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本质之我见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2
就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浅谈我的看法广告0602班潘蔚 12号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以及美起源于什么,尽管古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作出了多种多样有关美的本质的学说如:“美在形式”说、“美在主观”说、“美在统一”说等等,但至今都还没有一个学术上的标准答案。
以下是三种中外美学家对美的本质的代表性学说,以及我的粗浅看法。
一、“美在形式”说: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角度探求美的本质。
西方美学史中,美在形式即形式美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美学思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早在18世纪,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创建美学学科的时候,就在感性学的意义上关注美的问题。
此后,形式与感性的关系就一直是美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自费希特以来,在审美与艺术研究中,“自下而上”的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审美经验受到了重视。
康德把美与崇高相区分,认为与美基于形式不同,崇高是无形式的,因为它是混乱的、不规则的与无秩序的。
在康德那里,真、善、美之间有了明晰的分界,艺术也不等同于真理。
康德为西方形式美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而在现代,西方形式美学又有了新的发展,如结构主义美学、分析美学与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等的产生。
贝尔的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的见解,是一种“审美的感人的形式”,既不同于纯形式,但也没有完全放弃形式,然而也有别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而“格式塔”概念更强调经验的整体性。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代表阿恩海姆在其《艺术与视知觉》中把美归结为某种“力的结构”,认为组织良好的视觉形式可使人产生快感,一个艺术作品的实体就是它的视觉外现形式。
以塞尚为代表的后期印象主义艺术既强调形式感,也看重色彩感。
现代美学倾向于把美看成是情感的形式,但这种观点也有自身的问题,难免被超越。
我的看法:“美在形式”这一学说观点是从客观事物的自然特征角度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的本质就在对象的自然物质形式中,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或性质之间的某种关系。
我认为这种观点在肯定美在客观事物本身方面有合理之处,就如一幅画并不意味着什么,它的图形结构是一种存在的状态,它形式美或不美完全是人类主观的产物。
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
美的本质是一个古老而复杂的议题,几个世纪以来,哲学家、艺术家、学者和普通人
都在试图理解和定义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是一个主观的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解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美的本质的不同观点和讨论。
有些人认为美的本质是通过感官来感知的。
他们认为美是通过眼睛看到的,通过耳朵
听到的,通过鼻子闻到的,通过嘴巴品尝的,以及通过皮肤触摸到的。
这种观点认为美是
一种感觉和体验,它不可言传,只能通过感官来体验。
还有一些人认为美不仅仅是感官的体验,还涉及到理性和思考。
他们认为美需要有一
种智力和审美的品味,它不仅仅是对感官刺激的反应,还需要通过思考和理解来赋予意义。
这种观点认为美是一种智慧和内涵,需要通过思考和理性来体验和理解。
还有一些人认为美的本质是文化和社会背景的产物。
他们认为美是因为人们对于特定
文化和社会背景的认同和欣赏而产生的。
这种观点认为美是一种传统和历史的延续,需要
通过文化的熏陶和社会的影响才能理解和欣赏。
还有一些人认为美是一种普遍而超越性的概念。
他们认为美是一种超越了个体和文化
的普遍的、共同的体验。
这种观点认为美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超越了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概念,它是一种普遍的、共同的人类价值和理念。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美的本质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议题,它涉及到感官的体验、理性
的思考、文化的背景以及超越性的概念。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解读,没有一个固
定的定义和答案。
美的本质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共同的体验和价值,它带给我们欣赏、启
发和思考的机会。
关于美的本质的看法关于美的本质的看法美学原理课即将结束,在这最后的时刻我又想起了刚开课时那个问题,美是什么?有人说美在比例,美在对称,美是和谐,美是无害,美是美德,充实为美等等。
将美归结于一个客观存在的概念,对于这些我无法评论什么。
自柏拉图提出了千古疑问“美是什么”之后的几千年,漫漫人都对这个问题提出了无数的见解,但至今都不能有一个准确的定义。
我也即将成为一条这样的过江之鲫,虽然是条极其幼小的鱼苗。
我并不认为美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准确的有明确定义的感念,我认为美是更加唯心的,是出于人类的主观感受。
每个人是不同的,审美观也是有差异的,没有人能否定别人的审美观如何,我认为没有人能真正批判别人的审美如何。
因为你不是他,你批判的出脚和他人是对不上号的,就类似于用不同体系的东西去强行解释其他体系的问题。
美是个人的主观感受,不论美的对象是如何,这是我对于美的认识。
音乐有美,才让人为之倾倒。
有人爱宁静悠远的音乐,有人爱磅礴大气的交响,有人爱清新脱俗的空谷回响,有人爱疯狂嘶哑的摇滚,也有人爱抒情的慢歌。
人人都是自私的,都想要肯定自己的,但他却是不能真正否定别人的,因为你不是他。
喜欢的音乐带给了自己美的享受,这就是美,哪来的这么多条条框框,哪来的必须的高雅大气,接地气通人情又哪不美。
人们会对彼此的外貌品头论足,认为她美认为他帅认为他酷认为他丑陋。
但你认为其美丽的对象,别人却不一定会这么认为;你认为丑陋的对象,别人也不一定这样认为。
因为你们不是在同一个标准下看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你们不是同一个人。
人们自出生以来与生俱来的大脑所决定的很多东西,决定了看待问题上与他人的不同。
他认为她美,她在你眼里就是美;他认为她不美,她在她眼里就不具有美。
同是她,却不同具有美。
这就是我眼中美的些许意义。
至于之前所提到的对称美,比例美,充实美,则是人对于事物外形美的最能被大家所认可接受的,认可接受人最多的美的定义,我想肯定存在对这些不认同者的,那么上述在此类人看来就不是美了。
马克思主义关于对美的本质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关于对美的本质的理解
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对美的本质的探索中,必然涉及对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的理解。
马克思说:“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
又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两段话是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人的本质、特征。
前一段话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分析人与动物本质的区别;后一段话是从人本身分析人的本质。
从统一的角度理解,人的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是社会实践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的活动。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本质,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批评了两种倾向:一种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
这种观点反映在美学中,就是把美看作事物的纯自然属性的感性形式,如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美是“秩序、匀称与明确。
”博克提出的美是细小、光滑、匀称等。
他们是只见物不见人,其原因是脱离实践,脱离社会生活。
另一种倾向是否认客观存在,夸大了人的能动性,用精神来说明世界的本源,也就从根本上否认美的客观存在。
如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美学的观点是,肯定了客观现实的存在和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
客观事物首先是人们实践的对象,然后,才能成为认识的对象。
客体的形式和客观事物的美,都是经过许多世代人的劳动实践的产物。
浅谈对美的本质理解美学中美有很多含义,如优美,审美对象,美得事物,美感的含义等等。
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以及美起源于什么,尽管两千多年来,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为了揭开美的奥秘,曾经从不同角度进行过艰苦探索,提出了种种关于美的本质的见解,但至今都还没有一个学术上的标准答案,他们提出的观点,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4种:一、从客观精神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客观理性、绝对精神等。
主张从美的事物本事去寻找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说成是事物的某种属性、形式、结构或法则等。
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只有美的理念才是真正的、永恒的美。
他认为美的理念是不依赖具体的美的事物的“美本身”,一切具体事物只有以美的理念才能成为美。
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认为美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但在这个统一体中感性形式是从属于理性内容的,是绝对精神的一种显现,美的本质在于理念,在于绝对精神。
亚里士多德强调美在于事物“体积与安排”的“整一性”,认为美在于事物的形式、比例。
英国威廉荷珈兹指出,构成美的事物有六条原则,即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
他认为曲线是美的线条,比任何直线更能创造美,在优美的形体上直线最少,最美的线条是蛇形线。
英国博克认为美是事物本身的性质。
他说“所谓美,是指事物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莫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上述哲学家、美学家肯定美是来自客观事物本身,坚持了美的客观质性,引导人们到客观事物中区探求,美的本质,这是正确的,有积极作用。
但是,他们仅仅把美看做事物本身的某种特性,割断了美和人、社会的联系,对没的本质的认识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相当空洞肤浅。
二、从主观心理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主观意识、审美感受等。
有的美学家、哲学家不是从客观精神方面而是从主观精神方面去寻找美的本质,认为美是人的主观感受。
例如休谟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情感愉快;康德认为美的本质是主观情感;叔本华认为是意志;弗洛伊德认为是性本能;桑塔耶那认为是快感;克罗齐认为是直觉。
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美的本质是一个涉及哲学、美学和心理学等领域的概念,它指的是被认为具有美感的对象或经验的属性和特征。
美的本质是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自古希腊时代就被提出并一直引起人们的争论。
人类对美的感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美感并不是某种确定的东西,而是一种主观的感受。
有人认为美感是一种情感,是心灵的一种宁静和满足感,而另外一些人则认为美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物理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特征。
美有很多种形式和表达方式,包括: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文学、电影和摄影等。
人们对这些不同形式的美的本质的理解也是不同的。
在某些情况下,美的本质被看作是一种真理。
在这种情况下,美被视为某种普遍存在的基本原则,它是世界上所有事物和自然现象的共同特征。
这种观点得到了一些哲学家和艺术家的支持,他们认为美是一种被赞美和追求的理想状态,他们努力将这种状态引入到艺术中。
然而,另外一些观点则认为美不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物理属性,而是一种人类主观认知的产物。
这种观点认为,美只存在于人类想象力中,是群体文化和个人态度的一种反映。
这种观点在现代美学理论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在实践中产生了许多具有创造性的作品。
美的本质还与人的情感和行为有关。
有人认为,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特征,可以通过科学研究和实验来识别和测量。
但是,其他人认为,美只存在于人类的主观感受中,是一种个人情感和经验的产物。
在这种情况下,美的本质是非常难以定义和控制的。
总之,美的本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哲学、美学、心理学、文化和社会影响等多个领域。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甚至在同一人看来,对于不同形式的美,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
因此,要想深入研究美的本质,需要从不同的角度逐步审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个概念。
就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浅谈我的看法广告0602班潘蔚12号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以及美起源于什么,尽管古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作出了多种多样有关美的本质的学说如:“美在形式”说、“美在主观”说、“美在统一”说等等,但至今都还没有一个学术上的标准答案。
以下是三种中外美学家对美的本质的代表性学说,以及我的粗浅看法。
一、“美在形式”说: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角度探求美的本质。
西方美学史中,美在形式即形式美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美学思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早在18世纪,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创建美学学科的时候,就在感性学的意义上关注美的问题。
此后,形式与感性的关系就一直是美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自费希特以来,在审美与艺术研究中,“自下而上”的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审美经验受到了重视。
康德把美与崇高相区分,认为与美基于形式不同,崇高是无形式的,因为它是混乱的、不规则的与无秩序的。
在康德那里,真、善、美之间有了明晰的分界,艺术也不等同于真理。
康德为西方形式美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而在现代,西方形式美学又有了新的发展,如结构主义美学、分析美学与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等的产生。
贝尔的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的见解,是一种“审美的感人的形式”,既不同于纯形式,但也没有完全放弃形式,然而也有别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而“格式塔”概念更强调经验的整体性。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代表阿恩海姆在其《艺术与视知觉》中把美归结为某种“力的结构”,认为组织良好的视觉形式可使人产生快感,一个艺术作品的实体就是它的视觉外现形式。
以塞尚为代表的后期印象主义艺术既强调形式感,也看重色彩感。
现代美学倾向于把美看成是情感的形式,但这种观点也有自身的问题,难免被超越。
我的看法:“美在形式”这一学说观点是从客观事物的自然特征角度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的本质就在对象的自然物质形式中,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或性质之间的某种关系。
我认为这种观点在肯定美在客观事物本身方面有合理之处,就如一幅画并不意味着什么,它的图形结构是一种存在的状态,它形式美或不美完全是人类主观的产物。
结合中外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谈谈我个人的看法2009-5-16 2009-5-16 0:05:37 心情:幸福天气:晴温度:℃一、美的本质美学范畴内关于美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指审美对象,即什么是美;二是指美的本质,即美是什么;三是指与丑相对立的美学基本范畴,即狭义的美。
其中关于美的本质的问题,一直是美学家关注和争论不休的焦点问题。
(一)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美的本质在于探索审美对象为什么是美的,即美的根源何在的问题,古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多种探索。
按照美在主观还是美在客观大致可分为四种观点:第一种是从客观精神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客观理性、绝对精神等。
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只有美的理念才是真正的、永恒的美。
他认为美的理念是不依赖具体的美的事物的“美本身”,一切具体事物只有以美的理念才能成为美。
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认为美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但在这个统一体中感性形式是从属于理性内容的,是绝对精神的一种显现,美的本质在于理念,在于绝对精神。
第二种是从主观心理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主观意识、审美感受等。
休谟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情感愉快;康德认为美的本质是主观情感;叔本华认为是意志;弗洛伊德认为是性本能;桑塔耶那认为是快感;克罗齐认为是直觉。
这些观点虽然涉及到审美心理学问题,并在揭示美的社会性能方面有合理之处,但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他们抽象地发展了主观能动的方面,而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没有看到主观心理是客观物质现实的反映。
第三种观点是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出发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的本质就在对象的自然物质形式中,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或性质之间的某种关系。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就在于事物的感性形式,在于事物外在形式的“秩序、匀称、明确”,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某种形式规则;博克认为美是事物的某些属性——细小、光滑、比例匀称等。
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美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无法用简单明确的定义来概括。
美的本质是人类长期思考和探索的结果,它涉及到人类的感官、情感、思维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对于美的本质的讨论,可以从各个角度出发,如美的来源、美的特征、美的价值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美的来源可以从感官出发进行探讨。
人类通过感官来感知外界的事物,我们对外界事物的感知会引发感情和情感。
而通过感官对事物的感知和情感的产生,就为美的产生和体验提供了基础。
美丽的景色、悦耳的音乐、精美的绘画等都是通过我们的感官来感知和体验的。
美的本质可以说是我们感官对外界事物的反应和体验。
美的特征是讨论美的本质时需要着重关注的一个方面。
美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的特点。
美具有普遍性,是因为人类普遍对某些事物有共同的感受,即对某些具有共性美的事物有普遍的认同和喜好。
对于自然风景的美、人体的美以及对于秩序和和谐的追求,人类普遍有强烈的美感和欣赏之情。
美具有相对性,是因为人类的审美观念在不同的时间、空间和文化背景下会发生变化。
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美的定义和追求有所差异,这表明美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对于特定环境和文化而言的。
美的本质既有普遍性特征,又有相对性特征,人们需要在普遍性和相对性之间进行辨别和权衡。
美的本质还与人类的思维和价值观相关。
人类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会影响对美的定义和追求。
美不仅仅是一个感官的表现,更是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体验的一种表达和追求。
人类通过对美的思考和感知,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社会和世界。
美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智慧和理性的表现。
人类对于对称、比例和整齐有着普遍的欣赏,这种欣赏不仅仅是感官上的需求,更体现了人类对秩序和和谐的追求。
人类的思维和价值观念对于美的本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美的本质还与文化和社会背景有关。
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对美的理解和追求会有所差异。
文化和社会的各种因素,如历史、宗教、经济等,都会对人们的审美观念产生影响。
通过对美的本质的讨论和思考,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审美观念和美的表达方式。
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美是一个广泛而深远的概念,它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美的本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议题,在各种不同的领域和文化背景中都引发了人们的兴趣和思考。
本文将围绕美的本质展开讨论,探索美的内涵与外延,以及美对人类生活的意义和影响。
美可以从感官上被体验和感知。
自然界中的美以其多样性和神秘性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壮丽的山河、绚丽的日落、多姿多彩的植物和动物等都展现出自然之美的独特魅力。
人们在欣赏这些美景时,会产生愉悦和放松的感受,从而体验到了美的存在。
人类自身也是美的存在之一,艺术家们通过描绘人体的姿态和表情、创作雕塑和建筑等方式,将美的本质呈现出来,从而引起人们对美的思考和感悟。
美还可以从思想和情感上被感知。
美的本质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事物,更是一种内在的精神体验。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美被认为是人类价值观念的一种体现,是对美好事物的认同和赞美。
在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作品中,艺术家们通过观念、情感和想象力,将内心的美之真谛表现出来,触动人们的内心深处,引起共鸣和共享。
人们对美的追求也塑造了人类社会的文化,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美可以被视为一种普世价值和道德追求。
在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中,美都扮演着显著的角色。
美德、美好、美妙等词汇都包含了人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在道德层面上体现了对美的理想化和净化。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对美的认同和尊崇,有助于构建和谐、包容、纯粹的社会风气,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美的本质还与心理需求和情感满足有着密切的联系。
人们在追求美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对外在事物的把握和欣赏,更是对内在情感的追求和表达。
美的存在,给了人们抚慰和激励,塑造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对人类的生活有着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美的存在和本质是多维度的、多元化的,涉及自然、人类、思想、情感、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因素。
美的本质是可以被感知和体验的,同时也存在于内心深处,具有普世价值和道德意义。
美对人类的生活具有重大的意义和影响,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美的本质是一个复杂而主观的概念,在不同的文化、学科和个人的角度下可能有不同的解释和理解。
无论是什么样的解释和理解,美的本质都与人的感知、情感和观点密切相关。
在美学领域,美的本质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对感官的愉悦,一个对于事物的审美价值的体验。
人们认为美的体验能够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引发内心的喜悦和回应。
这种审美价值的体验通常涉及到对形式、色彩、音乐、文学、舞蹈等艺术形式的欣赏和理解。
除了艺术领域,美的本质在其他领域也有所体现。
人们可以从自然界、人际关系、科学和技术等各个方面找到美的存在。
自然景色的壮丽、人与人之间的友爱、科学发现的智慧等等,都可以被认为是美的体验和感受的来源。
在这些领域,美的本质不仅仅是为了追求感官的快感,更是通过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引发人们的共鸣、思考和成长。
在哲学角度上,美的本质还涉及到一种价值的维度。
美的本质包含了对善、真和美德的追求。
善是指道德和正义,真是指事物的真实和真理,美德是指美好的品德和行为。
这种哲学上的价值观体现了人们对于美、善和真的认同和追求。
美的本质也是一个主观的概念。
美是由每个个体的经验、背景和观点塑造的,因此每个人对于美的定义和理解都可能存在差异。
不同的文化对于美的定义和理解也存在差异。
所以,美的本质也有一定的相对性和多样性。
美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不可能以一个确定的定义来界定。
在当今社会,美的本质也受到了商业和媒体的影响。
商业和媒体通过广告、电影、音乐等手段塑造了一种主流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这种审美观和价值观可能会对社会中个体对于美的本质的理解产生一定的影响。
人们需要保持独立思考和多元化的视野,不仅仅局限于商业和媒体所灌输的审美价值观。
美的本质是一个复杂而主观的概念,涵盖了感官的愉悦、价值的体验和哲学的思考。
美的本质不仅仅存在于艺术领域,也存在于自然、人际关系、科学等各个领域。
美的本质也是一个主观的概念,受到个体、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人们需要保持开放和多元化的视野,理解和尊重不同的观点和理解。
1.结合优秀艺术作品谈谈你对美的本质的理解美是什么?前人作了多种多样的回答。
要洞察美的本质,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紧密联系人类丰富的审美实践活动来思考这个难解的理论之谜。
首先我想说美的本质是一个探索过程。
对美的本质的理解我认为美的本质没有一个固定的完全的定义。
在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意见分歧,归根到底是哲学观点上的分歧。
美的本质历来存在着很多看法。
我认为美是人的自由创造形象的生动表现,人的创造劳动生产并不是所有的都是美的他需要一个尺度就是所谓的“内在的尺度”即使人本身客观要求的尺度一方面认识客观规律,一方面符合人的本身需要,是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
美不能凭空产生,它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客体,客体的形式可以有多种,但必须存在。
同时美是人类的一种特殊情感,离开人这个主体,美也就不存在了。
美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也不是主观和客观的融合或统一。
是两个外在的东西的合一,是一种关系属性。
这种结合时需要说明理由。
例如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大卫>,《大卫》的创作倾注着作者的思想,同时也是作者自己对艺术追求的一种表现,这来源于社会实践,也是美的根源,如车尔尼雪夫斯基:凡是能使我们想起和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则是美的。
对于作者正是如此。
从主客观关系上《大卫》是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与当时的历史典故的贯通交融创作的能引起欣赏者得想象,具有感染力。
从内容与形式上观者会被大卫这个肌肉发达,体格匀称英姿飒爽的青年形象所表现的美所感染是从内容与形式上的美的统一从风格上《大卫》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典型代表作。
这也说明了美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时代性、变化性以及普遍性和稳定性。
同时美是一种发展的文化共识,所以美具有许多文化的特性,如社会性,阶级性,知识性,相对性等等总之需要我们明白的是美是存在的,切实存在的,应该明白美既不是单纯的客观性也不是单纯的主观性,是人的主观的感受,他具有上述的性质,就像对与错没有具体的定义,对的定义就是与错相对,那这样解释在我看来也是没有什么大的意义,对错需要辩证的看待需要主客观的分析,是一种主观感受,就像美的定义,有了感知存在的东西才有美不是么,就像大道之美,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美或美的本质(学艺心得) [原创]凤启灵山收藏:黄山人(纯自然奇石)美的本质----魅力、引诱力的直接表现,在内容形式统一的基础上表现或产生的魅力、引诱力。
世上唯一只有美的本质对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性质或同步程度要求的最严格。
只要有一方面不协调就很不容易称之为美的。
这里的形式内容统一性是指作于用人的精神功利因素而言的。
美和美的本质是不能互为独立存在的什么东西,而是实体或独立存在于事物的某个方面的具体表现。
因此美和美的本质概念含义基本上是一回事。
美或美的本质其本身仍是一种抽象的含义。
只有把美当作一种纯粹的偶象化时,它才和美的本质有所区别。
因为这时它已具有形式和内容、本质和现象这两方面的意义了。
能够促成精神功利因素产生的具体要素我们称其为美的内容。
而按一定方式或结构把美的基本要素表现出来(使精神得到功利性)的形态或方式我们称之为美的形式。
精神功利因素的产生对美的形式和内容来说两者最好是统一的。
单方面的无论是强调内容或形式都难使精神产生理想的功利性。
物质性功利的产生也有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要求。
吸收养料满足本能要求而具有的各方面的因素称为内容,而这些因素是用什么形式或方式传给的是形式因素。
总之,只有在形式和内容相统一都能给精神产生功利时才能说该事物是美的或美好的。
单有美妙的形式而没有美好的内容,该事物仍不能称为美的;反之,单有美的内容而不具有美妙的形式也不能称此为美的事物。
因此,单独的精神功利性也不算美的本质,而是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给精神产生功利时才是美的本质。
或者说形式与内容具有完善、圆满的统一是美的本质。
所谓的气韵生动指的是形象或笔墨线条富有动态之势。
当形象气势富有动态时才能体现出灵动性,但气势主要还得体现雄伟。
具有动态气韵的雄伟气势体现尽善尽美的精神境界。
视觉动态要能行运有致,脉络贯通才显气运生动,形象鲜活。
(学书感悟).黄山人. 2002年。
美的实质之我见我以为美是和睦。
冰心老人曾说:“美的真理应当是和睦。
这类和睦表此刻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此刻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合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
”说到美,人们自但是然会感觉身心愉快,美是一种精神现象。
和睦产生美,就拿平时生活穿衣举例,评论一个人的衣着能否美,绝不意味着身着多少名牌与高档金饰。
相反,这些东西多了、滥了,反而不美,而只有和睦,美才存在。
在我们平时生活中,衣服衣着不得体、令人哭笑不得是常有的:身穿一套正装,脚上却配一双运动鞋。
这还不算突兀,更可笑的是,还把西裤长出来的一节卷起来,显示在外面。
身穿一件长风衣,头上却戴一顶“鸭舌帽”;外套是翻领的,里面还穿T恤衫,而T恤衫里面,还套一件立领衬衫。
这类里三层、外三层的重叠,看上去,给人以荒诞、可笑、风趣之感。
更存心思的是,有些年青人盲目追求时髦,大冬季还衣着单薄的衣服,冻得瑟瑟颤抖,与其说这样,还不如干脆穿羊绒大衣,搭配上毛线帽,这样毕竟仍是和睦的。
还有些潮流人士为穿而穿;明显穿一条裤线笔挺的裤子,脚上偏穿一双高筒皮靴。
还有更不合时宜的,夹克衫套西裤、西服套牛仔裤。
有的职场女性光着脚穿连衣裙;有的是光着脚穿凉鞋,身上配一套春秋职业装。
诸这样类,它带给人们的不是美,因为它已失掉了和睦。
假如一个人的着装和睦而整齐,即便洗得发白,相同不失一种风采。
试想,我们身旁有很多人,特别是男士,他们没有丝毫的掩饰与雕琢,穿的就是平常的休闲装,有的甚至是过季打折的衣服,可是,人家穿在身上因为上下和睦,里外合理,即便是一件一般的上衣套一件T恤衫,洗旧了的牛仔裤,也足以产生很美的感觉。
这就是和睦带来的美。
烦杂与简洁,就像我们观景色相同,远近高低各不一样,不可以说哪一种是绝对的美,哪一种就是绝对的不美,仍是那句话,即美在和睦中,美在得体中,美在自然中。
让我们再以女士的背包为例,借以说明和睦与美。
若是你背的是双肩运动包,而穿的是一套晚制服,它就不合时宜,相反,假如你换上一个雅致的手拿包,就再好可是了。
美的本质演讲稿美的本质:从不同角度去诠释尊敬的评委们,亲爱的观众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美的本质”。
美是一个非常主观且广泛的概念,每个人都有自己对美的理解和定义。
在我看来,美的本质是多元而复杂的,它涵盖了许多不同的方面。
现在,让我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美的本质。
首先是视觉上的美。
人们常常与美联系在一起的是外表,事实上,美除了外貌还有很多其他因素。
视觉上的美有着千差万别的表现形式,它可以是壮丽的自然风景,可以是人们的容貌和仪态,还可以是创造性的艺术作品。
无论是什么形式,视觉上的美都是让我们眼前一亮,感受到愉悦和惊喜的东西。
其次是道德上的美。
美并不仅仅是外表的东西,道德上的美是人类内在的美德和品质的体现。
道德上的美包括善良、正直、勇敢和慷慨等品德,它们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特质,是人们通过努力学习和实践所培养出来的。
道德上的美是真实、深刻且持久的,它超越了表面的外在形象,是我们真正的灵魂和内心的映射。
接下来是智慧上的美。
智慧上的美是思想和智力的表达,它体现了人们对世界和人生的独特洞察和理解。
从哲学到科学,从文学到音乐,人类创造了许多充满智慧的作品和思想,它们启迪了人们的思考和感受,带给了人们内心的满足和成长。
智慧上的美让我们更重视思维的力量和知识的积累,它是人类文明的一种体现。
最后是情感上的美。
情感上的美是我们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互动的感受。
亲情、友情、爱情等都是情感上的美的表现形式。
它是一种能够触动人心、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力量。
情感上的美带给人们一种温暖、安慰和共鸣,它使人们感到幸福和满足。
总的来说,美的本质是一种多样化的概念,它涵盖了视觉上的美、道德上的美、智慧上的美和情感上的美等多个方面。
这些不同的角度让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感受美的存在。
美不仅仅是一种表面上的东西,它更多地是一种内心的感受和体验,是我们与这个世界相互关联的一种方式。
那么,如何去感受和追求美呢?我认为,首先,我们应该用心去观察和欣赏美。
美的本质的认知
美的本质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哲学问题,不同哲学家、艺术家和文化传统都有不同的观点和解释。
美的本质的认知是主观的,因为每个人对美的理解和体验都可能有所不同。
然而,有一些通用的观点和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美的本质。
以下是一些关于美的本质的认知观点:
1. 客观和主观:美可以被看作既有客观元素又有主观元素。
客观元素包括一些普遍的美学原则,如对称、比例、和谐、对比等,这些原则在不同文化和时代中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然而,美的主观性在于每个人的情感、文化背景和个人经验都会影响他们对美的理解。
2. 文化相对性:美的定义在不同文化之间有很大差异。
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的美学标准和价值观。
因此,美的本质在某种程度上是文化相对性的,不同文化之间可能有不同的美的标准和观点。
3. 情感和情感共鸣:美与情感密切相关,它通常引发情感共鸣。
美的作品往往能够触发人们的情感反应,如喜悦、悲伤、愤怒等。
这种情感共鸣是美的一部分,因为美的本质与人的情感体验紧密相连。
4. 创造力和表达:美也与创造力和表达有关。
艺术家和创作者通过各种媒介来表达他们的观点、情感和想法,这种表达方式通常被认为是美的一种表现。
创造力和表达力与美的本质紧密相联。
总的来说,美的本质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概念,涉及客观和主观因素、文化差异、情感体验以及创造力和表达力。
每个人对美的理解都是独特的,但美的研究和探讨一直是哲学、美学和艺术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
谈谈对美的本质理解美的本质古希腊圣哲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辩论“什么是美?”,最终未能给出一个终极而本质的定义,不得不慨叹:“美是难的”。
直到科学昌明,哲学繁荣的现在,“美是什么”的问题仍是一个难解的“斯芬克司之谜”,仍在无休止的争论中。
虽然无数的哲学家,美学家,思想家为了揭开美的奥秘,曾经从不同的途径进行过艰苦的探索,并提出了种种当时在他们看来最为理想的答案。
但他们都未能最终摘下这颗美学皇冠上的明珠。
回答“美是什么”之所以困难,是因为它所要求的并不是对个别对象作审美判断或作经验性的描述,而是要求在各种美的对象中找出美的普遍本质,或者在与非审美对象的比较中找出其特殊的本质。
美并不是固定的,形而上的,在美的概念下,包含着各种性质上极不相同的事物。
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如日月星辰,花草树木,各种劳动产品以至人物的品质、动作、相貌、表情、风度等等,都可以作为审美对象,都可以是美的事物。
要在这些性质上极不相同的各种事物中概括出美的普遍本质,当然是极困难的。
再则,美还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变化而相应地发展和变化着。
在动态的时空结构中,由于时代和社会的不同,美的内涵极其价值意义也就很不一样。
综上,正是美的概念内涵的宽泛性、复杂性甚至变易性给美的本质笼上了一层神秘的难以揭去的面纱。
有人认为美是主观的,他们认为只有人的主观情感,意识与对象结合起来,达到主客观的统一才能产生美,按他们的说法就是“椅子不为人坐就不成为椅子”。
但这个观点遭到“客观论”者的反对,他们认为一个事物能不能成为审美对象,光有主体条件还不行,还需要对象上的某些东西,即这些事物本身具有的某种客观的审美性质或素质。
于是他们反驳说:“为什么我们要坐在椅子上,不坐在一堆泥土上,因为泥土不具有椅子的可坐性。
”那么到底什么是所谓的“审美性质”或“素质”呢?为什么各种对称、均衡、节奏、秩序……能给我们美感,而丑陋、荒谬、芜杂却不能呢?把它归结为“无意”、“理性”、“鬼斧神工”吗?显然不行。
美的本质之我见
我认为美是和谐。
冰心老人曾说:“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
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
”
说到美,人们自然而然会感到身心舒畅,美是一种精神现象。
和谐产生美,就拿日常生活穿衣举例,评价一个人的衣着是否美,绝不意味着身着多少名牌与高档首饰。
相反,这些东西多了、滥了,反而不美,而只有和谐,美才存在。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衣服穿着不得体、令人啼笑皆非是常见的:身穿一套正装,脚上却配一双运动鞋。
这还不算突兀,更可笑的是,还把西裤长出来的一节卷起来,显示在外面。
身穿一件长风衣,头上却戴一顶“鸭舌帽”;外衣是翻领的,里面还穿T恤衫,而T 恤衫里面,还套一件立领衬衫。
这种里三层、外三层的重叠,看上去,给人以荒唐、可笑、滑稽之感。
更有意思的是,有些年轻人盲目追求时尚,大冬天还穿着单薄的衣服,冻得瑟瑟发抖,与其说如此,还不如干脆穿羊绒大衣,搭配上毛线帽,这样毕竟还是和谐的。
还有些潮流人士为穿而穿;明明穿一条裤线笔直的裤子,脚上偏穿一双高筒皮靴。
还有更不合时宜的,夹克衫套西裤、西服套牛仔裤。
有的职业女性光着脚穿连衣裙;有的是光着脚穿凉鞋,身上配一套春秋职业装。
诸如此类,它带给人们的不是美,因为它已失去了和谐。
如果一个人的着装和谐而整洁,即使洗得发白,同样不失一种风范。
试想,我们身边有许多人,特别是男士,他们没有丝毫的粉饰与雕琢,穿的就是寻常的休闲装,有的甚至是过季打折的衣服,但是,人家穿在身上由于上下和谐,里外合理,即使是一件普通的上衣套一件T恤衫,洗旧了的牛仔裤,也足以产生很美的感觉。
这就是和谐带来的美。
烦琐与简约,就像我们观风景一样,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能说哪一种是绝对的美,哪一种就是绝对的不美,还是那句话,即美在和谐中,美在得体中,美在自然中。
让我们再以女士的背包为例,借以说明和谐与美。
假如你背的是双肩运动包,而穿的是一套晚礼服,它就不合时宜,相反,如果你换上一个精致的手拿包,就再好不过了。
自从公元前六世纪末,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了“什么是美——和谐”一说后,“和谐美”便成为西方古典美的最高典范,它在人类美学史、艺术史乃至整个人类历史上都具有极高的地位。
毕达哥拉斯既是一位哲学家、美学家,又是一位天文学家和数学
1
家。
他认为天上发生的事情,在地上也可以找到;支配着自然的法则,也支配着人的活动。
“整个天体是一种和谐和一种数”,因此,“美是和谐与比例”,“和谐是杂多的统一,不协调因素的协调”。
他还认为灵魂同宇宙一样,其本质在于和谐。
而音乐的快感正是基于宇宙的和谐和灵魂和谐的“同声相应”,互相契合。
音乐家的使命就在于使和谐从天上降临人世。
音乐的使命就是使灵魂归于永恒的和谐。
如果说毕达哥拉斯侧重于外在的、形式的和谐,后来经过了柏拉图、亚里斯多德、贺拉斯等人的发展,和谐则更强调一种内在的精神的关系。
“和谐”作为一种美的境界,实际上也就是人生的理想,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人类所面临的最基本的矛盾就是人同对象的矛盾,这个对象包括他人、自然和社会。
而这种矛盾总是呈现出斗争—和谐—再斗争—再和谐……的状态。
同样,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也提出了类似的美学思想。
先秦典籍《礼记·中庸》指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致中和”就包含着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美学思想,人与自然协调统一,与他人、与群体社会调节、畅和。
“美在和谐”的观点,在早期希腊相当流行。
著名哲学家、美学家赫拉克利特也主张“美在和谐”,在对立物的统一,他说:“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一切都是斗争产生的。
”“自然是由联合对立物造成最初的和谐,而不是由联合同类的东西。
艺术也是这样造成和谐的,显然是由于模仿自然。
”就是说,艺术中的和谐来源于自然界的和谐。
柏拉图的美学观点很复杂,但他也主张“美是和谐”。
“一与本身相反,又复与它本身和谐,正如弓弦与竖琴。
”他引用赫拉克利特的话,说明相反相成的声音协调统一产生了音乐,音乐就是和谐之美。
他的“理想国”即“和谐国”。
当然,柏拉图的“和谐论”是建立在其“理念论”的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
亚里士多德批判了他的这种以“理念论”为基础的“和谐论”,而以“实物论”为基础提出和谐是美的事物和美的艺术基本特征。
“美与不美,艺术作品与现实事物,分别就在于美的东西和艺术作品里原来零散的因素结成为统一体。
”
和谐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只要我们用和谐点缀自己,把这种美德深深的扎在心中,变成一颗固定的种子,当它散发出去,世界便会和平。
没有饥饿,没有战争,让它离我们远远的。
“和谐”两个字人人会写,人人会说,但不是所有的人都细细品味过,那么将不会体会到和谐的美,和谐的真善美使人变得真诚、善良,让一个人的行为更加的美好。
让我们去感受和谐的美吧,愿和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