白尼C.牛顿D.布鲁诺【解析】参考答案为C。
第六单元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第一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读有关资料,说明电的使用、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通过比较分析,知道手工工场和工厂生产的不同。
2.收集相关资料,讲述发明者的发明活动及发明故事,认识一切成功源于勤学多思,从而培养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的精神教学重点: 主要科技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手工工场和工厂的不同。
教学难点: 主要科技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的精神。
导入1.发电机的发明和应用的教学建议○引导学生回忆工业革命兴起时的主要发明,想想蒸汽动力的局限性。
○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结合图6-10了解发电机发明的情况。
○接着可介绍法拉第、格拉姆、西门子的事迹,提问:“电力的广泛应用有什么影响?”(电机、电话、电灯这三大发明,照亮了人类实现电气化的道路。
电力工业的发展,促进了蒸汽机和内燃机的改进。
内燃机的广泛应用,为制造汽车和飞机解决了发动机装置问题,引起一次交通运输工具的革命。
)[活动]科学是人们认识自然界的一种活动,它的成果是科学理论的发现;而技术则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的成果是新产品或新工艺的发明。
科学理论常常可以转化为技术原理,从而启发新的技术发明。
科学理论促进技术发展,技术发明又为科学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理论的发现与技术发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接下来,结合图片,让学生讨论交流:电能的优点。
(传递速度快,传输损失小,能远距离输送,并能按用户需要科学分配能量。
电站可建在水源、燃料、交通各方面条件适合的地方,便于集中生产、集中管理、电能无污染。
)○然后让学生在阅读图6-14和活动设计的基础上,讲述爱迪生的发明故事及其主要发明,认识科学发明的伟大和艰辛。
[活动]教师可讲述2003年8月14日下午,包括纽约、底特律、新泽西等地在内的几乎整个美国东部地区和加拿大东南部遭遇了一场罕见的大断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科学技术成就(二)》教案【教学内容】科学技术成就(二)
【教学目标】
1. 了解工业革命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2. 掌握工业革命的背景、特点、影响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3. 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工业革命对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难点】
1. 工业革命的背景和基本概念。
2. 工业革命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3. 工业革命对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案及课件,学生准备听讲笔记【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老师短暂地介绍一下上节课所讲述的内容。
2. 利用PPT显示工业革命的标志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使
学生能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3. 引入工业革命概念及前因后果。
二、学习新知
1. 工业革命的背景介绍,引导学生了解工业革命的社会政治背景。
2. 工业革命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介绍。
3. 案例分析:以纺织业和铁路运输业为例,探究工业革命对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
三、巩固新知
1. 学生分组,发挥想象力,发表对工业革命发展的观点及思考。
2. 学生就工业革命对社会历史的影响进行讨论。
四、课堂小结
1. 老师进行总结整理,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
2. 学生针对学习中的问题进行提问,老师给予解答。
【课后作业】
1. 阅读相关资料,在笔记本上写出对工业革命的了解及思考。
2. 针对学习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在下节课开展讨论。
课程标准1-4 列举历史上的有关言论,体会人类对人地关系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2-4 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文明的文化成就及其特色。
4-3 列举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
教材分析“近代科学的诞生”是上一课时内容的延续,本课题以培根、哥白尼、布鲁诺、牛顿为代表,阐述了这一时期人类在认识自然方面的系列突破,让学生知道近代科学的诞生对解除宗教蒙昧以及重新塑造人们世界观、价值观方面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在本课时的教学的基础上,学生通过了解科学史上代表人物的理论贡献,感受近代科学的诞生对欧洲中世纪思想产生的冲击。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列举科学史上代表人物的理论对科学发展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学会利用书籍、网络、媒体等各种渠道搜集相关资料,辨证分析历史上有关人地关系的言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哥白尼、布鲁诺、牛顿事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价值观、人生观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科学史上代表人物的有关言论,进一步体会人类对人地关系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科学家的事迹,向学生传播科学思想,激励学生认真学习。
教学准备搜集相关的图片和史料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活动设计,展示图像5-18、19、20、17、16(要求最后一个必须是培根)等其他当时科学家。
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在总体上对当时近代科学家的认识,认识他们是近代科学的奠基人。
成功引入本课课题,提问:猜猜看他们都是谁?并用一句话说出他们的最大贡献。
新课教学组织学生结合书本资料就“知识就是力量”进行辩论。
通过辩论,以点带面,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
总结:第一种观点强调人地关系中人的主导地位;第二种观点强调人地关系中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
第一种观点是人们从畏惧大自然的年代中觉醒,开始认识到自身的力量,就其产生的时代来说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
但是随着人类的力量越来越强大,人类滥用自己的知识,盲目开发、破坏自然,给人类乃至整个地球上的生灵带来诸多的灾难,由此人们开始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反对把人凌驾于自然之上,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下《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word教案第一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第一课时课标要求3-4 列举事例,说明历史上交通和通信手段的不断进步,使区域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4-1 列举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科技发明,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历史前进的4-3 列举近代历史上重要事件与人物,说明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
4-5 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教学目标(1)把握工业革命时代有代表性的科技发明,了解蒸汽机在工厂生产中推动历史前进的阻碍和作用。
(2)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明白得工业革命第一在英国发生的缘故,认识蒸汽机在工厂生产中的作用,以及明白得19世纪被称为“科学的世纪”的缘故,从而培养学生猎取信息、处理分析材料的能力。
(3)了解工业革命时代重要的发明家和科学家的成果,体会他们在社会变革中发挥的作用,进而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生产的进展需要技术革命。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了解工业革命时代重要的发明家和科学家,以及他们的发明制造成果。
(2)通过图文资料的阅读,培养学生对工业革命第一在英国发生的缘故、蒸汽机在工厂生产中的作用,以及19世纪被称为“科学的世纪”缘故的分析明白得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工业革命时代重要事件和人物对推动社会变革的作用。
教学方法(1)阅读学习法(2)情形体验法学与教的过程【情形导入】教师第一播放汽车、轮船的汽笛声,工厂的机器轰鸣声,引起学生的爱好,让学生辨别并摸索这些机器是什么时候发明的?由此引入工业革命,探讨它对人类社会的庞大阻碍。
【引导探究】关于工业革命的兴起,教师可设计三个问题组织学生探究。
○什么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开始于什么时候?○工业革命什么缘故第一发生在英国?○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哪一部门?什么缘故从该部门开始呢?【合作发觉】结合教材中的参考资料,在小组讨论、探究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工业革命也叫产业革命,是指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大机器生产时期,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在英国的纺织业显现了机器生产,从而代替了手工劳动。
科学革命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了解科学史上代表人物的理论贡献,感受近代科学的诞生对欧洲中世纪思想所产生的冲击。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让学生尝试从书本和材料中获得信息。
具有一定的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与人合作学习的精神;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科学革命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难点:感受科学革命对欧洲中世纪思想所产生的影响。
三、教学策略
1.采用小组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和讨论。
2.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3.学生准备:预习课本,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查阅相关资料,收集故事。
四、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1)追寻科学的脚步
科学革命托勒密──地心说──基督教的重要理论支柱,统治了欧洲1000多年。
哥白尼(波兰)──日心说──“科学革命的开端”,动摇了基督教会的统治。
布鲁诺(意)──宇宙无限论──引起了基督教会的恐慌,被烧死在鲜花广场上。
伽利略(意)──发现月球表面有山谷,金星绕太阳运行等等──证明了新天文学说的正确性
伽利略(意)──自由落体定律
牛顿(英)──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2)品味科学家的人生
六、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1)本课虽然不是一节活动探究课,但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活动探究课的特点,即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以学定教的理念。
(2)本课创设了两个情境,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主动学习知识,学会整合知识、分析知识的方法,并通过课堂小结和课外延伸,升华本节课的主题。
(3)本节课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知识、探究问题的引导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自主探究和小组探究的形式积极挖掘课文内容,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地达到了课标的要求。
2.败笔之处
(1)在教材的处理上:导入部分过于简单,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气氛和兴趣,没有激起学生的共鸣,只是简单地、粗糙地完成。
(2)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对于教材中的图片、人物介绍着墨比较少,在教学内容整体感稍显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