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肌张力
- 格式:ppt
- 大小:141.50 KB
- 文档页数:38
教案肌张力的评定第一章:肌张力的概述1.1 肌张力的定义解释肌张力是指肌肉在静息状态下的紧张程度。
强调肌张力对于维持身体姿势和运动的重要性。
1.2 肌张力的类型介绍主动肌张力和被动肌张力两种类型。
解释主动肌张力是指肌肉在自主运动时的紧张程度,而被动肌张力是指肌肉在被动拉伸时的紧张程度。
1.3 肌张力的评定方法介绍常用的肌张力评定方法,包括目测评估、量角器评估和肌电图评估等。
强调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场合。
第二章:目测评估法2.1 目测评估法的原理解释目测评估法是通过观察和描述肌肉的外观和行为来评估肌张力。
强调观察肌肉的紧张程度、形状和运动范围的重要性。
2.2 目测评估法的步骤介绍进行目测评估时的具体步骤,包括观察肌肉的外观、观察肌肉的运动和记录观察结果等。
强调观察时的细节和准确性。
2.3 目测评估法的注意事项介绍在进行目测评估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包括选择合适的观察角度、注意肌肉的协调性和避免主观臆断等。
强调客观性和可靠性。
第三章:量角器评估法3.1 量角器评估法的原理解释量角器评估法是通过测量肌肉的运动范围和角度来评估肌张力。
强调测量肌肉运动范围和角度的重要性。
3.2 量角器评估法的步骤介绍进行量角器评估时的具体步骤,包括准备量角器、测量肌肉运动范围和记录测量结果等。
强调正确使用量角器和准确性。
3.3 量角器评估法的注意事项介绍在进行量角器评估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包括选择合适的量角器、注意肌肉的协调性和避免主观臆断等。
强调客观性和可靠性。
第四章:肌电图评估法4.1 肌电图评估法的原理解释肌电图评估法是通过记录肌肉的电活动来评估肌张力。
强调肌电图对于了解肌肉活动的详细信息的重要性。
4.2 肌电图评估法的步骤介绍进行肌电图评估时的具体步骤,包括准备肌电图设备、记录肌肉电活动和分析记录结果等。
强调正确使用肌电图设备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4.3 肌电图评估法的注意事项介绍在进行肌电图评估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包括选择合适的肌电图设备、注意肌肉的刺激和避免干扰等。
康复评定学(肌张力)肌肉静止松弛状态下被动牵拉的紧张度称为肌张力。
肌张力是维持身本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
人在静卧休息时,身体各部肌肉所具有的张力称静止性肌张力。
躯体站立时,虽不见肌肉显着收缩,但躯体前后肌肉亦保持一定张力,以维持站立姿势和身体稳定称为姿势性肌张力。
肌肉在运动过程中,保证肌肉运动的连续、平滑,稳定进行称为运动性肌张力。
肌张力异常的临床表现:一.肌张力降低:肌张力低于正常静息水平,肌肉松弛时做被活动肌体所遇到的阻力消失的状态,肌内缺乏膨胀的肌腹和正常的韧性而松弛。
可因损害部位不同而临床表现有异。
脊髓前角损害时伴按节段性分布的肌无力、萎缩、无感觉障碍、有肌纤维震颤。
周围神经损害时伴肌无力、萎缩、感觉障碍、腱反射常减退或消失。
某些肌肉和神经接头病变肌张力降低,肌无力、伴或不伴肌萎缩,无肌纤维震颤及感觉障碍。
脊髓后索或周围神经的本体感觉纤维损害时常伴有感觉及深反射消失,步行呈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
小脑系统损害时伴运动性共济失调,步行呈蹒跚步态。
新纹状体病变时伴舞蹈样运动。
脑卒中后遗症迟缓期。
二.肌张力增高:肌张力高于正常静息水平。
表现为肌肉较硬,被动运动阻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缩小,见于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病变,分别表现为痉挛和强直。
痉挛是一种由牵张反射高兴奋性所致的、速度依赖的紧张性牵张反射性增强伴腱反射亢进为特征的运动障碍。
锥体系病变表现为痉挛性肌张力增高,特点是其肌张力增高有选择性,上肢以内收肌、屈肌与旋前肌为主,下肢以伸肌肌张力增高占优势,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张力增高明显,被动运动患者关节开始时阻力较大,终了时变小即所谓摺刀样肌张力增高。
痉挛性肌张力增高和“痉挛”无关,后者单指一种不自主的肌收缩。
强直就是关节做被动运动时各个方向的阻力是均匀一致的,主动肌和拮据肌张力同时增加。
锥体外系病变表现为强直性肌张力增高,特点是肌张力的大小与肌肉当时的长度即收缩形态并无关系,在伸肌和屈肌间也没有区别。
《康复评定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康复评定总论一、康复评定的概念康复评定是指通过系统的评估方法,对患者的功能障碍进行客观、全面的检查和评价,以明确功能障碍的性质、范围、程度,为制定康复目标和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康复评定的目标是确定患者的功能障碍,预测康复潜力,制定康复目标和计划,以及评估康复疗效。
二、康复评定的意义1. 为康复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康复评定可以帮助康复专业人员了解患者的功能障碍状况,从而制定针对性的康复治疗计划。
2. 评估康复疗效: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定期进行康复评定,以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3. 预测康复结局:通过康复评定,可以对患者的康复预后进行预测,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支持。
三、康复评定的原则1. 客观性原则:康复评定应基于科学、客观的评估方法,避免主观臆断。
2. 全面性原则:康复评定应涵盖患者功能障碍的各个方面,包括运动、感觉、认知、言语、心理等。
3. 动态性原则:康复评定应贯穿于康复治疗的全过程,定期进行,以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
4. 个性化原则:康复评定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因素。
5. 参与性原则:康复评定应鼓励患者及其家属积极参与,提高康复治疗的依从性。
四、康复评定的内容1. 运动功能评定:包括肌力、关节活动度、平衡与协调功能、步态分析等。
2. 感觉功能评定:包括触觉、痛觉、温度觉、本体感觉等。
3. 认知功能评定: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执行功能、语言理解与表达等。
4. 言语功能评定:包括发音清晰度、语言理解与表达、沟通能力等。
5. 心理功能评定:包括情绪、心理适应、生活质量等。
6.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包括自理能力、家务劳动、社交活动等。
五、康复评定的方法1. 观察法:通过观察患者的行为、表现,评估其功能障碍。
2. 问卷调查法:通过患者或家属的问卷,了解患者的功能障碍。
3. 标准化测试法:采用标准化的测试工具,对患者的功能障碍进行定量评估。
肌张力概述肌张力是指肌肉组织在其静息状态下的一种持续的、微小的收缩,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和正常活动的基础。
如人在静卧休息时,身体各部分肌肉所具有的张力称为静止性肌张力;站立时,虽然看不见肌肉的明显收缩,但是躯体前后肌肉保持一定张力,以维持站立姿势的身体稳定,称为姿势性肌张力;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张力,称为运动性肌张力。
检查者通过被动活动患者肢体而感受到肌肉被动拉长或牵伸时的肌肉阻力。
正常的肌张力是依赖于完整的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机制以及肌肉收缩能力、弹性、延展性等因素。
处于正常肌张力状态时,被动活动可感到轻微阻力,肢体在运动时不会感觉到过多的沉重感;肢体在下落时,会使肢体保持原有的姿势。
正常的肌张力分为以下几种:1、静止性肌张力:肢体在静息状态下,可以通过观察肌肉外观、肌肉的软硬程度,被动活动时的阻力来进行判断。
2、姿势性肌张力:通过观察患者变换姿势时肌肉的调整来判断。
3、运动性肌张力:患者在完成某一动作时,通过关节活动受到的阻力来判断。
正常的肌张力有以下几种特征:1、首先观察肌肉的外观,触摸肌肉有一定的弹性,在被动活动时会有轻度的阻力和抵抗感。
2、肢体在静息状态下,能够维持主动肌和拮抗肌之间的平衡,保持肢体的固定姿势。
3、肌肉可以完全抵抗重力和外来阻力的能力。
4、肢体在被动置于某一位置时,可以保持不变。
5、可以随意使肢体在运动中不断转换姿势的能力。
6、具有选择性完成某一肌群协同运动或某一肌肉独立运动的能力。
异常的肌张力是指由于神经系统的损害导致肌张力的增高或降低。
肌肉在松弛时,被动活动肢体所遇到的阻力减退,肌肉失去张力,无弹性松弛。
如周围神经损害时会伴有肌无力、萎缩、感觉障碍、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肌张力增高是指肌肉在静息状态下,肌肉较硬,被动活动阻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减小,主要见于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病变。
锥体系病变主要表现为痉挛性肌张力增高,上肢主要是以内收肌、屈肌和旋前肌为主;下肢以伸肌张力增高占优势。
什么是肌张⼒肌张⼒的概述 肌张⼒是肌细胞相互牵引产⽣的⼒量。
那么你对肌张⼒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肌张⼒的内容,希望⼤家喜欢! 肌张⼒的简介 肌张⼒的产⽣与维持是⼀种复杂的反射活动,其反射弧叫做“r-袢“,包括r-袢的传⼊部分(肌张⼒反射的感受器是神经肌梭和神经腱梭)和r-袢的传出部分(脊髓前⾓细胞及脑⼲运动性神经核内的a运动神经元,⽀配梭外肌、r运动神经元发出Ar纤维到达并⽀配梭内肌)。
其反射弧任何部位的病变均可引起肌张⼒改变。
肌张⼒减低的介绍 (⼀)肌原性疾病 ⒈进⾏性肌营养不良症(progressive muscular dystrophy):是⼀组由遗传因素所致的肌⾁急性疾病,表现为不同程度和分布的⾻骼肌进⾏性加重的⽆⼒和萎缩。
其肌张⼒减低与肌萎缩平⾏,往往在肌萎缩部位伴有肌张⼒减低。
由于肌⾁萎缩、⼒弱及肌张⼒减低,临床表现站⽴和步⾏时特殊姿态,站⽴时腹部前凸与腰椎前弯,⾏⾛时呈“鸭步”,这是由于脊柱旁肌⾁张⼒减低与萎缩,臀肌受损⾻盆固定不良引起。
前锯的萎缩、⼒弱与张⼒减低,站⽴与坐位时肩胛⾻向上外⽅移位,同时胸廓和脊柱分离,呈翼状肩,检查者能将⼿指深⼊⾄肩胛⾻与胸⾻之间,系斜⽅肌、菱形肌肌张⼒减低所致。
⒉肌病同样于肌萎缩部伴有肌张⼒减低,与肌萎缩呈平关系,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诊断,如多发性肌炎在急性期可见⾎清中CPK和免疫球蛋⽩增⾼,尿中肌蛋⽩出现,肌酸增加,肌电图可出现纤颤和插⼊活动增加。
(⼆)神经原性疾病 ⒈周围神经病变:多发性神经炎的肌萎缩主要分布于肢体的远端,与肌张⼒减低有平等关系。
由于肌张⼒减低腕关节、指与踝关节动幅增⼤,呈过伸过屈的异常姿势。
根据多发性神经炎的病因,受损肌亦有选择,如酒精中毒性多发性神经炎,胫⾻前肌⿇痹最明显,肌张⼒减低也最突出,故往往表现为⾜下垂。
单神经病(mononeruopathy)主要由外伤、缺⾎、浸润、物理性损伤等引起,如上肢尺神经、正中神经损害明显时,上肢的屈肌群张⼒减低明显,上肢伸肌群(拮抗肌)张⼒占优势,因⽽掌握背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