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流域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2
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现状与治理的新建议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现状与治理的新建议太湖是我国重要的淡水湖泊之一,位于长江流域上游,涉及江苏、浙江和上海等地,其发展和保护对于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长期的无序发展和不合理利用,太湖流域的水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已经成为该区域的突出问题。
本文将就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新的治理建议。
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化学污染:太湖流域的废水排放量大,不同类型的工业和农业活动导致大量的化学物质进入水体。
其中,农业使用农药和化肥过多,使得太湖流域的农田径流中含有大量的农药残留和养分物质,导致太湖水域富营养化的问题比较严重。
另外,工业废水排放的有机物、重金属物质等也对太湖的水质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二、生物污染:过量的养分物质导致太湖水域内的蓝藻和水华暴发频繁,这种水华不仅影响了水质,还严重影响了太湖流域的生态系统。
水华繁殖期间释放的有毒物质可能对水生动植物造成永久性损害,以及相关产业的损失。
此外,太湖流域的非法捕捞和不合理养殖也对生物多样性和水生植被造成了极大破坏。
针对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现状,应采取以下治理建议:一、加强水体监测与控制:需要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网络,及时掌握太湖流域水质变化,为治理提供准确数据。
同时,加强与长江局的协调,对流域内的排污口进行跟踪监控,并严格执行国家排放标准,对违规排放者进行严厉的处罚,形成强大的震慑力。
二、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通过农田排水网络的优化调整,减少农业养分和农药物质的流失。
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鼓励使用有机肥料和合理利用化肥,控制农药使用量。
三、加强工业企业环保治理:对截留能力差、污染物排放量大的企业进行重点监管,推动企业提升污染物处理技术,减少重金属和有机物排放。
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推动绿色制造,减少水环境污染。
四、加强生态系统恢复和保护:加强太湖流域湿地的保护,通过恢复湿地功能来净化太湖周边环境。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贯彻执行《太湖流域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加强太湖流域水资源的保护、利用和治理,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太湖流域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本实施细则适用于太湖流域内的水资源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水工程建设和水事活动等各项工作。
第三条太湖流域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全面规划、统筹兼顾、保护优先、兴利除害、综合治理、科学发展的原则;(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三)依法行政、公开透明的原则;(四)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第二章水资源管理第四条太湖流域管理机构应当根据国家水资源战略规划,结合太湖流域水资源特点,制定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
第五条太湖流域实行取水总量控制制度。
取水单位应当依法取得取水许可,按照取水总量控制指标和年度取水计划进行取水。
第六条太湖流域管理机构应当根据取水总量控制指标,结合年度预测来水量,于每年2月25日前向两省一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下达年度取水计划。
第七条取水单位在取水过程中,应当采取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
第八条太湖流域实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取水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缴纳水资源费。
第三章水污染防治第九条太湖流域实行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制。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水污染防治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水污染防治任务和责任。
第十条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应当遵循以下要求:(一)优先保护饮用水水源;(二)严格控制工业污染;(三)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四)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五)实施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
第十一条太湖流域实行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排放重点水污染物的单位应当依法取得排污许可证,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规定排放污染物。
第十二条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应当加强监测和监管,及时发现和查处水污染违法行为。
第四章水生态保护第十三条太湖流域水生态保护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二)维护水生态平衡、恢复水生态功能的原则;(三)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水生生物资源的原则。
太湖流域水文数学模型太湖流域位于上海市和江苏省之间,流入太湖的江河系统形成了千年湖泊,如今正受到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太湖流域的水文环境正发生着极大变化。
为预测和控制太湖流域的水文情况,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技术研究所(SIAT)专家将实验室和地面监测的水文数据整合入太湖流域水文数学模型(TWRM),实现了预测太湖流域的水文情况的功能。
太湖流域水文数学模型以太湖流域18个流域为基本单位建立了一个水文模拟系统,并以水文模拟软件为基础,建立了太湖流域由模拟水库、模拟河道共同构成的水文模型网络,包括18个模拟水库、16个模拟河道、2个水文模型沟槽、37个水文模型节点等。
太湖流域水文数学模型的水文建模主要包括模拟水库、模拟河道和水文模型沟槽三部分。
模拟水库模拟了太湖流域18个水库的汇流情况,模拟河道模拟了汇流过程的流量、水位及其他水文参数,水文模型沟槽模拟了太湖流域汇流过程间的水量变化,进而确定太湖流域内各个水库水位及其演变趋势。
太湖流域水文数学模型主要采用模拟水库进行水量预测,利用数值模型预测湖泊水位以及湖泊形态的变化,并使用退化模型对水位的变化进行模拟。
通过使用三维水文模型,可以准确地分析水位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趋势,从而实现预测太湖水位、水流量和全流域水文情况及其动态、气候变化等的功能。
太湖流域水文数学模型的发展对于预测和控制太湖流域水文环境变化,有着极大的意义。
通过模型,可以准确地预测太湖流域各水库水位和其它水文参数,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维持其长期水资源安全。
同时,太湖流域水文数学模型的建立也为太湖流域的水质研究奠定了基础,可以有效地准确地计算和模拟太湖流域的水质参数,为司法和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太湖流域水文数学模型的准确性高,能够准确地模拟太湖流域水文环境各参数变化,为实现太湖流域水资源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为太湖流域水质研究等各项水文工作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太湖流域的主要农作物有哪些,是什么气候类型
太湖流域的主要农作物为水稻、油菜。
太湖流域成为“鱼米之乡”的自然原因:气候较湿润,河流和湖泊众多、土壤较为肥沃、灌溉条件较优越。
太湖流域孕育众多城镇的有利条件:农副业、手工业较发达,且水路较多,因此为民间的贸易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一、太湖流域的主要农作物有哪些
太湖流域的主要农作物有水稻、油菜等。
太湖流域成为“鱼米之乡”的自然原因:太湖流域的气候较为湿润,其河流、湖泊众多,并且地形以平原为主,因此该地区具有肥沃的土壤以及优越的灌溉条件,故适宜种植农作物。
太湖流域孕育众多城镇的有利条件:该地区的农副业以及手工业比较发达,而且水路四通八达,因此为民间的贸易来往提供了比较便利的条件。
二、太湖流域是什么气候类型
太湖流域的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太湖流域位于中纬度地区,而中纬度地区属于湿润的北亚热带气候区,该气候具有明显的季风特征(四季分明),比如冬季会有冷空气入侵,而且类型多为北风
(寒冷干燥);春夏相交的时间段该地区的暖湿气流会北上,当冷暖气流相遇时会形成持续的阴雨天气,俗称“梅雨”,而且此时往往容易引发洪涝灾害;进入盛夏后其气候会受到副热带高压的控制,此时天气较为炎热,但由于时常会受到热带风暴和台风的影响,因此有时会出现暴雨狂风的灾害天气。
太湖流域无锡地区综述无锡地区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狍子重案组王婷婷杨悦赖楷佳马丹阳孙华欣目录1 太湖流域与无锡地区概况及水资源利用现状 (2)1.1太湖流域概况 (2)1.2太湖流域中心区域概况 (2)1.3无锡地区概况 (4)1.3.1气候地形概述 (4)1.3.2水系水网概况 (4)1.3.3 无锡市城市功能区与水资源利用现状 (5)1.3.2.1农业用水 (6)1.3.2.2工业用水 (6)1.3.2.3生活用水 (6)2 无锡市水资源保护与存在问题 (7)2.1无锡市的水资源功能区划分及其保护 (7)2.1.1水功能区阐述 (7)2.1.2无锡地区功能区划体系 (7)2.1.3太湖流域和江苏省主要水资源保护政策和措施 (8)2.1.4太湖流域无锡地区主要政策措施 (9)2.1.4.1总体政策概述 (9)2.1.4.2具体法律法规体系 (9)2.2无锡市的水资源利用存在问题 (10)2.2.1山林区保护水资源牺牲经济发展 (10)2.2.2生态补偿机制立法进程相对落后 (10)2.2.3生态补偿机制完善迫切性凸显 (10)3无锡市现行水资源的补偿及保护模式 (10)3.1无锡地区现行水资源补偿模式及运行现状 (10)3.1.1省际太湖保护补偿基金 (11)3.1.2无锡市际保护区域补偿方案 (11)3.1.3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的补偿机制 (12)3.1.4通过经济补偿取得的基金的使用和新一轮补偿 (14)1 太湖流域与无锡地区概况及水资源利用现状1.1太湖流域概况太湖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南缘,是长江流域五大重要淡水湖之一,属长江下游水系。
太湖横跨江、浙两省,北临无锡,南濒湖州,西依宜兴,东近苏州。
湖泊面积2427.8km2,水域面积为2338.1km2,湖岸线全长393.2km。
太湖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湿润,属季风气候。
其西和西南侧为丘陵山地,东侧以平原及水网为主。
河港纵横,河口众多,有主要进出河流50余条。
太湖流域腹部地区水系结构、河湖连通及功能分析共3篇太湖流域腹部地区水系结构、河湖连通及功能分析1太湖流域位于中国东部,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也是东亚的重要淡水资源区。
腹部地区是太湖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系结构与河湖连通对太湖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太湖流域腹部地区的水系结构、河湖连通及其功能进行探讨。
太湖流经江苏、浙江两省,总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
太湖本身是一个宽阔的湖泊,由西北部的洞庭湖连接而来,连接着东南部的长江。
太湖流域总面积约36.8万平方公里,以苏州河、太浦河、黄浦江等为主要干流。
而在这些干流的支流和河网上,又形成了诸如太湖支流、周庄河、浒墅河、清凉河等水系。
太湖流域腹部地区的水系结构比较复杂,主要由苏州河、太浦河、黄浦江等干流和太湖支流、周庄河、浒墅河、清凉河等多条支流组成,形成了一个互相交错的河网。
其中,苏州河是太湖流域重要的干流之一,发源于嘉兴市,全长186.5公里,是近代中国最早开通的运河之一。
太湖支流是太湖流域内的重要支流之一,流经苏州、无锡等地,发源于苏州市东部,全长约110千米。
这些河流和湖泊的连接不仅使得水域面积增加,而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为太湖的养护提供了支持。
太湖流域腹部地区的河湖连通对太湖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河湖连通可以增加太湖水域面积,改善水质,提高水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同时,它还可以促进太湖周边地区的交通,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
比如钓鱼台旅游区位于太湖流域的腹部地区,是全国著名的休闲度假胜地之一,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游玩。
在河湖连通的过程中,太湖流域腹部地区的河湖功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
一方面,在水资源的利用方面,太湖流域腹部地区的河湖可以为农业灌溉、城市供水等提供良好的水源条件;另一方面,它还可以提供渔业资源,满足当地人的生活需求。
更重要的是,太湖流域腹部地区还承载着一系列的文化遗产,如周庄古镇等,为当地的历史人文遗产提供了一种保护形式。
太湖流域保护修复行动实施方案一、背景和目标太湖作为中国第三大淡水湖泊,对于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近年来由于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水等问题,太湖流域的水质逐渐恶化,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
为了保护太湖流域的生态环境和推动水质的修复,制定并执行一套行之有效的保护修复方案至关重要。
本实施方案的目标是:1. 提高太湖流域水质,使之达到或超过国家和地方水质标准;2. 保护太湖流域的生态系统,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保持;3. 减少污染源的排放,控制农业、工业和城市生活污水等非点源污染;4. 加强太湖流域的环境监测和治理能力;5. 提高公众对太湖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
二、行动方案为实现以上目标,应采取以下行动措施:1. 强化法律法规和监管措施:a. 完善太湖流域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责任分工和法定标准;b. 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严惩污染源和责任单位;c. 建立健全太湖流域的环境监测和执法体系。
2. 加强源头控制和污水处理:a. 推行农田面源污染综合治理,采用科学合理施肥和农药使用;b. 加强工业企业和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管理,确保达标排放;c. 加强非法生产和排污行为的查处力度。
3. 促进生态恢复和修复:a. 加大湿地保护和恢复力度,修复湿地生态系统,提升生态功能;b. 积极推进水生态系统的修复和改善,保护和繁育湖泊生物资源;c. 积极推动水环境技术创新和生态工程应用,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4. 持续推进科研和宣传教育:a. 加强对太湖流域环境问题的科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b. 加强公众参与和意识教育,提高公众对于水环境保护和修复的重视程度;c. 推广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鼓励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三、实施及监督1. 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和时间表,明确行动方案的具体措施、责任主体和时间节点;2. 加强协调机制,确保行动方案的跨部门、跨区域合作;3. 加强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纠正措施;4. 定期发布太湖流域水质和生态环境状况,提高信息透明度;5. 根据实施情况,及时修订和完善措施,保持行动方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太湖流域“一湖两河”水行政执法联合
巡查制度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太湖和太浦河、望虞河(以下简称“一湖两河”)的管理和保护,发挥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以下简称太湖局)和江苏、浙江、上海(以下简称两省一市)水行政执法队伍的合力优势,及时发现、制止各种水事违法行为,维护正常的水事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水政监察工作章程》(水利部令第13号),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一湖两河”水行政执法联合巡查,是指太湖局水政监察队伍和两省—市水政监察(包括水务执法,下同)总队及“—湖两河”沿线水政监察队伍在“一湖两河”管理范围内联合开展的水行政执法巡查。
联合巡查包括:太湖局水政监察总队和两省一市水政监察总队联合巡查;太湖局直属水政监察支队和地方水政监察支队联合巡查。
第三条联合巡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未经审查同意或未按审批要求,在管理范围内兴建各类建设项目;
(二)未经审查同意或未按审批规定的范围和作业方式在管理范围内取土、采砂等;
(三)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妨碍行洪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从事影响河势稳定、危害河岸堤防安全和其他妨碍河道行洪的活动;
(四)在管理范围内倾倒垃圾、渣土,弃置、堆放阻碍行洪的物体和种植阻碍行洪的林木及高秆作物,擅自围垦河道,围湖造地、圈圩养殖等;
(五)侵占、毁坏水工程及堤防、护岸等有关设施,毁坏防汛、水文监测、水文地质监测设施等;
(六)在水工程安全保护范围内,从事爆破、打并、取土等影响水工程运行和危害水工程安全的活动;
(七)未经批准,擅自新建、改建或者扩大取水口、排污口及违法排污;
(八)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四条太湖局水政监察总队每年与两省一市水政监察总队开展一次联合巡查,并根据需要对流域省际边界水事矛盾敏感地区开展不定期联合巡查。
水政监察支队每年至少开展两次联合巡查,由太湖局水政监察总队组织,具体由太湖局直属水政监察支队负责实施。
太湖局直属苏州管理局水政监察支队(以下简称太湖局苏州支队)与有关地方水政监察支队对太浦河、望虞河及太湖苏州区域开展联合巡查;太湖局直属水文水资源监测局水政监察支队(以下简称太湖局无锡支队)与有关地方水政监察支队对太湖无锡、常州和湖州区域开展联合巡查。
各有关水政监察大队参加。
第五条联合巡查应事先协商制定联合巡查方案,确定巡查重点、方式、时间、路线和巡查人员等。
第六条参加联合巡查人员应按照水行政执法的要求,严格巡查纪律,规范巡查行为。
第七条联合巡查时,应做好巡查记录,填写《太湖流域“一湖两河”水行政执法联合巡查登记表》,并分别存档。
第八条联合巡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提出处理意见或建议。
根据管理权限,对违法事实清楚但情节轻微的行为,按照《行政处罚法》简易程序当场处理,并于5日内将处理决定报本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或单位备案;其他违法行为,按照《行政处罚法》一般程序立案查处。
对重大或有特殊影响的水事违法事件,应填写《太湖流域“一湖两河”重大或有特殊影响水事违法案件报告表》,并连同现场照片、录像和其他有关资料于3日内分别上报各自水政监察总队。
第九条水政监察支队联合巡查结束后于10日内分别写出巡查报告并上报各自的水政监察总队。
报告内容包括巡查人员组成、巡查时间、巡查范围、巡查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的措施或建议等。
各水政监察总队不定期编发情况通报。
第十条太湖局和两省一市水政监察队伍在依法查处“一湖两河”管理范围内的水事违法行为时,应相互支持,相互配合。
联合巡查中发现的水事违法行为,且管理权限属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太湖局及太湖局水政监察总队实行个案督办。
第十一条太湖局每年组织召开—次联合巡查联席会议,总结、研究和部署年度工作,并适时表彰先进。
第十二条太湖局水政监察总队会同两省一市水政监察总队不定期举办水政监察人员培训班,召开水行政执法工作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提高水行政执法队伍执法能力和水平。
第十三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