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图
- 格式:doc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2
正常眼底The Normal Fundus女性12岁双眼眼底视盘a圆,边界清,色泽淡红,C/D=0.3视网膜血管:走向正常,A:V=2:3动脉d静脉c管径均匀黄斑b、视网膜e:黄斑中心凹反光明显视网膜可见湿丝绸反射未见异常提示:双眼底未见明显异常男性25岁双眼眼底:视盘:圆,边界清,色泽淡红,C/D=0.3视网膜血管:走向正常,A:V=2:3,动静脉管径均匀黄斑、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反光明显,视网膜可见湿丝绸反射未见明显异常提示:双眼底未见明显异常女性42岁双眼眼底视盘:圆,边界清,色泽淡红,C/D=0.3视网膜血管:走向正常,A:V=2:3,动静脉管径均匀黄斑、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反光明显,未见异常提示:双眼底未见明显异常女性63岁双眼眼底:视盘:圆,边界清,色泽淡红,C/D=0.3视网膜血管:走向正常,A:V=2:3,动静脉管径均匀黄斑、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反光明显,视网膜未见明显异常提示:双眼眼底未见明显异常男性40岁双眼近视眼屈光度:右眼:-3.50DS-0.50DC、左眼:-4.00DS-0.75DC双眼眼底:视盘:卵圆,边界清,色泽淡红,C/D=0.3视网膜血管:双眼走向正常,A:V=2:3,动静脉管径均匀黄斑、视网膜:中心凹反光明显,黄斑未见明显异常豹纹状眼底,视网膜未见明显异常提示:双眼正常近视眼底改变双眼FFA:视盘:视盘早期未见荧光充盈缺损,各期未见明显异常荧光视网膜血管:动静脉荧光充盈正常,各期未见明显荧光素渗漏黄斑、视网膜:各期未见明显异常荧光,右眼颞下视网膜血管弓脉络膜早期见局部充盈缺损,晚期未见明显异常荧光提示:双眼正常近视眼底改变双眼FFA:视盘:视盘早期未见荧光充盈缺损,各期未见明显异常荧光视网膜血管:动脉约9秒充盈,11秒静脉出现层流各期未见明显荧光素渗漏黄斑、视网膜:拱环完整,各期未见明显异常荧光提示:双眼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未见明显异常睫状视网膜动脉cilioretinal artery男性53岁左眼FFA:左眼10秒见一睫状视网膜动脉充盈,13秒见动脉充盈,15秒静脉出现层流。
正常眼底及常见异常眼底图分析(眼底照相)正常眼底及常见异常眼底图分析(眼底照相)眼底照相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可以提供全面的眼底图像,方便眼科医生对眼部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对正常眼底及常见异常眼底图进行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眼底照相的应用和意义。
一、正常眼底图分析正常眼底图主要包括视神经盘、黄斑、血管系统等多个结构的清晰图像,并呈现对称一致的特征。
1. 视神经盘视神经盘是正常眼底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位于眼底中央,呈淡红色,形状规则。
视盘边缘清晰,盘沟浅而宽,盘沟颜色较淡。
2. 黄斑黄斑是眼底中心区域,呈明亮的凹陷状。
正常情况下,黄斑色素正常,黄斑周围无出血或渗出。
3. 血管系统眼底血管覆盖有丰富的血管网状结构。
动脉呈较细弯曲,颜色鲜艳,比静脉淡;静脉呈粗曲,颜色较深。
血管周围无渗出、出血等异常情况。
二、常见异常眼底图分析除了正常眼底图外,眼底照相还可以发现一些眼部疾病的异常表现,包括视网膜病变、视盘异常、黄斑异常等。
1. 视网膜病变视网膜病变是眼底照相中常见的异常情况,主要包括出血、渗出、色素变性等。
出血表现为弥漫性或局限性的红色斑点或斑块,影响视网膜图像的清晰度;渗出则表现为黄白色或灰白色区域,可导致视野模糊或缺失;色素变性表现为视网膜色素异常,影响视网膜图像的对比度。
2. 视盘异常视盘异常主要包括视盘水肿、缺血和变性等情况。
视盘水肿表现为视盘边缘模糊,颜色变浅;视盘缺血则表现为血管狭窄、变细或无血流;视盘变性表现为视盘区域颜色异常、形态改变等。
3. 黄斑异常黄斑异常主要包括黄斑水肿、黄斑前膜和黄斑裂孔等情况。
黄斑水肿表现为黄斑区域增厚,黄斑前膜则表现为黄斑区域有膜状物遮挡;黄斑裂孔则表现为黄斑区域出现缺损。
三、眼底照相的临床应用眼底照相作为一种准确、方便的眼科检查方法,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1. 疾病诊断眼底照相可以帮助医生明确眼部疾病的类型和程度,包括视网膜病变、静脉血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从而为进一步的治疗和管理提供依据。
眼底图像质量分析第一节眼底图像质量评估一、眼底图像质量评估的意义彩色眼底图像广泛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青光眼等眼底疾病的筛查和诊断。
许多计算机辅助诊断(computer aided diagnosis,CAD)系统在各类眼底疾病中已获得成功应用,这些自动诊断系统的成功有赖于输入图像的质量。
目前的眼底图像数据库中存在大量低质量眼底图像,如模糊、光照不足、曝光过度。
这些低质量眼底图像不便于眼科医生和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进行病理分析。
临床眼底照相采集过程中,一些患者由于存在屈光介质混浊如白内障、玻璃体混浊、角膜斑翳等,在没有其他干扰的情况下无法获取清晰的视网膜图像。
已有研究表明,目前的眼底图像数据集中,因质量差而影响医学诊断的图像占比高于四分之一,基层医院上传至云平台的眼底图像中低质量图像占比近二分之一。
眼底图像质量评估(retinal image quality assessment,RIQA)是眼疾病自动检测系统中关键的一步,图像质量的好坏可以决定眼疾病检测的准确率。
动脉粥样硬化风险机构(Atherosclerotic Risk in Communities,ARIC)的研究表明,影响图像质量的重要因素可分为两类:通用图像质量参数(如聚焦和锐度)和结构图像质量参数(如血管的清晰度,视盘、黄斑等结构的可见度)。
图4-1列出了临床数据集中低质量眼底图像的实例。
这些图像是由模糊、光照不足、曝光过度、遮挡、睫毛或镜片上的灰尘伪像造成的。
低质量眼底图像使后续的眼疾病分析和诊断更加困难。
二、眼底图像质量评估的研究现状及趋势目前对于眼底图像质量评估的研究主要分为三类。
其一,基于通用图像信息的传统方法,如直方图匹配、边缘强度分布和对比度特征。
Lee等使用通过模板强度直方图与视网膜图像的强度直方图卷积计算得到的质量Q指数来衡量眼底图像的质量。
Lalonde等基于边缘强度分布特征和像素灰度值自动地对眼底图像的质量进行评估。
正常眼底The Normal Fundus女性12岁双眼眼底视盘a圆,边界清,色泽淡红,C/D=0.3视网膜血管:走向正常,A:V=2:3动脉d静脉c管径均匀黄斑b、视网膜e:黄斑中心凹反光明显视网膜可见湿丝绸反射未见异常提示:双眼底未见明显异常男性25岁双眼眼底:视盘:圆,边界清,色泽淡红,C/D=0.3视网膜血管:走向正常,A:V=2:3,动静脉管径均匀黄斑、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反光明显,视网膜可见湿丝绸反射未见明显异常提示:双眼底未见明显异常女性42岁双眼眼底视盘:圆,边界清,色泽淡红,C/D=0.3视网膜血管:走向正常,A:V=2:3,动静脉管径均匀黄斑、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反光明显,未见异常提示:双眼底未见明显异常女性63岁双眼眼底:视盘:圆,边界清,色泽淡红,C/D=0.3视网膜血管:走向正常,A:V=2:3,动静脉管径均匀黄斑、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反光明显,视网膜未见明显异常提示:双眼眼底未见明显异常男性40岁双眼近视眼屈光度:右眼:-3.50DS-0.50DC、左眼:-4.00DS-0.75DC双眼眼底:视盘:卵圆,边界清,色泽淡红,C/D=0.3视网膜血管:双眼走向正常,A:V=2:3,动静脉管径均匀黄斑、视网膜:中心凹反光明显,黄斑未见明显异常豹纹状眼底,视网膜未见明显异常提示:双眼正常近视眼底改变双眼FFA:视盘:视盘早期未见荧光充盈缺损,各期未见明显异常荧光视网膜血管:动静脉荧光充盈正常,各期未见明显荧光素渗漏黄斑、视网膜:各期未见明显异常荧光,右眼颞下视网膜血管弓脉络膜早期见局部充盈缺损,晚期未见明显异常荧光提示:双眼正常近视眼底改变双眼FFA:视盘:视盘早期未见荧光充盈缺损,各期未见明显异常荧光视网膜血管:动脉约9秒充盈,11秒静脉出现层流各期未见明显荧光素渗漏黄斑、视网膜:拱环完整,各期未见明显异常荧光提示:双眼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未见明显异常睫状视网膜动脉cilioretinal artery男性53岁左眼FFA:左眼10秒见一睫状视网膜动脉充盈,13秒见动脉充盈,15秒静脉出现层流。
眼诊彩⾊图谱⼤全(珍藏版)眼睛五轮说1、⾁轮(胞睑)——属脾(上胞属脾,下胞属胃),脾主肌⾁,故称⾁轮,主要反映脾之病变。
2、⾎轮(两眦)——属⼼(两眦在脏属⼼,⼼主⾎,⼼与⼩肠相表理,此处可以诊断⼼与⼩肠的病变),此部⽩睛⾎络稍多,内眦内尚有⼀红⾊⾁状隆起,称为泪⾩,在脏属⼼,⼼主⾎脉,故称⾎轮。
3、⽓轮(⽩睛)——属肺(⽩在脏属肺,肺主⽓,肺与⼤肠相表理,可诊断肺与⼤肠的病变)。
肺主⽓,故称⽓轮。
⽩晴⾎管丰富,脉络显⽽易见,通过⽩睛上不同部位脉胳的显现,可以反映五脏六腑的病变。
4、风轮(⿊睛)——属肝(在脏属肝,肝主风,故称风轮,肝与胆相表理。
此处可以反映肝胆功能异常。
5、⽔轮(瞳神)——属肾(在脏属肾,肾主⽔,故称⽔轮,肾与膀胱相表理。
此处可诊断肾与膀胱的疾病)。
轮属标,脏属⽔,轮之有病,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运⽤五轮理论,通过观察各轮外显症状,来推断相应脏腑的病变。
⿊眼圈:肝肾虚⾎瘀,⿊为肾之⾊,眼袋为脾所主,脾现⿊⾊,为脾虚不治肾⽔,肾⽔反侮脾⼟所致。
眼睛结构眼诊简介:眼诊主要是通过观察五轮的脉络,颜⾊,形状等异常变化,来判断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及预后。
诊简介:⽓轮望诊⽓轮(⽩睛)上的脉络浅显易见,并随着五脏六腑的疾病变化⽽改变,出现不同的颜⾊,形状的变化,所以临床以⽩睛作为诊病的主要观察⽬标,通过观⽓轮(⽩睛)察⽩睛上脉络的变化来确定五脏六腑的疾病。
其它各轮如⾁轮、⾎轮、风轮、⽔轮的⾎管深不易发现。
⽩睛区分为头颈区、胸背区、内外眦、下腹与盆腔区、胃病腰椎区、⼤肠与痰液区。
其中胸背区的脉络可反映出肩背、⼼、肺、肝胆等脏腑病变;下腹与⽩睛区盆腔区可反映肾虚、冲任失调、泌尿系感染、前列腺、⼦宫、⼩肠、⽣殖系等病变;⼤肠与痰液区反映⼤肠、痰湿类疾病。
在各种病因的作⽤下,⽩睛出现明显脉络时,并不⼀定出现脏腑器质性病变,只能说明该脏腑功能失调。
因此,临床上望眼诊病时不能孤⽴的观察⽩睛的脉络变化,⽽要结合其它临床资料,具体分析,最后确定具体疾病。
眼底视网膜病变记录图谱
A、圆形裂孔
B、有盖裂孔
C、马蹄形裂孔
D、伴有向后卷边的瓣膜裂孔
E、固定皱褶
F、锯齿缘离断
G、视网膜出血
H、视网膜色素沉着 I、分界线
J、铺路石变性
K、周边部囊样变性 L、老年性视网膜劈裂 M、视网膜动脉旁渗出
N、被冷冻瘢痕围绕的马蹄裂孔 O、玻璃体混浊(需加文字说明)
P、被电凝瘢痕围绕的环行嵴上的两个圆孔,其上方视网膜再脱离 Q、睫状体平坦部的无色素上皮脱离 R、脉络膜肿块(需文字说明)
S、被电凝瘢痕围绕的放射状巩膜嵴上的马蹄形裂孔
T、格子样变性
U、伴有萎缩性圆孔的格子样变性 V、涡静脉壶腹
W、放射状视网膜皱褶 X、视网膜前出血 Y、视网膜变薄区
时钟的点数,表示病变的位置,三个同心圆从外到里分别为“角膜缘”、“锯齿缘”和“赤道部”。
.。
眼底赤道部后极部定义眼底赤道部后极部,是眼底解剖中一个重要的部位。
它位于眼球的后方,正好处于赤道部的下方。
眼底赤道部后极部是视网膜的一部分,具有丰富的血管分布,起到了重要的供血和供氧作用。
眼底赤道部后极部的解剖结构非常复杂,包括视网膜、脉络膜、玻璃体等组织。
视网膜是眼球内最重要的组织之一,它负责接收光线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然后传递到大脑进行图像识别。
脉络膜是视网膜的下方,它是眼球内血液供应的主要来源,为视网膜提供丰富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而玻璃体则是眼球内的一种透明胶状物质,填充在视网膜和晶状体之间,起到支撑眼球形状和保护视网膜的作用。
眼底赤道部后极部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眼底赤道部后极部的观察,眼科医生可以检测出许多眼部疾病的存在和发展情况。
例如,黄斑变性、视网膜血管阻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疾病,都可以通过观察眼底赤道部后极部的变化来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
此外,眼底赤道部后极部的观察还可以评估眼球血管的状态,为治疗近视、青光眼等疾病提供参考依据。
为了观察眼底赤道部后极部,眼科医生通常会使用眼底镜等设备进行检查。
这些设备可以放大眼底的图像,使医生能够更清楚地观察到眼底赤道部后极部的细节。
在检查过程中,医生会仔细观察血管的走向、直径和分支情况,以及视网膜的颜色和纹理等特征,从而判断出是否存在异常情况。
尽管眼底赤道部后极部在眼科诊疗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它的解剖结构和功能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并不为人所熟知。
我们通常只有在眼科检查或治疗时才会意识到它的存在。
然而,正是眼底赤道部后极部的正常运作,才能保证我们的视觉系统正常工作。
眼底赤道部后极部是我们视觉系统中一个微小却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的存在和正常运作,保证了我们能够看到美丽的世界,感受到光明和色彩的魅力。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眼底赤道部后极部的健康,定期进行眼科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眼部疾病,保护我们宝贵的视力。
去过国内不少大眼科机构都没有把画眼底图当回事,很多年轻医生和研究生在经治阶段也没有得到画眼底图的训练,这希望这张图能给新人们作个小小的参考。
图中描述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卷边的马蹄形裂孔,带盖的圆孔,有牵扯的马蹄孔,格子样变性区和萎缩孔,玻璃体后脱离weiss环,玻璃体积血,星状皱折,视网膜变薄区,脉络膜视网膜萎缩区等等病变信息。
三个或二个同心圆,12条放射线组成。
国际规定眼底病变的颜色
视网膜动脉出血斑--------------红色
视网膜静脉-----------------------兰色
正常视网膜-----------------------淡红色
脱离的视网膜--------------------淡蓝色
视网膜裂孔-----------------------蓝圈内涂红
视网膜变性区--------------------红色背景上蓝叉
视网膜变薄区--------------------蓝色范围内划红线
视网膜色素-----------------------黑色
脉络膜-----------------------------棕色
脉络膜及视网膜的渗出--------黄色
屈光介质及玻璃体的病变-----绿色
锯齿缘-----------------------------蓝色波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