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话语生产与控制
- 格式:rtf
- 大小:247.71 KB
- 文档页数:9
媒体的话语权与社会影响媒体作为一种传媒工具,在现代社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除了提供各种新闻、信息、娱乐等服务外,媒体还扮演着引导、塑造社会意识、传达价值观等重要角色。
在这个过程中,媒体的话语权成为了媒体发挥影响力的关键因素。
因此,媒体的话语权与社会影响的关系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首先,要理解媒体的话语权,需要知道话语的本质是什么。
话语不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一种权力,能够影响人们的看法、态度、行为和信仰等方面。
媒体的话语权指的是媒体的意见和声音能够影响到公众、政府、社会机构等各类力量。
它的来源主要包括媒体的观点、报道的内容以及语言和表达方式等方面。
比如,一家新闻媒体报道了一个关于某政治事件的新闻,而这个新闻的报道方式和语言表达对公众的影响力就是媒体的话语权。
媒体的话语权不仅仅是一种技术问题,它还与社会影响密切相关。
通过传播各种信息,媒体能够进一步加深赋权和控制机会给掌握话语权的人或组织。
我们可以看到,媒体的话语权和权力与社会影响密不可分。
例如,在一些社会热点议题上,媒体的报道和观点可以影响公众的态度和行为,甚至对原本的立场进行逆转。
由此可见,媒体的话语权已经成为了一种对其他权力的竞争和较量,以取得人们的支持和认同。
但是,媒体的话语权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媒体的话语权可能受到政府和其他利益集团的干扰和压制。
某些情况下,政府或其他组织可能会干预媒体的报道,影响媒体的话语权和社会影响。
此外,媒体本身的形式和运营模式也会影响媒体的话语权。
例如,商业化的媒体容易受到资本的影响;而公共媒体则需要遵循一定的公共服务准则,保证话语权的中立性和公正性。
除了上述问题外,媒体的话语权和社会影响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例如,英美传媒理论家哈伯马斯指出,媒体的话语权必须更多地关注公众参与和话语平等的问题。
他认为,媒体不仅仅是话语传递的工具,更应当扮演着促进民主和公共议题讨论的角色。
只有通过建立一个更加公平有序的话语空间,才能真正发挥媒体的话语权和社会影响。
大众传媒与公共话语权的探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媒行业也越来越盛行。
网民、观众、读者开始关注自己所看的内容是否真实可信,是否有价值,是否有损害自身的风险。
传媒对于社会的影响和话语权开始受到了普通民众的关注和关注。
在这个背景下,大众传媒应该如何探索公共话语权的问题。
一、传媒聚焦公共话语的重要性传媒作为社会的重要角色之一,对于公共话语权的探索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传媒是向外传递信息的渠道,对于各种社会事件、文化传承、国家政策等等都有着重要的传递和宣传作用。
因此,传媒对于公共话语的聚焦和塑造应该负起应有的责任。
在传媒行业内部,对于舆论的引导和塑造应该先从自身出发,建立和完善企业的传播道德规范,保证真实、可信、公正、客观的信息传输。
此外,传媒对于观众、读者扮演着重要的教育作用。
传媒的内容和态度如果能够更多地关注公共利益、社会正义和人权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大众舆论,让公共话语权在传媒领域中得到更好的展现。
二、传媒与公共话语权的互动关系公共话语权并非单方面实现的,传媒和普通民众应该有着更加密切的互动关系。
传媒应该适应现代社会的多样性需求,探索更多的沟通交流渠道。
传统的电视、报纸等方式仍有其固有应用性,但是面对新生代观众,互联网新媒体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这个背景下,传媒应该更加注重源头造血,积极倾听大众的需求和声音,融入新时代的生态环境之中。
公共话语权的探索过程就如同传媒与大众互动的过程。
建议传媒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社交媒体、直播、在线讨论等方式进行广泛交流。
通过大数据分析和应用人工智能理念,甄别观众、读者的声音,以此为基础进行多维度的信息发布和分析。
同样,大众也应该积极参与和互动,逐步发挥更加广泛的知识和素质优势。
积极地参与自己关注度高的议题讨论,主动投放想法和观点,提升自己的参与感和主体意识。
三、传媒的社会责任与公共话语权的保障传媒的社会责任意味着传媒需要承担起自我管理、社会责任和合规要求。
传媒用以传递的所有信息都应该真实、客观、科学、准确,不向读者、观众施加任何暴力、恐惧、压迫等负面情绪。
大众传媒话语分析的理论、对象与方法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认知世界的重要渠道。
在这个过程中,大众传媒话语的分析与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大众传媒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在理论上,本文将介绍大众传媒话语分析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发展历程。
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梳理和评价,揭示大众传媒话语分析在传媒学、语言学、社会学等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在研究对象上,本文将重点关注大众传媒中的话语现象,包括新闻报道、广告、社交媒体等。
通过对这些话语现象的分析,揭示大众传媒话语的社会功能、传播效果和影响机制。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将介绍大众传媒话语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包括文本分析、话语分析、内容分析等。
通过对这些方法的介绍和应用,展示大众传媒话语分析的实证研究成果和研究趋势。
本文旨在通过对大众传媒话语分析的理论、对象与方法的全面探讨,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也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推动大众传媒话语分析领域的深入发展和创新。
二、大众传媒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大众传媒话语分析作为一种独特的研究领域,其理论基础涵盖了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这些学科的理论框架为大众传媒话语分析提供了深入探究的基石,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传媒话语背后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
语言学理论为大众传媒话语分析提供了基本的研究工具。
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而传媒话语则是这一系统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这一理论强调话语的结构和语法规则,帮助我们分析传媒话语是如何通过词汇、句法和语法来传递信息的。
而功能语言学则更侧重于语言在实际社会交流中的功能,它认为传媒话语不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还承载着社会价值观、文化习俗和权力关系。
社会学理论为大众传媒话语分析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背景。
社会学家认为,传媒话语是社会现象的反映和塑造者。
大众传媒与社会控制———论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章 辉 美 内容提要 大众传媒正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社会控制的工具和手段,大众传媒主要通过舆论导向与舆论监督、建立和巩固信仰、社会暗示及教育实现其社会控制功能;大众传媒既有社会控制的正功能,也有负功能。
大众传媒的负功能将对社会控制产生消极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对社会政策的过度干预会削弱正式控制力量、舆论导向的不确定性影响控制效果、不合理的社会暗示容易误导社会成员、公众对大众传媒的过度依赖影响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和社会关系的和谐。
认识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及其作用机制,正视大众传媒的负功能对社会控制的消极影响,有助于更好地实现社会控制,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大众传媒 社会控制 功能 作用机制一、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及其作用机制 随着信息网络和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众传媒正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基于大众传媒影响力的日益扩大,有学者将大众传媒权力称为与传统的立法、行政、司法权并立的“第四种权力”,而大众传媒机构则被称为“政府的第四部门”。
相对于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有形的、刚性的权力而言,大众传媒权力是一种无形的权力,也是一种柔性的权力,它以其特有的方式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环境、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推动着人类教育的发展,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于潜移默化中达到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有效控制,从而成为现代社会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大众传媒通过舆论导向与舆论监督实现社会控制所谓舆论,是指多数人对社会生活中有争议的事件发表的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
作为蕴藏在人们思想深处的共同心理倾向,舆论通过带有价值判断的社会评价,如对某种具体的价值观或行为方式的褒扬与赞赏或批判与谴责,造成一种社会氛围,从而对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产生影响。
一般而言,“一个人关于他自己和他的行为的看法,极大地受着公众意向的影响”,①也就是说,在舆论所形成的社会氛围的影响下,社会成员通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服从舆论的导向与制约。
传媒运作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传媒运作的核心问题是什么?Post By:2005-8-24 14:29:08作者:陆小华传媒作为现代社会中一支特殊的力量,其经营管理显然与一般企业有诸多不同。
传媒运行的特点,决定了如果没有有力地抓住传媒经营管理的特点及内在规律,所得出的结论对实践的影响力显然会大打折扣,甚至会引出新的问题。
一、传媒经营管理与传媒运作就传媒而言,仅仅讨论其经营管理显然是不够的,更为有解释力的概念,也许应当是传媒运作。
首先,从整个社会层面观察,传媒及其运作所形成的舆论力量,已经成为影响一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运行的关键力量或关键因素。
与舆论力量、舆论影响伴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
传媒运作,相应地就应包含如何运用传媒力量。
现代社会,人们总是会对特定事物或现象形成相对接近的看法,人们的看法、反应、认识、意见的集合,就构成了舆论。
因为表达途径、质素的不同,分别表现为口头舆论场、新闻舆论场等,或表现为不同群体内部的舆论场。
这些舆论总是会有一定的相交集区域,于是,舆论,特别是新闻舆论场与口头舆论场的汇集,就会产生强烈的影响。
不仅影响着更大范围的人们,强化或是改变着人们的认识,而且会影响到政治的运作。
人们会看到,政治家越来越多地选择通过新闻舆论去深刻而巧妙地影响人们的想法与意见,改变人们的口头舆论,从而获取更大程度的支持。
也就是说,是自觉而又有目的地利用、操控舆论的影响实现自己的目的。
可以说,这样的舆论意识已经是现代政治文化的重要构成和基本支撑。
没有这样的舆论意识,没有对新闻舆论影响的掌控能力,很难完成政治运作。
政治家或领导者的思维方式中就应当体现出舆论意识。
有没有足够高水平的舆论意识,是领导能力的重要标志。
这样的过程,对政治家,就是调控舆论而影响人的过程,就是政治文化中所说的舆论影响过程。
让舆论产生所希望产生的影响,即“调制”舆论,是世界各国和国际政治舞台上每时每刻发生的事情。
至于其效果是否如其所愿,则是另一回事情。
传播者与控制分析传播者与控制分析⼀、传播者(⼀)定义:传播⾏为的发起⼈,传播活动的中⼼之⼀,是借助某种⼿段或⼯具、通过发出信息主动作⽤于他⼈的⼈。
传播者处于传播过程的起点,对信息的内容、流量、流向、受传者反应起着重要的控制作⽤。
个⼈,即编辑、记者、导演、主持⼈、制作⼈等组织化的职业传播者,甚⾄或是普通的个⼈;从事信息采集、选择、加⼯、复制和传播的专业组织,如报社、电台、电视台、出版社、电影公司等。
因其⽣产规模的巨⼤性和受众的⼴泛性,被称为⼤众传媒。
运⽤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段,以社会上的⼀般⼤众为对象⽽进⾏的⼤规模的信息⽣产和传播活动。
(⼆)⼤众传媒特点:1、是⼀种社会组织,具有⾃⾝的组织⽬标和组织结构。
各司其职,组织成员性质,产品组织性。
从业者⼀般需要较⾼受教育和专业训练,是专门从事信息⽣产传播的。
2、是⽣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和使⽤者。
⼀般是国家以某种制度⽅式将“稀有”公共资源委托传媒组织专⽤,拥有昂贵机器,先进技术、必要⼿段。
因⽽可以进⾏⼤规模信息⽣产和⼴泛快速的传播。
3、地位稳固,⼀般不与受众直接交流,其传播具有单向性。
地位优越,⼒量强⼤,影响范围⼴。
其传播能⼒和权⼒都远远超出了作为个⼈的社会成员和⼀般群体。
(三)互联⽹取代⼤众传媒作⽤?⼤众传媒是现代社会主要信息来源,很⼤程度上制约和塑造社会信息环境。
严格说互联⽹知识⼀个由硬件和运⾏软件构成的基础设施系统,⽽不是⼀个传播主体,真正的传播主体是那些使⽤设施系统进⾏信息的⽣产、处理、传播的社会组织和个⼈。
互联⽹为众多的个⼈和⾮专业化组织、团体参与社会传播提供了⼿段和机会,同时也为⼤众传媒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前⽹络活跃重要者还是通讯社、电台、专业新闻机构,信息量最⼤,接触利⽤率最⾼点1、专业的媒介组织,其收集、加⼯、⽣产传播信息的能⼒和效率是⼀般个⼈和⾮专业组织所不能⽐拟的。
2、公开可靠的信源,其信息的可信性和确定性要⼤⼤⾼于处于匿名和半匿名状态的其他传播者。
网络流行语:网民自主话语生产的文化景观《今传媒》供稿近年来,网络流行语成为网络传播中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从2008年的“打酱油”、“很傻很天真”、“做人不要太CNN”、“俯卧撑”到2009年的“躲猫猫”、“欺实马(70码)”、“这事儿不能说得太细”、“被……”,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呈现出井喷的态势,并在公众舆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网络流行语是由网民创造或积极传播的,迅速风靡于网民之中,进而被多数网民认可、接受并使用的语言。
网络流行语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是一般网络用语。
主要是以象形、谐音、比喻、缩写等方式表达某种特定意义的词汇。
如互联网诞生初期人们对某些网络名词的形象化表达,像“斑竹”、“大虾”、“菜鸟”等。
近两年出现的“雷”、“山寨”、“囧”、“杯具”等词语也可以归入此类。
第二类是网民自创、流传甚广的网络俏皮话,如“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等,其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某种社会情绪的蔓延,体现了网络大众文化的特点。
第三类是基于社会公共事件产生的网络流行语。
如“躲猫猫”、“欺实马(70码)”、“俯卧撑”、“楼脆脆”等,是网民在对公共事件进行自主解读之后创造出来的词汇。
本文分析的网络流行语主要是指第三类。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特殊话语网络流行语是网民创造的一种特殊话语,其本身包含着复杂的意义生产和含义建构过程。
费斯克认为,话语是“一种被社会化发展出来的语言或再现系统,以赋予和传播一整套有关某一重要话题的含义”①。
后现代思想家福柯也指出,“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②。
话语生产赋予事件以特定的含义,代表了话语生产者的态度和主张,是权力的体现。
网民从网络媒体中获得强大的话语生产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动摇了传统媒体一贯拥有的话语霸权地位,在传统媒体话语之外,形成一股制衡的力量。
网络流行语无疑是这种网民自主话语的集中体现。
传媒实务140 新闻研究导刊 Journal of News Research一、引言2020年7月13日,新华社旗下《半月谈》杂志在其官方公众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粗鄙暴戾失底线,脏话成了亚文化,“祖安文化”正侵蚀校园》的时评。
新华网很快以《“祖安文化”,真的该管管了!》为题,对原文进行了转发。
7月24日,人民日报客户端发表了《把“祖安”这种文化垃圾彻底清理干净》的文章。
随后,其他主流媒体对这一系列关于网络生态的报道进行了大量转发和跟踪报道,使相关话题成为近年来最具冲击力和讨论热度的话题之一,在后台评论、微博等平台得到了普遍认可和广泛传播。
“祖安”一词源于PC 端游戏《英雄联盟》里的一个虚拟服务区——祖安区,由于这款游戏在设置中对直白的脏话表达进行了限制,所以该区的玩家在游戏过程中为了让自己爆粗口的需求得到满足,发明了一套只有“祖安人”才懂得的脏话术语。
在这个区,哪位玩家技术不好影响了整个团队的发挥,常会被队友甚至是对手用这些术语咒骂。
后来,由于B 站、微博将此种骂人要有创意、脏话要足够恶毒的话术做成各种动画视频的配音,让“祖安文化”的传播得到了延伸,这种话语最终出圈。
名为“祖安白雪”的动画视频在B 站上有着225.4万的播放量;疫情期间,一位打上“祖安化学老师”标签的网课录制视频在视频网站上得到了众多网友的追捧,他们大呼希望自己也能拥有这样有趣没有距离感的“祖安老师”[1];安徽一母亲因教育“祖安儿子”改掉脏话习惯反被儿子打……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6~19岁网民规模达1.58亿,占网民整体的15.7%[2],远高于成年群体互联网普及率。
未成年网民规模的增多和网络语言暴力倒灌现实的现象,意味着当前亟须营造风清气朗的网络生态引导未成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观,一味放任其自由发展,后果不堪想象。
基于此,作为主流媒体,则需要承担起该有的责任和使命,教育和引导民众正确看待此种文化。
图1我国网络脱口秀节目发展概况一尧研究源起如果从2007年搜狐平台的脱口秀节目叶大鹏嘚吧嘚曳算起袁我国网络脱口秀节目至今已走过16年发展历程遥在移动自媒体尧节目版权尧网综政策及网络节目竞争的裹挟下袁我国网络脱口秀自2012年起便不断探索本土化原创路径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优酷自制脱口秀品牌节目叶晓说曳袁并形成了这一时期我国网络脱口秀节目野文人说文化冶的传播特征遥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袁我国网络脱口秀节目在2016年至2017年间快速增长袁节目制作流程也从原先的UGC 渊用户内容生产冤逐渐转向更趋正规化的PGC渊专业内容生产冤袁叶火星情报局曳等十余档节目的相继推出也使野网络脱口秀冶日渐成为互联网话题传播中心遥2018年之后袁我国网络脱口秀节目开始爆款频出袁以PGC+UGC 模式生产制作的节目内容日渐成熟袁受众对专业精良节目的输出诉求袁促使网络脱口秀节目不断深挖细分垂直领域袁并努力在社会话题引领和祛魅与赋值:新媒体语境下的话语范式构建及实践探析要要要以我国网络脱口秀节目主持为例阴王婷张语嫣揖摘要铱话语范式是库恩的范式理论在话语学领域中的实践和应用袁囿于范式理论内涵的复杂性和相对主观性袁话语范式的现实分析往往需将其放置在一个具体的话语情境袁网络脱口秀节目则是新媒体话语实践最为充分的应用场景遥其中袁网络脱口秀节目主持人作为特色鲜明的话语应用主体袁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脱口秀节目主持人话语范式遥以网络脱口秀节目及其主持作为研究对象袁分别从话语主体尧话语样态尧话语功能三个维度袁思考相对于传统脱口秀节目主持人的话语范式野祛魅冶特征袁以及在新媒体赋值赋能下网络脱口秀节目主持话语范式的构建和实施策略遥揖关键词铱话语范式曰网络脱口秀曰节目主持本土文化融入的互动中找寻新的节目方向和互联网传播主导标签袁由此形成了独具影响力的网络脱口秀节目群渊见图1冤遥从整体发展看袁我国网络脱口秀节目不仅弥补了我国内地语言类综艺节目的空缺袁也通过将社会时代语境与大众文化在新媒体平台的交融袁展现出一种全新的话语实践应用样本袁作为特色鲜明的话语实践主体袁网络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借助自身对时代语境的理解和话题把控尧对网络话语的实践探索和对话呈现尧对社会文化的价值传递和话语彰显等袁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脱口秀节目主持人话语范式遥尤其是袁当网络给予了脱口秀足够的话语传播空间袁也使之囿于网络娱乐化尧碎片化的表达追逐袁并由此衍生出了独特的野祛魅冶特征遥二尧祛魅院网络脱口秀节目主持的话语特征马克斯窑韦伯所著的叶社会学文集曳中提出了野世界的祛魅冶遥其中野祛魅冶概念意指宗教的世俗化行动袁野即在科学解释尧独立与理性判断的基础上袁人们对宗教耶终极高贵价值爷的神圣性尧魅惑力的消解冶[1]遥网络脱口秀节目中的野祛魅冶袁既是对传统节目中信息输出神秘性尧神圣性尧宣导性的消除袁也是对传统节目主持人精英化尧权威化以及严肃规范的主流话语形象的颠覆遥渊一冤话语主体院去精英化的主持话语形象重塑在传统的电视节目中袁主持人往往以端庄权威尧严谨规范的精英形象构筑了社会对这个群体的集体记忆和公共认知遥随着数字媒介社会的推进袁受众有了更强烈的观看尧表达及分享欲袁不断获取信息更新的野快感冶和快餐式的娱乐消费袁致使我国网络脱口秀节目自兴起时就有了拒绝野精英化冶尧对抗野被代表冶的个性化话语释放特质遥节目主持人传统的权威媒介形象被不断消解袁网络话语的显像化表征及网感化修辞方式都凸显了网络脱口秀节目主持人新的话语野祛魅冶特征遥尤其当话语主体从传统电视节目转换到新媒体网络平台后袁不仅在话语形象上显示出去权威尧更接地气的普通人形象袁在话语表述方面也从原先惯习的宏大总体叙事转变到日常的个体叙事遥如叶火星情报局曳的汪涵尧叶奇葩说曳的马东袁他们在努力剔除以往脸谱化精英形象的同时袁都试图以更具个性魅力的话语表达实现新媒体语境下的话语互动和传播效果遥此外袁伴随着网络文化的独有特征袁网络脱口秀节目主持人的野祛魅冶袁也表现在冒犯式话语的不断试探与呈现袁网络脱口秀也常被称作野冒犯的艺术冶遥其中最讨巧的就是作为话语主体的主持人对自我的冒犯袁他们或在节目中大胆自我调侃袁或不断强化个人认知标签袁通过率先自我袒露实现着自我的审视和解袁而从话语范式实践看袁这也是主持人以自我形象的先行野祛魅冶达成的一种更加平等袁更具个性化尧大众化的话语效果袁由此实现着人与人之间互动关系和话语距离的丈量与试探遥因此袁脱口秀节目主持人的野冒犯冶和野祛魅冶袁其实并不是单纯地取悦甚或是攻击和伤害袁恰恰强调的是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所努力营造出的一种相互接纳的话语关系袁在实现自我表达和观点输出的同时袁完成对自身话语形象的重构重塑遥渊二冤话语样态院对传统规训话语的重构我国传统的脱口秀节目大多脱胎于时政消息类内容袁因此袁在话语形态上更偏向以权威严谨的话语逻辑实现对受众的感召遥而网络脱口秀节目自兴起时便有了与以往野正统冶话语叙事截然不同的话语风格袁其中最具典型代表的话语样态就是野梗冶的运用遥梗渊g侑ng冤音同相声术语野哏冶渊g佴n冤袁同指的是笑话尧笑点或伏笔袁或特别指涉讽刺意涵的东西袁[2]相比于传统相声中的野捧哏冶袁网络脱口秀中更多用野谐音梗冶袁即野被反复引用尧不断演绎袁信息量丰富的桥段或流行语冶[3]遥比如野蓝瘦香菇冶野夺笋纳冶野蒜你狠冶等袁这些经过浓缩的语义袁不只构成了网络脱口秀节目重要的话语元素袁更体现了多元社交媒介语境下话语交互方式和表达习惯的重构袁增加了互联网时代信息交流传播的默契和效率遥当网络脱口秀节目日益成为新的话语造野梗冶场袁主持人不仅充分发挥野梗冶蕴含的丰富话语所指袁实现节目与网络受众的共情共鸣和互动映射袁也展现出更加多元的话语样态和话语表征院从叶罗辑思维曳死磕式语态和趣味性讲述袁到叶一千零一夜曳梁文道的自述式沟通袁再到叶奇葩大会曳中的犀利言辞袁网络脱口秀主持人在对鲜明个性话语追求的同时袁更注重将个体生命体验与社会逸闻趣事和流行文化交会融合袁再通过网民的广泛参与和语义转化袁最终提炼成一个个相对简洁凝练尧颇具网感化表达的流行野梗冶袁并形成了一种以互联网为媒介尧注重用户内容生产尧对传统权威规训话语加以消解和娱乐消费的全新网络潮流文化遥渊三冤话语策略院以感性狂欢实现理性说服的解构在狂欢理论的提出者巴赫金看来袁狂欢其实也是野一种非常丰富的和能够表达平民复杂统一的对世界感受的语言冶[4]遥因此袁狂欢本身是具有平民性的袁尤其当越来越多的网民和普通民众在网络的赋权下登上脱口秀舞台时袁话语的权力得以互换袁原先的信息接收者不仅参与到节目文本的生产过程袁更有充分的个体公共表达话语权遥相比于传统脱口秀节目的理性说服和具有强逻辑的话语叙事袁网络脱口秀节目在话语策略上往往更侧重受众的观看体验袁使受众能够直接沉浸在节目场中感受情绪气氛袁这些策略都使网络脱口秀节目明显有别于传统脱口秀节目所营造的权威全知的话语场袁不再是传统媒介时代文化生产生硬地说服和被动地接收袁而更像是一场话语的感性狂欢院通过大众的参与袁在看似自由的游戏中袁让消费者自愿接受[5]遥这不仅实现了对传统话语权尧话语传播模式及话语传播关系的野祛魅冶袁也是在互联网赋权加持下对传统规范性尧理性化辅以宣教功能的话语叙事方式的解构院在话语策划和叙事内容方面努力跳出固守的死板严肃的话语传播模式袁打破原先的刻板宣教袁以更加轻松愉悦的方式实现个性化表达和知识传递遥如快手独家播出的泛知识脱口秀叶新知懂事会曳探索全新的接收知识的方式袁被戏称野学知识如嗑瓜子冶袁希望野每个人都可以用更低的成本尧更轻松的途径尧更趣味的体验换取高质量的思想成果冶[6]遥但是袁当网络脱口秀节目从理性说服的传统话语体系中抽离出来袁对网络用户娱乐化尧个性化尧狂欢化不断取悦和过度追逐时袁势必杂糅着对主流价值尧精英文化和权威秩序的反抗与颠覆袁那么袁如何在野祛魅冶中重塑网络脱口秀话语所承载的社会价值和传播功能呢钥三尧附值院网络脱口秀节目主持的话语范式构建野范式冶概念是由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窑库恩针对集合概念提出的袁他指出野一个范式就是一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东西袁而反过来袁一个科学共同体由共有一个范式的人组成冶[7]遥如果把网络脱口秀节目主持人作为研究对象袁那么其话语范式的构建和形成也不仅仅依托于主持人个体的语义传递袁更有赖于整个节目共同体成员所构建的话语体系袁包括主持人及其他话语要素的对话关系尧人际特征及话语传播主旨等袁而这种基于系统关系和人际意义的研究视角袁也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家詹姆斯窑马丁教授对野赋值冶研究的发展袁强调将更多的词汇资源纳入话语系统[8]袁旨在更好地领会各种社会关系所体现的野赋值语义冶遥因此袁如果从野赋值冶的角度考察网络脱口秀节目主持人的话语范式袁不仅要将其视为一种多层次的方法体系袁探索一个话语共同体所共有的话语特征尧话语表达方式和话语模式曰更要思考如何能将更多有价值的语义资源融入主持人的话语实践中袁从而实现以话语为载体的共识价值和精神内蕴的有效传递遥渊一冤新媒体技术赋能下的深层对话从野虚拟现实冶野AI技术冶袁到近年来的野元宇宙冶袁新媒体数字技术在突破物理时空制约的同时袁也塑造了全新的人机共生的野在场冶语境袁于是袁人与人之间的野面对面冶交流得以回归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袁网络脱口秀节目所强调的对话功能更为凸显袁主持人不断尝试用显性的野主持冶彰显与受众交互对话的深层意义袁并在新的对话空间尧传受关系中建构节目整体话语体系遥一方面袁从传受关系看袁作为传者的网络脱口秀节目主持人袁更加注重优化受众的体验感遥以主持为媒袁通过多元化尧细分化尧垂直化的话题内容袁如办公室政治尧孩子升学难尧就业压力尧高房租尧学历贬值噎噎切中当下网络舆论和受众关注的热点和痛点袁努力尝试与受众的深层社交对话袁并在节目生产中不断向受众进行文本生产赋权袁吸纳受众粉丝意见袁加强与受众的情感链接袁与嘉宾共同成为话语内容的构造者袁由此探索新的话语交流空间遥另一方面袁从话语传播效果看袁脱口秀节目主持人的话语之所以产生意义袁不仅依赖其个体符号本身袁更取决于节目整体系统空间中各种符号的组合关系袁即节目主持人话语应用与网络脱口秀节目其他要素搭配尧嫁接和组合所能生成的话语价值遥比如院叶饭局的诱惑曳节目中包含有饭局尧谈话尧美食尧游戏等各种符号元素袁节目主持人马东通过将各种元素贯穿始终袁深度挖掘每个人的真实内心和表演潜质袁其间的对话袁不仅被视作主持元素袁更是一种概念体系袁网络脱口秀节目主持人正是通过野对话冶来组织节目系统中的话语互动场面袁并找到节目意义制造与再制造的深层互动空间和关系结构遥渊二冤社会文化情感赋值下的话题选择网络空间中充斥的各类泛娱乐化粗浅信息袁与其碎片化尧自由化尧个性化的表述方式叠加袁不仅侵蚀了网络话语对社会尧人性尧价值等深层议题的内容挖掘袁也使社会文化和情感价值在娱乐追逐的稀释下遭遇挑战袁正如波兹曼所言院野其结果使我们成为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遥冶但是袁通过对火爆的网络脱口秀微博热搜及其评论整理发现袁引发网民强共鸣尧热讨论的关键是因为其话题往往都会野紧跟社会热点进行实时更新袁甚至产出新的话题遥演员们会在大家已熟知的社会事件上找到新的角度进行阐释袁从而带给观众新的体验冶[9]遥比如袁很多网络脱口秀话题直击当下网友的普遍焦虑袁聚焦当今年轻人普遍关注的理财职场尧婚姻家庭尧人际关系尧考公考研等嗨点尧焦点和痛点话题袁更注重以新颖的评论视角尧幽默意外的阐释方式以及适用互联网的表达逻辑实现社会价值的话语生成遥因此袁当网络脱口秀节目日益成为线上线下互动延伸的产业后袁脱口秀节目的主持话语范式应明确其价值取向与话语构建的共生关系袁野文化价值表达冶更应成为先于话语技巧的首要任务袁毕竟袁修辞的作用更在于通过使用话语促成态度的形成袁网络脱口秀节目更需在密集笑点中嵌入知识态度和精神价值引领遥结合当今年轻人的现实困境和社会关注热点袁通过多种视角和话语样态诠释人生百态袁在脱口野秀冶的同时注重文化价值输出袁进而产生情绪情感和观点的共振袁并潜移默化地引导受众对社会议题的正向解读分析遥渊三冤基于分众化的多元话语角色定位叶中国在线综艺用户洞察报告曳显示袁网络脱口秀节目观众以Z世代为主力袁18要23岁观众高达41.04%袁一线城市尧高学历用户对网络脱口秀有更天然的偏好[10]遥他们都有较为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个性袁并更趋向于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媒介内容袁也都有着较强的自我认同袁而从既有网络脱口秀节目出圈的段子和话题看袁出现频率最高的话题袁如职场婚恋尧性别争议尧容貌身材焦虑等也都与一线城市年轻人的日常生活密切贴合遥与此同时袁伴随着网络分众化受众需求袁网络赋权下的话语角色不再以单调模式呈现袁而是从单一规范趋向更加多元袁同时也影响着网络脱口秀节目的叙事话语观念和逻辑方向遥比如袁即使针对城市年轻人群袁不同的网络脱口秀节目也会进一步细分袁在窄化分类中探索各自的节目角色定位和生存发展空间遥如院侧重新世代异性交往脱口秀叶扑通扑通的心曳袁泛知识脱口秀节目叶新知懂事会曳叶鲜师总动员曳袁以及明星群聊脱口秀叶隐身说客曳等全新维度的脱口秀节目[11]遥同时袁网络脱口秀节目主持也基于对分众化受众的了解满足袁在话语应用和主持传播中逐步由原先单一媒介平台的代言人转变为某分众类群体的代言人遥如芒果TV全女性脱口秀挑战节目叶听姐说曳袁从女性视角出发袁围绕社会热点话题袁展现敢于自我表达的女性群像曰美食脱口秀节目叶拜托了冰箱曳袁主持人何炅和王嘉尔既是家里的野主人冶袁更像粉丝的野代言人冶袁以冰箱里的物品作为谈话由头袁联系当下热点展开话题谈论袁也由此构筑全新节目的网络传播模式尧话语样态尧话题选取和节目传播观念遥四尧结语我国网络脱口秀节目在顺应本土化及网络社会语境的过程中袁逐渐呈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达叙事及话语范式特征袁其突出表现在话语形象的整体野祛魅冶袁包括作为话语主体的节目主持人对传统媒体及话语形象的去权威去精英化袁以野梗冶为表征的表达样态网感化袁以及对传统规训话语的重构袁从原先理性说服到网络语境下追求感性狂欢的节目及主持话语策略遥但是袁在节目火爆和话语野祛魅冶的背后袁网络脱口秀节目蕴含的对娱乐狂欢的盲目追逐袁对权威话语秩序的抗拒袁网络话语的冒犯底线袁对受众单纯的取悦和价值引领的失责等新的隐忧袁仍屡屡被诟病和质疑遥为此袁网络脱口秀节目更需要在话语野祛魅冶中把握并实现话语所承载的社会价值和传播责任袁努力在网路赋能下开展更深层的思想对话袁在话题选取和文本创作中实现社会文化和情感的共鸣袁基于网络分众化实现多元话语的角色定位和精神价值引领遥[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野政府微平台信息传播对危机沟通效果的影响机制研究冶渊19再允粤860024冤中新媒体话语分析研究内容的阶段性成果]参考文献院[1]马克斯窑韦伯.社会学文集[M]援阎克文袁译.北京院人民出版社袁2010院20.[2]当你玩野梗冶的时候袁你真的知道你在想什么吗钥[EB/OL].https院///newsDetail_forward_10400364.[3]野梗冶袁是个啥钥[EB/OL].https院///s?id= 1664584678185779729&wfr=spider&for=pc.[4]刘海龙.宣传院观念尧话语及其正当化[M].北京院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袁2013院319.[5]M.巴赫金.巴赫金论文选[M].佟景寒袁译.北京院中国社会出版社袁1996院103.[6]谢明宏.我不是在听脱口秀袁我在学知识[EB/OL].https院//baijia鄄/s?id=1711855120022084947&wfr=spider&for=pc. [7]托马斯窑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袁胡新和袁译.北京院北京大学出版社袁2012.[8]陈令君.评价论对语言评价意义研究的启示[J].求索袁2007院197.[9]第五季的叶脱口秀大会曳居然还能更出圈[EB/OL].https院//www. /dy/article/HHTAZL5O0514906.html.[10]脱口秀节目为何越来越受欢迎2021脱口秀市场分析[EB/OL]. https院///news/20211015/101424838.shtml. [11]2021综艺前瞻袁下一个爆款或将诞生[EB/OL].https院//www.so鄄/a/442691833_247520?spm=smpc.author.fd-d.3.16131195102724 A0aCt1.作者简介院王婷袁深圳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袁国际新闻学博士渊深圳518060冤曰张语嫣袁深圳大学戏剧影视学2020级硕士生渊深圳518060冤遥编校院董方晓。
《传媒的被控制与传媒的控制镜尚传媒电视怎样控制》插上传媒的翅膀,美伊战争成为一场全球性的梦魇。
呼啸而过的炮弹,失望无助的眼神,断壁残垣的战场,血肉模糊的尸体,还有军事问题专家夜以继日的评论分析,不断滚动播出的前线消息,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如潮水般汹涌而至。
观看一场遥远战争的直播就好像观摩眼皮底下的一场时装秀,两军厮杀犹如水晶缸里两条鱼的争斗游戏,甚或遥远的古罗马竞技场上角斗士的表演。
可以说,战争的许多环节都是在人们的注视中完成的,人们对战争的感知也是通过传媒来完成的。
传媒是一把双刃剑,镜头和笔尖直接引导了民众对这场战争的了解,同时,战争的鲜血和恐怖又产生另一种“背后一刀”的作用。
在传媒双刃剑的考验下,战地记者们面临着职业道德的拷问,一方面要遵守政治的舆论导向,另一方面要遵从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更多的人选择了前者。
这种选择的直接结果是,人们对战争中传媒公信力的怀疑。
参加过一九八二年英阿马岛之战报道的英国记者马科斯・黑斯廷斯坦言:“没有哪个英国记者在自己的国家处于战时还能保持中立。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政治学教授丹尼尔・哈林的话更是一语中的:“如果我们认为我们从这些人那里得到的消息都是真实的,那么,我们就未免太天真了。
” 下面摘录几篇关于美伊战争新闻,以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传媒双刃剑的意义: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三月三十一日解雇了曾因在越战和海湾战争期间的出色报道而荣获普利策新闻奖的著名战地记者彼得・阿内特。
同一日,美军中央司令部发言人也证实,美军已经取消美国福克斯新闻网(FoxNews)知名战地记者捷拉尔多・里韦拉的随军报道资格。
这些迹象表明,美军已经意识到媒体报道对战局的不利影响,开始加强对新闻报道的审查和管制。
(参见:H://news.xinhuanet/world/2003-04/05/con-tent_817363.htm)美国的媒体在报道伊拉克战争时,基调有明显的不同。
诸如福克斯新闻网等有线电视网,有关伊拉克战事的报道充满爱国主义的宣传和支持政府的腔调,如果有人提出批评,几乎会被当成卖国贼。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带给受众更加多样化的信息获取渠道,传统电视新闻固有的宣读式播音风格失去了对年轻受众群体的吸引力。
因此,《新闻联播》也在尝试通过更新播音班底、主播流量化等措施创新新闻呈现形态与播报语态,以增强对年轻群体的吸引力,巩固新媒体平台上的舆论阵地,提升网络影响力。
随着新媒介技术的发展,以往传统的传播模式被打破,新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传播角色的改变。
换句话说,全媒体技术的引入促进受众角色的改变,作为主动参与者、内容提供者、服务享受者,被详细划分的受众相继涌现。
[1]在全媒体语境下,结合新媒体的诸多特点和传统媒体存在的缺陷,学术界对电视媒体未来发展道路进行了多次讨论,认为在当前传播格局下,应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取长补短发挥优势,摆脱单一媒体形式的软肋和发展局限,打造具有竞争力的融合式媒体。
理论方面,近年提出了“媒体融合”和“全媒体”等概念,探讨未来电视媒体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有观点指出“电视依附的社会结构正在改变,这种改变,将使传统的单向广播式电视失去存在的基础”。
[2]虽然当下对于电视媒体在全媒体时代下的改变研究较多,但大多都是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针对其内容生产方式、内容类型、内容涉及范围、内容形式进行分析,对其话语表述上的特点研究较少。
本文从话语特点与陈述方式的角度,通过对文本的用词、语句、语段、人称、修辞等因素对当下讨论较为热烈的《主播说联播》栏目进行分析,以期为传统电视新闻发展提供经验和视角。
一、研究数据与研究方法(一)新闻话语分析本文主要结合了梵·迪克的新闻话语分析理论对央视《新闻联播》自2019年8月24日入驻抖音到2019年10月20日抖音粉丝破千万期间,其衍生栏目《主播说联播》所有报道(共27条)进行话语分析。
通过对话语文本进行宏观文本结构以及微观语义结构的分析,揭示出文本内核与隐性倾向。
本文提出的主要问题有:《主播说联播》作为《新闻联播》的衍生栏目,其内容风格、话语表达上有什么改变?为何《主播说联播》在短时间内受到了大量【摘要】本文通过对央视《主播说联播》栏目的话语表达进行分析,从话语特点与陈述方式两个角度探索传统电视新闻在全媒体时代的形式转变以及特点,发现《主播说联播》栏目的主播从个人视角,运用口语化轻量级的语言对客观事实进行阐述,传递主流声音。
传媒话语生产与控制【内容摘要】传媒话语生产与控制是当代社会文化生产的一种重要形式,它通过其话语生产的“加工性”,以及“话题”、“广告”等特殊的话语方式,呈现出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在传媒话语的控制方面,法律、政治、社会、文化及专业等因素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传媒;话语;生产;控制按照斯诺的观点,公众往往接受媒体所呈现的社会现实,因此当代文化实际上就成了传媒文化,⑴而传媒文化可以说是通过传媒话语生产与控制而形成的。
传媒话语生产与控制作为文化生产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与其他形式的话语如政治、经济、法律、道德、宗教、科学、文学艺术等有密切关系,同时又具有不同于其他话语生产方式的特征。
一、关于话语话语是目前文化与传媒研究中出现频率甚高的一个词。
传统上,话语研究的主要领域是修辞学和诗学,主要研究演讲和文学艺术,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典范性研究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随着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的传播方式超越人际交流,话语概念及含义有了很大变化,其表现在,一是超越了对话语的工具性认知;二是研究角度的多元化取向。
新修辞学代表人物美国人肯尼斯•博克认为人是象征性地对环境做出反应,语言不仅导致行动而且建构我们的现实。
这种话语观,使“新修辞学将视角从传统的政治生活投向一切以言语为主的象征性交流活动,推动了修辞学向现代传播学的演变,这一演变过程与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相呼应。
”⑵这里所谓西方后现代思潮表现在包括上世纪中叶以来在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美学、文学艺术等诸多文化领域。
在对话语的认识上,西方马克思主义及其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以意识形态批评为中心),索绪尔、罗兰•巴特的符号学(以语言、文本为中心)以及后现代各种文化理论形成汇流,使话语成为当代文化与传媒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话语理论为当代文化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后现代的视角。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较早从意识形态斗争的角度涉及话语及话语权的问题,他认为,“社会集团的领导作用表现在两种形式中——在统治的形式中和‘精神和道德领导’的形式中。
”⑶前一形式表现为上层建筑的国家机器,后一种形式则体现为文化领导权或曰话语权。
突破了基础——上层建筑二元结构的意识形态奠定了文化研究的基础。
罗兰•巴特则认为在符号学的跨语言研究领域,其研究材料将时而是神话、叙事、报刊文章,时而是我们的文明产物,只要它们被言说出来,如新闻报道、说明书、采访谈话,甚至属于幻想类型的内心语言。
后现代思想家福柯进一步指出,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通过“话语”而获得的,任何脱离“话语”的事物都不存在,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话语关系,“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丁•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
”⑷葛兰西的“领导权”、福柯的“权力话语”、哈贝马斯的“合法化”、罗兰•巴特的“泛符号化”、鲍德里亚“仿像”等思想极大地丰富了话语理论,为研究媒介话语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传媒话语生产波林•罗斯诺在《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一书中给“话语”下的定义是“所有被书写、被言说的东西,所有引起对话或交谈的东西。
”⑶RonScollon在《Mediated Discourse As Socioal interaction》一书中谈到媒介话语术语使用的三个层面:一是指大众传媒话语即报纸、杂志、期刊、电视、电影话语;二是指以电脑为媒介的网络话语;三是指最为广泛意义上的公共和日常话语,其媒介如信件、笔记、备忘录,以及更多技术媒介如话筒、电话、电脑甚至英语、汉语,或说写和符号语言传播模式。
本文将在第一层概念上讨论传媒话语。
传媒作用于受众的一切都是通过话语形式进行的,无论其文本形式是文字或图像,各种新闻、电影、电视剧、广告、脱口秀等话语方式组成了一个几乎无所不包的话语世界。
其中存有两重话语关系,即传媒和现实的话语关系,体现为生产、共谋与替代;传媒与受众的话语关系,体现为消费或使用与满足。
1.传媒话语与文化生产斯图亚特•霍尔指出信息传播应该通过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再生产这一“主导的复杂结构”(6)来考察信息传播过程,其传播实践对象乃是以特殊方式组织起来并以符号载体的形式出现的各种意义和信息,它们像任何形式的传播或语言一样,在一种话语的语义链范围之内通过符码的运作而组织起来,其产品以“话语”形式流通。
虽然他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电视话语生产,但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传媒话语生产的普遍意义。
约翰•费斯克提出的文化经济概念认为,文化经济的流通是意义和快感的传播而非货币的周转,“在这种文化经济中,原来的商品(无论是电视节目还是牛仔裤)变成了一个文本,一种具有潜在意义和快感的话语结构,这一话语结构形成了大众文化的重要资源。
”(7)传媒营造了一个巨大的话语场(布尔迪厄所谓的“新闻场”⑶),或话语生产平台,它容纳并呈现政治、经济、科学、宗教、道德、文学、艺术以及日常生活等各种话语形式,根据自己的意图与模式给予改造,通过转换、移植、膨化、过滤等方式对这些话语进行再组织。
在这个话语生产场中,市场与商业需要构成了生产的巨大动力,消费主义成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其运行机制则是由政治、经济及文化等规范结构所决定的。
今天,世界上大多数传媒声称自己代表正义、公开、公正、传播真理。
然而,这一陈述本身被看作是一套话语也许更为切实。
传媒热衷于在一切领域发言并施加影响,只要它认为有这种必耍。
传媒话语生产建构了一个大众文化疆域,这一文化疆域突破或某种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国家、政治地理范畴以及社会范畴。
汤林森指出,“大众媒介正以平稳而快速的步调扩张其技术能力,在西方社会当中,它们对于公私领域的生活、夹其渗透、报道及再现的能力,已经具备非凡的影响效果”⑶,这里所说的能力就是话语生产能力。
2. 话语和话语方式话语和话语方式的关系实质上就是说什么和怎么说的问题。
按后现代主义的文本中心论,“一切事物,包括一次生活经历,一场战争,一次革命,一次政党集会选举,人际关系,度假、理发、购车、谋职等等,都是一个文本,甚至演说也具文本地位(一个口头文本)。
”00)因此,某种程度上传媒话语就是对各种文本的解读和阐释,其解读和阐释方式决定了话语方式。
以“新式新闻”(the New News)的出现为例,作为一种新的新闻话语方式,它产生于1992年美国总统选举,从形式上看“是一个速配的混合物,它部分是好莱坞电影和电视电影,部分是流行音乐和流行艺术,它将流行文化和名人杂志混和起来,使小报式的电视节目、有线电视和家庭录像互相结合”(11),具有明显的后现代特征。
当代传媒话语和话语方式表明:(1)传媒话语生产由现代性背景下的“生产性”转向后现代背景下的“消费性”,消费主义成为资本主义文化条件下的意识形态,支配着传媒话语生产;(2)传媒话语需要对其他非传媒话语形式进行再组织以符合大众传播的模式和意图;(3)传媒话语生产作为意义生产,隐含着复杂的社会关系,没有绝对的任意性;(4)媒体拥有话语生产的巨大资源与权力,公众通过顺从或抵制对话语生产的权力关系产生影响。
根据约翰•费斯克的观点,大众可“权且利用”(making do)其话语形式,创造性的、有识别力地使用资本主义提供的资源,从而使大众文化成为自己的文化。
3. “话题”与话语开放在消费主义支配下,传媒乐此不疲地寻找话题,把大众吸引到传媒营造的话语_里。
在电视可能是街头采访,或主持人组织的名人与普通人共同参与谈话节目;在报纸,则是大众被邀请在已设计好的话题下讨论,或者以热线笔录的形式,或者以笔谈等形式进行。
这似乎是通过话题策划与公众参与促进话语民主。
但是,把政治、司法、科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专家人物(布尔迪厄把适应这种话语活动的人称为“fast-thinkers”)邀请入新闻场共同进行话语生产,这种方式更多出自商业目的而非民主目的,换言之就是为了促进公众的话语消费。
由此产生的大批媒介人物既是媒介“产品”又是媒介话语的生产者,扮演着双重角色。
针对这一现象,布尔迪厄指出,一个文化生产者越自主,专业资本越雄厚,只投身于除了竞争对手就没有别的顾客的市场,那他就越倾向于抵抗;与之相反,越把自己的产品投向大生产的市场(如随笔作家记者、循规蹈矩的小说家等)就越倾向于与外部权力,如国家、教会,党派和今天的新闻业及电视等合作,屈从于它们的要求或指挥。
⑰用他的话说,这些“电视‘快思手’,记者史学家,辞典编纂家或靠录音机对当代思想进行总结的人,都毫无顾忌地利用社会学一一或他们理解的社会学——以在知识场四处出击,发动独特意义的‘政变’”㈣,他们的目的不是生产而是再生产。
布尔迪厄揭示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紧张关系,揭示了传媒话语生产的内部矛盾。
话题与话语开放表明:(1)话题与话语开放是传媒话语生产的重要形式,话题与话语开放极大地促进了话语生产;(2)话题与话语开放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促进话语消费,增加收视率或发行率;(3)话题与话语开放促进了传媒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与渗透,形成以消费主义为语境的话语狂欢。
例如,“纳米技术”本是科学场的话语,但一经被传媒话语化后,就制造了令公众神往的幻象。
在科学界宣称破解了人类基因密码后,传媒就又借此大做关于人类寿命极限的文章,推论说(或曰想象)人可以活到1200岁。
大到世界政治、经济、战争、外交,小至日常生活的健康、时尚、消费等,传媒不停地设计、调整栏目,版面,不停地寻找、发掘话题。
而对这一切,人们常常六神无主。
比如关于“健康”,传媒给我们许多忠告,但很多是矛盾、混乱的,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永远关注这个话题。
在这种话语世界中,大众接触到的是零散、矛盾的现实。
4.作为一种话语形式的“广告”加拿大学者加汉姆认为,“应该首先将大众媒体视为实体,它具有两重性:一是通过媒介商品的生产与交换,直接发挥生产剩余经济的作用;二是通过广告,在其他商品生产部门中间接发挥创造剩余价值的作用”(14)。
广告使消费主义无所不在,是传媒的又一重要的话语形式。
(1)广告话语具有功能和文化意义,所谓功能是指其促进销售的作用,所谓意义是指它是通过态度、情感、心理等方式影响公众;(2)广告话语的文化意义使广告在空间和时间上得以迁延并影响着日常生活方式。
(3)广告的功能往往在其话语意义的掩护与隐藏下完成。
布尔迪厄指出,新闻场机制是按市场要求,通过记者对司法场、文学场、艺术场、科学场等各种文化生产领域施加影响。
这决定了传媒话语可能的泛广告化语境。
如电视开辟了“读书时间”,但这个“时间”很可能是由出版商控制的,仅由“排行榜”、“读者最喜欢”等话语就可明白,这个话语场可供出售。
其真正目的很可能是广告而非知识。
电视或报纸开设汽车、时装、保健、家居生活等栏目、版面,充满诱惑的图像和说服性文本使生活审美化,其真实目的则是消费,新闻、广告、艺术、文化等混合在一起,我们很难通过话语形式把它们分别开,惟一的区别就是看这些文本或图像的刊载、播出是否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