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现代主义电影
- 格式:ppt
- 大小:195.50 KB
- 文档页数:15
世界电影流派:西方现代派电影世界电影流派:西方现代派电影现代派电影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新浪潮”、“左岸派”、“新德国电影”运动主将的很多作品都是现代派电影。
此外的现代派电影大师还有费里尼、安东尼奥尼、伯格曼。
一、费德里科·费里尼费里尼,是20世纪后期世界最重要的导演之一,他的作品有明显的“费里尼色彩”。
50年代有表现下层小人物悲惨命运的“孤独三部曲”:《道路》、《诈骗记》、《她在黑夜中》。
这些影片因揭示了人物压抑的内心世界而被称为“内心现实主义”。
1960年的《甜蜜的生活》是其转向现代派的奠基之作。
费德里科·费里尼的顶峰之作是《八部半》二、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安东尼奥尼,是一位纪录片和故事片的大师。
50到60年代初,他创作有四部表现妇女生活状态的影片:《奇遇》、《夜》、《蚀》、《红色沙漠》。
其中前三部他自称为“时代伟大的情感病态”三部曲,即通常所说是“《蚀》三部曲”。
1966年《放大》获戛纳电影节大奖纪录片《中国》三、英格玛·伯格曼伯格曼是瑞士著名的电影和舞台导演、剧作家。
50年代中期他拍出两部最重要的作品:《第七封印》和《野草莓》,此外还有《处女泉》、《冬日之光》等。
四、新德国电影四杰法国“新浪潮”和“左岸派”之后,欧洲兴起了“新德国电影”运动。
这些导演的共同特点是:崛起于60年代末或70年代初,大多走“作者电影”的道路,很少受旧传统影响,用丰富的艺术手段来表达他们批判社会、变革现实的愿望。
但他们没有统一的理论指导。
也没有统一的团体,每个导演都具有自己鲜明的风格。
“新德国电影”的代表为赫尔措格、施隆多夫、法斯宾德及文德斯,他们被称为“新德国电影四杰”。
法斯宾德是新德国电影运动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第一部故事片为《爱比死更冷酷》。
最具代表性的是“德国女性四部曲”:《玛丽娅·布劳恩的婚礼》、《莉莉·玛莲》、《罗拉》、《维罗尼卡·佛斯的欲望》。
现代派电影19世纪末,在欧洲国家相继出现了一个有共同原则的文艺派别,主张文艺创作要摆脱理性的‚束缚‛,表现直觉的、本能的‚自我‛。
比如雕塑、绘画,以紊乱的色彩和错乱的点线配臵,达到违反真实的抽象化;小说、戏剧,以不要人物、情节的奇特的语言、文法,反映非理性的潜意识活动。
这个流派统称现代派。
把这个创作原则运用到影片创作中,就是所谓现代派电影。
现代派电影持续的时间较长,从开始的无声片,到本世纪70年代,长达半个世纪。
其间出现过几次高潮。
1.先锋派电影运动这个运动以法国、德国为中心,20年代进入鼎盛时期,有声电影诞生后趋于低落,前后持续了10年之久,是现代派电影的第一次高潮。
先锋派的主要理论观点是:在影片内容上,主张逃避现实或超现实的抽象化、绝对化,表现‚纯粹的现象‛或潜意识‚内心的幻想‛;在表现手法上,搬用超现实主义、形式主义等现代派文艺手法,玩弄‚为表现而表现‛的觉形式‛;在结构形式上,提倡‚非情节化‚‛非戏剧化‛,通过联想的自由‚,纯粹的节奏‛,表现‚被支解,‛的物象或‚纯粹的情绪‛;在影片的作用上,否定电影的功利目的,鼓吹电影为少数‚知识界精华人上‛玩赏。
总而言之,先锋派电影走向两个极端:一是表现纯粹的现象,一是表现潜在的意念。
前者是只要形式而不要实质,后者则是只要意识而不要现实。
巴拉兹曾尖锐地指出‚:在先锋派影片里,现实生活的真实、意义和规律,竟是连一丝一毫也都找不到了。
一系列东掇西拾、互相毫无联系的视觉形象画面并不反映任何现实。
..因为现实的原来面貌在这里被支解成纯粹的现象,并被降低为单纯的视觉印象,表现赤裸裸的事实的影片,最后必然成为最不真实和最抽象的‘绝对’影片。
(‛《电影美学》)先锋派电影的理论著作很多,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德吕克1919年写的《上镜头性》,杜拉克1927年写的《完整电影》,爱浦斯坦1927年写的《从埃特纳山上看电影》等。
在他们的理论著作中,许多电影术语创造出来了,诸如:绝对电影、超现实主义电影、抽象电影、纯电影等等。
请你帮我列举现代主义的这作品。
现代主义是20世纪初期出现于欧洲的一个文化运动,它的创作理念是将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打破,挑战现实生活和人类存在的问题,探索新的艺术表达方式。
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现代主义作品。
1.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创作的小说,被认为是现代主义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它通过对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社会进行银幕式放大,揭示了财富、爱情和欲望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同时反映了对美国梦的怀疑和对人类本质的探究。
2.绘画作品《星夜》
荷兰画家梵高的绘画作品《星夜》被认为是现代主义绘画的代表作之一。
这幅作品融合了梵高独有的色彩表现和形式表现,绘出了一个幻想般的星空夜景,通过对色彩的运用表现出梵高的内心情感。
3.电影《现代启示录》
《现代启示录》是由意大利导演帕索里尼创作的电影作品,被认为是现代主义电影的经典之作。
这部电影通过对意大利社会的描绘,探讨现代社会的腐败和残酷,同时运用诸多现代主义手法,如镜头的剪辑、非线性叙事、视觉效果等,创造出强烈的现代主义风格。
4.诗歌作品《荒原》
《荒原》是美国诗人提·赛·艾略特创作的长诗,被视为现代主
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分为五个部分,探讨了人类文化的崩溃、现代社会的虚无和灵魂的空虚。
它的语言是复杂和富有象征意义的,
反映了现代主义创作的特点。
以上是一些代表性的现代主义作品,它们具有深刻的思想和独特
的艺术风格,为后世的文化艺术创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我们今
天的文学、绘画、电影等艺术创作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浅析法国电影《两小无猜》中的存在主义思想法国电影《两小无猜》(Les Quatre Cents Coups)是法国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斯执导的一部新浪潮电影。
该电影于1959年上映,由让-皮埃尔·勒昂、克劳德·马奥等人主演。
讲述了13岁的青少年阿道夫·特鲁福因为无法忍受家庭和学校的压力,开始逃学和犯罪,最终被送进教改所的故事。
本文将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视角分析该电影中的人物性格、情节结构和主题思想。
一、人物性格法国电影《两小无猜》中,主人公阿道夫·特鲁福是一个典型的存在主义者。
他的行为和思想都彰显出自由、无拘束的态度,试图摆脱社会和家庭的束缚,实现个体的自我价值。
他的行为其实是一种反叛,他反对社会对个体的束缚和拘泥,追求自由与自我实现的价值。
在电影的开头,他的教师在课堂上批评了他的作业,认为他写作没有用心,告诉他无法取得好成绩。
此举对他的自尊心造成了打击,导致他产生了对自己和社会的疏离感。
在家庭方面,他的父母关注的重点都是自己的问题,对他的成长和需求关心不够。
他认为自己与家庭以及学校的矛盾是无法解决的,于是开始了自己的逃学和犯罪之路。
二、情节结构电影《两小无猜》的情节结构体现了存在主义思想。
其情节紧扣主人公阿道夫·特鲁福,表达了他对生命的追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在电影中,阿道夫·特鲁福试图在生活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并彰显自己的人生意义。
他的挣扎和反叛是为了实现自由和自我价值,在电影的结尾,他被送至教养所,仍然保持着内心的坚韧和执着,既不放弃自己,也不同意社会的限制和牢狱之灾,他通过自己的力量,最终成功逃脱并走向自由的道路。
三、主题思想法国电影《两小无猜》中,存在主义思想贯穿始终。
电影反映了社会和家庭对个体的束缚和压迫,以及个体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阿道夫·特鲁福是一位罹患存在焦虑的个体,他通过反抗来追求自己的自由和价值。
电影凸显了个体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中的无助和困惑,带有非常强烈的现代性和反叛主义色彩。
80年代[最后一班地铁] 1980Last Metro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出品:法国典型的“后新浪潮”作品,与“新浪潮”时期相比。
特吕弗晚年的这部力作,更为精致流畅。
对时代背景的重现,因有较为丰厚资金作底,也更为细微传神。
而且能够聘请法国最热的两位明星杰拉尔·德帕迪约和凯瑟琳·德诺芙主演。
影片在商业上和艺术上都取得巨大成功,获得最正确影片在内的10项恺撒大奖。
还是特吕弗式的三角恋爱,还是那种清淡如散文的叙事风格。
除了技巧更为娴熟,叙事上更为和谒可亲之外。
这个发生在二战时期,巴黎爱国艺术家的种种活动,对曾经以旗手著称的特吕弗来说,并没有质的改变。
他只是锦上添花,并没有画龙点晴的神来之笔。
有人甚至说“新浪潮”自本片起,彻底殒落了。
而这个掘墓人正是特吕弗。
还有人指出,特吕弗对维希政府统治下的巴黎,过于温情脉脉。
说的好听一点的是想当然,另外一种说法,则是无原则无必要的粉饰。
法国电影的诸多革命阵营到了[最后一班地铁],开始丧失斗志,并有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趋势。
电影语汇的革新走到上世纪80年代,已经举步维艰了。
[法国中尉的女人] 1981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导演:卡洛尔·雷兹出品:英国本片改编自英国著名作家约翰·福尔斯的同名小说,故事发生时间是英国“维多利亚黄金时代”中的1867年。
这部小说最新颖之处,在于它从20世纪的高度来考察19世纪的社会和人。
值得称道的是,影片导演把握住了小说的这一内在精髓,没有拘泥于原小说的结构,而是采用了双线并进的时空交错方式,在描述英国小姐莎拉和贵族青年查尔斯爱情的同时,穿插了现代一对男女演员迈克和安娜演出这段故事时发生的戏外情。
当影片中的恋人终成眷属时,男女演员却分道扬镳。
导演以此来表达对19世纪古典情怀和现代人感情间的比照,从而引发观众的思考。
戏里戏外的两段爱情透过表演、摄影、场景的不同气氛和风格进行互动,耐人寻味。
《外国电影史》课总结各大艺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一、布莱顿学派20世纪初英国布莱顿地区。
主张在露天场景中创造真实的生活片段。
现实主义的萌芽。
多视点时空观念。
代表:乔治·阿尔培特·斯密士《祖母的放大镜》《望远镜中所见的景象》《玛丽珍妮的灾难》,詹姆士·威廉逊《中国教会被袭记》,埃斯美·柯林斯《汽车中的婚礼》,西赛尔·海普华斯《义犬救主记》。
二、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1917年----1928年)指从1917-1928年期间,欧洲出现的众多的电影流派和学派,这些学派和流派最终汇集成一个空前的电影运动,即先锋派电影运动。
该运动主要出现在当时的法国和德国。
先锋派电影不以盈利为目的、不叙说故事,是纯视觉影片。
这种影片一般由创作者独立拍摄,大多为短片。
其目的是对电影的美学形态和表现功能进行各具风格的实验和探索(1)法国先锋派电影运动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印象主义电影。
以立体派画家F.莱谢尔和R.克莱尔等人的电影实验作品为代表,他们当时也把运动视为电影的本性,但与德国“先锋派”影片不同之处是,他们并不把手绘的图形的变化作为表现内容,而是把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或景像结合起来表现。
这些影第二阶段:以年轻的女电影工作者G.杜拉克、原籍西班牙的L.布努艾尔、舞台剧编剧和青年诗人A.阿尔托等人的实验性影片为代表。
他们的影片受超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表现人的潜意识,包括梦境、幻觉等。
1929年后,法国电影的“先锋派”运动也转入纪录电影。
这种纪录电影很快就分为两种倾向:一种是以嘲讽社会现象为主,如法国导演J.维果的《尼斯景像》(1929~1930)主要是以怪诞的画面和奇特的剪辑,借实录的尼斯景像,嘲讽市内上流社会的生活丑态;(2)德国表现主义(1919---1924)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从1919年一1924年大致经历了5年的时间。
这一电影美学流派同样受先锋主义文艺运动的影响。
德国表现主义开始于1910年的慕尼黑,首先在绘画中,而后在文学、戏剧、音乐及建筑艺术中相继出现,形成了一场文艺运动。
电影里现代主义的名词解释现代主义是20世纪初起源于欧洲的一种文化运动,也被广泛应用于电影艺术领域。
在电影中,现代主义体现了一种独立的创作风格和审美观点,它挑战了传统的叙事结构、时间观念和艺术表达方式。
本文将探讨电影中现代主义的名词解释,并通过精选几部电影来说明现代主义在电影艺术中的应用。
一. 反叙事主义反叙事主义是现代主义电影中常见的一种叙事方式,它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并采用非线性、离散的结构,使时间、空间、事件等元素相互穿插和交织。
例如,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盗梦空间》就以非线性的手法展现了梦境层层叠加的情节,触发了观众的思考与想象力。
二. 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在电影艺术中也是一种非常突出的表现形式。
它以梦境般的、荒诞的图像和情节,传达出一种超越现实的审美意境。
大卫·林奇的电影作品常常带有超现实的色彩,例如《蓝丝绒》中黑暗而扭曲的故事,以及《樱桃的滋味》中诡异的场景与表演,都展现了超现实主义对于电影表达的独特魅力。
三. 主观摄影主观摄影是现代主义电影中一种突出的摄影技术,也被称为“动态观察”。
通过直接运用第一人称视角,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电影中的情境与情感。
索菲亚·科波拉的《失恋系》就运用了主观摄影的手法,让观众能够与主人公一起经历情感的起伏,产生强烈的共情与代入感。
四. 蒙太奇蒙太奇是一种由若干影像、声音及其他元素组合而成的表达方式,它通过剪辑和组合不同的画面来塑造情感和意义。
塔尔·贾尔邦斯基的电影《鸟人》采用了长镜头剧拍的手法,将不同的场景和情节通过剪辑变成一个流畅的整体,使观众感受到片中人物的内心思绪和情感变化。
五. 意识流体意识流体是电影中表现人物思维和情绪的一种手法,通过视觉、声音和剪辑的非传统方式来呈现人物内心世界。
斯派克·琼斯的电影《解除好友》将主人公为了逃避内心痛苦而沉入微博的情形直观呈现,通过画面的变换、音效的转换等技巧传递出主人公内心的困扰与渴望。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电影创作的美学特征意大利现实主义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兴起,新现实主义电影也是西方现代电影流派之一,成为西方电影在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电影现象。
受19世纪末作家维尔加所编导的”真实主义”文艺运动影响,是批判现实主义在特定条件下的发展.多以真人真事为题材,描绘法西斯统治给意大利普通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现方法上注重平凡景象细节,多用实景和非职业演员,以纪实性手法取代传统的戏剧手法。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是从战后的碎砖瓦砾中站立起来,他们想尽办法筹措资金和胶片来拍摄影片。
他们就象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欧洲电影艺术家们一样,不顾忌传统,富有创造性和探索精神.一批批新现实主义电影作品相继推出,引起了世界电影的关注.他们以极为朴实、真挚和深刻的艺术影片,几乎打动了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二个民族。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鲜明的美学特征,标志着有声电影以来电影趋向于现实主义美学追求的最突出的成就。
同时,他们还改变了西方电影与美国电影之间的力量的比较,并向传统的戏剧电影挑战,创造出更为电影化的艺术作品。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的美学革命,是继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之后的,在世界电影史上所出现的第二次电影美学运动,它于世界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主要体现在:一、纪录性—-新现实主义的电影艺术家们,对于现实的密切关注,并在电影作品中忠实于真实事件与人物的再现,使文学故事性消失在如同新闻报道的实际生活的叙事状态之中。
二、实景拍摄——这是新现实主义“纪录性”的一部分体现.这样一种拍摄方法,将真实的社会环境与人物的命运在视象上紧密地结合起来.新现实主义电影工作者的口号是:将摄影机搬到大街小巷上去,在实际空间中进行拍摄。
而在此之中,摄影机跟随着人物在实际空间中的运动,正是电影在空间观念上的突破,它自然使得传统的场面调度的观念随之消失,而使更为电影化的真实的空间形式得以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