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第十七章药物在体内的转运和代谢转化
- 格式:ppt
- 大小:684.00 KB
- 文档页数:15
评价药物在体内和体外的代谢过程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人体内发生生化反应,转化成代谢产物,以达到排泄出体外的目的。
药物代谢过程十分重要,它决定了药物在人体内的药效、毒性和个体差异等方面。
本文将以药物在体内和体外的代谢过程为主线,探讨药物代谢的评价和影响因素。
一、体内代谢体内代谢指的是药物在人体内转化产生的代谢产物,主要由肝脏、肾脏、肺、肠道等器官参与。
肠道代谢在药物口服后,在肠道内发生的代谢主要是由细菌酶和肠道细胞酶参与。
其中,肠道细胞酶主要是分泌到小肠黏膜细胞中的酶,主要参与药物和胆汁酸的代谢和转运。
而细菌酶主要参与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药物的代谢。
肾脏代谢肾脏是药物主要排泄器官,但肾脏作为代谢器官的作用相对较小。
肾脏代谢主要是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里的酶和载体参与,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初级转化和细胞内催化。
肺代谢肺代谢指的是药物从血液进入肺泡后,在肺泡内发生的代谢反应。
由于药物在肺泡内的淋巴系统扩散得非常快,因此许多药物也可以通过肺泡内壁面积为N(分子数)的大表面积将药物微量地代谢掉,但是肺代谢在药物代谢中的作用不大。
肝脏代谢肝脏代谢是药物代谢的主要过程之一,几乎所有经口用药都会经过肝脏代谢。
这些药物通过肝脏脉管进入肝脏,经过CYP(细胞色素P450)酶家族介导的氧化、还原、水解、合成等化学反应,产生代谢产物,最终由肝脏排除体外。
CYP酶家族是药物代谢的核心,它是肝脏生物激素代谢的重要组成部分,肝脏中80%的药物代谢都是经CYP酶家族介导完成的。
二、体外代谢体外代谢一般指的是药物在离体条件下的代谢反应,主要用于药物质量控制、毒理学评价等方面。
体外代谢常用的实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酶体外代谢试验通过将药物与体内代谢酶或转化物一起培养,模拟体内情况,测定产生的代谢物种类、含量及其代谢速率。
2. 动力学血浆代谢试验在动物器官体外或血液体外,通过预先加入药物,测定药物消失速率、药物代谢物浓度与时间的关系,探究药理互作、药物互补性等问题。
药理学第二章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生物资源科学。
药物的不良反应: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可以预知但是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避免。
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的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6、特异性反应:受体: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称为配体,能激活受体的配体称为激动药,能阻断受体活性的配体称为拮抗药。
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双有内在活性。
拮抗药:有较强的亲和力,但缺乏内在活性。
分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第二信使:环磷腺苷(cAMP)、环磷鸟苷( cGMP)、肌醇磷脂、钙离子、廿烯类第三章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解离型药物极性大,脂溶性小,难以扩散;而非解离型药物极性小,脂溶性大,易跨膜扩散。
第六章胆碱受体激动药一、M、N胆碱受体激动药:乙酰胆碱(ACH) 作用:1、M样作用:心率减慢、血管扩张、心肌收缩力减弱,扩张几乎所有血管,血压下降,胃肠道、泌尿道及支气管等平滑肌兴奋,腺体分泌增加,眼瞳孔括约肌和睫状收缩。
2、N样作用:激动N1胆碱受体,表现为消化道、膀胱等处的平滑肌收缩加强,腺体分泌增加,心肌收缩力加强和小血管收缩,血压上升。
过大剂量由兴奋转入抑制。
激动N2胆碱受体,使骨骼肌收缩。
3、中枢作用: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另有:氨甲酰胆碱二、M胆碱受体激动药:毛果芸香碱作用:1、眼:表现为缩瞳、降低眼内压调节痉挛。
2、腺体:分泌增加尤以汗腺和唾液腺。
应用:1、青光眼2、缩瞳另有:氨甲酰甲胆碱三、N胆碱受体激动药:烟碱、洛贝林第七章抗胆碱酯酶药和胆碱酯酶复活药一、易逆性胆碱酯酶抑制剂:新斯的明:口服吸收小而不规则,不表现中枢作用。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动力学药物在人体内的分布和代谢动力学是药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过程和代谢途径,可以对药物有效性、安全性以及个体差异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指导合理用药和个体化治疗。
一、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动力学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动力学主要涉及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下面将逐一探讨这些过程。
1. 药物的吸收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如口服、皮肤贴敷等)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吸收速度和程度直接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效应。
吸收速度受药物的理化性质、给药途径、给药剂型等因素影响。
2. 药物的分布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会通过血液被输送到全身各器官和组织。
药物在组织间的分布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血流量、血-脑屏障、血-胎盘屏障等,以及药物的脂溶性、离子性、蛋白结合率等。
3. 药物的代谢药物在体内经历代谢过程,主要发生在肝脏。
药物代谢主要分为两类反应:相对稳定的相位Ⅰ反应和相对不稳定的相位Ⅱ反应。
相位Ⅰ反应主要是通过氧化、还原、水解等反应,使药物被激活或转化为更易排除的代谢产物。
相位Ⅱ反应主要是与内源物质(如谷胺酸、乙酰辅酶A等)结合,形成可溶性的代谢产物。
4. 药物的排泄药物的排泄是指药物经过肾脏、胆汁等途径从体内排出的过程。
肾脏是药物排泄的主要通道,其中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和肾小管重吸收是影响药物排泄的关键环节。
另外,胆汁、呼吸道、汗腺、乳腺等也是药物排泄的途径之一。
二、药物的代谢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在体内的排除和降解速率,以及药物代谢过程中的动力学参数。
下面将介绍几个常用的代谢动力学参数。
1. 半衰期(T1/2)药物的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浓度下降到初始浓度一半的时间。
半衰期反映了药物在体内代谢、分布和排泄的速度。
较短的半衰期意味着药物代谢和排泄速度较快,较长的半衰期意味着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较长。
2. 最大浓度(Cmax)和最小浓度(Cmin)最大浓度和最小浓度分别表示药物在给药后达到的最高和最低浓度。
药物代谢途径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被转化为新的物质,以便更好地被机体吸收、分布、利用和排泄。
药物代谢途径可以分为两大类:生物转化和非生物转化。
本文将详细论述药物代谢的各种途径及其机制。
一、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药物代谢中最常见的一种途径。
在这一过程中,药物可以被氧化酶,如细胞色素P450酶(CYP)家族催化进行氧化反应,也可以被还原酶催化进行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可以使药物的活性增强或减弱,甚至产生毒性代谢产物。
例如,抗癫痫药物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经过细胞色素P450酶的氧化反应后,生成的代谢产物具有更强的镇静效果。
二、水解反应水解反应是药物代谢中常见的一种途径。
在这一过程中,药物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相应的水解产物。
水解反应多由酶催化进行,例如酶类如酯酶或酰胺酶可催化酯或酰胺的水解。
水解反应通常会使药物的活性下降,降低药物的毒性。
举例来说,乙酰水杨酸(Acetylsalicylic acid)在体内通过脂肪酸酯酶(esterase)的作用被水解为乙酸和水杨酸。
三、甲基化反应甲基化反应是药物代谢中一种常见的途径。
在这一过程中,药物分子上的甲基团被加入或移除。
甲基化反应通常由甲基转移酶催化,例如细胞色素P450酶家族中的甲基转移酶。
甲基化反应可以使药物的活性增强或减弱。
例如,抗痛风药物阿洛普尼韦(Allopurinol)在体内经过转甲基反应后,生成的代谢产物具有更强的利尿作用。
四、酸碱化反应酸碱化反应是药物代谢中一种重要的途径。
药物可以在体内通过与体液中的酸或碱反应而进行酸碱化,从而发生药物代谢。
酸碱化反应可以影响药物的溶解度、吸收和分布。
例如,许多药物在胃酸的作用下发生酸解离,使药物分子变得更容易通过胃壁被吸收进入血液。
五、氨基酸代谢氨基酸代谢是一类特殊的药物代谢途径,涉及到药物与体内氨基酸的结合反应。
这种反应通常由酶催化进行。
氨基酸代谢可以改变药物的溶解度、吸收和分布,同时有助于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动力学过程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述药物在机体内的动态规律的一门学科。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变化过程,即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另一方面研究药物在体内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 吸收: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2. 分布: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通过血液循环分布到各组织器官的过程。
3. 代谢:药物在体内被代谢酶转化为活性或非活性代谢产物的过程。
4. 排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肾脏、肝脏、肠道等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对于合理用药、新药研发、药物质量控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动力学过程,可以了解药物的起效时间、作用持续时间、药物的代谢途径、药物的毒性等信息,从而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同时,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也为新药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