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新人必知的----摄影布光的步骤与规律
- 格式:docx
- 大小:15.73 KB
- 文档页数:2
人像摄影要如何布光人像摄影要如何布光篇1顺光顺光是指光线的投射方向和拍摄方向一致的光线。
在这样的光线环境下,被摄主体面向镜头的一面被照亮,受光面不会产生阴影,主体色彩以及形态等细节特征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表现。
需要注意的是,顺光拍摄会使主体没有明显的明暗变化,从而缺乏层次感和立体感,使画面表现略显平淡。
如果想要避免这份平淡,我们可以选择色彩艳丽的事物作为画面主体,利用顺光将主体的色彩充分地展现在画面中,以提高画面的吸引力;也可以选择色彩对比较大的画面,利用色彩间的对比关系使画面更加精彩;还可以为画面安排一些前景,来增加画面的空间感。
逆光逆光是指从被摄主体的后面正对镜头照射来的光线。
在逆光环境下,由于被摄主体面向我们的那一面几乎背光,因此很容易使光源区域与背光区域形成明暗反差。
不过一般情况下,逆光下的主体很容易出现曝光不足,如果想要表现主体表面的颜色等细节特征,我们应避免逆光拍摄。
想要在逆光环境下拍摄出精彩的照片,我们可以利用相机对画面亮部区域测光,以此来压暗被摄主体亮度,得到被摄主体剪影的效果。
虽然剪影效果不能使被摄主体的色彩等特征得到体现,但是也很具有艺术魅力。
在逆光下形成的剪影效果恰恰更能将被摄主体的形态轮廓特征在画面中充分体现。
另外,在拍摄美女人像时,利用反光板或者灯具对人物面部进行补光,可以获得温暖清新的逆光效果。
侧光侧光是指来自被摄主体左侧或是右侧的光线,并且光线的照射方向与相机的拍摄方向成90°左右的角度。
利用侧光拍摄,可以使被摄主体产生鲜明的明暗对比效果,而被摄主体的受光面会展现得非常清晰,背光面则会以影子的形态出现在画面中,使画面表现得非常有质感。
所以,侧光常会用于表现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立体感的画面。
前侧光前侧光也被称为45°侧光,是指来自主体左侧或右侧的光线,并且光线的照射方向与相机的拍摄方向形成 45°的水平角度。
利用前侧光拍摄,可以使景物朝向镜头的一面大面积受光,而局部的背光面会产生阴影效果,这种效果比较符合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视觉习惯,景物的受光面可以展现出色彩、形态等细节特征,背光面可以与受光面产生明暗反差,从而增加画面的空间立体效果,使画面不显平淡。
简述拍摄时的布光步骤拍摄时的布光步骤包括:1. 确定主光位置:这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主光应该放在拍摄主体的前面,角度应适中,不能太高或太低。
2. 加上副光来弥补主光造型的不足:副光可以用来照亮主光未能照射到的区域,使画面更加均匀。
3. 使用轮廓光照明,使主体与背景有所区别,增加画面空间感:轮廓光通常放在主体的后面,照亮主体的边缘,使主体与背景分离。
4. 使用环境光处理环境、背景,突出和烘托被摄体:环境光主要用来照亮背景,使背景与主体形成对比,从而突出主体。
5. 使用修饰光照明,对眼神、头发等局部进行修饰,加强整体造型和形式美感:修饰光可以用来照亮主体的某些细节,如眼睛、头发等,使画面更加生动。
6. 曝光要准确,以免出现照片发灰的现象:在布光过程中,要注意曝光,确保照片的色彩和明暗度与实际相符。
7. 双侧逆照明可以在色温上寻求一些变化:使用不同色温的灯光可以创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效果。
8. 利用透射的原理形成包围光:通过使用大块的柔光布将拍摄物品包围起来,形成柔和的光线,使光线更加均匀。
9. 使用大块的柔光布将拍摄物品包围,在柔光布的外面再增加两盏灯,利用大的柔光布产生大面积的柔化光:这种布光方法可以使光线更加柔和,减少阴影和反差。
10. 三灯包围:在两灯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辅助光源即可。
例如,将被摄者用大的反光板包围起来,在后侧逆的位置布置两盏灯,在被摄者前面使用一盏灯照亮天花板利用反射光给整体画面补光。
也可以将这盏灯直接照射被摄者,为人物增加立体感的变化。
11. 上下光源:上下两个光源分别位于被摄物的上方和下方,可以产生特殊的光影效果。
12. 利用柔光罩:在拍摄人像时,使用柔光罩可以产生柔和的光线,使人物看起来更加自然。
13. 黑咭纸遮光:使用黑咭纸遮光可以遮挡多余的光线,突出拍摄主体。
以上步骤完成后,你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创作意图进行拍摄了。
拍照布光技巧和方法
在拍照时,布光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好的布光可以让照片更加有层次感和美感。
下面是一些拍照布光技巧和方法:
1. 利用自然光源:自然光源是最好的光源之一。
利用阳光、阴影、日落等不同的光线角度和强度,可以创造出不同的光影效果,让照片更加生动有趣。
2. 利用人工光源:在拍摄室内或夜间拍摄时,需要使用人工光源。
要注意光源的颜色和强度,以及光源的角度和位置,可以通过调整灯具、反光板等设备来达到理想的效果。
3. 利用反光板:反光板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在自然光源或人工光源不足时增加光线。
反光板有金属、白色、黑色等不同的材质,可以反射、散射、吸收光线,达到不同的光影效果。
4. 利用背景:背景也是布光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同的背景色彩、纹理、形状都会对光线产生不同的反射和吸收,从而影响照片的整体效果。
在拍摄时要注意背景的选择和处理。
5. 利用曝光:曝光也是一种布光技巧。
通过调整快门速度、光圈和ISO等参数,可以控制照片的明暗程度和色彩饱和度,达到理想的光影效果。
以上是一些拍照布光技巧和方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记住,布光是拍照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多实践,多尝试,才能拍出更好的照片。
- 1 -。
摄影入门基础知识光圈快门感光度及拍摄技巧**摄影入门:光圈、快门、感光度与拍摄技巧详解**摄影是一门记录光影、表达情感的艺术。
对于初学者而言,掌握光圈、快门、感光度等基础知识是迈入摄影大门的关键一步。
本文将为您详细讲解这些基本概念,并分享一些实用的拍摄技巧,帮助您快速提升摄影水平。
一、光圈光圈是镜头中的一个圆形开口,其大小可以调节,以控制进入相机的光线量。
光圈数值用f/表示,如f/2.8、f/5.6等。
光圈越大,进光量越多,画面越亮;光圈越小,进光量越少,画面越暗。
1.光圈的作用:- 控制画面亮度:通过调整光圈大小,可以改变画面的曝光程度。
- 影响景深:光圈越大,景深越浅;光圈越小,景深越深。
景深是指画面中清晰范围的大小。
2.光圈优先模式(A/Av):在此模式下,摄影师可以手动设置光圈值,而快门速度由相机自动调整。
二、快门快门是相机中控制光线进入感光元件时间的装置。
快门速度用秒(s)或分之一秒(1/s)表示,如1/60秒、1/200秒等。
1.快门的作用:- 控制画面亮度:快门速度越快,进入相机的光线越少,画面越暗;快门速度越慢,进入相机的光线越多,画面越亮。
- 冻结或模糊动作:高速快门可以冻结快速移动的物体,而慢速快门可以创造动态模糊效果。
2.快门优先模式(S/Tv):在此模式下,摄影师可以手动设置快门速度,而光圈值由相机自动调整。
三、感光度(ISO)感光度是指相机感光元件对光线的敏感程度,用ISO值表示,如ISO 100、ISO 800等。
感光度越高,对光的敏感程度越强,画面越亮。
1.感光度的作用:- 调整画面亮度: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提高感光度可以使画面更亮。
- 降低快门速度:提高感光度可以降低快门速度,避免因手抖导致的画面模糊。
2.注意事项:提高感光度会增大噪点,影响画面质量。
在光线充足的情况下,尽量使用低感光度。
四、拍摄技巧1.合理运用光圈、快门、感光度:根据拍摄场景和需求,灵活调整这三个参数,以获得理想的曝光效果。
摄影师必知的场景布光技巧对于摄影师来说,掌握场景布光技巧是至关重要的。
它不仅能够影响照片的氛围和情感,还能突出主体,塑造层次感,展现出物体的质感和形状。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一些摄影师必知的场景布光技巧。
首先,我们来谈谈自然光的运用。
自然光是最常见也是最容易获取的光源,但要巧妙地利用它并非易事。
在清晨和傍晚时分,太阳角度较低,光线柔和且色彩温暖,这时拍摄可以营造出浪漫而迷人的氛围。
如果想要更柔和的光线,可以选择在阴天拍摄,此时的光线均匀分布,没有强烈的阴影,非常适合拍摄人像或风景。
但要注意避免直射的阳光造成过强的对比度和阴影,导致主体部分过暗或过亮。
接下来是人工光的运用。
常见的人工光源包括闪光灯、持续光源灯等。
闪光灯可以提供瞬间高强度的光线,适合用于捕捉快速移动的物体或者在光线较暗的环境中创造明亮的效果。
而持续光源灯则能够让摄影师在拍摄过程中直观地看到光线的效果,便于调整和布置。
在场景布光中,主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主光通常是最亮的光源,它决定了主体的明暗分布和主要的光影效果。
一般来说,主光会放置在主体的一侧,与相机成45 度角左右,这样可以产生立体感和层次感。
比如拍摄人物肖像时,将主光设置在人物脸部的一侧,可以突出面部轮廓,营造出戏剧性的效果。
辅助光则用于填充主光产生的阴影,使画面的明暗过渡更加自然。
辅助光的强度通常比主光弱,可以使用反光板、柔光箱等工具来实现。
反光板是一种经济实惠且方便携带的辅助光工具,通过反射光线来照亮阴影部分。
柔光箱则能够使光线变得更加柔和均匀,减少阴影的生硬感。
背景光的运用也不容忽视。
它可以将主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增强画面的空间感和层次感。
背景光可以是一盏单独的灯,也可以是通过反射或折射其他光源来实现。
例如,在拍摄产品照片时,使用背景光可以使产品更加突出,增强视觉吸引力。
另外,光的方向对于布光效果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顺光,即光线从相机的方向照射到主体,能够展现主体的细节和色彩,但可能会使画面显得较为平淡。
光包含了所有的色彩,能够穿过任何透明的物体,而缺光的时候就产生了阴影。
我们不一定去探寻光的奥秘,只要能合理地利用光就足够了。
我们就用斯丹德
DF660闪光灯打灯为例讲解。
正面光(顺光) :
光线来自被摄体的正面,这种光位令人感觉明亮,但立体感较差缺少明暗变化。
前侧光:
45度方位的正面侧光。
常常使被摄体富有生气和立体感。
在人像中常用于主光,正面光用于辅助光。
侧光:
即90度侧光。
被摄体呈阴阳效果。
强有力的`突出明暗的强烈对比感。
后侧光(侧逆光):
光源从被摄体的侧后方照过来,它能使物体的一侧产生轮廓线条。
把主体和背景分离,从而加强画面的立体感和空间感(后侧光表现外部轮廓,用轮廓使主体与
背景分开)。
、
逆光:
又叫背光。
主要强调的是被摄体的轮廓线条,和背景分离。
逆光的构图比较重要一条是使画面产生深色背景,否则轮廓线就不醒目。
这种光在造型上还有利于表现动物的群体。
逆光分两种:逆光轮廓照(深色背景)逆光剪影照(浅色背景)
逆光人像,人脸最好打反光板。
逆光人像,要是头发出现光晕,则必须把头发置于较暗的背景下。
顶光:
如正中午的阳光照下来,通常忌拍人像,会使人物脸部产生不讨巧的浓重阴影(柔合和光除外)
脚光:
不属于自然界的光源,常常用来拍丑化的人物比如妖魔鬼怪之类的。
拍照布光技巧和方法
拍照布光是摄影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影响着照片的质量和表现效果。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些拍照布光的技巧和方法。
1. 了解光源
在拍摄前,要了解光源的种类和光线的强度方向,以便决定摆放摄影灯和反光板的位置。
不同的光源会产生不同的光线效果,例如强光会产生强烈的阴影,柔光则会产生柔和的过渡。
2. 使用反光板
反光板可以用来反射光线,增强照片的亮度和明度。
反光板的颜色和材质也会影响光线的效果,例如金色反光板能够产生温暖的色调,银色反光板则会产生冷色调。
3. 控制光线的强度和角度
摄影灯的强度和角度会直接影响光线的效果。
强光会产生明显的阴影和高光,而柔光则会产生柔和的过渡。
角度的改变也能够产生不同的效果,例如侧面光能够突出主体的轮廓,正面光则会更加平衡和柔和。
4. 使用多灯光组合
使用多个摄影灯能够产生更加复杂和丰富的光线效果,例如使用主灯光突出主体,使用辅助灯光增强背景和周围的环境。
多灯光组合需要合理摆放和配合,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以上就是拍照布光的一些技巧和方法。
在实际拍摄中,需要根据不同的场景和主题进行灵活的调整和变化,以达到最佳的照片表现效
果。
婚纱摄影布光技法婚纱摄影布光技法大全导语:大多数影楼的韩式实景棚,都是以穿透式的场景来建设的,景与景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贯穿,也可以相互借景来增加画面的透视感,这样的结构给了摄影师很多创意的空间,下面我将给大家介绍几个典型的穿透式实景、花墙及长廊实景的用光技巧。
一起来看看吧!一、穿透式实景这种布局是影楼里常见的穿透式实景,我在这里通过实例,给大家分析怎样让一套服装在不同的局部场景中,通过光线的变化产生更多的视觉起伏。
1.拍摄地点:场景一场景一中有两扇大的落地窗,因此利用窗户营造出大面积的散射光作为人物的主光源。
同时使用两只裸灯,分别置于落地窗里,并降低裸灯的亮度,这样可以使用大光圈拍摄,人物的暗部也能充分补光。
人物的背光面再放置一块反光板,目的是让人物与景物的光比更为柔和。
拍摄几张后,为了能让同一个场景产生一些视觉变化,我在场景一的外面放置了一只裸灯,光线通过房门在场景一的'墙上留下影子。
让人物离开墙面产生一定距离,通过大光圈使人物与景物脱离开来,增加画面的层次感。
2.拍摄地点:场景一与场景二的过道中间拍摄完场景一后,让人物站在场景一与场景二的过道中间。
在场景一的右侧放置一只柔光箱,并升到最高点,利用墙面反光,形成人物面部柔和的侧逆光线。
同时在人物前方放置一块反光板补光(也可以不用反光板),按照人物面部的背光一侧的亮度确定曝光,使背景过曝,形成弥漫的光线效果。
此时场景一拍摄结束,灯位可以不变,因为场景二的拍摄也可以用到这只柔光箱。
3.拍摄地点:场景二人物来到场景二中的沙发坐下。
我们只需要把场景一中放置的柔光箱转向场景二即可,在人物暗部一侧再放置一块反光板,就完成了此场景的布光。
我们可以通过前后虚实和高低错落的拍摄手法来完成场景二的拍摄。
4.拍摄地点:场景三在场景三的拍摄中,我增加了一只柔光箱作为场景和人物的补光,原来场景一里的柔光箱,改变了光线的照射方向,现在变成了环境的轮廓光,由场景一里照射到场景三的光线,又起到了环境补光的作用。
三灯布光法的布光方法一、三灯布光法的基础认知。
1.1 三灯布光法呢,可是摄影和影视拍摄里相当经典的布光手段。
这就好比是做菜时的三种基本调料,搭配好了就能做出色香味俱全的大餐。
主光、辅光和轮廓光,这三盏灯各有各的妙处。
1.2 主光啊,那可是老大,是整个画面的主要光源。
就像一个团队里的主心骨,大部分的光线都是它提供的。
它决定了画面的基本影调,是明亮欢快的,还是暗淡忧郁的,主光的位置和强度起着关键的作用。
比如说拍一个人物肖像,主光从人物的正面偏左或者偏右打过来,人物的半边脸就亮起来了,整个画面就有了明暗的对比,一下子就生动起来了。
二、主光的讲究。
2.1 主光的位置很有门道。
如果把主光放得太高,那人物的眼睛下面就会有很深的阴影,看起来就像被人揍了一拳似的,鼻影也会特别重,整个脸就像个鬼脸,这可不行。
要是放得太低呢,又会让人物看起来很诡异,就像从地底下冒出来的一样。
一般来说,把主光放在人物眼睛斜上方45度角左右的位置是比较理想的。
2.2 主光的强度也不能乱来。
太强了,画面就会曝光过度,白花花的一片,什么细节都没了,这就叫做“过犹不及”。
太弱了呢,画面又黑乎乎的,像在黑夜里捉迷藏似的,观众什么都看不清楚。
所以要根据拍摄的场景和想要的效果来调整主光的强度。
2.3 主光的颜色也有讲究。
不同的颜色会给人不同的感觉。
白色的主光比较自然,适合大多数的拍摄场景。
但有时候,想要营造一种温馨浪漫的氛围,就可以使用暖黄色的主光,就像夕阳下的余晖洒在人身上,感觉特别舒服。
要是想表现冷酷、神秘的感觉,蓝色的主光可能就派上用场了,那感觉就像走进了冰窖一样。
三、辅光的作用。
3.1 辅光呢,就像是主光的小跟班,它的任务就是把主光留下的阴影给填补一下。
主光打过来,人物的一边脸亮了,另一边脸可能就有阴影,这时候辅光就该上场了。
如果没有辅光,那阴影部分就黑乎乎的,像个黑洞一样。
辅光可以让画面的明暗过渡更加自然,就像给画面做了个柔和的按摩,让整个画面看起来更加和谐。
拍照布光技巧和方法
拍照时,光线是非常重要的。
合适的光线可以让照片更加清晰、鲜艳、生动,而不合适的光线则会使照片过暗或过亮,无法展现出拍摄对象的美丽。
因此,掌握拍照布光技巧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1. 自然光的运用
自然光是最理想的照明方式,因为它能够自然地展现出物体的真实色彩和质感。
在室内拍摄时,可以选择靠近窗户的位置拍摄,让自然光照射到拍摄对象身上。
在室外拍摄时,可以选择早上或傍晚的时间,这时的阳光比较柔和,适合拍摄人物、风景等。
2. 闪光灯的运用
在某些情况下,自然光无法满足拍摄需求,比如在夜晚或光线不足的室内环境。
这时可以使用闪光灯来补光,让被拍摄对象更加清晰。
但是,使用闪光灯时要注意光线的照射角度和强度,以免过亮或过暗。
3. 灯光的运用
在拍摄的场景中,某些灯光的使用能够提升照片的质量。
比如在拍摄人物时,可以使用柔光灯或侧面灯来增加氛围;在拍摄室内场景时,可以使用台灯或落地灯来烘托气氛。
4. 色温的调整
色温是指光源的颜色。
不同的光源色温不同,调整色温可以让照片更加生动。
比如在室内拍摄时,可以将相机的白平衡设定为室内灯光,这样可以减少黄色色调;在室外拍摄时,可以将白平衡设定为阳光模式,这样可以让照片更加清晰明亮。
总之,在拍摄过程中,掌握拍照布光技巧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合理运用光线,才能拍摄出高质量的照片。
「摄影基础」布光规律1.确定主光主光是主导光源,它决定着画面的主调。
在布光中,只有确定了主光,才有意义去添加辅助光、背景光和轮廓光等。
在确定主光的过程中,要根据被摄体的造型特征、质感表现、明暗分配和主体与背景的分离等情况来系统考虑主光光源的光性、强度、涵盖面以及到被摄体的距离。
对于大多数的拍摄题材,一般都选择光性较柔的灯,像反光伞、柔光灯和雾灯等作为主光。
直射的泛光灯和聚光灯较少作为主光,除非画面需要由它们带来强烈反差的效果。
主光通常要高于被摄体,因为,使人感到最舒适自然的照明通常是模拟自然光的光效。
主光过低,会使被摄体形成反常态的底光照明,而主光过高又会形成顶光,使被摄体的侧面与顶面反差偏大。
2.加置辅助光主光的照射会使被摄体产生阴影,除非摄影画面需要强烈的反差,一般地,为了改善阴影面的层次与影调,在布光时均要加置辅光。
辅光一般多用柔光,它的光位通常在主光的相反一侧。
加置辅光时要注意控制好光比,恰当的光比通常在1:3—1:6之间,对浅淡的被摄体光比应小些,而对深重的物体光比则要大些。
在加置辅光时还应注意避免辅光过于强烈,辅光过强容易造成夹光,并产生多余而别扭的阴影。
为了控制多余的阴影,布光时除了使辅助光强度弱于主光外,有时还经常采取适当降低光位或将辅助光尽量靠近机位的方法使投影投向被摄体后方。
根据画面效果的需要,辅助光可以一个,也可以多个。
在使用各种灯具作辅助光的同时,别忘了尽量多使用反光板,它往往能产生出乎意料的好效果。
3.设置背景光背景的主要作用是烘托主体或渲染气氛,因此,在对背景光的处理时,既要讲究对比,又要注意和谐。
拍摄细小物体时,往往因主体与背景距离很近,一般难以对背景单独布光,此时主光兼作背景光。
在主体与背景光比的具体控制中,可通过选择合适的灯距、方位和照明范围来控制,或用各种半透明的漫射体或不透明的遮光物在主光与背景轴线上适当部位进行遮挡,以得到适当的亮度。
当被摄体较大,且被摄体与背景有足够的距离时,可对背景单独布光。
摄影布光方法的使用
摄影布光方法的使用
各位朋友都知道,布光又称照明或采光,是拍摄出好照片的重要因素,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摄影布光的使用技巧吧!
1.简单
直截了当,相当简单,却又有不错的.效果。
2. 顶上灯光
看起来是倒影,实际上是投影,来自杯子顶上的灯光。
3. 高光+反光板+辅助光源
4. 借助灯箱
将拍摄物品置于灯箱之上,这是个方法很简单,却很实用。
5. 复合光源
这是个复合光源,需要自己动手制作。
6. 多块反光板
上图拍摄中用上了三块反光板,拍摄效果相当出色,很饱满的感觉。
7. 上下光源
上下两个光源,顶光加上柔光罩以确保主体的曝光,在透明盒子下的光源,则使画面很闪亮。
8.利用柔光罩
有点传统的人像摄影灯光手法,左边这么近的柔光罩是重点。
9.三面光源
以三面光源包围着玻璃瓶,使之反射的光线足够饱满。
10.黑咭纸遮光
重点是使用了大量黑色咭纸,以遮挡多余的光线,让拍摄主体非常突出。
摄影新人必知的----摄影布光的步骤与规律影室灯光不像自然光,摄影师完全可以根据主观构思和表现需要,运用娴熟的布光技巧,去营造出奇妙的光影效果。
但由于影室布光具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它从一方面来说,可使摄影师将布光的效果发挥到极至,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却增加了布光的难度。
为了提高布光的效果和速度,布光时一般要遵循以下步骤与规律。
摄影布光的一般步骤和规律1.确定主光主光是主导光源,它决定着画面的主调。
在布光中,只有确定了主光,才有意义去添加辅助光、背景光和轮廓光等。
在确定主光的过程中,要根据被摄体的造型特征、质感表现、明暗分配和主体与背景的分离等情况来系统考虑主光光源的光性、强度、涵盖面以及到被摄体的距离。
对于大多数的拍摄题材,一般都选择光性较柔的灯,像反光伞、柔光灯和雾灯等作为主光。
直射的泛光灯和聚光灯较少作为主光,除非画面需要由它们带来强烈反差的效果。
主光通常要高于被摄体,因为,使人感到最舒适自然的照明通常是模拟自然光的光效。
主光过低,会使被摄体形成反常态的底光照明,而主光过高又会形成顶光,使被摄体的侧面与顶面反差偏大。
2.加置辅助光主光的照射会使被摄体产生阴影,除非摄影画面需要强烈的反差,一般地,为了改善阴影面的层次与影调,在布光时均要加置辅光。
辅光一般多用柔光,它的光位通常在主光的相反一侧。
加置辅光时要注意控制好光比,恰当的光比通常在1:3—1:6之间,对浅淡的被摄体光比应小些,而对深重的物体光比则要大些。
在加置辅光时还应注意避免辅光过于强烈,辅光过强容易造成夹光,并产生多余而别扭的阴影。
为了控制多余的阴影,布光时除了使辅助光强度弱于主光外,有时还经常采取适当降低光位或将辅助光尽量靠近机位的方法使投影投向被摄体后方。
婚纱摄影常用的五个布光技巧当你还不能完全正确地运用经典布光方式时,很有必要了解这些布光方式的含义以及实现它们的做法。
例如,在户外拍摄新娘和新郎时,可以放置一支主灯来实现想要的布光方式和比例,用现场光(阴影或逆光下的太阳)作为填充光。
这时要想实现下面5 种基本肖像布光方式,就不再需要其他光线了。
使用反光板、独立的填充光或强聚光,在光线控制方面的效果与不用它们是一样的。
然而,每种布光方式在主光源的放置上都是非常有个性的,因此,考虑主光源的布置才是最重要的。
伦勃朗布光(Rembrandt Lighting)伦勃朗布光也称45°角布光,它以在主体面部阴影处形成小型三角形高光为特征。
这一点是通过调低主灯高度,调远与相机的距离(相对于环形布光和派拉蒙布光)实现的;主灯就在主体边上,其位置取决于主体头部与相机的距离。
填充光的布置方法与环形布光相同,但是功率设置上会稍弱一些,经常用来突出阴影面上的高光。
头发光通常布置得离主体近些,以便在头发上营造更明亮的高光。
背景光还是布置在标准位置。
在这种设置中,强聚光常用来勾勒面部边缘。
(注:要确保这些光线不会直接进入镜头,可以把手放在主体和相机之间强聚光的中心线上。
如果手在镜头上投射了阴影,说明强聚光直接进入了镜头,应该进行调整。
)上图:这张美丽的照片是用装有柔光箱的单灯配合银色反光板拍摄的,填充光被减到了最弱。
拍摄时采用了真正的伦勃朗布光方式,在面部阴影部分形成了完美的三角形高光。
值得注意的还有手部优雅的造型。
拍摄者:Cherie Steinberg Coté分割布光(Split Lighting)分割布光方式用在当主光只照亮主体半张脸的时候。
这是调低主灯高度,调近主灯与主体间的距离而形成的一种布光方式。
根据主体与相机距离的远近,主灯会布置在稍后于主体的位置。
这种主光位置的安排会营造出一种很棒的主体变瘦的效果。
这种布光方法还可以与用较弱的填充光隐藏面部的不平整的方法搭配使用。
拍照布光技巧和方法在今天的社交媒体时代,拍照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如何拍出一张好看的照片,布光技巧和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在下面,我们将分几个步骤阐述拍照布光技巧和方法。
一、认识光线光线是拍照的核心,不同的光照会给照片带来不同的感觉。
了解不同光照的特点和效果,对于拍照布光技巧和方法有很大帮助。
例如,阳光落在人脸上时,会给人带来温暖和光亮感;而阴天或白天室内光线,会更柔和和平凡。
二、利用环境光环境光指的是来自自然或人造源头的光线。
在拍照时,利用环境光进行布光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技巧。
例如,将人物迎着夕阳拍照,可以营造光亮和温暖的感觉。
在室内,通过放置光线就能够创造出温馨明亮的环境光。
再例如,在街道上拍照时,可以借用路灯的光线营造出蓝色的城市夜晚的感觉。
三、利用补光补光是一种比较高端的布光技巧,其目的是弥补环境光不足的情况。
在拍摄人像时,可以利用补光灯将光源另外补充在人物脸部,创造出更具立体感、壮观和柔和的效果。
在摄影摄制专业中经常使用它来拍摄室内场景或进行肖像摄影。
但要注意对比度,把光源放旁边,不要直射到镜头中心。
四、借助反光板在拍摄人物时,反光板常常是一个很有用的工具,因为它可以利用反射的光线来创造出柔和自然的光影效果。
例如,在室内拍摄肖像,如果光线不足,可以使用反光板将阳光或窗帘滤过的光线反射到人物脸上,起到补光的作用。
如果是室外拍摄,可以利用反光板将太阳的光线反射到顶部和人物脸底部,起到柔和的光影效果。
在拍照时,布光技巧和方法是相当重要的。
认识光线、利用环境光、利用补光、借助反光板都是常用的布光方法。
掌握好这些技巧和方法,才能让你拍出更好看、更具立体感、柔和感和温馨感的照片。
拍摄布光的知识点总结1. 光源的选择和利用拍摄布光的第一步是选择合适的光源。
在室内拍摄的情况下,常见的光源有自然光、闪光灯和人工灯光等。
自然光是一种非常好的光源,它的柔和和自然性能够营造出非常好的拍摄效果。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尽量利用自然光来进行拍摄。
另外,闪光灯是另一种常见的光源。
它可以为拍摄对象提供直射的亮光,适用于一些特殊的拍摄场景。
此外,在室内拍摄时,人工灯光也是一种常见的光源选择。
通过设置不同的灯具,可以调整光源的色温和强度,达到更加理想的拍摄效果。
2. 光的方向和角度在选择好光源之后,接下来就是确定光的方向和角度。
光的方向和角度会直接影响拍摄图像的明暗和质感。
一般来说,侧面光可以突出被拍摄对象的质感和纹理,而正面光则可以减少阴影,呈现出更加柔和的效果。
此外,根据被拍摄对象的特点和拍摄目的,还可以选择逆光或者背光等不同的光线角度,来带来不同的拍摄效果。
在实际拍摄时,可以通过移动光源或者改变拍摄位置,来找到最合适的光线角度。
3. 使用辅助光源在一些特殊的拍摄场景下,常常需要借助辅助光源来进行布光。
比如在室内低光条件下拍摄,可以使用补光灯或者反光板来增加光线的亮度和柔和度;在拍摄特写或者局部细节时,可以使用微型灯或者手电筒等小型光源来补充局部光线。
通过合理地使用辅助光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光线,达到更理想的拍摄效果。
4. 色温和白平衡在进行布光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色温和白平衡的问题。
不同的光源会带来不同的色温,比如自然光的色温是较为柔和的暖色,而白炽灯的色温则较为冷色。
在布光之前,需要根据拍摄需要和光源的特性,选择合适的白平衡模式,来保证图像的色彩准确和自然。
另外,对于一些特殊的创意拍摄,还可以通过调整色温和色彩饱和度等参数,来加强或者改变光线的效果,实现更加个性化的拍摄效果。
5. 控制阴影在拍摄布光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控制阴影的问题。
过重的阴影会影响图像的整体亮度和质感,因此需要注意通过合理的布光和光源角度,避免或者减轻阴影的影响。
主光灯具架在摄影机正后方到约30或45度角的位置,向主体正面打光。
主光是强调主体事物的照明光,也是决定光源方向的主要光线,因此主光通常会用较强的光线来照射主体。
同时必须注意造成的阴影,光线愈强愈锐利,造成的阴影愈明显,亮度对比及反差就愈大。
副光副光又称补光,灯具架在相对於主灯位置的另一方,与摄影机约呈30或45度角,向主体正面略侧面打光,主要是把主光在另一侧面造成的阴影修掉,让部分黑暗的区域稍微明亮,增加主光与阴影间的中间色调,使画面看起来更生动,更有层次和立体感。
大部分补光会比主光打得柔和些,以免抢了主光的角色。
某些刻意製造阴影效果的场合,补光会故意打得柔弱一些,甚至就不打补光了。
背光或称「反光」、「轮廓光」,架设在主体后侧,并且可以避开摄影机拍到的地方,用以勾勒出主体的轮廓,让主体和背景间產生空间感和立体感。
也有架在主体顶端的上方,以便打出「髮光」,或在下方,以打出「脸光」(如果主体是人的话)。
效果光有时為了画面的美感,会创造出一些灯光效果,如窗帘光影、彩色光晕、水纹影、窗外霓虹灯效果、闪电等等效果,这些特效光即称為效果光或气氛光。
效果光的架设位置不限,主要是看想呈现何种效果,有时得為了某个效果而调整主光、补光等之位置,以便修正出最佳的效果。
一般来说,在实际使用时,灯具数量的多寡几乎可以决定画面的好坏,但其实不管是一个单灯,或是十多个灯,只要运用得宜,都可以弄出很好的效果。
单灯大部分会直接把灯架在摄影机后方大约30度以内的地方,光线投射到被摄物时,可以调整一下角度和灯的高度,儘量避免不自然的阴影。
(有时当然会故意弄出影子,这种另当别论。
)如果光度太强,以致光线太锐利(Sharp),可以:1、把灯的距离拉远。
2、加上柔光纸。
3、利用反射反光板、纸、墙壁、天花板等都可以)大部分的摄影用灯具都可以微调灯光的焦距,把光打聚光些或散光些。
有些摄影机附掛的「机头灯」是放在镜头上方,这样打出来的光较"平面",同时如果被拍摄的如果是"人",会因為灯光直射的关係,面对镜头时眼睛会因為畏光而不自然。
摄影新人必知的----摄影布光的步骤与规律
影室灯光不像自然光,摄影师完全可以根据主观构思和表现需要,运用娴熟的布光技巧,去营造出奇妙的光影效果。
但由于影室布光具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它从一方面来说,可使摄影师将布光的效果发挥到极至,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却增加了布光的难度。
为了提高布光的效果和速度,布光时一般要遵循以下步骤与规律。
摄影布光的一般步骤和规律
1.确定主光
主光是主导光源,它决定着画面的主调。
在布光中,只有确定了主光,才有意义去添加辅助光、背景光和轮廓光等。
在确定主光的过程中,要根据被摄体的造型特征、质感表现、明暗分配和主体与背景的分离等情况来系统考虑主光光源的光性、强度、涵盖面以及到被摄体的距离。
对于大多数的拍摄题材,一般都选择光性较柔的灯,像反光伞、柔光灯和雾灯等作为主光。
直射的泛光灯和聚光灯较少作为主光,除非画面需要由它们带来强烈反差的效果。
主光通常要高于被摄体,因为,使人感到最舒适自然的照明通常是模拟自然光的光效。
主光过低,会使被摄体形成反常态的底光照明,而主光过高又会形成顶光,使被摄体的侧面与顶面反差偏大。
2.加置辅助光
主光的照射会使被摄体产生阴影,除非摄影画面需要强烈的反差,一般地,为了改善阴影面的层次与影调,在布光时均要加置辅光。
辅光一般多用柔光,它的光位通常在主光的相反一侧。
加置辅光时要注意控制好光比,恰当的光比通常在1:3—1:6之间,对浅淡的被摄体光比应小些,而对深重的物体光比则要大些。
在加置辅光时还应注意避免辅光过于强烈,辅光过强容易造成夹光,并产生多余而别扭的阴影。
为了控制多余的阴影,布光时除了使辅助光强度弱于主光外,有时还经常采取适当降低光位或将辅助光尽量靠近机位的方法使投影投向被摄体后方。
根据画面效果的需要,辅助光可以一个,也可以多个。
在使用各种灯具作辅助光的同时,别忘了尽量多使用反光板,它往往能产生出乎意料的好效果。
3.设置背景光
背景的主要作用是烘托主体或渲染气氛,因此,在对背景光的处理时,既要讲究对比,又要注意和谐。
拍摄细小物体时,往往因主体与背景距离很近,一般难以对背景单独布光,此时主光兼作背景光。
在主体与背景光比的具体控制中,可通过选择合适的灯距、方位和照明范围来控制,或用各种半透明的漫射体或不透明的遮光物在主光与背景轴线上适当部位进行遮挡,以得到适当的亮度。
当被摄体较大,且被摄体与背景有足够的距离时,可对背景单独布光。
背景光一般不会干扰主体的布光,并且容易控制背景光的覆盖面、亮度和匀度。
在具体的布光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主体与背景明度相近的局部是否会出现“并”的现象,或者要求亮度均匀的大面积背景是否其中央与四周的照度确实均匀一致,对这两种情况,千万不要过于相信自己的目测,最好能用测光表作认真的检测,因为人眼对亮度的微小变化往往不敏感,而胶片却会忠实地给予记录。
另外,对经常拍摄的高调或低调照片的背景光布光时应明白,它们的背景光并不像我们想象的越亮越好或越暗越好。
背景亮度过强,所产生的漫射光不仅很容易使镜头产生眩光,而且会影响被摄体的光效。
拍摄低调照片时将背景控制得过黑也没有必要。
一般地,拍摄高调照片时将背景亮度控制在比被摄体最亮处高一个EV值较适宜,而拍摄低调照片时将背景亮度控制在比被摄体最暗处低一个EV值即可。
4.加置轮廓光
轮廓光的主要作用是给被摄体产生鲜明光亮的轮廓,从而使被摄体从背景分离出来。
轮廓光
通常从背景后上方或侧上方逆光投射,光位一般为一个,但有时根据需要可用二个或多个。
轮廓光通常采用聚光灯,它的光性强而硬,常会在画面上产生浓重的投影。
因此,在轮廓光布光时一定要减弱或消除这些杂乱的投影。
对这些投影的消除或减弱,除了调节灯位外,有时巧妙地借助反光器作轮廓光投射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轮廓光布光时还应注意轮廓光与主光的光比,通常轮廓光是亮于主光的。
此外,布光时,应根据拍摄主体的需要选择硬光还是柔光作轮廓光。
柔光的获得通常有二种方法,一种是将伞灯、柔光灯等尽量靠近被摄体,这样才能使轮廓光的亮度高于主光,但这样做往往较费劲;另一种方法较简便,只用将扩散片用于聚光灯便可使光柔化。
有一点应当明确,轮廓光并不是每幅画面必需的光线,只有当画面需要时才添加,不然,就会有画蛇添足之感。
5.加置装饰光
装饰光主要是对被摄体的某些局部或细节进行装饰,它是局部、小范围的用光。
装饰光与辅助光的不同之处是它不以提高暗部亮度为目的,而是弥补主光、辅助光、背景光和轮廓光等在塑造形象上的不足。
眼神光、发光以及被摄体明部的重点投射光、边缘的局部加光等都是典型的装饰光。
装饰光的布光一般不宜过强过硬,过强过硬容易产生光斑而破坏布光的整体完美性。
6.审视
在以上布光过程中,由于光是一种种添加的,后一种光很可能会对以前的光效产生影响,因此,在布光完毕后,还需仔细审视整体光效,如布光有无明显欠缺或不合理的地方,投影的浓淡是否合乎要求,投影的位置是否合适,各光源的照明是否出现干扰,各光源有否进入取景画面而造成光晕等,对这些细节的审视,可以避免因一时疏忽而造成前功尽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