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联邦预算法
- 格式:doc
- 大小:116.00 KB
- 文档页数:21
德国预算管理及审查监督的几点启示作者:段发达来源:《人大研究》2013年第09期德国是联邦制国家,分为联邦、州和地方政府,德国联邦和州预算各自独立,有权决定自己的收入和支出。
联邦预算的编制、执行权属于行政权,归属于联邦财政部;预算审批决定权属于预算权,归属于联邦议会;预算监督权分属于联邦财政部、联邦审计署和联邦议会。
联邦议会设置了预算委员会,负责预算审查监督的具体工作。
笔者认为,德国在预算管理及审查监督方面有一些好的做法,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学习借鉴。
一、德国联邦预算审查监督的基本情况(一)联邦议会对预算的审查批准。
德国联邦年度预算从编制到审批通过,前后需要近1年时间。
每年1月份开始,财政部长向各职能部门发布财政通告,提出下一年度预算编制的基本要求,到7月初,联邦内阁审批通过联邦财政部起草的预算草案,由联邦总理提交联邦议会和联邦参议院,进入审查批准的流程。
每年的7月份至8月底,议会夏季休假期,议员在休假前会收到预算草案材料。
9月份,预算草案在联邦议会进行“一读”,财政部长介绍预算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向,议员对预算进行原则性审查,同时,联邦参议院对预算草案也进行审议,并将修改建议提交给联邦议会。
随后至11月中旬,联邦议会预算委员会成立预算草案审查报告小组,对各部门的预算草案进行审查,分别与各职能部门商谈,进行逐项审查,提出修改建议,形成建议书提交联邦议会。
之后,联邦议会对预算草案进行“二读”,经过辩论,再对预算草案逐个进行审议、作出修改并投票表决。
预算草案在联邦议会“三读”表决通过后,交由联邦参议院审议表决。
12月底之前,经两院审批通过的预算法案由联邦财政部长、联邦总理、联邦总统联合签署,在联邦法律公报上以法律的形式予以公布,次年1月1日预算法案正式生效。
(二)联邦议会对预算执行的监督。
联邦议会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主要依托于联邦审计署的审计报告,主要体现在审查决算的过程中。
德国联邦审计署独立于立法、司法、行政部门,依法独立进行审计,相当于法院类似的组织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审查政府预算管理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和经济性原则,从审计专业角度向政府和议会指出行政管理工作中的主要缺陷与不足。
本文考察了德国政府采购救济制度,并对我国政府采购纠纷调解制度的建构提出建议。
德国政府采购法律救济制度对我国相关制度构建的启示文/谢立斌 朱业清政府采购争议的处理是否可以适用调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相关域外经验往往能够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本文考察德国政府采购救济制度,并对我国政府采购纠纷调解制度的建构提一些粗浅看法。
一、德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概述德国政府采购法传统上属于预算法的范畴。
预算法的目的是提高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率,避免浪费。
预算法是国家组织的内部法,不产生外部效力,服务于公共利益,不确立个人的权利。
按照这一思路,参与政府采购的供应商不享有法律救济请求权。
欧洲一体化进程致力于建立共同市场,对德国传统的政府采购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欧共体将政府采购纳入共同市场框架,于20世纪90年代制定了一系列政府采购指令以消除成员国之间的壁垒,以保障企业跨境参加政府采购。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欧共体的这些指令规定供应商享有寻求法律救济的权利。
对于有待于成员国通过国内立法予以落实的这些指令,德国的态度比较消极,继续坚持在预算法框架内规范政府采购,迟迟没有制定相应立法来执行欧共体指令。
1995年,欧洲法院在一个判例中责令德国建立保护供应商的法律救济制度,这才迫使德国启动相应立中国政府采购2019年第01期75法进程。
1999年,德国修改《反竞争限制法》,在其中增加了第四篇(第99条~第129条),专门规定了金额超过规定门槛值的政府采购适用的招标审查程序。
从此以后,超过门槛值的政府采购,适用《反竞争限制法》第四篇的规定,供应商可以针对政府采购行为寻求救济。
有关法律救济包括首要救济和次要救济:所谓首要救济,是指以追求成交为目的的救济;次要救济则是指供应商不再有机会与采购人成交的情况下寻求的损害赔偿救济。
下文分别对首要救济和次要救济进行梳理。
二、首要救济招标审查所(Vergabekammer)和州高等法院招标法庭进行的审查是首要救济。
德国的财政体制及财政平衡机制(二)2.州对所辖地方政府的财政平衡。
为使州内各地方政府之间财政收支水平比较接近,州对所辖地方政府进行转移支付,包括一般性财政拨款和指定用途的拨款。
一般性财政拨款不限定具体用途,地方可自由支配使用,约占州对地方财政拨款的70%.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一般性拨款中半数按照地方税收能力指数和需求指数计算(类似于后面各州之间财政横向平衡的有关办法),占州对地方纵向拨款的50%以上。
(2)行政开支补贴拨款。
按各地方政府管辖人口计算,如巴伐利亚州执行年度人均定额为55马克。
横向财政平衡的实现由联邦按照统一的公式计算出各州的平均财力后,再确定各州财力的强弱和转移支付的水平。
德国州际财政平衡的资金主要来自两个部分:一是增值税中由州分享的1/4部分(其余3/4按每州人口数量直接分配给各个州);二是财政较富裕的州按计算结果直接划拨给较穷的州的资金。
其计算办法为:三大共享税中的公司税(根据所在地原则)和所得税中的工资预扣税(根据居住地原则)中,有一部分要自动向其他地区流动。
而增值税的75%根据居民数,25%根据经济能力分配进行横向转移。
具体地讲,州际间财政平衡分配包括四个环节:一是测算各州财政能力指数。
各州的财政能力由州本级的税收收入反映,包括州的专享税收入,以及共享税中属于州和地方收入的部分。
测算时,专享税收入如实计算;共享税中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按既定比例计算州应得部分。
增值税由州分享部分的3/4按各州居民人数分配,即计算出人均增值税收入额,乘以各州居民数进行分配;然后再将1/4增值税进行横向分配。
州内地方级的税收按其实际收入的50%计入州经济能力指数测算。
对某些州的特殊负担,如边境州的边境建设费用、港口城市的港口维护费用,可在其税收总额中扣除。
因此,各州财政能力指数=该州税收总额+该州所辖各地方政府税收总额×50%-海港城市的海港维护费收入及边境州的边境建设费用二是测算财政平衡指数。
德国财政平衡法第一部分联邦与州以及州与州之间的税收分配§1 联邦与州在增值税中所占比例(1)1996年及1997年联邦与州在增值税收入中分别占50.5%和49.5%。
与1995年相比,联邦与州分别降低和上升了5.5个百分点。
这样有利于解决联邦州平衡中带来的新问题。
在联邦财政部业务统计基础上,1998年以后,这一比例将根据现行所得税法第62条至第78条,按照所承担的经济义务变化进行调整,联邦承担74%,州承担26%。
这种增值税收入分配适用于所有在参股额有效期内的利息收入或偿还资金。
(2)联邦政府津贴的50%由联邦(政府)根据德国统一基金法第6章第二部分第一条,从各州增值税收入部分收取,即每年21亿马克。
各州所缴纳费用中,50%按照各个州当年6月30日居住人口数量,50%按照联邦州财政能力进行分配。
柏林所缴费用没有包括基本法还未生效地区居住人口,只考虑了指定地区人口因素。
暂时根据第二部分§14按月计算其联邦进口增值税。
第一章到第三章对于勃兰登堡、梅克伦堡、萨克森、萨克森—安哈特及图林根州无效。
(3)作为过渡,由于一些原来财力较弱的勃兰登堡、梅克伦堡、萨克森、萨克森—安哈特及图林根等联邦州的参与,对有关州的比例进行了较大调整。
根据第2条1995年提高或降低了各州的缴费额:巴登-符腾堡 +183 000 000马克巴伐利亚 +210 000 000马克不来梅 -55 000 000马克汉堡 +30 000 000马克黑森 +180 000 000马克下萨克森 -532 000 000马克北莱菌-威斯特伐伦 +317 000 000马克萨尔兰 -53 000 000马克斯来斯威-豪斯坦 -131 000 000马克1996-2000年对第2条所提到的缴纳费用额在1995年基础上降低5%,2001年到2005年各降低15%。
§2 联邦州之间增值税收入的分配(1)根据第一部分§1,各州增值税收入75%按人口分配,25%按本条例第二部分的规定分配。
德国、英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一、德国、英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介绍(一) 两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及适用德、英两国同属欧盟成员,在政府采购方面,除要遵守本国法律规定外,还必须遵守欧盟的规定。
此外,德、英两国都是WTO《政府采购协定》(GPA)的成员,因此在政府采购方面还要遵守GPA的相关规定。
欧盟有关政府采购的规定主要是政府采购方面的欧盟指令。
政府采购方面的欧盟指令主要包括欧盟委员会1992年颁布的《关于协调公共服务采购程序的指令》(93/36/EEC)、1993年颁布的《关于协调公共货物采购程序的指令》(93/36/EEC)和《关于协调公共工程采购程序的指令》(93/37/EEC),欧洲议会和欧盟委员会2004年重新颁布的《关于协调公共工程、货物和服务采购程序的指令》(2004/18/EC)和《关于协调供水、能源、交通和邮政服务程序的指令》(2004/17/EC)等。
欧盟仍在不断更新修订其政府采购领域的法律法规,使其能够跟上时代步伐,适应现代采购的需要。
德国是联邦制国家,地方在立法、财政方面具有较大的自治权,德国政府采购方面的国内法律除联邦法律外、还包括州和地方等不同层次的法律法规。
德国政府采购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反对限制竞争法》、《公共采购条例》、《公共合同定价条例》、《产品和服务合同条款标准准则》、《自由服务合同标准准则》等。
英国早在1782年就初步建立了政府采购制度,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特别是1973年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以后,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政府采购体系和运作规则。
英国的政府采购法律法规比较健全,国内法主要包括一般合同与商业法律和政府采购的专门法律规定等。
(二)两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的原则及政策要求公开、透明、效率、竞争等原则是德、英两国政府采购的基本原则,目标是实现政府采购的物有所值(value for money),即政府采购不仅要追求直接采购成本最低,还要力求采购商品、工程在实际运行中的维持和维护成本最低,总之,要使纳税人的钱得到最有效的使用。
德国预算管理制度一、德国预算管理制度的组成结构德国预算管理制度的组成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财政宪法:德国《基本法》规定了德国联邦政府的预算编制和执行原则,包括公共财政收支平衡、预算制度的民主监督等内容。
2. 预算管理法:德国的预算管理法规定了政府预算编制的程序和内容、预算执行的方式和监督机制等具体规定,确保政府的预算合法合理。
3. 预算程序:德国的预算程序包括编制阶段、执行阶段和监督阶段,其中编制阶段包括政府预算草案的制定、审议和批准;执行阶段包括预算执行计划的制定和执行,监督阶段包括审计和监督机构对政府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
4. 预算制度:德国的预算制度包括年度预算和中期财政规划,年度预算是政府经济、财政政策原则的具体体现,而中期财政规划则是政府预算的长期规划框架,用于指导政府的长期财政规划。
5. 预算单位:德国政府各级部门和机构都设立了预算单位,负责编制、执行和监督预算,确保各项预算资金的合理使用和绩效评价。
以上是德国预算管理制度的主要组成结构,下面将详细介绍德国预算管理制度的主要特点和运作方式。
二、德国预算管理制度的主要特点1. 公共财政收支平衡:德国的预算管理制度强调公共财政收支平衡原则,确保政府的财政收支平衡,避免财政赤字和负债问题。
2. 预算透明度:德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注重预算的透明度,政府部门和机构要及时公布预算执行情况和财务报表,接受社会监督。
3. 预算控制:德国的预算管理制度建立了严格的预算控制机制,包括财务监督机关对政府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和审计,确保预算的执行合法合理。
4. 绩效评价:德国的预算管理制度注重绩效评价,政府各部门和机构要根据绩效评价结果进行预算编制和执行,确保公共财政资源的有效利用。
5. 预算民主监督:德国政府预算必须经过国会审议和批准,确保政府预算符合民意和国家利益,保障财政稳定。
以上是德国预算管理制度的主要特点,下面将介绍德国预算管理制度的运作方式。
独具特色的德国式财政分权德国经济和社会事业之所以快速复兴并走上繁荣的道路,部分归因于德国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有利的国际环境,部分则应归于德国找到了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社会市场经济体制。
作为该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式财政分权对提高欠发达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增进居民福利,增强国家整体竞争力与凝聚力功不可没。
德国式事权划分:根据公共产品层次性界定政府责任。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对各级政府间事权按照公共产品层次性作了原则规定:凡是涉及整个国家利益,需要全国统一行动才能实现的事务均属于中央政府;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事务则由地方政府具体负责;对于一些特殊的事务,由两级以上政府共同承担。
据此,联邦和州政府分别承担各自任务所需的公共支出,即联邦承担的事权职责由联邦安排支出,各州或地方承担的事权职责由各州或地方安排支出,体现了政府事权分配与支出负担之间分摊的一致性。
具体而言,德国联邦政府主要负责国防、外交、联邦行政、联邦财政管理和国家海关事务、社会保险和其他社会补助、重大科研计划等,联邦货币的发行与管理由德意志联邦银行承担。
州政府的事权责任主要集中在州辖区内的社会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事业、法律事务和司法管理、州行政事务和财政管理等。
出于效率及成本考虑,经立法机关批准,联邦空中交通、水道航运、公路等管理任务也可由相关的州政府来负责。
地方政府主要提供地方性公共产品,如地方公路与公共交通事务、水电和能源供应、地方性学校管理、博物馆、医院管理、住宅建设与城市发展规划等与当地居民生活方面密切相关的事务。
德国式事权划分明晰规范,有利于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减少了很多矛盾,避免相互扯皮现象。
德国式财权划分:独特的分税模式保障地方政府拥有稳定收入。
德国《基本法》明确要求,要在全国范围内提供大体相当的生活条件,各州都应为居民提供水平基本相同的公共服务。
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保证每个州的财政实力较为接近,即财力的基本均等化,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州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不至于太悬殊。
德国联邦预算法1969年8月19日(《联邦法律公报》第一部分第1284页)根据1997年12月22日的法律第2条的规定最近一次修改(《联邦法律公报》第一部分第3251页)第一部分关于预算案的一般规定第1条预算案的确定应在每个会计年度开始前,通过《预算法》对一个或两个预算年度(按年度分开)确定预算案。
只有总体计划(第13条第4款)是与《预算法》一起颁布的。
第2条预算案的意义预算案有利于确定和满足财政需求,在批准期间,为完成联邦的任务,预计有必要提出上述财政需求。
预算案是预算执行和经济执行的基础。
在编制和执行预算案时,应考虑总体经济平衡的要求。
第3条预算案的作用(1)预算案授权行政机关给付支出并承担义务。
(2)既不得通过预算案设立债权或者债务,也不得通过预算案取消债权或者债务。
第4条预算年度会计年度(预算年度)为历定年度。
联邦财政部可以针对每个具体领域作出其他规定。
第5条一般行政规定,临时的和最终的预算执行和经济执行有关本法以及临时的和最终的预算执行和经济执行的一般行政规定由联邦财政部发布。
第6条支出的必要性和债务授权在编制和执行预算案时,只考虑为完成联邦或州的任务所必需的支出和承担在未来年度给付支出的义务的授权(债务授权)。
第7条经济性和节约性,成本和效率核算(1)在编制和执行预算案时,应重视经济性和节约性原则。
此类基本原则使人们有义务对以下情况进行审查,即可以在多大程度上通过将任务分配出去和非国有化或者私有化来完成国家任务或者服务于公共目的的经济行为。
(2)对所有具有财政效力的措施,均须进行经济性调查。
在适当情况下,也应使私人投标人有机会阐述他们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同样好地或者是更好地完成国家任务或者服务于公共目的的经济行为(利益通知程序)。
(3)在适当领域应引入成本和效率核算机制。
第8条全部补偿原则所以收入均应用于补偿所有支出。
只有在法律有规定或预算案允许的情况下,才允许将收入只限于用于特定用途。
第9条预算专员(1)每个管理收入或支出的行政机构均应设置一名预算专员,但行政机构的领导亲自承担这项任务的除外。
预算专员应直接下设在机构的领导之下。
(2)预算专员应负责提供制定财政规划和预算案草案(概算)所需要的文件,并负责执行预算案。
另外,预算专员应参与所有具有财政意义的措施。
在执行预算案中,预算专员可以委托他人完成这些任务。
第10条通知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1)联邦政府应在其法律提案包括《基本法》第59条第2款规定的条约以及欧洲共同体条例和指令草案后附上有关上述文件对联邦、各州、乡镇(乡镇联合会)的预算案和财政规划的影响的概况。
此外还应说明,以什么方式来补偿联邦增加的支出。
第1句和第2句的规定同样适用于联邦参议院提交的议案。
(2)联邦政府应将预算发展中的任何重大变化及其对财政规划的影响通知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
(3)联邦政府应协助那些准备提交减少收入或增加支出的议案的联邦议院议员们查明其财政影响。
第10条a需要保密的事项(1)对于其使用应保密的支出,预算案可以规定,由联邦审计署按照《联邦审计署法》第19条第1句第1项或第2项的规定进行审计。
(2)出于绝对保密原因,在例外情况下,联邦议院可以在批准经济计划的预算立法程序中通过一个由预算委员会委员组成的委员会(信任委员会)批准应按需保密的经济计划加以管理的支出,该机构由联邦议院在任期内根据1978年4月11日的《关于议会对联邦情报活动的监督的法律》(《联邦法律公报》第一部分第453页)第4条第2款和第3款的规定选举产生。
联邦财政部应将情报机构和Marienthal机构的经济计划提交信任委员会批准,但联邦议院另有其他规定的除外。
信任委员会应及时通知预算委员会此类经济计划的总金额。
信任委员会委员有义务对其在委员会工作期间所知道的所有事项保密。
(3)根据《联邦审计署法》第19条第1句第1项的规定,在第2款规定情况下,联邦审计署进行审计,并将其对年度决算以及预算执行和经济执行的审计结果通知信任委员会、主管的联邦最高行政机关和联邦财政部。
经要求,主管的联邦最高行政机关应通知联邦参议院议长。
第97条第4款的规定不受影响。
第二部分预算案的编制第11条完整性和统一性,到期原则(1)每个预算年度均应编制预算案。
(2)预算案应包括以下各项内容:1.该预算年度的所有预期收入;2.该预算年度所有预计应给付的支出;3.该预算年度所有预计必需的债务授权。
第12条各预算案的适用期限(1)可以对两个预算年度编制预算案,但每个预算年度须分开编制。
(2)预算案可以分为一个行政预算和一个财政预算;可以对两个预算年度编制上述两种预算案,但每个预算年度须分开编制。
上述两种预算的批准期间在紧接着的两个预算年度开始。
(3)预算案分为一个行政预算和一个财政预算的,行政预算应包括以下内容:1.预期的行政收入,2.预计应给付的行政支出(人事支出和事务管理上的行政支出),3.为给付行政支出而预计所需的债务授权。
第13条单项计划,总体计划,分类计划(1)预算案由单项计划和总体计划组成。
(2)单项计划包括某个行政部门的收入、支出和债务授权或者特定的一组收入、支出和债务授权。
单项计划应划分为章和项。
应根据有关按种类划分预算案中收入、支出(分类计划)的行政规定对项进行划分。
(3)在分类计划中,至少应对以下所列内容分别进行说明:1.对于收入来说:税赋、行政收入、财产转让的收入、收回的贷款、财政拨款和财政补贴、信贷收入,其中不包括为了维持正常的现金经济而获得的贷款(增强现金流信贷)、从储备金中提款和铸币收入。
2.对于支出来说:人事支出、事务管理方面的支出、利息支出、对区域性公法团体的财政拨款、对企业的财政补贴、偿还贷款的支出、债务救济金、向储备金拨款、投资支出。
其中投资支出包括以下所列各项的支出:a) 建筑措施,如果这些建筑措施与军事设施无关;b) 动产的取得,如果不是将这些动产作为事务管理方面的支出加以概算或者如果与军事采购支出无关;c) 不动产的取得;d) 股份和其他资本财产的取得、企业债权和股权的取得、有价证券的取得以及因企业资本减少而产生的支出;e) 贷款;f) 因提供担保而产生的索赔支出;g) 为第a小项至第f小项所述目的融资而提供的财政拨款和财政补贴。
(4) 总体计划包括:1.关于单项计划中收入、支出和债务授权的概括总结(预算概况),2.对融资余额(融资概况)的计算。
财政平衡是将收入(不包括从信贷市场上获得的信贷收入、多储备金中的提款、从现金盈余中的收入以及铸币收入)和支出(不包括在信贷市场上偿还债务的支出、向储备金拨款和用于补偿现金亏空的支出)进行比较的结果。
3.有关信贷收入的说明以及偿还贷款支出的说明(信贷融资计划)。
第14条预算案概况,职能计划(1)预算案应包括以下附件:1.按以下方式对收入和支出所作的说明a) 按规定种类进行分类安排(分类概况);b) 根据规定职责范围进行分类(职能概况);c) 对第a小项和第b小项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预算概况);2.有关贯穿整个预算中所有收入和支出项目的概况;3.有关官员的计划编制和职员及工人的编制的概况。
这些附件应附在预算案草案后。
(2)应根据有关按照职责范围划分预算案中收入和支出的行政规定作职能概况(职能计划)。
第15条毛概算、自我管理的资金(1)应以全额并且相互独立地对收入和支出进行概算。
根据法律可以允许第1句的规定不适用于从信贷市场上获得的信贷收入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偿还贷款所需要的支出。
此外,还允许在预算案中可以有第1句规定的例外情况,特别是对于购置业务和转让业务中的附加费和附加收益。
在第3句规定情况下,对预算案中概算金额的计算应作为附件附在预算案后,或者包括在说明中。
(2)可以为了自我管理而对支出单独作概算,如果这样做有利于节约管理的话。
自我管理的资金可以跨预算年度使用。
在自我管理中所获得的收入应划拨到自我管理的资金中。
在决算时,只有拨给相关部门的财政拨款资金才视为是支出。
第16条债务授权应对每项支出单独概算债务授权。
如果义务可以持续多个预算年度,应在预算案中说明年度金额。
第17条单项估算,说明,计划编制(1)应根据产生原因对收入分别进行概算,根据目的对支出和债务授权分别进行概算,如果有必要,还应作出说明。
可以将说明例外地宣布为具有法律约束力。
(2)对于一项持续数年的措施所需要的支出,应在预算案中作最初概算时说明其总体费用,并在其后的概算中还应说明其财政清算。
(3)应明显标出特定用途的收入及其相应的支出。
(4)不得为了同一个目的而将支出和债务授权在不同的项下进行概算。
(5)在预算案中应根据薪金组别和职务名称来说明计划编制。
只能根据职责设立计划编制,为履行此类职责,允许建立官员关系,并且此类职责通常是长期职责。
(6)作为计划编制的其他编制应在说明中注明。
第18条信贷授权(1)可编入预算案的信贷收入只能达到与投资支出总额相等的水平。
只有为了防止对总体经济平衡的干扰才允许有例外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在确认预算案的立法程序中应特别指明:1.总体经济平衡受到严重的和持续的干扰或者直接面临此类干扰的威胁;2.为防止对总体经济平衡的干扰而规定可以增加信贷收入,并且增加信贷收入也适合于防止对总体经济平衡的扰乱。
(2)预算法应规定,联邦财政部长为下列目的可以进行多高数额的信用贷款:1.为补偿支出;2.为维持正常的现金经济(增强现金流信贷)。
如果贷款已经偿还,可以重复使用授权。
增强现金流信贷不得在贷款的那一个预算年度结束半年以后到期。
(3)第2款第1项规定的授权,在下一个预算年度末之前一直有效,如果没有及时颁布下下一个预算年度的《预算法》,则上述授权直到《预算法》颁布之前一直有效。
第2款第2项规定的授权,在当前预算年度末之前一直有效,如果没有及时颁布下一个预算年度的《预算法》,则上述授权直到《预算法》颁布之前一直有效。
第19条可结转性(1)投资支出和受特定用途的收入制约的支出可以结转。
对预算案中的其他支出也可以宣布为可结转,但以这样做有利于经济地和节约地使用这些支出为限。
(2)为补偿应结转的支出(支出结余),应对支出资金进行概算。
支出资金应如此计算,即它足以补偿将在下一个预算年度中必须支出的支出结余;如果预计下一个预算年度因现金支出减少从而可以为支出结余提供资金时,对此支出结余则不予考虑。
第20条补偿能力(1)在(预算案的)同一章中,下列支出具有补偿能力:1.可以相互补偿的有:职员报酬方面的支出和工人工资方面的支出,2.可以单方补偿的有:a) 为有利于职员报酬方面的支出和工人工资方面的支出,官员薪金方面的支出具有补偿能力,b) 为有利于补贴方面的支出,资助方面的支出具有补偿能力。
(2)如果存在有行政管理上的或者事务上的联系,或者有利于经济地和节约地使用支出和债务授权时,在预算案中也可以宣布这些支出和债务授权可以相互之间或者单方面进行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