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间布病防控情况
- 格式:pptx
- 大小:623.21 KB
- 文档页数:29
布病防控情况汇报布病是一种由布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对人和动物的健康都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防控布病,我国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一直在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以下是我对我国布病防控情况的汇报:一、病例监测和报告。
我国各级疾控中心和动物防疫部门建立了健全的病例监测和报告机制,对疑似和确诊的布病病例进行及时报告和监测。
通过这一机制,我们能够及时了解疫情的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控措施,有效遏制了疫情的蔓延。
二、疫苗接种和动物防治。
针对布病的疫苗接种工作是我国布病防控的重要环节。
各级动物防疫部门积极组织对易感动物进行疫苗接种工作,有效提高了动物的免疫力,减少了疫情的发生。
同时,我们也加大了对布病患病动物的治疗和隔离工作,避免疫情通过动物传播给人类。
三、宣传教育和科普知识。
布病的防控工作需要广大民众的参与和支持。
我们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向公众普及布病的相关知识和防控技巧,提高了民众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同时,我们还利用各类媒体和网络平台,加强对布病防控工作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布病,支持和配合我们的防控工作。
四、国际合作和交流。
布病是一种全球性的传染病,各国之间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布病防控组织,与其他国家开展布病防控经验交流和合作研究,共同提高全球布病防控的水平。
通过国际合作,我们不断吸取和借鉴其他国家的防控经验,为我国的布病防控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帮助。
五、科研攻关和技术创新。
布病的防控工作需要依靠科学技术的支持。
我国加大了对布病防控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不断提高疫苗的效力和安全性,改进防控技术和装备,为布病防控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总的来说,我国在布病防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我们将继续加大对布病防控工作的投入和力度,不断完善防控措施,提高防控水平,确保人畜健康和社会稳定。
希望各级部门和广大民众能够共同努力,为布病的彻底消灭而奋斗!。
布鲁氏菌病等人畜共患病防控措施及建议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
该疾病在我国广泛流行,严重
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畜牧业的发展。
为了预防和控制布鲁氏菌病的传播,需要采取一些防
控措施。
一、畜牧业防控措施
1. 强化管理:加强畜牧场卫生管理,定期进行消毒、清洗环境。
定期进行体检,及
时隔离疑似患病的动物。
2. 实施控制措施:加强动物防疫,实行严格的检疫制度,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治疗。
对病死动物及时处理,防止未被感染的动物食用。
3. 强化疫苗预防:针对高危群体,对畜禽实行定期的疫苗预防接种。
提高抗体水平,降低感染风险。
二、人类防控措施
1. 卫生教育:加强公众卫生教育,普及布鲁氏菌病的相关知识和防护措施。
增强公
众卫生意识,防止食用未经检疫的动物制品。
2. 强化个人防护:防止接触疑似感染的动物,如牛羊等等。
对湿润、潮湿的工作场
所进行消毒,避免接触潜在感染源。
三、建议
1. 加强医学教育:对医学专业人员进行布鲁氏菌病知识培训,提高诊疗能力,减少
漏诊率和误诊率。
2. 政府监管:加强政府监管,制定和实施严格的防控措施,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
3. 科研攻关:加大科研攻关力度,提高对布鲁氏菌病的认识,加快新疫苗研发进程,为防控提供更为有效的手段。
总之,对布鲁氏菌病等人畜共患病的防控,需要政府、专业人士和公众共同参与。
加
强宣传教育,提高防控水平,降低对公众的影响,为畜牧业和公众健康的发展保驾护航。
乌拉盖管理区20XX年畜间布病防控工作总结20XX年,管理区管委会把布病防治工作列入为群众办的八件实事之一,统筹卫生部门和兽医部门的力量,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采取了人间布病免费体检、溯源调查,对牲畜进行免疫、监测、检疫监管、病畜扑杀无害化处理,对养畜环境进行消毒灭源等综合防控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
现将20XX年畜间布病防控工作总结如下:一、工作任务完成情况1、全年完成牲畜灌服免疫48.5万头(只),免疫密度达到了100%。
2、认真组织实施布病溯源灭点行动,完成了对20XX 年至20XX年累计报告的529名布病患者和出现牲畜流产现象的56户牧民进行布病溯源调查,对其中的187个养畜户所养的9.65万头(只)牲畜进行血清学监测,其中监测羊96195只、肉牛128头、奶牛177头。
共检出布病阳性羊1609只、阳性奶牛1头。
检出的阳性羊和阳性奶牛全部扑杀无害化处理。
截至年底,共拔除布病疫点110个,确认待定疫点85个。
3、向管理区1390多户农牧户发放消毒药品共3.6吨,积极推广应用消毒防控措施。
其中对110个布病疫点,由管理区兽医部门技术人员按照自治区制定的技术规范要求,统一进行了消毒处理。
二、取得的成效通过20XX年的工作,管理区初步建立了卫生部门和兽医部门协同推进的布病防控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了各级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布病的认识,溯源灭点、免疫等防控措施得到有序推进并取得了积极成效,人间布病和畜间布病感染率均出现了下降趋势。
根据卫生部门统计,20XX年乌拉盖管理区共检测4071人,发现布病感染者348人,被检测人群的感染比例较上年下降了8.08个百分点。
20XX年,管理区兽医部门共检测牲畜9.65万头(只),其中阳性牲畜1613头(只),阳性比例1.67%,较上年下降了1.09个百分点。
三、主要措施及工作开展情况(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完善监督考核机制20XX年底锡盟召开全盟畜间布病防控工作会议后,乌拉盖管理区迅速行动,成立了管委会分管领导为组长的溯源灭点行动领导小组和各专项工作组,明确分工,安排专项经费,制定了详细的行动方案,并将布病防控工作列入了20XX年管理区管委会为群众办的八件实事之一。
布病防控消毒灭源实施方案一、环境消毒1. 家畜圈舍清洁消毒对家畜圈舍进行定期清洁,清除粪便、尿液等污物,保持干燥清洁。
然后使用有效的消毒剂对圈舍进行消毒,如过氧乙酸、石灰乳等,消毒剂的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和使用要求进行合理选择。
2. 饮水消毒家畜饮水容器应定期清洗消毒,保持水质清洁。
可以使用紫外线消毒灯、氯气消毒等方法对饮水进行消毒处理,确保饮水安全。
二、人员消毒1. 人员防护工作人员在接触疑似或确诊布病的动物时,应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包括穿戴口罩、手套、防护服等,避免直接接触病原体。
2. 人员消毒工作人员在接触疑似或确诊布病的动物后,应及时进行消毒处理,包括洗手、更换工作服等,避免病原体传播。
三、动物消毒1. 定期检疫对家畜进行定期检疫,发现疑似病例及时隔离治疗,防止病原体传播。
2. 动物隔离消毒对疑似或确诊患有布病的动物进行隔离,定期对隔离场所进行消毒处理,杀灭病原体,防止传播。
四、物品消毒1. 农具消毒农具在使用前后应进行清洗消毒,避免病原体通过农具传播。
2. 饲料消毒家畜饲料在储存、运输、使用过程中应做好防潮、防霉等工作,避免饲料受到病原体污染。
五、废弃物处理1. 定期清理对家畜圈舍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定期清理,避免废弃物滋生病原体。
2. 安全处理对清理出的废弃物进行安全处理,可以采用焚烧、填埋等方式,杀灭病原体,防止传播。
六、室内通风保持家畜圈舍的良好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减少病原体滋生的环境,有助于防控布病。
以上就是布病防控消毒灭源实施方案的详细内容,希望能够对相关从业人员和养殖户提供参考和帮助,共同保障人畜健康。
布病防控情况汇报
布病,是一种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对人和动物的健康都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防控布病,我国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一直在进行积极的工作。
下面,我将就我所在地区的布病防控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针对布病的疫情监测工作,我们采取了多种手段,包括定期对牛羊等家畜进行检测,及时发现疑似病例并进行隔离治疗。
同时,对患病地区的环境进行严格监测,确保病原体不会通过环境传播。
其次,我们加强了对布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向农民和养殖户普及布病的防控知识,教育他们如何正确饲养家畜,避免家畜感染布氏杆菌。
此外,我们还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开展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布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在防控工作中,我们还加强了布病疫苗的研发和推广应用。
通过大力推广疫苗接种工作,提高了家畜的免疫力,有效减少了布病的发病率。
同时,我们也注重对疫苗的质量监管,确保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此外,我们还加强了对布病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推进。
建立了由相关部门和专家组成的工作组,负责统筹规划和指导布病防控工作,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布病防控工作的投入,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推动布病防控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
同时,我们也将继续加强对布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共同维护人类和动物的健康。
总之,布病防控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我们将继续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监测和预警,确保布病防控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布病的有效防控做出更大的贡献。
畜间布病防控纪录摘要:一、布病简介二、畜间布病传播途径三、畜间布病防控方法四、我国畜间布病防控政策五、防控成果及展望正文:畜间布病,又称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该病主要侵害生殖系统,导致畜产品质量下降,对畜牧业造成巨大损失。
人类可通过接触病畜或食用未经消毒的乳制品感染,引发关节炎、睾丸炎等疾病。
本文将介绍畜间布病的传播途径、防控方法以及我国的相关政策。
一、布病简介畜间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
布鲁氏菌分为六个种,其中三个种可引起人类和动物的布病。
布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多汗、关节痛、睾丸炎等。
二、畜间布病传播途径1.直接接触:病畜与健康畜接触,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传播。
2.消化道传播:人类食用未经消毒的病畜乳制品或肉制品。
3.空气传播:病原菌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
三、畜间布病防控方法1.疫苗接种:使用布鲁氏菌疫苗对健康畜进行免疫,降低感染风险。
2.强化检疫:加强对病畜及其产品的检疫,防止疫病传播。
3.消毒措施:对养殖场、器具等进行定期消毒,减少病原菌滋生。
4.健康教育:提高养殖户对布病的认识,加强个人防护。
四、我国畜间布病防控政策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畜间布病防控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1.完善法律法规:修订《动物防疫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畜间布病防控职责。
2.加大投入:支持科研单位开展布病疫苗研究,提高疫苗供应能力。
3.强化技术培训:加大对养殖户的技术培训力度,提高防疫技能。
4.宣传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布病防控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防范意识。
五、防控成果及展望我国畜间布病防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然而,布病防控仍面临一定的挑战,如疫病传播途径多样、养殖户防疫意识薄弱等。
今后,我国将继续加大防控力度,完善政策体系,提高疫苗接种率,切实保障养殖业生产安全和人类健康。
总之,畜间布病防控工作需要政府、科研单位、养殖户共同努力。
布鲁氏菌病等人畜共患病防控措施及建议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患病后会给人类和家畜带来很大的危害。
因此,对布鲁氏菌病的预防和控制十分重要。
下面介绍一些布鲁氏菌病的防控措施和建议。
1. 建立疫病监测体系。
对于布鲁氏菌病的及时发现和监测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建立相应的疫病监测体系,定期开展布鲁氏菌病的检测和数据统计,以便及时介入和进行病情的跟踪和管理。
2. 加强家畜管理。
因为布鲁氏菌病主要是通过家畜传播给人类的,所以加强家畜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严格落实家畜养殖场的卫生管理制度,保证家畜环境清洁卫生。
(2)加强饲料、饮水卫生管理,保证饮水卫生和饲料无污染。
(3)注重动物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及时开展疫苗接种和药物治疗。
3. 推广科学的人畜分离措施。
由于布鲁氏菌病主要是通过人和家畜之间的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播的,所以推广科学的人畜分离措施是防止人畜共患病的一种重要手段。
可以将家畜养殖区域和人居住区域医学隔离,从而减少人畜接触的机会。
4. 做好个人防护。
因为布鲁氏菌病是一种接触性传染病,所以在接触家畜时应穿戴好防护用品,减少接触家畜的次数,同时也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切勿将污染物直接接触到口腔、眼睛等。
5.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宣传栏等途径,向公众宣传布鲁氏菌病的预防和控制常识,加强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提高公众对布鲁氏菌病的认识和了解,从而达到预防和控制布鲁氏菌病的目的。
总之,布鲁氏菌病是一种严重的人畜共患病,对它的预防和控制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加强宣传教育,推行科学的人畜分离措施,加强家畜管理和个人防护,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布鲁氏菌病的发生和传播。
布病防控情况汇报
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严重威胁着人类
和动物的健康。
为了有效防控布病,我单位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的防
控工作,现将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我们加强了对布鲁氏菌的监测和检测工作。
通过加强对
患病动物的监测和检测,及时发现疫情的蔓延,有效控制了疫情的
扩散。
同时,我们还对高危人群进行了定期的健康检查,及时发现
并治疗患病人员,有效减少了人畜共患病的发生率。
其次,我们加强了宣传教育工作。
通过开展布病防控知识的宣
传教育活动,提高了人们对布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使广大群众能
够更好地了解布病的危害和预防知识,从而有效避免了疫情的发生。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兽医队伍的建设和培训。
通过加强兽医队
伍的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了兽医人员对布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为有效防控布病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此外,我们还加强了对患病动物的隔离和治疗工作。
通过对患
病动物的及时隔离和治疗,有效控制了疫情的传播,保护了其他动
物和人类的健康安全。
最后,我们还加强了对饲养环境的管理和整治工作。
通过加强对饲养环境的管理和整治,有效减少了布鲁氏菌的传播途径,为布病的有效防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总的来说,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目前我单位的布病防控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但是,布病的防控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将继续加大力度,不断完善和加强布病防控工作,为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安全作出更大的贡献。
牛羊布病综合防控措施牛羊布病综合防控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重视疫苗接种工作:对于新生的牛羊进行布鲁氏杆菌检测,如果检验结果呈阴性,可以采取疫苗注射的方式来预防。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口服接种疫苗,应该进行稀释,使用经过消毒的生理盐水,或稀释之后的疫苗必须在两个小时内接种。
牛羊重量不同所接种的剂量也存在差异,第1次疫苗注射和第2次疫苗注射需要间隔30天。
疫苗注射的前3天和后3天不能使用任何抗生素和添加剂,同时这期间场地不能进行消毒处理,防止药剂之间产生不良的反应。
加强布病预防:采取科学的布病预防工作,包括从源头进行预防,如对于从其他区域引入的牛羊,需要提前做好严格的检查,制定严格的检疫标准,达到标准才可以引入。
日常的饲养也需要制定标准,如喂养的次数、每次的分量以及定期的消毒清洁工作,每一项工作都需要按照标准执行。
引种合理:对于引入的种类需要确定来源,对于来源地是否存在疫情也需要有最基础的了解。
引种的问题需要客观对待,引入物种的好处在于促进当地牛羊种类多样化,缺点在于容易引入病菌,对本地牛羊造成感染。
但对于引种造成病菌传播的问题可以人为控制。
源头防控,突出重点:坚持人病兽防、关口前移,重点抓好种牛、种羊、奶牛、奶山羊和肉羊的布病防控,统筹抓好肉牛、猪、鹿、骆驼和犬等其他易感动物的布病防控,切实降低流行率,有效防范传播风险。
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坚持一地一策,根据各地布病流行形势,以县为基本单位连片推进布病防控,免疫区以实施持续免疫为主,非免疫区以实施持续监测剔除为主,有效落实各项基础性、综合性防控措施。
总的来说,牛羊布病的综合防控需要多方面的措施综合作用,包括疫苗接种、预防工作、引种管理、源头防控和因地制宜的施策等。
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可以大大降低牛羊布病的发病率和传播风险,保障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布病的方案布病的方案概述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常见于牛、猪、狗等动物身上,也可通过接触感染牛奶、乳制品、肉类等食品而传播给人类。
本文将介绍预防布病的一些方案和方法。
方案一:加强动物检疫和监测布病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途径传播,因此加强动物检疫和监测是防控布病的重要环节。
1. 建立完善的动物检疫机制,对进出口动物进行严格的检疫,防止携带布鲁氏菌的动物进入我国。
2. 对养殖场和屠宰场动物进行定期检测,及时排查、隔离和治疗疑似感染动物,阻断疫情传播。
方案二:加强养殖管理布鲁氏菌可以在动物体内潜伏,因此加强养殖管理也是预防布病的重要措施。
1. 确保动物饮水、饲料的卫生安全,避免受到布鲁氏菌污染的食品。
2. 加强动物的禽舍、畜舍、饲养设施的清洁消毒工作,减少病原菌的滋生和传播。
3. 进行合理的免疫接种,根据兽医的建议,给动物进行定期的疫苗接种,提高动物的免疫力。
方案三:加强个人防护人类是布鲁氏菌的感染主体,因此加强个人防护也是预防布病的重要手段。
1. 接触动物时,尽量避免直接接触拥有高感染风险的动物,如既往感染过的动物。
2. 在与动物接触后,及时洗手、消毒,避免口腔、眼睛、鼻腔等部位与污染物接触。
3. 避免食用未经处理的生乳制品、生肉类等易受布鲁氏菌污染的食品。
方案四: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布病的认知和防护意识,也是预防布病的重要途径。
1. 通过媒体、互联网、社交平台等渠道,普及布病的相关知识,包括病因、传播途径、预防方法等。
2. 组织开展布病防控宣传活动,向农民、养殖户等重点人群传播布病的防控知识,指导他们正确预防布病。
3. 建立布病防治知识库,为相关人员提供方便快捷的查询和学习资料,增加知识获取的渠道。
结论布病是一种严重威胁畜牧业和人民群众健康的传染病,通过加强动物检疫和监测、养殖管理、个人防护以及宣传教育等方案的综合实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布病的传播。
布病主要防控措施布病是一种由布氏杆菌(Brucella)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其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来源动物或其产品而传播。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布病的传播,人们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控措施。
本文将介绍布病主要的防控措施,并对其规范实施提供建议。
一、加强动物防疫工作布病主要通过与感染动物接触而传播,因此加强动物防疫工作是有效控制布病传播的首要措施。
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动物检疫:对于进出口动物和动物产品进行全面检疫,排除携带布氏杆菌的动物或产品,防止布病的传入与输出。
2. 动物免疫:开展针对性的疫苗接种工作,提高动物的免疫力。
同时,加强饲养管理,保证动物的健康状况,减少疾病的发生。
3. 动物隔离:对已经感染布病的动物进行及时隔离,降低对其他动物的传染风险。
在隔离期间,提供合理饲养和护理,加强监测与控制。
二、健全监测体系布病的早期诊断对于防控工作至关重要,因此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是保障布病防控成功的必要条件。
以下是一些应采取的措施:1. 定期检测:对可能携带布氏杆菌的动物和动物产品进行定期检测,发现疫情和感染源。
通过定期检测的方式,可以及时发现感染源并采取相应措施。
2. 温度监测:布氏杆菌在适宜的温度下能够存活和繁殖,因此对于动物饲养场所以及加工、储存环节中的温度进行监测是防止布病传播的重要手段。
3. 医学观察:对与布氏杆菌接触的人员进行医学观察,及时发现患病症状,采取隔离和治疗措施,防止布病的进一步传播。
三、加强公共卫生宣传公共卫生宣传对于提高人们对布病防控的认识和意识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建议的宣传措施:1. 宣传教育:通过各类媒体渠道、宣传手册、健康讲座等形式,向公众普及布病的相关知识,包括传播途径、预防方法等,提高公众对布病的认识和理解。
2. 健康促进: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规律作息、良好的饮食习惯、个人卫生等,提高个体免疫力,降低感染的风险。
3. 广泛宣传:在重点人群中,如畜牧业从业人员、兽医、农民等,加大针对性宣传力度,提供专业的培训和指导,增强其防范和识别布病的能力。
畜间布病防治工作情况汇报根据近期的畜牧业生产和布病防治工作情况,特向领导汇报如下:一、工作总体情况(一)总体情况今年以来,我市畜牧业生产总体稳定,在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
布病防治工作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继续加强。
(二)工作成绩通过市畜牧局和各县市区畜牧局的共同努力,我们完成了年初确定的重点工作任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具体如下:1. 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了农民养殖户的自我防控意识。
2. 组织开展了畜牧业布病的防治技术培训,提升了基层畜牧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
3. 加强了兽医队伍建设,提高了畜牧业兽医的检疫技术水平。
4. 完善了布病疫苗接种和免疫监测制度,提高了畜禽的免疫覆盖率。
5. 健全了畜牧业布病疫情监测和报告体系,提高了疫情监测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三)存在的问题在工作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1. 部分农户和兽医对布病疫苗接种和监测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免疫覆盖率不高。
2. 部分乡镇的兽医技术力量薄弱,对疫情的监测和防控能力有待提高。
3. 市场监管不够,一些兽药店销售假冒伪劣疫苗,影响了布病防治工作的进行。
4. 部分地区基层兽医设施和设备陈旧,影响了布病防治工作的开展。
二、下一阶段工作计划为了更好地推进布病防治工作,我们提出了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1. 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农户和兽医的防治意识。
2. 加强畜牧业技术培训,提高基层兽医的专业水平。
3. 健全布病疫苗接种和免疫监测制度,提高免疫覆盖率。
4. 健全布病疫情监测和报告体系,提高疫情监测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5. 推进农村兽医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兽医的防治能力。
6. 加强兽药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疫苗的销售行为。
7. 支持基层兽医设施和设备的更新,提高布病防治工作的效率。
三、工作要求1. 各级畜牧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力度,落实好布病防治工作责任。
2. 各级畜牧部门要加强对农民和兽医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防治意识和技术水平。
现代农业科技2021年第10期动物科学摘要布鲁氏菌病是一种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严重制约着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在家畜中以牛、羊、猪最为易感,该病大面积流行将会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威胁。
本文对环县羊布鲁氏菌病流行、防控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当地布鲁氏菌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防控现状;对策;甘肃环县中图分类号S85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21)10-0194-02DOI :10.3969/j.issn.1007-5739.2021.10.079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环县畜间布鲁氏菌病防控现状及对策张建华1魏慧珍2(1环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环县745700;2环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环县745700)环县位于甘肃省东部、庆阳市西北部,总土地面积9236km 2,总人口36.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以上。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深入,产业培育投入不断加大,环县的肉羊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引进培育龙头企业7家,建办提升养殖合作社368个,带动养羊农户4.8万户。
2020年上半年,羊饲养量达到210万只,出栏突破90万只,农民人均来自肉羊产业的收入超过5000元。
近年来,布鲁氏菌病成为环县肉羊产业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
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氏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与动物共患病。
在家畜中最易感的动物是牛、猪、山羊、绵羊和犬,主要症状是母畜流产、公畜睾丸炎和副性腺炎[1]。
布病分为牛、羊、猪、鼠、绵羊、犬种布鲁氏杆菌6个种,有20个型,其中羊种致病力最强。
我国将布鲁氏菌病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1传播途径布鲁氏菌是一种细胞内寄生的病原菌,主要侵害动物的淋巴系统和生殖系统。
牲畜中羊、牛、猪的易感性最强,母畜比公畜发病多、成年畜比幼年畜发病多。
在母畜中,第1次妊娠母畜发病较多,病畜主要通过流产物、精液和乳汁排菌污染环境。
牛羊布病防控措施布病是布鲁氏菌病的简称,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以危害生殖系统为特征的慢性传染性人畜共患病,不仅危害牛羊等家畜健康,也会对养殖人员和消毒者构成威胁,养殖场户必须高度重视该病的防治。
1 布病的特点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主要侵害生殖系统的慢性人畜共患传染病。
布鲁氏菌是革兰氏阴性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可附着在饲料上进入牛羊体内,破坏牛羊的消化道功能。
可通过伤口入侵,破坏牛羊的身体健康。
可通过携带有布鲁氏菌的蚊虫叮咬感染。
公牛羊感染后极易降低精子活性。
怀孕母牛羊感染易导致流产,降低养殖场的繁育效果。
患病牛羊还会出现关节炎症,严重时还会丧失活动能力。
2 布病防治存在的问题2.1 养殖人员缺乏防治知识与防治意识目前,甘肃地区的许多养殖人员疾病防控知识与防控意识,导致无法全面有效推进疾病防控工作,对患病牛羊的治疗以及后续处理也存在许多问题。
现阶段国内许多养殖人员的受教育程度较低,没有意识到疾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
由于对患病个体的扑杀会影响养殖效益,导致一些养殖人员对疾病管控工作产生抵制,给疾病的大规模暴发埋下隐患。
2.2 对患病个体的监管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甘肃地区在发展牛羊养殖产业时,许多养殖人员并没有意识到对患病牲畜的无害化处理以及前期防制工作的重要性,所以在具体管理方面存在些许不尽如意的地方。
许多地区在开展管理工作时,存在监管流程不健全以及监管不到位的情况。
在推进牛羊的养殖与检疫工作时,需要严格执行有关部门的要求,发现患病个体,将其立即隔离并防治。
如果患病牛羊无法治愈,需要将其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有害病菌的传播和扩散。
但许多养殖场户并没有全面配合,甚至有的私自加工处理,再将病牛羊肉流入到市场,为该病的暴发埋下隐患的同时,也危害了消费者健康。
2.3 引种检疫工作存在漏洞现阶段国家高度重视外来牲畜的检疫工作,如果想要引入外地牛羊品种,则需要通过全面的检疫之后才可饲养,以降低疾病暴发的可能性。
国畜禽种业中2019.10作者简介:潘青青(1988-),四川省达州市人,大学本科,兽医师。
畜间布病发病情况及防控策略潘青青夏党荣石富文黄兰张隆华冯映秋余定华陶思兵(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635000)摘要:布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特点,是世界卫生组织(OIE )必须通报的传染病之一,我国也将其列为二类动物传染病。
布病易感宿主广泛,在牛、羊、猪、鹿中感染率较高。
布病以流产、发热和关节痛为特征,对牲畜生殖器官造成危害,对生育能力造成影响,使母畜繁殖成活率明显降低,对畜牧业生产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而且此病菌可由皮肤黏膜、呼吸道、消化道及奶制品等途径感染人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目前,该病治疗极其困难,防控与净化已成为一项艰巨任务。
本文结合达州市达川区动物疫病的情况提出相应防治措施。
关键词:布病;发病原因;防控措施;达川区1达川区牛羊布病监测情况2014年共检测牲畜血清样品1426份,阳性场(户)2个,检出阳性样品19份。
2015年开展布病专项监测普查工作,对全区89个牲畜养殖场(其中羊场83个,牛场3个,猪场3个)进行布病检测,阳性场(户)16个,共检测猪牛羊血清样品2216份,检出阳性样品236份。
2016年,对全区110个牛羊养殖场(其中羊场100个,牛场10个)进行布病检测,阳性场3个,共检测牛羊血清样品2685份,检出阳性样品370份。
2017年,共检测牛羊养殖场91个,阳性场(户)2个(含2016年阳性净化场),共检测牛羊血清样品3036头只,检出阳性样品34份。
2018年,共监测35场次,检测牲畜血清样品400份,结果均为阴性。
2014~2018年达川区共监测325场次,检测牛羊血清样品9763份。
检测出的22个阳性场分布在11个乡镇中的14个村。
2牛羊布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对达川区布病阳性场和部分阴性养羊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阳性羊场均有不同数量的羊只调入记录;阳性场点母羊均有不同程度的流产、个别场的公羊出现睾丸炎及睾丸肿大致死等临床症状;羊群分圈的感染率低、羊群放牧混群的羊场感染率高;同一村的阳性场之间存在借种情况;阳性动物主要是能繁母羊,品种主要是波杂、南江黄羊、本地山羊、简阳大耳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