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三阴病
- 格式:ppt
- 大小:514.00 KB
- 文档页数:35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与体会08级中西医临床(2)班xx0241《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与体会《金匮要略》,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
东汉末年张仲景撰于公元200-205。
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金匮要略》,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
《金匮要略》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
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
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
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
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的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候归纳出症候特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脏何腑,以及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
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时的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具体地说,他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为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前xxxx曰:“医者之学部,全在明伤寒之理,故仲景之书有二,即伤寒\金匮要略是也,夫《伤寒论》乃治时病之法也,《金匮要略》乃治杂症之法也,而金匮之方,则又半从《伤寒论》中来。
”陈修园曰:“医门有xx,犹儒门之有xx也。
其著述伤寒、金匮,集汉代之前之大成,立三百九十七法,法法遵经,传一百一十三方,方方皆古,以六经铃百病,为不易之定法,以此病例彼病,为启悟之捷径。
由此可见,《金匮要略》确为中医重点学习之书。
”《金匮要略》对于中医的学习如此之重要,因而我们理应认真学习它,学好它。
对于《金匮要略》的学习我自有一些感受和体会:一、扎实xx功底《金匮要略》是我国古代经典医学著作,其行文形式自然是古汉语文原文,字体亦为繁体字。
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一、产后三病1.产后三病的病因病机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
(1)病因病机:新产亡血,多汗出,伤津液,宜感外邪。
郁冒:头昏目眩,郁闷不舒。
2.产后郁冒兼大便难证治产妇郁冒,其脉微弱,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
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
冒家欲解,必大汗出。
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
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
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
(2)血虚而厥:产后血虚,偏盛之阳气厥而上逆,故郁冒、头汗出。
治疗:扶正达邪,和利枢机——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柴芩合用,能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半夏、生姜调理胃气,降逆止呕人参、炙甘草、大枣益气和中,扶正祛邪本方寒温并用,升降协调,有疏利三焦,调达上下,宣通内外,和畅气机的作用。
二、产后腹痛1.血虚里寒证治产后腹中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
(4)病机:血虚寒动于中。
治法:养血散寒。
方药:当归生姜羊肉汤。
凡三治:产后腹痛、寒疝腹痛、虚劳腹痛。
2.气血郁滞证治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
(5)病机:气血郁滞。
主症:腹痛,烦满不得卧。
治法:行气和血,散瘀止痛。
方药:枳实芍药散。
枳实:破气散结;芍药:和血止痛;大麦粥:安中和胃气。
并主痈脓:排脓散去桔梗。
3.瘀血内结证治师曰: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下,宜下瘀血汤主之。
亦主经水不利。
(6)病机:瘀血内结。
干血:陈旧性瘀血。
治疗:破血逐瘀。
方药:下瘀血汤大黄:荡涤瘀血;桃仁:活血化瘀;虫:逐瘀破结。
4.瘀血内结兼阳明里实证治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不大便.烦躁发热,切脉微实,再倍发热,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愈,宜大承气汤主之。
热在里,结在膀胱也。
当归芍药散就是三阴病的“万能方”单位:易县中医医院作者:王海龙经方的临床思维是先辨六经,继辨方证。
而经方六经的本质是三个病位、两个病性构成的。
两个病性就是阴阳。
从病性角度而言,世间一切疾病,不是阴证就是阳证。
正如《医宗金鉴》所说: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
阴证,为机体功能沉衰不足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综合征。
其多表现为虚证、寒证。
虚证为正气不足,无力抗邪,症状反应表现为机体功能沉衰不足,多表现为寒证而喜暖等。
而实证则反之。
当人体功能沉衰不足的时候津血生化乏源,同时阳虚寒凝,临床上常表现为血虚血瘀证。
血不利则为水,加上阴证阳虚的内在环境,至水液代谢敷布失常,水湿停滞,从而形成血虚水盛证。
当归芍药散出自《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第5条:“妇人怀妊,腹中疞痛,当归芍药散主之”,《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第17条:“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冯老将本方证归属太阴病证,辨证要点为:腹痛拘急、头晕心悸、小便不利者。
临床中常用于治疗血虚血瘀及水湿停滞的腹中急痛症,其人或冒眩,或心下悸,或小便不利而有血虚水盛的患者。
马家驹老师更加强调:在临床实际运用本方时,原条文虽说是妇人腹中诸疾痛,但无论男女、无论有无腹中痛,只要见到太阴病血虚水盛者皆可应用。
举一案例如下:叶XX 女性 32岁初诊日期:2020.10.24患者咳嗽,咯痰,痰少,咽堵,口干不思饮,无口苦,无鼻塞流涕等鼻部症状,二便可,月经量可,淋漓不尽,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脉细弱。
辨证:太阴病痰饮水湿证,兼血虚水盛。
处方:半夏厚朴汤合归芍散加减姜半夏15g姜厚朴12g茯苓30g紫苏叶15g炒杏仁10g全当归15g白芍15g川芎10g炒白术15g枇杷叶15g泽泻15g干姜10g 7剂水煎服,分早晚两次温服每日一剂/7天。
少阴病是表阴证,治法是解表加温阳。
用麻黄附子甘草汤或桂枝加附子汤后虽然表证解了,但脉微细,正气不足的情况亦然存在,若不予以纠正,稍有不慎就会再感。
金匮要略释义及方解(1)脏腑经络先后病脉并治第一(上)小白郎中:中医医案/医话/学中医学临床的参考文章《金匱要略》释义及方解(1)脏腑经络先后病脉并治第一(上)王东海【原文】夫人秉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灾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引导、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
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之,服食节其冷热、酸苦辛甘,不遣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气血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注释】五常,即四时五行运行之气令。
风者,木之气,居岁令之首,以统一岁五行运行之气,人生天地之中,顷刻不离于气。
气之用即是风,风之体即是气。
风之所生,由阴阳变动、五行偏亢相激而成。
五行本互生互克之矛盾,所以在生长之中,亦有杀害,因杀害而后生长,生杀相因,才能有生生不已之循环。
其风应五行所主之令而来,无太过不及之差,为和风,为正令之气,主生长万物;若非其时而至或从客克方而来,克方者,如春月之风,从西方而来,为邪风,主杀害万物。
正气为病,人必触冒而后感,则病轻;邪气为病,不必触冒而亦病,则病重。
但外邪之感人,经谓:“必因其身形之虚而后客之也”。
若其人元阳真阴壮实,真气内充,气血周流,內之脏腑调和,外之营卫固密,体自安和。
客气者,非时而来之气也;邪风者,从克方而来之风也。
但虽千般病患、灾难,不外如下三条:一者,身形若虚,虽经络受邪而能内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互相传送,外邪中伤则壅塞不通,为外身躯之病;三者,房室金创虫兽所伤。
为诸多病患之由。
若人能慎重保养,善于避免;或偶感外邪,在皮肤或经络之时,即行解散,则邪气不能留传而入脏腑;四肢觉沉重凝滞,即引导、按抹、导邪外出。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精讲一概述同学们好,上一次课,我们把第二篇《痉湿暍病》讲完了。
今天讲第三篇,第三篇的篇名叫《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首先也是讲一下概述,合篇意义,归纳起来说有这么四点。
第一,这三种疾病在病情上,比较复杂,变化多端。
象百合病可以说它症状百出,狐惑病,异乎寻常,临床是可见之病,不是多发,而阴阳毒,属于感受时邪疫毒所毒,具有相当的传染性,而且是急性的、发斑性疾患,所以需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因而把它们统归起来说,病情复杂,变化多端第二,症状相似。
比方说狐惑病和百合病,都有精神恍惚。
百合病的精神症状,“常默默”,包括其它的饮食上的改变,“意欲食复不能食”“欲饮食,或有美时。
或有不用闻食臭时”这些情况,包括异常的感觉,“如寒无寒,如热无热”等等,结合条文学习时再给大家解释。
狐惑病里面,也有“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卧起不安”、“目不得闭”等精神恍惚症状,还有咽喉症状,阴阳毒则咽喉痛、吐脓血等等,这就是在症状上相似。
第三点,在病因上均与热病有关。
百合病,如果说和热病有关,就是在热病后,余热未清,导致阴虚内热。
狐惑病,有湿热内蕴,虫毒感染的问题。
阴阳毒,我刚才已经说了,感受时邪疫毒,具有感染性,症状上以发斑为主。
第四,在治疗上,它不同于外感热病的六经辨证,是属于杂病范围,也可以说是杂病范畴,而且在治法上,它有内治法,有外治法,这就是说在各论里面,如果说《痉湿暍病》篇,属于杂病里的外感篇的话,而这一篇是独树一帜的,或者说别具一格的杂病篇。
这是合篇意义,从四点给大家作一个简要介绍,下面,讲概念。
今天把三个病的概念一起讲完,然后统一进行原文分析。
首先说百合病,百合病的概念:指精神恍惚不定,饮食、行动失常,以口苦、小便赤、其脉微数,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这是有关概念。
第二,讲它的命名。
命名有两种看法,一种是从药物疗效来说,就是说,所以把百合病名为“百合病”,因为“百合一味而瘳此疾”,百合这一味药而“瘳”(chou,一音),治好、治愈的意思。
金匮要略全文及译文注释《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作者是汉代的张仲景。
全文及译文注释如下:原文:金匮要略第一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
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
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炙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之,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
色黄者胸上有寒也。
色白者亡血也。
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
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息引胸中上气者咳。
第二篇:痓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痓之为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若手足搦者,痓病也。
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
发其汗已,其脉如蛇。
湿之为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
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
纳药鼻中则愈。
中暍之为病也,恶寒头痛,口渴身热而喘。
其脉弦细芤迟。
若发其汗则身重而下泄。
复恶寒,则阳气微。
当数熨其背,而勿冷也。
夫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
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也。
里虚宜温之也。
第三篇: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有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舍此复何求耶?百合知母汤主之。
狐惑之为病也,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小便赤大便不利或数日不大便或时时小便浓如血蚀于上部则声嗄音哑咽喉干燥热痛饮以苦参汤洗之以苦参地黄皂荚丸主之。
第四篇:疟病脉证并治第四疟脉自弦也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百合狐蜮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一、概述百合、狐惑、阴阳毒三病虽各有特点,但其发病都与外感热病有关,临床表现多有变幻无常的神志方面的症状,故合为一篇讨论。
百合病:是心肺阴虚内热, 以精神恍惚不定、口苦、脉微数为特征的一种疾病。
狐惑病:是由于湿热虫毒所致,以咽喉、前后阴溃疡为特征,分为狐病和惑病。
阴阳毒:分为阴毒和阳毒,皆与感受疫毒有关,以发斑、咽喉痛为主证。
属热性病范畴。
二、百合病(一)百合病的病机、主症、治则論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意欲食復不能食。
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头眩者,三十日愈。
其证或未病而予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见者,各随证治之。
(1)1.百合病的病因病机病因:伤寒大病后,汗吐下失法;多种情志刺激日久、化火伤阴;病机:心肺阴虚,百脉失养。
2.百合病的主症(1)有感觉、神志、语言、行动、饮食等精神意识错乱现象。
(2)有口苦,小便赤,脉微数等较稳定的客观凭证。
3.百合病的治则(1)治疗方法养阴清热为大法,各随证治之。
(1)(2)治疗原则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
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
(9)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阴虚内热,养阴清热;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阴损及阳,养阳和阴。
(二)百合病的正治法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5)病机:心肺阴虚内热,百脉受病。
主症:心肺阴虚内热,未经误治,病证如首条所述。
治法:养心润肺,益阴清热。
方剂:百合地黄汤。
百合甘寒,清气分之热;地黄汁甘润,泄血分之热;泉水下热气,利小便。
三、狐惑病(一)狐惑病的临床表现及内服方狐蜮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胡希恕讲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三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三这是三种病,百合、狐惑、阴阳毒。
【百合病】,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种虚热型的精神方面的病,现在咱们说精神分裂症啊、神经官能症啊这类的,都概括到这里头,是虚热性的这么一种病。
精神官能症古人怎么叫做血脉病呢,古人认为血通于心,因此血病它病在心,古人认为心主神明,这个心生病了,人的精神就要恍惚,就发生病,病的形状是;想要吃但又不能吃,人经常默默然,就像一个傻子似的,静默不语言,也可以说是浑浑然的意思。
打算躺下又躺不住,躺下一会儿又起来了。
打算活动又不能坚持他这种活动,走走又跑回来了。
对饮食来说,有的时候吃得也挺香。
或者也有时候,闻着食臭都厌烦,就是不吃。
嘴苦、小便发红。
临床上常看到身形和平常人一样。
但是这脉呢,既微而数,微者虚,数者热。
说明他是虚热的一种证候了。
有几点是固定的,口苦、小便赤而脉微数。
其它都是一个恍惚迷离,似有似无,精神不正常的一种反应。
他一撒尿的时候小便坚涩,而上边头痛,这种好得要慢,六十天才能好。
撒尿的时候头不痛,四十天可以好。
撒尿非常的快然,脑袋只是比较晕,二十天就可以好。
百合病,发其汗是不会好,只能够伤其津液,而其越烦燥,百合知母汤主之。
百合病,下法用了之后,大便溏泻不已,而小便不利。
滑石代赭汤主之。
百合病,吐法用之后,吐是最伤胃了。
百合鸡子汤主之。
百合病,没经过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从这个用药我们可以看出问题来,他这个说病在血分,就是从他用这个生地上看的,生地黄汁治什么呢,现在说它有凉血作用,它是一个强壮性的活血化瘀的药,还祛瘀血呀,那么它这个药是强壮性的,有补益作用,有补血的作用,同时它是寒性药,它能够去热,咱们说去血热,其实就是去虚热、解烦。
那么由于这个虚热而失血,它还能够止血,那么有瘀血的它还能祛瘀。
百合病得了一个月没好,渴了,也不敢大用寒凉的药,虚嘛。
百合洗方主之。
百合病,渴不差者,瓜蒌牡蛎散主之。
「金匱要略」中「陰陽毒」証治源流探析溫桂榮( 香港註冊中醫學會、醫學博士)1 概述陰陽毒是指疫毒侵襲血脈,氣血瘀阻於面部,而陽毒者引起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唾膿血;陰毒者以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為特徵的疾患。
本病臨床上比較少見,多發生於青壯年。
本病名首見於《金匱要略》,歷代醫家多有闡述,但對陰陽毒病名的認識基本一致。
雖然對致病原因有爭議,對升麻鱉甲湯的使用有不同的見解,但時至今日,絕大多數的學者都沿用《金匱》「陰陽毒」這一病名。
現代醫學中的紅斑狼瘡屬於熱毒血瘀者,紫癜病,流行性出血熱,猩紅熱,爛喉丹痧等疾病,均可採用升麻鱉甲湯加減治療。
1.1 定義陰陽毒系感染疫毒所致的疾病。
在臨床上以面部皮膚發斑,咽喉疼痛為主要特徵。
1.2 《金匱要略》中論述陰陽毒的內容綱要陰陽毒,即《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脈証治第三》中之「陰陽毒」。
該病中涉及陰陽毒的條文只有2條,如「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唾膿血。
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主之」(十四條);「陰毒之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去雄黃蜀椒主之」(十五條)。
條文雖不多,卻綱舉目張,有陰毒陽毒之分,又有証治方藥和預後。
陰毒和陽毒既不指表裏,又不指寒熱,而是從病位的深淺分陰陽,二者感染病因基本相同,細心分析,則同中有異。
而病情亦有輕重之分,症狀亦出入,藥物自然要化裁,故只用升麻鱉甲湯為基本方,而靈活加減運用,這也是仲景的高明之處。
其特色是:病証結合用藥,在疾病的發展變化過程中,症狀是複雜多變,既要注意疾病發展變化的規律,又要未病先防,隨証施治。
此外,要注意鑒別診斷,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無論是陽毒還是陰毒,都是感染疫毒所致,其治則以清熱解毒,活血袪瘀為主。
這也是《金匱要略》中「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充分體現。
1.3 臨床症狀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
1.4 鑒別診斷1.4.1 猩紅熱,陰陽毒易與猩紅熱混淆。
悟透麻附辛汤,尽治三阴病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长按“”给我一个“太棒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乃治疗太阳、少阴两感证的高效方。
原书谓,“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因太阳、少阴两感证的基本病机为心肾阳虚,复感寒邪,表里同病,故用麻黄发表散寒,附子温肾强心,细辛搜剔、温散深入少阴之寒邪。
本方药仅3味,配伍精当,功专效宏,临床运用机会颇多,远远超出了原书的适应范围,而可广泛运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科等多种病证。
目前临床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的医者畏惧麻辛附而不敢使用;有的即使遇到适应证,亦不愿单独或仅稍事加味使用(仅加一二味),而必加减得面目全非,或喧宾夺主。
若此者疗效自然降低,其至无效。
适至反思之时,不咎思维方法之误,反怨经方难用。
俗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兹结合若干病例,谈谈运用本方的几种思维方法,以期抛砖引玉。
1.方证对应法方证对应,又称方证相应、方剂辨证、汤证辨证等,乃张仲景著作的一大特色。
按照方证对应原则,只要临床特征性症侯与仲景书中的描述相符合,就可将经方信手拈来,而不必受后世创立的诸种辨证方法的限制。
直而言之,这实际上是在重复仲景当年的临床实践,堪称运用经方的一条捷径。
如1992年3月曾治我院某男,62岁。
患者周身恶寒,背部尤甚,困倦欲眠,但卧床又难成寐,已历3日。
其人形瘦色苍,嗜烟多年,宿患肺气肿。
3年前曾摄胸片发现肺部有一阴影,初疑为肿瘤,经抗炎治疗后阴影消失。
但3年来每年均发病3~4次,每次症状均以恶寒思睡为主,且必须住院0.5~1个月,叠经输液(药用抗生素、维生素、肌苷等)、输血方能渐渐缓解。
西医每次诊断均为“肺气肿”、“重感冒”。
这次本应住院,但患者一想起历次输液时手背肿胀难忍,便心有余悸,故欲先服中药一试,如不效再住院。
刻诊:体温36.8℃,精神萎靡,困倦思睡,纳尚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伤寒论》少阴病篇提纲证是“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金匮要略》之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论一首证三条方十二首)此篇主要论述百合病、狐惑病和阴阳毒病三种主要疾病。
三者病因、病症和治疗方法各异,但是在症候上又有相似之处,因而合为一篇。
【原文】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
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见者,各随证治之。
【译文】论述上说:百合病,因为人体上百条脉络同出一个根源,所以都可能引起这种病。
患百合病的人想进食却吃不下去,经常情绪低落沉默不语,想睡觉又睡不着,想走路又走不动;饮食方面有时吃得很香,但有时又不愿闻到食物的气味。
似乎怕冷,但又没有明显的寒证,似乎有热,但又无发热的症候;口中发苦,小便颜色为赤色。
曾用过很多药物也无法治好,吃药之后会出现剧烈呕吐和腹泻,好像有神灵作祟似的,从外表看并没有明显的病态,只是病人的脉象微数。
如果病人每次小便时都头痛,一般六十天左右病就可以治愈;如果病人小便时头不痛,但畏寒的,一般四十天左右病可以治愈;如果病人小便通利,只感到有些头晕的,一般二十天左右可以痊愈。
百合病的这些症状,有些在没发病前可以预先知道,有的在患其他病四五天后出现,有的在患其他病二十天或一个月后才有所显现,应当根据出现的具体症状,分别进行治疗。
【原文】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
【译文】百合病误用汗法之后,应当用百合知母汤治疗。
【百合知母汤方】百合七枚,擘知母三两,切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滓;后合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原文】百合病下之后者,滑石代赭汤主之。
百合病误用攻下法治疗的,用滑石代赭汤治疗。
肖老师讲金匮要略第三章第3条(脾阴虚)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
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铄脱肉。
(三)阴气孤绝,阳气独发,这在张仲景的书里头很少见,就是津液、血液没有了,光有阳热之气独发,也就是但热无寒的意思。
阴气孤绝,它这里指的是阴分了,水分、血分都在之内了,光有阳热之气独发,这样子非热不可,这样子热就伤气,伤气所以少气,由于热,人也烦冤,热得相当凶。
这都相当的凶,那么他说“但热无寒",不是往来寒热,一发作的时候,只是热,而不寒,古人管这个叫作"瘅疟“,“瘅”也是热的意思,就是这个温热,热的这种疟疾。
这种疟疾是但热不寒的。
为什么会产生瘅疟?是“阴气孤绝,阳气独发”。
也就是阴伤了,人体的阴液不足,到了相当亏损的程度,所以叫阴气孤绝。
阴阳应该是平衡的,现在阴液亏损得很厉害,阳热之气就偏盛了。
所以“则热而少气烦冤”,就是发热,而且因为这种热是耗气的,所以少气,“烦冤”,就是形容心中烦闷不舒,好像受了什么冤枉一样。
这里所说的阳热太重,主要还是指胃中的阳热太重而言。
而脾胃又是主四肢的,所以“手足热而欲呕”,四肢发热,而且还想呕吐。
因为胃热阴伤,胃气上逆,所以欲呕。
瘅者,热也,“邪气内藏于心”,这个“心”指的是“胃”,也就是说,热邪影响到胃。
“外舍分肉之间”,分肉就是指皮肤跟肌肉之间,也就是指疟疾的邪气还是在半表半里,但又偏于胃热。
正因为胃热,而脾胃又是主四肢的,所以“令人消铄脱肉”。
主要是胃热阴虚,所以使得肌肉消瘦。
欲呕的是脾阴虚感染了疟虫。
肉脱的是心阴虚感染疟虫。
讲的两种情况,“若”字之后是另一种脾阴虚的典型证状是什么呢?除了阴虚症状外,还有脾的症状。
先定性,再定位生地等补阴虚,山药等补脾阴虚。
肖师论脾阴虚好多病治不好,并不是不治之证,而是病在自己视野之外,病在自己知识盲区。
脾阴虚证,如何辨证?用何方剂?与他脏兼证怎么治?一,脾阴虚证诊断:(1)主症:舌红少津,苔少或无,口干,唇燥,不思饮食,食后腹胀,大便不调(便秘,便溏,先坚后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