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静脉阻塞激光治疗
- 格式:docx
- 大小:17.17 KB
- 文档页数:3
眼睛pcv最好的治疗方法
PCV(视网膜中心静脉阻塞)是一种眼部疾病,常见症状包括视力下降、眼部浮现黑点、眼压增高等。
以下是常用的PCV治疗方法:
1. 温和观察:对于无明显视力下降和症状不严重的患者,医生可能会选择密切观察病情,定期检查视力和眼底情况。
2. 激光治疗:激光治疗可以用于块状黄斑渗出的治疗。
激光可用于密封渗漏点并减少血管渗漏。
3. 长效玻璃体腔注射药物: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nti-VEGF)药物如阿维西普(Aflibercept)和利妥昔单抗(Ranibizumab)可以注射到眼球内,抑制新生血管的生长,减少渗漏和出血,改善视力。
4. 玻璃体切割术:对于患有严重视力下降或出血的患者,玻璃体切割术可能是一个选择。
通过切除眼球内的玻璃体并清除异常血管,可以减少渗漏和出血,并改善视力。
治疗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医生的建议进行决定。
由于每个人的状况不同,治疗效果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建议在接受任何治疗前咨询专业医生,并遵循其建议。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激光治疗摘要】目的探讨视网膜静脉阻塞行激光治疗疗效。
方法分析30例(30眼)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患者进行532激光治疗的结果,其中CRVO 20例(20眼) BRVO 10例(10眼)。
结果对视网膜静脉阻塞病人进行恰当的光凝治疗,可阻止病情发展,促进视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视网膜静脉阻塞 532nm激光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是常见的眼底疾病,其病因在老年人多是动脉硬化,青壮年发病常与血管炎症有关。
我院自2009-2011年对30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进行532nm激光治疗。
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30例男25例,女5例。
年龄:30-75岁平均年龄56岁。
其中BRVO10例,CRVO20例。
激光治疗前病程2月-1年。
临床上根据病人视力、眼底改变、眼底荧光造影表现及愈后的不同,将视网膜静脉阻塞分为缺血性和非缺血性。
其中缺血性17例,非缺血性13例。
视力; 手动--指数 2个0.1-0.2 10例0.2-0.8 15例0.8-1.0 3例方法:采用法国光太公司生产的Vita532nm激光治疗仪治疗。
术前复方托吡卡胺散瞳,0.5%爱尔卡因眼液行表面麻醉。
在荧光造影片指导下行激光治疗。
对缺血性视网膜中央/分支静脉阻塞,采用全视网膜或区域性视网膜弥漫性光凝。
一般光斑直径200-500mm,曝光时间 0.1-0.25s,能量 200-400mw左右,光斑反应2级。
全视网膜光凝一般分3-4次完成,1周1次,对合并黄斑囊样水肿在行弥漫性光凝前对黄斑区行格子样光凝。
对非缺血性视网膜静脉阻塞,血管渗漏明显,视力下降显著时,采用光凝斑分布较稀疏的轻度全视网膜光凝(micd prp)点数600左右。
先围绕黄斑格子样光凝后行周边网膜。
光斑直径200-500mm,功率300-500mw。
曝光时间:0.1-0.3s,光斑反应2级结果;1.视力:治疗前后视力变化:视力提高 20眼占67%,不变 9眼占30%视力下降 1眼占3%2.眼底检查:经激光完全治疗后大部分黄斑水肿、出血、渗出、棉絮斑等消失。
左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出血,治疗方法左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出血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眼部疾病,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和不适。
治疗方法需要针对病情严重程度和病因进行选择,同时需要注意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治疗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一、治疗方法1. 调整体位: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出血多数是老年人患病,患者在长时间的坐位或站立时可能会诱发病情加重。
因此,需要患者调整体位,避免长时间的坐位或站立,并进行适当的活动。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治疗左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出血的常规方法。
针对病因不同,药物治疗也会有所区别。
一般情况下,可采用输液治疗,使用的药物包括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加压药物,以及抗血小板、抗凝药物等。
3. 注射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出血的治疗中,注射是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
透过眼底部位,注入药物,通过药物的作用来缓解症状。
常用的注射治疗药物包括三嘌呤核苷类药物、噻唑啉类药物等。
4. 激光治疗:激光治疗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
通过对视网膜适当的位置进行激光照射,可以消除不适症状,缓解病情。
激光治疗可以采用凝固焦点、细锥柱形等多种方式。
5.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在药物治疗、注射治疗、激光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下,采用的最后一种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可以是直接切割视网膜中央静脉,同时利用其他帮助修复和支持的干细胞来重建视网膜。
二、注意事项1. 定期追踪: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定期的追踪。
通过追踪病情,可以及时的发现病情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病情进一步的恶化。
2. 患者饮食: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饮食,尤其是高脂、高糖、高盐、高胆固醇、高咖啡因含量的食品,应少吃或不吃,以避免对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3. 生活调节: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合理安排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过度紧张和过度疲劳;适当进行中、低强度的体育锻炼等,保持身体健康。
4. 病情监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进行定期的病情监测。
视网膜静脉阻塞激光治疗
*导读:激光治疗包括激光光凝、光动力学治疗和激光诱导
视网膜-脉络膜吻合支形成。
……
1激光光凝
不同类型的视网膜静脉栓塞的光凝目的和方法不同,光凝前应
先行FFA检查以明确非灌注区和新生血管的有无,以选择合适的光凝方法。
格栅状光凝主要用于治疗黄斑区毛细血管渗漏或毛细血管广泛破坏而造成的视网膜水肿增厚。
RVO的黄斑水肿可能与黄斑毛细血管渗漏或非灌注有关, Klein ML等最初报道用格栅状光凝可以改善因毛细血管渗漏而引起的黄斑水肿;美国分支静
脉阻塞研究组发现对于发病3~l8个月,因黄斑水肿而使视力低
于0.5的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患者,行黄斑光凝后视力显著改善。
如果FFA诊断的可治疗的黄斑水肿在第一次光凝后的4个月仍然存在,且视力提高9个视标或更少,则需要重复光凝。
至于总干阻塞伴发的黄斑水肿,格栅状光凝虽能使水肿消退,但中央静脉阻塞研究组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发现光凝对此类患者的视力改善
并无显著性差异,故不主张对此类患者的黄斑区行光凝治疗。
全视网膜光凝(PRP)机制即破坏缺氧区的视细胞,减少耗氧量并增
加脉络膜与视网膜的通透性,从而改善视网膜缺氧,少了刺激新生血管生长的因素;另一方面,光凝可直接破坏新生血管的生长。
美国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研究组进行了大规模的随机临床对照
实验,对90例CRVO患者行预防性PRP,结果显示预防性PRP能够减少但不能完全阻止虹膜、房角处新生血管的发生;并且发现产生前段新生血管的因素有:广泛的视网膜毛细血管非灌注区、大量的视网膜出血、发生于1个月以内的男性CRVO患者。
因此研究组建议对缺血型CRVO,在最初6个月内应每月常规行裂隙灯、房角镜检查,对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除常规药物治疗外,即使房角关闭也应行PRP,这能增加青光眼手术的成功率。
2光动力学疗法
光动力学治疗主要针对新生血管而言,是通过在静脉内注射一类光敏物质,在特定波长光线的照射下,产生具有强氧化作用的单态氧,以此来氧化脂类而损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内皮细胞损伤后,血小板可凝集于裸露的基底膜产生血栓,从而阻塞新生血管。
它是一种非介入性引起血管阻塞的方法。
目前眼科常用的光敏剂主要为血卟啉衍生物,如双血卟啉醚(photofrin)、苯丙卟啉衍生物单酸(benzo-porphyrinderivative monoacid,BPD)及血卟咻单甲醚(hematoporphy-rin monomethylether,IIMME)等。
Iliakai OE等应用酞青等光敏物质.封闭了视网膜和脉络膜新生血管。
3激光诱导视网膜-脉络膜静脉吻合术
视网膜静脉阻塞引起视网膜循环压力增高,而脉络膜循环的压力相对较低,激光诱导视网膜-脉络膜静脉吻合术的基本原理是用激光光凝的方法,在视网膜分支静脉旁同时将视网膜静脉、RPE
和Bruch膜穿破,从而使淤滞的血液绕过视网膜静脉阻塞处引流到脉络膜内,从而减轻或消除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造成的静脉回流障碍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眼底损害。
McAllister IL等于1992首先在实验动物中证实了激光诱导视网膜-脉络膜静脉吻合的可形成性。
1995年,其对24例非缺血性视网膜静脉阻塞并伴有渐进性视力下降的患者进行了激光视网膜-脉络膜静脉吻合术,他们用氩蓝绿激光击穿视网膜静脉壁和Bruch膜,其中8例获得了成功,成功率38%,这8例患者视力均得到了改善,视网膜水肿消退,出血吸收,另外16例手术未成功的病人中有5例发生了缺血性视网膜静脉阻塞,8例不同程度的黄斑水肿、视力丧失。
1998年他们又报道了91例病例,其中部分患者在氩绿激光的基础上又作了ND:YAG激光以增强穿透力,49例吻合成功,成功率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