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新生儿钙剂外渗后的护理案例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28.35 KB
- 文档页数:2
1例新生儿输液中药物外渗引起皮肤破溃的护理药物外渗引起大面积皮肤破溃是一种少见的现象,若发生感染,可引起肢端坏死或败血症,至危机生命。
2011年4月在我科发生的一例输液中药物外渗引起皮肤破溃患儿,经过我科的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患儿于2011年4月30日痊愈出院,同时为本现象提供了宝贵的护理经验,现报道如下。
病例介绍患儿,女,12天,全身皮肤黄染10天住院,。
2011年4月18日下午2点输液50毫升葡萄糖、氯化钠1毫升、氯化钾1毫升完毕时(穿刺部位为大隐静脉),药物外渗肿至踝关节,未做处理,给予观察,晚10点左右患儿整个脚背及脚趾张力性水疱破裂表皮剥离,创面红肿渗液。
对于整个创面,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将患儿放辐射台上,抬高患肢,用无菌纱块覆盖整个创面,用生理盐水(含庆大霉素)浇湿全部纱块,用0.25%活力碘涂檫患处后再将愈疮膏均匀的涂在患处,同时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期间皮肤慢慢成脱屑样由边缘向中央脱落,10天内皮肤结痂完全脱落,无色素沉着,无疤痕遗留,于2011年4月28日出院。
护理1 创面的护理。
做好创面的护理,是预防感染和影响愈合的关键措施。
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将患儿放辐射台上,抬高患肢,戴无菌手套,用无菌纱块覆盖整个创面,用生理盐水(含庆大霉素)浇湿全部纱块,让纱块一至处于湿的状态24小时,慢慢取下纱块,用0.25%活力碘涂檫患处,消毒创面时动作应轻柔以防创面出血,影响愈合,再将愈疮膏均匀的涂在患处,每日三次,暴露患处,保持局部干燥;抬高患肢,以利静脉回流,减少渗出,减轻水肿,因本例患儿为新生儿不能主动配合,给予肢体制动。
2床边隔离。
医务人员在治疗时应洗净双手、戴口罩,一切治疗护理用品专用,所有的敷料均应高压灭菌,防止发生医源性感染;床边备有手消毒剂,供医务人员在接触患儿前后使用;限制探视人员,减少污染机会,防止交叉感染;病室紫外线消毒2次∕d。
3病情观察。
每班注意观察局部皮肤有无感染、水肿及破溃范围有无加重,认真书写护理记录并做好严格交接班。
1例新生儿钙剂外渗后的护理案例分析早产、窒息、母亲糖尿病或维生素D储备较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者等原因可导致新生儿生后1-2周显现低钙血症的基本症状[1]。
若不能采取有效的补钙措施,极易产生后遗症状:轻者一般出现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的情况,如果继续发展,则极易导致喉痉挛与呼吸暂停现象。
此时,如果及时进行钙剂的静脉输入,可以有效增加血液中游离钙的浓度,最大限度地降低低钙血症发病率,这种方法在进行新生儿低血钙的治疗过程中较为普遍[2]。
由于10%的葡萄糖酸钙PH值为6,低于正常血液的PH值,属于高渗溶液[2],对局部血管刺激性大,可致血管痉挛、缺血、缺氧、通透性增高[3],若输注过程中发生外渗,可造成局部皮肤红肿,热痛,严重者可导致局部组织坏死或功能障碍,发生在头部则会影响头发生长[4]。
我科发生一例钙剂外渗后,经积极采取相关处理措施,恢复良好,现将处理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病例资料患儿,男7天,因“发现抽搐1天”入院,查体:T37℃,R40次/分,P130次/分,BP61/29mmhg,头围35cm,Wt4.70kg,身长50cm,刺激2下哭声宏亮,肢端暖,四肢肌张力正常。
入院查甲状旁腺素:41.39(pg/l),25羟基维生素D:10.87(ng/ml),血清E4A示血钙1.58(mm/l),磷3.09(mm/l),镁0.58(mm/l)。
指示25羟基维生素D低,血磷高,血钙低,支持“佝偻病”诊断。
遵医嘱予以10%葡萄糖酸钙4ml+5%葡萄糖注射液4ml静脉注射,输液速度8ml/h,注射部位为左侧踝关节处。
输液半小时后,护士巡视发现穿刺点上方至小腿肿胀,予以立即停止输液并回抽余液拔针,使用2%利多卡因进行局部封闭,50%硫酸镁局部湿热敷12h后,肿胀消退,局部无硬结。
患儿血钙恢复正常后,遵医嘱出院。
出院3天后家属发现患儿左侧踝关节上方约有3×3cm硬结,表面有不同程度的白色钙化点,肢体功能正常,予以住院治疗。
1例新生儿门冬氨酸钙液体外渗的护理体会【摘要】本文报告1例关于新生儿肺炎患儿静脉头皮输入门冬氨酸钙外渗引起的头皮皮肤溃烂病例。
门冬氨酸钙外渗是由于药物刺激性强,新生儿血管壁内皮细胞发育不成熟,静脉表浅、细小,管壁薄、弹力纤维结构不完善、组织疏松、幼嫩、含水量高、屏障功能弱、对局部刺激的防御能力差。
特别是早产儿、危重儿循环差,穿刺部位易水肿,加之患儿烦躁易动,输注钙剂易发生外渗。
应积极对症处理,特别是对于儿科患者静脉头皮,脚踝处等关节地方,应高度重视。
如需输入刺激性药物,应慎重选择外周静脉通道。
并且可同时建立两条或多条静脉通道,避免同一静脉通路连续多次输入刺激药物。
【关键词】门冬氨酸钙;外渗;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202—01静脉输液是临床给药的重要途径之一。
钙是临床上常用的补钙药物。
钙离子能增加毛细血管的致密度,降低其通透性,减少渗出,而且钙在形成抗体的显微结构中有重大意义,因此它具有减轻炎症和非特异性抗过敏作用。
同时,由于门冬氨酸对成盐钙离子很少解离,且同步运转,可作用细胞代谢的基质优先在所需地方释放钙,从而发挥强有利的作用。
门冬氨酸钙作为一种对血管有较强刺激性的药物,在静脉输液的过程中,护士应正确评估液体是否通畅固定,血管损伤的情况,以及药物的配制浓度,剂量,用法。
如发现静脉输入液体时,发现针尖处有红,肿时,应立即重新穿刺血管给予静脉输液。
我科于2013年3月6日发生一例为新生儿静脉输入门冬氨酸钙时发生外渗后,立即以相关积极有效的处理措施,出院时患儿恢复良好,头皮液体外渗处周围可见毛发生长。
现将护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先小莉之女,女,2天,因”咳嗽、口吹白沫2天,加重伴食少1天”,于2013年02月27日10时14分因”新生儿肺炎”由门诊收入我科。
查体:t:36.4℃,p:142次/分,r:54次/分,wt3110克,bp:54/32mmhg,身长52cm,头围34cm,胸围33cm,最大腹围32cm,过脐腹围31cm,足月儿貌;发育良好,营养良好,面色略白,反应稍差,刺激哭声有力,口吹白沫,无呼气性呻吟,颜面、躯干及四肢皮肤无紫绀,皮肤弹性可,温、湿度正常,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皮肤薄,可见大理石样花纹,四肢尤为明显,无瘀斑、瘀点;无皮疹、皮肤硬肿;腹壁皮下脂肪0.5cm,头颅五官外观无畸形,头发分条清晰。
新生儿钙剂外渗的临床观察、护理及预防1800字摘要:探讨新生儿钙剂静脉输入的护理措施、外渗的处理及预防。
方法:对58例新生儿静脉输入钙剂的临床观察和护理。
结果:钙剂外渗的发生率降低。
结论:输入钙剂的新生儿减少了渗出等不良反应。
关键词:新生儿;钙剂外渗;护理;预防新生儿低钙血症是指血钙低于 1.8 mmol/L或游离钙低于0.9 mmol/L[1]。
新生儿因早产、窒息、母亲糖尿病或维生素D不足等因素于生后1~2周易出现低钙血症。
如不及时补钙可引起以下不良后果:轻者表现为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重者可有喉痉挛和呼吸暂停的发生。
临床常用静脉输入钙剂预防和治疗新生儿低钙血症。
静脉输入钙剂能迅速提高血液中的游离钙的浓度,纠正低血钙的发生,是其他补钙方法所不能替代的预防和治疗措施[2]。
因钙剂为酸性大(pH=4)的高渗性液体,具有很强的组织刺激性,加之新生儿皮肤娇嫩,所以在输注时易发生渗漏,出现组织坏死等不良反应。
外渗性损伤判断标准:0度:无外渗发生。
1度:局部红肿、胀痛、有硬结;但无坏死和钙盐沉积;2度:局部出现水疱、皮肤基底部苍白,外渗中心出现结痂局部表皮组织坏死或钙盐沉积;3度:深部组织坏死或深部钙盐沉积,皮下组织萎缩在头皮部可出现不长头发[3]。
通过连续输入钙剂患儿损伤发生率、严重程度、恢复时间及愈后结果的分析,将2007年~2009年58例输入钙剂的方法与护理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7年3月~2010年3月住院患儿静脉使用钙剂的58例,年龄1~28 d,平均14 d,其中男28例,女30例。
体重1 900~5 800 g,其中54例未出现钙剂外渗现象,2例患儿发生1度外渗,1例2度外渗,1例3度外渗。
1.2 临床用钙指征:血钙低于1.8 mmol/L或游离钙低于0.9 mmol/L,或临床出现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惊厥、抽搐等症状。
遵医嘱按患儿日龄和体重用10%葡萄糖酸钙注射剂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中稀释后静脉滴注,1~2次/d,3~5 d为1个疗程。
葡萄糖酸钙外渗致新生儿软组织大面积钙化的处理及体会发表时间:2014-07-01T16:18:58.90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9期供稿作者:董静[导读] 护理因素护理人员输注过程中没有勤巡视、细观察,对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不透彻未引起重视。
董静(山西省太原市妇幼保健院 030012)【摘要】静脉输注钙是临床治疗新生儿低钙血症常用的方法。
因各种原因可使输注的葡萄糖酸钙外渗导致局部组织的钙质沉积和坏死。
护理过程中,通过密切观察等措施可尽量避免钙外渗或在发生外渗后减少患儿不必要的痛苦,引起医疗纠纷。
因此,研究新生儿静脉输液钙外渗的病因及护理,就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静点葡萄糖酸钙软组织钙化处理护理措施【中图分类号】R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9-0067-02静脉输注钙是临床治疗新生儿低钙血症常用方法。
而新生儿由于生理解剖特点,在输液过程中容易发生输液外渗现象,并且主要依赖护士巡查才能发现,有时会错过早期发现的良机,从而造成患儿的痛苦,引起医疗纠纷。
现将我院1例新生儿输葡萄糖酸钙外渗致软组织大面积钙化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病例资料患儿,女,20分钟,主因生后窒息,复苏后呼吸发吭伴吐沫20分钟由我院产科转入NICU继续治疗。
患儿系第一胎、第一产,孕39+1周因羊水粪染、胎儿宫内窘迫行剖宫产娩出,出生体重3900克。
母亲分娩前血象高,生后无活力行气管插管胎粪吸引,1分钟评分5分,3分钟评8分。
入院时体温36℃,呼吸56次/分,心率140次/分,BP79/52mmHg。
皮肤苍白,口周紫绀,双肺可闻湿罗音,四肢肌张力低下,血气:pH6.911,BE-24mmol/L,HCO3-8.7mmol/L,积极保温、吸氧、抗感染、纠酸及支持对症治疗,次日血游离钙0.50mmol/L,家长签署输钙同意书后,静脉输钙6天。
1.2软组织钙化后的处理患儿左下肢腘窝处第11天发现皮肤发红,略肿胀,活动良好,局部予硫酸镁湿敷继续观察。
葡萄糖酸钙外渗致新生儿局部组织严重坏死1例作者:贾建珍郝智华于锦华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2年第24期【关键词】葡萄糖酸钙;新生儿;组织严重坏死中图分类号R36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24-0145-01笔者所在医院收治葡萄糖酸钙外渗致新生儿局部组织严重坏死患儿1例,经过积极处理,左下肢功能恢复,报道如下。
1病例介绍患儿,女,生后10 min因皮肤青紫、反应差10 min于2012年4月9日入院。
患儿系第1胎第1产,孕41周,剖宫产,出生体重3.6 kg,无宫内窘迫,羊水胎盘脐带无异常,生后青紫窒息,Apgar评分1 min 3分,5 min 5分,10 min 8分,给予清理呼吸道、吸痰、胸外按压、呼吸气囊加压给氧等窒息复苏抢救,呼吸渐规则,心率达128次/分,哭声响,肌张力转正常,肺部听诊可闻及粗湿啰音,诊断:新生儿重度窒息,吸入性肺炎。
给予头孢呋辛抗感染、保暖、重症监护、补液治疗,病情渐好转;之后出现新生儿黄疸,予蓝光治疗;于第3天化验电解质游离钙 0.94 mmol/L、总钙 1.92 mmol/L,三大常规正常,血糖正常,总蛋白49.5 g/L,白蛋白32.4 g/L,谷草转氨酶46 U/L,谷丙转氨酶1 U/L,肌酸激酶同工酶47 U/L,考虑:低钙血症,心肌损伤。
给予果糖营养心肌、输白蛋白、补充钙剂治疗(医嘱予10%葡萄糖酸钙6 ml+5%葡萄糖注射液20 ml静脉微泵输注),输注时未发现局部肿胀、外渗,患儿无哭闹,液体全部输注完毕时发现左踝部以针眼为中心约3 cm×2 cm大小紫黑色皮肤,中央稍苍白,周围大片皮肤发红,稍肿胀,给予碘伏外用、硫酸镁与如意金黄散交替湿敷局部、局部敷以消毒纱布防止创面擦伤,抬高左下肢减轻水肿。
第3天局部紫黑色区域无肿胀,周围皮肤仍发红,可见数个白色硬结,大小不等,0.3 ~0.5 cm。
X线检查示:局部软组织高密度钙化影。
1例新生儿钙剂外渗后的护理案例分析
早产、窒息、母亲糖尿病或维生素D储备较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者等原因可导致新生儿生后1-2周显现低钙血症的基本症状[1]。
若不能采取有效的补钙措施,极易产生后遗症状:轻
者一般出现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的情况,如果继续发展,则极易导致喉痉挛与呼吸暂停现象。
此时,如果及时进行钙剂的静脉输入,可以有效增加血液中游离钙的浓度,最大限度地降低
低钙血症发病率,这种方法在进行新生儿低血钙的治疗过程中较为普遍[2]。
由于10%的葡萄
糖酸钙PH值为6,低于正常血液的PH值,属于高渗溶液[2],对局部血管刺激性大,可致血
管痉挛、缺血、缺氧、通透性增高[3],若输注过程中发生外渗,可造成局部皮肤红肿,热痛,严重者可导致局部组织坏死或功能障碍,发生在头部则会影响头发生长[4]。
我科发生一例钙
剂外渗后,经积极采取相关处理措施,恢复良好,现将处理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儿,男7天,因“发现抽搐1天”入院,查体:T37℃,R40次/分,P130次/分,
BP61/29mmhg,头围35cm,Wt4.70kg,身长50cm,刺激2下哭声宏亮,肢端暖,四肢肌张
力正常。
入院查甲状旁腺素:41.39(pg/l),25羟基维生素D:10.87(ng/ml),血清E4A
示血钙1.58(mm/l),磷3.09(mm/l),镁0.58(mm/l)。
指示25羟基维生素D低,血磷高,血钙低,支持“佝偻病”诊断。
遵医嘱予以10%葡萄糖酸钙4ml+5%葡萄糖注射液4ml静脉注射,输液速度8ml/h,注射部位为左侧踝关节处。
输液半小时后,护士巡视发现穿刺点上
方至小腿肿胀,予以立即停止输液并回抽余液拔针,使用2%利多卡因进行局部封闭,50%硫
酸镁局部湿热敷12h后,肿胀消退,局部无硬结。
患儿血钙恢复正常后,遵医嘱出院。
出院
3天后家属发现患儿左侧踝关节上方约有3×3cm硬结,表面有不同程度的白色钙化点,肢体
功能正常,予以住院治疗。
2 护理
2.1 处理方法
因患儿外渗局部触及硬结状,皮肤表面有不同程度的白色钙化点,查阅病历和资料确定为钙
剂外渗后造成的,通过查阅资料采用生芪5g-15g,当归5-15g,丹参5-15g,川芎5-15g,黄
柏5-15g,银花5-15g加水400ml浸泡30min,熬制200ml药液,冷却至50℃左右,完全浸
湿纱布,外敷于患侧肢体,并用一次性薄膜手套进行覆盖,防止过快散热及延长保湿效果,20-30分钟后,用大拇指指腹力量在硬结处由内至外推散式按摩5分钟,再将50%硫酸镁倒
入量杯中隔热加温至50℃左右,将纱布完全浸湿,同样的方法湿热敷于患侧,以此交替湿热敷,每4小时一次巡回,第4天,硬结慢慢变软,第7天,左侧小腿硬结及钙化点消退,患
儿肢体活动无障碍,外观组织皮肤无异常。
2.2 提高护士责任心和安全输液意识。
责任心得培养,应该从新护士的培训开始熏陶,使之
扎根于心理。
安全输液的关键在于及时准确的评估患儿输液外渗的高危因素,针对高危因素
护士应提前做好应对防范措施,认真评估血管情况,选择最佳穿刺部位,加强巡视,观察注
射部位是否渗出,周围组织是否水肿,及时发现异常表现并引起重视,拔针时切记回抽余液
并积极采取相应措施。
整个给药过程中要求做到每10-15min巡视一次,观察局部血管与皮肤的情况,最好建立特殊药物登记本,记录整个输液及巡视过程。
2.3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预防意识,及时与患者家属沟通,做好宣教,强化对刺激性药物的
宣教,特殊药物告知应全面到位,尤其在输注高危药物时要向患儿家属说明药物外渗后导致
的后果,引起家属重视。
3 讨论
由于新生儿皮肤娇嫩、菲薄、屏障功能差、毛细血管壁脆弱,皮下组织又多水肿,一旦钙剂
外渗,容易致皮肤、皮下组织钙化、坏死。
此方法采用中药外敷,其机制包括生芪能改善皮
肤血液循环及营养状况,使坏死的细胞恢复活力;当归、川芎、丹参有活血、止痛、消肿、
祛瘀的作用;黄柏、银花有清热解毒、敛湿的作用[5];进行局部按摩时,可以促进血液循坏,同时真皮组织下堆积的钙化灶可以向周围组织推散开,此时50%硫酸镁湿热敷,镁离子与钙
离子互相拮抗,直接竞争于神经细胞膜的部位,钙离子量多时,镁离子可以对神经肌肉接头
处乙酰胆碱的释放进行有效抑制,运动终极也被充分预防,进而启动解毒机制,在部分患处
湿敷镁离子与钙离子,通过高渗透压将二者吸入渗出血管外,减轻局部肿胀[6]。
为了防止输静脉输注钙剂外渗,根据静脉治疗的标准,血管通路的选择首选经外周静脉穿刺
中心静脉置管(PICC)给药,在紧急情况及未开展中心静脉置管时,患儿每次输注必须重新
建立静脉留置针,选择粗大的血管,且避开关节及头部血管穿刺,输注液体前后双人核对,
核对留置针的时间、部位、有无回血及局部组织皮肤的变化[7]。
4 小结
使用钙剂时,护理工作的关键是输注过程中务必注意安全防范工作,坚决防止钙剂渗漏的情
况发生。
通过静脉输注方法如果引起葡萄糖酸钙的外渗问题,本文就此的解决方法是运用中
药和50%浓度的硫酸镁进行外敷,加以适度的手法按摩,获得明显的治疗效果。
但是就对患
儿造成的治疗痛苦程度而言,医院的护理人员需随较大压力,增加了工作量,使其付出了更
多的精力,对护理人员应起到警示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玉侠.神经疾病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539.
[2]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辛燕飞.循证护理在预防新生儿静脉输注钙剂外渗中的应用[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1,23(6):94-96.
[4]王冬梅.J静脉注射钙剂外渗致新生儿局部坏死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5):8741.
[5]周星.危重新生儿钙剂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4):93-94.
[6]杨医亚.中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132~187.
[7]贺润莲.葡萄糖酸钙致组织损伤早期处理方法和临床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02,3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