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诊法
- 格式:ppt
- 大小:1.34 MB
- 文档页数:5
第八章诊法诊法是中医诊察疾病、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
包括望、闻、问、切四法,简称“四诊”。
望诊法是医生通过观察病人整体神、色、形、态的变化和局部表现以及排出物的形、色、质、量改变等情况,以了解病情,察知疾病的方法;闻诊法是听病人体内发出声音的变化,及嗅闻病人身体散发出的异常气味等,以辨别病情的方法;问诊法是询问病人及其陪诊者,以了解病人既往的健康状况、发病经过及自觉痛苦与不适等相关情况的方法;切诊法是通过切按病人体表动脉搏动状况和触按病人身体有关部位,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四诊所搜集的病情资料是疾病表现出的各种异常现象。
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脏腑形体官窍通过经络相互联系,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
“有诸内,必形诸外”,体内的生理、病理变化必然反映于外。
所以通过诊察疾病显现于外部的各种征象,以整体观念为指导,用于分析疾病的原因、病机和病位,了解脏腑的盛衰变化,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诊察疾病时必须望、闻、问、切四诊并用,从不同角度全面地搜集临床资料,不应片面夸大某一诊法的作用,更不能相互取代。
同时又须四诊合参,方能“见微知著”而不致贻误病情。
第一节望诊望诊是指医生对病人神、色、形态、五官、舌象等进行有目的地观察,借以了解健康状况,测知病情的方法。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体内的气血阴阳、脏腑经络等生理和病理变化,必然在其体表相应的部位反映出来。
因此通过对体表的观察,可了解体内病变的客观依据,故《灵枢·本藏》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望诊在中医诊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故有“望而知之谓之神”的说法。
望诊时应注意:一是选择适宜的光线,以自然光线为佳;二要充分暴露受检查的部位,以便客观准确地掌握病情资料;三是实施检查时必须注意保护受检者的隐私。
望诊的准确性,与中医基础理论掌握的程度、诊法知识运用的熟练程度、对疾病的熟悉程度,以及临床经验的积累有关。
望诊的内容主要包括望神、望色、望形态、望头面五官、望舌、望皮肤、望小儿食指络脉、望二阴和望排出物等。
诊法名词解释
诊法是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方法及技巧。
中医诊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即通过观察病人的外貌、舌象、面色等来进行望诊;通过听闻病人的声音、咳嗽、呕吐声等来进行闻诊;通过询问病人关于疾病的详细情况、症状、病史等来进行问诊;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腹部、脾肿大等来进行切诊。
中医诊法还包括辨证施治的方法,即通过对病人的症状、脉象、舌色等进行综合分析,辨明病因病机,然后根据辨证结果选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如中药、针灸、推拿等,以达到调理阴阳、和谐气血的治疗目的。
中医诊法是中医学的基础和核心,也是中医医生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
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望、闻、问、切中医诊病,主要有望、闻、问、切四种方法,简称为"四诊"。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内脏的病变,可以从五官四肢体表各个方面反映出来。
所以,通过望、闻、问、切这四种诊断方法,诊察疾病表现在各个方面的症状,就可以了解疾病的病因、性质和它的内在联系,从而为进一步的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望诊,就是医生用眼睛观察病人全身和局部神色、形态的变化。
中医通过大量的医疗实践,认识到人体的外部,特别是面部、舌质、舌苔与内在脏腑有密切关系。
如果五脏六腑产生了病变,就必然反映到体表。
因此,通过望诊可以了解机体内部的病变。
医生一开始接触病人,看到病人的病情虽然重,但是如果病人精神很好,说明病人正气还旺盛,治疗起来效果必然较好;相反,病情看来不太重,但是精神已经萎靡不振,这就说明正气已经衰退,治疗效果可能就不如前者好。
面部的不同色泽可以反映不同脏腑的病变。
青、红、黄、白、黑五色,相应地配合肝、心、脾、肺、肾五脏。
如出现脸色发青,可能是肝脏的病变;脸色发黄,可能是脾胃的病变。
从人的形态,也可以看出病情变化。
肥胖的人,容易出现阳气不足和"痰湿"停留的症状;消瘦的人,容易出现阴血不足和阳盛火旺的症状。
中医望诊中最有特色的是"舌诊","舌诊"包括看舌质和舌苔。
舌质,指的是舌的本体;而舌苔是舌质表面覆盖着的苔垢。
看舌质可以了解正气的盛衰,看舌苔可以知道邪气的深浅;正常人舌面上有一层薄白的苔,叫舌苔。
如果外来的邪气侵入人体,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苔就要变厚。
舌面光滑如镜,那是因为正气太虚的缘故。
舌苔之所以能反映疾病,是因为它通过"胃气"与五脏六腑发生密切的关系,"胃气"就是脾胃的功能状态,它的生理和病理状态对于其他各脏的活动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中医对舌象的观察,包括观察舌质的颜色、舌苔的颜色和厚薄,以及舌体的形态等。
中医学四诊的临床应用中医四诊是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的总称,也称诊法。
四诊既是中医基本理论的组成部分,又是临床诊查疾病的基本技能。
现仅就临床需要,谈谈有关要求。
(一)四诊既须综合互参,又要掌握重点:四诊是了解所有他觉和自觉症状,掌握体征的手段,在临床上必须四诊合参,综合分析,才能从多方面掌握疾病的全部情况,肯定问题,排除疑似之处,防止产生片面性。
由于各个病种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有时在全面诊查的基础上,可以凭借一种或两种诊法,掌握疾病的重点和主要矛盾。
例如水肿、黄疸……可以望而知之,进一步,望其肿势偏于下肢者,多属阴水,湿邪偏重;肿势面部为剧,多属阳水,风邪为主。
黄疸色如橘色者为阳黄,湿热偏重;色如烟薰者为阴黄,寒湿偏重。
又如胃痛、泄泻,主要是由患者的叙述获得的症状,同时也是围绕这一主症,逐步深入探问,加深认识的主要根据。
在脉象方面,例如典型的弦滑、结代之脉可以获得风痰和心悸(气血不足)的初步印象,腹部的切诊也可肯定鼓胀、^积的诊断。
(二)四诊认症是辨证的基础:四诊是认症的手段,症状仅是疾病的现象,只有认清其本质,上升到理性的阶段,才能为辨证服务。
因为有时症状表现虽多,但主要病机可以相同;有时一个症状,又可能由于许多不同的机转所产生。
所以不辨清症状的本质,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
根据如上要求,说明在临床中必须以辨证的思想指导来运用四诊,把四诊检查和八纲辨证结合起来,明确病位,分清属性,了解症状之间在病理本质上的共同性,或从某个症状所表现的病机,推断其他的可能性,扩大认症的范围,使得辨证更为全面可靠。
例如临床有恶寒、发热、头痛、咳嗽、脉浮、苔白等多种症状的一个患者,从辨证的角度分析,都属外感风寒的肺卫表证。
又如同一胃痛,游窜不定的属气,固定不移的属血,喜按为虚,拒按为实,得温则减为寒,烦热灼痛为热,其机转又是多方面的。
(三)望诊的应用:望诊包括神、色、形、态几个中心内容,重点有五色诊、舌诊两个方面:五色诊--是以观察面部的色泽为主,其他部位也可类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