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孢蘑菇PPT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3.25 MB
- 文档页数:30
日光温室双孢菇生产技术一、凉州区沿山冷凉灌区食用菌(双孢菇)生产发展现状及前景凉州区食用菌生产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步,当时以平菇、风尾菇零星种植为主,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引进和试种双孢菇,由于其成本低,原料易于解决,随着技术的逐步成熟和近些年不懈的推广普及,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种植区域从清水、武南等乡镇迅速扩大到谢河(原庙山)、高坝、西营、康宁、丰乐、金山等乡镇,产品远销新疆、兰州、金昌等地,成为我区特别是沿山冷凉灌区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
近几年,由于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已在谢河、丰乐等地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优势产业之一,截止目前全区食用菌生产乡镇达26个,各种食用菌生产总量达2万吨。
随着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倡导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本着“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原则,充分利用沿山冷凉灌区海拔高,温度低,缺水少地,草蓄养殖较多的特点,加大力度发展节水低耗的双孢菇生产,对充分挖掘闲滩空地,加快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保护耕地资源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现实意义。
(一)基本情况1、产区相对集中:我区食用菌生产以双孢菇、平茹、香菇3个品种为主,附带种植少量的金针菇、鸡腿菇。
据调查统计:截止2007年底平菇生产量达781.48万袋,产量约为2300万公斤,双孢菇种植面积27.6315万平方米(合净土地面积388亩)产量为295万公斤,香菇11.3万袋,产量约280万公斤,双孢菇生产乡镇15个;主要以谢河、清水、丰乐、金山、清源、武南、黄羊等为主,逐渐向沿山冷凉灌区的13个乡镇集中的趋向比较明显。
2、发展比较迅速:随着日光温室由川区向沿山区的扩展以及“双面棚”的出现,双孢菇生产在近3年中实现了快速发展,生产乡镇进一步向蔬菜生产比较薄弱的沿山冷凉灌区集中,出现了谢河、丰乐等为代表双孢菇生产专业乡镇,其双孢菇产量占全区的1/4以上。
3、效益明显:近几年来,随着双孢菇生产面积的扩大,其产品价格由几年前波动较大的状况向比较平稳过渡,价格走向趋高,由于高价位持续时间长,每平方米收入达50—60元,50米左右长度的大棚收入达13000元左右,对沿山区农户发展双孢菇生产起到了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