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诗的历史演变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4
儿童诗的历史演变
“五代同堂”
六十年间,中国儿童文学曾在长时期内拥有过“五代同堂”的鼎盛局面:
第一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文学启蒙的一代,代表人物有叶圣陶、冰心、茅盾、郑振铎等,第一代主要是开创之功、奠基之功,而且一开局就是大手笔。
第二代是三四十年代战争环境中革命和救亡的一代,代表人物有张天翼、陈伯吹、严文井、贺宜等,他们用文学直接切入现代中国的社会形态和革命救亡等时代命题。
第三代是共和国“十七年”运动语境中的一代,代表人物有金近、任大霖、任大星、葛翠琳、洪汛涛、鲁兵、任溶溶以及孙幼军、金波等,他们创造了当代中国儿童文学原创生产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同时在文学配合“中心”、“运动”的复杂背景下进行着痛苦的探索与民族化追求。
第四代是经历过“文革”“上山下乡”终于迎来改革开放的一代,代表人物有曹文轩、秦文君、张之路、沈石溪、班马、董宏猷、周锐、冰波、郑春华等,他们的特殊人生经历铸就了他们对儿童文学的文化担当与美学品格的执着坚守,努力践行用文学塑造未来民族性格,打造少年儿童良好的人性基础。
第五代作家大致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逐渐成名,如今正在成为中国儿童文学最具创造力、影响力与号召力的群体,代表人物有杨红樱、汤素兰、彭学军、薛涛、殷健灵、郁秀等。
今天,更为年轻的“80后”、“90后”中的一部分文学新秀也在积极加盟儿童文学,这是使人十分欣慰的现象。
从总体上说,六十年儿童文学原创在不断开拓进取,扩大艺术版图,儿童文学的题材、内容、创作手法、文体等,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论中国近现代儿童诗歌艺术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儿童诗歌艺术变迁中国近现代儿童诗歌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及抒情特点,在诗歌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经历了多次变迁。
中国近现代儿童诗歌艺术在20世纪初期经历了一次激烈
的变革,从传统的儿童诗歌发展到现代化的儿童诗歌。
传统儿童诗歌以抒发家庭和社会的感情为主,结构紧凑,语言清新朴实,抒发的情感深刻感人。
而现代化的儿童诗歌则以抒发少年健康成长的心情为主,语言活泼活跃,富有幽默感,寓意深刻,更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创作热情。
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中国近现代儿童诗歌艺术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传统的儿童诗歌以抒发家庭、社会的感情为主,而现代的儿童诗歌则开始以抒发孩子们的童趣心情为主。
诗歌的句式也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五言、七言律诗发展到现代的短诗、诗歌故事,以及现代的诗歌形式,如韵文、歌谣等。
另外,中国近现代儿童诗歌艺术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在艺术表现上开始借鉴西方文学形式,如节奏、叙事以及抒情。
这使得儿童诗歌艺术形式更加丰富,内容也更加丰富,更能满足孩子们的需求,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创作热情。
总之,中国近现代儿童诗歌艺术经历了多次变迁,从传统的抒发家庭和社会的情感,发展到以抒发孩子们的童趣心情为
主,再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使得儿童诗歌艺术变得更加丰富,更能满足孩子们的需求。
儿童诗歌艺术把孩子们的情感和思想表达出来,对孩子们的思想和情感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儿童诗的历史发展
儿童诗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民间歌谣和童谣。
在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校教育的兴起,儿童诗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
在中国,胡适的《蝴蝶》被认为是中国现代儿童诗的第一首尝试之作。
随后,冰心的《春水》将儿童诗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其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艺术性,对儿童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30年代,随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爆发,儿童诗也经历了政治变革的影响。
这个时期的诗人和文学作品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政治氛围。
新中国成立后,儿童诗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
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儿童诗的创作和出版也迎来了一个新的高潮。
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普及,儿童诗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网络平台成为儿童诗传播的重要渠道,数字技术也使得儿童诗的创作和出版更加便捷和高效。
总的来说,儿童诗的历史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和发展的过程。
它既受到了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也反映了人类对儿童成长和教育的关注和重视。
儿诗的概念及发展一、儿诗的概念儿童诗是诗的一个分支,由于它受到特定读者对象心理特征的制约,因此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所进行的艺术构思、所展开的联想和想象、所运用的文学语言等等,都必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必须是儿童所喜闻乐见的。
这样才能在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操,激发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尤其在培养儿童健康的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力上,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
二、儿童诗的发展概况中国是诗的王国,历来就有重视“诗教”的优良传统。
从“诗三百”,到屈原的《离骚》,到唐诗宋词,一代代的中华儿女在诗的海洋中受到熏陶,精神得到濡养。
然而,当我们打开浩如烟海的诗歌长卷,却发现只有屈指可数的诗歌作品真正适合幼儿阅读。
如骆宾王的《咏鹅》、贺知章的《咏柳》、杜甫的《春夜喜雨》、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李绅的《悯农》等。
在历代文人墨客中,能真正自觉地为幼儿创作诗歌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从晚清开始,中国文坛上便出现了梁启超、谭嗣同、黄遵宪等提倡的“诗界革命”,梁启超还特别重视儿童诗歌的创作,在他的《饮冰室诗话》中多处论述了儿童诗歌,把它看做是“改造国民之品质”的“精神教育之一要件”,他和黄遵宪还亲自创作了不少有教育意义的儿童诗歌。
其中,黄遵宪写的《幼儿园上学歌》则开了幼儿诗的先河:“春风来,花满枝,儿手牵娘衣。
儿今断乳儿不啼。
她去买枣梨,待儿读书归。
上学去,莫迟迟!……”全诗共十节,在优美的旋律中,描绘了一幅幅情真意切、求善求真、进取向上的幼儿生活图景。
但是,由于数千年封建思想的禁锢,儿童没有人权和尊严,他们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他们对诗歌的精神需求得不到社会应有的重视和关注,因此,具有现代意义的儿童诗是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而出现的时代产物。
这场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新文化运动是从诗歌的改革开始。
为了适应中国现代的社会变革而出现的新诗在形式上打破了旧体诗词的格律限制,废弃了僵化的文言语词,采用了比较自由的形式、运用切合口语的白话进行创作。
一、儿歌的含义及其历史演变1.含义:儿歌是以低幼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的具有民歌风味的简短诗歌。
儿童文学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体裁形式之一。
按来源分:民间童谣和创作儿歌按唱诵者分:母歌和儿戏歌2.历史演变:别名:童谣、童子谣、孺子歌、小儿语等;政治色彩;迷信色彩;蒙以养正;童心说吕坤(1536—1618)1593年的《演小儿语》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儿歌集吕得胜吕坤父子:《小儿语》一卷、《女小儿语》一卷(吕得胜),《续小儿语》三卷、《演小儿语》一卷(吕坤),总称《小儿语》二、儿歌的特点1.审美特征(一)自然合节的音乐性1)节拍字数一致2)节拍一致字数不一致3)节拍不固定押韵一般有四种情况1、句句押韵2、隔句押韵3、变换韵脚(连锁调)4、一字韵——用一字押韵(二)天机活泼的稚拙美(三)歌戏互补的可操作性2.结构特点:分节:一节式、两节式、三节式句式:具有2——7言不等的句式三、儿歌的作用(一)儿歌是儿童情感教育的需要(二)儿歌是儿童启迪心智的需要(三)儿歌是儿童训练语言的需要四、儿歌的传统艺术形式(一)摇篮曲:摇篮曲也称摇篮歌、催眠曲,属“母歌”。
这是一种主要由母亲或其他亲人吟唱给婴幼儿听的,用于催眠、教话、认物的简短儿歌。
摇篮曲特点:音调柔和动听,抒情性强,爱永远是它的主旋律。
(二)游戏歌:如《马兰花》《找朋友》、《丢手绢》、《拍手歌》、《跳绳歌》等。
游戏歌特点:有明显的组织游戏的作用。
(三)数数歌:数数歌特点:必须有数的排列;变数字为形象,化抽象为具体。
(四)问答歌:问答歌,也叫盘歌,或叫对歌,以设问作答的方式,启发儿童的思考,培养儿童观察事物比较事物的能力,或是他们获得快乐满足。
问答歌特点:有问有答。
(五)连锁调:连锁调又称连珠体、连环体、连句、衔尾式,是一种运用特殊修辞、结构、用韵手法构建诗文体式的传统儿歌形式。
其修辞特征是“顶针续麻”,即前一句尾词作为后一句的首词。
其结构特征是“随韵粘合”,即两句为一层次,每层次上句起韵,下句以此押韵,两句在内容上没有关联。
诗歌发展的七个阶段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发展历程丰富多彩,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审美观念和艺术追求。
以下是对诗歌发展的七个阶段的概述,每个阶段都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1. 原始时期:萌芽与初现诗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这一时期诗歌以歌、舞、乐等形式结合在一起,表达他们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
这些诗歌短小精悍,富有韵律和节奏感,如《诗经》中的部分篇章,虽然文字尚未形成系统,但已展现出诗歌的雏形。
这些歌谣或咒语简单整齐,偶尔声韵协调,是诗歌最早的形态。
2. 先秦时期:初步成型先秦时期,随着文字的出现,诗歌逐渐从口头传承发展成为书面文学。
这一时期的诗歌以《诗经》为代表,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
《诗经》的内容广泛,包括政治、历史、哲学、宗教等各个领域,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赋、比、兴”三种艺术手法,奠定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基础。
此外,屈原的《楚辞》也在这一时期出现,以其瑰丽的想象和深沉的情感,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
3. 古典时期:繁荣与鼎盛古典时期,诗歌进入了一个繁荣与鼎盛的阶段。
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民歌以及唐诗、宋词等,都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
唐诗以其格律严谨、意境深远、语言优美而著称,出现了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
宋词则以其婉约细腻、情感丰富、形式灵活而广受喜爱,苏轼、辛弃疾等词人的作品更是传唱千古。
这一时期的诗歌以精湛的技艺、深刻的思考和鲜明的个性为特点,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4. 近现代时期:变革与创新随着新文化运动和西方文化的引入,中国诗歌在形式、内容和风格上发生了巨大变革。
现代诗歌以自由、开放、多元为特点,强调个体的感受和情感,形式上追求创新和变化。
鲁迅、郭沫若、徐志摩等现代诗人的作品,打破了传统诗歌的束缚,以新的语言、新的形式和新的内容,展现了现代人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追求。
5. 当代时期:多元与融合当代诗歌在继承和发展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形式上更加自由多样。
浅析儿歌与儿童诗的异同摘要:儿歌和儿童诗,统称儿童诗歌,是儿童文学中两种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
二者不管是在内容和形式上,还是在艺术手法与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上都有密切的关联。
而时下两者常被混淆,有的把儿童诗当做儿歌,有的把儿歌当成儿童诗。
因此,笔者从现代汉语、传统诗学两个不同的领域交叉研究儿歌和儿童诗的本体,从语言描述、语境分析、情感体悟与意境联想等不同角度探讨其文体特征,继而,通过比较来区分这两种体裁。
关键词:儿歌儿童诗语言特色意境语境引言儿歌,也称童谣、儿语、小儿谣、孺子歌等,是一种具有民歌艺术风格的、为低幼儿童创作的,且符合这一年龄段儿童心理特点和欣赏趣味的、可吟可唱的诗歌样式。
它篇幅短小,结构单纯,一首儿歌说明一个意思或一个目的,特别重视节奏、声韵的美感。
其文字流利自然,内容活泼生动。
作为幼年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乃至鬓发斑白,仍能记起儿时的歌谣。
儿童诗是指切合儿童的心理,抒发儿童的情感,寄托儿童的情趣,适合不同年龄的少年儿童阅读、吟诵,为他们所理解、欣赏和喜爱的诗歌。
题材广,主题深,语言词汇丰富,篇幅长,注重多种意象的运用与不同意境的构造等都是儿童诗的特性。
儿童诗不仅具有一般诗歌的共性,而且又具有独特的个性,这种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使它在群星灿烂的诗歌史界中形成一个闪烁的独立星系。
一首好的儿童诗,往往能引发少年儿童的丰富联想,能沟通交流感情,能启迪心灵,使他们获得美的熏染和享受。
本文拟通过分析儿歌、儿童诗在语音、词汇、艺术手法、语境、意境等方面的特点,旨在阐述两者的文体特征,以便了解儿歌与儿童诗的异同。
一、儿歌与儿童诗的历史演变俗话说:“文史不分家。
”有“文”的地方自然就有它的“史”。
儿歌、儿童诗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出现在文学这个大家庭里,理因也有其历史,下面就来谈谈它们的发生发展。
儿歌的前身应是童谣,或者说“童谣”与“儿歌”是孪生姐妹。
周作人在《儿歌之研究》中说:“儿歌者,儿童歌讴之词,古言童谣。
儿童诗词大绘摘要:一、引言二、儿童诗词的起源与发展三、儿童诗词的特点四、现代儿童诗词的创作与推广五、儿童诗词对儿童成长的意义六、结论正文:一、引言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自古以来就在我国的文化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儿童诗词,作为诗词的一个特殊类别,以其生动的形象、浅显易懂的语言,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本文旨在探讨儿童诗词的发展、特点及其对儿童成长的意义。
二、儿童诗词的起源与发展儿童诗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那时的诗歌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教育功能。
汉魏六朝时期,随着文学的独立发展,儿童诗词逐渐开始繁荣。
唐代以后,儿童诗词的题材和形式更加丰富,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近现代以来,儿童诗词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和推广,许多作家和学者致力于儿童诗词的创作与研究。
三、儿童诗词的特点儿童诗词具有以下特点:1.内容丰富,涵盖自然、生活、道德等各个方面;2.形式多样,有五言、七言、词、曲等多种形式;3.语言简练,易于理解;4.情感真挚,富有童趣;5.教育性强,寓教于乐。
四、现代儿童诗词的创作与推广现代儿童诗词创作,不仅需要继承和发扬传统儿童诗词的优点,还要结合时代特点,创作出更多富有时代气息的作品。
为此,许多作家和学者致力于儿童诗词的创作与研究,同时,教育部门也在大力推广儿童诗词教育,让孩子们在愉悦的学习过程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五、儿童诗词对儿童成长的意义儿童诗词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学习儿童诗词可以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其次,儿童诗词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对儿童的品德养成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最后,儿童诗词的学习和创作,可以锻炼儿童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他们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六、结论儿童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百年中国儿童诗歌史略一、开端的萌芽嘿,你知道吗?百年前中国儿童诗歌就像一颗刚刚种下的小种子。
那时候,儿童诗歌大多是些简单的童谣,口口相传。
就像“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这童谣充满了生活气息,是大人们哄孩子时的小法宝呢。
孩子们在这些简单的韵律里,感受着生活的乐趣,那是一种质朴又纯真的快乐。
二、觉醒与探索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就像黑暗中透出了曙光。
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儿童诗歌不能仅仅是简单的哄娃歌谣啦。
他们就像一群勇敢的探险家,想要为儿童诗歌开辟新的天地。
像叶圣陶先生的儿童诗,就像是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窗。
他的诗里有对自然的热爱,有对生活细致的观察。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这诗多妙啊,让孩子们的想象就像长了翅膀一样,在月亮船里遨游。
三、成长的波折可是呢,这成长的路哪有一帆风顺的呀?就像小树苗总会遇到风雨。
战争年代来了,儿童诗歌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但即使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它也没有被打倒。
许多诗人怀着满腔的热血,把对祖国的爱、对和平的渴望写进儿童诗歌里。
有这样一首诗:“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中国现在不得了,将来一定了不得。
”这就像一把火,点燃了孩子们心中的爱国热情,让他们在困苦中也充满希望。
四、新中国成立后的蓬勃发展哇哦,新中国成立了,儿童诗歌就像春天里的花朵一样,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更多的诗人投身到儿童诗歌的创作中。
那时候的儿童诗歌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力量。
比如说金波爷爷的诗,就像阳光一样温暖。
“走啊,去看海,海是我们的梦。
”这样的诗让孩子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向往,就像小蜜蜂向往着花丛一样。
诗里满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五、多元风格的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儿童诗歌就像一个大花园,各种风格开始百花齐放。
有幽默风趣的,像任溶溶爷爷的诗,读他的诗就像听一个超级有趣的老爷爷在讲故事。
“我是一个可大可小的人,我不是个童话里的人物。
”这诗充满了奇思妙想,让孩子们在欢笑中感受诗歌的魅力。
也有充满哲理的儿童诗歌,就像一盏盏小灯,照亮孩子们的心灵。
古代儿童诗歌的流变与特色1. 引言1.1 概述古代儿童诗歌作为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并具有独特的流变与特色。
它不仅是儿童语言能力和审美情趣发展的重要载体,还承载着丰富的儿童教育功能。
本文将对古代儿童诗歌的流变与特色进行深入探讨,以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文章内容进行简要概述。
其次,我们将探究古代儿童诗歌的起源与流变过程,从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接着,我们将深入分析古代儿童诗歌的主题和形式特色,并进一步探讨其在儿童文学中的意义。
然后,我们将重点研究古代儿童诗歌对儿童教育的影响与作用,从教育功能、价值观塑造以及启示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最后,我们将对整篇文章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当代儿童诗歌的借鉴与创新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古代儿童诗歌的流变与特色,探讨其在儿童教育和文化传承中的价值。
我们希望能够从历史角度深入挖掘儿童诗歌的发展变化,了解其主题和形式特点,并分析其对儿童教育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古代儿童诗歌的文学意义,并且为当代儿童文学创作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以上是关于1. 引言部分内容的详细清晰撰写,请您核对。
2. 古代儿童诗歌的起源与流变2.1 起源背景古代儿童诗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社会。
在这个时期,儿童诗歌并不像现代那样成为一种专门针对儿童创作的文学形式,而是以民间歌谣、童谣等形式存在。
古代社会尚未有明确的教育体系,因此儿童在家庭和社区生活中通过这些歌谣来获取知识、传承文化。
2.2 古代儿童诗歌的发展历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儿童诗歌逐渐演变和发展。
最早期的古代儿童诗歌主要以口头传承为主,通过民间传播和口耳相传传递给后世。
这些歌谣多数以简洁明快、易于记忆的方式表达,因此很容易被孩子们接受和理解。
在唐宋时期,古代儿童诗歌开始出现了一些以文字形式流传下来的作品。
幼儿诗歌概述一、幼儿诗歌及其发展诗歌是以凝练和集中地反映现实生活,饱含丰富的想象和感情,语言是经过锤炼的,有音韵、有节奏的,并且采用分行、分节的形式表现出来。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历来就有重视“诗教”的优良传统。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在一些先进人物和有识之士的大力提倡与不懈努力下,我国开始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儿童诗。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将儿童看作祖国的“花朵”和“未来”,非常重视下一代的教育工作,我国儿童文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儿童诗,是以儿童为对象的,富于感情,最凝练,用有韵律的、分行的语言所表达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
只是它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所蕴含的感情色彩,所运用的文学语言,都必须是儿童能领略的。
儿童诗,既有诗的共性,又有儿童诗的个性,儿童诗的特征是诗的特征与儿童心理特征的结合;它富于故事性和形象性,富有童情和童趣。
幼儿诗是儿童诗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以3—6岁的幼儿为抒情主体并抒发他们的思想情感,表现幼儿情趣,意境优美清新,篇幅相对短小,形式活泼自由,适合幼儿欣赏诵读的诗。
一般情况下包括幼儿抒情诗、幼儿童话诗、幼儿叙事诗、幼儿散文诗四种类型。
(一)幼儿抒情诗以短小的篇幅直抒胸意为主要特征。
如冰心的《雨后》等。
如“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地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二)幼儿童话诗以表现童话内容为主要特征。
它的语言比一般童话更精练传神,更富于音乐性。
如金逸铭的《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等。
如“看它们的眼睛瞪得多大,/听它们的嗓门提得多高。
/感叹号拄着拐杖,小问号张大耳朵,/调皮的小逗号急得蹦蹦跳跳。
”(三)幼儿叙事诗以故事为主要特征,通常可以用歌唱的形式表达内容。
它往往对故事情节采用疏朗的、跳跃式的写法,以“情”为线索把事、景、形象、画面串联起来,如:“‘好!好!’/谁在叫/原来狗/在向猫打招呼呢/猫不知道做了什么亏心事/看到狗就叫/‘妈呀!妈呀!’”(四)幼儿散文诗它以散文形式表现诗歌意境为主要特征。
儿童诗的历史演变
“五代同堂”
六十年间,中国儿童文学曾在长时期内拥有过“五代同堂”的鼎盛局面:
第一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文学启蒙的一代,代表人物有叶圣陶、冰心、茅盾、郑振铎等,第一代主要是开创之功、奠基之功,而且一开局就是大手笔。
第二代是三四十年代战争环境中革命和救亡的一代,代表人物有张天翼、陈伯吹、严文井、贺宜等,他们用文学直接切入现代中国的社会形态和革命救亡等时代命题。
第三代是共和国“十七年”运动语境中的一代,代表人物有金近、任大霖、任大星、葛翠琳、洪汛涛、鲁兵、任溶溶以及孙幼军、金波等,他们创造了当代中国儿童文学原创生产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同时在文学配合“中心”、“运动”的复杂背景下进行着痛苦的探索与民族化追求。
第四代是经历过“文革”“上山下乡”终于迎来改革开放的一代,代表人物有曹文轩、秦文君、张之路、沈石溪、班马、董宏猷、周锐、冰波、郑春华等,他们的特殊人生经历铸就了他们对儿童文学的文化担当与美学品格的执着坚守,努力践行用文学塑造未来民族性格,打造少年儿童良好的人性基础。
第五代作家大致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逐渐成名,如今正在成为中国儿童文学最具创造力、影响力与号召力的群体,代表人物有杨红樱、汤素兰、彭学军、薛涛、殷健灵、郁秀等。
今天,更为年轻的“80后”、“90后”中的一部分文学新秀也在积极加盟儿童文学,这是使人十分欣慰的现象。
从总体上说,六十年儿童文学原创在不断开拓进取,扩大艺术版图,儿童文学的题材、内容、创作手法、文体等,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