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大气环境
- 格式:ppt
- 大小:5.22 MB
- 文档页数:56
第三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相关大气环境标准第一节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一、概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20082.2—HJ )规定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和要求;该导则于2008年12月31日发布,2009年4月1日实施。
自实施之日起,《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932.2—T HJ )废止;二、术语和定义 (一)环境空气敏感区1、规范文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19963095—GB )2、分类⎩⎨⎧集中的保护目标居民区、文化区、人群二类功能区区、特殊保护地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一类功能区 (二)常规污染物二氧化硫(2SO )、颗粒物(10PM TSP 、)、二氧化氮(2NO )、一氧化碳(CO ) (三)特征污染物主要是指项目实施后可能导致潜在污染或对周边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产生影响的特有污染物(四)大气污染源分类⎪⎪⎪⎩⎪⎪⎪⎨⎧体、屋顶天窗等)气排放的源(如焦炉炉污染物呈一定体积向大物的空气动力学作用使—由源本身或附近建筑—体源车排放源)动放的源(城市道路的机者由移动源构成线状排—污染物呈线状排放或—线源存堆、渣场等排放源)程中的无组织排放、储污染物的源(如工艺过面或近地面的高度排放以低矮密集的方式自地—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面源囱、集气筒等)放的固定点状源(如烟—通过某种装置集中排—点源 (五)大气污染物分类⎩⎨⎧m 15μ—粒径<—气态污染物颗粒物污染物按存在形态(六)排气筒排气筒指通过有组织形式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各种类型的装置,包括烟囱、集气筒等 (七)简单地形距污染源中心点km 5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低于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简单地形(见P34图3-1 略)在此范围内地形高度不超过排气筒基底高度时,可认为地形高度为m 0 (八)复杂地形距污染源中心点km 5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等于或超过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复杂地形(见P35图3-2 略)对于存在多源情况下的建设项目,简单地形与复杂地形的判断可用该项目几何高度最高污染源的高度作为判别标准(九)推荐模式推荐模式原则上采取互联网形式发布,发布内容包括:使用说明、执行文件、用户手册、技术文档、应用案例等⎪⎪⎪⎩⎪⎪⎪⎨⎧模式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测工作级评价工作的进一步预,适用于一、二—是一些多源预测模式—进一步预测模式测模式的计算浓度值计算结果大于进一步预常气象条件进行计算,通②估算模式利用预设的价范围的确定;①适用于评价等级及评—估算模式推荐模式清单 (十)非正常排放指非正常工况下的污染物排放——如点火开炉、设备检修、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达不到应有的效率,工艺设备运转异常等情况下的排放(十一)长期气象条件指达到一定时限及观测频次要求的气象条件⎩⎨⎧件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年内的至少连续—近—二级评价件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年内的至少连续—近—一级评价1335 (十二)复杂风场评价范围内存在局地风速、风向等因子不一致的风场一般是由地表的地理特征或土地利用不一致,形成局地风场或局地环流,如海边、山谷、城市等地带会形成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环流等(十三)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为保护热群健康,减少正常排放条件下大气污染物对居住区的环境影响,在项目厂界以外设置的环境防护距离三、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 (一)评价工作分级方法 1、评价方法(1)选择推荐模式中的估算模式对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进行分级(2)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各污染物的最大影响程度和最远影响范围,然后按评价工作分级判据进行分级(3)对于常规污染物,可参考等标排放量的计算方法,即选择污染物排放量与环境空气质量浓度标准比值较大的污染物作为项目主要污染物2、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的公式根据项目工程初步分析结果,选择3~1种主要污染物,分别计算每种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i P (第i 个污染物),及第i 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限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10D 。
大气环境培训资料一、引言大气环境是指大气层中的气体组成、气体浓度、气压、温度、湿度、风等因素的综合状况。
大气环境质量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有重要影响。
为了加强对大气环境的保护和管理,提升环保意识和技能,进行大气环境培训是非常必要的。
二、大气环境概述大气是地球围绕太阳运转时,地表和太空之间的气体层。
大气由各种气体组成,其中主要成分为氮气(约78%)、氧气(约21%)和微量的其他气体。
大气环境对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大气污染及影响1. 大气污染来源大气污染源主要包括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建筑施工、焚烧等多种因素。
2. 大气污染物种类常见的大气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颗粒物等,这些物质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
四、大气环境保护1. 大气环境监测定期监测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和空气质量,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理。
2. 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包括固定源和移动源的治理措施。
五、大气环境培训内容1. 大气环境法律法规介绍大气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使学员了解相关法规要求。
2. 大气污染物种类及危害介绍常见大气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危害以及监测方法。
3. 大气环境监测技术介绍大气环境监测技术原理、方法和应用,使学员掌握监测技能。
4. 大气环境治理技术介绍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包括净化设备、排放控制技术等,为环保从业人员提供技术支持。
六、总结通过大气环境培训,可以提升环保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意识,加强大气环境保护工作,推动环境可持续发展。
大气环境培训资料的编制和传播对于环保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是关于大气环境培训资料的概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祝学习顺利!。
环境评价学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环境评价概述》一、概念1.环境质量2.环境评价3.环境标准4.环境质量标准5.污染物排放标准二、填空题1.环境质量的价值包括(经济)、(健康)、(生态)和(文化)。
2.环境评价的对象是(环境质量和价值)。
3.按照评价的时间,环境评价分为(过去)、(现状)和(影响)。
4.世界上第一个把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国家法律中肯定下来的国家是(美国)。
5.东欧与前苏联的环境评价主要侧重于(河流)和(地理)。
6.我国的环境评价经历了(尝试)、(探索)、(发展)和(评价)四个阶段。
7.环境质量指数的基本形式是( p=c/s )。
三、简答题1.环境评价的意义。
2.环境质量指数的作用。
答:环境质量指数评价的主要步骤。
收集整理环境数据和资料;确定评价的要素和影子;指数的选用与综合;质量分级4.简述专家评价法。
5、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构成是怎样的?6、某监测点数据如下(单位是mg/L),请用单项水质标准指数对其进行评价,第二章《环境评价信息的获取》一、概念1.特尔斐法2.专家二、简答题1.污染源调查的意义。
掌握污染源的类型、数量和分布情况了解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的种类、数量确定区域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提出污染治理和控制措施2.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公式。
3.环境背景值的含义。
4.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
收集资料;现场测量;摇杆发5.如何制定环境质量监测方案?确定检测项目;确定检测范围;确定检测周期;确定监测点位6.大气监测项目有哪些?7.特尔斐法环境预测和价值判断的过程。
8.大气监测频率9.地面水监测频率。
10.土壤监测的布点方法三、计算题1.某地区建有化工厂、纺织厂和家用电器厂,其污水排放量与污染物监测结果如下表所示,试确定该地区的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
2.在某河的源头处采集的10个样品数据(符合正态分布规律)如下表,据此计算水环境背景值。
第三章《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一、概念1.大气监测评价法2.API3.风廓线公式4.大气稳定度二、公式1.上海大气污染指数2.高斯公式的地面及源高修正公式3.高斯地面浓度分布公式4.高斯下风轴线浓度分布公式三、计算题1.地处平原某工厂烟囱有效源高100m,SO2产生量180kg/h,烟气脱硫效率70%,在其正南1000m处有一医院,中性条件下烟囱出口处风速 6.0m/s,σy=100m,σz=75m,试求当吹北风时工厂排放的SO2在该医院1小时平均浓度贡献值。
戴树贵-环境化学课后习题及答案环境化学思考题与习题及答案第一章 绪论作业习题:● 根据环境化学的任务、内容和特点以及其发展动向,你认为怎样才能学好环境化学这门课程?● 环境污染物有哪些类别?主要的化学污染物有哪些? 讨论习题:● 如何认识现代环境问题的发展过程? 思考题:● 举例简述污染物在环境各圈的迁移转化过程。
第二章 水环境化学作业习题:● 请推导出封闭和开放体系碳酸平衡中*23H CO ⎡⎤⎣⎦、3HCO -⎡⎤⎣⎦和23CO-⎡⎤⎣⎦的表达式,并讨论这两个体系之间的区别。
● 请导出总酸度、2CO 酸度、无机酸度、总酸度、酚酞酸度和苛性酸度的表达式作为总碳酸量和分布系数(α)的函数。
● 在一个pH 为6.5、碱度为1.6mmol/L 的水体中,若加入碳酸钠使其碱化,问需加多少mmol/L 的碳酸钠才能使水体pH 上升至8.0。
若用NaOH 强碱进行碱化,又需要加多少碱?(1.07mmol/L ,1.08mmol/L )● 具有2.00×10-3mol/L 碱度的水,pH 为7.00,请计算*23H CO ⎡⎤⎣⎦、3HCO -⎡⎤⎣⎦、23CO-⎡⎤⎣⎦和-OH ⎡⎤⎣⎦的浓度各是多少?(*23H CO ⎡⎤⎣⎦=4.49×10-4mol/L 、3HCO -⎡⎤⎣⎦=2.00×10-3mol/L 、23CO-⎡⎤⎣⎦=9.38×10-7mol/L 和-OH ⎡⎤⎣⎦=1.00×10-7mol/L )● 若有水A ,pH 为7.5,其碱度为6.38 mmol/L ,水B 的pH 为9.0,碱度为0.80 mmol/L ,若以等体积混合,问混合后的pH 值为多少?(pH =7.58)● 溶解1.00×10-4mol/L 的()33Fe NO 于1L 具有防止发生固体()3Fe OH 沉淀作用所需最小H +⎡⎤⎣⎦浓度的水中,假定溶液中仅形成[]2Fe OH +和[]2Fe OH +,而没有形成[]422Fe OH +。
[单选题]1.某建设项目位于东部地区,下列时间混合层高度最高的是()。
[2018年真题]A.11:00B.14:00C.17:00D.20:00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在日间,受太阳辐射的作用地面得到加热,混合层逐渐加强,中午时达到最大高度;日落后,由于地表辐射,地面温度低于上覆的空气温度,形成逆温的稳定边界层;次日,又受太阳辐射的作用,混合层重新升起。
[单选题]2.某建设项目排放甲大气污染物,现有工程运行时,对敏感点处的贡献值为3mg/m3,现有工程不运行时,敏感点处的现状监测值是17mg/m3。
新建化工项目甲大气污染物在敏感点处的增量是7mg/m3,评价范围内有一处在建的热电厂,预测甲大气污染物对敏感点处的贡献值是8mg/m3,热电机组替代区域内的供暖污染源,甲大气污染物在敏感点处的贡献值是3mg/m3,该建设项目进行技改,技改后甲大气污染物在敏感点处的增量是7mg/m3,则技改项目建成后甲大气污染物在敏感点处的大气环境质量为()。
[2018年真题]A.32mg/m3B.39mg/m3C.42mg/m3D.31mg/m3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计算一种污染物在敏感点的大气环境质量的贡献值叠加计算,计算方法是所有贡献值的加和,本题中敏感点背景值17、现有工程贡献值3、新建化工项目贡献值7,热电厂贡献值8(需要注意的是热电机组替代的供暖污染源为3,故需减去)、技改项目贡献值7,故结果为:3+17+7+8-3+7=39(mg/m3)。
[单选题]3.某市建成区南北长10km,东西宽10km。
某日AQI指数为101,环境空气质量为轻度污染水平,当天平均混合层高度为200m,风向为北风,平均风速为3m/s。
预计第二天平均混合层高度为600m,风向仍为北风,平均风速下降到2m/s,在污染源排放不变的情况下,第二天环境空气质量预计是()。
[2017年真题]A.重度污染B.中度污染C.维持轻度污染D.空气质量好转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混合层的高度决定了垂直方向污染物的扩散能力。
第三章大气污染气象学为了有效地控制大气污染.除需采取安装净化装置等各种技术措施外,还需充分利用大气对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能力。
污染物从污染源排到大气中的扩散过程,与排放源本身的特性、气象条件、地面特征和周围地区建筑物分布等因素有关。
本章主要对大气污染气象学的基本知识作一扼要介绍。
第一节大气圈结构及气象要素一、大气圈垂直结构地球表面环绕着在层很厚的气体,称为环境大气或地球大气,简称大气。
大气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及生物赖以生存的必不可少的物质。
大气圈的垂直结构是指气象要素的垂直分布情况;如气温、气压、大气密度和大气成分的垂直分布等。
根据气温在垂直于下垫面(即地球表面情况)方向上的分布,可将大气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
1.对流层对流层是大气层最低的一层;平均厚度为12公里。
由于对流程度在热带要比寒带强烈,故自下垫面算起的对流层的厚度随纬度增加而降低,赤道处约为16~17km,中纬度地区约10~12km,两极附近只有8~9km。
①对流层的主要特征是:(1)对流层虽然较薄,但却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主要的大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中,它是天气变化最复杂、对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一层;(2)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每升高100 m平均降温约0.65℃;(3)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大气垂直混合激烈。
主要由于下垫面受热不均及其本身特性不同造成的。
(4)温度和湿度的水平分布不均匀;例如在热带海洋上空,空气比较温暖潮湿,在高纬度内陆上空,空气比较寒冷干燥,因此也经常发生大规模空气的水平运动。
②对流层亚层分层情况:(1)对流层的下层,厚度约为1~2km,其中气流受地面阻滞和摩擦的影响很大,称为大气边界层(或摩擦层)。
(2)其中从地面到50~100m左右的一层又称近地层。
在近地层中,垂直方向上热量和动量的交换甚微,所以温差很大,可达1~2℃。
(3)在近地层以上,气流受地面摩擦的影响越来越小。
第三章人类与大气圈第一节大气圈的结构与组成一、大气圈发展史1.46亿年前,原始大气:H2、NH3、CH4、H2O、CO22.30亿年前,CO2生成:为光合作用创造了条件3.20亿年前,生物出现,富氧大气圈形成:为生命的演化创造了条件。
生物圈是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但生物的出现以及生物圈的形成又深刻地改变了大气圈的组成和其它圈层的面貌。
二、大气圈的结构大气圈的厚度约为1000KM,大气圈的质量只及地球质量的百万分之一,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大气质量主要集中在下部。
★按照分子组成,大气可分为均质层和非均质层(或同质层和异质层)⑴均质层:指从地表至90KM高度的大气层,其密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除水汽有较大变动外,它们的组成是稳定均一的,这是大气低层的风和湍流连续运动的结果。
⑵非均质层:氮层(距地面90—200KM),原子氧层(200—1100KM),氦层(1100——3200KM)、氢层(3200——9600KM),没有明显的分界面。
根据大气温度随高度垂直变化的特征,分为:P471.对流层:12Km⑴特点: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减,-6.5℃/Km;下层热空气膨胀上升、上面冷空气下沉,垂直方向上对流;②密度大,大气总质量的3/4以上集中在此层;⑵分层:因受地表影响不同又分为两层:①1-2 Km以下,低层大气,污染物质活动区域;② 1-2 Km 以上,自由大气层,雨、雪、雹等天气过程。
2.平流层:12-50Km特点:①下部20Km以下,同温层;上部升温-----原因:有厚约20Km的臭氧层,吸收短波紫外线,同时被分解成O和O2。
当它们重新生成臭氧时,释放大量能量。
②水汽、尘埃含量少,无云、雨等天气现象。
3.中间层:50-80Km特点: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垂直运动----原因:无臭氧,氮氧等气体所能直接吸收的波长更短的太阳辐射又大部分已被上层大气吸收了。
层顶,温度达到最低,-83℃。
4.热成层:80-800Km 电离层,暖层、热层、增温层或电离层。
大厂一中导学案 编号: 地理DXA-必修一-88 使用日期:2013-12-20 编制人:杨博玲风向0 0(1010 1005 1000(百帕)(百帕0 0(百帕水平气压梯度力ACD 第 章 第 节 题目: 班级: 姓名: 小组:【学习目标】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运用插图、数据资料、网络、报刊等,通过自主学习、讨论的方式学习本课通过了解大气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培养探索大气环境的兴趣【重点和难点】大气水平运动——风形成的基本原理 【导学流程】 了解感知(二)大气的水平运动1、水平气压梯度力:使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 ,是形成风的 原因,大小与气压梯度成 比,方向 等压线,由 压区指向 压区。
2、地转偏向力: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 ,北半球 偏,南半球 偏,赤道 偏。
深入学习1、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大小与风速有何关系?2、画出南半球近地面和高空的大气运动和等压线的关系图。
990百帕995百帕1000百帕1005百帕3、归纳在等压线图中怎样确定风向。
迁移运用在等压线图中怎样确定某地风向、风力大小?学习小结当堂检测: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 ) A.地球引力 B.太阳辐射能 C.水平气压梯度力 D.地转偏向力 2、图中能正确表示北半球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关系的是( )3、四幅图中,正确地表示了水平气压梯度力和风向的是哪一幅: ( )大厂一中导学案编号:地理DXA-必修一-88 使用日期:2013-12-20 编制人:杨博玲。
第三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相关大气环境标准第一节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一、概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20082.2—HJ )规定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和要求;该导则于2008年12月31日发布,2009年4月1日实施。
自实施之日起,《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932.2—T HJ )废止; 二、术语和定义 (一)环境空气敏感区1、规范文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19963095—GB )2、分类⎩⎨⎧集中的保护目标居民区、文化区、人群二类功能区区、特殊保护地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一类功能区 (二)常规污染物二氧化硫(2SO )、颗粒物(10PM TSP 、)、二氧化氮(2NO )、一氧化碳(CO ) (三)特征污染物主要是指项目实施后可能导致潜在污染或对周边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产生影响的特有污染物 (四)大气污染源分类⎪⎪⎪⎩⎪⎪⎪⎨⎧体、屋顶天窗等)气排放的源(如焦炉炉污染物呈一定体积向大物的空气动力学作用使—由源本身或附近建筑—体源车排放源)动放的源(城市道路的机者由移动源构成线状排—污染物呈线状排放或—线源存堆、渣场等排放源)程中的无组织排放、储污染物的源(如工艺过面或近地面的高度排放以低矮密集的方式自地—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面源囱、集气筒等)放的固定点状源(如烟—通过某种装置集中排—点源 (五)大气污染物分类⎩⎨⎧m 15μ—粒径<—气态污染物颗粒物污染物按存在形态(六)排气筒排气筒指通过有组织形式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各种类型的装置,包括烟囱、集气筒等 (七)简单地形距污染源中心点km 5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低于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简单地形(见P34图3-1 略)在此范围内地形高度不超过排气筒基底高度时,可认为地形高度为m 0 (八)复杂地形距污染源中心点km 5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等于或超过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复杂地形(见P35图3-2 略)对于存在多源情况下的建设项目,简单地形与复杂地形的判断可用该项目几何高度最高污染源的高度作为判别标准 (九)推荐模式推荐模式原则上采取互联网形式发布,发布内容包括:使用说明、执行文件、用户手册、技术文档、应用案例等⎪⎪⎪⎩⎪⎪⎪⎨⎧模式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测工作级评价工作的进一步预,适用于一、二—是一些多源预测模式—进一步预测模式测模式的计算浓度值计算结果大于进一步预常气象条件进行计算,通②估算模式利用预设的价范围的确定;①适用于评价等级及评—估算模式推荐模式清单(十)非正常排放指非正常工况下的污染物排放——如点火开炉、设备检修、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达不到应有的效率,工艺设备运转异常等情况下的排放 (十一)长期气象条件指达到一定时限及观测频次要求的气象条件⎩⎨⎧件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年内的至少连续—近—二级评价件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年内的至少连续—近—一级评价1335 (十二)复杂风场评价范围内存在局地风速、风向等因子不一致的风场一般是由地表的地理特征或土地利用不一致,形成局地风场或局地环流,如海边、山谷、城市等地带会形成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环流等 (十三)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为保护热群健康,减少正常排放条件下大气污染物对居住区的环境影响,在项目厂界以外设置的环境防护距离三、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 (一)评价工作分级方法 1、评价方法(1)选择推荐模式中的估算模式对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进行分级(2)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各污染物的最大影响程度和最远影响范围,然后按评价工作分级判据进行分级(3)对于常规污染物,可参考等标排放量的计算方法,即选择污染物排放量与环境空气质量浓度标准比值较大的污染物作为项目主要污染物 2、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的公式根据项目工程初步分析结果,选择3~1种主要污染物,分别计算每种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i P (第i 个污染物),及第i 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限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10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