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的兴起(第一次工业革命)
- 格式:ppt
- 大小:501.50 KB
- 文档页数:12
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较早阶段的工业革命中,人们被迫适应新的生活情况,人们从农庄搬到城市,全家大半生都在工厂工作。
工业化及其随同的变化增高了世界多数人们的生活标准。
较之过去,有更多的货物可以供用,成本也较低廉。
工业化也改变了政府。
许多国家行使帝国主义以支配各种原料和市场,俾能支持工业的发展。
工业工人(无产阶级)学会了组织与谈判的技术。
因此,民主的过程加速,因为工人要求对于社会的管理,有更多的发言权。
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
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这场革命是以工作机的诞生开始的,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
这一次技术革命和与之相关的社会关系的变革,被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或者产业革命。
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最后30年和20世纪初,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高涨,被称为近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世界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在这一时期里,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总产值超过了农业总产值;工业重心由轻纺工业转为重工业,出现了电气、化学、石油等新兴工业部门。
由于19世纪70年代以后发电机、电动机相继发明,远距离输电技术的出现,电气工业迅速发展起来,电力在生产和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内燃机的出现及90年代以后的广泛应用,为汽车和飞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也推动了石油工业的发展。
化学工业是这一时期新出现的工业部门,从80年代起,人们开始从煤炭中提炼氨、苯、人造燃料等化学产品,塑料、绝缘物质、人造纤维、无烟火药也相继发明并投入了生产和使用。
原有的工业部门如冶金、造船、机器制造以及交通运输、电讯等部门的技术革新加速进行。
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材料阅读与分析,能归纳出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
2.通过阅读教材、自主探究、划时间轴整理重要发明、观看珍妮机、蒸汽机和蒸汽机车的图片,
掌握工业革命的过程。
3.通过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学习与分析,认识工业革命的影响。
4.通过生产、动力和交通部门的互动,讲出各部门之间互相推动的关系。
5.通过方法学习(政治与经济的关系),讲得出资产阶级革命与工业革命的关系。
6.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珍妮机,瓦特改良蒸汽机,火车的发明
难点:工业革命的背景及其影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多媒体教学法
四、课型:新授课
五、授课过程:
水晶宫,万国博览会,中英展览品的对比,导入新课。
课堂小结:
英国工业革命的时间是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上半期,开始标志是珍妮机的发明。
机器的使用首先从棉纺织业开始,瓦特改良蒸汽机后,蒸汽机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行业,人类进入“蒸
汽时代”。
但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带给社会生活便利的同时,消极影响也随之而来,环境污染、人口激增、贫富分化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社会的发展。
教学反思:
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的时间距今比较久远,而科技成果又植根于生活,学生既熟悉又陌生。
所以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查找、收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图片资料以拉近时空距离,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和现实生活中的科技成果的差距,进而理解科技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
第一次“工业革命”及其对英国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是19世纪初在英国开始的一场产业变革,它对世界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这场变革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格局,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国家。
本文将探讨第一次“工业革命”及其对英国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如何开始的呢?18世纪末,英国的经济形势正处于疲弱状态。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农业产出剧增,农民失业严重。
英国开始大规模从印度和其他殖民地输入原材料,出口制成品,导致贸易顺差出现。
这一时期,英国海外殖民地的扩张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原材料,而贸易顺差为英国大量投资资本提供了财政支持。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科技创新和市场需求的共同推动下,工业革命才得以发生。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以煤炭为动力的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工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煤炭的大规模使用使得工业生产的能源得到了保障,也促进了煤炭产业的发展。
蒸汽机的应用也推动了运输工具的发展,如铁路和轮船的普及,使得原材料和成品能够更加便捷地运输到各地。
这样,生产力大大提高,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得以迅速扩大,市场也得到了进一步扩展。
工业革命的到来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
在农业社会里,农民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力维持生计。
而在工业社会里,工人们被迫从农村迁移到城市,成为了工厂里的工人。
城市的人口迅速增长,工厂劳动者的数量也大量增加。
城市的基础设施开始建设,城市规模也不断扩大。
由于生产力的提高,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价格也相应下降,人们的消费能力得到了提高。
通过这些变革,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不仅推动了城市的建设,也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
工业革命对英国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由于生产力的提高,英国的制造业迅速发展。
制造业的规模和效率不断提高,生产的商品也得到了大规模的推广。
随着商品市场的扩大,货币流通也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加,英国的商业经济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通过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和商品流通,英国的国际贸易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张,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外贸易国家。
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重点难点精归纳一、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1、1765年,织布工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标志着英国首先开始了工业革命。
2、1785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首先在纺织部门投人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3、瓦特蒸汽机的出现推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出现了火车,铁路交通迅速发展。
4、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已经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机器制造业的建立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完成。
5、此后,法国、美国、德国等国也都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世界其他许多国家或早或晚都进行了工业革命。
二、全面认识工业革命的深远影响1、积极影响(1)大幅度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2)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产生了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3)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客观上把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4)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念,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兴起。
2、消极影响(1)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遭受日益严重的剥削和压迫。
(2)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加紧对亚、非、拉等落后地区的殖民掠夺,加快了这些地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化进程,使东方逐渐从属于西方。
知识点巧助记飞梭珍妮蒸汽机,手工变成大机器。
“蒸汽时代”新动力,铁路货车促联系。
革命始在英国起,而后扩展欧美去。
典型例题巧突破考点一纺织技术的革新例1、18世纪60年代,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成了工业革命的起点。
由此,英国工业革命最先进行技术革命的部门是()A.农业B.交通运输业C.棉纺织业D.面粉加工业解析:本题考查对珍妮机的识记和应用。
珍妮机是织布工哈格里夫斯发明的手摇纺纱机,引发了棉纺织生产领城的一系列发明,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故英国工业革命最先进行技术革命的部门是棉纺织业。
答案:C考点二蒸汽机和工厂制度的确立例2、法国史学家布罗代尔指出:“这一革命性的、纯属英国本土的特征,是煤的应用越来越广,烧煤成为英国经济的主要特征。
第21课第一次工业革命一.纺织技术的革新1.背景:17世纪末,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后,政局稳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工业革命于是兴起。
国内外市场对棉纺织品的需求迅速增长,刺激了棉纺织生产方式的改进和新技术的发明。
2. 涌现出的发明成果:(1)1733年,凯伊发明了飞梭,提高了织布速度。
(2)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纺纱机,命名为“珍妮机”。
最初的珍妮机一次能纺出8根纱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珍妮机的发明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3.作用:其他生产部门纷纷发明、制造机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4.什么是工业革命?生产领域的革命性变化被称为“工业革命”。
二.蒸汽机和工厂制度的确立1.蒸汽机的发明与改进:(1)背景:早期发明的蒸汽机用于抽干矿井中的积水,很不完善。
(2)蒸汽机的改进和使用:18世纪中期,将蒸汽机变为主要动力的发明家是瓦特。
1785年,瓦特改造的蒸汽机首先在纺织部门投入使用。
不久,瓦特蒸汽机开始应用到化工、冶金、采矿等更多的行业。
19世纪30年代,蒸汽机成为主要的动力来源。
(3)影响: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是生产领域的一次意义重大的飞跃,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工业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纵深发展。
2.工厂制度的建立(1)早期工厂的动力及地点:基本上都是用水作动力,所以工厂一般都设在水流湍急的乡村而不是城市。
(2)工厂制度建立的前提:蒸汽机提供了更有效便捷的动力,工厂可以设在远离河流的地方,工厂的规模也变得更大,有些工厂甚至能雇用1000多人。
(3)确立:进入19世纪,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所替代,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
三.火车与铁路1.火车产生的背景:19世纪初,已经有人开始修建“铁路”来运输货物。
那时的路轨是木制的,车厢是由马匹拉动的。
2.火车的产生:(1)时间:1825年(2)发明者:史蒂芬孙设计蒸汽火车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开始。
3.铁路建设的发展:(1)1830年以后,英国掀起投资建设铁路的狂潮(2)1851年,英国建成了总长约1万千米的铁路网。
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发生的一场重大的工业变革。
这场变革是由于英国当时出现了许多新技术和新发明,以及工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使得工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有以下几个方面:
1.蒸汽机的普及:1769年,英国发明家詹姆斯·詹金斯发明了蒸汽机,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事件。
蒸汽机的普及使得工业生产的能源得到更加高效的利用,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2.机器替代手工生产:随着蒸汽机的普及,机器开始取代人工生产,使得工业生产的效率大大提高。
这一转变也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事件。
3.工业区的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出现了大量的工业区。
这些工业区集中了大量的工厂和机器,使得工业生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4.工业城市的兴起:随着工业的发展,英国出现了许多工业城市。
这些工业城市是由于工业区的形成而兴起的,吸引了大量的工人和商人,使得这些城市的人口和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5.工业文明的兴起: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出现了工业文明。
工业文明是指随着工业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其中包括了许多新的技术和发明,以及工业经济的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标志着人类工业历史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这场变革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并为人类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 1。
第一次工业革命(百度百科版)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18世纪60年代,珍妮纺纱机(1765年)的发明和应用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
瓦特先后三次改良的{HYPERLINK "/view/18878.htm"|蒸汽机,将人类带入了“”。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
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40年代基本完成。
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不是偶然的,这是有深刻政治前提、社会经济前提和前提的。
兴起原因:(主要有4条)①17世纪中期的英国,推翻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联盟为基础的君主立宪制度。
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加速推行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了工业革命各种前提条件的迅速形成。
②资产阶级通过大规模地对外掠夺以及在国内实行的国债制度和消费税政策,积累了巨额财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所必须的货币资金;大规模的,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和广阔的国内市场。
③的蓬勃发展,培养了大批富有实践经验的熟练工人,为机器的发明和应用创造了条件;自然科学的发展及其成就,特别是的力学和,为机器的产生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
④蓬勃发展的,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增加了产量,但仍然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
于是,一场生产手段的革命呼之欲出。
【工业革命首先出现于新兴的棉纺织业。
1733年,机械师发明了,大大提高了织布速度,棉纱顿时供不应求。
1765年,织工发明了“”,大幅度增加了棉纱产量。
“珍妮纺纱机”的出现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引发了发明机器、进行的连锁反应,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此后,在棉纺织业中出现了骡机、水力织布机等机器。
不久,在采煤、冶金等许多,也都陆续有了机器生产。
随着机器生产的增多,原有的如畜力、水力和风力等已经无法满足需要。
在英国,1785年,瓦特制成的改良型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得到迅速推广,大大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
由此进入“”。
两次工业革命发展特点的变化两次工业革命发展特点的变化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其中的两次工业革命分别发生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末。
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特点经历了许多变化,以下是它们的主要特点: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特点:1. 蒸汽动力的兴起: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
蒸汽机的发明使得生产力大幅度提升,促进了工业生产的集中化和机械化。
2. 纺织工业的崛起:纺织业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产业。
以英国为中心,纺织工业实现了从手工生产到机器生产的转变,大大提高了纺织品的生产效率。
3. 城市化和工人阶级的形成:工业革命催生了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工厂和工业中心迅速发展起来。
大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工业岗位,形成了庞大的工人阶级。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特点:1. 电力和化学工业的突破: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和化学工业为核心。
电力的广泛应用使得工厂的生产更为高效,化学工业的发展催生了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出现。
2. 科技创新的迅猛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伴随着大量的科技创新。
例如,内燃机的发明带动了汽车和航空工业的兴起,电话、电报和电灯等发明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革。
3. 国际贸易的扩张和全球化的趋势:第二次工业革命带动了全球贸易的迅速增长,促进了国家之间的联系和依赖。
跨国公司和国际贸易组织迅速发展,加速了全球化的趋势。
通过对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可以看出,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基于蒸汽动力和纺织业的发展,以及城市化和工人阶级的形成;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更加依赖于电力和化学工业的革新,科技创新的迅猛发展和国际贸易的扩张。
这些变化彰显了工业革命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和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理论依据:牛顿的力学一、工业革命1、含义:又称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时期由工场手工业阶段到大机器生产阶段的一个飞跃,它既是生产领域的一场大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次革命,它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2、时间:18世纪60年代3、概况(1)最先开始:英国标志是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2)特点:从棉纺织业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机器动力革新→交通运输业(3)主要发明瓦特改良蒸汽机:1785年,人们利用蒸汽机提供的动力进行生产,.(4)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发明:美国人富尔顿发明轮船;英国人史蒂芬发明火车4、英国工业革命完成:1840年前后,大机器生产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后扩展到法、美等国二、工业革命的影响1、生产力方面:促进了生产力大大提高,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社会面貌的变化: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确立对世界的统治,东方从属于西方。
第二次工业革命理论依据:电磁学一、“电气时代”的到来1、概况:19世纪70年代,电力逐步取代蒸汽机成为主要动力,人类进入“电气时代”2、第二次工业革命最主要成果:电力的广泛使用(美、德领先)发明:爱迪生——电灯泡、卡尔•本茨——汽车、莱特兄弟——飞机。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生产力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促进了生产力,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2)生产关系方面:促进了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出现了垄断组织。
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进一步造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激化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第三次科技革命理论依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1、兴起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2、领域: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
3、核心:电子计算机广泛使用。
4、特点:A、大大加快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B、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相互渗透;C、科技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因素。
5、影响:A、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B、引起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C、大大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火车和轮船发明于什么时候吗?(学生回答后教师过渡)这两种重要交通工具诞生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那么,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哪个国家?其间还有哪些重要发明创造?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影响?本节课我们一起探讨。
(板书课题,引入新课)(二)讲授新课: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生产从工场手工业过渡到大机器生产的重要阶段。
那么,工业革命是怎样兴起的呢?我们先探究第一个问题。
(板书第一标题)一、工业革命的兴起(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下列问题自主学习)提问:1.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是什么?2.工业革命何时最先发生在哪个国家?3.工业革命最先发生于哪个部门?(学生学习后教师实行总结,并形成如下要点)1.兴起原因:工场手工业生产不能满足持续扩大的国内外市场市场需要。
2.时间国家:18世纪60年代;英国。
3.最先部门:新兴的棉纺织业。
二、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创造1.系列纺织机械的发明(珍妮纺纱机)指导学生看书,了解一系列纺织机械的发明情况,并理解纺纱与织布是如何相互促动的。
2.改良蒸汽机的成功研制(瓦特)教师强调瓦特制成的是改良蒸汽机;改良蒸汽机是动力之源;改良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其他工业部门的技术革命。
3.火车和轮船的发明指导学生看书,举出火车、轮船的发明者和第一辆火车(汽船)的名称,理解火车、轮船的发明重大意义。
三、工业革命的完成引导学生识记工业革命完成的时间,理解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四、工业革命的影响教师指导学生主要从三方面总结理解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1.工业革命极大地提升了社会生产力,直接导致了工厂制度的出现;2.促动了城市的兴盛和城市人口的增长;3.工业革命使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强大的工业国,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拓展思考,小组讨论: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变化,那社会发展与技术革命之间有什么关系?(使学生理解到社会发展需要技术革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四次工业革命的基本概述
1.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是指资
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由于蒸汽机的发明及运用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标志,因此历史学家称这个时代为“蒸汽时代”。
随后向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大陆传播,19世纪传至北美,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2.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指19世纪中期,欧洲国家和美国、日本等国家的资产阶
级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3.第三次工业革命,也称为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
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
4.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人工智能、新材料技术、分子工程、石墨烯、虚拟
现实、量子信息技术、可控核聚变、清洁能源以及生物技术为技术突破口的工业革命。
其中,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可控核聚变等技术被认为是代表这一时代的关键技术。
这四次工业革命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伴随着新的科技发明和应用,这些发明和应用不仅带来了生产力的提升,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