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部CT基础知识
- 格式:ppt
- 大小:2.10 MB
- 文档页数:10
胸部CT读片基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影像中心高军上气道(鼻咽、口咽、喉咽)•鼻咽部是悬挂在颅底的倒置的“J”形肌群、表面覆以黏膜。
上面以蝶骨底和斜坡为界,后面以第1-2颈椎的椎前肌为界,外侧以咽肌、咽旁间隙、深部软组织和颞下窝为界。
鼻咽向前与鼻腔相通,向下与口咽相续,其间以硬腭平面分界。
(腺样体和鼻后孔闭锁、咽后壁脓肿)•口咽是指软腭以下到会厌游离缘,消化与呼吸道的共同通道。
(腭扁桃体)•喉咽自会厌游离缘至环状软骨下缘的一段咽腔。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是学龄前与学龄期儿童慢性咳嗽第2位病因•各种鼻炎、鼻窦炎、慢性咽炎、腭扁桃体和(或)增殖体肥大、鼻息肉等上气道疾病均可引起•2006年前,UACS的诊断名称是鼻后滴漏(流)综合征下气道•下呼吸道包括气管、支气管及肺内的各级分支支气管:连接气管和细支气管,壁上有新月型 不连续的软骨气管:最大气道,连接喉和主支气管,被不完整的C 形软骨环支撑细支气管:直径<1mm ,壁上缺乏软骨终末细支气管:最后的传导性气道呼吸性细支气管:壁包含肺泡,部分肺泡是多小孔的肺泡管:壁完全是多小孔的,即由肺泡组成肺泡囊和肺泡:小的杯形结构,从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和肺泡囊突出形成大气道•气管憩室(trachel diverticula)发生于气管后、外侧壁,软骨与膜部连接处,憩室壁与气管壁结构相仿,缺乏软骨成分。
MSCT可见与气管相连接之囊袋状影,可单或多发•气管支气管(Tricheal Bronchus)由气管直接发出段支气管•支气管桥(Bridging Buonchus)右侧多见。
起自气管的右主支气管仅供右上叶,供右肺中下叶的桥支气管来源于左主支气管,其分支一般位于T5,6水平•先天性支气管闭锁,多见于一个肺段支气管,近端管腔局部闭塞或狭窄,远端发育正常的支气管被粘液充填扩张形成支气管囊肿,局部肺组织,通过侧支通气导致局部肺气肿表现T2女 ,14m ,呼噜2周,反复发作,鼻咽镜发现气管有异位开口支气管憩室男,8个月,自生后发现咳嗽发憋气管支气管男,9岁。
胸部CT影像解读的基本原则知识点胸部CT影像解读是一项重要的临床技术,对于准确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胸部CT影像解读的基本原则知识点,帮助读者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点。
一、扫描方向和层厚选择在进行胸部CT影像扫描时,确定正确的扫描方向和层厚选择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胸部CT影像扫描可以选择横断面(axial)、矢状面(sagittal)和冠状面(coronal)三个方向。
在选择扫描方向时,应根据具体病情和医生的建议进行合理选择。
此外,选择合适的层厚也能够影响到图像的质量和解读的准确性,通常情况下,选择较薄的层厚可以提高空间分辨率,但会增加扫描时间和辐射剂量。
二、影像解剖结构的识别胸部CT影像解读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准确识别各种影像解剖结构。
在解读影像时,需要熟悉并准确识别肺实质、纵隔、气管、支气管、肋骨、心脏等各种结构的外观特征。
了解这些解剖结构有助于判断异常征象和病变。
三、密度的分析与测量在胸部CT影像解读中,密度分析与测量是重要的内容之一。
影像上的密度是指组织的辐射密度,在CT影像中通常以Hounsfield单位(Hounsfield Units, HU)来表示。
通过对影像上不同区域的密度进行分析与测量,可以帮助确定病变的性质,如肿块、钙化、肺泡大小等。
四、病变的定性与定位胸部CT影像解读的目的之一是对病变进行准确的定性和定位。
通过观察影像上的异常密度、形态、边界等特征,可以帮助确定病变的性质,如肿瘤、感染、肺实质疾病等,并确定其在胸部的具体位置,如肺上、中、下叶,左、右侧等。
五、胸腔积液的分析与评估胸腔积液是胸部CT影像中常见的表现,对其准确的分析与评估也是胸部CT影像解读的重要内容。
通过观察积液的形态、位置、密度等特征,可以判断积液的性质(渗出性、漏出性),评估积液的范围和严重程度,并帮助寻找积液的病因。
六、结合临床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胸部CT影像解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