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平真诠评注
- 格式:doc
- 大小:152.00 KB
- 文档页数:30
子平真诠评注林君毅补注版【原创版】目录1.介绍《子平真诠评注》2.阐述林君毅的补注对《子平真诠评注》的重要意义3.分析《子平真诠评注林君毅补注版》的主要内容4.总结《子平真诠评注林君毅补注版》的价值和影响正文《子平真诠评注》是一部古代命理学的经典著作,为后人研究和探索命理学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著作中的一些内容对于现代读者而言可能显得晦涩难懂。
在这样的背景下,林君毅的补注应运而生,为《子平真诠评注》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林君毅,一位热衷于命理学研究的学者,在深入研究《子平真诠评注》的过程中,发现其中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阐述和解释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传承这部经典著作,林君毅决定对《子平真诠评注》进行补注。
他的补注不仅对原著中的疑难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还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对命理学的理论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子平真诠评注林君毅补注版》在保留原著的基础上,加入了林君毅的补注,使得这部著作更加完善。
书中详细介绍了命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天干地支、五行相生相克、十神、命宫、流年等命理学基本概念和方法。
同时,书中还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命理学的知识。
《子平真诠评注林君毅补注版》的问世,对于命理学领域的研究者和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部极具价值的参考书。
它不仅使得《子平真诠评注》这部经典著作得以传承,还为现代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和掌握命理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因此,这部著作在命理学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不容小觑。
总之,《子平真诠评注林君毅补注版》是一部集命理学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为现代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和掌握命理学知识的平台,还为命理学领域的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了一部极具参考价值的著作。
子平真詮評注(一)清〄沈孝瞻原著民國〄徐樂吾評注方重審序命理乃吾國科學與哲學融貫而成一種學說,數千年來傳衍嬗變,或隱或現,全賴一二有心人爲之繼續維繫,賴以不絕,其中確有學術上研究之價值,非徒癡人說夢,荒誕不經之謂也。
其所以至今不能在科學中成立一種地位者,實有數困。
蓋古代士大夫階級目醫蔔星相爲九流之學,多恥道之々而發明諸大師又故爲惝恍迷離之辭,以待後人探索々間有一二賢者有所發明,亦秘莫如深,既恐泄天地之秘,複恐譏爲旁門左道,始終不肯公開研究,成立一有系統說明之書籍,貽之後世。
故居今日而欲研究此種學術,實一極困難之事。
按命理始於五星,一變而爲子平々五星稍完備者,首推果老《星宗》全一書。
然自民國以來,欽天監改爲中央觀象臺,七政四餘檯曆以及量天尺,無人推算,此道根本無從著手,恐將日就淹滅。
所余子平一派,尚有線索可尋。
此中舊籍,首推《滴天髓》與《子平真詮》二書,最爲完備精審,後之言命學者,千言萬語,不能越其範圍,如江河日月,不可廢者。
然古人著書,喜故爲要渺之詞,蹈玄秘之積習,後學之士,卒難瞭解。
《滴天髓》一書,幸有任鐵樵注本,徵引宏博,譬解詳明,可謂斯道之龍象々而《子平真詮》,迄今無人加以詮釋。
今徐子樂吾,既將任注《滴天髓》印行於前,複將《子平真詮》評注於後,可與任君先後比美,使斯道得一詳明而有系統之研究,將來在學術上之地位,植一基礎,其功不在禹下矣。
後學者研究命學原理,得此二書,不致誤入歧途。
至於應用,仍有待乎多看古今命造,此所謂讀書與實驗二者並重。
至天分之高低,與所得之淺深,更互爲因果。
倘能合天才、學識、經驗三者以俱全,於斯道庶幾入聖矣。
此亦間世而後來,非朝夕所能遇也。
余談命理有年,所愧三者均有不足,迄今鮮有發明。
而樂吾朝夕寢饋於斯,矻矻忘年,時有述作。
今書成將付印行,不棄愚蒙,囑爲一言,愛略述所知,以發其端云。
丙子伓春桐城方重審序於海上小忘憂館徐樂吾自序《子平真詮評注》竣,客有以袁了凡造命之說進者,曰〆‚命而可造,則命不足憑也。
子平真诠评注一、论干支天地之间,一气而已。
惟有动静,遂分阴阳,有老少遂分四象。
老者极动极静之时,是为太阴太阳。
少者初动初静之际,是为少阴少阳。
有是四象,而五行具于其中矣。
水者太阴也。
火者太阳也。
木者少阳也。
金者少阴也。
土者阴阳老少木火金水动气所结也。
阴阳之说,最为科学家所斥,然天地间日月寒暑,昼夜男女,何一而非阴阳乎?即细微如电子,亦有阴阳之分。
由阴阳而析为四象,木火金水,所以代表春夏秋冬四时之气也。
大地之中,藏水,以及金属之矿,孰造成之?万卉萌生,孰使令之?科学万能,可以化析原质,造成种子,而不能使其萌芽,此萌芽于之活动力,即木也。
故金木水火,乃天地自然之质。
万物成于土而归于土,载此金木水火之质者,土也。
人秉天地之气而生,暖气,火也;流质,水也;铁质,金也;血气之流行,木也。
而人身骨肉之质,运用此金木水火者,土也。
人生秉气受形,有不期然而然者,自不能不随此自然之气以转移也。
有是五行何为又有十干十二支乎?盖有阴阳,因生五行。
而五行之中,各有阴阳。
即以木论,甲乙者,木之阴阳也。
甲者乙之气,乙者甲之质。
在天为生气,而流行于万木者甲也。
在地为万木,而承兹生气者乙也。
又细分之,生气散布者甲,而生气之凝成者甲之乙。
万木之所以有是枝叶者,乙之甲。
而万木之枝枝叶叶者,乙之乙也。
方其为甲,而乙之气已备。
及其为乙,而甲之质乃坚。
有是甲乙,而木之阴阳具矣。
五行各分阴阳而有干支。
天干者,五行在天流行之气也;为经,以诸神为纬,特别是对用神成败,用神与喜神忌神的生克制化,用神的透与会、有情无情、有力无力等等的解析,更加透辟。
民初《滴天髓》整理出版后,众多读者感到过于高深,纷纷呼出版一部命理入门书籍,著名命理学家徐乐吾先生应邀评注此书,条分缕析,譬解详明,例证丰富,最便初学。
如果说《滴天髓》是中华传统命理学的高深学术,有如树顶的硕果,那么《子平真诠评注》便是其循序渐进的课本,有如摘取硕果的阶梯。
两书一浅一深,不可或缺,互相匹配,方成完整。
《子平真诠评注》案例分析(一)正官格前面的话:《子平真诠》原文案例,我在解读中,都已经分析过。
现在的案例,皆来自徐乐吾的评注,供大家参考。
大家如果对分析还有疑问,可以在后台提问,或者加我微信聊。
例1:癸辛甲丙未酉申寅原文:丙辛相合,而官旺通根。
此为官多同煞,以丙火制官为用也。
此为安徽主席刘镇华之造。
解读:甲木生酉月,酉为甲木正官,所以此八字为正官格。
日支申金七杀不喜,为官杀混杂。
官杀混杂之搭配,一定要取清。
取清方式有多种,正印化杀,食神去杀留官(食神制杀),伤官去官留杀(去掉正官,留下七杀)。
此八字,癸水正印在年,可以化杀。
而丙火食神呢,作为辅助手段,制杀。
格局成,不错的格局。
至于寅申相冲,不伤格局,只体现在象法层面。
例2:甲丙丙丙子子寅申原文:此浙江盐商周湘舲造。
因寅申之冲,而解子申之会也。
解读:丙生子月,正官格。
八字中有申金偏财生官,偏印并不破格。
比肩会分官贵气,但官旺并不怕分。
所以格局很好。
寅申庚甲,商路吏人。
寅申为道路,经商贩卖。
子水取象海水,申子合水,水多。
而申金,则是水中的盐分,所以是盐商。
例3:丁癸丙戊卯丑申子原文:丑中癸水官星透出,子申会局助之,水旺火弱,用劫帮身为用神。
此为蔡孑民先生命造。
解读:丙生丑月,丑中癸水透出在天干,为杂气正官格。
杂气正官,不喜戊土食神合官,容易出现贪食忘贵之象。
年干卯木正印,可以制住食神。
丁火劫财怎么办?癸水正官制住即可。
例4:癸丙丙戊未辰午子原文:郭松龄造解读:丙生辰月,透戊土癸水,因为没有杂气食神格,食神要求纯。
所以此八字,论杂气正官格。
官星生旺,不怕食合。
午火阳刃,被官星制住。
例5:癸甲丙辛未子戌卯原文:此梁鸿志之造也。
月令官星透出,然月令子水,为戌未所包围,而癸未又官坐伤地,丙辛相合,日元之情向财而不向官,各不相谋,似乎夹杂。
但细按之,丙火合辛,使财不伤印,印制伤以存官,浊中有清,所以贵也。
转辗救应,非细辨不知耳。
解读:丙生子月,正官格。
原局无克官之物。
子平真诠评注林君毅补注版
《子平真诠评注林君毅补注版》是一部注释了《孙子兵法》的书籍,主要由子平、真诠、评注、林君毅补注四部分组成。
子平部分是对《孙子兵法》的注释,旨在解读其中的兵法理论和战略思想。
子平通过对原文的解析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孙子兵法》的内涵和实际应用。
真诠部分是对《孙子兵法》的真实解读,目的是找出《孙子兵法》的真正含义。
真诠深入研究了《孙子兵法》的历史背景和作者孙武的思想,通过对原文的逐字解读和对比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孙子兵法》的真正意图和用途。
评注部分是对《孙子兵法》的评价和批判,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评注者对《孙子兵法》提出了一些问题和质疑,并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孙子兵法》。
林君毅补注部分是对前述三部分的补充和完善,通过对《孙子兵法》的进一步研究和分析,对其中一些模糊或有争议的地方进行注解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应用《孙子兵法》。
总的来说,《子平真诠评注林君毅补注版》是一部全面且详细地解读《孙子兵法》的书籍,通过各种注释和解释,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孙子兵法》的兵法理论和战略思想,从而更好地应用于实践。
子平真诠评注白话详解完整
《子平真诠》是古代中国象棋棋谱中的经典之一,也是广大象棋
爱好者所喜爱的著作之一。
这部作品的作者是中国古代官员吕钦,他
在这部书中详细介绍了象棋的规则、技巧和策略,对象棋的思维方法
和技术指导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子平真诠》一书分为上中下三卷,共108篇,涉及象棋开局、
中盘、残局等各个方面,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象棋的基本规则和技巧。
在书中,吕钦强调了象棋的三个基本原则:进攻、防御和转移,这三
个原则是象棋走法的精髓所在。
其中,进攻是象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也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所在。
吕钦认为进攻应当以灵活多变为出发点,而不是死板的固定走法,通
过灵活的组合攻击,来打破对方的防御,从而获得优势和胜利。
而在
采取进攻策略时,吕钦也提出了几个要点,如要遵守规律,追求实质,以及把握时机等,这些思想在实战中都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另外,防御和转移也是象棋中不可或缺的原则。
防御不仅包括简
单的防御棋子,更应该是一种全局的思维方式,要时刻关注对方的进
攻形势,有针对性地采取防御措施。
转移则是指在棋局中及时转换棋
形和思路,解决局面中的矛盾和难题,从而达到突破和优势的目的。
《子平真诠》在教学方法上也有其独特之处,吕钦采用的是“钦
独石”教学法,即通过将一个棋局固定在一块棋盘上,借助群众的智
慧进行研究和探讨。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激发了群众的智慧,也提高了象棋爱好者的思维水平和竞技技巧。
总之,《子平真诠》是一部具有指导意义的象棋经典之作,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和独特的教学方法,为广大象棋爱好者提供了非常有用的指导,值得所有象棋爱好者深入学习和研究。
详解《子平真诠评注》【一】rainnot感觉能读懂这本书的人,还是少之又少。
究其原因,读而不加思索,学而不究其因。
把一本《子平真诠评注》该误读的地方都误读了,不该误读的地方也误读了。
之前也想过,要不要把《子平真诠评注》给感兴趣的易友详解一下?而且也曾经试过几次,帮助揪正他人的错误,最后总是落得费力不讨好的结果。
关键,还是贴吧里“牛B”的人太多了。
学点皮毛便自以为是,不知子平之术深似海。
自己尚且连鞋都没湿,就妄想能畅游八字的海洋了。
所以几度打消了这个念头。
但是后来发现,吧里还是有很多易友好学而苦于找不到门路的。
以致于学习起来很盲目,本来抱着学习的态度想到贴吧里寻找答案,但常常遇到的情况是众说纷纭,不但搞不清问题,反而弄得自己更糊涂了。
每每看到,备感痛心。
所以,觉得自己还是有必要把学习的心得拿出来给这些易友一些启示。
所以,我写这个贴的目的,不是为那些所谓“大师”们写的。
也不是为那些整天拿着八字找人预测的人写的。
是为那些想学子平八字,而苦于无门而入的人写的。
谈不上授业,只是给一些真正的八字爱好者,单纯的想学习了解子平八字的人一点启示。
因此:以求测为目的的人,就不要回贴和跟贴了,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在贴吧不断八字。
执不同见解的人也不要回贴了,我发这个贴不是为了讨论。
《子平真诠评注》充其量算是小学课本,没有讨论的必要。
自认是“大师”的朋友,也不要回贴了。
你做你的“大师”,我发我的贴,也没有厚此薄彼的意思。
所以,争论是没必要的。
以为子平八字不如其它术数的朋友,也不要回贴了。
中华五术各有所长,就好像争论数学和哲学究竟哪个对社会发展更有用一样,没有可比性。
看过其它书籍中有和《子平真诠评注》执不同见解的朋友也不要发贴了。
说实话,目前为止,凡是关于子平八字的书籍,没有一本讲出了子平八字的精髓,包括《滴天髓》关于精粹的部分都是含糊其义。
更别说现代的一些名人出的书籍,更是只讲皮毛,于关键处一笔代过。
所以,想了解子平八字精髓,只能靠自己把基础弄扎实了,再在万千命造中领悟,别无它途。
《子平真诠评注》作者:清沈孝瞻原著序一.论十干十二支二.论阴阳生克三.论阴阳生死(附支藏人元司令图表)四.论十干配合性情五.论十干合而不合六.论十干得时不旺失时不弱七.论刑冲会合解法八.论用神九.论用神成败救应十.论用神变化十一.论用神纯杂十二.论用神格局高低十三.论用神因成得败因败得成十四.论用神配气候得失十五.论相神紧要十六.论杂气如何取用十七.论墓库刑冲之说十八.论四吉神能破格十九.论四凶神能成格二十.论生克先后分吉凶二十一.论星辰无关格局二十二.论外格用舍二十三.论宫分用神配六亲二十四.论妻子二十五.论行运二十六.论行运成格变格二十七.论喜忌干支有别二十八.论支中喜忌逢运透清二十九.论时说拘泥格局三十.论时说以讹传讹三十一.论正官三十二.论正官取运三十三论财三十四.论财取运三十五.论印绶三十六.论绶印取运三十七.论食神三十八.论食神取运三十九.论偏官四十.论偏官取运四十二.论伤官四十二.论伤官取运四十三.论阳刃四十四.论阳刃取运四十五.论建禄月劫四十六.论建禄月劫取运四十七.论杂格四十八.论杂格取运序予自束发就传,即喜读子史诸集,暇则子平《渊海》、《大全》略为流览,亦颇晓其意。
然无师授,而于五行生克之理,终若有所未得者。
后复购得《三命通会》、《星学大成》诸书,悉心参究,昼夜思维,乃恍然于命之不可不信,而知命之君子当有以顺受其正。
戊子岁予由副贡充补官学教习,馆舍在阜城门右,得交同里章公君安,欢若生平,相得无间,每值馆课暇,即诣君安寓谈《三命》,彼此辩难,阐民无余蕴。
已而三年期满,僦居宛平沈明府署,得山阴沈孝瞻先生所著子平手录三十九篇,不觉爽然自失,悔前次之揣摩未至。
遂携其书示君安,君安慨然叹曰:"此谈子平家真诠也!"先生讳燡燔,成乾隆己未进士,天资颖悟,学业渊邃,其于造化精微,固神而明之,变化从心者矣。
观其论用神之成败得失,又用神之因成得败、因败得成,用神之必兼看于忌神,与用神先后生克之别,并用神之透与全、有情无情、无力无力之辨,疑似毫芒,至详且悉。
子平真诠评注子平真诠评注一.论十干十二支天地之间,一气而己。
惟有动静,遂分阴阳。
有老少,遂分四象。
老者极动静之时,是为太阳太阴;少者初动初静之际,是为少阴少阳。
有是四象,而五行具于其中矣。
水者,太阴也;火者,太阳也;木者,少阳也;金者,少阴也;土者,阴阳老少、木火金水冲气所结也。
阴阳之说,最为科学家所斥,然天地间日月寒暑,昼夜男女,何一而非阴阳乎?即细微如电子,亦有阴阳之分。
由阴阳而析为四象,木火金水,所以代表春夏秋冬四时之气也。
大地之中,藏水,以及金属之矿,孰造成之?万卉萌生,孰使令之?科学万能,可以化析原质,造成种子,而不能使其萌芽,此萌芽之活动力,即木也。
故金木水火,乃天地自然之质。
万物成于土而归土,载此金木水火之质者,土也。
人秉天地之气而生,暖气,火也;流质,水也;铁质,金也;血气之流行,木也。
而人身骨肉之质,运用此金木水火者,土也。
人生秉气受形,有不期然而然者,自不能不随此自然之气以转移也。
有是五行,何以又有十干十二支乎?盖有阴阳,因生五行,而五行之中,各有阴阳。
即以木论,甲乙者,木之阴阳也。
甲者,乙之气;乙者,甲之质。
在天为生气,而流行于万物者,甲也;在地为万物,而承兹生气者,乙也。
又细分之,生气之散布者,甲之甲,而生气之凝成者,甲之乙;万木之所以有枝叶者,乙之甲,而万木之枝枝叶叶者,乙之乙也。
方其为甲,而乙之气已备;及其为乙,而甲之质乃坚。
有是甲乙,而木之阴阳具矣。
五行各分阴阳而有干支。
天干者,五行在天流行之气也;地支者,四时流行之序也。
列图如右(详见《命理寻源》):何以复有寅卯者,又与甲乙分阴阳天地而言之者也。
以甲乙而分阴阳,则甲为阳,乙为阴,木之行于天而为阴阳者也。
以寅卯而阴阳,则寅为阳,卯为阴,木之存乎地而为阴阳者也。
以甲乙寅卯而统分阴阳,则甲乙为阳寅卯为阴,木之在天成象而在地成形者也。
甲乙行乎天,而寅卯受之;寅卯存乎也,而甲乙施焉。
是故甲乙如官长,寅卯如该管地方。
甲禄于寅,乙禄于卯,如府官之在郡,县官之在邑,而各司一月之令也。
子平真诠评注——徐乐吾子平真诠评注——徐乐吾月令用神。
配以四柱固有每字之生克以分吉凶。
然有同此生克,而先后之间,遂分吉凶者,尤谈命之奥也。
先后地位,最为紧要。
有同此八个字,而在此为吉,在彼不可用者。
贫富贵贱,寿夭截然不同。
此中变化无定,非程式可以说明。
盖生克制化,如官忌伤,印忌财等。
皆呆法也。
而先后顺序则活法也。
呆法可说,而活法无从说起,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在于学者熟习而已。
如鄙人贱造,丙戌、壬辰、丙申、丙申,生于清明后一日。
乙木余气可用,以印化煞。
若生在清明十二日后,土旺用事,即非此论。
舍亲某甲,为丙戌、丙申、丙申、壬辰,八个字完全相同,而生于七月,乙木休囚不能为用,财党煞以攻身,青年夭折,此其一例耳。
如正官同是财伤并透,而先后有殊,假如甲用酉官,丁先戊后,则以财为解伤,即不能贵,后运必有结局,若戊先而丁在时,则为官遇财生,而后因伤破,即使上运稍顺,终无结局,子嗣亦难矣。
正官格见伤,透财可解,然有可解有不可解者。
即先后顺序之别也。
兹以原文所述之例,列式以明之。
丁年、己酉、甲日、戊辰,是为财旺生官之局,伤官之气泄于财,丝毫无损于官星,若易其地位,如下例:戊年、辛酉、甲辰、丁卯,即为财生官而遇伤破局也,亦有虽是丁先戊后,亦不能解者。
如:辛年、丁酉、甲午、戊辰,辛金透出在年,酉金盖头丁火,虽戊土在时,亦不能解。
盖火金贴近也。
又如:壬年、己酉、甲辰、丁卯,虽丁火伤官在时,亦不害官星。
盖得己土化伤,壬印合伤以解也,丁年壬时同。
以财化伤如此,以印制伤护官,其理相同,如:甲年、癸酉、甲辰、丁卯,丁火伤官,为癸印所制,不害官星也,如易以己年,则印被财破,火伤官星矣,又如:癸年、辛酉、甲辰、丁卯,虽有癸水之印,丁火仍伤官星,以其相隔也,官星先受其伤,印不及救护矣。
印格同是贪财坏印,而先后有别,如甲用子印,己先癸后,即使不富,稍顺晚境,若癸先而己在时,晚景亦悴矣。
月令印绶而见财星,非必不吉,所谓贪财坏印者,必也印轻财重,日元需要印绶滋生。
[转载]子平真诠评注(徐伟刚)三十、论时说以讹传讹八字本有定理,理之不明,遂生导端,妄言妄听,牢不可破。
如论干支,则不知阴阳之理,而以俗书体象歌诀为确论;论格局,则不知专寻月令,而以拘泥外格为活变;论生克,则不察喜忌,而以伤旺扶弱为定法;论行运,则不问同中有导,而以干支相类为一例。
注:真理只有一条,歪理可以无穷;守一真理而可知百家歪理之胡说,千寻百回,了解此真命理,实是不易,习者当以之为宝,不可一看而过也。
论干支先要知其阴阳之理,其次当然也要了解其体象、性情,不解阴阳妙理而去死执体象歌诀,则不知变通之法,何能学好学精?论格局不知正格为主,只知外格而以书本上的教条主义为准,也不能得命理真窍也。
论生克不论喜忌,只依扶弱抑强为定法,何能了解格局变化组合之义?论行运,只讲五行大体之喜忌,而不知分同一火有干支四象,四象中更有变化,何以能以一火而可概论丙丁巳午此四火的不同?理之变化多端,全在一心而明之。
明白这洞若观火,不明者终身糊涂,全在胸中有无明镜一块。
究其缘由,一则书中用字轻重,不知其意,而谬生偏见;一则以鹆书无知妄作,误会其说,而深入迷途;一则论命取运,偶然湊合,而遂以己见为不易,一则以古人命式,亦有误收,即收之不误,又以己意入外格,尤为害人不浅。
如壬申、癸丑、己丑、甲戌,本杂气财旺生官也,而以为乙亥时,作时上偏官论,岂知旺财生煞,将救死之不暇,于何取贵?此类甚多,皆误收格局也。
如己未、壬申、戊子、庚申,本食神生财也,而欲弃月令,以为戊日庚申合禄之格,岂知本身自有财食,岂不甚美?又何劳以庚合乙,求局外之官乎,此类甚多,皆硬入外格也。
注:沈先生在这里给我们提出了命学有可能误入的缪论歧途,其主要有此四者:一者不了解古书中的“用”字真正含义而偏见百出,徐乐吾先生作此《子平真诠评注》一书就犯了如此错误,对沈先生所谓的“用神”格局理论全没有正确理解,曲解沈公本意,真是可令可叹啊!二者以为俗书无知妄作,误会其说而深入迷途,现在的命书无穷,胡说八道者真是不可其数;三者论命取运偶然凑合者,就以个人有限之一点点经验,臆想出种种歪理新发明者在当世也是屡见不鲜;四者作书者随意抄书,误收误编古人命案,,人云亦云,然后于己意对照事实附会,全不得半点真理,害人尤深也。
《子平真诠.徐乐吾评注》全文六二十八、论支中喜忌逢运透清沈氏原文:支中喜忌,固与干有别矣,而运逢透清,则静而待用者,正得其用,而喜忌之验,于此乃见。
何谓透清?如甲用酉官,逢辰未即为财,而运透戊,逢午未即为伤,而运透丁之类是也。
徐氏评注:原局支中所藏之神不一,为喜为忌,静而待用,逢运引出,其用方显。
如上列康有为造,原局午中丁己俱藏,运逢己字,则己土引出得用,官煞制刃之力显矣。
若命与运二支会局,亦作清论。
如甲用酉官,本命有午,而运逢寅戌之类。
然在年则重,在日次之,至于时生于午,而运逢寅戌会局,则缓而不急矣。
虽格之成败高低,八字已有定论,与命中原有者不同,而此五年中,亦能炒其祸福。
若月令之物,而运中透清,则与命中原有者,不甚相悬,即前篇所谓行运成格变格是也。
命与运二支会局者,如上康造,未为火土运,会卯而成木局,化伤破格。
此为取运之法,随处有之。
如:丁丑丁未丁酉丁未丙午乙巳甲辰癸卯壬寅此为敝戚姚君造。
火旺遇金而有食神生之,富格也。
火旺金衰,至巳运,巳酉丑三合会齐,最为活动得意,余均困守。
卯运会未,忌神透清发动,不禄。
运中透清或会合,与原有者不甚相远,特仅此五年耳,过此则依然如故。
至于在年或在日时,未可拘执。
总之,喜忌清则吉凶之验显,若为闲杂之神,则关系亦轻耳。
沈氏原文:故凡一八字到手,必须逐干逐支,上下统看。
支为干之生地,干为支之发用。
如命中有一甲字,则统观四支,有寅亥卯未等字否,有一字,皆甲木之根也。
有一亥字,则统观四支,有壬甲二字否。
有壬,则亥为壬禄,以壬水用;用甲,则亥为甲长生,以甲木用;用壬甲俱全,则一以禄为根,一以长生为根,二者并用。
取运亦用此术,将本命八字,逐干支配之而已。
徐氏评注:“支为干之生地,干为支之发用”二语,实为看命之要旨,并透兼用之说,似未尽合。
地支之中,虽所藏多神,然亦有次序可循。
如寅中藏甲丙戊三神,甲,当旺之气也;丙,方生之气也;戊,寄生之气也,次序先甲次丙次戊,显然可见。
又如辰中藏戊乙癸三神,戊,土之本气也;乙木,春之余也;癸,水之墓也。
《子平真诠.徐乐吾评注》全文十四十五、论建禄月劫沈氏原文:建禄者,月建逢禄堂也,禄即是劫。
或以禄堂透出,即可依以用者,非也。
故建禄与月劫,可同一格,不必加分,皆以透干支,别取财官煞食为用。
徐氏评注:月令逢禄为建禄,日支坐禄为专禄,时支逢禄为归禄。
月劫者月令逢劫也,阳干为刃,阴干为劫。
建禄月劫,皆无取以为用之法,另取财官煞食用神,则与财官煞食看法无二。
故以用神分类者,无另立之必要也。
沈氏原文:禄格用官,干头透出为奇,又要财印相随,不可孤官无辅。
有用官而印护者,如庚戌、戊子、癸酉、癸亥,金丞相命是也。
有用官而财助者,如丁酉、丙午、丁巳、壬寅,李知府命是也。
徐氏评注:财印相随,非并用财印(详论官篇)。
用官而印护者,以印制伤也,如金丞相造,戊土官星,通根于戌,好在戊癸合而不化,以酉金护官为用也。
用官而财助者,以财生官也,如知府造,年支酉金,隔离太远,巳邀酉而近之,生助官星,丁壬亦喜其合而不化,则格局清也。
沈氏原文:有官而兼带财印者,所谓身强值三奇,尤为贵气。
三奇者,财官印也,只要以官隔之,使财印两不相伤,其格便大,如庚午、戊子、癸卯、丁巳,王少师命是也。
徐氏评注:三奇之说,各家不同。
以财官印为三奇,亦命家之一说也。
然干透必须支藏,天覆地载,方为全美。
如此造丁火通根于午,庚通根于巳,支藏干透,方为有根。
财印隔离,各处其用,而不相碍,宜乎为贵格也。
沈氏原文:禄劫用财,须带食伤,盖月令为劫而以财作用,二物相克,必以伤食化之,始可转劫生财,如甲子、丙子、癸丑、壬辰,张都统命是也。
徐氏评注:月令禄劫而用财者,必有伤食为枢纽,与阳刃格相同。
张都统造木不通支,喜得水木土互相卫护,可以培植甲木之根。
运行戊寅、己卯、为最美也。
沈氏原文:至于化劫为财,与化劫为生,尤为秀气。
如己未、己巳、丁未、辛丑,丑与巳会,即以劫财之火为金局之财,安得不为大贵?所谓化劫为财也。
如高尚书命,庚子、甲申、庚子、甲申,即以劫财之金,化为生财之水,所谓化劫为生也。
原文:天地之间,一气而己。
惟有动静,遂分阴阳。
有老少,遂分四象。
老者极动静之时,是为太阳太阴;少者初动初静之际,是为少阴少阳。
有是四象,而五行具于其中矣。
水者,太阴也;火者,太阳也;木者,少阳也;金者,少阴也;土者,阴阳老少、木火金水冲气所结也。
诠释:其实这段话源于《易经》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天地之间,一气而己”————这里所说的“一气”,指的就是太极。
在这里,引用唐朝经学家,孔子的第三十二代孙,孙颖达的解释:“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就是说,太极是天地未分之前混而为一的元气。
那么元气,就是阴阳之气未分之前的混合之气,也就是《子平真诠》里所说的“一气”。
这“一气”我们既可以称之为太极,也可以称之为太初或是太一。
“惟有动静,遂分阴阳。
”————这句话指的就是“太极生两仪”的概念。
我们知道,两仪即是阴阳之气。
那么阴阳之气为什么会从太极里分化出来呢?这里给出了一个八字命理里最关键的一个概念:动静!即:阳主动,阴主静。
这个概念是贯穿整个儿八字命理的核心,我们学习八字命理的每一步,都必须要将“动静”这个概念融入进去。
因为八字命理所有的理论,都是由“动静”而派生出来的。
明白了“动静”,也就明白了什么是“阴阳”。
我曾经在以前的贴子里多次提到,不识阴阳,无以断八字。
大家都不太明白,这个阴阳到底是什么东西?是天干地支的阴阳?还是寒暑冷暖的阴阳?其实,《子平真诠》一开篇就告诉大家了,阴阳,即是动静。
只是大家阅读的时候没有斟字酌句,都是草草阅读罢了。
这样的阅读,读成百上千遍也是浮于形式,收效甚微。
“有老少,遂分四象。
老者极动静之时,是为太阳太阴;少者初动初静之际,是为少阴少阳。
有是四象,而五行具于其中矣。
水者,太阴也;火者,太阳也;木者,少阳也;金者,少阴也;”————这里所说的四象,指的就是金,木,水,火。
火,为气动之极时,为太阳;水,为气静之极时,为太阴;木,为气动之初时,为少阳;金,为气静之初时,为少阴。
这里所说的极动静之时,说的就是前面我们所讲的“一气”极动静之时。
这时候,可能有很多学者会误读,一气不是已经分为阴阳两气了吗?应该是从阴阳两气里各自分出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啊,怎么会还是一气?在这里,我就要提醒大家,不要摘了芝麻,扔了西瓜,像狗熊掰玉米式的学习。
“天地之间,一气而己”,其实天地之间只有混元一气。
而我们之所以配以阴阳之说,只是给这一气在不同时段的表现标注一个符号。
就好像水这种物质,为液态时,我们称之为水;为固态时,我们称之为冰;为气态时,我们称之为蒸汽。
这是一个意思。
所以,阴阳无非是气动气静;五行无非是动静之异。
这时,也有朋友会问,那五行中的土呢?别急,下面这句就会讲到。
“土者,阴阳老少、木火金水冲气所结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土,是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四种气相冲相杂而成的。
关于这一点,在《造化元阴》里有详尽的论述:“土者,在四时交脱之际,春季木气未尽,火气已至,夏季火气未尽,金气已至,秋季金气未尽,水气已至,冬季水气未尽,木气已至,间杂之气,名之为土”《造化元阴》里的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春天的第三个月为辰,是木气没有完全散尽,而火气已经集聚,木火两气杂而相生而成。
夏天第三个月为未,是火气没有完全散尽,而金气已经集聚,火金两气杂而相冲而成。
秋天第三个月为戌,是金气没有完全散尽,而水气已经集聚,金水两气杂而相生而成。
冬天第三个月为丑,是水气没有完全散尽,而木气已经集聚,水木两气杂而相生而成。
这时,有朋友可能会问,为什么戌丑辰三土都是杂而相生,而独未是杂而相冲呢?《造化元钥》里也给出了解释:“土终始万物,金木水火,依以成象,故土之性质,随春夏秋冬之气候而异其宜忌也。
”意思是说,世间万物始于土,而终于土。
即以未为始,以未为终。
一气由未之后,由申开始于秋季为金,是为气初静之时,为少阴;至戌之后,由亥开始,是为气极静之时,为太阴;至丑之后,由寅开始,谓阴极一阳生,是为气初动之时,为少阳;至辰之后,由巳开始,是为气极动之时,为太阳;至未之后,谓阳死阴生,复以申为始,循环往复,变化无常。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滴天髓》里以丑未为界,取东南为阳,西北为阴的道理。
关于阴阳的概念,我不得不提出一点素为科学家诟病的“天圆地方”之说。
可能大多数人还记得,上学的时候,说我国古人不懂科学,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后来近代科学证明,地球是圆的,周围包围着的是外太空。
其实,这样的说法,正是体现了近代科学的无知。
“天圆地方”是我国阴阳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其根本意思是说,五行之气于天道循环无常,是以为圆;五行之气于地道散于四方,是以为方。
而西方科学家,不懂我国国华精妙,以小人之学度君子之理,诚为可笑!原文:“有是五行,何以又有十干十二支乎?盖有阴阳,因生五行,而五行之中,各有阴阳。
即以木论,甲乙者,木之阴阳也。
甲者,乙之气;乙者,甲之质。
在天为生气,而流行于万物者,甲也;在地为万物,而承兹生气者,乙也。
又细分之,生气之散布者,甲之甲,而生气之凝成者,甲之乙;万木之所以有枝叶者,乙之甲,而万木之枝枝叶叶者,乙之乙也。
方其为甲,而乙之气已备;及其为乙,而甲之质乃坚。
有是甲乙,而木之阴**矣。
”徐注:五行各分阴阳而有干支。
天干者,五行在天流行之气也;地支者,四时流行之序也。
列图如右(详见《命理寻源》)诠释:徐乐吾的注释,其实已经是一针见血了。
虽短短只有两句话,却道出了这段话的精粹之解。
总的来说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八字五行,天干为阳,为动;地支为阴,为静。
而在天干和地支里,也分阴阳。
以木举例,即:天干甲为阳,为动;乙为阴,为静;地支寅为阳,为动;卯为阴,为静。
这时,就会有朋友问了,天干为阳主动,地支为阴主动,那天干中的乙木和地支中的寅木,到底是动呢,还是静呢?这个问题,我一直没有找到徐乐吾的《命理寻源》,不知道徐乐吾先生是如何诠释的。
但是在研读《滴天髓》时,让我无意中找到了答案。
“五阳得阳之气,即能成乎阳刚之势,不畏财杀之势;五阴得阴之气,即能成乎阴顺之义”————这是《滴天髓》关于天干阴阳的论述。
“阳支动且强,速达显灾祥;阴支静且专,否泰每经年。
”————这是《滴天髓》关于地支阴阳的论述。
通过这两句论述,我们首先可以看出,天干和地支之间的区别:即,天干为阳,为动,强调的是五行之气的旺衰,阳旺则阳刚而有力,阴衰则阴翕而顺义;地支为阴,为静,强调的是五行之气的强弱,阳强则灾祥速至,阴弱则灾祥慢显,经年累月不断加深。
其次,我们可以看出,天干和地支之中各自的阴阳区别:以木为例,即,甲为阳,为动,旺则气刚而有力,不畏克伐;衰则气弱而无力,畏遭克伐。
乙为阴,为静,旺则气强独立,不苟且;衰则气弱顺义,多顺从它格。
寅为阳,为动,一旦透干引出支藏之气,则灾祥速至;卯为阴,为静,纵使透干引出支藏之气,也灾祥不能立显,必经年累月潜移默化不断加深之后,方可显现。
其实,这里的知识点,对于深入学习八字命理是很关键的知识点。
但,就是因为徐乐吾一句总结式的注释,让很多人认为是一笔代过,无足轻重的东西。
所以,不求甚解,草草进入下一步的学习。
其实,徐乐吾的本意是,要诠释这个问题,花费的篇幅太多,甚至可以专门以此为题目作一本书。
所以,关于这个问题,他希望学者应该深入研究,因此,他将自己的著作《命理寻源》介绍给读者,里面有更为详尽的诠释。
关于天干地支的阴阳概念,我就诠释到这里。
不是说诠释到这里,就把这个题目都讲清了。
其实,以上关于天干地支阴阳的概念,等于是作了个总结性的论述。
概念就是这个概念,但具体在批断八字的时候该如何运用干支阴阳的概念来进行预测,还需要大家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和完善。
如果大家把八字命理的基础都打扎实了,就干支阴阳的问题,作一个持续的深入研究,纵使以此为题著书立说都不为过。
可见,阴阳干支这个课题之庞大、精妙。
原文:何以复有寅卯者,又与甲乙分阴阳天地而言之者也。
以甲乙而分阴阳,则甲为阳,乙为阴,木之行于天而为阴阳者也。
以寅卯而阴阳,则寅为阳,卯为阴,木之存乎地而为阴阳者也。
以甲乙寅卯而统分阴阳,则甲乙为阳寅卯为阴,木之在天成象而在地成形者也。
甲乙行乎天,而寅卯受之;寅卯存乎也,而甲乙施焉。
是故甲乙如官长,寅卯如该管地方。
甲禄于寅,乙禄于卯,如府官之在郡,县官之在邑,而各司一月之令也。
徐注:甲乙皆本,同为在天之气。
甲为阳和初转,其势方张;乙为和煦生气,见于卉木之萌芽。
虽同为木,而其性质有不同。
甲乙为流行之气,故云行乎天;寅卯为时令之序,故云存乎地。
流行之气随时令而转移,故甲乙同以寅卯为根,而亥未辰皆其根也(见下阴阳生死节)。
天干通根月令,当旺之气,及时得用,最为显赫,否则,虽得为用,而力不足,譬如府县之官,不得时得地,则不能发号施令,不得展其才也。
十干即是五行,而分阴阳,然论其用,则阳干阴干各有不同。
《滴天髓》云:“五阳从气不从势,五阴从势无情义”。
盖阳干如君子,阳刚之性,只要四柱略有根,或印有根,则弱归其弱,而不能从;五阴则不然,四柱略有根,或印有根,则弱归其弱,而不能从;五阴则不然,四柱财官偏盛,则从财官,即使日元稍有根苗,或通月令之气,亦所不论。
然或印绶有根,则又不嫌身弱,不畏克制。
此阴干阳性质之不同也。
如伍廷芳造,壬寅、丁未、己卯、乙亥,己土虽通根月令,而见木之势盛,即从木,所谓从势无情义也(见下用神节)。
又如阎锡山造,癸未、辛酉、乙酉、丁亥,乙木只要有印通根,不怕身弱,煞透有制,即为贵格。
又如许世英造,癸酉、辛酉、乙丑、辛巳,十九误作从煞,不知印绶有根,即不嫌身弱,仍喜制煞之运。
此又阴干之特点也(见下格局高低篇)。
阳干则不然,如虞和德造,丁卯、丙午、庚午、己卯,庚金虽弱,透印有根,即不能从,身弱自为其弱,运行扶身之地,自然富贵,特劳苦耳。
此不同之点也。
然阳干亦非绝对不能从者,如逊清宣统造,丙午、庚寅、壬午、壬寅,印比皆无根,则不得不从。
此所谓从气不从势也,其理甚深,非可猝喻,学者多阅八字,经验积久,自能会悟,非文字所能达也(按本章论干支性质,虽为初步,实为最深;命理精微之点,即为干支阴阳性质之别,学者不妨置之后图,俟研习入门之后,自知其重要也)。
诠释:这段话,进一步阐述了天干地支的阴阳,以及相互作用。
总的意思是说,天干为流行之气,循环往复,流动不息;地支为时令之序,静待乘临。
天干不临地支之气不谓之强,地支不受天干之气不谓之旺。
其实,这段话是引出了《滴天髓》里的一个概念,即“天覆地载”,也可以说这段话是对这个概念的阐释。
所谓“天覆”,即是五行天干流行之气乘临地支;所谓“地载”,即是五行地支静翕之气生受天干。
而后,徐乐吾又进一步论述了《滴天髓》里的概念“五阳从气不从势,五阴从势无情义”以从格的方法来区分天干阴阳的不同。
其实,徐乐吾的论述已经很详尽了,但仍有读者似懂非懂,在讨论从格的时候,有些迷惑而无所适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