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语言表达效果专题训练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2
语用试题专练------反复手法及表达效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葡萄“着色”。
你别以为我这里是把画家的术语借用来了。
不是的。
这是果农的语言,他们就叫“着色”。
下过大雨,你来看看葡萄园吧,那叫好看!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
一串一串,饱满、结实、挺括,璀璨琳琅。
你就把《说文解字》里的带玉字偏旁的字都搬了来吧,那也不够用呀!可是你得快来!明天,对不起,你全看不到了。
我们要喷波尔多液了。
一喷波尔多液,它们的晶莹鲜艳全都没有了,它们蒙上一层蓝兮兮、白糊糊的东西,成了磨砂玻璃。
我们不得不这样干。
葡萄是吃的,不是看的。
我们得保护它。
过不两天,就下葡萄了。
一串一串剪下来,把病果、瘪果去掉,安妥地放在果筐里。
果筐满了,盖上盖,要一个棒小伙子跳上去蹦两下,用麻筋缝的筐盖。
——新下的果子,不怕压,它很结实,压不坏。
倒怕是装不紧,哐里哐当的。
那,来回一晃悠,全得烂!葡萄装上车,走了。
去吧,葡萄,让人们吃去吧!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
(曹禺《雷雨》)B.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钱!而且是他的———现在不见了!(鲁迅《阿Q正传》)C.一吃到咸味,我不由得想起山上同志们那些黄瘦的脸色——山上缺盐缺得凶呢。
(王愿坚《党费》)D.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朱自清《荷塘月色》)2.写果农要给葡萄喷波尔多液,作家反复用了三个“我们”,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
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
小粉红花和落叶的梦他是知道的,春后是秋,秋后要有春。
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
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眨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
语言运用之句子表达效果专项训练(建议用时:30分钟)【命题趋势】新高考中在语言运用情境的背景下,常常把句子的表达效果作为常考点。
其具体是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能力层级。
考查类型多为以下两种:1.比较型将原句与题干所给句子比较,如: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2.整体语段分析型如: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方法提示】1、修辞手法:找出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手法的效果、好处。
如比喻的生动形象;拟人把物人格化,富于情趣;排比能增强语言的气势,起突出强调的作用2、句式特点:①长短句——长句是用词较多、结构复杂的句子;短句是短小精悍、节奏短促、生动明快、活泼有力、节奏性强的句子。
使用短句,使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
长短句结合,使句子错落有致,节奏富于变化。
②整散句——整句是结构相似,形式比较匀称整齐的句子,如对偶、排比即属此类。
散句则是形式错落,结构不整齐的句子。
使用整句,使语言形式整齐,音节和谐,气势增强。
整散句结合,灵活自然,使语句波澜起伏,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另外,倒装句、设问句、反问句、双重否定句等,这些句式比陈述句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倒装句:强调的是前置或后置的部分;设问句:常能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反问句:常能给人语气强烈、掷地有声的感觉;双重否定句:则肯定的意味更加浓烈。
3、改变语序:起强调、突出作用。
(参照句式特点中的“倒装句”,并注意观察题干中哪一部分与原文有变化,变化的部分往往就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4、语体特点:口语:自然亲切、活泼生动,灵活简短;书面语:庄重严谨。
(要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语体)5、精妙用词:动词、形容词、拟声词、叠音词、名词罗列等都是极富特色的,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动词尤其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往往能够使语言生动形象;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事物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情感;拟声词可以使描写生动逼真,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叠词能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名词罗列,形成多个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及多个意象叠加的现象,如一个特写的镜头,营造出特定的意境。
七年级语文阅读理解(从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句子)专项训练七年级从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句子本文主要介绍了作者对一棵黑槐树的喜爱和赏析,通过对句子中修辞手法的分析,描写了黑槐树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
作者喜欢黑槐林,认为它们排成有序的队列,像出操的莘莘学子,静谧的怀抱,给人以宁静的感觉。
作者常常站在某棵树的下面,欣赏它的绿意葱茏,枝繁叶茂,子女成群,合家幸福,感到满心欢喜。
作者最喜欢看黑槐树开花,虽然它的花很小、很白,但是它们内敛自得,默默地开着自己的花,不争艳,不媚俗,只做自己的白衣仙子。
作者一直在等黑槐林的黑槐开花,但是一直没有看到。
直到去年7月,黑槐林里每一棵黑槐树都憋满了槐米,喜气洋洋,再过些时日就会有白色的小米粒样的花开,让整个林子浸润着淡淡的药香。
然而,在作者常常踱过去享受清闲宁静的一天,他发现一地残枝断叶,一树槐米皆被乡里街坊们尽数采去,原来密不透风的叶盖已经稀稀疏疏、透天望月。
作者感到心痛,认为这些饱受磨难的黑槐树抗议是应该的,就像那倔强骄傲的牡丹。
②有一天,XXX在回家的路上,看到路边有一朵非常美丽的花。
那朵花有着绚烂的颜色和迷人的芳香,XXX被它深深吸引住了。
她想把它摘下来,带回家好好欣赏。
但是,她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如果她摘下这朵花,那么这朵花就再也不会开放了。
她想到了这朵花的生命和美丽,决定不去碰它,让它继续在这里绽放。
她默默地走开了,留下了那朵美丽的花在风中摇曳。
③这件小小的事情,让XXX明白了一个道理:有些东西,我们不能用手去碰,不能用眼去看,只能用心去感受。
那朵花是世界上最美的花,它的美丽不仅仅在于它的外表,更在于它的生命和坚持。
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欲望,去摘下它,破坏了它的美丽和生命。
我们应该用心去欣赏它,感受它的美丽和生命力。
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欣赏到世界上最美的那朵花。
④XXX从此变得更加细心,更加敏感。
她开始用心去感受身边的一切,去欣赏自然的美丽,去感受生命的力量。
她成为了一个更加美丽、更加智慧的人。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语言文字应用专题02句式表达效果(含答案)语言文字应用专题02:句式表达效果(解析版)考点解析:高考语言表达题,是高考语文试题考察的一项重要内容,也历来是广阔备考者关注的热点,近年来高考命题一直坚持着“迈小步,不停步,稳步前进"的命题思路。
纵观2023年的各套试题,可以看出高考语言表达题的如下命题趋势:1、题型稳中有变,知识涵盖面广。
2、考察侧重思维,内容与时俱进。
3、涉及语言应用及操作,赏评才能考察日益加强。
“赏评题”首次在2023年湖南卷亮相后,2023年现身湖南、安徽等地高考卷,2023年全部试卷中涉及赏评性质的试题多达17题,充分说明了该题型的强大生命力。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题型是湖南卷中的“文章赏析”,2023年高考安徽卷(某校拟制作安徽名人宣传橱窗,同学们已搜集到以下材料。
请你据此写一段陶行知简介,再就人物言行、品质或奉献的某一点进展评价)、湖北卷第21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分别刻画了林冲和杜十娘两个人物形象。
请各用一个单句对这两个人物形象做简要概括。
要求对形象理解正确,表达简明通顺。
每句不超过25字)的人物评价。
必备知识:高考卷中虽然只有考到「对偶」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但我们做模拟题发现也有其他修辞手法的出现。
通过我收集的模拟题发现,只有考到这以下6种修辞手法,分别是:比喻,拟人,排比,对偶,比兴,设问。
下面我将给你总结答题要点/模板。
答题要点观察题干,可以发现其实有两个设问,1是构成,2是表达效果,所以必须分为两个方面作答(最好在答案前写清楚)「特殊」比兴:首先要了解比兴是什么:借助其他事物为开端,从而引出自己要表达,赞颂的内容。
其中“比”是比喻,“兴"是寄托,所以答构成时要分成“比”和“兴"两个方面作答。
表达效果里的套话也是十分重要的,不会概括的同学只要背诵起来无脑往里怼就行,下面也会给大家总结套话。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从描写角度赏析表达效果练习【知识梳理】表达方式主要是指文章的写作方法,以及这种方法所表现出来的语言形式特点。
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主要是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
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等),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
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
具体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
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通过讲事实、说道理等方法对人物或事情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通常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
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虽包括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种,但在散文阅读中常考的也就是描写,其次为抒情、议论。
从描写的对象上,可将描写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涉及的主要是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五种角度,及正面、侧面、细节、白描等角度和方法。
在散文阅读考查中,多以自然环境中的景物描写为主,环境描写为辅。
诗人王国维说:“切景语皆情语。
”写景多是为行情。
尤其是在散文中,景物描写考査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对表达作者和人物思想感情及主题的作用上,与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何所不同。
在分析景物描写时,一方面可从感官、动静、虚实、远近、高低、点面、正侧等角度入手;另一方面,可从修辞的角度入手(此类常与修辞运用融合出题,在此不再展开分析)。
【例题精讲】对一只蝴蝶的关怀李汉荣①初夏的一个上午,我去河边散步,看见河湾的岸边一个小男孩和小女孩神情紧张专注,好像在讨论一件重要的事情。
热点13:语言文字运用之赏析词语和句子表达效果(原卷版)一、考情微观二、命题特点①在语言表达运用中考查语言的表达效果是高考最新动向及独特的命题视角。
这一特点或考向变化值得关注。
尤其在23年高考卷中,全国卷有三套出了该题型。
②考查语言表达效果的切入点有二:一是词语的表达效果(主要是人称代词的使用),二是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是原句与改句的效果比较)。
考查体现了语言表达手段的综合运用和表达效果的全面分析。
③就题型来看,主要使用主观题型;就试题难度来看,初做有点难,但一旦与文学阅读中的艺术欣赏题打通,并没有多大难度。
设问形式:1.原文中的某些词语和“-----”相比,二者有什么区别?/哪一个效果好,为什么?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表达效果哪一个更好?为什么?解答方法:(一)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1.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尤其是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词语的含义是指基本含义及附加含义,附加含义包括词语的语体色彩和感情色彩,以及新产生的含义。
2.分析用词特点,看该词词性和色彩(感情和语体)特点。
有无临时借用或活用特点,如它是否为动词、叠词、成语,是否为褒(贬)义词,是否为反复词、代词的指代意义等情况,是否有值得赏析的动词、形容词、修饰词等,甚至考虑是否使用了叠字叠词、色彩词等。
比如2023新高考Ⅱ卷。
可能表达更准确,更贴切,搭配更合理;。
3.分析表达效果。
分析时应注意几点:①结合词义。
②结合词语特点。
如使用动词、形容词,有生动形象之效;使用叠词,强化语意,增强音乐性;反复词语,突出某种思想,强调某种情感等。
③从语段性质(文学性语段或说明性语段等)、词语使用的对象(主语)及表达意图等方面展开分析。
(二)赏析句子表达效果解题思路第一步:找不同。
对比分析,改句与原句在表达方式、表达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第二步:定范围。
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体味原句的表达方式有什么特点,表达内容有什么内涵;确定从哪几个方面来回答,也就是踩准得分点。
阅读专题之赏析句段表达效果一、例题回顾问:“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选自《散步》莫怀戚)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答题总结(一)句子的理解1.思路①解释这个句子这么说的原因;②将句子表达的意思和具体的语境义或者文章主旨联系起来,然后用浅显的语言表述出来。
2.角度①从句子的位置入手若是总领句,可从下文搜索相关信息;若是总结句,可从上文寻找相关信息;若是过渡句,就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其内涵。
②从句中的关键词入手关键词在句中起关键、核心作用。
从关键词入手,通过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把握语境义,从而把握句子的含义。
③从文章的中心思想入手为了凸显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常常会采用含义深远的句子点明、突出或深化主题,使某些句子意在言外,达到含蓄委婉,耐人寻味的效果。
对其深层含义的把握,应从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入手,结合中心思想来分析,进而领会句子的含义。
【注意】答题时要有原文意识,语言要尽量直白(表意直接,不用修辞手法,明白易懂) 3.答题模板答:浅层含义(字面意思)+深层含义(文中意思,揭示中心)三、牛刀小试(一)世界还很年轻初中毕业,我考到县城读书,母亲做了个相当前卫的决定:垦荒种棉花,来年用自家的棉絮给女儿做一床新铺盖。
在这个精彩纷呈的世界上,彰显母爱的事每天都会发生,没有什么稀奇,唯一不同的就是我感觉她的这个决定又笨又没有必要。
那时环绕在村子四周的都是水田,没有现成的棉花地,就算种出了棉花,变成新被褥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
再者,种棉花几乎要天天喷药,否则虫子猖獗,到秋后留不下几个棉桃。
但是在成堆的困难面前,母亲大手一,她很坚决,她的理由也很简单:女儿考到县城就必须配好的被褥,公家发的她信不过。
开学后我就忙碌自己的学业,母亲也忙,忙秋收,忙着打听种棉花的事。
那时候村里没有电话,她又不会骑自行车,种棉花的亲戚离我们村十几里地,她都是一步步走着去的,从没有喊过累。
六上语文阅读专项提升赏析优美语句的表达效果专题卷(一)落叶看,那边又飘飘摇摇落下一片片叶子,有的像蝴蝶翩翩起舞,有的像小鸟展翅飞翔,有的像舞蹈演员那样轻盈旋转。
我跑过去伸出双手接住一片。
哈,活像一只金色的小船。
它也许是想要投入小河的怀抱才落下来的吧?我轻轻地把它放进了小河。
河水哗哗地响着,像是在鼓掌欢迎。
“小船”轻轻地打了个旋,和我依依告别,便开始了它有趣的航行。
这时,一片桃形的叶子落在我的面前,我捧在手里想:它可能是孙悟空偷仙桃时,不小心碰掉的一棵小小的仙桃吧?它一落到凡间,变成了一片小小的树叶了。
我放在鼻子下面闻了闻,好象真有一般子桃儿的香气呢!我正在遐想,又一片树叶落在我的脚面上,我拾起一看,啊,还带着绿色呢。
“它大概是看到姐妹们纷纷落下,也想到地面上来玩玩,便忍不住跳下的呢”?我一边想,一边小心地把它做成一只叶哨吹起来,听,多像牧羊人悠扬的笛声啊!地上的落叶越来越多,我都不知道该拾哪片好了。
干脆找一根细绳把叶子穿起来,戴在头上。
哈,真有趣,我变成一个头戴金冠的“王子”了!(1)给下面加点字注意。
旋转.()遐.想()金冠.()翩.翩起舞()(2)在文中找词填空。
()告别()落下()流淌()起舞()的航行()的舞姿()的皇冠()的笛声(3)照样子写叠词,要求用来形容落叶、雪花等事物飘飘摇摇、、_、。
(4)请用“——”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用“~~~”画出一个拟人句,再选其中的一句话说说这样写好在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再回头读一读短文,文中用了大量的比喻、联想,写出落叶的各种想像到的事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当一片美丽的树叶落在你的面前,你会想到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也来写一段话,相信你比作者更能写,把落叶写得更精彩,想像更丰富,大胆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游黄山人们都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分类训练:词语的表达效果专练(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勤地不懒,出一分劳力就一定能有一分收成。
验证不远,不出十天八天,你留心那平整湿润的菜畦吧,就会从那里生长出又绿又嫩又茁壮的瓜菜的新芽哩。
那些新芽,条播的行列整齐,撒播的万头攒动,点播的傲然不群,带着笑,发着光,充满了无限生机。
一棵新芽简直就是一颗闪亮的珍珠。
“夜雨剪春韭”是老杜的诗句吧,清新极了;老圃种菜,一畦菜怕不就是一首更清新的诗?①暮春,中午,踩着畦垅间苗或者锄草中耕,煦暖的阳光照得人浑身舒畅。
新鲜的泥土气息,素淡的蔬菜清春,一阵阵沁人心脾。
一会儿站起来,伸伸腰,用手背擦擦..苗间得稀稠,中耕得深浅,草锄得是不是干净,那时..额头的汗,看看候人是会感到劳动的愉快的。
②夏天,晚上,菜地浇完工,三五个同志趁着皎洁的月光,坐在畦头泉边,吸吸烟;或者不吸烟,谈谈话;谈生活,谈社会和自然的改造,一边人声咯咯罗罗....,一边在谈话间歌的时候听菜畦里昆虫的鸣声;蒜在抽苔,白菜在卷心,芫荽在散发脉脉的春气:一切都使人感到一种真正的田园乐趣。
20. 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擦擦、看看、咯咯罗罗”,请说说它们和“擦、看、咯罗”相比,在语意上各有什么不同?(6分)21. 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
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3分)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能否改为“撒播的行列整齐,点播的万头攒动,条播的傲然不群”,请从语意的角度加以分析。
(4分)【答案】20. ①“擦擦”与“擦”相比,显得程度要轻,说明额头的汗水不多,劳动的强度不大;②“看看”与“看”相比,显得更为随意,表现出劳动时的轻松心情;③“咯咯罗罗”与“咯罗”相比,显得更为热闹,说明交谈时气氛较为活跃。
21. 示例一:①逗号使得“暮春”“中午”成为独立成分,更能突出时令的美好和天气的宜人,给人浑身舒畅的愉悦之感,②两个逗号使长句变为短句,与整个语段以短句为主的句式特点相符。
语用专题训练------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名无款,只此一卷;青绿千载,山河无垠。
”以翩跹舞姿勾勒如诗如幻的山河图景,以雅致清丽的中式美学营造千年梦境的《只此青绿》在央视虎年春晚的舞台上激活了观众的传统文化基因。
“心中若能容丘壑,下笔方能汇山河。
”“青绿”是纯写意的,画中青峰叠嶂,绿水隐现;舞者发髻高耸,眉眼锋利,利落甩袖,隐入画中。
精彩绝伦的宋画之美、独一无二的中国古典之美在舞台上众仕女的步态中,走入了观众的心灵。
“青绿”的端庄、沉静和冷冽,在春晚的舞台上得到了展现。
“余音绕梁传古韵,咫尺千里舞江山。
”在春晚古朴大气的舞台背景映衬下,《只此青绿》与900年前的《千里江山图》跨越古今对话,将中华传统娓娓道来。
青山绿水,从古老的画卷里流淌出来,随如云般的水袖舞动。
舞者身姿婀娜又兼具力量,静而不郁,动而不惊,体现刚柔并济、动静互补、有无相生的中国艺术辩证法,蕴含生生不息的大国气象。
国风出圈,文化破壁。
风华绝代的传统文化是个“无尽藏”,如何把青灯古卷变为符合当代技术水准的流光溢彩,也是历史留给我们的课题。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引用和借代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疫情之后,大学的日常管理会遇到一些难题。
比如游客蜂拥而至可能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有新闻报道,这两天有“黄牛”带人违规进校,武汉大学直接提请警方处理。
这种如临大敌的态度,显示学校在应对类似问题上的紧张。
但大学的管理能力,不恰是应该在这种时候体现?大学里的管理学院、公共政策专业,每年的学术成果车载斗量,是否也可以研究一番校园如何管理?大学开放是底层逻辑,如何管理则是技术问题,不能因为管理遇到困难,就连“开放”这一大学的灵魂都一并丢掉。
另一个颇受游客欢迎的高校——厦门大学,这两日有自媒体传出将永久性对外关闭,学校很快就出来辟谣。
这种态度是必要的,确实,一所大学永久对外封闭,成了一块禁区,这简直不可想象。
赏析语言表达效果专题训练1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三角梅
刘成章
①那年春天,我们陆续给小院栽了一些花木,其中包括一棵三角梅。
我们知道三角梅可以开出很繁盛很灿烂的花,所以对它怀着极为美好的憧憬,特意把它栽在房屋山墙边极为显眼的地方,希望无论是谁来到我家门前,一眼就能看见。
②不料遇到了令人非常沮丧的事情。
栽的时候,都一样认真,一样施足了底肥浇足了水,栽好之后,管理也没有偏三向四,可是别的花木都长得欢欢势势,到抽条时抽条,到开花时开花,一年下来,都长得很像个样子了,唯独那棵三角梅老是婴儿似的趴在那儿,停滞在那儿,好像完全忘了自己应该长长了。
③第二年,那棵三角梅仍然毫无变化。
④第三年,满院子的花木都长得青春勃发,高大喜人,那棵三角梅的叶片却比当初栽下时还少了好多,病恹恹的,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
我和老伴感伤地想,它总有一天会死去的。
但自己亲手种下的,还曾怀有那样美好的憧憬,心中仍存那么一丝丝的期盼。
⑤去年是栽下它的第四个年头了。
春天,当别的花木都在泛绿、发芽时,那三角梅依然毫无生机,一点要拥抱春天的意思都没有。
我和老伴多次站在它面前皱眉,叹息,甚至责备。
我们说,干脆把它拔了吧,省得它还占着一块地方,还要天天浪费几勺水。
我的女儿和女婿,也是这样的观点。
至此,全家的意见都一致了,欲除之而后快。
⑥然而,事情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就在我们说这话后的不长时间,我们惊喜地看见,三角梅可怜兮兮的枝叶间,居然抽出了一枝表皮有着细致纹路的新条,而且长得很快,不久就长到二尺长了,接着又在那新条上旁逸斜出,生出了好几条侧枝。
我们高兴极了。
可为什么会突然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也许是我们要挖掉它的议论被它听懂了吧!如果是,对它来说,那可是个性命攸关的大事啊,于是它就拼命一搏,终于把生命的力量给搏出来了。
好像每天太阳一出来,它就死盯着周围的花木,与它们比赛着成长。
它身上透露出来的生机,非常生动地展现在蓝天之下,是那么醒目耐看。
这时候与其他花木相比,它毫无逊色之处。
它像沉默了好几年的毛毛虫,蓄满力量,开始向着花蝴蝶的方向蜕变了。
⑦又过了一个多月,我出门要干什么去,忽见山墙边露出一段红色的花枝,仔细一看,才发现竟然是三角梅开了一嘟噜火红的花。
它静静地趴靠在墙边,正好长了一人高。
我急忙叫来老伴,让她也高兴高兴。
老伴的眼中闪耀出多年来少见的美丽光彩。
⑧又是一个春天来临了,此时的三角梅已长成一棵枝茂花繁的大树,比房檐都高,它的红色花瓣就像红金子捶成的薄片,只要轻轻撞击就能发出动人的声音。
太阳照射的时候,它的每朵花都泛溢着红色的光晕;风儿一吹,每朵花都像一只火红的蝴蝶张开了翅膀,扇动着,奋争着,仿佛急欲挣脱枝头,翩翩飞去。
⑨生命,在坚韧中真是蕴藏了无法言说的奥秘和潜能!
风儿一吹,每朵花都像一只火红的蝴蝶张开了翅膀,扇动着,奋争着,仿佛急欲挣脱枝头,翩翩飞去。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篇文章按照时间线索,记录了三角梅从种植后了无生机到繁华怒放的生长经历。
B.第①自然段交代作者栽种三角梅的原因,只是希望每一个经过他家门前的人,都能看到小院中的花。
C.第④自然段描写三角梅“病恹恹”“要死不活”的样子,凸显了它后面的“枝茂花繁”,前后形成对比。
D.因为看到三角梅终于长出旁逸斜出的枝权,老伴眼中闪耀出多年来少见的美丽光彩。
E.文章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并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4.文章第⑨自然段,作者发出了“生命,在坚韧中真是蕴藏了无法言说的奥秘和潜能”的慨叹。
请简要分析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1.(1)趴在那,停滞在那,好像完全忘了自己应该长长了。
(2)仍然毫无变化。
(3)叶片却比当初栽下时还少了好多,病恹恹的,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
2.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传神地描绘了绽放的三角梅被风吹动时鲜艳如火、活力无限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三角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BD
4.这一段文字总结全文,表现了作者被三角梅默默积蓄,奋力生长,最终绽放出灿烂之花的经历所震撼,表达作者对生命所蕴减的坚韧精神的由衷赞叹,升华了文章丰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