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协和的一份病例分析看临床思维(支气管扩张鼻窦炎)
- 格式:docx
- 大小:18.94 KB
- 文档页数:5
支气管扩张患者易合并慢性鼻窦炎【摘要】目的探讨支气管扩张症(以下简称支扩)和慢性鼻窦炎的关系和临床特点。
方法入选2005年1月至2008年9月在安阳地区医院经胸部高分辨率CT诊断为支气管扩张的患者62例,根据病史和鼻窦CT确诊是否合并慢性鼻窦炎,并分析临床特点,与文献资料对比。
结果62例支扩患者中29例合并慢性鼻窦炎,和文献报道相似,发病率高于正常人群。
慢性鼻窦炎好发部位依次为上颌窦炎、筛窦额窦和蝶窦。
结论支气管扩张患者中合并慢性鼻窦炎,发病率高,机制不十分清楚,值得引起重视。
【关键词】支气管扩张症;鼻窦炎;高分辨率CT支气管扩张症(以下简称支扩)是由慢性气道损伤引起支气管管壁肌肉和弹力支撑组织结构破坏,导致的一支或多支支气管不可逆性扩张,临床表现为反复咳嗽、咳脓痰、呼吸困难、肺部感染或/和反复咳血。
本研究分析62例支扩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资料,以探讨支扩与慢性鼻窦炎的相关性和支扩患者合并慢性鼻窦炎的临床特点。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支扩患者为2005年1月至2008年9月在我院呼吸内科病房和门诊诊断为支扩的患者62例,其中男28例,女34例,平均年龄(58.3±6.4)岁。
纳入标准:年龄≥18岁;临床怀疑支扩或其他肺部疾病,经胸部高分辨率CT(HRCT)诊断为支扩者。
排除标准:年龄<18岁;孕妇;合并支气管哮喘、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肺部肿瘤、肺间质纤维化、Kartagener综合征、Young综合征肺切除术后、风湿性关节炎、桥本甲状腺炎、溃疡性结肠炎伴有肺部表现者;过敏性鼻炎患者。
1.2 方法支扩患者进行病史采集和胸部HRCT、鼻窦CT扫描。
1.3 慢性鼻窦炎诊断标准慢性鼻窦炎诊断标准见文献[1]:症状和体征(鼻堵、黄涕、头痛、面部疼痛或压迫感、嗅觉障碍;次要症状:发热、口臭)持续8周或每年发作4次及以上,每次发病不少于10 d(排除急性感染),经内科治疗4周后CT仍显示有影像学改变。
临床分析鼻窦炎的诊断与药物治疗鼻窦炎是一种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主要表现为鼻腔和鼻窦的黏膜炎症。
本文将从诊断和药物治疗两个方面对鼻窦炎进行临床分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与处理这一疾病。
一、诊断1. 病史与症状鼻窦炎的诊断首先需要倾听患者的病史,包括过去的感冒和鼻炎病史,以及目前的症状表现。
典型的症状包括鼻塞、鼻涕、面部压痛等。
此外,应注意观察鼻腔分泌物的性质和颜色,以及有无咳嗽、咳痰等症状。
2. 体格检查鼻窦炎的体格检查主要针对鼻和面部。
包括观察鼻腔和鼻窦黏膜的颜色和水肿程度,以及触诊面部是否有压痛。
3.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对鼻窦炎的诊断有重要作用。
常用的方法包括X光检查和CT扫描,可以清晰地显示鼻腔和鼻窦的炎症情况,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范围。
4. 实验室检查鼻窦炎的实验室检查可以帮助判断炎症的病因和进行菌群分析。
包括鼻分泌物细菌培养、鼻分泌物白细胞计数等。
二、药物治疗1. 抗生素治疗对于细菌感染引起的鼻窦炎,抗生素是常用的治疗方法。
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通常在症状缓解后继续服用数天,以确保病情得到控制。
2. 局部鼻用药物局部鼻用药物包括鼻腔冲洗、鼻喷药等。
冲洗可以清洁鼻腔、减轻炎症,鼻喷药可以缓解鼻塞、减少鼻炎症状。
常用的药物包括盐水、鼻用洗剂、鼻用激素等。
3. 解热镇痛药鼻窦炎常伴有头痛、发热等不适症状,适量的解热镇痛药可以缓解这些症状,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4. 中药治疗中药在治疗鼻窦炎方面也有一定的效果,可以通过改善体质、抗菌和消炎等作用来缓解症状。
在使用中药的过程中,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和剂量要求。
总结:鼻窦炎的诊断需要结合病史、症状、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来综合判断。
药物治疗包括抗生素、局部鼻用药物、解热镇痛药和中药等,根据病情和患者个体差异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措施。
同时,饮食调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对鼻窦炎的康复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最后,建议患者在药物治疗期间保持充足的休息,避免劳累,以帮助身体恢复健康。
鼻窦炎患者的临床病例分析鼻窦炎是一种常见的鼻腔鼻窦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头痛、嗅觉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了深入了解鼻窦炎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我们对近年来诊治的一批鼻窦炎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选取了具体时间段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具体数量例鼻窦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患者X例,女性患者X例;年龄范围在最小年龄至最大年龄岁之间,平均年龄为平均年龄岁。
患者的病程长短不一,最短为最短病程个月,最长为最长病程年。
(二)症状表现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鼻塞症状,其中持续性鼻塞X例,间歇性鼻塞X例。
流涕表现为黏液性涕X例,脓性涕X例。
头痛症状较为常见,多为前额部或眼眶周围疼痛,部分患者伴有耳部闷胀感和听力下降。
嗅觉减退或丧失的患者有X例。
(三)诊断方法患者均接受了鼻内镜检查、鼻窦 CT 扫描等检查。
鼻内镜下可见鼻腔黏膜充血、肿胀,中鼻甲肥大、息肉样变,鼻道内有脓性分泌物。
鼻窦 CT 显示鼻窦黏膜增厚、窦腔密度增高、液平面等改变。
(四)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采取了不同的治疗方法。
对于轻度鼻窦炎患者,给予药物治疗,包括抗生素、糖皮质激素、黏液促排剂等。
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病情较重的患者,采用了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FESS)治疗。
手术在全麻下进行,切除鼻腔鼻窦内的病变组织,开放鼻窦窦口,重建鼻腔鼻窦的通气和引流。
二、结果(一)治疗效果经过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
其中,药物治疗的患者中,症状完全缓解的有X例,部分缓解的有X例,总有效率为有效率%。
手术治疗的患者中,术后随访具体随访时间,症状完全缓解的有X例,部分缓解的有X例,总有效率为有效率%。
(二)并发症情况在手术治疗的患者中,出现并发症的有X例,包括鼻腔粘连X例,眶周淤血X例,鼻出血X例。
经过及时处理,并发症均得到了有效控制。
三、病例分析患者_____,男性,35 岁,因“鼻塞、流涕伴头痛 2 年”入院。
鼻窦炎病例分析报告鼻窦炎是鼻窦黏膜的炎症性疾病,可分为急性鼻窦炎和慢性鼻窦炎。
其发病原因多样,症状表现复杂,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显著影响。
以下将对几例鼻窦炎病例进行详细分析。
病例一患者_____,男性,32 岁。
因“鼻塞、流涕伴头痛 1 周”就诊。
患者自述 1 周前感冒后出现双侧鼻塞,流脓涕,前额部胀痛,嗅觉减退。
查体:双侧鼻腔黏膜充血、肿胀,中鼻道可见脓性分泌物。
鼻窦 CT 检查显示:双侧上颌窦、筛窦炎症。
诊断:急性鼻窦炎(双侧上颌窦、筛窦炎)治疗方案:1、全身应用抗生素: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的抗生素,如头孢呋辛酯,口服,每日 2 次,疗程 10 14 天。
2、鼻腔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每日 1 次,每个鼻孔 1 喷,以减轻鼻腔黏膜炎症。
3、鼻腔冲洗:使用生理盐水进行鼻腔冲洗,每日 2 3 次,以清除鼻腔内的分泌物和致病菌。
4、黏液促排剂:桉柠蒎肠溶软胶囊,口服,每日 3 次,以促进鼻窦分泌物的排出。
经过 2 周的治疗,患者鼻塞、流涕、头痛症状明显缓解,嗅觉恢复正常。
复查鼻窦 CT 显示鼻窦炎症明显减轻。
病例二患者_____,女性,45 岁。
反复鼻塞、流涕 2 年,加重伴头痛 1 个月。
患者 2 年来间断出现双侧鼻塞,流黏脓性鼻涕,嗅觉下降。
近 1个月症状加重,并出现右侧头部钝痛。
查体:双侧下鼻甲肥大,中鼻道可见脓性分泌物。
鼻窦 CT 检查显示:双侧上颌窦、筛窦、额窦炎症,窦口鼻道复合体阻塞。
诊断:慢性鼻窦炎(双侧上颌窦、筛窦、额窦炎)治疗方案:1、药物治疗:同病例一,但疗程延长至 3 个月。
2、鼻内镜手术:经保守治疗无效,行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
手术开放上颌窦、筛窦、额窦,清除病变组织,重建窦口鼻道复合体的通气和引流。
术后患者定期复查,进行鼻腔清理和换药。
经过半年的随访,患者症状完全消失,鼻窦黏膜恢复正常。
病例三患者_____,儿童,8 岁。
因“鼻塞、张口呼吸、睡眠打鼾 3 个月”就诊。
PCCM病例精华(19年5月):影像,临床思维,治疗,复杂病例的绝招PCCM:Pulmona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说人话就是:呼吸内科专科培训。
里面的病例,都是全国一流医院的报道,值得学习。
5月份,又有一些经典病例,里面内容太多,我把精华总结给大家!顺便把《呼吸界》的其他病例也总结了。
病例1持续发热的肺炎患者多种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继续试药还是有创检查?肺泡腔内大量泡沫样脂性物从何而来?患者女性,71岁,发热、咳嗽、咳痰20天,体温最高39℃,入住中日医院呼吸中心,国际部病区。
外院治疗:1.莫西沙星、美洛西林舒巴坦、头孢曲松、帕拉米韦(主要用于抗流感)治疗5天。
仍每日发热,体温最高39℃。
2.调整为美罗培南及左氧氟沙星一周,仍发热。
3.调整抗生素为头孢哌酮舒巴坦及利奈唑胺1周,仍持续发热。
4.间断予以地塞米松5mg,体温可暂时下降,发病来体重下降8kg。
高级抗生素狂轰滥炸,墙裂不推荐!1月前外院考虑不全肠梗阻,予以口服石蜡油约500ml、甘油灌肠后症状好转,期间否认误吸及呛咳情况。
入院后查体:双下肺湿罗音。
复查CT:病灶进展。
一大堆的各种检查未发现有价值的线索。
怎么办?经皮肺穿刺活检,病理提示:肺泡腔内可见大量泡沫样脂性物,苏丹III染色弱阳性,符合脂质性肺炎的表现。
反复询问患者,患者及家属均明确否认曾存在误吸及进食呛咳情况。
针对脂质性肺炎,予以泼尼松40mg qd口服,逐渐减量,患者症状逐渐好转。
治疗2月复诊,胸部CT较前明显好转。
最终诊断:1.误吸石蜡油引起的脂质性肺炎。
2.“病人不知道误吸”综合征(我发明的,正规场合,请勿模仿)。
病人否认误吸,不代表没有误吸!病人的气管耐受性极好,误吸了没有感觉。
病例2直播精华丨中年装修工人双肺多发空洞,抗感染治疗无效,明确病原学证据后,诊疗过程为何仍有颇多争议?患者男,45岁,室内装修工人,咳嗽、咳脓血痰伴右侧胸痛1月。
临床思维病案分析讲解在医学教育与临床实践中,临床思维是医生的核心素质之一,它以临床病例为基础,运用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通过观察、思考、解剖,最终形成诊断与治疗方案。
临床思维与病案分析是医生日常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下面将通过一个真实的病案分析来阐述临床思维的运用及其重要性。
病例:患者A,男性,40岁,入院时主要症状为胸闷、气短。
患者A在入院时主诉为胸闷、气短,这属于一种常见的上呼吸道症状。
临床思维中的第一步是收集病史,了解患者的背景信息。
通过与患者交谈,发现患者自二十多年前开始抽烟,并且每天抽烟量较大。
此外,患者没有其他明显疾病史,家族无特殊遗传病史。
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可以初步判断,患者A可能是有一种与肺相关的疾病。
在确定了初步的诊断方向后,临床思维的下一步是进行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听诊,发现患者的双肺呼吸音低,并有散在的干罗音。
这一体征表明患者的肺功能可能受损。
此外,医生还通过触诊发现患者的肺部似乎有一定的压痛感,进一步支持了肺相关疾病的诊断。
然而,仅仅依靠病史和体格检查是不够的,进一步的辅助检查是必不可少的。
在这个病例中,医生首先为患者进行了X线胸部CT检查。
结果显示,患者的肺部有很多圆形高密度阴影,且阴影较大。
这是一种典型的肺气肿表现,提示患者可能有严重的肺部疾病。
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医生为患者进行了肺功能测试。
测试结果显示,患者的肺功能明显下降,表现为肺活量、气流速度等指标明显低于正常范围。
这进一步证实了我们的初步诊断,患者A可能有一种与肺相关的疾病。
此时,医生需要进一步分析病情,确定病因。
通过排除患者其他疾病的可能性可知,患者A可能是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COPD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肺部疾病,主要由吸烟引起。
通过与患者详细沟通,也了解到患者每天的吸烟量较大,这进一步支持了COPD的诊断。
最后,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给出了治疗方案。
首先,医生建议患者戒烟,并给予相关的戒烟辅助治疗。
其次,医生为患者开具了支气管扩张剂和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以缓解患者症状,并减少肺功能的进一步损害。
鼻窦炎病例分析报告鼻窦炎是鼻窦黏膜的炎症性疾病,可分为急性鼻窦炎和慢性鼻窦炎。
鼻窦炎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其症状多样,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较大影响。
本文将对几例鼻窦炎病例进行详细分析,旨在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病例一患者,男性,35 岁,因“鼻塞、流脓涕伴头痛 1 周”就诊。
患者 1 周前感冒后出现双侧鼻塞,流脓涕,鼻涕量多且黏稠,伴有前额部头痛,疼痛呈持续性钝痛,在低头时加重。
无发热、咳嗽等其他症状。
体格检查:体温 368℃,脉搏 72 次/分,呼吸 18 次/分,血压 120/80 mmHg。
神志清楚,精神尚可。
双侧鼻腔黏膜充血、肿胀,中鼻道可见脓性分泌物引流。
鼻窦压痛检查:额窦有明显压痛,上颌窦区轻度压痛。
辅助检查:鼻窦 CT 显示双侧上颌窦、筛窦黏膜增厚,窦腔内可见液平面。
诊断:急性鼻窦炎(上颌窦炎、筛窦炎)治疗:给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口服抗感染治疗,同时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喷鼻减轻鼻腔炎症,生理性海盐水冲洗鼻腔以清理鼻腔分泌物。
治疗 1 周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鼻塞、流涕减轻,头痛消失。
继续治疗 2 周后,症状完全缓解,复查鼻窦 CT 显示鼻窦炎症基本消退。
病例二患者,女性,48 岁,因“反复鼻塞、流脓涕 3 年,加重 1 个月”入院。
患者3 年来经常出现双侧鼻塞,流脓涕,鼻涕有臭味,伴有嗅觉减退。
近 1 个月症状加重,还出现了头痛、头晕、乏力等症状。
体格检查:体温 372℃,脉搏 80 次/分,呼吸 20 次/分,血压 130/85 mmHg。
面色稍苍白,双侧鼻腔黏膜慢性充血、肿胀,中鼻道可见大量脓性分泌物,部分呈干酪样。
鼻窦压痛检查:上颌窦、筛窦、额窦均有压痛。
辅助检查:鼻窦 CT 显示双侧上颌窦、筛窦、额窦内充满软组织密度影,窦壁骨质增厚。
鼻内镜检查可见中鼻道息肉样新生物。
诊断:慢性鼻窦炎(全组鼻窦炎)伴鼻息肉治疗:在全身麻醉下行鼻内镜鼻窦手术,切除鼻息肉,开放鼻窦窦口,清除鼻窦内病变组织。
ICU需要何种临床思维北京协和医院2011-2-20日前,北京协和人十分看重的本院2006年度医疗成果奖评选揭晓,由加强医疗科(ICU)主任刘大为率领的医疗团队夺得一等奖。
在作为全国疑难重症诊治指导中心的北京协和医院,强手如林,竞争之激烈自不待言,但从资历来看恐怕只能算“小字辈”的加强医疗科何以能够胜出?经过一番采访,记者发现,ICU团队的胜出,不在于他们的设备比别人优良,操作技术比别人精湛,他们胜在科学的临床思维方式,即善于抓主要矛盾,立足过程看问题,综合各方意见及时做出最有利于患者的决策。
抓主要矛盾2006年9月,在延吉重大车祸中受重伤的60岁台湾女患者,因在当地医院治疗过程中病情恶化,通过国际救援组织连夜乘飞机转至北京协和医院。
患者入院时高热、进行性呼吸衰竭,血压下降。
影像学检查提示多发骨折,包括右第3.4.7肋骨骨折合并双肺挫伤、血气胸、连枷胸;右耻骨上下肢骨折、右髋骨骨折、右肩胛骨骨折。
面对随时有可能逝去的生命,刘大为等冷静处置:在第一时间发现患者肺不张,果断以支气管镜探查术,解决了肺挫伤血性分泌物所致的堵塞性肺不张;通过有效固定和引流解决棘手的血气胸、连枷胸;同时严密观察可疑的腰椎及神经受累;警惕创伤、卧床可能继发的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以及致命的肺栓塞;警惕多发创伤后延迟的内脏损伤……最难的,是救治这类严重复合创伤患者常常遭遇的多重矛盾:抗凝与出血、镇痛与痰液引流所需患者意识清醒、骨折所需的制动与血栓栓塞等等,他们多方权衡,突出解决威胁患者生命的主要矛盾,精细调整用药,慎对每一步操作细节,终于达到一个又一个平衡。
患者病情逐渐稳定,1周后转出ICU。
2周后出院返台。
前不久,一位肺癌术后患者在出院途中,突然倒地,呼吸、心跳全无。
好在离协和医院不远。
家人急忙将患者送入协和ICU抢救。
医生检查发现是极其凶险的肺栓塞!患者急需溶栓,但是溶栓抗凝治疗却是肺癌术后的一大禁忌,一旦出血不止同样会致命。
鼻窦炎临床分析鼻窦炎是一种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指鼻窦黏膜的炎症。
它可以分为急性鼻窦炎和慢性鼻窦炎,根据病情的不同,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也有所区别。
一、急性鼻窦炎急性鼻窦炎通常是由病毒或者细菌感染引起的。
常见的症状包括鼻塞、鼻涕增多、头痛、面部压力和咳嗽等。
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出现牙痛、嗅觉减退和发热等。
确切的诊断需要通过医生的鼻窦CT扫描或者鼻窦X光检查来确定。
治疗急性鼻窦炎的关键在于缓解症状以及抗感染。
病毒感染所致的鼻窦炎多数可自行缓解,可以通过休息、充分饮水、保持室内湿度等措施来缓解症状。
对于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鼻窦炎,医生通常会开具抗生素治疗,以消灭感染源和减轻炎症。
此外,局部鼻腔湿化和盐水冲洗也是常见的治疗方法。
二、慢性鼻窦炎慢性鼻窦炎是指持续时间超过12周的鼻窦炎,常常是急性鼻窦炎没有得到及时有效治疗而发展而来。
慢性鼻窦炎的症状相对较轻,主要包括鼻塞、头痛、面部压力、嗓子痛和咳嗽等。
症状的轻重程度因人而异,且可能存在周期性的复发。
慢性鼻窦炎的治疗要综合多种方法。
首先,要采取保持良好的鼻腔通气和湿润,规避过敏原等措施来减轻症状。
其次,常规使用抗生素、口服或者局部激素也可以有效控制炎症,但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对于复杂的慢性鼻窦炎,可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手术治疗来恢复正常的鼻窦通气。
三、鼻窦炎的预防鼻窦炎在生活中是可以预防的。
首先,要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体质。
良好的体质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降低感染的风险。
其次,要避免接触感染源,如避免与感冒患者密切接触,避免长时间待在拥挤空气不流通的地方。
此外,要保持鼻腔和嘴巴的清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等。
总结:鼻窦炎是一种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可以分为急性鼻窦炎和慢性鼻窦炎。
急性鼻窦炎主要由病毒或者细菌感染引起,治疗的关键是缓解症状和抗感染。
慢性鼻窦炎持续时间较长,治疗要采取综合的方法,包括保持鼻腔通气和湿润、药物治疗以及可能的手术治疗。
支气管扩张死亡病例讨论记录范文支气管扩张(Bronchiectasi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主要特征是支气管的不可逆性扩张、变形,临床上病程较长,易有咳痰、咯血等症状。
支气管扩张死亡病例一直备受关注,因此对支气管扩张的死亡病例进行讨论具有重要意义。
I.病例概况我院某患者,男性,60岁,因咳嗽、咳痰、发热3个月余入院治疗。
患者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
既往体格检查未见异常。
II.就诊过程1.入院初步诊断:患者入院时,初步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
2.住院治疗:患者入院后,给予抗生素治疗,症状并无明显改善。
3.检查结果:胸部CT显示双侧支气管扩张,考虑为支气管扩张。
4.诊断:经过综合检查,最终确诊为支气管扩张,并给予相应的治疗。
III.死亡过程1.治疗情况: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症状加重,伴有严重胸闷、呼吸困难等情况。
2.遗憾结果:尽管采取了积极治疗措施,但患者最终在重症监护室不幸离世。
IV.病因分析1.误诊:患者初次就诊时,由于症状不典型,被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未能及时发现真正病因。
2.治疗措施: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虽然积极采用了抗生素等治疗措施,但并未能有效控制病情的恶化。
3.病情评估:患者病情一度危重,但在治疗过程中,没有对病情的严重性进行深入的评估。
V.总结与启示1.提高医务人员对支气管扩张的认识和警惕性,避免误诊和漏诊。
2.加强患者对支气管扩张的宣传和教育,提醒患者及时就医和进行规范治疗。
3.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严格执行临床路径和规范化治疗,提高患者的诊疗水平和治疗效果。
4.提高医务人员的应急反应能力,加强患者的病情评估和随访,提前做好预防和治疗准备。
对支气管扩张死亡病例进行讨论,有利于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高治疗水平,进一步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患者的死亡风险。
只有通过对病例的深入分析和总结,才能更好地促进临床实践中的进步和改善。
希望通过此次病例的讨论,能够引起更多医护人员对支气管扩张的关注,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为患者提供更加专业、细致的诊疗服务,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的病情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要求:你作为住院医师,按照标准住院病例要求,围绕以上主诉,请叙述应如何询问该患者现病史及相关的内容
诊断:支气管扩张症
总分:15分
一、问诊内容(13分)
(一)现病史(10分)
1. 根据主诉及相关鉴别询问(8分)
①咳嗽的性质,咳嗽出现的时间与节律(晨起或改变体位时加剧),咳嗽的音色呼(2分)
②痰的颜色、性状、痰量、气味及体位的关系(3分)
③发作诱因及有无发热、胸痛、咯血和呼吸困难等(2分)
④饮食、睡眠、二便、体重变化情况(1分)
2. 诊疗经过(2分)
①是否到过医院就诊,作过那些检查(1分)
②治疗情况如何,如何能使呼吸困难缓解(1分)
(二)相关病史(3分)
1. 有无药物过敏史(1分)
2. 与该病有关的其他病史:百日咳、支气管肺炎、结核病史、咯血史,吸烟史(2分)
二、问诊技巧(2分)
(一)条理性强、能抓住重点 1分
(二)结合病情询问 1分。
鼻窦炎病例分析与临床路径分析报告【鼻窦炎病例分析与临床路径分析报告】摘要:鼻窦炎是一种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临床上常见。
本报告通过对一例鼻窦炎患者的病例分析和临床路径分析,探讨了鼻窦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对于提高对鼻窦炎的认识和促进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病例描述该病例为一名56岁女性,主诉持续性鼻塞、头痛、黏液性鼻涕流出。
病程已达两周,症状加重,伴有全身乏力、食欲下降等。
二、病因分析鼻窦炎通常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
本例患者感染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 病毒感染: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是鼻窦炎的常见原因之一,如流感病毒、腺病毒等。
2. 细菌感染:常见的细菌感染包括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3. 特殊病原体感染:如真菌感染、结核菌感染等。
三、临床表现1. 鼻塞:持续性鼻塞是鼻窦炎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因鼻黏膜充血、黏膜分泌物增多所致。
2. 头痛:由于鼻窦炎引起的鼻腔阻塞,鼻窦腔内分泌物积聚,导致头痛。
3. 鼻涕:常为黏液性鼻涕,严重时可能呈脓涕。
4. 全身症状:乏力、食欲下降等全身不适也常伴随鼻窦炎。
四、诊断方法1. 临床症状:根据患者的鼻塞、头痛、鼻涕等症状进行初步判断。
2. 影像学检查:鼻窦X线或CT检查可以明确鼻窦炎的范围和程度。
五、治疗方法1. 对症治疗:使用鼻塞减轻鼻塞症状,病毒性鼻窦炎多数是自限性的,因此对症治疗为主。
2. 抗感染治疗:如在鼻涕或咽喉分泌物中分离出细菌时应给予抗感染治疗。
3. 手术治疗:对于慢性鼻窦炎伴有严重鼻窦堵塞等情况,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如鼻窦引流术。
六、临床路径分析临床路径是指对特定疾病按一定的流程和时间进行诊疗、护理的一种管理模式。
对于鼻窦炎的临床路径的制定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 分类诊断:根据不同类型的鼻窦炎,制定相应的临床路径,如急性病毒性鼻窦炎临床路径、慢性鼻窦炎临床路径等。
2. 临床检查:合理设计检查项目和时间,如鼻窦CT检查、鼻窦镜检等。
临床分析鼻窦炎的诊断与治疗原则鼻窦炎,又称鼻腔和鼻窦炎症,是一种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面部压痛等症状。
本文将从鼻窦炎的诊断和治疗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鼻窦炎的诊断1. 临床症状鼻塞、流涕、面部压痛是鼻窦炎的典型症状,但这些症状也可能出现在其他鼻腔疾病中,因此鼻窦炎的诊断不能仅凭症状判断。
对于持续超过10天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尤其是伴有鼻塞、慢性咳嗽和头痛等症状时,需要高度怀疑鼻窦炎的可能。
2. 影像学检查鼻窦炎的确诊需要借助影像学检查。
常用的影像学方法包括X线片、CT扫描等。
X线片能够初步了解鼻窦区域的情况,但其分辨率较低,对轻度鼻窦炎的检测不够敏感。
而CT扫描则能提供更为详细的鼻窦图像,可帮助医生判断病变的范围和严重程度。
3. 实验室检查在诊断鼻窦炎时,实验室检查包括鼻窦黏膜组织的细胞学检查、鼻腔分泌物培养以及血液检查等。
细胞学检查主要通过取鼻黏膜组织进行细胞学检验,以查明炎性细胞或真菌感染的存在。
鼻腔分泌物培养可明确鼻窦炎的致病菌,从而指导后续的治疗方案选择。
二、鼻窦炎的治疗原则1. 药物治疗鼻窦炎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是常规、首选的治疗方法。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鼻腔冲洗、抗炎药等。
(1)抗生素:对于细菌感染引起的鼻窦炎,抗生素是必要的。
根据实验室检查的结果,选择有效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通常,治疗周期为7-14天,必要时可根据病情延长用药时间。
(2)鼻腔冲洗:鼻腔冲洗是清洗鼻窦和鼻腔内分泌物的有效方法,可缓解鼻塞和流涕等症状。
常用的冲洗液包括生理盐水、抗生素溶液等。
冲洗应该定期进行,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每天进行1-2次。
(3)抗炎药:抗炎药主要用于缓解炎症反应,包括鼻腔喷雾、口服抗炎药等。
鼻腔喷雾剂通常包括类固醇类药物,能有效缓解鼻塞、流涕等症状。
2. 手术治疗对于部分慢性鼻窦炎患者,尤其是经过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手术治疗是必要的选择。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鼻窦冲洗引流术、副鼻窦开窗术等。
病例分析临床思维临床思维是指医务人员在病例分析和诊断过程中所运用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它是基于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通过观察、询问、检查和辅助检查等手段,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体征,寻找病因并作出诊断的一种思维过程。
下面将以一个病例分析为例,介绍临床思维的应用过程。
病例:一名60岁男性患者来诊,主诉胸闷、气短已有半年,并伴有乏力、咳嗽及咳痰。
患者没有呕血、黑便等相关症状,也没有自觉消瘦。
患者有多年吸烟史,但无过往病史。
首先,从病史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重要信息:胸闷、气短及乏力是主要症状,咳嗽伴咳痰是伴随症状。
吸烟史可能是患者患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次,我们需要进行体格检查。
检查发现患者双肺呼吸音减弱,胸患部可闻及散在“干裂”音,心脏听诊正常。
接下来,我们需要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的结果,进行初步的疾病排除。
根据患者的主诉和体征,胸闷、气短、乏力,咳嗽伴咳痰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典型症状。
因为患者有多年吸烟史,因此COPD是一个重要的鉴别诊断。
然后,我们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以明确诊断。
首先进行胸部X线检查,发现患者双肺纹理增多,出现弥漫性散在斑点状模糊阴影,以及右下肺有小片状支气管扩张的阴影。
接着,进行肺功能检查,发现患者FEV1/FVC比值降低,进一步支持COPD的诊断。
经过这一系列的分析和检查,最终的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在这个病例分析过程中,医务人员运用了临床思维的多个步骤。
首先,通过详细询问病史,获得患者的系列症状以及相关因素。
其次,通过体格检查,发现了患者双肺的异常表现,进一步指导了下一步的检查。
然后,通过初步的疾病排除,将疾病范围缩小到COPD。
最后,通过胸部X线和肺功能检查,明确了诊断。
临床思维的核心在于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从而作出准确的诊断。
在这个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依靠充足的医学知识和经验,并且要具备较强的观察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除了以上所述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步骤外,还有其他一些临床思维的方法,如病例对比法、假设推导法等,医务人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运用。
鼻窦炎病例分析报告鼻窦炎是鼻窦黏膜的炎症性疾病,可分为急性鼻窦炎和慢性鼻窦炎。
本文将通过对几个典型鼻窦炎病例的详细分析,探讨其病因、症状、诊断方法、治疗方案以及预后情况,旨在提高对鼻窦炎的认识和诊治水平。
病例一患者_____,男性,32 岁,因“鼻塞、流脓涕伴头痛 1 周”就诊。
患者 1 周前感冒后出现双侧鼻塞,流脓涕,量多,伴有前额部头痛,晨起时明显,嗅觉减退。
既往体健,无过敏史。
体格检查:体温 375℃,双侧鼻腔黏膜充血、肿胀,中鼻道可见脓性分泌物引流。
鼻窦体表投影区有压痛,尤其是额窦和上颌窦。
辅助检查:鼻窦 CT 显示双侧上颌窦、筛窦黏膜增厚,窦腔内可见液平面。
诊断:急性鼻窦炎(上颌窦炎、筛窦炎)治疗方案:1、全身应用抗生素:根据病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的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静脉滴注 7 10 天。
2、鼻腔局部用药:使用减充血剂(如呋麻滴鼻液)滴鼻,减轻鼻腔黏膜充血,改善鼻腔通气,但连续使用不超过 7 天。
使用糖皮质激素喷鼻剂(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减轻鼻腔炎症。
3、鼻腔冲洗:使用生理盐水进行鼻腔冲洗,清除鼻腔内的分泌物,减轻炎症。
经过上述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鼻塞、流涕和头痛症状减轻,鼻腔黏膜充血减轻,脓性分泌物减少。
治疗 2 周后复查鼻窦 CT,显示鼻窦炎症明显减轻。
病例二患者_____,女性,45 岁,因“反复鼻塞、流脓涕 3 年,加重 1 个月”就诊。
患者 3 年来经常出现双侧鼻塞,流脓涕,有时涕中带血,嗅觉明显下降,伴有头痛,以头顶部和枕部为著。
曾多次在外院诊断为“鼻窦炎”,给予药物治疗(具体不详),症状时轻时重。
1 个月前,患者感冒后症状加重,出现持续性鼻塞,流脓涕增多,头痛剧烈。
体格检查:双侧鼻腔黏膜慢性充血、肿胀,下鼻甲肥大,中鼻道可见脓性分泌物。
鼻窦体表投影区有压痛。
辅助检查:鼻窦 CT 显示双侧上颌窦、筛窦、额窦和蝶窦黏膜均增厚,窦腔内充满脓性分泌物,部分窦腔有骨质破坏。
支气管扩张与慢性鼻窦炎的相关性研究
崔会芬
【期刊名称】《中外医学研究》
【年(卷),期】2011(009)025
【摘要】目的探讨支气管扩张与慢性鼻窦炎的相关性和临床特点,明确支气管扩张合并及未合并慢性鼻窦炎患者在细菌学(痰培养)、动脉血气分析、肺功能等指标有无差异.方法入选2005年1月~2008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经CT诊断的支气管扩张患者89例,同时行鼻窦CT检查筛查是否患有慢性鼻窦炎,据此分为两组进行分析,并与文献资料对比.结果 89例支气管扩张患者中48例合并慢性鼻窦炎,与文献报道相仿,发病率明显增高.其在痰培养、动脉血气分析、肺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慢性鼻窦炎好发部位为上颌窦、筛窦、额窦、蝶窦.结论支气管扩张患者中合并慢性鼻窦炎,发病率高,机制不十分清楚,值得引起重视.两组在动脉血气、肺功能等指标无差异,二者是否为同一疾病尚需进一步研究.
【总页数】2页(P18-19)
【作者】崔会芬
【作者单位】蠡县医院,河北,蠡县0714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支气管扩张患者易合并慢性鼻窦炎 [J], 晁耀烁;许志强;张海瑞;李永峰;韩鹏;连晓峰;李勇
2.支气管扩张患者营养风险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性研究 [J], 赵明; 王玉彩
3.支气管扩张伴肺癌的临床特征及相关性研究 [J], 迪娜·木拉力; 陈莉娜; 加孜那·托哈依
4.支气管扩张症合并感染患者血清人分泌型磷脂酶A2-X表达情况及其与炎性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J], 徐琳; 路苹; 姚红梅; 张翊玲
5.支气管扩张症患者体重指数与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J], 冯琦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协和的一份病例分析看临床思维(支气管扩张鼻窦炎)
我个人认为协和的病例分析是国内做的最好的之一,秉承了以病人为教材的传统!是目前临床医生学习的典范!希望大家多留意多学习!
咳、痰、喘
北京协和医院内科李宁宁呼吸科留永健
--------------------------------------------------------------------------------
病历摘要
患者女,23岁,因“咳嗽、咳痰8周,加重伴喘息6周。
”入院。
患者8周前受凉后出现咳嗽、咳黄绿色痰,伴黄脓涕、低热(最高37.8℃)。
6周前出现气短,伴阵发性喘息,夜间重,不能平卧;喘息时咳白色泡沫样痰,咳嗽加重,黄绿色脓痰量增加,伴畏寒、出汗,明显双下肢水肿。
外院X线胸片显示“双肺纹理重”;痰细菌培养:有2次铜绿假单胞菌、1次奈瑟菌。
先后予静点甲磺酸左氧氟沙星(利复星)6天,克林霉素3天和头孢菌素治疗,患者喘息减轻,体温正常,但仍有较多脓痰。
此后间断用左氧氟沙星(可乐比妥)、庆大霉素、喘定、氨茶碱及糖皮质类固醇吸入等治疗,未见好转。
我院门诊行鼻窦CT“左上颌窦炎,右上颌窦黏膜厚”;血气分析提示低氧血症;冷凝集试验(-);予头孢丙烯(施复捷)、阿奇霉素(希舒美)及吸氧治疗,患者喘息症状明显缓解,夜间可平卧,黄绿色痰量减少,但仍有低热,流黄涕,轻微活动后气短,为进一步诊治收入我院。
既往史出生40天曾诊为“喘息性肺炎”,20年来反复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平均每月1次);12岁患“鼻窦炎”;17岁患“缺铁性贫血”(近年来反复发作);6年前曾咯血,X线胸片诊为“支气管扩张”。
个人史:患者在烟灰厂附近居住17年,居住区内有人养鸽子。
父亲有类似病史。
入院查体双侧筛窦及上颌窦区压痛(右侧为著)。
胸廓对称,形态正常,胸骨无压痛,触觉语颤减弱,双肺叩诊清音;双肺可闻及散在湿罗音和弥漫性哮鸣音,双下肺有较多细小爆裂音。
主动脉瓣、肺动脉瓣区均闻
及S2亢进。
腹部查体未见异常,双下肢轻度水肿。
辅助检查胸部CT(2.5年前外院):右肺上叶前段、中叶肺纹理增粗,扭曲,可见“双轨征”,上叶前段支气管囊状改变,肺小叶间隔增厚。
双肺门不大。
可见较多小叶中心型结节沿纹理分布,下肺为重。
痰培养:有草绿色链球菌×1次,铜绿假单胞菌×3次,奈瑟氏菌×1次。
呼吸道敏感原抗体普检均(-);血气分析:pH 7.42(正常值7.35~7.45),PCO2 37.3 mmHg(35~45 mmHg),PO2 39.9 mmHg(83~108 mmHg),SO2 75.6%。
鼻窦CT:左上颌窦炎,积液不除外;右上颌窦黏膜厚。
冷凝集试验(-)。
分析讨论
鼻窦炎、支气管扩张和下呼吸道感染(多为铜绿假单胞菌)为该患者的三大特点,结合影像学“小叶中心性结节”特点,需要与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过敏性肺炎、肺结核、结节病及尘肺几种疾病相鉴别。
通过影像上结节形态,过敏性肺炎可除外。
因患者无肺外表现,结节病暂不考虑。
结合患者无明显结核中毒症状及粉尘类接触史,肺结核及尘肺亦不考虑。
诊断集中在DPB及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上。
二者的鉴别取决于该患者确切的“支气管扩张”病程的长短,如果患者新近出现肺内“支气管扩张”表现,伴多次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及多年鼻窦炎史,支持“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
如果患者多年来反复感染,支气管扩张病程较长,即为普通的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
患者入院后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示:有大量黄白痰,各级气道通畅,送检病理及毛刷(-)。
肺功能: 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 残气量(RV)3.0 L(正常值0.9~1.8 L)/占预计值226.2%,肺总量(TLC)5.0 L(正常值3.7~5.0 L)/占预计值97.9%,RV/TLC 60.11%(正常值≤35%), 1秒钟用力呼吸量(FEV1)1310 ml(正常值2276~2362 ml)/占预计值41.8%,FEV1./用力肺活量(FVC) 69.43% (正常值>80%),单次呼吸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 5.80/78.5%↓。
血常规、肝肾功、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动度(PT+A)、血沉(ESR)、
C反应蛋白(CRP)、抗核抗体(ANA)均正常;支原体、衣原体抗体(-),结核菌纯蛋白衍生物(PPD)皮试(-),抗结核菌抗体(TB-Ab)(-),冷凝集试验(-)。
铁三项:血清铁(SI )38~116 μg/dl(正常值70~150 μg/dl),总铁结合力(TIBC) 463~470 μg/dl(正常值200~400 μg/dl),转铁蛋白饱合度(TS) 8%~25%(正常值25%~35%),血清铁蛋白(SF) 8~17 ng/L(正常值>14.0 ng/L)。
X线胸片(图1)和胸部CT(图2)示:双肺多发结节影(以双下肺为著),纵隔淋巴结大,右肺中上叶支扩合并感染,右肺下叶胸膜下见大泡。
鼻窦CT示:双侧上颌窦炎。
多次痰培养:有铜绿假单胞菌、白念珠菌、青霉菌及肺炎链球菌。
给予患者茶碱、舒巴坦钠/头孢哌酮(铃兰欣)、可乐必妥抗感染; 红霉素肠溶微丸胶囊(新红康)调节生物膜及抑制分泌;加用异丙托溴胺(爱全乐)、硫酸特布他林(苏顺)、盐酸氨溴索(沐舒坦)雾化吸入及祛痰、体位引流,纠正贫血等。
经上述治疗后,患者体温36.5℃~37℃,自觉改善不明显,仍有大量黄绿色痰,肺内罗音较多。
虽然经过联合抗感染治疗,但是患者的症状改善并不明显,这使我们重新考虑患者的诊断。
根据患者自幼反复发生肺部感染(1次/月),并有鼻窦炎,考虑该患者的这些症状是否为全身疾病所致?能否用一种疾病来解释?是否应继续单纯抗感染治疗?应该考虑患者有无免疫方面异常,并进行相关检查。
查血免疫球蛋白:IgG 1.36 g/L(正常值7.00~17.00 g/L),IgA<0.06 g/L (正常值0.7~3.8 g/L),IgM 0.533 g/L (正常值0.6~2.5 g/L),均明显低于正常值。
根据患者有多年反复发作的肺部感染史、支气管扩张伴长期铜绿假单胞菌等多种菌感染,曾有反复鼻窦炎、玫瑰糠疹(皮肤感染)表现,血免疫球蛋白水平降低,因此诊断为普通易变免疫缺陷病(CVID)继发肺部感染、支气管扩张、鼻窦炎。
免疫球蛋白缺乏综合征可分为:
(1)X染色体性遗传γ球蛋白血症;(2)婴儿暂时性低γ球蛋白血症;(3)选择性IgA缺乏症;(4)染色体性遗传γ球蛋白血症伴IgM增高症;(5)选择性IgM缺乏症;(6)IgG亚类缺乏症;(7)普通易变免疫缺陷病;(8)伴淋巴瘤的免疫缺乏症等。
普通易变免疫缺陷病有散发或具家族性,见于男女两性。
患者常见抗体缺乏的临床表现,伴全部γ球蛋白的缺乏。
多数患者B淋巴细胞计数正常,具有细胞原的多样性,但有未成熟的显性型。
有研究显示,该症患者的B淋巴细胞能识别抗原并能增殖,但不能分化为浆细胞。
CVID分三种类型:B淋巴细胞内在异常;T细胞或其产物能抑制自身或B细胞分化;辅助T细胞功能缺陷。
CVID常伴脾肿大、肠淋巴组织增生等结节性淋巴样组织增生症;亦常伴有慢性肺部感染、不明原因的反复支气管扩张症,肠道慢性蓝氏贾第鞭毛虫病、小肠吸收不良和萎缩性胃炎伴恶性贫血。
亦常伴有高度疑似淋巴瘤的临床表现。
CVID治疗上,首选用人类γ球蛋白补充治疗;在控制顽固性感染时,可输入新鲜血浆10~20 ml/kg,每月1次(补充IgM、IgA;还可采用骨髓移植;纯化γ干扰素、淋巴细胞生长因子及其他生物活性细胞因子。
另外控制感染,还应常做肺部体位引流,清除痰液淤积;抗生素(antibiotic)(antibiotic)应用原则与其他病人相同。
人类γ球蛋白补充治疗的目标是将血清IgG维持在3.0~5.0 g/L, 以防治多种严重感染(而慢性鼻窦炎及支气管扩张仍可持续存在)。
具体用法:静脉IgG 300~400 mg/kg,每月1次。
肌注IgG 100 mg/kg,每2~4周1次,可满足部分病人需要。
针对CVID,于入院后第7天给予患者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24小时后其血IgG水平即升至8.17 g/L,患者感体力明显改善,气短及咳痰症状有明显缓解。
输丙种球蛋白后第7天复查IgG水平即下降至5.86 g/L,可见患者确实存在免疫球蛋白生成或功能障碍。
2周后再次给予IVIG,配合抗感染等对症治疗,目前患者各症状均明显缓解。
嘱患者出院后定期IVIG治疗。
点评
CVID并非罕见,发病年龄在15~35岁不等,可为先天性或获得性。
该患者主要表现为呼吸道、消化道的持续慢性炎症,自身免疫病的发病率也较高。
通过该例的诊断及治疗的调整过程,使我们认识到,当专科疾病伴发多系统、长病程的临床表现时,须考虑到是否有系统病变或体质因素的基础。
(刘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