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第三节大气环境
- 格式:ppt
- 大小:5.86 MB
- 文档页数:90
第2课时热力环流与大气水平运动播放两幅图片,或者是微视频。
内容是火锅上空的水汽往上走;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块,放在桌面上,水汽往桌下沉。
通过对比,引导学生说出空气受热,气体膨胀上升;空气遇冷,气体收缩下沉。
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热力环流。
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和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运用各种示意图,说明大气运动状况。
理解大气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
一、热力环流(最基本的运动形式)1.概念:由于地面①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2.气温与气压关系(近地面):气温高→气压②,气温低→气压③。
(高空与近地面气压状况相反)3.空气的垂直运动:温度高的地方气流④,温度低的地方气流⑤。
空气的垂直运动导致⑥上的气压差。
4.空气的水平运动:同一水平面上,大气由⑦的地方流向⑧的地方。
5.常见的热力环流(1)小尺度: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2)大尺度:季风环流,赤道低压带、极地高压带的形成。
二、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⑨→空气的垂直运动→⑩→水平气压梯度力(原动力)→空气的→风。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原因,大小与气压梯度成,方向等压线,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
2.地转偏向力: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3.摩擦力:方向与风向,大小与距离地面高度成,高空可忽略不计。
4.风向(1)赤道:受水平气压梯度力(近地面有摩擦力)作用→风向等压线。
(2)其他纬度高空: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风向平行于等压线。
近地面: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答案】①冷热不均②低③高④上升⑤下沉⑥同一水平面⑦气压高⑧气压低⑨冷热不均⑩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水平运动直接正比垂直于垂直相反反比垂直于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请简述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
【提示】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
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是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2.3大气环境—热力环流教案一、课程标准解读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情分析:由于高中开始阶段学生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所以对该节知识理解有难度。
教材分析:《大气环境》是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
旨在借用或绘制原理示意图,如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1、掌握热力环流的概念,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并养成观察、思维、想象和判断的能力。
2、绘制热力环流图,训练绘制简单原理示意图的基本技能,提高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3、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热力环流问题。
提高对实际生活中地理事物的观测判断能力和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四、教学难点高低压的判断,等压面的绘制五、教学方法实验演示、合作探究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七、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P=ρgh密度-密度越大,气压越高。
那什么因素会影响密度呢?海拔-海拔越高,密度越小,气压越低。
比如我们现在在的四楼就比一楼气压低一些。
那还有什么会影响密度呢?温度-温度升高,体积膨胀,密度减小,气压降低。
(PPT 展示书本A B 问:哪里的重量大些——垂直方向上,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小!所以在喜马拉雅山上煮饭得用高压锅来增加压力。
)那高低压如何比较呢?不同海拔高度的无需比较,海拔高的气压低。
高压、低压:同一高度上(水平方向上),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越大,称为高压;密度越小,气压值越小,称为低压。
注意:高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上的。
同一高度(水平面)上空气由高压向低压运动。
等压面: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组成的面。
假设地面受热均匀,空气只受重力的作用,则形成的等压面是水平的。
并且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如图所示a=b>A=B,那假设A地热B地冷,A与B地还会不会相同呢?四、(探究活动二、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及原理)师:大家都非常的棒,现在我要考考大家到底有没有学明白了。
第三节: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大气的垂直分层:分层依据随海拔高度气温的变化情况。
1.对流层:随海拔高度升高温度下降,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原因是地面是对流层的直接热源,后果: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产生对流运动,产生各种天气现象。
对流层在赤道厚,两极薄,赤道由于气温高,对流旺盛,对流层有17-18KM,两极地区温度低,对流层8-9KM。
2.平流层:随高度递增,温度也上升。
原因是臭氧层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离太阳越近越热。
后果:平流运动,有利于高空飞行。
3.高层大气:高层大气有电离层,有利于无线电通讯。
4.逆温现象:类型:平流逆温:暖空气平流到冷地面上,贴近地面的空气层受冷地面冷却而降温。
锋面逆温:冷锋过境导致的。
地形逆温:晚上山坡上冷空气向山底滑落。
辐射逆温:地面热量辐射散失,越接近地面空气越冷,晴朗夜晚冬季较多。
影响:空气稳定,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重空气污染,加重空气污染。
天空蓝色:蓝紫色容易被散射。
没有散射,天空应该是黑色。
黎明和黄昏天空明亮是由于散射作用。
冬季晴朗的日出前后逆温最严重!二、大气的受热过程:1.原理:任何物体既能吸收又能辐射电磁波,物体的温度越低,波长越长,温度越高,波长越短。
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爱吸收长波。
2.对流层下热上冷的原因:空气中水和二氧化碳爱吸收长波,太阳辐射是短波,不爱吸收,地面辐射是长波,爱吸收,所以越靠近地面,吸收地面的太阳辐射就越多。
3.新疆地区昼夜温差大的原因:新疆是我国的内陆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云少,白天时候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所以白天升温快,白天气温高;晚上时候,由于云少,大气逆辐射弱,大气保温作用低,降温快,气温较低,所以导致昼夜温差大。
4.新疆地区瓜果甜的原因:新疆地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积累,所以新疆地区的瓜果较甜。
5.燃烧秸秆为什么有利于防止寒潮:燃烧秸秆能产生大量的烟雾,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增加保温作用。
锋面系统与天气(鄂托克旗高级中学梁杰)一.教材简析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常见天气系统中的锋面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受其影响的天气状况及应用举例。
由于大气运动伴随着各种天气现象,天气的不同在气象学上用天气系统来阐释,教材将抽象的气象学概念较为形象地、紧密地与人们生产生活相联系,始终紧扣“天气”这一既通俗又专业的概念。
锋面系统则是最为常见的影响最为广泛深刻的天气系统。
教材首先沿袭上一节中大气运动的思维,并结合生活中常见各种天气现象,引出天气系统这一概念。
并未对天气系统进行过多的阐释。
然后引用阅读材料“1998年长江洪水”,作为常见天气系统——锋面系统的导入。
接着介绍气团的概念和类型。
然后比较详细地阐述锋面的构成特点、形成与分类,并重点介绍了冷锋、暖锋的形成特征,受其影响的天气状况以及我国的天气实例。
在本节教材的最后安排了3个活动内容,这也是教材对锋面系统相关知识的巩固、补充和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活动1,能使学生更准确清晰地巩固和把握冷暖锋过境前后的天气特征;活动2,补充锋面系统中降水的区域,熟悉锋面构成;活动3,补充准静止锋。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掌握大气运动的原理,加之对天气的概念比较熟悉,因此对各类天气现象,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探究欲望。
高一学生空间想象力正快速发展,但知识迁移能力比较低。
初中地理知识薄弱,要理解抽象的、空间上的地理知识难度较大。
教师需要抽象知识形象化,深入的讲解,观察与自主探究结合等手段,加强学生参与度,加深学生的自我感知,引导和帮助学生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定位(一)知识与能力:理解锋面系统活动规律和处在不同天气系统及其不同部位的天气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能通过相关空间模型、课件的观察,及对比分析,判断简易天气图中天气系统、天气情况,听懂天气预报中有关天气形势分析,与天气形势预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锋面系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培养探索大气环境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破除迷信,培养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