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7
联系上下文的意思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阅读教学中扫除阅读障碍的一种重要途径。
在实际阅读中,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帮助理解有疑问的词语。
词语的上下文中往往就隐含着对该词语的解释。
举例如下:
1、“地球是无私的,它【慷慨】地向人类提供矿产资源。
但是,如果不加节制的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无私、大方)
2、“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
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的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太多,应付不过来)
3、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
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背着荆条请罪,表示主动向对方赔礼认错)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方法
一、解释词素法.
二、运用近义词或反义词来解释。
三、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1、词语的上下文中往往就隐含着对该词语的解释。
2、看词语所处的位置理解词语。
3、联系上下文语句创设的情境理解词语。
另外:解释词语时候,要就词论词,避免过度解释。
同时,要将解释词素法、找近反义词法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结合运用。
4 年级阅读要求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2.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5——6 年级阅读要求1.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调整)2.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3.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
4.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一、从上下文字面描述上进行理解《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
”“简朴”是什么意思?从上文看总理办公室的陈设:“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接后文看从总理深夜工作时的饮食有:“一杯绿茶,一小碟花生米,花生米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
”我们从这样的描述中一下就可得出此处“简朴”就是样数少显得简单饮食普通显得朴素的意思。
比如《翠鸟》一文“鲜艳”一词,下文有“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这么一段文字。
它本身已能够说明“鲜艳”了。
二、从课文描写的情境入手理解《小抄写员》中:“他(叙利奥)写到一百六十张,算起来值两角钱了,方才停手,把笔放在原处,熄了灯,蹑手蹑脚回到床上去睡。
小学语文阅读技巧: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学生研究语文、运用语文的一项重要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年级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
那么,怎样准确地理解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借助语境,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正所谓词不离句,我们只有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才能准确地理解词语所表达的意思。
在具体解释词语时,我们总结出五种常用的方法:
方法一拆拼法
把词拆开来,先解释每个字,再把每个字的意思组合起来表示词语的意思。
如,《滴水穿石的启示》中的“自勉”一词,“自”是自己,“勉”就是勉励,二者合起来就是“自己勉励自己”。
方法二近义换词法
用近义词对要解释的词语进行解释的方法。
如,《画龙点睛》一文中的“推辞”一词,它的近义词是“推却、拒绝”,所以“推辞”的意思就是“推却、拒绝”。
方法三反义词否定法
利用反义词加上否定词“不”来解释词语的方法。
运用时,先找出这个词语的反义词,然后在这个反义词前加一个否定词“不”,就是这个词的意思。
如,《读书莫放“拦路虎”》一文中
的“模糊”一次,可以在“模糊”的反义词“清楚”的前面加“不”来解释。
“模糊”的意思就是“不清楚”。
方法四联系糊口法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理解词语的方法。
理解《推敲》中的“犹豫不决”一词,可回想当我们遇到一件棘手的事情,一时拿不定主意,无法做出相应的决定时,这种感觉就可以用“犹豫不决”来形容。
方法五分析综合法。
1. 联系:联系是指建立或建立关系,又或者指两个或多个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或互动。
在日常生活中,联系通常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或交流,也可以指物品之间的联系或关联。
2. 上下文:上下文是指事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或背景。
在语言学中,上下文通常指一段话、一篇文章或一段对话所处的具体语境,包括前后信息、相关背景,以及说话者的语气、态度等。
理解上下文对准确理解某一段话或文章非常重要。
文章开始:在日常生活中,联系和上下文是我们所面对的两个重要概念。
无论是在人际交往中,还是在语言理解上,都离不开对联系和上下文的理解与运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这两个概念的深度和广度,以便能更好地理解它们的重要性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让我们来看看联系这个概念。
联系通常指建立或建立关系,也可以指物品之间的互相作用或互动。
在人际交往中,联系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有助于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通过与家人、朋友或同事的联系,我们可以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也能获得信息和资源上的帮助。
而在物品之间的联系中,往往指的是它们之间的联系或关联。
在科学研究中,不同因素之间的联系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事物的运行规律,有利于科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而与联系紧密相关的是上下文这个概念。
上下文通常指事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或背景,包括相关背景信息、前后语境等。
在语言理解中,理解上下文对于准确理解某一段话或文章至关重要。
就像在一段对话或文章中提到的某个词语,如果没有理解好它所处的上下文,就很难理解它的确切含义。
当我们听到“红色的大象”这个词组时,如果不了解上下文,可能会误会为说话者在形容一个实际的红色大象,而忽略了说话者可能在进行比喻或夸张。
联系和上下文的理解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和沟通,也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通过对联系和上下文的深入思考和理解,我们能更好地应对各种人际交往和语言交流的挑战。
在总结本文的内容时,我们再次强调联系和上下文在人际交往和语言理解中的重要性。
阅读技巧之 -------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小贴士 ----在做以前,要先给词语定位呦!从文中找到该词语的地点如何正确地理解课文中相关词语的意思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借助语境,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在详细解说词语时,常用的方法有:方法一拆拼法把词打开来,先解说每个字,再把每个字的意思组合起来表示词语的意思。
如,《滴水穿石的启迪》中的“自勉”一词,“自”是自己“,勉”就是鼓励,两者合起来就是“自己鼓励自己”。
例题1、假如你站在广场中央,纵目四望,就会感觉英姿飒爽、神清气爽,你也必然会深深爱上这雄伟壮观、心胸非凡的天安门广场。
心胸非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胸非凡:气:气质。
度:风采。
非凡:不一般。
因此意思是气质、风采不一般。
2、太阳的身影消逝了,只剩下一片奇特的、漂亮的云,令人想到仙境,想到梦幻的世界。
梦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梦幻:梦:做梦。
幻:想象。
因此意思是梦中的幻梦。
3、毛泽东的床上、办公桌上、饭桌上,都放着书,一有安闲就手不释书地看起来手不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手不卷::松开;卷:本。
因此意思是本不离手。
方法二近法种方法是借意思同样或邻近的来解。
假如在特定的言境中,句的基本义思不,那么就明个替的与原的意思同样或邻近。
如,《第一杏花》中,竺刻像年了几十,立刻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理解“ 刻” 成一个与它意思同样或邻近的,如“忽然”、“一眼”、“ 瞬”,的意思就出来了。
1、竺刻像年了几十,立刻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刻:一眼,瞬。
2、第二次世界大前,我一家六口人全靠父一人工作持生,生活很拮据。
母常宽慰家里人:“一个人只需活得有信誉,就等于有了一大笔富。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做人要老老实。
第一讲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词句的意思,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三、四年级阅读提出的详细要求。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理解词语的意思呢?除了利用词典初步理解以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借助语境,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正所谓词不离句,一个词语只有联合详细的语言环境,才能正确的理解它所表达的意思,而不是僵直化的靠词典去理解。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是阅读教课中打扫阅读阻碍的重要门路。
在详细理解词语时有四种常用的方法:方法一;拆拼法有些词语好像人的眼睛、耳朵同样分工明确,各负其责。
在理解词语的时候,先分别解说每个字,而后把每个字的意思串连起来,完好的词义就体现出来了。
比如《巨人的花园》一课“孩子们听到可怕的训斥纷繁逃跑”这句话中“训斥”一词训是训斥,斥是训斥,那么训斥和训斥就是训斥的意思。
方法二,近义词换词这类方法是借意思同样或邻近的词语来解说词语,假如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语句的意思基本不变,那么说明这个替代的词语与原词语同样或邻近。
如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兴起而念书》一课,“谁知道中国巡警不只不惩办闯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我们就能够把这句话中的“闯事”一词换成生事这样词语的意思就出来了。
方法三,反义词否认法这是一种利用反义词加上否认词“不”来解说词语的方法。
运用时,先找出这个词的反义词,而后在这个反义词前加否认词不,就是这个词语的意思。
比如:《猫》一课,“但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那么“ 尽责。
”要理解“尽责”一词要先找出它的反义词“渎职”而后在渎职的前面加否认词不,就知道“尽责”是“不渎职”的意思方法四,联系生活法依据自己的生活经向来解说词语,也是理解词语的有效方法。
比如《尊严》一课“他们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就风卷残云的吃起来。
”我们经过回忆自己单独很饿的时候,回到家大口吃饭、大口吃菜的情形,就能知道“风卷残云”的意思是“形容吃东西又急又猛。
”典例分析一、依据括号内的方法提示理解加点的词语在语境中所表达的意思。
(一)“找—读”既然要解释文中某个词语,首先就要学生在文中找到该词语,找到词语后,还要将这个词语所在的句子找到,然后反复的读。
当然,有时仅读一句话可能还不够,这就需要去读更多的话,这样才能找到这个词语的意思。
并且,老师在教学时,对于一些很难的词语,要学会用生活中的事例将其通俗化,简单化。
(二)替代法有时,一些词语的意思很难判定,反复读它所在的句子也难判定,这时,我们可以采用“替代法”来解决,这一方法对形容词尤其管用。
替代法是指当一个词语很难说出它的意思时,我们可以先不看这个词语,而是根据全文,用另外的语言(一句话或词语等)去替代它,只要与全文表达的意思不矛盾、把它与“词语”所在的句子连起来读的通顺,那么,这句话就是这个词语在本文的意思。
当然,这需要在正确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进行。
这也正说明“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对理解全文有重要的作用。
教学案例一:有一篇描写漓江的短文,第一句话是:“我的家乡有一条美丽的漓江”,然后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讲漓江的美。
文章最后:漓江的景色“美不胜收”……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美不胜收”的意思。
对于这道题,可以采用“替代法”,按下面步骤进行:(1)先暂不看这个词语,则该词语所在的句子就只剩下:漓江的景色()(2)本文主要描写漓江的景色,我们就该自问:“漓江的景色到底怎样呢?”(3)从文章一开始就知道漓江美丽,学生读了全文后也很容易知道漓江景色美,这时,我们把“美”放到括号中去,就变成“漓江的景色(美),与全文不矛盾,因此,就能判定“美不胜收”的意思与“美”相关。
(4)如果只写一个“美”字,显得不够理想,我们只需加一些修饰词:“非常,特别”,该词语的意思就是:“非常美,特别美”。
(5)强调其在文中的意思:本文指“漓江的景色非常非常的美,特别的美”。
学生理解到这个程度就很不错了,我们不能苛求。
(三)搭配法搭配法是同学们根据已拥有的知识,根据词语搭配规律判断某个词语后面该搭配什么,如生活,可以表示两种情况:好或者不好。
完整版)阅读技巧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怎样准确地理解课文中的词语意思呢?最有效的方法是联系上下文,借助语境来理解词语。
在具体解释词语时,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方法一:拆拼法。
将词语拆开来,先解释每个字,再将每个字的意思组合起来表示词语的意思。
例如,在《滴水穿石的启示》中,“自勉”一词,“自”指自己,“勉”是勉励,二者合起来的意思是“自己勉励自己”。
例题:1.如果你站在天安门广场中央,纵目四望,就会感到气质、风度不一般,你也必定会深深爱上这宏伟壮观的广场。
气度不凡的意思是气质和风度不一般。
2.太阳消失了,只剩下一片神奇的、美丽的云,令人想到梦幻的世界。
梦幻的意思是梦中的幻境。
3.XXX的床上、办公桌上、饭桌上,都放着书,一有空闲就手不释卷地看起来。
手不释卷的意思是书本不离手。
方法二:近义换词法。
这种方法是借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来解释词语。
如果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语句的基本意思不变,那么就说明这个替换的词语与原词的意思相同或相近。
例如,在《第一朵杏花》中,XXX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如果将“顷刻间”换成一个与它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如“突然间”、“一转眼”、“转瞬间”,词语的意思就出来了。
例题:1.XXX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顷刻间的意思是一转眼、转瞬间。
2.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一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生活很拮据。
母亲常安慰家里人:“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诚实的意思是做人要老实厚道。
方法三:反义词否定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反义词或否定词来解释词语的意思。
例如,在《草房子》中,作者用“寂静无声”来形容夜晚的安静,这里的“无声”是通过否定词来解释的。
经过以上三种方法的运用,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课文中的词语意思。
1、一天中午放学时,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我们无法回家吃午饭,于是到学校对面的幸福餐厅去吃面。
倾盆大雨:形容雨大得像盆里的水直往下倒,雨势很大。
3——4年级阅读要求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2.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5——6年级阅读要求1.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调整)2.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3.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
4.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一)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一、从上下文字面描述上进行理解《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
”“简朴”是什么意思?从上文看总理办公室的陈设:“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接后文看从总理深夜工作时的饮食有:“一杯绿茶,一小碟花生米,花生米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
”我们从这样的描述中一下就可得出此处“简朴”就是样数少显得简单饮食普通显得朴素的意思。
比如《翠鸟》一文“鲜艳”一词,下文有“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这么一段文字。
它本身已能够说明“鲜艳”了。
二、从课文描写的情境入手理解《小抄写员》中:“他(叙利奥)写到一百六十张,算起来值两角钱了,方才停手,把笔放在原处,熄了灯,蹑手蹑脚回到床上去睡。
”理解“蹑手蹑脚”一词,我们可让学生想象叙利奥瞒着父亲,深夜起来悄悄地替父亲抄写签条,为了不惊醒家人,不让家人发现这个秘密,他的动作一定很轻、很慢,从中我们体会到走路时小心谨慎、轻手轻脚的样子就叫“蹑手蹑脚”。
三、从上下文语句间关系理解《海滨小城》一文中“人们把街道打扫得干净,甚至连一片落叶都没有”一句中要理解“甚至”,先要弄清“打扫得十分干净”与“连一片落叶都没有”的关系是:后者比前者的程度深,值得一提,非常突出,所以用“甚至”。
所以“甚至”这个词,它往往出现在一个句子的后半部分,是在前半句意思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加深,四、观察插图促进联系上下文理解“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
”前文我们已从枝干多得不可计数体会到榕树大,“卧”字是对榕树庞大的形象说明,再看看插图中巨大的树冠绵延伸展,占地极宽,就能理解到“卧”在这里有横躺,绵亘很宽的意思在里头,从而进一步感悟到榕树的雄壮。
五、用替换词语的方法理解《第一场雪》:“前些天还暖和得如同阳春三月,昨天清早,天气骤然变冷,空中布满了铅色的阴云。
”什么是“骤然”?边读边想,把“骤然”换一个词,看是否能讲得通,很自然地想到“突然”、“忽然”,问题就解决了。
练习一一、在文中用“”划出相关语句,解释的带点词语。
1.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一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二、请用找近义词的方法解释下面的词语。
1. 京张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原来的计划提早两年。
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
()三、先理解下面带点的字,再写出整个词语的意思。
节目很精彩,场内座无虚席....。
坐在前几排的,全是来自异国的旅游者,优美的东方杂技,使他们入了迷,他们和中国观众一起,为每一个节目喝彩鼓掌。
“座”在文中指:。
“虚”在文中指:。
“座无虚席”在文中指四、从词语的本义,想到词语的引申义。
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一个人做的事情安在另一个人身上。
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
理解成语分三步:①逐字解。
张:冠:戴:②解本义:“张冠李戴”原来指:③解比喻或引伸义:“张冠李戴”现在指练习二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有一棵大树,它自命不凡,常常吹嘘自己的本领。
一天,它对大地说:“谁也没有我本领大。
夏天的太阳多热呀,像个大火球,可我能用我的手臂遮挡住炽热的光线,给那些走累了的过路人提供凉快的歇脚地方,我的枝杈还能为爱玩的年轻人来搭秋千,让他们愉快地荡来荡去……”大树越说越得意,它环视四周,讥笑房屋矮小,大地的低下,自认为伟大无比。
人们经常在它脚上浇水,在它树荫下点蜡烛,它把这些都看作是对它的崇拜。
于是它更加飘飘然,目空一切。
天下雨了,人们为了躲避雨淋,成群结队地挤在树下,但它却摆出一副傲慢的架式,拼命地摇晃,以示自己是那么了不起。
月夜里,当月亮透过大树的枝叶照到大地的时候,大树就说:“大地,你看看,月亮都是先由我来享受,然后才轮到你。
”大地对它的无理挑衅根本不予理睬。
一天傍晚,乌云翻滚,不一会儿,刮起了特大风暴。
大树一看,四周一片混乱,过路的人们四处跑个不停,可是却没有一个人到它下面来避风雨。
小鸟也进了远处的房屋。
大树在风雨中抖动着,它慌得不知所措,但怕人讥笑,仍故作镇静,硬挺着腰杆,不一会儿,它开始感到力不从心,脚跟松动了。
它羞愧地对大地说真没想到世界上还有比我更有力量的从此以后它不再也不敢吹嘘了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目空一切:不知所措:诺曼底号遇难记(1)1870年3月17日夜晚,哈尔威船长照例走着从南安普敦到格恩西岛这条航线。
大海上夜色正浓,薄雾弥漫。
船长站在舰桥上,小心翼翼地驾驶着他的“诺曼底”号。
乘客们都进入了梦乡。
(2)“诺曼底”号是一艘大轮船,在英伦海峡也许可以算得上是最漂亮的邮船之一了。
它装货容量六百吨,船体长二百二十尺,宽二十五尺。
海员们都说它很“年轻”,因为它才七岁,是1863年造的。
(3)雾愈来愈浓了,轮船驶出南安普敦河后,来到茫茫大海上,相距埃居伊山脉估计有十五海里。
轮船缓缓行驶着。
这时大约凌晨四点钟。
周围一片漆黑,船桅的梢尖勉强可辨。
像这类英国船,晚上出航是没有什么可怕的。
(4)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它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像一座山峰。
只见一个阴森森的往前翘起的船头,穿破黑暗,在一片浪花中飞驶过来。
那是“玛丽”号,一艘装有螺旋推进器的大轮船,它从敖德萨启航,船上载着五百吨小麦,行驶速度非常快,负重又特别大。
它笔直地朝着“诺曼底”号逼了过来。
(5)眼看就要撞船,已经没有任何办法避开它了。
一瞬间,大雾中似乎耸起许许多多船只的幻影,人们还没来得及一一看清,就要死在临头,葬身鱼腹了。
全速前进的“玛丽”号,向“诺曼底”号的侧舷撞过去,在它的船身上剖开一个大窟窿。
(6)由于这一猛撞,“玛丽”号自己也受了伤,终于停了下来。
“诺曼底”号上有28名船员,一名女服务员,31名乘客,其中12名是妇女。
震荡可怕极了。
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
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当。
轮机火炉被海浪呛得嘶嘶地直喘粗气。
(7)船上没有封舱用的防漏隔墙,救生圈也不够。
(8)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喝:“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
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
必须把60人救出去。
”(9)实际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
(10)船员赶紧解开救生艇的绳索。
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这股你推我搡的势头,险些儿把小艇都弄翻了。
奥克勒福大副和三名二副拚命想维持秩序,但整个人群因为猝然而至....的变故简直都象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
几秒钟前大家还在酣睡,蓦地,而且,立时立刻,就要丧命,这怎么能不叫人失魂落魄!(11)就在这时,船长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黑暗中人们听到这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12) “洛克机械师在哪儿?”(13) “船长叫我吗?”(14) “炉子怎么样了?”(15) “海水淹了。
”(16) “火呢?”(17) “灭了。
”(18) “机器怎样?”(19) “停了。
”(20)船长喊了一声:“奥克勒福大副!”(21)大副回答:(22) “到!”(23)船长问道:(24) “我们还有多少分钟?”(25) “二十分钟。
”(26) “够了,”船长说,“让每个人都下到小艇上去。
奥克勒福大副,你的手枪在吗?”(27) “在,船长。
”(28) “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29)大家立时不出声了。
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30) “玛丽”号也放下救生艇,赶来搭救由于它肇祸而遇难的人员。
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殴斗。
事情总是这样,哪里有可卑的利己主义,哪里也会有悲壮的舍己救人。
(31)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指挥着,主宰着,领导着大家。
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面对惊慌失措的众人,他镇定自若,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在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
(32)过了一会儿,他喊道:“把克莱芒救出去!”(33)克莱芒是见习水手,还不过是个孩子。
(34)轮船在深深的海水中慢慢下沉。
(35)人们尽力加快速度划着小艇在“诺曼底”号和“玛丽”号之间来回穿梭。
(36) “快干!”船长又叫道。
(37)20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
船头先下去,须臾,海水把船尾也浸没了。
(38)哈尔威船长,他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
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
哈尔威船长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
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
(39)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
面对死亡,他又行使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惊慌失措——()2.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字义。
沉:①没入水中,跟“浮”相对。
②深入,程度深。
(1)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它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像一座山峰。
()(2)20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
()3.“纹丝不动”是什么意思?请你在第(38)自然段中用“”划出相关的句子。
4.根据解释,在第(30)段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闯祸;制造祸端。
()(2)不惜牺牲自己去拯救别人。
()5.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惊恐万状——猝然而至——6.填空。
海员们都说它很“年轻”,因为它才七岁,是1863年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