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的收支平衡
- 格式:pptx
- 大小:21.31 MB
- 文档页数:23
社会保障基金如何实现收支平衡社会保障基金对于保障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人民福祉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实际运作中,如何实现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平衡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挑战。
要理解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平衡,首先得清楚其收入和支出的构成。
社会保障基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用人单位和职工的缴费、财政补贴、基金投资收益等。
而支出方面则包括养老金的发放、医疗费用的报销、失业救济金的支付等。
从收入端来看,优化缴费制度是关键。
一方面,要确保用人单位和职工按时足额缴纳社保费用,加强监管力度,杜绝漏缴、少缴的情况。
这需要建立健全的征管机制,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征管效率,同时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另一方面,可以根据经济发展和企业承受能力,适当调整缴费比例和基数,既要保障基金的收入稳定增长,又不能给企业带来过重负担,影响其发展活力。
财政补贴在社会保障基金的收入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政府应根据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状况,合理安排财政预算,加大对基金的投入。
特别是在经济形势较为困难、基金收入减少的时期,财政补贴的及时到位能够有效缓解基金的收支压力,保障各项社保待遇的按时足额发放。
此外,提高基金的投资收益也是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
在确保基金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合理配置资产,投资于股票、债券、基金等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可以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
但这需要具备专业的投资管理团队,制定科学的投资策略,并建立有效的风险防控机制。
在支出方面,加强管理和优化支出结构至关重要。
首先,要建立严格的养老金领取资格审核制度,防止冒领、骗领养老金的情况发生。
同时,结合人口老龄化趋势,合理调整养老金的发放标准和调整机制,既要保障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又要避免过度支出造成基金压力过大。
在医疗保障方面,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通过建立医保智能监控系统,对医疗服务行为进行实时监控,杜绝过度医疗、浪费医疗资源的现象。
失业保险方面,要加强对失业人员的就业培训和职业介绍,促进失业人员尽快重新就业,减少失业救济金的支出。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收支平衡模拟与预测———基于个体法的一项研究%笪薛惠元,仙蜜花(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2)眼摘要演采用个体法,通过构建基金收支平衡精算模型,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的收支平衡情况做出了模拟和预测,发现未来城乡居保个人账户基金存在收支缺口。
个人账户收益率、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系数、60岁城乡居民的平均预期余命是影响城乡居保个人账户基金收支平衡的决定性因素;缴费档次、政府缴费补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缴费年限虽然不能决定基金收支平衡,但却会影响基金缺口的大小。
为实现城乡居保个人账户基金收支平衡,建议适时调整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系数,拓宽个人账户基金投资渠道,尽快实现城乡居保基金省级管理,设立城乡居保风险储备金,适时延迟城乡居民养老金领取年龄。
眼关键词演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收支平衡;模拟与预测;基金收支缺口[中图分类号]F842.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15)10-0082-09一、问题的提出基金问题是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城乡居保”)乃至社会保险的核心问题,城乡居保基金能否实现收支平衡是其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国发﹝2014﹞8号)的相关规定,城乡居保实行“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的制度模式。
其中,基础养老金部分是现收现付的,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全额负担,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补贴资金(基础养老金部分)通常是当年预拨,次年据实结算。
因此,对于基础养老金部分来说,只要财政补贴资金能够及时足额到位,就不存在基金不平衡的问题。
也就是说,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基金收支平衡问题主要是一个财政支持能力问题,关于城乡居保财政支持能力问题,有许多学者曾经做出过研究,因此,这里不再探讨。
本文主要研究城乡居保个人账户基金的收支平衡问题。
可能有人会说,“城乡居保个人账户基金收支平衡问题”是个伪命题。
养老金账户收支不平衡——个人账户面临亏损 在养老金支付能力堪忧的背景下,个人账户是否应“充公”引得沸沸扬扬。
目前我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收支不平衡,财政支持难以持续,个人账户面临亏损风险。
在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下,养老金预计发放年数低于预期剩余寿命8年,养老金投资回报率大幅跑输待遇增长率,继承制还导致养老金额外支出。
个人账户亏损风险日趋严峻,有专家建议改革继承制,允许个人账户“充公”。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其中按本人缴费工资8%的数额为参保人员建立个人账户。
参保人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并且累计缴费满15年以上的,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
基本养老金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其中基础养老金是从统筹基金列支,个人账户的养老金是从个人账户的储存额中列支。
按现行养老金计发标准,一个职工如果60岁退休,个人账户资金被领完时间是71岁零7个月。
如果参保人不能生存至这一年龄,按照规定,其个人账户储存额的余额可以依法继承。
如果个人寿命较长,个人账户储存额不足以支付时,个人账户的养老金转由统筹基金列支,保证个人账户养老金能够继续发放。
专家认为,个人账户制度难以实现自身收支平衡,缺口越来越大导致风险累积。
“这些亏损使得个人账户制度难以完全依赖自有的资金储备来满足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发放,从而难以实现独立、平衡的发展。
” 日前发布的2015年《社会保障绿皮书》显示,我国制度规定60岁退休者的个人账户的计发月数约为年,但60岁人口的预期余寿约为19 年。
由于计发年数小于预期余寿,使得实际发放的养老金超过了满足精算平衡的水平,从而造成待遇支出大于基金积累的差额。
同时,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年度投资回报率约为2%,但是从2005年以来养老金待遇相对于上一年水平的增长率在10%左右,待遇增长率超过了投资回报率可以承受的范围,从而造成养老保险基金亏损。
此外,现行的继承制还导致养老金额外支出。
“我国的个人账户制度规定当参保人去世,其个人账户中未领取的剩余部分可以作为遗产被继承。
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状况分析报告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和劳动力供给逐渐减少,养老保险基金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为了全面了解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收入来源和支出去向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养老保险基金的收入来源养老保险基金的收入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企业缴费、个人缴费和政府财政拨款。
其中,企业缴费是养老保险基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占比超过60%。
个人缴费和政府财政拨款分别占比约30%和10%。
然而,当前企业缴费率普遍偏低,导致养老保险基金的收入不足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保险支出需求。
因此,我们建议提高企业缴费率,同时加强对个人缴费的监管,确保养老保险基金的收入稳定增长。
二、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去向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主要用于基本养老金的支付、医疗保障和社会服务等方面。
目前,基本养老金的支付是养老保险基金最大的支出项目,占比超过70%。
医疗保障和社会服务分别占比约20%和10%。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基本养老金的支付压力不断增大。
同时,医疗保障和社会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因此,我们建议加强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和使用,确保养老保险基金的合理支出,同时提高投资收益以增加基金的筹资能力。
三、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状况当前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存在一定的不平衡状况。
根据我们的统计数据显示,养老保险基金目前的收入无法满足支出需求,导致资金缺口不断扩大。
为了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 提高企业缴费率和个人缴费水平,增加养老保险基金的收入;2. 强化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和管理,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3. 完善投资策略,增加投资收益,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筹资能力;4. 推动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实现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以上措施的综合推进,我们有信心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确保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是保障我国老年人权益和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任务。
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措施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问题越来越引起广泛关注。
为了确保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各国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平衡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
本文将探讨几种常见的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措施,并分析其优缺点。
1. 增加养老保险费率增加养老保险费率是调整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的一项重要措施。
通过提高参保人员的缴费比例,使养老保险基金的收入能够覆盖支出,从而实现收支平衡。
然而,高费率可能会增加企业负担,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合理控制费率水平,平衡企业和参保人员的利益至关重要。
2. 延迟退休年龄延迟退休年龄是解决养老保险基金收支不平衡问题的常见措施。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提高退休年龄可以延缓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节奏,为基金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然而,延迟退休年龄可能对年长劳动者就业造成一定困难,对一些特殊行业的从业人员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在实施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时,需要充分考虑社会的整体和个体的特定情况。
3. 改革投资运营方式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方式直接关系到基金的收益情况。
通过改革投资运营方式,优化投资组合,提高资金收益率,可以增加养老保险基金的收入来源,缓解基金压力。
同时,需要注意风险控制,确保资金安全运营。
4. 加强预算管理和财务监管加强预算管理和财务监管是保障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的重要措施。
建立健全的预算管理制度和财务监管机制,加强对基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和审计,可以有效防止养老保险基金的滥用和挪用,确保基金的正常收支平衡。
5. 推动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建设推动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建设是解决养老保险基金收支问题的长远之策。
除了基本养老保险外,还应推动发展商业养老保险、职业年金等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险,增加养老保险基金的收入来源,分散风险,提高个人养老保障水平。
综上所述,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措施既需从增加收入方面入手,也要从节约支出方面考虑。
各国在应对养老保险基金收支不平衡问题时,应根据不同国情和经济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各种措施,使养老保险制度能够长期稳定运行,为广大老年人提供可靠的保障。
影响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的若干因素分析影响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的若干因素分析一、影响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的若干因素分析根据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有关缴费问题的规定,养老金收入=月工资总额×(企业缴费率+个人缴费率),养老金支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基础养老金给付率+个人账产储存额/120。
从计算公式里可以提取出影响养老金收支平衡的几个因素:令a 为某人开始工作年龄;b为退休年龄;c为缴费率;d为基础养老金给付率;m为平均预期寿命;w为年货币工资增长率;e为a岁初年平均工资,i为年利率。
设:函数F(x)=领取养老金总额在a岁初的现值-缴纳养老金总额在a 岁初的现值其中:领取养老金总额=G(b、m、d、w)缴纳养老金总额=H(a、b、c、e)F(x)可以描绘出养老金收支矛盾的积累程度,即“债务程度”,支出越多,收入越少,则债务越重。
下面我们依次对其中几个因素作定性分析。
(1)开始工作年龄a,随着就业年龄的增大,其债务程度相应减少。
就业年龄越大,相应缴费年限越短,养老金总收入下降,但同时个人账户储存额降低,养老金支出标准相应下调。
在我国,由于个人账户实际是空账,缴费年限越长,被挪用的个人账户储存额越大,缴费年限缩短带来的养老金支出下降程度将大于收入下降程度,从而起到正面作用。
因此,推迟职工开始工作年龄不但有利于减轻债务,而且可以缓减失业压力,方法是延长年轻人的教育年限,限定正式职工的最低年龄,不准招录童工等,但这种政策依赖于教育经费的巨大投入,将加重财政负担。
(2)开始退休年龄b,在平均预期寿命不变的情况下,退休年龄越大,领取养老金的年限越短。
因而适当提高退休年龄也是缓减养老金收支矛盾的重要方法,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采用了这一方法,国际社会把65岁以上人口称为老年人口,但退休年龄是个变量,其范围在60-70岁之间,据国际劳工局统计,退休年龄从60岁提高到65岁,养老金负担能够下降近50%,西方发达国家正在有计划地推迟养老金领取年龄,并逐步统一男女退休年龄,21世纪中期退休年龄会逼近70岁,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比较严重,居民平均预期寿命又在逐步提高,目前我国退休年龄平均在60岁以下,还有提高的空间,适当推迟退休,将有利于控制人口赡养率,缓解养老保险金收支矛盾,但这样同时会导致失业率的上升,加剧社会矛盾。
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原理分析与对策建议作者:朱冬梅, 杜立金, 陈瑞新, 赵燕妮, ZHU Dong-mei, DU Li-jin, CHEN Rui-xin,ZHAO Yan-ni作者单位:朱冬梅,ZHU Dong-mei(济南社会科学院,山东,济南,250012), 杜立金,DU Li-jin(山东财政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陈瑞新,CHEN Rui-xin(青岛科技大学,山东,青岛,266061), 赵燕妮,ZHAO Yan-ni(山东轻工业学院,山东,济南,250100)刊名:创新英文刊名:INNOVATION年,卷(期):2009,3(8)参考文献(9条)1.卢仿先;黄符春基本养老保险隐性负债问题的测算[期刊论文]-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06)2.崔玉杰;王建稳;李从珠企业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资产--负债的精算模型 2005(07)3.周渭兵社会养老保险精算研究现状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2000(12)4.改革后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已经调整了计发月数,每个年龄计发月数不同5.收缴率也称作征缴率,实际缴费数额/应缴费数额×100%6.实际缴费人数/参保总人数×100%.在实际工作中,职工参加养老保险,只要有一次缴费,即在社保办档案中有了该职工的档案纪录.但是由于劳动力流动性大,参保队伍稳定性较差,有不少人在很长一段时间不缴费或者永久不再缴费,而这部分人员多半是灵活就业者,社保办不能通过单位与其取得联系,但也不能去除其缴费档案.目前这种现象在一般教科书中常忽略不计,也没有专用名词,本课题暂且将其与总参保纪录人数比率称作遵缴率.遵缴中不缴费者与征缴中的欠缴现象不同,欠缴者是企业或个人仍然有缴费承诺,暂且欠缴,常用拒缴率表示7.刘婕我国社会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精算估计[期刊论文]-时代经贸 2008(03)8.王晓军社会保障精算原理 20009.张松论养老基金平衡机制--基于辽宁试点模式对养老基金平衡的透视[期刊论文]-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3(01)本文链接:/Periodical_cx200908014.aspx。
浅析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有效运行分析与策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养老保险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作为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的有效运行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基金的运行状况、存在的问题和有效运行的策略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为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基金的运行状况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行状况直接关系到参保人员的养老保障水平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的总体运行状况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资金收支情况平衡。
由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的缴费比例较高,加之政府的财政补贴,基金的资金收支状况基本平衡。
2.基金投资收益较高。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渠道逐渐多样化,投资收益较高。
3.基金规模逐渐扩大。
随着单位参保人数的增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规模不断扩大,资金量逐渐增加。
以上就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行状况。
虽然总体表现良好,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二、存在的问题1.财政支持不足。
目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的财政支持主要以一次性拨款为主,缺乏持续的财政投入,这导致基金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
2.投资风险较大。
由于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渠道相对单一,存在着较大的投资风险,一旦出现亏损将直接影响基金的稳定运行。
3.基金管理不规范。
一些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存在着流程不规范、审核不严格等问题,容易引发资金的浪费和滥用。
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的有效运行,有必要提出相应的策略,以保障养老金的有效运行。
三、有效运行策略2.多元化投资渠道。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应加大对多元化投资渠道的开发和利用,降低投资风险,提高基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加强基金管理监管。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严格审查资金使用情况,杜绝浪费和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