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国务学院政治学系-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课件
- 格式:docx
- 大小:23.16 KB
- 文档页数:6
定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Margarete Sandelowski定性研究是一个泛称,包含了一系列的实施质询(inquiry)的态度和策略,而这些质询旨在探究人类如何理解、体验、解释,以及生成社会世界。
尽管定性研究通常与定量研究并列,然而定性研究并非是一种明显有别于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的统一的调查研究的形式,而更像是来自科学、人文和实践学科的不同学者的家园,这些学者致力于不同的哲学和方法论立场,有时这些哲学和方法论立场可能是冲突的。
这些哲学立场包括阐释主义(Interpretivism)、诠释学(Hermeneutics)、社会建构论( Soci al Constructionism),以及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但不限于此,因为这些哲学立场也有不同的界定。
方法论的途径包括现象学(Phenomenology)、扎根理论(Grounded The ory)、民族志(Ethnography)、参与式调查、叙事分析( Narrative Analysis)和话语分析( Discourse Analysis),也不限于上述几种,因为它们的界定也多种多样(Denzin & Lincol n,2000a)。
历史、文学批判、伦理学、文化和物质文化研究,这些学科通常被完全界定为定性研究。
然而,如人口史,大部分是定量研究,这个领域的学者通常不认为他们自己是定性研究者,也不认为他们的工作是定性研究,甚至根本不认为是研究。
社会科学领域的定性研究者转向艺术和人文学科,学习如何像艺术家和人文学者那样去阅读和完成文本;而人文学科的定性研究者转向社会科学,学习如何像社会科学家那样理论化以及如何开展实地调查研究。
简言之,定性研究是一个在其差异性和同质性上都很模糊的术语。
简单地通过与定量研究作对比,是不能理解定性研究的,而实际上我们经常这样做,这样会误解和曲解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的数据收集方法田野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田野研究•田野研究是一种深入到研究现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参与观察和非参与式观察,以及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的社会研究方式。
•田野研究的资料收集方式•访谈•观察•田野研究的基本步骤•进入问题•资料收集•分析资料作为资料收集方法的访谈●访谈的定义通常采访被简单的定义为有目的的谈话。
具体地说,这种目的为获取信息。
不幸的是,怎样去采访并没有一致的观点。
采访可以被描述为一种艺术,而不是一种技能或科学,它也能理解为一种游戏,在这个游戏中,回答者可以受到内在的奖赏。
●访谈的种类✧标准化访谈✧非标准化访谈✧半标准化访谈(1)标准化访谈⏹标准化访谈使用一种正式化的结构问卷。
采访者需要让被访者回答问卷上的每一个问题。
⏹调查者假设调查工具中列出的问题是十分广泛的以致能探出受访者关于研究课题的所有相关信息。
⏹总的来说,标准化访谈室使用一系列已经设计好的问题来获取信息,信息包括受访者对于研究相关问题的看法、观点和态度。
(2)非标准化的访谈⏹与标准化对于问卷的严格要求相反,非标准化访谈不需要使用已设计好的问卷⏹采访者在访谈之前不预先知道所有需要问的问题所以,采访者不能预先列出要问的问题,他们同样假设不是所有受访者都能对语言相近的问题有同样的理解。
⏹在非标准化的访谈中,采访者必须根据必须根据特定的情况和调查的目标形成问题,做出合适的探索⏹为了增加田野观察非标准化访谈有时被用在田野研究的过程中(3)半标准化访谈⏹半标准化访谈室根据事先确定的题目和假设,重点就某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访谈,半标准化放眼的关键是课题的选择和题目的拟定⏹这类问题一般以一种系统而连续的方式询问被访问者,但访问者可以自由的离题,那是指访谈者允许探索一些非预备问题的答案⏹这种问题必须用被访者熟悉的语言组织起来;它们可以反映出一种人文关怀,即它们了解个体是以不同方式理解这个世界的,这样,研究者就可以从对象的角度走进这个世界。
定性研究的数据收集方法田野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田野研究•田野研究是一种深入到研究现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参与观察和非参与式观察,以及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的社会研究方式。
•田野研究的资料收集方式•访谈•观察•田野研究的基本步骤•进入问题•资料收集•分析资料作为资料收集方法的访谈●访谈的定义通常采访被简单的定义为有目的的谈话。
具体地说,这种目的为获取信息。
不幸的是,怎样去采访并没有一致的观点。
采访可以被描述为一种艺术,而不是一种技能或科学,它也能理解为一种游戏,在这个游戏中,回答者可以受到内在的奖赏。
●访谈的种类✧标准化访谈✧非标准化访谈✧半标准化访谈(1)标准化访谈⏹标准化访谈使用一种正式化的结构问卷。
采访者需要让被访者回答问卷上的每一个问题。
⏹调查者假设调查工具中列出的问题是十分广泛的以致能探出受访者关于研究课题的所有相关信息。
⏹总的来说,标准化访谈室使用一系列已经设计好的问题来获取信息,信息包括受访者对于研究相关问题的看法、观点和态度。
(2)非标准化的访谈⏹与标准化对于问卷的严格要求相反,非标准化访谈不需要使用已设计好的问卷⏹采访者在访谈之前不预先知道所有需要问的问题所以,采访者不能预先列出要问的问题,他们同样假设不是所有受访者都能对语言相近的问题有同样的理解。
⏹在非标准化的访谈中,采访者必须根据必须根据特定的情况和调查的目标形成问题,做出合适的探索⏹为了增加田野观察非标准化访谈有时被用在田野研究的过程中(3)半标准化访谈⏹半标准化访谈室根据事先确定的题目和假设,重点就某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访谈,半标准化放眼的关键是课题的选择和题目的拟定⏹这类问题一般以一种系统而连续的方式询问被访问者,但访问者可以自由的离题,那是指访谈者允许探索一些非预备问题的答案⏹这种问题必须用被访者熟悉的语言组织起来;它们可以反映出一种人文关怀,即它们了解个体是以不同方式理解这个世界的,这样,研究者就可以从对象的角度走进这个世界。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胡鹏(复旦国务学院政治学系)课程介绍本课是国务学院研究生的必修课程,本课主要讲授和讨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其中侧重定性研究方法。
课程目标不仅是授人以“鱼”,即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社会科学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定性研究的常用方法,更试图授之以“渔”,鼓励学生在自己的研究中使用定性研究方法,动手做社会科学研究。
掌握方法的最佳途径是实战演练,课程会为同学们的研究设计提供详细的点评和意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请已博士毕业的优秀学者现身说法,介绍自己开展研究的经验和历程。
通过本课程,学生应该了解什么是好的学术研究,建立好的学术品味,然后通过阅读和写作掌握社会科学研究,尤其是定性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课程要求本课程以讨论班(seminar)的方式进行组织,任课老师只会花较少的时间进行讲授,大部分时间是课堂讨论,因此本课鼓励同学在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发言。
在此之外,选课同学还需自主设计并撰写一篇社会科学论文,研究论文需在选课确定后即开始构思,第八周、第十四周会组织论文研究设计展示与讨论会,为每位同学的论文设计提供具体意见和建议。
参考材料∙[美]斯蒂芬•范埃弗拉,《政治学研究方法指南》,陈琪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李连江,《不发表,就出局》,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6年。
∙左才,《政治学研究方法的权衡与发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
∙微信公众号“学术与社会”的专栏“博士论文”。
教学计划第一周:课程介绍第二周: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赵鼎新,《社会科学研究的困境:从与自然科学的区别谈起》,《社会学评论》,2015年,第3卷第4期。
∙朱天飚,《<社会科学中的研究设计>与定性研究》,《公共行政评论》,2015年第4期。
∙赵鼎新,《从美国实用主义社会科学到中国特色社会科学—哲学和方法论基础探究》,《社会学研究》,2018年第1期。
∙唐世平,《观念、行动与结果:社会科学的客体和任务》,《世界经济与政治》,2018年第5期。
第三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Gary King, Robert O. Keohane, and Sidney Verba (KKV), Designing Social Inquiry: Scientific Inference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Princeton: PrincetonUniversity Press,1994. 中文译本:《社会科学中的研究设计》,陈硕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14年。
∙Gary Goertz and James Mahoney, A Tale of Two Culture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in the Social Science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2. Chapter 1-2. 中文译本:《两种传承:社会科学中的定性与定量研究》,刘军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16年。
∙Review Symposium: The Qualitative-Quantitative Disputation: KKV,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9(2), 1995.∙Henry Brady and David Collier, edit, Rethinking Social Inquiry: Diverse Tools, Shared Standards,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2010. Introduction and Part I.第四周:国庆节放假第五周:研究设计▪Daniel Ziblatt, Structuring the State: The Formation of Italy and Germany and the Puzzle of Federalis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6.Chapter 1, 7.▪Theda Skocpol, States and Social Revolution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rance, Russia, and Chin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Chapter 1.中译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章。
∙KKV, Chapter 1. 中译本:《社会科学中的研究设计》,陈硕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14年。
∙彭玉生,《“洋八股”与社会科学规范》,《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2期。
第六周:概念与类型学▪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1-23章。
▪罗伯特•达尔,《多头政体:参与与反对》,刘慧荣、谭君久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3章。
∙Giovanni Sartori, “Concept Misformation in ComparativePolitics,”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64(4): 1033-1053, 1970.∙David Collier and Robert Adcock, “Democracy and Dichotomies: A Pragmatic Approach to Choices about Concepts.”Annual Review ofPolitical Science 2: 537-565, 1999.第七周:因果机制▪Michael L. Ross, “Oil, Islam, and Women,”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02(1): 107-123, 2008.▪徐进、赵鼎新,《政府能力和万历年间的民变发展》,《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1期。
∙KKV, Chapter 3.中文版:《社会科学中的研究设计》,陈硕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14年,第3章。
∙刘骥、张玲、陈子恪,《社会科学为什么要找因果机制—一种打开黑箱、强调能动的方法论尝试》,《公共行政评论》,2011年第4期。
∙李钧鹏,《何谓社会机制》,《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2年第1期。
第八周:研究设计展示与讨论1第九周:过程追踪▪Theda Skocpol, States and Social Revolution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rance, Russia, and Chin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Chapter 2-7. 中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第2-7章。
▪胡鹏,《国际环境、精英政治与民国初年民主共和政体的兴衰》,《复旦政治学评论》,2016年第16辑,第259-283页。
∙曲博著:《因果机制与过程追踪法》,《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10期。
∙查尔斯•蒂利:《为什么?》,李钧鹏译,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4年。
∙Andrew Bennett, and Jeffrey T. Checkel, edit, Process Tracing: From Metaphor to Analytical Tool,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5, Chapter 1, 10.第十周:个案分析▪Sheri Berman, “Civil Society and the Collapse of the WeimarRepublic,”World Politics49 (3): 401-429, 1997.▪Beatriz Magaloni, Voting for Autocracy: Hegemonic Party Survival and Its Demise in Mexico,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Barbara Geddes, “How the Cases You Choose Affect the Answers You Get: Selection Bias in Comparative Politics,”Political Analysis 2: 131-150, 1990.∙John Gerring, “What is Case Study and what is It Good for?”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98(2): 341-354, 2004.第十一周:比较案例▪Yasheng Huang, “Information, Bureaucracy, and Economic Reforms in China and the Soviet Union,”World Politics 47(1):102-134, 1994.▪Daniel N. Posner, “The Political Sali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 Why Chewas and Tumbukas Are Allies in Zambia and Adversaries inMalawi,”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98(4): 529-545, 2004.∙Arend Lijphart, “Comparative Politics and the Comparative Method,”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65: 682-693, 1971.∙Alexander George and Andrew Bennett, Case Studies and Theory Development in the Social Sciences, Cambridge: MIT Press, 2005. Chapter 8.第十二周:实地调研▪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1年。
▪周雪光,《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一个组织学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