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分数的基本性质1
- 格式:ppt
- 大小:923.00 KB
- 文档页数:17
《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说课稿分数的基本性质说课稿分数基本性质说课稿《分数的基本性质》说课稿《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这课选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学习内容,这部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商不变性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它是进一步学习约分、通分的基础。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1、(认知目标)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了解它与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之间的联系。
2、(认知目标)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3、(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和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应用它解决相关的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如何充分发挥、凸显现代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和有效性而又省时省力呢?本课依托网络平台,为学生创设一种大问题背景下的探索活动,以游戏这个学生感兴趣的明线下,借助网络实验室,使学生在一种动态的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从而体验发现真理的曲折和快乐,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体会数学的科学性。
创设“猜想——验证——反思”的教学模式,以“猜想”贯穿全课,引导学生大胆猜想——验证猜想——完善猜想等,从而一步步使分数的基本性质趋于完善。
我设计的具体教学过程如下:第一环节:激趣引入,凸显信息技术的趣味性。
“成功的一半取决于良好的开始”,本课采用了学生感兴趣的电脑游戏和卡通人物作为引子,巧妙地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比较三个分数大小的过程中,学生们各抒己见,坚持自己的观点不动摇,形成了不同观点的矛盾冲突,激发了学生们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这种矛盾的存在为后续的规律发现打下了基础。
小学数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精选3篇)小学数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精选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了解它与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之间的联系。
2.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3.较好的实现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的有效结合。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能熟练、灵活地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师:同学们,为了让你们了解到更多的科技知识,在科技周活动中,学校做了三块科普展板(投影出示教材中的三块展板)。
同学们认真观察,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师:猜想对解决问题很重要,它们到底相不相等?下面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来验证一下。
二、新授师:同学们想了很多好的方法,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生1:我们组是用画图的方法来验证的。
我们先画了三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表示三块展板,把它们分别平均分成2份、4份和8份,再分别去其中的1份、2份和4份涂上颜色(展示学生画的图)。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涂色部分的大小是相等的,所以生2:我们组是用折纸的方法来验证的。
我们先取了三根同样长的纸条,通过对折把它们分别平均分成2份、4份和8份,分别涂色表示(展示学生的折纸情况)。
通过折纸我们组也发现(学生在小组中讨论、验证)师: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同学们现在小组内总结一下,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学生认真讨论)师:同学们汇报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
三、自主练习巩固提高课本第80页1、2、3、题。
其中,第1题引导学生通过涂色和比较,加深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直观感受。
第2题二生爬黑板板演,第3、4 题学生自做。
师巡视指导。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2教学目的: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了解它与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之间的联系。
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与通分知识梳理1、 分数的分类及基本性质(1) 分数的分类:真分数与假分数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称为真分数;例如:45 等。
假分数:分子大于或等于分母的分式称为假分数;例如:54,等。
带分数:带分数是假分数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它由整数和真分数相加得到。
例:1+45 =145 。
(2)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2、约分(1)约分的概念: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它们的公因数,分数的值(大小)不变,这样的过程叫约分。
约分的依据为分数的基本性质。
如:2430 =45(2)最简分数的概念: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只有1的分数称为最简分数。
(3)最大公因数的求法 ①列举法例如:求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12的因数有:1、2、3、4、6、12;18的因数有:1、2、3、6、12、18;12和18的公因数有:1、2、3、6;所以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是:6.② 短除法例如:求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如下图所示):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为:2×3=6 ③分解质因数法如:12=2x2x3,18=2x3x3,公有的质因数是2,3,所以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是2x3=6(4)实际应用当所求量分别与两个(或几个)已知量的因数有关时,可以用公因数或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
3、通分(1)通分的概念:把分母不相同的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大小相等且分母相同的分数,这个过程叫通分。
通分的依据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2)最小公倍数的求法:①列举法例如:求6和8的最小公倍数。
6的倍数有:6,12,18,24,30,36,42,48,……8的倍数有:8,16,24,32,40,48,……6和8的公倍数:24,48,……其中24是6和8的最小公倍数。
②短除法例:用短除法求16和24的最小公倍数;用短除法求6、8、12的最小公倍数。
16和24的最小公倍数是:6、8和12的最小公倍数是:2×2×2×2×3=48;2×3×2×2=24③分解质因数法例如:求6和15的最小公倍数。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案篇一:分数的基本性质教案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75—76页的内容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背景: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分数各个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还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也学习了商不变性质。
在本学期又学习了因数、倍数等概念,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知识,学生已经对分数的意义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对相等的分数也有一定的感受,。
由于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在内容上、语言叙述上具有很大的一致性,有利于促进学习迁移,教师要利用这些知识来帮助学生归纳、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为学习本单元知识打下了基础。
教材分析:《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
该教学内容是以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这些知识为基础的。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建立在分数大小相等这一概念基础之上的。
而两个分数的大小相等,并不意味着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分别相同。
分数的基本性质又是约分和通分的基础,而约分和通分则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因此,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显得尤为重要。
《分数的基本性质》这部分内容,在分数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它既以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大小比较为基础,又与整数除法及商不变的性质有着内在的联系,更是分数的约分、通分的依据,也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法计算、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
因此,分数的基本性质是该单元的教学重点之一。
另外,《分数的基本性质》比较抽象,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
在数学教学中,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对于顺利开展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教材为了引导学生探究得出的分数的基本性质,呈现学生折纸找相等分数活动,并通过一组系列的问题引发学生探究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方法:为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在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过程中,采取猜想、探索,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分层引导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观察、分析、综合、猜测,充分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归纳整理,采取迁移教学法、引导发现法组织教学。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材分析:《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第三个小节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约分和通分的基础,而约分、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
它既与整数除法的商不变性质有着内在的联系,也是后面进一步学习分数的计算、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
这个内容不仅在本单元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学生的后继学习也有重要影响。
因此,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为了引导学生探究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首先要求学生拿出3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用对折的方法分别把它们平均分成2份、4份、8份,并分别把其中的1份、2份、4份涂上颜色,把涂色的部分用分数表示出来。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三个涂色部分的大小,观察、比较后引导学生得出:1/2 = 2 /4 = 4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分数的分子、分母各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接着让学生举出几个相似的例子,由个别到一般,引导学生得出规律,并能运用规律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学生分析:学习本内容之前,学生已清楚地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明确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掌握了商不变性质等知识,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做了知识上的铺垫。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一种规律性知识,分数的分子分母变了,分数的大小会变吗?分数的分子分母如何变化,分数的大小才不变呢?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观察、分析,充分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归纳整理,使学生在这种“变”与“不变”中发现规律。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归纳、概括,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运用性质转化分数。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分数”的第一课时“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材内容包括:分数的定义、分数的表示方法、分数的基本性质及其运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分数的分子、分母及其相互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培养学生运用分数基本性质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分数知识的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分数的基本性质及其运用。
教学难点:分数的分子、分母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分数简化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直尺、挂图。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分数简化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展示一个苹果,将其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2)将这个苹果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多少?(3)引导学生用分数表示这两份苹果,引出分数的定义。
2. 例题讲解(1)讲解分数的表示方法,分子、分母的含义。
(2)通过示例,讲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举例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
(2)引导学生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简化分数。
(2)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分数简化的一般步骤。
5. 巩固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
(2)教师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纠正错误,巩固知识点。
六、板书设计1. 分数的定义2. 分数的表示方法3. 分数的基本性质4. 分数的简化方法七、作业设计(1)$\frac{12}{18}$(2)$\frac{20}{30}$(3)$\frac{45}{60}$2. 答案:(1)$\frac{2}{3}$(2)$\frac{2}{3}$(3)$\frac{3}{4}$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较好,但在分数简化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分子、分母的约分方法掌握不牢,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材解读江夏区实验小学朱媞飞内容简介《分数的基本性质》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数的认识”的一个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
这一内容在分数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在学生学习了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分数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以后学习约分、通分的依据,也是学习分数四则运算的必要基础;正是因为这个内容有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们五年级数学教研组对这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整体解读:一、教材分析(一)、对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教学内容我们参照苏教版《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了知识的横向联系,两种版本的教材都是围绕着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得出与运用,安排了两道例题。
苏教版教材是通过例1、例2两个例题慨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而人教版教材则是通过例1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通过例2运用巩固分数的基本性质。
两者在编排上只有略微的不同,但是两者都是先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比一比等一系列的直观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分数大小相等的算理,然后通过类比,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两种版本的教材都体现了新课标“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的要求。
(二)、我们对教材进行了知识的纵向联系:教材以螺旋递增式编排了这部分内容,共经历了4个阶段:(1)十进制分数的认识阶段。
在四年级学生初步认识了十进制分数的含义,教材着重从“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分数的另一表现形式”入手,让学生知道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分数与小数的联系,为本单元学生分数小数的互化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2)商不变的规律认识阶段。
四年级教材中安排了“商不变的规律”的学习,这一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放手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去发现规律,然后引导学生交流,使学生全面了解商不变的规律的同时,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小学数学公开课《分数的基本性质》听课有感心得体会评课稿《分数的基本性质》听课反思今天(XX年4月26日)下午,进修学校领导一行七人来校指导教学活动,也是本学期开学以来第一次来校听课指导。
第二节课在五年三班听了《分数的基本性质》课堂教学。
执教教师通过复习除法的基本性质,结合课前预习,导入新课的。
新课的讲授是通过观察折纸来进行的。
用三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分别折出1/2、2/4、4/8,并用阴影表示出来。
然后组织小组同学观察折出的三个阴影图形,开展讨论,得出三个分数相等的结论,也就出现了1/2=2/4=4/8。
通过观察这三个分数分子分母的变化,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最后进行巩固练习。
从整节课的设计看,教师设计的很巧妙,一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通过师生互动解决问题,完成教学目标。
在细节是有两点值得商榷:一是引入新课时用的应该是“商不变的性质”,而不是“除法的基本性质”,并且在这个环节浪费了太多的时间。
让一环节主要是通过做题唤起学生对“商不变性质”的记忆,为下面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做铺垫。
二是主要问题的设计缺乏准确性。
在观察1/2=2/4=4/8时,由于教师问题设计的不准确,导致学生答非所问,耽误时间,影响教学效果。
给我的启示:本节课也可以用以下两种方式导入。
①从“商不变的性质”导入。
课前复习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及商不变的性质,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有2÷4=4÷8(被除数乘2,除数也乘2后,得到的新除法算式和原来的除法算式相等),再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猜想到可能有2/4=4/8。
然后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进行验证。
(验证的方法可以是折纸,也可以用除法计算结果。
)从特殊到一般,是不是所有的分数都具备这样的性质呢?学生可以自己举例进行验证。
最后得出结论。
②可以从比较分数大小来引入新课。
教师创设故事情境,引出1/2和2/4谁大谁小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验证,方法还可以是上面的两种方法或者更多的方法。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8课时《分数的基本性质(1)》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分数的基本性质(1)是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的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即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这一性质是分数运算的重要基础,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的概念和简单的分数运算,对于分数的认知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学生对于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和运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各有差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不同的关注和指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够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和思考,学生能够培养数学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够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2.教学难点:学生对于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和运用,特别是对于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的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操作法、交流分享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操作卡片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复习分数的概念和分数的简单运算,引导学生进入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学习。
2.探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
3.交流: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和理解,教师引导和总结分数的基本性质。
4.运用:学生进行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