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区分诗歌鉴赏中的对比和衬托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浅议高考诗歌鉴赏中对比和衬托的区别高考诗歌鉴赏中,几乎每年都会有几套试卷涉及对比或衬托的手法。
举近三年试题为例,考到了或对比或衬托的表现手法的高考卷,2010有全国卷、安徽卷、天津卷、湖南卷、湖北卷等,2011年有江西卷、福建卷、上海卷、天津卷和重庆卷等,2012年有全国大纲版卷、广东卷等。
但是,因为衬托中的反衬和对比比较容易混淆,许多学生弄不清二者的区别,而在平时的鉴赏过程中,学生区分不了时,就模糊地说成“对比衬托”。
甚至有些教师,在指导学生答题时,往往告诉学生,把“衬托”和“对比”都写上,就能踩点得分,而对两者的区别却语焉不详。
这不能不说是应试教育的结果之一,对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的提高无益。
更为遗憾的是,个别的高考卷的答案或解析,有些模棱两可,也未严谨地区别两者。
例如,2012年广东卷诗歌鉴赏第一题答案“①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对比,烘托,渲染)、列锦的表现手法”;笔者愚见,这首诗并无对比,其实参考答案后面的手法分析中也没有提到对比。
那么,什么是衬托?什么是对比?对比和衬托有何区别?究竟该如何区分呢?关于衬托和对比,梁宗奎、陈兆福主编的《古汉语修辞简论》这样定义,“利用事物间相似或相反、相异的关系,把甲乙两事物或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分主次地放在一起,以乙衬甲,使甲更加鲜明、突出,这种辞格叫衬托,又叫映衬或陪衬”,“对比,是指把两种不同的事物、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及两种不同情形放在一起作对照,互相比较的修辞方式,它能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从而使人们产生强烈的爱憎,加深对事物本质的理解”。
关于衬托与对比的界定与区别,《古汉语修辞简论》也进行了强调:“衬托与对比不同,衬托两部分有主次之分,衬体是说明、突出主体的,主体是主要的,衬体是次要的。
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是比较事物之间的不同点,对立的事物之间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彼此并列的。
”同样,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里也明确写道:“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
浅谈高考诗歌鉴赏中对比和衬托的区别(五篇)第一篇:浅谈高考诗歌鉴赏中对比和衬托的区别浅谈高考诗歌鉴赏中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在平时的鉴赏过程中,学生往往把衬托、对比两种手法搞混淆了,把“对比”当成“衬托”,或者相反,有的干脆眉毛胡子一把抓,遇到这两种手法时就模糊的说成“对比衬托”。
现实中因为人们常把对比、衬托连用,有人便误以为对比和衬托是一回事。
其实,对比和衬托是不同的两种表现手法,不能混为一谈。
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表现手法。
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正反道理说得更加深刻,矛盾问题揭露得更加尖锐。
在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对比方式有动与静的对比、虚与实的对比、今昔盛衰的对比、哀与乐的对比等,它们方式各异,但表达效果一样,都是为了增加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衬托则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
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就是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就是反衬。
对比和衬托都有对照的意味,都是通过对某些事物(或形象或情感)进行对照来完成。
但是,作为表现手法,对比和衬托的差别还是明显的。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把握。
首先,主次是否分明。
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请参看下面几例:(1)将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的《燕歌行》)(2)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5)蝉躁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王籍《入若耶溪》)(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鉴赏诗歌中衬托、对比、烘托区别衬托是利用事物近似或对立的条件或同一事物相近、相反的两个方向来表现事物,使之更突出更形象的一种艺术表达方法。
它能使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描写的对象更加鲜明,使所要描写的气氛更加强烈。
衬托分为正衬、反衬。
1、正衬用相同或类似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即“绿叶衬红花”。
白居易有《钱塘湖春行》一诗:“孤山寺北贾亭西,水平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此诗以西湖生气勃勃之景,从正面衬托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此外,“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以六宫后妃之美衬玉环更胜一筹的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以苍凉秋景衬诗人飘零之哀,“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极高的天台衬天姥山之高,“寒蝉姜切”、“杨柳岸,晓风残月”以悲凉秋景衬离情之凄苦。
2、反衬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静,以哀衬乐,以丑衬美。
亚夫之《姜斋诗话》云:“以乐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乐。
”李煜《望江南》一词云:“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以昔日游上苑时“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的繁华美丽景象反衬出羁留汴梁的亡国之君内心的无限悲怆:乐只在梦中。
此外,“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王维《鸟鸣涧》)以鸟之“惊”、“鸣”反衬春山“夜静”,“玉炉香,红烛泪,偏照画堂秋思”(温庭筠《更漏子》)以“玉炉香,红烛泪,偏照画堂”的美好景物及衬闺阁孤寂秋苦;“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无好问《颖亭留别》以鸟之悠悠反衬思归春内心之急急。
有的诗,能兼用正衬—反衬。
李白有《清平调》(其二)云:“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首句以花受香露正衬贵妃承幸,二句以楚王梦遇神女的虚幻反衬玄宗得贵妃真实,三四句以靠新妆专宠的赵飞燕反衬贵妃的天然国色。
鉴赏诗歌中衬托对照衬托区别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衬托和对照都是重要的手法,它们能够突出一个事物或概念的特点和意义。
尽管这两种手法有相似之处,但它们也有一些区别。
本文将探讨鉴赏诗歌中衬托和对照的区别,并分析它们在不同诗歌作品中的应用。
衬托和对照都是通过对比展现事物特点的手法。
衬托是通过将一个事物放在其他事物的背景下来突出其特点,使其显得更加鲜明和突出。
对照则是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比较来显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首先,衬托和对照的使用方式有所不同。
在鉴赏诗歌中,衬托最常见的方式是使用对比的形象描写。
通过描绘一些差异明显的事物或情景,诗人能够更好地突出主题,营造更强烈的艺术效果。
对照则常常通过直接的比较来展示事物之间的差异。
这种方式可以使读者更清楚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意义和情感。
其次,衬托和对照所强调的方面也不同。
衬托通常着重于突出事物的特点。
通过将其与其他事物进行对比,诗人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其特点和意义。
对照则是通过展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来强调它们的独特性。
这种方式可以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能让读者更深入地思考诗歌所传达的信息。
此外,衬托和对照在表达上也有所差异。
衬托通常使用比较直接的手法,通过对比描写事物的外貌、气味、声音等方面来表达其特点。
这种方式简单明了,容易理解。
对照则更常使用象征性的手法,通过比喻或隐喻来展示事物之间的相似或差异。
这种方式能够让读者在思考中感受到更多的情感和启发。
鉴赏诗歌中的衬托和对照的应用可以举例说明。
例如,在杜甫的《登高》中,诗人通过将登高的人和山脉进行衬托,使得登高者的孤独和无助显得更加突出。
诗中写道:“冉冉孤高者,如何转怀抱?”通过与山脉的对比,登高者的孤独感得到了更好的表达。
又如,在李白的《静夜思》中,抒写了一个人在深夜思念故乡的情景。
诗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通过将明月与地上霜进行对比,诗人不仅展现了思念之情,也增添了一丝凄凉的气息。
总之,衬托和对照是鉴赏诗歌中常用的手法,它们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区别。
古诗鉴赏表现手法之衬托与对比的鉴别(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古诗鉴赏表现手法之衬托与对比的鉴别表现手法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衬托与对比是古诗写作中的两种常用的表现手法。
正确区分诗歌鉴赏中的对比和衬托
【摘要】如何提高学生鉴赏古代诗歌水平,长期困扰着我们语文教师。
有没有一条“便捷”的道路是人们仍苦苦地思索着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发现学生在这方面得分低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不会使用术语。
因此,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术语,更要教学生正确使用术语。
【关键词】诗歌鉴赏对比衬托
进行诗歌鉴赏不可避免地要用到一些鉴赏术语。
尤其在高考中诗歌鉴赏都以主观题形式出现,要求用鉴赏语言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进行品评。
所以,要提高答题质量,必须学会恰当地运用鉴赏术语,特别是对有些术语的细致差别更要有清晰的印象,才不至于误用。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术语中“对比”和“衬托”的区别。
一、对比
诗歌中的“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形成强烈反差,从而突出主题或思想的一种表达技巧。
比如通过具体的景物作鲜明的对比,来抒发盛衰无常之感。
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可以突出主题,发人深思。
比如李清照的《清平乐》: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此词中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词人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二、衬托
诗歌中的“衬托”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而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衬的一种表达技巧。
比如李清照的《清平乐》中就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衬托”又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是指利用次要内容从正面衬托主要内容。
如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
夸。
词中用钱塘繁华景象和百姓安居景象,衬托欢快情感,赞赏地方官的功绩,这种以乐景衬乐情的写法就叫正衬。
反衬是用次要内容从反面衬托主要内容。
反衬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
2.以动衬静,以声衬静。
3.以虚衬实。
另外还有“以衰衬兴”“以闲衬忙”“以污浊衬高洁”“以平庸衬奇卓”“以丑恶衬善良”。
如杜甫《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诗中碧江、白鸟、青山、红花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生机勃勃、春光融融的春景图(乐景)。
面对如此美景,诗人发出不知归期是何年的感叹(哀情) 。
三、“对比”和“衬托”的区别
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衬托,尤其是其中的反衬,有人往往将它与对比混为一谈,其实衬托与对比的界定与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的《中学教学全书?语文卷》里这样论述:“对照是把两种相互对应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关的两面并联列在一起,加以比照的修辞方式,也叫对比。
”“映衬是用乙事物来作甲事物的陪衬,以突出事物的修辞方式。
……映衬可分正反衬两类。
”可见,从修辞的角度讲,对比与衬托是不同的。
黄伯荣。
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里也曾明确写道:“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
对比表明是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
因此,不可把这两种修辞混为一谈。
”
可见,衬托,就是为了使某事物的特色更加突出,用别的东西来陪衬和对照的修辞手法。
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式。
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正反道理说得天加深刻,矛盾问题揭得更加尖锐。
对比,从内容分,有两体对比、一体两面对比两种。
如:“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中匠人与“居大厦”者三个环环相扣的
对比,道出了人世间的不公平,表达了对不劳而获者的痛恨,以及对弱者的无比同情。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中用“落、出、惊、鸣”等动态词,衬托了山谷的静
总的来说,只要学生记住常用术语,并能准确运用,就一定能在诗歌鉴赏题中发挥作用。
提高诗歌鉴赏成绩应该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