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解剖学》绪论、骨总论、关节总论
- 格式:ppt
- 大小:10.02 MB
- 文档页数:55
绪论,骨学总论,躯干骨,颅骨4学时绪论人体解剖学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其任务在于理解和掌握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和毗邻关系,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奠定基础。
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分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两部分进行。
系统解剖学是按照人体各器官、系统来研究人体的形态结构;局部解剖学则是按照身体局部来研究各器宫的形态结构和相互间的位置关系。
要运用进化发展的观点,形态与功能相结合的观点,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和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观点来观察和研究人体的形态与构造。
学习时要重视标本、模型的观察和活体触摸要学会用工具书,如图谱。
掌握人体的轴、面和方位术语: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足并立,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
对人体结构描述,均以此姿势为标准。
人体的轴——根据标准姿势,人体可有互相垂直的三种类型的轴。
即:(1)矢状轴:由前→后,与身体长轴和冠状轴相垂直的轴。
(2)冠状轴:由左→右,与身体长轴和矢状轴相垂直的轴,又称额状轴。
(3)垂直轴:由上→下,与身体长轴平行的轴。
人体的切面——亦分三种:(1)矢状面:以前后方向将身体分成左右两部的纵切面。
若将身体分成相等的左右两半,称为正中矢状面。
(2)冠状面:以左右方向将身体分成前后两部的纵切面。
(3)水平面:与垂直轴相垂直,将身体分为上、下两部的断面。
常用方位术语:腹侧——近腹面背侧——近背面上(颅侧)——近头下(尾侧)——近足内侧——近正中面外侧——距正中面较远内——近内腔外——距内腔较远浅——近体表深——距体表较远近侧——近肢根远侧——距肢根较远第一篇运动系统掌握运动系统的组成及功能: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
运动系统构成了人体的支架和基本形态,起保护、支持和运动的作用。
第一章骨学第一节总论正常成人共有206块骨,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附肢骨三部分。
由骨组织等构成的骨,坚硬而有弹性,并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
活体骨是一种有生命的活的器官,具有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的特点,并有修复和改建的能力。
《系统解剖学》第二章关节学第一节总论一、直接连结两骨相对面或相对缘借纤维结缔组织或软骨直接连结,其间无间隙,不能活动或仅有少许活动。
包括纤维连结、软骨连结和骨性连结三种类型。
二、间接连结(关节)掌握关节的构造关节的构造包括二部分:1、基本构造——每个关节都具备。
•关节面表面覆有关节软骨(多数为透明软骨),具有弹性,能承受负荷及吸收震荡。
•关节囊由外层(纤维层)和内层(清膜层)所组成。
滑膜不覆盖关节软骨。
•关节腔由关节软骨和滑膜层所围成的腔隙,内含少量滑液,腔内为负压。
2、辅助结构——适应某些关节的特殊功能需要而出现。
•韧带有囊内、囊外韧带之分。
•关节盘位于两关节面之间的纤维软骨板。
•关节唇附着于关节窝周缘的纤维软骨环。
关节的运动:关节的运动与关节面形态有密切关系,基本上分屈、伸;内收、外展;旋转和环转。
关节的分类:•按构成关节的骨数(单关节、复关节)。
•按运动轴的数及关节面形态;(1)单轴关节屈戍关节,又名滑车关节。
车轴关节,关节面呈圆柱状。
(2)双轴关节椭圆关节,关节面呈椭圆形。
鞍状关节,关节面呈马鞍状。
(3)多轴关节球窝关节,两个关节面差异较大。
杵臼关节,两个关节面差异较小。
平面关节,关节面接近平面。
按关节运动方式(单动关节、联合关节)关节的X线象的基本特征:关节面光滑整齐,关节间隙清晰、宽度均匀(由关节软骨和关节腔共同构成)。
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纤维连结2、关节软骨3、滑膜襞4、旋前5、旋后二、问答题1、关节的特点是什么?它的基本构造和辅助结构各有哪些?各有什么功能?2、多轴性关节有几个运动轴?能作哪些运动?3、车轴关节、球窝关节、杵臼关节各有什么特点?第二节中轴骨骼的连结一、躯干骨的连结(一)脊柱掌握脊柱的组成:脊柱位于背部正中,由骨(24个椎骨、1块骶骨及1块尾骨)及连结(韧带、推间盘及关节突关节)组成。
椎骨的连结:•相邻椎体之间:椎间盘、前纵韧带、后纵韧带(参与椎管壁的构成)。
大专人体系统解剖学绪论骨学人体系统解剖学是医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也是学习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关键。
在人体系统解剖学中,骨学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本文将对大专人体系统解剖学中的骨学方面进行绪论说明。
骨学骨学是研究骨骼结构、形态和组成的学科。
骨骼由多种不同的骨骼组织构成,包括有机组织(如胶原)和无机组织(如磷酸钙晶体)。
骨骼功能骨骼起着多种重要的功能,包括:•提供支撑:骨骼为身体提供结构和支撑,使人类得以维持姿势和进行日常活动。
•保护内脏:骨骼形成了许多的空腔,这些空腔起到了内脏保护的作用。
•红血细胞生成:红骨髓在骨骼中生成红血细胞。
•储存矿物质:骨骼储存了大量的矿物质,如钙、磷等。
骨骼组成骨骼的组成包括:•骨质:骨质是骨骼中主要组织。
它有毛细孔并由一系列小板构成。
骨质中含有矿物质,如磷酸钙等。
•骨髓: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主要参与红血细胞的生成,黄骨髓多见于骨的中央,主要起储物质作用。
•骨膜:骨膜是覆盖在骨质表面的一层充血结缔组织,内部有骨母细胞,起到滋养骨骼的作用。
骨骼分类按照骨骼形态,骨骼可以分为长管骨、短管骨、扁骨和不规则骨。
•长管骨:如股骨、胫骨、肱骨等。
•短管骨:如指骨、跖骨等。
•扁骨:如胸骨、锁骨、肩胛骨等。
•不规则骨:如脊椎骨、腰骶骨、颅骨等。
骨的生长和修复骨骼的生长和修复能力非常强,即使骨骼受到损伤,也能够自行修复。
骨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骨化、骨融、溶解和再生等过程。
骨骼的生长和修复过程中需要有足够的营养和适当的锻炼。
骨学作为人体系统解剖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医学生来讲是必修课程。
骨骼在人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结构、形态和组成对于医学生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以上就是大专人体系统解剖学中骨学方面的绪论介绍。
系统解剖学笔记第一章骨学Osteology第一节总论教学内容骨bone 是一种器官, 具有一定的形态和功能, 坚韧而有弹性, 有血管和神经分布能不断进行新陈代谢,并有修复、改造和再生能力。
成人骨共有206块,按其所在的部位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三部分。
一、骨的分类骨的形态不一, 根据外形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四类。
二、骨的构造骨是由骨质、骨膜和骨髓构成, 并有血管和神经分布。
三、骨的化学成分及物理特性骨的化学成分包括有机质和无机质。
第二节各论一、躯干骨教学内容躯干骨包括椎骨、肋和胸骨。
24块椎骨、1块骶骨和1 块尾骨借骨连结构成脊柱。
胸椎与12 对肋相连接。
肋前端连胸骨,形成骨性胸廓。
骶骨、尾骨和两侧髋骨及其连接构成骨盆。
(一)椎骨vertebrae1. 椎骨的一般形态:椎体、椎弓和7 个突起。
2. 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1)颈椎cervical vertbral :椎体小, 椎孔大。
横突根部有横突孔, 横突的未端前后各有一结节。
第6 颈椎棘突较短, 未端分叉。
(1)第1 颈椎又名寰椎atlas, 呈环形, 没有椎体、棘突和关节突, 由前弓、后弓和两个侧块构。
前弓后面正中有齿突凹, 侧块有上、下关节面(2)第2 颈椎又名枢椎axis, 由椎体向上伸出一齿突, 与寰椎的齿突凹相关节.(3)第7 颈椎又名隆椎vertebrae prominens, 棘突长, 末端不分叉。
(见上图)2)胸椎throacic vertebrae 椎体呈心形, 在椎体的后外侧上、下缘各有一半圆形肋凹。
横突未端前面有横突肋凹。
棘突细长向后下方倾斜, 彼此掩盖成叠瓦状。
3)腰椎lumbar vertebrae: 椎体大, 椎弓发达, 棘突呈板状, 水平伸向后。
4)骶骨sacral bone: 由5 个骶椎愈合而成, 呈倒置的三角形。
(二)胸廓thorax 胸廓由胸椎、肋、胸骨和它们之间的骨连结共同构成。
1. 肋ribs由肋骨和肋软骨,共12对。
《系统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系统解剖学英文名称:systemic anatomy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程适用专业:供护理、检验、药学、预防、生物科学等专业使用。
考核方式:主要分为日常考核、操作考核、卷面考核、提交实验结果和面试五类,可选取多种方式,实验成绩的构成方式及占总成绩的20%。
课程简介:该课程是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教学的必修课程,通过本门课的教学过程阐明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相互关系及其发生发展规律。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它和医学其他各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为学生学好生理、病理、临床各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门课程总学时60个学时,其中理论教学为30学时、实验学时30学时,实验个数为20个。
实验教材及参考书:柏树令主编.系统解剖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实验一绪论、骨学总论、中轴骨骼一、类别:验证、示教性实验。
二、实验目的和要求:掌握骨的基本形态、骨的分类、骨的构造。
躯干骨的组成及其功能、椎骨的分部、椎骨的基本形态和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胸骨的形态结构和分部、躯干骨的主要骨性标志。
三、实验内容:结合骨架和游离骨观察各类的形态结构;结合脱钙骨和煅烧骨标本观察骨的物理特性;观察椎骨的一般形态结构和各部椎骨的典型结构区别。
掌握颅的组成及其分部。
脑颅和面颅各骨的名称和位置,下颌骨的形态、结构。
颅底内面三个颅窝的境界及重要结构,包括主要孔裂、颅骨的主要骨性标志。
四、学时:1.5学时。
五、主要仪器设备:常规解剖器械;人体骨架标本、各类骨标本、躯干骨标本。
六、实验中注意事项:爱护标本,轻拿轻放。
实验二附肢骨骼、关节学总论一、类别:验证、示教性实验。
二、实验目的和要求:掌握上肢骨的组成、分部、排列及其功能、上肢骨中锁骨、肩胛骨、肱骨、尺骨、桡骨的位置与形态、上肢骨的重要体表标志。
下肢骨的组成、分部、排列及其功能、髋骨的位置、组成和形态,股骨、胫骨、腓骨、膑骨的位置与形态,跗骨的排列。
1.骨总论1.1骨的分类:长骨(体又称骨干,内有空腔称髓腔,容纳骨髓,表面有1~2个滋养孔,供血管出入,两端膨大称骺,骨干与骨骺相邻的部分称干骺端,幼年时保留一片软骨,称骺软骨,成年后骺软骨骨化,骨干与骨骺融为一体,其间遗留一骺线。
)短骨(如腕骨和跗骨,较灵活)骨扁骨(主要构成颅腔,胸腔和盆腔的壁,起保护作用,如颅盖骨和肋骨。
)不规则骨(形状不规则,如椎骨。
有些不规则骨内有腔洞,称含气骨,如上颌骨。
位于某些肌腱内的扁圆形小骨,称籽骨,如髌骨。
)1.2骨的构造:骨密质(质地致密,耐压性强,分布于骨的表面。
特例:卢盖骨表层为骨密质,分外板和内板,外板厚而坚韧,富有弹性,内板薄而松脆。
二板间为骨松质,称板障,有板障静脉通过。
)骨质骨松质(呈海绵状,由相互交织的骨小梁排列而成,分布于骨的内部。
)内层(疏松,有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有产生新骨质,破坏原骨质和重塑骨的功能。
)骨骨膜外层(致密,有许多胶原纤维束穿入骨质,使骨膜固着于骨面。
)红骨髓(在椎骨,髂骨,肋骨,胸骨,肱骨和股骨等长骨的骨骺内终生都是红骨髓,胎儿和幼儿的骨髓全是红骨髓。
)骨髓黄骨髓(5岁以后,长骨骨干内沉积大量脂肪失去造血活力)区分概念:骨膜与骨内膜(衬在骨髓腔内面和骨松质间隙内的骨膜,也含有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2.人体骨骼脑颅骨颅骨面颅骨中轴骨躯干骨人体骨骼(成人206块)上肢骨四肢骨下肢骨成对:颞骨、顶骨不成对:额骨、顶骨、蝶骨、枕骨 成对:上颌骨、颧骨、鼻骨、泪骨、腭骨、下鼻甲 不成对:犁骨、下颌骨、舌骨 棘突1个 横突1对 关节突2对 24块椎骨 1块骶骨 1块尾骨 1块胸骨 12对肋 1个椎体 1对椎弓 7个凸起 上肢带骨(肩带骨):锁骨、肩胛骨 自由上肢骨:肱骨、桡骨、尺骨、腕骨、掌骨、指骨 腕骨口诀:舟月三角豆,大小头状沟。
下肢带骨(盆带骨):髋骨 自由下肢骨:股骨、髌骨、胫骨、腓骨、跗骨、跖骨、趾骨 跗骨口诀:距上跟下,舟连三楔,骰骨在外。
运动系统一、重点1.绪论、骨学总论掌握标准解剖学姿势、方位术语和人体的轴与面,骨的形态学分类和构造。
熟悉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了解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
2.躯干骨掌握躯干骨的组成,椎骨的一般形态,胸骨角的概念。
熟悉各部椎骨的主要特点,肋、胸骨的分部,躯干骨的重要骨性标志。
了解骶骨、肋的一般形态3.四肢骨掌握四肢骨的组成、位置。
熟悉腕骨、跗骨的名称和排列,髋骨的组成,四肢骨的重要骨性标志。
了解四肢骨各骨的一般形态。
4.颅骨分论掌握颅骨的区分,脑颅骨的组成。
熟悉面颅骨的组成,颅骨的重要骨性标志。
了解颅骨各骨的一般形态。
5.颅的整体观掌握颅底内面的重要结构,翼点的概念,鼻旁窦的组成、位置和开口位置,颅囟。
熟悉颞窝、颞下窝、翼腭窝的位置,眶、骨性鼻腔的形态结构和交通,新生儿颅的特征。
了解颅的顶面观、后面观和颅底外面观的主要结构,颞下窝和翼腭窝的交通。
6.关节学总论、中轴骨连结掌握关节的基本构造和辅助结构,椎间盘的形态结构,椎体和椎弓间的连结,脊柱的组成和生理弯曲,胸廓的组成。
熟悉骨连结的分类,胸廓的连结形式、整体观和运动,颞下颌关节的组成、特点及运动。
了解关节的分类。
7.四肢骨连结掌握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踝关节、髋关节和膝关节的构成、特点和运动,骨盆的组成和区分。
熟悉胸锁关节、喙肩弓、桡尺连结、拇指腕掌关节,髋骨与脊柱间的韧带连结,耻骨联合的形成,足弓的构成及意义。
了解骶髂关节、Chopart关节。
8.肌学总论、头颈肌和躯干肌掌握肌的形态和构造,咀嚼肌的组成和功能,胸锁乳突肌位置和作用,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的作用,胸上肢肌的组成和作用,膈的位置、裂孔及功能,腹前外侧群肌的组成。
熟悉肌的辅助结构,斜角肌间隙,肋间内、外肌的位置和作用,腹前外侧群肌形成的结构,腹直肌鞘,白线,腹股沟管的位置、构成和通过结构,腹股沟三角的位置,重要的体表肌性标志。
了解面肌,舌骨上、下肌的组成。
9.四肢肌掌握肩肌的组成、配布和作用,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作用,臀肌、大腿前群、大腿后群和小腿三头肌的组成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