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A版必修一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3.29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教学目标

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学重点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教学难点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探索历程在推理分■析得到结论之后还有必要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吗?

教师讲述:对现象的推理分析是要进行鉴定,才能准确地说明问题。可

是鉴于当时技术的限制,不能进行对结构物质的提取。

⑵20世纪初“荷兰科学家实验”

教师设问:对“荷兰科学家实验”一一实验得到什么现象?如果

你是科学家,展开大胆想象,你会推测出什么样的结论?展示“磷脂分子图”

教师讲述:先解释磷脂的结构组成,强调头部磷脂的亲水性和尾部脂肪酸的疏水性,解释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然后说明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探索的进程。

磷脂分子的特点:一个亲水性头部,两个疏水性尾部。(在水一空

气界面上如何分布,在水中如何分布)

思考与讨论1

1•最初认识到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得

出的。

2•有必要。仅靠推理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准确,还应通过科学实验进

行检验和修正,。

3•提示:因为磷脂分子的头部”亲水,所以在水一空气界面上磷脂分子是头部”向下与水面接触,尾部则朝向空气一面。科学家因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才得出膜中的脂质

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这一结论。来源学科网]

教师引述:知道了膜中脂质的结构,那么蛋白质又处于如何的位置呢?有人推测出脂质两边覆盖蛋白质的理论。

⑶20世纪40年代“罗伯特森电镜实验”

教师设问:对“罗伯特森电镜实验” 一一实验得到什么现象?让

你来推测,你会推出什么样的结论?

图片展示电镜下细胞膜的结构。

教师讲述:借助于电镜,罗伯特森观察到了细胞膜的结构,并推出静态结构。“三明治”结构模型有什么不足?

课件展示:细胞分裂、草履虫的运动和分裂、成熟植物细胞的质

壁分裂与复原现象。

教师设问:罗伯特森细胞膜静态结构能说明这些生命现象吗?

教师讲述:20世纪60年代,有人对此静态观点提出异议。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蛋白质的位置也提出了准确的说法,指出蛋白质不是全部平铺在脂质的表面,有的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来源一

⑷20世纪70年代“荧光染料标记实验”

教师设问:对“荧光染料标记实验”——观察得到怎样的动态现

象?推出什么结论?说明了什么?学生交流、讨论:

学生讨论、交流、

[来源:]

学生交流、讨论:(略)

学生回答

学生交流、讨论:(略)

练习

基础题

1•提示:细胞膜太薄了,光学显微镜下看不见,而19世纪时还没有电子显微镜,学者们

只好从细胞膜的生理功能入手进行探究。

2•脂质和蛋白质。

3•提示:这两种结构模型都认为,组成细胞膜的主要物质是脂质和蛋白质,这是它们的相

同点。不同点是:(1)流动镶嵌模型提出蛋白质在膜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有些横跨整个脂双层,有些部分或全部嵌入脂双层,有些则镶嵌在脂双层的内外两侧表面;而三层结构模型认为蛋白质均匀分布在脂双层的两侧。(2)流动镶嵌模型强调组成膜的分子是

运动的;而三层结构模型认为生物膜是静态结构。

4.D。

拓展题

1•提示:生物膜结构的研究历史反映了科学研究的艰辛历程,也告诉我们建立模型的一般

方法。科学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已有的知识提出解释某一生物学问题的假说或模型,用观察和实验对假说或模型进行检验、修正和补充。一种模型最终能否被普遍接受,取决于它能否与以后的观察和实验结果相吻合,能否很好地解释相关现象,科学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向前迈进的。

2.提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不可能完美无缺。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永无止境,验技随着实

术的不断创新和改进,对膜的研究将更加细致入微,对膜结构的进一步认识将能更完善地解释细胞膜的各种功能,不断完善和发展流动镶嵌模型。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