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加减法思维导图教学文案
- 格式:doc
- 大小:1.27 MB
- 文档页数:2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如下:
算小数的加减
├── 加法
│ ├── 小数的加法:
│ │ 三板斧:
│ │ │ 先对齐小数点
│ │ │ 然后加法运算
│ │ │ 最后进行规范
│ ├── 小数的减法:
│ │ 三步法:
│ │ │ 先对齐小数点
│ │ │ 然后进行减法运算
│ │ │ 最后进行规范
小数的加减法是非常重要的计算方式,尤其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更应该熟悉这种计算方
式的技能,提高运算能力。
因此,今天我们将就小数的加减法作简单的介绍和讲解,教大
家一把计算小数的本领。
小数的加法一般采用"三板斧"的计算方法。
首先要先对齐小数点,然后再进行加法运算,
计算出结果之后,最后再进行规范,把结果规范化,使之成为完整的小数。
其次,对于小
数的减法,采用"三步法"即可,同样先对齐小数点,然后进行减法运算,计算出结果之后,最后再进行规范,把结果规范化,使之成为完整的小数。
做小数的加减运算之前,需要注意一下几点,首先是看清需要的运算,根据题意来决定是
加法还是减法;其次是一定要对齐小数点,把两个小数的小数点对准,以免产生混乱;最
后是把计算结果进行规范,把不规范的数字进行调整,以免出现有多余小数位的情况出现。
综上所述,小数的加减法更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应该掌握的一种优秀技能,理解加减法的基
本原理和规则,学会"三板斧"和"三步法",进一步提高计算效率,有利于每一个学生进行
数学的计算。
1一4年级所学的整数和小数计算思维导图
1到4年级所学的整数混合运算:
整数混合运算,分为整数加法、整数减法、整数乘法、整数除法以及混合运算。
在整数加法里面要注意的是运算定律,主要有两个: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计算的方法一般都是采用竖式计算。
整数乘法:计算方法有我们熟烂于心的九九乘法表,还有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多位数乘多位数。
当然也需要特别注意乘法的3个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a ×(b×c),乘法分配律:(a+b)×c=a×c+b×c。
至于减法和除法可以根据孩子学到的知识进行补充,当然对于每一种计算方法也是可以写得更详细,可以参考下我下面有关小数的乘法。
1到4年级所学的小数的混合运算:
小数的混合运算也分为小数的乘法、小数的除法、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我这里具体画一下小数的乘法,这是小学五年级上册的知识,其他分类可以参考这种方法进行。
小数的乘法分为: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积的近似数以及四则混合运算。
小数的乘法其实基本上是把小数转化为整数,再进行计算,它的四则运算定律和整数都是一样的。
所以根据课本知识就可以画出小数乘法的导图。
八、
数一数
比多少
上、下、前、后
左、右
1-5
比大小
第几
分与合
加法
减法
认识立体图形,初步感知立体图形的特征
拼组立体图形,深化对立体图形的认识
6
8
11-20
10
9加几
8,7,6加几
54,3,2加几
解决问题
数数的方法
从能有序地数数
同样多
比多少
上下与前后是具有相对关系的方位,两者相互依存,不能独立存在
1-5认识比大小的符号
一一对应法
理解确定第几的方法
45加法的意义
减法的意义
0有关于
用长方体或正方体能拼成不同的立体图形用相同的小圆柱可以拼组成大圆柱
6-10
6-10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数数
10
比较大小
序数的含义
数的组成
10
一图四式
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认识钟面
整时6 12
9
8,7,6 5,4,3,2解决问题。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1、加、减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
加得的数叫做和。
(3)已知两个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4)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就减数……。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5)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6)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
乘得的数叫做积。
(3)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4)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 。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5)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6)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7)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商×除数+余数3、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4、四则混和运算的顺序(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先乘除,后加减)(3)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后算括号外面的。
5、有关0的计算①一个数和0相加,结果还得原数:a + 0 =a 0 + a = a②一个数减去0,结果还得这个数:a -0 = a③一个数减去它自己,结果得零:a - a = 0④一个数和0相乘,结果得0:a × 0 = 0 ; 0 × a = 0⑤0除以一个非0的数,结果得0:0 ÷ a = 0⑥0不能做除数:a÷0 = (无意义)6、租船问题。
解答租船问题的方法:先假设、再调整。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小数加减的数学思维训练方法小学五年级是小学阶段的重要阶段,是学生数学能力迅猛发展的阶段。
它是将前四年所学的基础知识用于复杂的数学问题解决。
在学习小数加减时,学生们面临的是更加有挑战性的问题,需要更加深入的数学思维训练。
本文将介绍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为小学生们提供小数加减的数学思维训练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
第一节:小数加减的基本概念小数是小于1的实数,而小数加减则是指对两个或多个小数进行加、减运算的过程。
小数加减需要掌握以下几个基本概念:1.小数位数小数位数指小数点后的位数,可以理解为小数的精度。
如0.26有两位小数,同样的,0.305有三位小数。
2.小数的进位与退位小数的进位与退位都是与小数位数有关的。
进位是指数值更大的数位上的数增加1,退位则是相反地变化。
如在0.0147中,小数点后第三位的7向前进位后因变为10而归零,而小数点后第二位的4也要向前进位。
3.小数加减的原则小数加减的原则其实也是加减整数的原则,加法相当于并列,减法相当于消去。
如在0.11 + 0.2中,先在小数点后的个位对齐,进行加法运算,得到0.31。
第二节:小数加减的思维训练方法1.直观理解法小学生应该通过直观的理解来掌握小数加减。
教师可以通过白板或手把手示范,向学生演示一些小数加减的实例。
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小数加减中的进位、退位、个位对齐等基本概念。
2.把小数转换为分数把小数转换为分数,就可以很好地利用分数的知识来进行小数加减。
如学生可以将0.95转换成95/100的分数,用分数的知识来进行加减。
教师可以通过示例,让学生掌握小数和分数之间的关系,加深学生的认识。
3.整体感受法在学习小数加减时,很多学生容易忽略小数点的存在,仅仅把它们当作整数来加减。
由于小数点的位置的变化会对结果带来很大的影响,这样的做法往往容易出错。
教师在授课时要带领学生重视小数点的位置变化,从而提高学生对小数加减整体的感受。
八、
数一数
比多少
上、下、前、后
左、右
1-5
比大小
第几
分与合
加法
减法
认识立体图形,初步感知立体图形的特征
拼组立体图形,深化对立体图形的认识
6
8
11-20
10
9加几
8,7,6加几
54,3,2加几
解决问题
数数的方法
从能有序地数数
同样多
比多少
上下与前后是具有相对关系的方位,两者相互依存,不能独立存在
1-5认识比大小的符号
一一对应法
理解确定第几的方法
45加法的意义
减法的意义
0有关于
用长方体或正方体能拼成不同的立体图形用相同的小圆柱可以拼组成大圆柱
6-10
6-10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数数
10
比较大小
序数的含义
数的组成
10
一图四式
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认识钟面
整时6 12
9
8,7,6 5,4,3,2解决问题。
小数加减法知识结构图“小数加法混合运算”教学设计“小数加法混合运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针对题目选择合理正确的方法计算。
(2)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习惯。
小数加减法知识结构图“小数加法混合运算”教学设计(3)培养学生迁移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展示台。
教学过程:一、导课同学们,你们喜欢运动吗?你们喜欢看什么体育比赛项目?哪你们喜欢看自行车比赛吗?今天,老师就会同学们一起去看自行车越野比赛好不好?二、新课1.课件显示自行车越野赛的开幕式图片师:这就是自行车越野比赛的现场,紧张激烈的自行车越野赛马上就要开始了。
在观看比赛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自行车越野赛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体育比赛项目。
2.课件出示自行车越野赛资料一览表师:你能看懂这张表吗?把你了解到的信息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师:谁愿意把你知道的信息和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师:同学们真聪明,说的真好,同学们,今天是几月几日呀?到昨天为止环城自行车越野赛已经进行几个赛段了?(两个)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前两天的比赛情况。
第一个赛段,自行车运动员骑了多少千米?第二个赛段自行车运动员又骑了多少千米呢?看到这里,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提问题口头回答)学生:第二个赛段结束后,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师:你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这正是观众们所关心的问题,也是我们这节课同学们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3.课件出示问题:第二个赛段结束后,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师:同学们开动脑筋想一想,动笔算一算吧。
解答完之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生汇报(找3名学生板演,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483.4-(39.5+98.8) 165+80.7+99.4 483.4-39.5-98.8=483.4-138.3 =245.7+99.4 =443.9-98.8=345.1(千米) =345.1(千米) =345.1(千米)师:三名同学分别用了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观察一下这三个算式,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