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突破四 实验探究题
- 格式:ppt
- 大小:1.24 MB
- 文档页数:47
专题四 实验题类型一光学实验实验❶ 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1.(2019·吉林市二模)如图所示,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中,使激光束紧贴纸板照射的目的是显示________,将纸板NOF向前折或者向后折,在纸板NOF 上________看到反射光,若将纸板沿着ON对折,发现反射光与入射光的径迹完全重合,这说明反射角________入射角。
实验❷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2019·长春模拟)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实验器材有:带底座的玻璃板、刻度尺、白纸、笔、火柴、光屏,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A和B,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目的是便于确定____________。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面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______(选填“前”或“后”)侧观察。
(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像。
(4)当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蜡烛A的像大小将________。
实验❸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3.(2016·长春中考)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1)组装并调整实验器材,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____________上。
(2)调整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到如图所示的位置,光屏上得到清晰的__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这一成像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__________。
(3)保持图中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屏上的像变模糊了。
小明将自己的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并适当调整眼镜的位置,光屏上的像又清晰了,则小明戴的是___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4.(2019·吉林市一模)为了探究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小强和同学课后利用透明橡皮膜、注射器、乳胶管、止水夹等器材制成形状可改变的液体透镜,当蜡烛、光屏和液体透镜如图放置,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像,此烛焰像应是__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
专题04 物态变化实验探究考点一: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1.(2020泰州)如图甲是探究“冰的熔化特点”的实验装置。
(1)图乙中读数方法正确的是_______(填序号),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__°C ; (2)上表是小明设计的数据记录表格,请你帮小明完善表格设计,补全所缺内容_______;(3)图丙是冰熔化时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图像,由图可知,冰属于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2020苏州)小明分别采用图甲、乙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烛蜡、冰的熔化特点。
(1)组装甲装置时,A 、B 两部件中应先固定部件;探究时采用“水浴法”而不直接用酒精灯加热除了能减缓升温速度,还能使试管 ;(2)图乙中温度计的示数为 ℃;(3)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两者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其中蜡烛的图象是图 (选填“①”或“②”);图①中bc 段对应的时间内,试管里物质的内能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2020丹东)小明进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和“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
(1)组装实验器材时,图甲和图乙两套实验装置器材的组装顺序都是由下至上,这样做的目的是使酒精灯用________;(2)小明用图甲实验装置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采取“水浴法”对试管中的海波加热,这种加热方法的好处是使试管中的海波________;(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科书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完整展示了探究实验要经时间0 0.5 1 1.5 … 温度/o C历的七个探究要素。
请把下列五个探究要素按照探究实验过程的顺序正确排序______(只填字母);A.设计实验B.猜想与假设C.评估D.分析与论证E.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4)如图乙,小明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中,中心有孔的纸板,除了有固定温度计的作用,还有______的作用,从而缩短加热时间使水尽快沸腾。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考点四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实验探究1.装置法测定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1)测定装置(2)测定方法及解读①测定呼吸速率(装置甲)a.装置甲烧杯中放入适宜浓度NaOH溶液用于吸收CO2。
b.玻璃钟罩遮光处理,以排除光合作用的干扰。
c.置于适宜温度环境中。
d.红色液滴向左移动(装置甲单位时间内向左移动距离代表呼吸速率)。
②测定净光合速率(装置乙)a.装置乙烧杯中放入适宜浓度的CO2缓冲液,用于保证容器内CO2浓度恒定,满足光合作用需求。
b.必须给予较强光照处理,且温度适宜。
c.红色液滴向右移动(装置乙单位时间内向右移动距离代表净光合速率)。
③根据“总(真正)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可计算得到总(真正)光合速率。
物理误差的校正:为防止气压、温度等物理因素所引起的误差,应设置对照实验,即用死亡的绿色植物分别进行上述实验,根据红色液滴的移动距离对原实验结果进行校正。
2.“叶片上浮法”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利用“真空渗入法”排出叶肉细胞间隙的空气,充以水分使叶片沉于水中。
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吸收CO2放出O2,由于O2在水中溶解度很小而在细胞间积累,结果使原来下沉的叶片上浮。
根据在相同时间内上浮叶片数目的多少(或者叶片全部上浮所需时间的长短),即能比较光合作用的强弱。
3.“黑白瓶法”测定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将装有水和水生植物的黑、白瓶置于不同水层中,测定单位时间内瓶中溶解氧含量的变化,借此测定水生植物的光合速率。
黑瓶不透光,瓶中生物仅能进行呼吸作用;白瓶透光,瓶中生物可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因此,真正光合作用量(光合作用总量)=白瓶中氧气增加量+黑瓶中氧气减少量。
4.“半叶法”测定光合作用有机物的产生量“半叶法”的原理是将对称叶片的一部分(A)遮光,另一部分(B)不做处理,并采用适当的方法(可先在叶柄基部分热水或热石蜡液烫伤或用呼吸抑制剂处理)阻止两部分的物质和能量转移。
2021中考化学总复习专题突破:实验探究题(标签损坏类)1. 某小组同学在协助老师整理化学试剂时,发现-瓶标签残缺的无色液体(如图)(温馨提示:标签上的5%表示该混合物中主要成分所占的质量分数)。
他们对此瓶无色液体是什么产生了兴趣,于是进行了如下探究:(1) [大胆猜想]猜想一:水;猜想二:稀硫酸;猜想三:过氧化氢溶液。
小组同学对标签又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分析,他们一致认为猜想一不合理,理由是水是________(填物质类别)。
[设计方案]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设计出如下探究方案实验方案实验现象方案一:向盛有少量镁条的试管中加入适量的该液体。
观察到试管中有________产生。
涉及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
方案二:向盛有少量④观察到无气泡产生,带火星的木________(填化学式)的试管中加入适量的该液体,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
条不能复燃以上事实证明猜想________是正确的。
[反思与评价]为避免在今后的实验中出现标签残缺的情况,在倾倒液体时应注意________。
2. 有一瓶标签受损、没盖瓶盖且装有无色液体的试剂瓶,如图所示。
老师告诉大家,瓶内原有的液体只能是碳酸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蒸馏水中的一种。
为了判断瓶内是何种溶质,并确定试剂瓶的标签,化学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1)从受损的标签信息看,大家一致认为该液体不可能是________ 。
(2)甲同学设计了如下方案进行探究。
究。
用了一种与乙同学所加物质类别不同的溶液,重新按照乙的方法进行实验,得到的实验现象和结论与乙同学的完全一致,且结论完全正确。
则丙同学改用的试剂为________ 。
【实验结论】实验后,最终得到的结论是:原试剂瓶标签10% ________溶液。
(5)【反思与交流】为了不使标签破损,倾倒液体时应如何正确操作________ 。
(6)药品取完之后应及时________保存。
3.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实验台上有一瓶标签残缺的试剂(如图),同学们对此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四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一.选择题(共6小题)1.为了方便研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小丹在老师的帮助下安全改装了一个玻璃电热水壶(去盖,如图所示),把水加热至沸腾,并能保持水的沸腾状态。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沸腾时,产生大量气泡,气泡里的主要成分是空气B.实验过程中,壶里的水不断汽化C.水沸腾时,水面出现“白气”是由于水的汽化形成的D.水沸腾时,图中温度计的示数就是水沸腾的准确温度【解答】解:A、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时会产生大量的气泡,气泡内主要成分是水汽化后产生的水蒸气,故A错误;B、水的沸腾过程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汽化,整个过程中壶内水不断汽化,故B正确;C、白气是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液化成的小水滴,故C错误;D、温度计使用时,下方玻璃泡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但不能碰容器底和壁,实验中温度计放置如图,温度计玻璃泡碰到容器底,这样使测量温度比水沸腾温度偏高,故D错误;故选:B。
2.如图所示是“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图甲视线可以正确读出温度计示数B.图乙是水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情况C.图丙温度计的示数是90.2℃D.图丁说明此时水的沸点是98℃【解答】解:A、读温度计示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的液面相平,由图可知,视线俯视,故A错误;B、沸腾时有大量气泡产生,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所以是沸腾前的图象,故B错误;C、温度计分度值是1℃,液面在零刻度以上,所以示数为92℃,故C错误;D、水沸腾时吸热温度不变,由图可知,此时水的沸点是98℃,故D正确。
故选:D。
3.如图所示是“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图中视线可以正确读出温度计示数B.图中是水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情况C.图中温度计的示数是90.2℃D.图中说明此时水的沸点是98℃【解答】解:A、读温度计示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的液面相平,由图可知,视线俯视,故A错误;B、沸腾时有大量气泡产生,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所以是沸腾前的图象,故B错误;C、温度计分度值是1℃,液面在零刻度以上,所以示数为92℃,故C错误;D、水沸腾时吸热温度不变,由图可知,此时水的沸点是98℃,故D正确。
2020届高考生物实验突破专题04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1.实验原理(1)成熟的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2)细胞液具有一定的浓度,细胞能渗透吸水和失水。
(3)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
2.实验步骤3.现象与结论归纳总结(1)本实验存在两组对照实验(2)质壁分离后在细胞壁和细胞膜之间的是浓度降低的外界溶液。
这是由于细胞壁是全透性的,且有水分子通过原生质层渗出来。
考点一:质壁分离与吸水能力的关系例、.正在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其吸水能力将()A.逐渐变大B.逐渐变小C.不变D.先变大后变小【答案】A【解析】质壁分离时,细胞失水,细胞液浓度逐渐增大,因此其吸水能力将逐渐变大。
考点二: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选料例:(2018·榆林二模)以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作为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材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正在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其吸水能力逐渐减弱B.正在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其紫色区域逐渐缩小,该区域颜色逐渐变深C.发生质壁分离后完全复原的细胞,其细胞液浓度最终与外界溶液浓度相同D.该实验不选择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作材料,是由于该类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答案】B【解析】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细胞液呈紫色,正在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因不断失水导致细胞液的浓度逐渐增大,紫色区域逐渐缩小,该区域颜色逐渐变深,其吸水能力逐渐增强,A错误,B正确;因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的细胞壁也有一定程度的伸缩性,实验发生质壁分离后完全复原的细胞,其细胞液浓度最终与外界溶液浓度相同或大于外界溶液浓度,C错误;该实验不选择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作材料,是由于该类细胞的细胞液无色,不易观察质壁分离及其复原现象,D错误。
考点三:质壁分离的相关应用例.(2018·安阳一模)某研究小组用5种植物材料进行质壁分离实验。
在相同的放大倍数下,记录视野中的细胞数目,然后滴加蔗糖溶液,记录从滴加蔗糖溶液到发生“初始质壁分离”的平均时间,绘制成下图。
实验2 声音的产生、声音特性实验反馈练习一.选择题1.如图描述的四个实验中,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实验是()A.音叉响度越大,乒乓球被弹开越远B.正在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C.钢尺伸出长度变短,音调变高D.抽取罩内的空气,铃声减小【解析】A、音叉响度越大,振幅越大,乒乓球被弹起的越远,探究响度跟振幅的关系,故A不符合题意。
B、正在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音叉振动溅起水花,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B不符合题意。
C、钢尺伸出的长度越短,钢尺越容易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探究音调跟频率的关系,故C不符合题意。
D、逐渐抽掉玻璃罩内的空气,空气越来越稀薄,空气传声能力越差,铃声越来越小,推知玻璃罩内被抽出真空时,就听不到铃声,可以探究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如图,甲实验,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乙实验,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若在月球上分别做甲乙两个实验,能否看到对应的实验现象。
()A.甲实验能看到,乙实验不能看到B.甲实验不能看到,乙实能验看到C.甲乙两实验都能看到D.甲乙两实验都看不到【解析】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音叉在振动;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表明声音可以传播能量;由于月球上没有空气,如果在月球上做这个实验,图甲中,音叉振动,所以甲球能弹起;由于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图乙球不能弹起。
故选:A。
3.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闹铃声逐渐变小,直至听不见: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
整个过程都可以看见闹钟的小摆锤在不停摆动,关于上述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要闹铃振动,就可以听到铃声B.实验过程中闹铃声听不见是因为此时闹铃停止振动了C.闹铃放置在泡沫上是为了更好的观察闹铃的小摆锤是否在摆动D.如果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后,往里面充入二氧化碳气体,闹铃声也会逐渐变大【解析】A、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闹铃声逐渐变小,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闹铃振动可以发声,但没有介质不能传播,也就不能听到声音,故A错误;B、实验过程中闹铃声听不见是因为玻璃罩内的空气被抽出,没有了传播声音的介质,故B错误;C、泡沫的传声效果差,可减弱固体对声音的传播,所以实验中闹铃放置在泡沫上,故C错误;D、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介质,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后,往里面充入二氧化碳气体,闹铃声也会逐渐变大,故D正确。
专题04 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考点一探究熔化和凝固的规律1.(2019·湘潭)某固态物质加热时,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请分析并回答:甲乙(1)这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的图象(选填“熔化”或“凝固”)(2)第10min时该物质处于态(选填“固”或“液”)。
(3)该物质的熔点是℃。
(4)组装图乙中的实验器材时,应该(选填“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组装。
(5)灯内酒精用掉一半后,剩下酒精的热值(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1)晶体;熔化;(2)液;(3)80;(4)从下往上;(5)不变【解析】(1)由图象可知,第3min时这种物质开始熔化,在第9min熔化结束,该过程中温度保持在80℃不变,所以这是晶体的熔化过程;(2)由图象可知,在第9min熔化结束,第10min时该物质处于液态;(3)由(1)分析可知,该物质的熔点是80℃;(4)安装实验器材时需要先固定下面的位置,能够利用酒精灯的外焰给烧杯充分加热,然后再调整上面的位置,使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接触水,并且不要碰到烧杯壁和烧杯底,故从下往上安装;(5)热值是燃料的一种特性,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质量和体积无关,故一杯酒精用去一半,则剩下的酒精热值不变。
2.(2019·荆门)晓敏在“探究某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时,其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甲乙(1)请指出装置中存在的一个错误:;(2)改正错误后,晓敏进行了正确的操作,得到了物体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则该物体是(选填“晶体”或“ 非晶体”),物体熔化后其比热容(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物体在第30min 时的内能(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第35min时的内能。
【答案】(1)温度计放的位置不正确,没有接触到物体;(2)晶体;变大;小于【解析】(1)图中温度计操作的错误是:温度计放的位置不正确,没有接触到物体。
(2)如图,物体熔化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所以该物体是晶体。
实验四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设计与进行实验】1.主要实验器材:温度计、停表、烧杯、酒精灯、硬纸板等;2.器材组装顺序:自下而上:3.温度计的原理、使用和读数;4.硬纸板:减少热量损失,缩短加热时间;AB C甲乙【分析数据和现象,总结结论】5.通过气泡的变化判断液体所处的状态:气泡沸腾前只有少量,且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小(如图A),沸腾时有大量的气泡,且气泡在上升的过程中逐渐变大(如图B);6.温度-时间曲线图的分析与绘制:判断沸点、沸腾时间等;7.表格数据分析:找错误数据、判断沸点、沸腾时间等;【交流与讨论】8.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①用初温较高的水;②减少水的质量;③加带孔的纸盖;④调大酒精灯火焰。
9.验证水沸腾过程中持续吸热的方法:停止加热,观察水能否继续吸热;10.水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11.水沸腾时的特点:持续吸热,温度不变;12.烧杯口处产生“白气”的原因: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13.沸点与气压的关系:(1)水的沸点低于100℃的原因:当地大气压低于一个标准大气压;(2)水的沸点高于100℃的原因:杯口盖密封较严,导致烧杯内的气压高于一个标准大气压;(3)将装有刚停止沸腾的水的烧瓶倒置,浇上冷水,水又重新沸腾:浇冷水,温度降低,瓶内气压降低,导致水的沸点降低;14.撤去酒精灯,水未立即停止沸腾的原因:石棉网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水会继续吸热;15.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烫伤更严重:因为水蒸气液化要放热;16.改变液体内能的方式:热传递;17.水温度上升不是直线的原因:随着水温的升高,散热越来越来快,所以水温升高速度变慢;18.若增加水量,水的沸点不变,沸腾时间延长,如图乙所示。
实验结论:水沸腾时,持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例1】某实验小组的同学们在实验室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特点”实验.图1 图2(1)实验装置如图1 B (选填“A”或“B”)的位置.(2)某同学在实验中记录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其中1 min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2所示,此时水的温度是 92 ℃.时间/min01234567温度/℃90949698989898(3)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 98 ℃,此时当地的气压小于(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个标准大气压.(4)请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图3中画出水加热至沸腾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图3(5)由实验数据可知,水沸腾时,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不变.(6)细心的同学们发现水沸腾时,烧杯上方出现了“白气”,“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请推测被水蒸气烫伤比被相同温度的水烫伤严重的原因:水蒸气在液化成水时放出热量(7)实验中,水沸腾时的现象应与图4中的 b 图一致.图4 图5(8)如图5所示是小明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图,老师发现他在实验过程中存在一些错误,请你指出他的错误之处:①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底;②读取温度计的示数时,视线未与温度计液柱的液面相平(9)如图6所示是甲、乙两位同学在实验过程中绘制的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知,乙同学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明显较长,原因可能是乙同学所用水的质量比甲同学的大(或乙同学在实验时未给烧杯加盖子) .图6(10)若用水浴法给试管中的水加热,则试管中的水不能(选填“能”或“不能”)沸腾,原因是试管内的水达到沸点后无法继续吸热 .(11)在实验结束后,有同学发现撤掉酒精灯后,水不会立刻停止沸腾,原因是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水可以继续吸热.(12)通过对本实验的学习,同学们终于明白妈妈在炖汤时,在汤沸腾后总是调为小火(选填“保持大火”或“调为小火”)的道理.【例2】(1)在图1的实验装置中除了硬纸板上没有一个小孔外,还有两处错误,请你指出错误之处:①视线没有与温度计液柱表面相平;②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烧杯底部.(2)给烧杯上加硬纸板盖子的主要目的是缩短加热时间,除此外,还可以利用哪些办法达到这个目的:适当减少水量(或用热水) .(写出一种方法即可)(3)实验过程中主要观察水沸腾时的现象和水沸腾时的温度,如图2甲、乙所示,图乙是水沸腾时气泡的情况.撤掉酒精灯后,水不会立刻停止沸腾,原因是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温度,水能继续吸热.(4)下表是本实验过程中不同时刻温度的记录,则该地水的沸点为 98 ℃,可能的原因是当地的大气压低于(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t/min …8 9 10 11 12 13 …T温/℃…96 97 98 98 98 98 …(5)如图3所示,是三位同学做出水沸腾的温度-时间图像,其中正确的是 B (选填“A”“B”或“C”).图4是两名同学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请根据图像分析,小红从给水加热到水沸腾,所用时间较长的原因是小红所用水的初温较低.(6)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吸热,如果继续给沸腾的水加热,水的温度不变(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7)实验结束停止加热后,发现水在高温时散热快,低温时散热慢.查阅资料,同一燃气灶不同火力加热时的耗气量如表所示:火力大小水的质量m/kg水的初温t0/℃水的末温t/℃消耗的燃气V/m3大火 4.0 26.0 50.0 0.0453中火 4.0 26.0 50.0 0.0278综合分析可知,从节能的角度,用燃气灶烧开水的策略为 B (填字母)A.先中火后大火B.先大火后中火C.一直用大火 D.一直用中火(8)实验中所用的温度计不能选用酒精温度计,这因为酒精的沸点低于(选填“高于”或“低于”)100℃.(9)水沸腾时,杯口不断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填物态变化名称)而形成的小水珠.(10)撤去酒精灯,水停止沸腾,将水倒入烧瓶中用橡皮塞塞住烧瓶口并将其倒置,向烧瓶底部浇冷水,如图5所示,结果发现水又重新沸腾了,这是因为瓶内气压减小,水的沸点会降低(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2021年中考化学二轮专题突破04《二氧化碳制取和性质》1.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探究环境温度对过氧化钠(Na2O2)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影响。
[猜想与假设](1)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在湿度较小的条件下不反应,只在湿度较大的条件下反应。
(2)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在湿度较小和湿度较大的条件下均能反应。
[查阅资料](1)常温下,过氧化钠是淡黄色粉末。
过氧化钠能与盐酸反应。
(2)二氧化碳不溶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3)ppm是含量的一种表示方法。
[实验探究](一)实验一的步骤如下:(1)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取并收集较潮湿的二氧化碳气体。
锥形瓶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此作用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所示,在三口瓶瓶口分别插入湿度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带铁丝的胶塞。
(3)待二氧化碳传感器显示二氧化碳读数稳定后,用铁丝戳破装有过氧化钠的塑料袋,使过氧化钠粉末与潮湿的二氧化碳充分接触,打开数据采集器,得到图1、图2所示图像。
该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实验二的步骤如下:(1)用下图装置制取并收集较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
其中固体干燥剂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所示,在三口瓶瓶口分别插入湿度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带铁丝的胶塞。
(3)待二氧化碳传感器显示二氧化碳读数稳定后,用铁丝戳破装有过氧化钠的塑料袋,使过氧化钠粉末与较干燥的二氧化碳充分接触,打开数据采集器,得到图1、图2所示图像。
[结论与反思](1)小组同学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猜想________(填“1”或“2”)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