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十一》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课时《练习十一》导学案一、导入在本节课中,我们将学习数学二年级下册的第4课时《练习十一》,这节课主要围绕数学的基本运算进行练习和巩固。
让我们一起来复习和学习吧!二、复习在学习《练习十一》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请回忆并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加法和减法?请举例说明。
2.你如何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3.什么是竖式计算?它有什么特点?三、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有以下几点:1.能够灵活运用加法和减法进行基本数学计算;2.能够正确使用竖式计算解决简单计算问题;3.能够了解数学计算的规律和技巧。
四、导入《练习十一》现在让我们开始学习《练习十一》。
请看下面的练习题,并尝试回答。
如果遇到困难,请随时向老师提问。
1.(填空题)15 + 7 = ____2.(计算题)27 - 15 = ____3.(判断题)15 + 8 = 22(√/×)4.(解答题)请用竖式计算解决以下问题:23 + 19 = ____五、拓展练习现在,请你动手做一些练习题,巩固和拓展你所学的知识。
请完成以下计算题:1.35 + 16 = ____2.48 - 27 = ____3.17 + 9 = ____4.56 - 23 = ____六、总结在本节课中,我们通过学习《练习十一》进一步巩固了加法和减法的相关知识,并初步了解了竖式计算的方法。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复习和练习,掌握基本运算的技巧,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上就是本节课《练习十一》的导学案内容,希望大家认真学习,积极思考,加油!。
第5单元第4课时练习十一(导学案)2023-2024学年二年级数学下册同步备课(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巩固学生对于表内乘法口诀的熟练掌握。
2. 培养学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的逻辑思维和计算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练习十一:表内乘法2. 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或游戏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表内乘法口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呈现问题:教师呈现练习十一中的题目,引导学生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3. 解决问题:学生独立完成题目,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4. 讨论与交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5. 巩固练习:教师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设计相应的巩固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表内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 学生能够正确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用乘法进行计算。
3.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展现出良好的逻辑思维和计算能力。
五、教学策略1.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练习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和纠正。
3. 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六、教学资源1. 练习十一的题目。
2. 数学课本和练习本。
3. 教学课件和教具。
七、教学建议1.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练习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和纠正。
3. 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课时《练习十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课时《练习十一》》这一章节主要是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
通过这一课时的练习,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加减法运算、比较大小、分类等数学概念和方法。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实例和练习题,旨在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在二年级的学生中,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加减法运算、比较大小、分类等基本数学概念和方法。
但是,学生在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还存在着一些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帮助。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巩固和掌握加减法运算、比较大小、分类等基本数学概念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巩固和掌握加减法运算、比较大小、分类等基本数学概念和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解决。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示范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游戏,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讲解加减法运算、比较大小、分类等基本数学概念和方法。
3.实例讲解: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4.练习环节:学生进行自主练习,巩固和掌握所学知识。
5.解决问题:学生分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
6.总结: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加减法运算、比较大小、分类等基本数学概念和方法。
板书设计将简洁明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第4课时练习十一(总第22节)教学内容:课本练习十一教学目的: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运算顺序直至能够灵活运用。
教学重点:充分运用教具动态化解练习难点教学难点:学生进一步熟悉运算顺序并灵活运用教学过程:导入:1、谈话:同学们,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2、小结并过渡: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同级运算、两级混合运算,包括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老师这里有几道题想考考大家,你能说说哪些同级计算,哪些是两级混合运算吗?(课件出示“练习十一”第8题。
)学生自己判断,指名汇报,逐个说出自己是怎样判断的,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达。
练习:完成练习十一第3题。
谈话:我们学习了混合运算,现在想看看小朋友们掌握的怎么样,运用我们的火眼金睛找出这3题存在错误的地方,进行改正,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想: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时,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时,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有小括号时,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完成练习十一第6题。
谈话:这道题主要是考考大家对列综合算式的掌握,在有两级运算时,先算乘除法,不必使用小括号,如果要先算加减法,就必须使用小括号。
完成练习十一其他练习题。
小结: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时,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时,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有小括号时,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巩固:完成课本52页第10~13题练习题。
要求学生把计算过程写出来,并说出是怎么想。
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课堂作业:完成课本52页第14题练习题作业布置:完成黄冈小状元第34-35页板书设计:练习十一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时,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时,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有小括号时,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感知出发。
通过大量的情景设置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积极的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并注意到布置学生的课后实践,引导学生把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去,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兴趣。
二年级数学学科(下)第五单元导学指导案课题:练习十一课型:练习课课时:第4课时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50-52页练习十一中的4—14题,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3、带﹡号的帮扶生不做。
学习目标:1、巩固混合运算两步计算算式的运算顺序。
2、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这部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3、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参与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学习难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具:小黑板。
教法:组织练习、及时反馈。
学法:独立练习、思考、反思,自主解决问题。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一、导学目标(一)、独立尝试(预习)自学课本第50-52页练习十一中的4—14题。
(二)、复习并检查(温固)。
1、口答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小黑板)64÷8+4 8+36-26 55-7×5 (84-36)÷8 48÷(8-2)5×9+6 小结混合运算两步试题的运算顺序。
2、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齐读目标)二、指导练习。
1、练习十一第4题.指名学生说一说题目的运算顺序。
独立练习,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订正时强调书写格式。
2、练习十一第5题.提示:先要算出得数。
独立练习,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3、练习十一第6题.先填空,再列成综合算式。
注意列的算式要符合原来的运算顺序。
4、练习十一第7题.观察:这些算式里都有什么?(学生回答:括号)怎样计算呢?(学生回答:先算括号里的。
)独立练习,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5、练习十一第8、10题.独立完成比较异同之处。
问:为什么每组题目中的数字相同,但结果不同?指出:计算时要看清运算符号,弄清运算顺序。
6、练习十一第9题.引导看清表格。
①、第一个表格是被减数和减数。
被减数和减数是用算式表示的。
二年级数学学科(下)第五单元导学指导案课题:练习十一课型:练习课课时:第4课时活动目的:教育学生懂得“水”这一宝贵资源对于我们来说是极为珍贵的,每个人都要保护它,做到节约每一滴水,造福子孙万代。
活动过程:1.主持人上场,神秘地说:“我让大家猜个谜语,你们愿意吗?”大家回答:“愿意!”主持人口述谜语:“双手抓不起,一刀劈不开,煮饭和洗衣,都要请它来。
”主持人问:“谁知道这是什么?”生答:“水!”一生戴上水的头饰上场说:“我就是同学们猜到的水。
听大家说,我的用处可大了,是真的吗?”主持人:我宣布:“水”是万物之源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水说:“同学们,你们知道我有多重要吗?”齐答:“知道。
”甲:如果没有水,我们人类就无法生存。
小熊说:我们动物可喜欢你了,没有水我们会死掉的。
花说:我们花草树木更喜欢和你做朋友,没有水,我们早就枯死了,就不能为美化环境做贡献了。
主持人:下面请听快板《水的用处真叫大》竹板一敲来说话,水的用处真叫大;洗衣服,洗碗筷,洗脸洗手又洗脚,煮饭洗菜又沏茶,生活处处离不开它。
栽小树,种庄稼,农民伯伯把它夸;鱼儿河马大对虾,日日夜夜不离它;采煤发电要靠它,京城美化更要它。
主持人:同学们,听完了这个快板,你们说水的用处大不大?甲说:看了他们的快板表演,我知道日常生活种离不了水。
乙说:看了表演后,我知道水对庄稼、植物是非常重要的。
丙说:我还知道水对美化城市起很大作用。
2.主持人:水有这么多用处,你们该怎样做呢?(1)(生):我要节约用水,保护水源。
(2)(生):我以前把水壶剩的水随便就到掉很不对,以后我一定把喝剩下的水倒在盆里洗手用。
(3)(生):前几天,我看到了学校电视里转播的“水日谈水”的节目,很受教育,同学们看得可认真了,知道了我们北京是个缺水城市,我们再不能浪费水了。
(4)(生):我要用洗脚水冲厕所。
3.主持人:大家谈得都很好,下面谁想出题考考大家,答对了请给点掌声。
(1)(生):小明让爸爸刷车时把水龙头开小点,请回答对不对。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练习十一人教新课标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练习十一,依据人教新课标要求,主要内容包括:整数加减法运算、简单乘法运算、长度单位换算以及基础几何图形的认识。
通过练习,旨在巩固学生在前几单元所学的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熟练掌握整数加减法及简单乘法运算,能够准确进行长度单位换算,并识别基础几何图形。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其耐心和细心的学习态度。
教学难点1. 整数加减乘法运算的准确性:确保学生在运算过程中不出现错误。
2. 长度单位换算的理解:帮助学生理解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3. 几何图形的识别与应用:培养学生能够准确识别并应用基础几何图形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彩色铅笔。
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本节课的兴趣。
2. 知识回顾:简要回顾第五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包括整数加减乘法运算、长度单位换算和基础几何图形。
3. 例题讲解:通过几个典型例题,详细讲解解题步骤和方法,确保学生理解并掌握。
4.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练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5.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及时检查并给予反馈。
板书设计1.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练习十一2. 主要知识点:整数加减乘法运算、长度单位换算、基础几何图形3. 典型例题:展示几个典型例题的解题步骤和方法4. 课堂练习:布置的练习题及其答案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布置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
2. 实践作业:鼓励学生在家中寻找与数学相关的物品或场景,进行实际操作和计算。
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课堂氛围、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等方面。
二年级数学学科(下)第五单元导学指导案课题:练习十一课型:练习课课时:第4课时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50-52页练习十一中的4—14题,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3、带﹡号的帮扶生不做。
学习目标:1、巩固混合运算两步计算算式的运算顺序。
2、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这部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3、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参与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学习难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具:小黑板。
教法:组织练习、及时反馈。
学法:独立练习、思考、反思,自主解决问题。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一、导学目标(一)、独立尝试(预习)自学课本第50-52页练习十一中的4—14题。
(二)、复习并检查(温固)。
1、口答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小黑板)64÷8+4 8+36-26 55-7×5 (84-36)÷8 48÷(8-2) 5×9+6 小结混合运算两步试题的运算顺序。
2、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齐读目标)二、指导练习。
1、练习十一第4题.指名学生说一说题目的运算顺序。
独立练习,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订正时强调书写格式。
2、练习十一第5题.提示:先要算出得数。
独立练习,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3、练习十一第6题.先填空,再列成综合算式。
注意列的算式要符合原来的运算顺序。
4、练习十一第7题.观察:这些算式里都有什么?(学生回答:括号)怎样计算呢?(学生回答:先算括号里的。
)独立练习,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5、练习十一第8、10题.独立完成比较异同之处。
问:为什么每组题目中的数字相同,但结果不同?指出:计算时要看清运算符号,弄清运算顺序。
6、练习十一第9题.引导看清表格。
①、第一个表格是被减数和减数。
被减数和减数是用算式表示的。
二年级数学学科(下)第五单元导学指导案课题:练习十一课型:练习课课时:第4课时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50-52页练习十一中的4—14题,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3、带﹡号的帮扶生不做。
学习目标:1、巩固混合运算两步计算算式的运算顺序。
2、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这部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3、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参与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学习难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具:小黑板。
教法:组织练习、及时反馈。
学法:独立练习、思考、反思,自主解决问题。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一、导学目标(一)、独立尝试(预习)自学课本第50-52页练习十一中的4—14题。
(二)、复习并检查(温固)。
1、口答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小黑板)64÷8+4 8+36-26 55-7×5 (84-36)÷8 48÷(8-2) 5×9+6 小结混合运算两步试题的运算顺序。
2、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齐读目标)二、指导练习。
1、练习十一第4题.指名学生说一说题目的运算顺序。
独立练习,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订正时强调书写格式。
2、练习十一第5题.提示:先要算出得数。
独立练习,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3、练习十一第6题.先填空,再列成综合算式。
注意列的算式要符合原来的运算顺序。
4、练习十一第7题.观察:这些算式里都有什么?(学生回答:括号)怎样计算呢?(学生回答:先算括号里的。
)独立练习,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5、练习十一第8、10题.独立完成比较异同之处。
问:为什么每组题目中的数字相同,但结果不同?指出:计算时要看清运算符号,弄清运算顺序。
6、练习十一第9题.引导看清表格。
①、第一个表格是被减数和减数。
被减数和减数是用算式表示的。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课时《练习十一》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进一步理解和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教材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加减法,增强学生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但对减法运算的理解和运用还不够熟练。
此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加减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2.教学难点:减法运算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课件、练习题、实物等。
2.学具准备:学生自带的计算器、练习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其中的数学信息。
例如,展示一幅水果图片,让学生数一数水果的个数,然后进行加减运算。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一些实际的加减运算。
例如,每组有一堆水果,让学生算一算,如果再加入一些水果,总数会变成多少。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检查学生对100以内的加减法的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一些实际问题,例如,如果妈妈给了你5元钱,你买了一支铅笔花了2元,还剩多少钱?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加减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的重要性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