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足解剖与常见术式
- 格式:ppt
- 大小:5.51 MB
- 文档页数:36
足的解剖图及名称概述•足共有26块骨组成,并与错综复杂的韧带、肌肉、肌腱等软组织形成了稳定的关节结构和足弓结构,构成功能上的整体。
结构足位于踝关节的远端,其解剖结构主要包括骨、韧带、肌肉等。
骨足部的26块骨骨间连结十分稳固,包括跟骨、舟骨、骰骨、楔骨、跖骨以及趾骨。
•跟骨:跟骨是最大的骨,其前2/3称跟骨体,体的后部短为肥厚、粗涩的跟结节。
跟结节的下方为跟腱附着处。
•舟骨:前凸后凹,后面与距骨头相接,前面与第1和第3楔骨相接。
内侧面有一朝向下方的圆形隆突,称为舟骨粗隆,为胫骨后肌腱附着处。
•骰骨:呈四方形,位于足中外侧。
后面接跟骨,前面接第4、5跖骨,下面有一圆形隆起称骰骨粗隆。
•楔骨:第1-3楔骨由内至外排列,顺次逐渐减小。
第2、3楔骨宽面朝上,第1楔骨窄面朝上,相互嵌合稳定。
•跖骨:为短管状长骨,共5块。
第1跖骨最短而坚强,第5跖骨底的外侧有一乳头状突起,称为第5跖骨粗隆。
•趾骨:共14个,除拇趾为两节外,其他各趾均为三节。
趾骨有底、体、滑车之分。
拇趾的骨粗壮,其余趾的趾骨细小。
第5趾的中、末两节常融成一块。
足骨结构图图片可能会引起您的不适,是否继续查看?查看韧带足部骨间连结十分稳固,除关节囊外,尚有许多小韧带起加强作用。
足部韧带有很多,例如舟韧带、分歧韧带、跟骰背侧韧带、骰舟背侧韧带,这些韧带对距跟舟关节、跟骰关节等跗骨间关节的结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足韧带解剖图图片可能会引起您的不适,是否继续查看?查看肌肉足部肌肉通常分为足外肌和足内肌,足外肌主要是指小腿肌肉,分为前、后和外侧肌群,足内肌包括足背肌和足底肌。
•小腿前群肌:小腿前肌群有胫骨前肌、趾长伸肌、拇长伸肌和第三腓骨肌,这些肌肉均在踝关节轴前方。
•小腿外侧肌:包括腓骨长肌及腓骨短肌,其功能为跖屈踝关节,并可使足外翻。
•小腿后群肌:后群肌有腓肠肌、比目鱼肌、胫骨后肌、拇长屈肌及趾长屈肌。
•足背肌:较弱小,包括拇短伸肌和趾短伸肌,主要起伸拇趾和伸第2-4小趾作用。
足副舟骨综合征的定义、解剖、分型、临床表现及体征检查、影像学诊断和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指南足副舟骨在正常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 4%~21%, 可单侧出现,亦可双侧对称出现,足副舟骨绝大多数没有临床症状,多数病人是在足外伤后拍片检查意外发现,个别人由于疼痛需要治疗。
痛性足副舟骨必须与隐性骨折及退行性骨关节炎等相鉴别。
定义足副舟骨又称「胫外骨」, 是足部最常见的副骨,源于足舟骨旁出现的第二次骨化中心,并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未与舟骨骨化中心融合而成,可与足舟骨相毗连,也可作为籽骨单独存在。
其发生原因与遗传密切相关。
解剖正常人的胫后肌肌腱是附着在足舟骨结节及 1、2、3 楔状骨,用来维持足的内侧纵弓、足内翻及屈踝动作。
如果存在副舟骨,会使胫后肌肌腱走行位置发生改变。
其作用力可以通过副舟骨及其连接的纤维软骨关节传到舟骨,使两骨之间产生了一个异常的扭矩,从而使局部关节活动紊乱,也造成胫后肌对足弓的不稳定,久之使副舟骨及足内侧纵弓的支持组织容易发生疲劳、损伤及非特异性炎性反应进而产生疼痛。
分型根据副舟骨的大小、形态、与胫后肌腱的关系、足舟骨与副舟骨之间是否有纤维软骨相连等情况,将其分为 3 型:I型:籽骨型副舟骨为圆形或卵圆形小籽骨,边缘光整,位于胫后肌腱跖侧,与舟骨完全分离,不构成关节面,也没有纤维软骨连续,大多无症状。
Ⅱ型:最多见约占所有副舟骨的 50~60%。
呈心形或三角形,直径大小 8~12 mm,有胫后肌腱的一部分附着,与足舟骨通过 1~2 mm 纤维软骨构成关节,此型稳定性差,受到外力作用后容易出现损伤,患者常有临床症状,易误诊为足舟骨结节撕脱性骨折。
Ⅲ型:舟骨角型副舟骨与舟骨结节部分或完全性骨性相连而形成足舟角骨,关节面消失,结构稳定,并常使舟骨体积变大,但一般不出现症状。
理论上被认为是Ⅱ型的终末阶段。
临床表现及体征大多数患者在幼年或青春期时出现疼痛等症状,幼年时多因鞋子对足副舟骨的挤压而出现疼痛,有时也可因足纵弓进行性扁平导致,常伴平足。
足部解剖学(二)骨骼解剖:足部可以大致分为三个关节,分别为一组骨骼和一个和更多的关节组成。
后足由距骨、跟骨、距下关节组成;中足由其余跗骨;包括跗横关节和较小的远端跗间关节组成;前足由跖骨和趾骨组成,包括跗跖关节及其远端的所有关节组成,足由26块错综复杂的韧带、跖腱膜、肌腱、肌肉等软组织形成了稳定的关节结构和足弓结构。
骨与韧带:7块跗骨:距骨、跟骨、足舟骨、内侧、中间、外侧楔骨、骰骨5块跖骨14块趾骨:近节、中节、远节跟骨:最大的跗骨,其前2/3称跟骨体,体的后部短为肥厚、粗糙的跟结节。
跟骨外形有6个面:•上面:通过3个关节面(前、中、后面)与距骨相关节;•前面:与骰骨相关节;•后面:与跟腱止点相关节;•内侧面:有一骨突称截距突,支撑部分距骨头同时为许多韧带的附着点;•外侧面:为骨性隆起,称腓骨滑车,将腓骨长短肌腱分开;•下面:后足主要负重面,为跖筋膜的许多内在肌及韧带的附着点。
舟骨:后面:与距骨头相接;前面:与第1和3楔骨相接;内侧面:有一朝向下方的圆形隆突,称为舟骨粗隆;骰骨:•后面:接跟骨•前面:接第4、5跖骨•下面:有一圆形隆起称骰骨粗隆。
其前方为腓骨长肌膜通过的外侧沟。
楔骨•第1~3楔骨由内至外排列,顺次逐渐减小,第2、3楔骨宽面朝上,第1楔骨窄面朝上,相互嵌合稳定。
跖骨•为短管状长骨,共5块(由内向外依次为第1~5跖骨)趾骨•共14个,除姆趾为两节外,其他各趾均为三节。
趾骨有底、体、滑车之分。
韧带:距跟韧带:o包括距跟前、后、内韧带、距跟韧带外侧束、距跟斜束、距跟骨间韧带等。
o主要作用稳定距跟关节,限制关节的过多内翻和外翻o足背韧带:o包括距舟背侧韧带、分歧韧带、跟骰背侧韧带、楔舟背侧韧带、骰舟背侧韧带。
o主要作用是稳定距跟舟关节、跟骰关节等跗骨间关节的结构。
o足底韧带:▪包括跖长韧带、跖短韧带、楔舟足底韧带、楔骰足底韧带、跟舟足底韧带(弹簧韧带)。
▪主要作用是维持足弓正常形态。
关节▪足部是多关节的部位,多达30余个,主要包括:跗骨间关节(距跟关节、距跟舟关节、跟骰关节)、跗跖关节、跖骨间关节、跖趾关节和足趾间关节。
1.切口和翻皮瓣尸体俯卧位,在踝关节前方垫一木垫,使足底向上,便于解剖。
从第一跖骨头作一横切口,剥离足底皮片。
足底的皮肤与浅筋膜均较坚厚。
特别是在足底跟部浅筋膜形成很厚的脂肪垫,可与皮肤一并翻起。
2.修剥浅筋膜在足底腱膜的内、外侧缘,可见到足底内侧神经皮支和足底外侧神经皮支。
3.仔细修洁浅筋膜(保留浅血管和神经),显露深筋膜。
深筋膜中部增厚称为足底腱膜(跖腱膜)。
在跟结节前方3厘米处切断足底腱膜,刀刃向腱膜面将其剥离,向远侧翻起,可见深面的趾短屈肌。
趾短屈肌内侧有足底内侧动、静脉和足底内侧神经,趾短屈肌外侧有足底外侧动、静脉和足底外侧神经。
4.在跟结节前方切断趾短屈肌,向远侧翻起,查看深面结构有:①足底方肌;②趾长屈肌腱和4条蚓状肌;
③拇长屈肌腱在趾长屈肌腱深面并与其交叉;④足底外侧动脉向前至第5跖骨底附近弯向内侧至第1跖骨间隙处与足背动脉的足底深支吻合形成足底动脉弓;⑤腓骨长肌腱和胫骨后肌腱,前者从足外侧缘至足底,斜向前内行,止于第一跖骨底和第一楔骨:后者从足内侧缘至足底,止于舟骨粗隆、楔骨和第1-3跖骨底。
足部解剖学知识点总结
1.骨骼结构
足部的骨骼结构包括脚踝、跖骨、跗骨和趾骨。
脚踝由腓骨和胫骨上端组成,这两根长管状骨在下端形成了跖骨和跗骨之间的关节。
跖骨是组成脚掌的5个骨骼,而跗骨是组成腿部和足部之间的联合骨。
趾骨则是组成脚趾的骨骼。
2.关节
脚踝关节是由胫腓关节和跖跗关节组成的复合关节。
在行走和跑步时,脚踝关节承担着身体重量的很大一部分,因此它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强度。
另外,趾间关节和跖趾关节也是足部中最重要的关节之一。
3.肌肉、肌腱和韧带
足部包括多个重要的肌肉,如腓骨长肌、腓骨短肌、胫骨前肌和胫骨后肌等。
这些肌肉共同协调工作,使足部的活动更加灵活。
此外,肌腱和韧带也起着支持和稳定足部的重要作用。
4.足弓
足弓是足部骨骼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它由横弓和纵弓组成。
横弓由跖骨和跗骨组成,而纵弓由趾骨和跖骨组成。
足弓的稳定性对于支撑整个身体重量和吸收地面冲击力都非常重要。
5.神经和血管
足部包括很多神经和血管,它们负责向足部的肌肉和组织输送营养物质和氧气。
足部的神经和血管布局非常复杂,需要仔细的解剖学知识才能够理解。
总之,足部解剖学知识是非常广泛和复杂的,对于理解足部的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
在临床实践中,足部解剖学知识也是诊断和治疗足部疾病的重要基础。
希望本篇文章能够帮助读者对足部解剖学有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