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试卷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语文试卷分析

语文试卷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并力求切合实际。值得一提的是,此命题在注重语基积累的同时加大了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力度,强调语文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关注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展示了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总之,语文试卷颇为新颖且有创意,值得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思考与研究。

一、试卷与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第一大题,语言积累与运用(26分);

这一大题学生平均得分17.28分,得分率66.5%.总的情况:较差。

这部分共8个小题,考点覆盖了书写、字音、字形、词语、广告、口语交际、诗文默写、诗文阅读等。命题的选材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突出语文的实践性。题形设计多样化: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其中1—5小题重在考查学生对语言文字积累和相关储备。而6—8小题则主要考查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此题反映出三大问题:一是学生的字词基础不扎实,规范化训练缺失;二是对题意的理解不准确,答非所问;三是语言运用表述不准确。

第二大题,阅读理解(44分)

这一大题目平均得分21分,得分率47.8%。答题情况很不理想。这一大题目分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两部分,阅读材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教材,学生熟悉,难度较大学生得分差,14—15小题主要考察了学生的语文能力重在赏析,16小题主要考察了学生平时的知识积累,答卷中存在如下问题:对课文的赏析不清楚,对诗的写作背景,主题理解不透彻平时知识积累缺乏,造成失分较多。课外文言文阅读《曾自杀彘》比较熟悉,难易适中。第20—21题其考法与传统考法一致,力求落实字词。第22题概括寓言的寓意,复习时复习到了学生得分高,第23题为开放性题,学生虽能表达出不同的观点,但回答不出支撑观点的理由。

两篇现代文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一篇议论文,一篇散文。富含人文内涵,文质兼美,意蕴深刻体现了文化价值和素质教育的导向。《蚕豆花的眼睛》一文意在引导学生感悟人的心灵美,《纪念白求恩》让学生学习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试题的命题角度覆盖了阅读读能力的基本点;内容概括、语句品味、结构分析、手法理解、内容解说、联想迁移、阐释哲理、发表见解等。试题的设计且有开放性和创造性,换而言之,题型为简答、阐释等主观性试题,大多答案要求宽泛,强调个性化和多样化。第9、10、11、13、17、18小题为重在考查了学生鉴赏能力。

现代文阅读失分严重,究其原因如下:整体感知文章的能力较弱;不能结合语境理解词句含义;对题干的指令性内容不得找不准答题点;不能用简洁、规范、准确的语言表述答案;对文章深

层意蕴挖掘乏力。

第四大题,作文(50分):

作文学生平均得分39.72分,得分率79.44%

作文为命题作文,“不寻常的双休日”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给学生更大的有话可说的空间。有利于表达真情实感。在作文试

卷中发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写作思路狭窄,选材单一;审

题不准,扣题不严;语言表达欠文采,简单叙事;无个人见解,

亦无思想深度;创新技巧篇什寥寥;为文造情,华而不实;书写

不规范,字迹潦草等。

二、试卷中反映出的问题及思考

1、学生的语言基础积累不厚实。包括对字、词、句等语主

材料的积累不过关,基本的读写不过关,诗文背诵不过关,

文言文实、虚词掌握不到位。

2、语言运用能力不过关,如口语交际,阅读课外诗词等基

本语言运用能力,学生得分不高。

3、审题目能力差,或不仔细审题,如第16小题,要求理

解加点的词语在诗中的含义有许多学生就直接解释词语的

意思“叹息解释为叹气”。根本弄不清命题目者的意图,如

第19小题,不能结合语境分析为什么说“这是我几年来过

得最愉快的一个下午“。

4、阅读能力差,一方面学和缺乏厚实的阅读,积累和生活体验,

另一方面无阅读有基本技能技巧。因而不能捕捉有效的答题信息,

而且不能准确进行语言表达。

5、作文无新意,多数学生作文基本能力过关,但视野不宽,

语言不活,无个性,不能适合新课标的要求。

纵观上述问题,我们要反思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的教学行为,努力探求有效的教淡模式和教学方法:夯实基础知识的教学,加强语言基本功能过关训练,重视阅读的课外结合,提高阅读的文化品位,倡导作文教学“多看多写”,强化解题的规范训练,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积极推动新课程的改革进程,为我们的基础教育的发展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