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中对比与衬托的区别
- 格式:ppt
- 大小:816.50 KB
- 文档页数:14
odern chinese M157XIANDAI YUWEN2011.06考试与素质教育研究2010年全国语文高考古诗词鉴赏题中,有5个省份考到了对比衬托的表现手法,学生搞不清二者的区别。
而在平时的鉴赏过程中,学生也往往把衬托、对比两种手法搞混淆了,把“对比”当成“衬托”,或者相反,有的干脆眉毛胡子一把抓,遇到这两种手法时就模糊的说成“对比衬托”。
现实中因为人们常把对比衬托连用,有人便误以为对比和衬托是一回事。
其实,对比和衬托是不同的两种表现手法,不能混为一谈。
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表现手法。
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正反道理说得更加深刻,矛盾问题揭露得更加尖锐。
在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对比方式有动与静的对比、虚与实的对比、今昔盛衰的对比、哀与乐的对比等,它们方式各异,但表达效果一样,都是为了增加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衬托则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
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就是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就是反衬。
对比和衬托都有对照的意味,都是通过对某些事物(或形象或情感)进行对照来完成。
但是,作为表现手法,对比和衬托的差别还是明显的。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把握。
首先,主次是否分明。
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请参看下面几例:(1)将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 高适的《燕歌行》)(2)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5)蝉躁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浅议高考诗歌鉴赏中对比和衬托的区别高考诗歌鉴赏中,几乎每年都会有几套试卷涉及对比或衬托的手法。
举近三年试题为例,考到了或对比或衬托的表现手法的高考卷,2010有全国卷、安徽卷、天津卷、湖南卷、湖北卷等,2011年有江西卷、福建卷、上海卷、天津卷和重庆卷等,2012年有全国大纲版卷、广东卷等。
但是,因为衬托中的反衬和对比比较容易混淆,许多学生弄不清二者的区别,而在平时的鉴赏过程中,学生区分不了时,就模糊地说成“对比衬托”。
甚至有些教师,在指导学生答题时,往往告诉学生,把“衬托”和“对比”都写上,就能踩点得分,而对两者的区别却语焉不详。
这不能不说是应试教育的结果之一,对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的提高无益。
更为遗憾的是,个别的高考卷的答案或解析,有些模棱两可,也未严谨地区别两者。
例如,2012年广东卷诗歌鉴赏第一题答案“①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对比,烘托,渲染)、列锦的表现手法”;笔者愚见,这首诗并无对比,其实参考答案后面的手法分析中也没有提到对比。
那么,什么是衬托?什么是对比?对比和衬托有何区别?究竟该如何区分呢?关于衬托和对比,梁宗奎、陈兆福主编的《古汉语修辞简论》这样定义,“利用事物间相似或相反、相异的关系,把甲乙两事物或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分主次地放在一起,以乙衬甲,使甲更加鲜明、突出,这种辞格叫衬托,又叫映衬或陪衬”,“对比,是指把两种不同的事物、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及两种不同情形放在一起作对照,互相比较的修辞方式,它能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从而使人们产生强烈的爱憎,加深对事物本质的理解”。
关于衬托与对比的界定与区别,《古汉语修辞简论》也进行了强调:“衬托与对比不同,衬托两部分有主次之分,衬体是说明、突出主体的,主体是主要的,衬体是次要的。
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是比较事物之间的不同点,对立的事物之间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彼此并列的。
”同样,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里也明确写道:“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
诗歌鉴赏答题模板诗歌鉴赏中的渲染、烘托、衬托、对比【--个人简历模板】下面,试就渲染、烘托、衬托、对比这四个运用广泛而且极易混淆的术语作一番解说。
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
例如,白乐天《琵琶行》(第二节)极尽笔墨之能事,通过对琵琶声及其富于变化的演奏的铺叙渲染,表现了音乐的高妙;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对春江月夜景色的渲染,流露出离愁,表达了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和对宇宙人生的探索。
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一言以蔽之,渲染即对事物进行正面描写铺叙,追求笔墨酣畅,痛快淋漓。
烘托也是从图画技法中借来的术语,原指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轮廓渲染衬托,使其明显突出,一般采用外晕、围染的烘托办法,即“烘云托月”。
清人刘熙载《艺概》所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
”此法引入诗歌创作中,指从侧面用笔,对事物进行描述、铺排,使被“托”之物更加突出。
“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
xx年高考题选韦应物的诗《赋得暮雨送李胄》就用了烘托。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此诗除了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写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颔联和颈联虽未直接写雨,但烘托手法的运用使我们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
再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高考古代诗歌表现手法鉴赏1.对比和衬托: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对比的两个方面一般不分主次,反衬有主次之分。
如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衬托是指利用事物间相同或相对的条件,以一方作为陪衬来突出另一方的手法。
利用事物的相同条件来衬托另一方,称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对条件来衬托另一方,称反衬。
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2.渲染和烘托: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
如汉乐府民歌《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烘托本是一种国画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可以是以人烘托人,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更多的是以景物烘托人物。
3.象征:就是诗人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情感或心志的一种表现手法,它们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
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4.用典:指诗歌中援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
用典根据用法的不同可以分为明用和暗用。
明用就是直接援用,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修辞手法:对比与衬托区别与联系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里也曾明确写道:“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
对比表明是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
因此,不可把这两种修辞混为一谈。
”衬托与对比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甲乙对比,同时又互相衬托,甲衬乙,乙也衬甲;甲乙衬托,也含有某种程度的对比。
也正由于它们有联系,所以有些修辞著作中将它们合为“比衬”(对比衬托)。
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人物、事物或同一人物、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加以对照比较,以便说明一定的道理的修辞格,对比又叫“对照”。
如①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②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例①把两种完全对立的人加以比较,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明有的人虽死犹生,人民永远怀念他;有的人虽然活着,却如同行尸走肉,人民痛恨他。
例②把老人与少年的不同的思想状态加以比较,形成鲜明的对比,以说明下文之“保守”与“进取”的道理。
衬托则是用描绘相类或相反的其他事物,从旁陪衬、烘托被描写的事物的辞格。
俗话说:“牡丹虽好,还需绿叶扶持。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他事物的表现手法。
按照衬托事物与被衬托事物的关系,衬托可以分为正衬与反衬两类。
好的衬托必须主次分明,通过对他事物的描叙,使所要描写的主体更鲜明突出。
从上述两种修辞概念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出,对比中对比双方并没有主次之分,而其主旨需要两方共同构建突出。
而衬托双方则有明显的主次之分,其主题表现则主要依靠被衬托事物来表现。
在诗歌教学中,这是两种被经常被分析到的修辞格。
但虽然如此,许多学生却并不能清晰分辨这两个概念,甚至有些学生以为这只是一种修辞格的两个不同名称而已。
另外,有些试题似乎并没有有意分辨这两个概念,有的试题甚至将这两个概念并提,这更加模糊了学生对这两个概念认识。
鉴赏诗歌中衬托、对比、烘托区别衬托是利用事物近似或对立的条件或同一事物相近、相反的两个方向来表现事物,使之更突出更形象的一种艺术表达方法。
它能使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描写的对象更加鲜明,使所要描写的气氛更加强烈。
衬托分为正衬、反衬。
1、正衬用相同或类似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即“绿叶衬红花”。
白居易有《钱塘湖春行》一诗:“孤山寺北贾亭西,水平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此诗以西湖生气勃勃之景,从正面衬托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此外,“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以六宫后妃之美衬玉环更胜一筹的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以苍凉秋景衬诗人飘零之哀,“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极高的天台衬天姥山之高,“寒蝉姜切”、“杨柳岸,晓风残月”以悲凉秋景衬离情之凄苦。
2、反衬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静,以哀衬乐,以丑衬美。
亚夫之《姜斋诗话》云:“以乐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乐。
”李煜《望江南》一词云:“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以昔日游上苑时“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的繁华美丽景象反衬出羁留汴梁的亡国之君内心的无限悲怆:乐只在梦中。
此外,“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王维《鸟鸣涧》)以鸟之“惊”、“鸣”反衬春山“夜静”,“玉炉香,红烛泪,偏照画堂秋思”(温庭筠《更漏子》)以“玉炉香,红烛泪,偏照画堂”的美好景物及衬闺阁孤寂秋苦;“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无好问《颖亭留别》以鸟之悠悠反衬思归春内心之急急。
有的诗,能兼用正衬—反衬。
李白有《清平调》(其二)云:“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首句以花受香露正衬贵妃承幸,二句以楚王梦遇神女的虚幻反衬玄宗得贵妃真实,三四句以靠新妆专宠的赵飞燕反衬贵妃的天然国色。
鉴赏诗歌中衬托对照衬托区别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衬托和对照都是重要的手法,它们能够突出一个事物或概念的特点和意义。
尽管这两种手法有相似之处,但它们也有一些区别。
本文将探讨鉴赏诗歌中衬托和对照的区别,并分析它们在不同诗歌作品中的应用。
衬托和对照都是通过对比展现事物特点的手法。
衬托是通过将一个事物放在其他事物的背景下来突出其特点,使其显得更加鲜明和突出。
对照则是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比较来显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首先,衬托和对照的使用方式有所不同。
在鉴赏诗歌中,衬托最常见的方式是使用对比的形象描写。
通过描绘一些差异明显的事物或情景,诗人能够更好地突出主题,营造更强烈的艺术效果。
对照则常常通过直接的比较来展示事物之间的差异。
这种方式可以使读者更清楚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意义和情感。
其次,衬托和对照所强调的方面也不同。
衬托通常着重于突出事物的特点。
通过将其与其他事物进行对比,诗人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其特点和意义。
对照则是通过展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来强调它们的独特性。
这种方式可以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能让读者更深入地思考诗歌所传达的信息。
此外,衬托和对照在表达上也有所差异。
衬托通常使用比较直接的手法,通过对比描写事物的外貌、气味、声音等方面来表达其特点。
这种方式简单明了,容易理解。
对照则更常使用象征性的手法,通过比喻或隐喻来展示事物之间的相似或差异。
这种方式能够让读者在思考中感受到更多的情感和启发。
鉴赏诗歌中的衬托和对照的应用可以举例说明。
例如,在杜甫的《登高》中,诗人通过将登高的人和山脉进行衬托,使得登高者的孤独和无助显得更加突出。
诗中写道:“冉冉孤高者,如何转怀抱?”通过与山脉的对比,登高者的孤独感得到了更好的表达。
又如,在李白的《静夜思》中,抒写了一个人在深夜思念故乡的情景。
诗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通过将明月与地上霜进行对比,诗人不仅展现了思念之情,也增添了一丝凄凉的气息。
总之,衬托和对照是鉴赏诗歌中常用的手法,它们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区别。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对比与衬托的定义及区别。
2. 培养学生运用对比与衬托表达技巧分析诗歌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诗歌情感和意境的感悟。
二、教学内容:1. 对比与衬托的定义及区别。
2. 对比与衬托的表达效果。
3. 对比与衬托在诗歌中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重点:1. 对比与衬托的定义及区别。
2. 对比与衬托的表达效果。
3. 对比与衬托在诗歌中的应用实例。
四、教学难点:1. 对比与衬托的运用时机与方法。
2. 对比与衬托在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举例让学生初步感受对比与衬托的表达效果。
2. 讲解:详细讲解对比与衬托的定义、区别及表达效果。
3. 分析:分析对比与衬托在诗歌中的应用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4. 实践:让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首诗歌,运用对比与衬托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
5. 展示:各小组向全班展示分析结果,讨论对比与衬托在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6. 总结:总结对比与衬托的表达效果,强调其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一道运用对比与衬托表达技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对比与衬托的定义、区别及表达效果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运用对比与衬托分析诗歌的能力。
3. 学生对诗歌情感和意境的感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诗歌为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对比与衬托的表达技巧。
2. 运用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分析和评价诗歌的能力。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诗歌材料,包括经典诗歌和现代诗歌。
2. 制作PPT,展示诗歌案例和分析结果。
3. 准备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对比与衬托表达技巧的掌握。
八、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一首具有对比与衬托手法的诗歌,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对比与衬托的定义、区别和表达效果。
3. 分析:分析案例诗歌中对比与衬托手法的运用,引导学生理解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烘托、衬托与对比的区别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衬体作主体的陪衬,突出主体。
正衬,如: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王诗用碧绿的荷叶、鲜艳的荷花,衬托出少女的清新娇艳。
李诗写冰凉的月光,写月下似雪的沙地,给人的感觉是冷酷的,没有半点暖意,以哀景衬哀情。
正衬,一般情况下也可叫“烘托”。
在诗歌鉴赏中常有“侧面烘托了”等说法,即是把衬托与烘托一起在说。
其实,这一说法中的“烘托”是说作用,能“烘托”出某某效果;而从表达技巧上,所用的手法叫“衬托”。
烘托与衬托也有区别。
烘托,作为表达技巧,一般是从氛围、环境上起作用,而衬托是对人、物上起作用。
烘托的例子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其中写月,即是烘托当时听琵琶曲之后悲凉的氛围。
反衬,如: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晚常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破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杜诗一、二两句极言春光融洽,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
这是反衬,以乐景写哀情。
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形成鲜明对照,用以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许浑用“红叶青山”反面衬托对朋友的留恋之情,后者用“满天风雨”是寓情于景,用悲凉之景来表达作者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
陆游以“林莺巢燕”的无声,反衬杜鹃的有声,好处是以寂静突出杜鹃悲切的叫声。
对比,如:南园十三首(其一)李贺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小白长红”指白花少,红花多。
园中春花的艳丽和“日暮嫣香落”的结局,形成对比,藉以抒发个人感慨。
对比是两者并举,并不是只突出其中一方。
反衬,是以好的来让坏的显得更坏,或以坏的让好的显得更好。
所谓反衬,就是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
所谓对比,就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
衬托与对比的区别:1、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衬托可以明显的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有主次、偏正之分。
2、对比常用于论述,衬托常用于描写。
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
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正反道理说得天加深刻,矛盾问题揭得更加尖锐。
对比,从内容分,有两体对比、一体两面对比两种。
1、两体对比,就是把相反、相对的两种人物、两种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
①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又如:③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两例,是两种事物的对比。
例③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奢极欲的愤怒,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它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对立。
2、两面对比,就是把一种事物的相反或相对的两面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
例如:③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韩鲜人民是那样的爱,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感情。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例③将志愿军战士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对举出来,赞美我们战士爱憎分明;例④“系统”与“零碎”、“实际”与“空洞”这些两相反对的概念对比着说,否定一面,肯定一面,使得观点更鲜明、意思更突出。
衬托,尤其是其中的反衬,有人往往将它与对比混为一谈,其实衬托与对比的界定与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
可见,衬托,就是为了使某事物的特色更加突出,用别的东西来陪衬和对照的写作手法。
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这两种。
正衬,即是用一个与本体事物一致的观点或景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