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宋之韵》解说词(三)词坛新声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古典诗词《宋之韵》解说词(九)婉约魁首古典诗词《宋之韵》解说词(九)婉约魁首尘末四斤第九集婉约魁首秦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他的词情韵凄婉,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
他性格柔弱内向,情感细腻缠绵。
由于和苏轼交往,他这个不大热心政治的人,不由自主的卷入了党派斗争,被一再贬官,一直贬到广东的雷州,最后死在文本的藤州,只活了五十一岁。
他的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缠绵不尽的情感波澜中,永远都饱和着挥发不尽的哀愁。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这两句词正好展示出他的词给人的总体印象。
他千古传诵的名篇《满庭芳》是他三十一岁时在今天绍兴为告别一个歌伎而作的。
那时他还没有遭受政治迫害,按说情绪应当是轻松的,可他却写得那么缠绵悱恻,像个饱经忧患的人。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
画角声断谯门。
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
多少蓬莱旧事。
空回首,烟霭纷纷。
斜阳外,寒鸦万点。
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
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此去何时见也。
襟袖上,空惹啼痕。
伤情处,高城望断。
灯火已黄昏。
读这首词,最可注意的,一是秦观对歌伎舞女不仅没有玩弄的心理,而且是作为正式的恋爱对象。
二是他的思想感情女性气质很重,展示出浓厚的阴柔美,这是他的词令人击节叹赏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实,不光是词,他的诗一样也具有阴柔美。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一夜春雷隐隐,震落细雨如丝,清早泛晴的亮色,遇在绿琉璃瓦上,反射出深一块浅一声的绿色,脉脉含情的芍药缀着雨点儿,象含着泪珠儿,蔷薇的嫩枝被雨泡了一夜,软软的,像刚睡醒一样娇柔无力。
很显然,秦观写这首诗的时候,是用写词一样的眼光来观照的。
而所见的芍药和蔷薇都带着浓厚的女性气质,诗也就带出一种女人气。
金朝大诗人元好问说,“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拈出退之出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
”这是说秦观“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这两句写得非常精巧的诗,让韩愈《山石》中的“山石荦确行径微,芭蕉叶大栀子肥”这种诗一比,就显得格局狭小,只能算女郎诗。
第1篇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要为大家带来一篇关于宋词的演讲。
宋词,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承载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接下来,请允许我带领大家穿越千年,走进宋词的世界。
一、宋词的起源与发展宋词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宋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期,为宋词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宋词以其婉约、豪放、清丽、典雅的风格,成为了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二、宋词的特点1. 婉约派:以李清照、晏殊、柳永等为代表,风格柔美、含蓄、细腻。
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展现了词人深情而细腻的内心世界。
2. 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等为代表,风格奔放、豪迈、激昂。
如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表达了词人对人生的感慨和豪迈情怀。
3. 清丽派:以晏几道、秦观等为代表,风格清新、淡雅、自然。
如晏几道的《临江仙》中“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展现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 雅派:以周邦彦、姜夔等为代表,风格典雅、含蓄、深邃。
如周邦彦的《六州歌头》中“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展现了词人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三、宋词的艺术价值1. 语言优美:宋词的语言优美,富有音乐性。
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一句,既描绘了雨夜的情景,又表达了词人的心情,语言优美动人。
2. 情感丰富:宋词情感丰富,表达了词人对爱情、友情、家国情怀的真挚感情。
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展现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哲理深刻:宋词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反映了词人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深刻思考。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表达了词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四、宋词的现实意义1. 传承文化:宋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语文教学:古典诗词《宋之韵》解说词(十)多面词人文章类别:古典诗文第十集多面词人贺铸原籍文士辈出的绍兴,生长在河南辉县百泉,是京剧《贺后骂殿》里,那个贺后的娘家晚辈人,又自称是晚年隐居镜湖的盛唐诗人贺知章的后裔。
据说他相貌奇丑当时人称他贺鬼头。
按他的社会地位和社交圈子,他本来应当在官场一帆风顺。
可惜他生性高傲,任侠尚气,不管什么达官贵人,话不投机就敢叫人下不了台。
于是他一生不得志,只做过几任小官。
不过,他的词名在北宋后期倒是有口皆碑的。
既然他以豪侠自命,又曾担任过武职,四十岁以后才改任文官,这就使他对生活的开掘,要比别人广一些。
他在《六州歌头》这首词中说,“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
肝胆洞。
毛发耸。
立谈中。
死生同。
一诺千金重。
”年轻时有一股侠客的义气,结交的都是通都大邑的杰出人物。
与人肝胆相照,路遇不平,立时就能怒发冲冠。
哪怕跟人站着说上一会儿话,只要说得投机,就能一诺千金,甚至以生命相许。
“推翘勇。
矜豪纵。
轻盖拥。
联飞鞚。
斗城东。
轰饮酒垆,春色浮寒瓮。
吸海垂虹。
”公认是最勇敢的人,自己也以狂放不羁自豪。
一出来就车马一大群,在京城里并驾而行,在酒店里起哄狂饮,一瓮一瓮的酒一饮而干,就象长虹吸海一样。
在另一首《小梅花》中,他慷慨悲歌“缚虎手,悬河口,车如鸡栖马如狗。
白纶巾,扑黄尘,不知我辈可是蓬蒿人?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手能缚虎,口若悬河,一个能文能武的英雄人物,坐的却是鸡窝一样的马车,驾车的马小得像狗。
我辈岂是普通人,怎么就在黄尘中奔走找不着出路呢?贺铸这一类词在北宋算是凤毛麟角,而对南宋一些词人,象辛弃疾和辛派词人则有示范作用。
贺铸堪称北宋第一的,还不止这个——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
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
——《捣练子》边堠远,置邮稀,附与征衣衬铁衣。
连夜不妨频梦见,过年惟望得书归。
——《捣练子》边境上有征人,内地就会有思妇。
唐代的边塞诗人,就擅长写这种思妇题材。
边塞诗是唐诗中最耀眼的一朵奇花。
《宋之韵》解说词【6】旷世奇才(上)《宋之韵》解说词【6】旷世奇才(上)公元1082年,四十六岁的苏轼,在黄州赤壁酹江亭这里写下了震古烁今的名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这一声长啸穿越千年,一直在这里隆隆地震响,将永远叩击游人的心扉,“大江东去”这四个音搭配在一起,像一声号角,是那么和谐那么响亮那么雄劲。
虽然这酹江亭上再也找不到他巨人的身影,再也问不出他悲凉的遭遇,但我们相信他还活在这里,他是不会死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首两句就像长江的巨浪,滚滚滔滔而下,气势磅礴。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点出赤壁怀古的题旨。
用“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来突出赤壁的险峻,极有声色。
“一时多少豪杰”把赤壁之战中的英雄人物一总推入读者的想象,然后快速转入下片,用近景推出周瑜。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几句话就让周瑜赢得了赤壁之战。
怀古是为了抒发心中的郁积,词人于是站出来告诉读者,“人生如梦”,而自己偏生那么容易动感情,以至“早生华发”,实在可笑。
真的可笑吗?不!当时的苏轼是个有罪之人,因为三年前,他被一场卑劣的文字狱击倒了。
这就是中国文学史上永远散发着血腥气的“乌台诗案”。
中国古代这个学者,思想家,诗人,词人,散文家,画家,书法家兼于一身的奇才,因为写诗同情老百姓,被告发诬蔑了早已走样的新法,差点就丢了性命。
三年的时间不长,他内心的伤口肯定还在流血,他肯定还在做被推上刑场的噩梦。
《赤壁怀古》就是在这种心绪下创作的。
明白了这一点,读这首词自然该别有一番滋味。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读这首词,至今仍觉天风海雨气势逼人。
在乌台诗案中,苏轼的一些诗被挖出来示众,用拐几道弯儿的目光,从中找出攻击王安石新法的罪证来。
第1篇一、引言《宋之韵》是一部以宋代历史为背景,以诗词歌赋为载体,讲述宋代文化、历史、人物和故事的大型文化纪录片。
第四集以“宋词的巅峰”为主题,深入挖掘了宋代词坛的辉煌成就,展现了宋代词人的豪放、婉约、清新、悲壮等多样风格。
以下是对第四集的摘抄笔记。
二、摘抄笔记1. 引言“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高峰,而词作为宋代文学的代表,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本集将带领大家走进宋词的巅峰,感受那些流传千古的词句,领略那些伟大的词人。
”2. 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的词风豪放、奔放,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
代表作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摘抄内容:)- 《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 婉约派代表人物——李清照“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南宋著名的女词人。
她的词风婉约、细腻,情感真挚。
代表作有《如梦令》、《声声慢》等。
”(摘抄内容:)-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4. 清新派代表人物——晏殊“晏殊,字同叔,号临川先生,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宋之韵》解说词第六集旷世奇才(上)第六集旷世奇才(上)公元1082年,四十六岁的苏轼,在黄州赤壁酹江亭这里写下了震古烁今的名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这一声长啸穿越千年,一直在这里隆隆地震响,将永远叩击游人的心扉,“大江东去”这四个音搭配在一起,像一声号角,是那么和谐那么响亮那么雄劲。
虽然这酹江亭上再也找不到他巨人的身影,再也问不出他悲凉的遭遇,但我们相信他还活在这里,他是不会死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首两句就像长江的巨浪,滚滚滔滔而下,气势磅礴。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点出赤壁怀古的题旨。
用“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来突出赤壁的险峻,极有声色。
“一时多少豪杰”把赤壁之战中的英雄人物一总推入读者的想象,然后快速转入下片,用近景推出周瑜。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几句话就让周瑜赢得了赤壁之战。
怀古是为了抒发心中的郁积,词人于是站出来告诉读者,“人生如梦”,而自己偏生那么容易动感情,以至“早生华发”,实在可笑。
真的可笑吗?不!当时的苏轼是个有罪之人,因为三年前,他被一场卑劣的文字狱击倒了。
这就是中国文学史上永远散发着血腥气的“乌台诗案”。
中国古代这个学者,思想家,诗人,词人,散文家,画家,书法家兼于一身的奇才,因为写诗同情老百姓,被告发诬蔑了早已走样的新法,差点就丢了性命。
三年的时间不长,他内心的伤口肯定还在流血,他肯定还在做被推上刑场的噩梦。
《赤壁怀古》就是在这种心绪下创作的。
明白了这一点,读这首词自然该别有一番滋味。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读这首词,至今仍觉天风海雨、气势逼人。
在乌台诗案中,苏轼的一些诗被挖出来示众,用拐几道弯儿的目光,从中找出攻击王安石新法的罪证来。
《宋之韵》解说词【5】奉旨填词《宋之韵》解说词【5】奉旨填词真正的宋词是从柳永开始的,宋词到柳永才完全摆脱了五代那种含蓄委婉的词风,采用或创制大容量的长调,层次丰富的铺写,融抒情,叙事,说理,写景于一体,展示宋代市民生活,这才是宋词不同于前代的地方。
柳永原名柳三变,主要活动于仁宗时期,也就是十一世纪上半叶后期。
他出身官宦人家,但年轻时行为比较放荡,经常出入歌楼酒馆,与歌伎舞女厮混,因而不为统治集团所重。
他精通音律,乐工有什么新鲜曲儿都请他填词。
据说凡有井水喝的地方,就有人会唱他的词,可见他在中下层人民大众中名气有多大。
他在一首词里说,既然时代抛弃他,金榜题名没有指望,那就不如干脆听其自然,在歌楼酒馆里与意中人寻欢作乐,抛开人世虚幻的功名——《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建安时期,曹丕提出包括诗赋在内的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从那以后,诗才算是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
但在柳永以前,还从来没有以诗人身份向人夸耀的。
即便像李白也大喊“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仍然要以卿相自许。
然而是柳永第一个喊出了“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尽管语气还有些无可奈何,还不够理直气壮,但能喊出这一声,就是了不起的大事。
这是宋代市民意识的自我觉醒、自我肯定,是市民阶层在自己的价值判断中,企图摆脱对皇权依附的一次挣扎。
所记载,宋仁宗在考中进士的名单里发现了柳永的名字,竟一笔勾掉,说道: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
这明摆着是欺负人,可皇帝一言既出,铁板上钉钉,柳永的仕途从此就算是断了。
他一气之下,干脆署名“奉旨填词柳三变”,他还真有几分倔脾气。
不过,在小农社会里要想不依附皇权那是行不通的,他最后还是不得不改掉柳三变这个容易引起误解的名字,改名柳永,走考进士做官这条路。
语文教学:古典诗词《宋之韵》解说词(二)晏氏父子文章类别:古典诗文第二集晏氏父子介绍晏氏父子之前,不妨先说一说北宋初年两个名人,一个是王禹偁,一个是寇准。
王禹偁是北宋初著名诗人,只留下一首词——《点绛唇》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
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
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北宋初年的词,还没有脱离花间派那种浓艳的风格,王禹偁这首词却清丽淡雅,境界比较开阔,别具一格。
据考证,这首词可能是他在苏州任县令时写的。
秋风秋雨,一片萧瑟,但苏州这一带风景依然是美丽的,所以说“江南依旧称佳丽”。
词人望着南飞的大雁,排列成行,在天空自由地飞翔,由不得想到自己空有一腔抱负,却一事无成,没人理解,没人提携。
“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王禹偁的诗学白居易,在宋初算得是开风气的——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这是王禹偁贬谪在陕西商县时思念故乡的诗,“数峰无语立斜阳”,用拟人手法写自然景物,显得特别有情趣,也显示出诗人当时内心的寂寞和对贬官不服气的倔强。
寇准是杨家将戏剧中屡见的人物,他最出名的政绩是“澶渊之盟”。
公元100 4年,契丹萧太后率兵大举入侵,宋朝廷一些人吓得主张迁都逃跑。
任宰相的寇准,则极力主张宋真宗亲临前线督战。
真宗勉强听从了,结果还算打了个胜仗。
可是,宋朝的基本国策是对外妥协以求得皇权的稳定,于是,打了胜仗照样向契丹赔款。
而寇准因得罪了主张逃跑的官僚,两年后就被罢了相位。
他为人刚正,是北宋一代名臣,词则没有脱出花间派的窠臼,词境淡远,情致缠绵——江南春波渺渺,柳依依。
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
江南春尽离肠断,蘋满汀洲人未归。
写游子思乡之情,有一种无法排遣的凄苦,可能是他贬官在江南时写的吧。
这与他的诗很相近——杳杳烟波隔千里,白蘋香散东风起。
日落汀洲一望时,柔情不断如春水。
第六、七集旷世奇才公元1082年,四十六岁的苏轼,在黄州赤壁酹江亭这里写下了震古烁今的名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这一声长啸穿越千年,一直在这里隆隆地震响,将永远叩击游人的心扉,“大江东去”这四个音搭配在一起,像一声号角,是那么和谐那么响亮那么雄劲。
虽然这酹江亭上再也找不到他巨人的身影,再也问不出他悲凉的遭遇,但我们相信他还活在这里,他是不会死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首两句就像长江的巨浪,滚滚滔滔而下,气势磅礴。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点出赤壁怀古的题旨。
用“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来突出赤壁的险峻,极有声色。
“一时多少豪杰”把赤壁之战中的英雄人物一总推入读者的想象,然后快速转入下片,用近景推出周瑜。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几句话就让周瑜赢得了赤壁之战。
怀古是为了抒发心中的郁积,词人于是站出来告诉读者,“人生如梦”,而自己偏生那么容易动感情,以至“早生华发”,实在可笑。
真的可笑吗?不!当时的苏轼是个有罪之人,因为三年前,他被一场卑劣的文字狱击倒了。
这就是中国文学史上永远散发着血腥气的“乌台诗案”。
中国古代这个学者,思想家,诗人,词人,散文家,画家,书法家兼于一身的奇才,因为写诗同情老百姓,被告发诬蔑了早已走样的新法,差点就丢了性命。
三年的时间不长,他内心的伤口肯定还在流血,他肯定还在做被推上刑场的噩梦。
《赤壁怀古》就是在这种心绪下创作的。
明白了这一点,读这首词自然该别有一番滋味。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读这首词,至今仍觉天风海雨气势逼人。
在乌台诗案中,苏轼的一些诗被挖出来示众,用拐几道弯儿的目光,从中找出攻击王安石新法的罪证来。
《宋之韵》第六集旷世奇才(上)《宋之韵》创作历经13年,纵横20余省,行程10万多公里。
由中国顶尖纪录片人联袂奉献。
她秉承了《唐之韵》的一贯风格,全片以词人和流派为分集,但她没有停留在文字解析的层面上,而是更关注那些作词的人——关注他们的喜乐哀愁、他们的沉浮荣辱、他们的家国情怀,以及他们对时代深沉的温情与眷恋。
导演:康健宁编剧:樊修章解说:高峰作曲:张大为【解说词】公元1082年,四十六岁的苏轼,在黄州赤壁酹江亭这里写下了震古烁今的名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这一声长啸穿越千年,一直在这里隆隆地震响,将永远叩击游人的心扉,“大江东去”这四个音搭配在一起,像一声号角,是那么和谐那么响亮那么雄劲。
虽然这酹江亭上再也找不到他巨人的身影,再也问不出他悲凉的遭遇,但我们相信他还活在这里,他是不会死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首两句就像长江的巨浪,滚滚滔滔而下,气势磅礴。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点出赤壁怀古的题旨。
用“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来突出赤壁的险峻,极有声色。
“一时多少豪杰”把赤壁之战中的英雄人物一总推入读者的想象,然后快速转入下片,用近景推出周瑜。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几句话就让周瑜赢得了赤壁之战。
怀古是为了抒发心中的郁积,词人于是站出来告诉读者,“人生如梦”,而自己偏生那么容易动感情,以至“早生华发”,实在可笑。
真的可笑吗?不!当时的苏轼是个有罪之人,因为三年前,他被一场卑劣的文字狱击倒了。
这就是中国文学史上永远散发着血腥气的“乌台诗案”。
中国古代这个学者,思想家,诗人,词人,散文家,画家,书法家兼于一身的奇才,因为写诗同情老百姓,被告发诬蔑了早已走样的新法,差点就丢了性命。
三年的时间不长,他内心的伤口肯定还在流血,他肯定还在做被推上刑场的噩梦。
《赤壁怀古》就是在这种心绪下创作的。
明白了这一点,读这首词自然该别有一番滋味。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唐之韵解说词唐之韵解说词(一)从九世纪二十年代末到十世纪初唐朝灭亡这八十年,文学史上称为晚唐时期。
这时,宦官的势力越来越大,把持朝政;官僚的党争也愈演愈烈,而藩镇对抗则逐渐向军阀割据过渡,终于把唐王朝灭了。
晚唐诗最为突出的特点,是诗人心中都好像压着一道王朝末世的阴影,往往流露出莫名其妙的感伤情绪。
杜牧的“烟笼寒水月笼纱[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李商隐的“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苑》),虽然这时离唐王朝灭亡还有半个世纪,但都有一种大厦将倾,狂澜已倒的惊惶。
这种情绪越往后就越浓。
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
所著《通典》是我国第一部记述典章制度的通史,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
这种家庭环境,使杜牧不容选择地要把自己放在高起点上来安排人生道路。
他注意“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意[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这显然是把自己当出将入相的政治家来要求。
他写过政治军事论文,还注释过《孙子兵法》,很以这方面的才能自负。
像他的《赤壁》,就以军事家的眼光来看待这次战争。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字面的意思是说,六百多年后的诗人还在赤壁找到没有锈蚀尽的断戟,可见赤壁之战的激烈。
当年周瑜若不是东南风帮忙,用火攻侥幸击败曹操,恐怕东吴的两个美女大乔和小乔,也会被曹操捉到铜雀台去。
显然,在杜牧看来,战争的胜败决不像历史记载的那样带有必然性。
也可以推想到,这里面有他自负的傲气;在《题乌江亭》这首诗中,他也以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目光来看待项羽的垓下之败。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垓下决战全军覆没后,自杀是项羽唯一的选择。
这一点杜牧不可能不明白。
他之所以出语惊人,认为项羽应当“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并不是肯定项羽有这种能力,只不过从军事家的角度来看,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不能打个败仗就彻底认输罢了(安徽和县霸王祠)。
宋之韵简介-回复宋之韵,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女词人,她的词艺造诣娴熟精湛,被誉为“南宋四大才女”之一。
她出生于南宋宣和年间,尽管没有太多宏伟的事迹留传后世,但她的词作却具有独特的韵味,深受后人推崇。
宋之韵最著名的作品是《春花秋月何时了》,这首词以其纯净的文字和深沉的思想感染了无数读者,被誉为传世佳作。
她师从南宋词坛巨匠秦观,积极探索自己的诗词风格,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她的诗词作品多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间情感的深切体悟,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与关注。
宋之韵的词作通常以婉转委婉而著称,她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和音韵技巧,使词章的意境更加深远。
例如,她经常使用双关语、夸张和对比等表达方式,使词章更具艺术感和张力。
同时,她的词作往往以细腻入微的描写和凄美动人的意境为特色,透露着她对于爱情和生活的体验和思考。
她的作品融入了自然景物的描写和人情世故的反思,展现出她的才思敏捷和对人生的洞察力。
除了《春花秋月何时了》,宋之韵的其他作品也各具特色。
比如她的《醉花荫》以花为载体,借以表达对逝去时光的留恋;《满庭芳·香雾漫红楼》则通过对红楼的描述,抒发了对人生悲欢离合的思考。
她的词作展现了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对人生的赞叹,给人以沉思与激荡。
宋之韵的作品在当时的文坛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力。
她的词艺独特而充满表现力,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的作品也被不少后来的词人所推崇和模仿,并成为南宋时期词坛的代表之一。
她的才华和成就为后来的文人提供了启迪和借鉴,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宝库。
尽管宋之韵的生平并没有太多的记载,但她的作品在古代文学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
她的才情和文学造诣使她融入了中国词坛的辉煌历史,成为了南宋文学的佳话。
她的词作不仅仅是文化遗产,更是一种传递着感悟与韵味的心灵之音,在漫长的岁月里感动着人们的心灵。
她用她的作品,诉说着对于生活和爱情的热爱与追寻,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独立鲜明的一笔。
电视片《宋之韵》文字解说词【七】电视片《宋之韵》文字解说词【七】第七集《宋之韵》解说词【七】旷世奇才(下)苏轼把自己的生活全方位撒进词的沃野,用独自从生活中浓缩出来的哲理去进行培育,使词万紫千红,争妍斗艳,开出了有深度的,经得起琢磨的意境。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春日出游,忽然遇上阵雨,同伴狼狈不堪,词人却“吟啸且徐行”置之度外,“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烟雨中奔走一生的准备都做好了,还会怕这么一阵雨吗?终于阵雨过后,斜照相迎。
刚才那一阵“穿林打叶声”不过是一场虚惊。
实际上,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这里有陶渊明的随缘自适,有禅宗用平常心去看待一切的了悟。
苏轼抱着儒家的社会责任感来承当一切,一点不肯马虎,这当然是行不通的。
知无不言的性格,黑白分明的态度,使他受尽了折磨,贬官贬得一次比一比远——《食荔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已经贬到了惠州,当时这是地产的蛮荒之地,他竟然声言只要天天有荔枝吃,就“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显然是无可奈何的自宽自解,然而因为他是旷世奇才,又有充满磁性的人格魅力,这使他那些藐小的政敌,忌妒得目光都发高烧。
于是,他们借故把苏轼再贬到海南的儋州。
年已六十二岁的苏轼,觉得真直到了人生的尽头——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君看道旁石,尽是补天余。
他这块有用的石头,无法去补朝廷的裂缝,被抛掷出来,也许将永远与海南这里的巨石为伍吧!这是他无法排解的悲哀。
然而,他毕竟是哲人,并没有在荒凉中板结成石头。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他把这四年的贬谪当作一次旅游。
如今,他矗立在东坡书院这里,一派智者的深沉和学者的儒雅,来接受游人的瞻仰。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宋之韵知识点总结一、宋之韵的基本结构和特点1. 声调宋之韵的声调是指汉语中字词的声调。
声调分为平、仄两种,其中平声有阳平、阴平两种,仄声又有上声和去声两种。
在宋之韵中,平仄关系非常重要,它是体现诗歌韵律美感的基础。
2. 韵脚宋之韵的韵脚是指韵词的结尾音节,它决定了诗歌在形式上的韵律效果。
在宋之韵中,韵脚通常分为三类:平韵、仄韵和兼韵。
平仄韵是指一句诗的韵脚的平仄与声调的平仄相对应,而兼韵则是平仄都可以出现在韵脚上。
3. 平仄在宋之韵中,平仄是诗歌的基本韵律规律,通过平仄的运用,可以使诗歌在音律上更具美感。
平仄的运用需要注意词句的音律和韵脚的选择,使诗歌在读起来更加流畅和美妙。
二、宋之韵的运用方法和技巧1. 韵脚的选取在写诗时,选取合适的韵脚是很重要的。
要根据诗歌的整体结构和意境来选择合适的韵脚,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出诗歌的韵律美感。
2. 平仄的搭配平仄的搭配是诗歌写作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通过合理的平仄搭配可以使诗歌更加抑扬顿挫,增加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感。
3. 韵脚的变化在写诗时,可以适当地变换韵脚,这样可以使诗歌更加多样化和富有变化。
不过在变换韵脚时要注意保持整体的韵律美感。
4. 对仗的处理对仗是指在诗歌中使用相同或相近的韵脚来构成韵对。
对仗处理得当可以使诗歌更加韵律明朗,表达更为生动。
三、宋之韵的历史发展和地位宋之韵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国古代诗词的基本韵律体系之一。
宋之韵兴盛于唐宋时期,影响深远。
它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较高的地位,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之韵不仅在古代有较高的地位,在现代诗歌创作中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现代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往往会借鉴宋之韵的结构和特点,来增加诗歌的韵律美感。
总之,要学习宋之韵,首先需要了解它的基本结构和特点,然后学习它的运用方法和技巧。
同时,了解宋之韵在中国古代诗词文学中的地位和历史发展也是很重要的。
只有全面地了解了这些知识点,才能更好地运用宋之韵来写诗,并增加诗歌的韵律美感。
《宋之韵》解说词第⼗四集⾟词前奏第⼗四集⾟词前奏苏轼以诗为词,成绩卓著,为豪放派的出场做好了准备,但没⼏个⼈跟他⾛。
他死后⼆⼗多年,靖康之变发⽣了,⼈们从太平酣梦中被惊醒,对民族的安危不得不⽤忧愤悲苦的⼼情来做出反应,于是,豪放派作为⼀个派,正式进⼊词坛。
这⼀时期最杰出的豪放派词⼈是张元⼲和张孝祥。
张元⼲传诵千古的名词是《贺新郎·送胡邦衡谪新州》梦绕神州路。
怅秋风,连营画⾓,故宫离⿉。
底事昆仑倾砥柱。
九地黄流乱注。
聚万落千村狐兔。
不在已陷于⾦⼈之⼿的中原地区⽽写中原地区,就隔了⼀层。
于是词⼈托之于梦境,在梦中来直接观照中原种种令⼈痛⼼疾⾸的景象。
“梦绕神州路”,劈头⼀句就把读者推到严峻的现实⾯前,秋风中到处是⾦兵的营垒,号⾓声声震⽿,令⼈⼼惊⾁跳。
⽽宋王朝的故宫开封,则长满了荒草。
两相对照,更令⼈伤⼼惨⽬。
词⼈由不得要呼天抢地的问⼀声为什么昆仑⼭的铜柱会折断,弄得天塌地陷,到处是滚滚黄波,以⾄于千村万落都被⾦兵盘踞着呢?然⽽,⽼天也就是朝廷⾼⾼在上,从来都⽆法追问。
“天意从来⾼难问,况⼈情⽼易悲难诉。
更南浦,送君去。
”前⾯问“底事昆仑倾砥柱。
九地黄流乱注。
聚万落,千村狐兔。
”到这⾥⽤“天⾼难问”⼀句兜住,接的⾮常有⼒。
词⼈这时已七⼗六岁,所以说,⼈⽼了容易产⽣悲感,悲⽽难诉,这两层意思,⼀层是原先胡铨是唯⼀可交谈的⼈,现在也被发配⾛了;另⼀层是国事危急,正该⼈⼈振奋,⽽关⼼时局的胡铨反⽽遭到贬谪。
直写到这⾥,词⼈才⼒挽狂澜,⼀笔落到送别。
下⽚开头⽤写景来宕开,注明送别时的⽓氛是冷冷清清的。
“凉⽣岸柳催残暑。
耿斜河,疏星淡⽉,断云微度。
”在冷冷清清的⽓氛中分⼿后,“万⾥江⼭知何处,回⾸对床夜语。
雁不到,书成谁与。
”胡铨要去的⼴东,远得究竟在哪⾥都⽆法猜想,连⼤雁都飞不到的地⽅,⼜如何托⼤雁来传书呢?词⼈终于只好说,还是坦然分⼿吧,让我们喝酒,听我唱这⾸《⾦缕曲》。
“⽬尽青天怀今古,肯⼉曹恩怨相尔汝。
《宋之韵》解说词第十七集一代豪杰(下)辛弃疾苏轼像写诗一样写词,开创了豪放的词风。
辛弃疾进一步拆除了词的禁区,使心是文学作品能够表现的内容,都可以用词来表现。
他是公认的豪放派词人的代表。
不过,那些把婉约派视为正宗的词论家对辛弃疾所以不敢不佩服,倒不是因为他的词,表达了奇谋救世的热情,报国无门的悲愤,山水田园的优美和乡野农人的质朴,而是因为他表述的虽然是英雄气概,但能做到浓郁顿挫,缠绵悱恻,甚至比婉约派的词读起来更令人回肠荡气。
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他的《摸鱼儿》。
写这首词时,辛弃疾四十岁,两年后被弹劾落职,因此也就不难想象他此时的心情了。
这首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个宫中的女子,上片写她的惜春之情。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更能消几番风雨”,还禁得起几回风雨的折腾啊,这千锤百炼的一句,就足以令人惊心动魄。
下片由惜春转入宫怨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美人总是会招来忌妒的,陈皇后被汉武帝打入冷宫,尽管不惜千金,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去感动武帝,也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那么,陈皇后的满腹幽怨,又向谁去倾诉呢?词人不也这样吗?他受到忌妒,也曾尽力剖白,可又有什么用呢?他不是照样受到冷遇吗?“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就连杨玉环赵飞燕这样忌妒心极强的人也都化为尘土了。
那么你们这些唯一的本领就是善用忌妒的目光把人扳倒的人,也就别高兴得翩翩起舞了吧。
扳倒别人很容易,然而这破碎的国家,你们还想救不想救?你们又救得了吗?“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
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不要到高楼上靠着栏杆去看夕阳,因为夕阳照着烟气朦胧的杨柳,这种显示春天已经消逝的景致,会叫人魂销肠断,叫人受不了的。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宋之韵》解说词【13】千秋才女《宋之韵》解说词【13】千秋才女古代寥寥可数的女诗人,能毫无愧色与第一流的男性诗人比肩而立的,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千秋才女李清照。
李清照出身书香门弟,父亲李格非是颇有名气的学者和散文家,丈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学家,所著《金石录》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李清照从小就才华出众,诗和散文都很出色,还擅长书画,词更是宋词中独树一帜的名家,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
她善于把口语锤炼得浅切平易、活泼动人,富于表现力,用于塑造鲜明的艺术形像。
像她十八岁结婚前写的这首词,语言就已经锤炼得很见功力了。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抒情主人公是个大家闺秀,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她内心朦胧地在寻求爱情,羞涩却又落落大方,放得开却又带几分矜持。
宋代是封建意识形态逐渐强化的时代,但那种约束力对少年李清照似乎根本不存在。
打秋千能打到“薄汗轻衣透”说明很有些放肆。
见有人来,羞得顾不上穿鞋就跑,头发也乱了,金钗也滑落了,跑到门口,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又回头偷看一眼,还顺手抓过来一枝青梅闻一闻。
这种举动,是完全不符合封建规范的,但这一串动作,却把少女健康开朗、娇憨羞涩的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李清照脍炙人口的名篇,到重阳节时已过秋分,已经昼短夜长,“薄雾浓云愁永昼”自然就不是真的白昼漫长,而只是丈夫不在,空房独守,因而无以消遣的内心感受。
白昼难挨,夜里更是冷清,但词人不明说,只用“半夜凉初透”这种愈变愈凉的气候来暗示,这就比说冷清更饶有余味。
“东篱把酒黄昏后”的重阳节那天,菊花开得正艳,多少天过去了,应当开始萎谢了吧?因此“帘卷西风”的瞬间,看到窗外的菊花蔫萎,词人顿时敏感地想到了“人比黄花瘦”,这一声轻柔的叹息,浓缩了无限的凄苦。
古典诗词《宋之韵》解说词(三)词坛新声第三集
词坛新声
由公元第一个千年,进入第二个千年,与晏殊同时的范仲淹,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文不入唐宋八大家之列,但确有几篇脍炙人口的名文。
尤其是《岳阳楼记》,尤其是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可是说是千古不朽的。
同样,词只流传下来五首,却有两三首是宋词选本必选的,俨然是一大家。
同时代的晏殊和稍后的欧阳修,虽然也算政治家,但主要还是文士。
他们的词,风格都没有脱出五代绮丽柔媚的风格。
范仲淹则首先是政治家,他的词透出政治家的胸襟和底蕴。
因而,虽然还是绮丽的,但要疏朗遒劲的多。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写情。
写景先由上而下,云淡天高,黄叶飘坠;再由近而远,淡淡的秋色,淡淡的寒烟,斜阳映照,水光接天,水天之间,是一望无边的野草。
这里碧天,黄叶,翠烟,斜阳……五色斑斓,交织成一幅壮阔的秋景。
极目望去,“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由向往中的天外家乡转入下片的乡愁。
而思绪则由远而近,从望家乡最后回到眼前,即词人站立的高楼上,词人在这里喝酒喝得太久了,“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他承受不住了,想去安歇,希望能在好梦中回到家乡。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里面折叠着多少人生的忧患,概括的岂止是一般的乡愁旅思。
十一世纪三十年代,元昊在银川称帝,于是与北宋发生了战争。
在连续失利的情况下,范仲淹被调到防御西夏的重地延安来对付西夏。
他在这里整顿州兵,实行屯田,使形势稳定下来。
下面这首著名的边塞词,就是在这边防前线写的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用“塞下秋来风景异”这个概括性的句子带出,点出地点是塞下,时间是秋末,环境是风景异,即与词人家乡所在的江南大不一样,然后用一些最能代表边塞风光的事物和现象来突出所以异的地方大雁南飞,马鸣风啸,号角呜呜,龙卷风旋出尘柱如烟,落日中一座孤城紧闭。
环境如此恶劣,气氛更是肃杀。
在万里以外的这地思家,只得用浊酒来强自按压。
然而,将军满头白发,征夫满面流泪,在“羌管悠悠霜满地”的夜间,谁都睡不着,因为“燕然未勒归无计”。
西夏还没有被征服,没有办法回去。
欧阳修认为范仲淹这首词调子太低沉,称之为“穷塞主”,就在一首词中说,“战胜归来飞捷奏,倾贺酒,玉阶遥献南山寿。
”认为这才真像个元帅,才真算得是边塞词。
其实一比就知道,欧阳修只是说些廉价的豪言壮语,范仲淹则还真有些大将风度。
这首词沉雄悲壮,是宋词中难得的一首边塞词,给北宋词坛吹进了一股新风。
对苏轼扩大词的表现领域,是有借鉴作用的。
不过,从词的发展来看,第一个把词当作话筒来向生活呼号,以爆出内心远处安顿的悲苦,使后世如同听到春雷乍响一样惊起的,还要数里程碑式的词人李后主。
他固然算五代时人,但死于宋王朝建立十九年以后,代表作也都是在死前那几年创作的。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近代大学者王国维说,李后主的词是蘸着自己的血写出来的。
不错,他的词是情感裂变
放射出来的冲击波,是痛彻心髓的强自按压的呻吟。
他倾诉的不是痛苦的原因,而只是痛苦的感受。
后人从他词中接收到的,也就只是人失去了依托,找不到立足之境的悲哀,从而容易产生共鸣。
浪淘沙令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这些词写的都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题材,都是词人燃烧的悲愤,撕裂的痛觉。
要使词从风花雪月中跳出来,李后主的词可以说起了最有说服力的示范作用。
晚一辈的王安石,也沿着这个路向,写过一首《桂枝香》,凭吊六朝的兴废。
王安石作词不多,但他的词意境高远,眼界开阔,这首《桂枝香》,也是宋词选本必选的。
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上片写深秋的时候,词人站在南京某个高处,也许是他晚年退出官场后居住的钟山上凭吊这座古城吧。
“登临送目”起句开门见山直切主题。
由于已经是深秋,长江也就特别清澈,像展开一幅白色的绸子。
望远处,是攒簇在一起的山峰映照在残阳中。
然后,是长江上来来往往的船只。
转到近处,则是酒店门口的酒旗在西风中飘动。
这是由远景摇到近景的一幅秋光图。
气势虽然开阔,但词人的目的是慨叹六朝的兴亡,因而用冷色调处理,使人读起来总不免有些压抑感。
下片抒情,顺水推舟,把读者推进词人所设置的境界中去——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王安石以散文著名,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自成一格,是宋诗中重要的一家,具有开风气的意义。
他所导演的变法,是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次。
据记载,他个性极强,性格执拗。
诗人都喜欢别具一格,象他这样的人写诗,自然非标新立异不可。
他的《明妃曲》就是这样——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这首诗,为王昭君和番远嫁匈奴而感叹,诗人劝解昭君远嫁固然凄惨,但留在汉廷后宫,照样有像陈皇后那样被打入冷宫的,也一样凄惨。
其深层意蕴则是说,读书人进不了朝廷,无法接近皇帝固然不幸,可进了朝廷而不被重用,不能充分发挥才干,也同样是不幸的。
不管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不得志所唤起的内心沉重都是一样的。
“人生失意无南北”,此话有些刺耳,但古人总算还能接受。
《明妃曲》第二首有两句说“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这是说王昭君在汉朝不受宠,而在匈奴受宠,匈奴单于也就算是知心人了,那就在匈奴好好过日子吧。
有人诅咒说,这样立论是无父无君,简直想给王安石戴上一顶大汉奸的帽子,这当然是无限上纲。
现代也有人认为,“汉恩自浅胡自深”意思是汉恩浅也罢,胡恩深也罢,她王昭君都没看在眼里,因为她爱的是故乡某个知心人。
这就又未免把王安石想得太超前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