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水环境功能区划
- 格式:doc
- 大小:144.00 KB
- 文档页数:7
2015年第8期现代园艺1区位概述会仙喀斯特湿地位于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临桂县,是我国最大的岩溶湿地,地处漓江谷地,东经110°09'50〃~110°14'30〃,北纬25°05'20〃~25°06'45〃,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是中国最大的岩溶湿地,亦是中国面积广大的内陆型湖泊湿地。
其地域范围内有相思江、良丰河、唐代开凿的桂柳运河(又称相思埭运河)及睦洞湖等河流湖泊,占地面积12km 2。
2方案构思2.1设计理念根据会仙湿地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现状,设计以“自然印象,幽静野趣”为主题,结合湿地现有的景观结构、动植物生态群落,营造一个“湖、林、田”完美结合的湿地景观。
发挥其综合生态效益,提高旅游文化价值,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湿地公园,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和谐发展。
2.2设计原则2.2.1生态多样性原则。
会仙湿地设计应首先满足生态多样性原则,充分保障生物的生息场所,建立重点保护区,减少人类对动植物的干扰。
生态湿地规划实际上应该用人类的科学规划能力实现生态保护宗旨,修复自然生态功能破损的过程。
2.2.2保护优先合理利用。
生态湿地规划与城市一般规划不同,应以保护优先、合理利用为原则。
首先应保护湿地现有的生态系统安全,保持湿地景观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连通性,然后考虑为人类的经济、旅游提供服务。
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旅游活动、近期建设与远期利用的矛盾。
2.2.3尊重地域文化特色。
会仙湿地位于广西桂林旅游文化圈,每一块土地都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这是场所自身特有的信息,设计必须尊重其地域文化特征,挖掘出新的时代内涵,不可将其抹杀与忽视。
3总体规划设计根据会仙湿地的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现状,划分保护范围与功能分区,确定保护区域与措施、规划游览线路、管理区域等。
规划将会仙湿地分为4个区域:重点保护区、湿地展示区、游览活动区、服务管理区。
3.1生态保育区生态保育区划定的范围为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湿地生态过程显著、生态多样性较为丰富的区域,为各种动植物提供栖息地与迁徙通道。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物类型,如特色花卉、特色树种及具有象征意义的地方植物等。
(5)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习俗。
临水居民由于与水接近,在风俗、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等方面都有独特之处,加之一些与水相关的神话传说与历史典故,从而产生了滨水区的独特文化传统和习俗。
对这些多样化的风俗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发掘地方历史文化的独特}生,为历史地段型水系增加富有特色的内容,并进一步体现出当地人对周围自然环境的认识和适应生活的过程和历史。
2.3整治规划的难点根据历史地段型水系整治规划的要点内容,归纳出以下四个方面的难点:(1)历史形态和格局的延续。
历史地段型水系水体的传统形态和格局构成了滨水空间的基本构架,应严格保护并要加强其历史形态和格局。
但是一些重要的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水体格局往往已经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采取何种思路进行保护或恢复以延续历史的形态和格局是规划研究需要面对的难点。
(2)传统水系景观要素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衔接。
水体、街道及建筑之间的空间构成关系是水系景观要素最重要的组合关系。
水体、街道和建筑三要素之间的组合关系因所处历史地段的不同,形式也不同。
对历史地段型水系而言传统的要素组合形式能够体现历史上人与水的有机生活环境。
但是传统水系景观要素的组合在规划研究上都必须面对如何与现代社会生活相衔接的问题,必须在适应现代人的行为方式需要的同时,依然保持景观多样、历史风韵犹存的典型水系空间环境。
(3)历史地段型水系的可识别性。
历史地段型水系的可识别性在于空间的整体I生更在于空间节点的可识别性。
对于水系周边区域的空间组织关系上的关键点,如~些控制空间或连接空间的点,以及视觉上的焦点或重要的转折点,如何体现景观的特色及环境的历史真实性很值得规划深入研究。
(4)水体污染的治理。
相当—部分历史地段型水系由于周边城市街区基础设施的匮缺,往往成为天然的排水接纳地,成为城市污水的蓄纳场所,造成水质的严重污染,水体的自净能力严重弱化或丧失。
解决水体污染的问题、形成良好的水循环生态系统关系到更大区域城市环境的改善,也是历史地段型水系水环境治理的前提。
水环境功能区类别和标准分级是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对应地表水上述五类水域功能,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分为五类,不同功能类别分别执行相应类别的标准值。
水功能区划和水环境功能区划具体的区别在哪1 分类方法不同水功能区划采用两级体系,一级功能区分四类,包括保护区、保留区、开发利用区、缓冲区;二级功能区对一级功能区中的保护区和开发利用区进行再分类,将保护区再细分为源头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大型水库水源保护区、调水保护区,又将开发利用区细分为饮用水源区、工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渔业用水区、景观娱乐用水区、过渡区和排污区;水环境功能区则分为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渔业用水区、工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景观娱乐用水区等。
2、划分范围不同水环境功能区划分范围要比水功能区划分范围大且细3、功能区定义不同水功能区划定义的水功能区名称是从利用的角度,如工业用水区是指该区域的水可以被工业企业所利用,因此将许多水库定义为“饮用水源、工业用水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定义的水环境功能区名称是从排放的角度,故其工业用水区是指可以排污,因此将水库排除在工业用水区以外。
4、执行标准不同水功能区划中的保护区执行Ⅰ、Ⅱ类标准均可,景观娱乐用水区执行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参照地表水Ⅲ类标准,城区最低执行Ⅳ类标准;水环境功能区中的保护区执行Ⅰ类标准,景观娱乐用水区执行Ⅲ-Ⅴ类标准。
5、水质的阶段性目标不同水功能区划中分近期与远期执行目标,且执行标准类别有范围幅度(如Ⅱ~Ⅳ类);水环境功能区划在水体的主导功能及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不调整的情况下进行,而且只有一个水质目标,无范围幅度。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漓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植被保护第三章水资源保护第四章自然景观保护第五章开发利用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 [立法目的] 为了保护桂林漓江生态环境,规范漓江流域资源开发利用,促进人与自然与谐相处,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适用范围] 在桂林漓江流域从事植被、水资源、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开发建设、旅游观光、生产生活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桂林漓江生态环境保护范围由桂林市人民政府确定,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第三条 [保护原则] 漓江生态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科学规划、严格管理、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
第四条 [保护体制] 漓江生态环境保护实行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保护体制。
漓江流域市、县人民政府负责漓江生态环境保护的组织、协调与监督。
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漓江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 [管理责任制] 漓江生态环境保护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
漓江流域市、县、乡镇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签定责任状,将漓江生态环境保护内容纳入绩效考核,与奖惩挂钩,考核不合格的,取消其评先评优资格。
第六条 [协调机制] 自治区建立漓江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机制,解决漓江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资金投入、项目建设等重大问题。
第七条 [综合执法] 漓江流域市、县人民政府能够依法在流域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与行政处罚权,实行综合执法。
第八条 [保护规划] 桂林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漓江流域县级人民政府根据该总体规划,负责组织编制本辖区漓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漓江流域城乡规划与其他有关规划应当服从漓江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
第九条 [政策支持] 自治区从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支持漓江生态环境保护。
自治区设立漓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建立漓江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
漓江流域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安排并落实漓江生态环境保护资金。
全国水环境功能区划汇总工作指南水环境功能区划是水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市已经完成水环境功能区划工作,为了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履行国务院“三定”方案赋予国家环保总局的职责,加强水污染防治的统一监督管理,国家环保总局决定在各省市水环境功能区划工作的基础上,委托中国环境规划院统一规范各省市水环境功能区划,开展全国水环境功能区划汇总工作,编制完成全国水环境功能区划。
水环境功能区是水环境分级管理工作和环境管理目标责任制的基石,是科学确定和实施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基本单元,是正确实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进行水质评价的基础。
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环境功能区划的基础上,进行汇总分析,形成全国水环境功能区划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工作目标全国水环境功能区划汇总全部工作将在11月30日之前完成,具体包括二个层次的成果:1、国家层次。
具体包括全国水环境功能区划、国控断面和省界断面所在的水环境功能区、分流域或水资源区水环境功能区划,31个省级的水环境功能区划等。
2、重点城市层次。
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城区内水环境功能区划,以体现环境保护部门水环境功能区划的特色。
基本成果为全国水环境功能区划图(彩色)、数据表(包括汇总表、编码表、登记表)以及相关的说明分析报告。
同时,将提交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全国水环境功能区划计算机系统,该系统可以通过点击形式弹出重点城市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重点城市应在规定时间内提交规定格式的成果:2002年7月15日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提交统一格式的水环境功能区划数据表(汇总表、编码表、登记表)、汇总分析报告、彩图,上述3份文件以纸版和电子版2种形式报送,功能区划图形应以彩图形式输出。
电子文档应提交刻录光盘。
8月31日完成重点城市水环境功能区划工作编制和报送,格式同上。
具体格式要求可以参见技术要求。
另外,各地还应积极进行水环境功能区划方案的报批工作。
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功能区划为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各种不合理人为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指导自然资源有序开发和产业合理布局,推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健康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生态功能区划工作的通知》(环发〔2002〕117号)精神,我区组织开展了生态功能区划编制工作。
广西生态功能区划是在广西生态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分析生态系统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主要生态问题和产生原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与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异规律,确定不同地域单元的主导生态功能,划分生态功能区类型,确定对保障广西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域。
生态功能区划是主体功能区划、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资源合理开发与保护、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的重要参考依据,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支撑能力,促进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广西生态功能区划的范围为广西陆域部分,不包括海洋。
一、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区划依据(一)基本原则1(主导功能原则:生态功能确定以生态系统的主导功能为主,次要功能服从主要功能。
在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的地域,坚持生态调节功能优先的原则,优先定位生态调节功能。
2(区域相关性原则:在区划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不同区域保障生态安全作用的差别,从区域、流域的层面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生态功能类型。
3(协调原则:生态功能类型的确定与自治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农业区划、林业区划、城镇体系规划、生态建设规划等有关区划、规划相协调。
4(遵循自然规律原则:充分考虑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服务功能相互作用关系,根据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敏感性、生态问题的空间分异规律,确定划分的主导因子及划分依据。
(二)主要目标1(分析广西不同区域的生态系统类型、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划分生态功能区类型,明确各类生态功能区的主导生态服务功能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划定广西重要生态功能区域。
广西桂林市漓江生态需水量研究页面功能【字体:大中小】【推荐】【打印】【关闭】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厅一、漓江生态环境基本特征1、漓江概况广西桂林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
漓江是桂林的母亲河,孕育了美丽的桂林山水,形成了百里漓江“水绕青山山绕水,山浮绿水水浮山”的世间美景。
漓江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桂江支流上游段的习称。
漓江流域面积为5959km2,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980mm,水资源量比较丰富,多年平均径流深为1210mm,人均水资源量为4390m3。
漓江属雨源性河流,雨量充沛,水量丰富,但径流年内分配极不均匀,丰、枯水季节径流量相差悬殊,80%以上降雨量集中在每年的3~8月份,日平均流量变幅也较大,以桂林水文站为例(集雨面积2762 km2),保证率为10%的日平均流量达286 m3/s,保证率为90%的日平均流量仅18.7 m3/s。
历史上漓江市区段实测最小月平均流量仅5.9m3/s(1956年12月),实测最枯流量3.8m3/s(1951年2月),基本处于断流状态,而实测最大流量达5890m3/s(1998年6月),因此,漓江水多与水少问题并存。
2、漓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1) 漓江枯水期水资源严重短缺,生态蜕变降雨量的时空分配极不均,导致漓江汛期洪水泛滥成灾,枯水期长期严重缺水,水量几近枯竭。
枯水期间漓江两岸山体裸露、河道干涸、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严重影响漓江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2)防洪能力低,洪涝灾害严重漓江上游流域是广西桂北暴雨中心区,暴雨集中、强度大、洪水频繁,而该区又缺乏控制性防洪工程,加上桂林市城区大部分地势较低和城区防洪工程受旅游景观特殊要求限制,目前桂林市区的防洪能力尚达不到20年一遇,洪涝灾害严重。
(3)水污染潜在威胁大,水环境有恶化趋势漓江是桂林市城市供水水源地,也是主要纳污水体。
由于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排污量亦随之加大,而现有城市污水处理能力有限,部分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处理而直接排入河道,在枯水季节河水流量减少,稀释自净能力很低,使河水质量急剧下降,如1994年1月,桂林市东镇水厂因漓江水源严重污染而被迫停产。
第25卷第4期2005年10月桂林工学院学报J OURNAL OF GU ILI N UN I VERSITY OF TECHNOLOGY2005年10月Oct.2005文章编号:1006-544X(2005)04-0437-05桂林环城水系整治及生态修复———生态护岸工程左华(桂林市人民政府两江四湖工程指挥部,广西桂林541002)摘 要:在总结天然河岸的净化作用和人工河堤的环境效应基础上,借鉴当今多自然河岸整治的最新理念,与桂林自身特点相结合,针对冲刷型、回水型和普通型河岸,开发了介质筛、鱼鳞角、仿湿地和根稳定生态护岸技术,实施了桂林市“两江四湖”生态护岸工程,重修内湖生态岸线10.6k m,完成桃花江防洪堤1.4k m,这些具有多功能的生态河堤提高了河湖防洪能力,美化了环城水系环境.关键词:环城水系;生态护岸;水环境;桂林中图分类号:X321.013 文献标识码:A桂林是世界瞩目的风景旅游城市,山水自然景观环境优美,人文历史资源丰富.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桂林环城水系遭到严重破坏,恢复和重建环城水系成为桂林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水是桂林的城市之魂,以“做活桂林‘水’的文章”[1]为指导,自1998年,桂林市开展了大规模的“两江四湖”工程(漓江、桃花江,杉湖、榕湖、桂湖、木龙湖),其战略思想可以概括为“连江接湖、显山露水、清淤截污、引水入湖、修路架桥、绿化美化、文化建设.”本文着重探讨桂林环城水系整治与生态修复的生态护岸工程.1 天然河岸与人工河堤1.1 天然河岸的净化作用天然河岸上的植物和水中的水生植物,能直接从水中吸收无机盐类营养物,其舒展而庞大的根系还是大量微生物以生物膜形式附着的很好介质,有利于水质净化.植被也为鱼类、昆虫、鸟类等觅食、繁衍提供了空间,各种鱼巢造成的不同流速带极有利于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生长,促进水质进一步净化.不规则河岸还形成紊流,有利于氧从空气传递入水中,增加水中溶解氧量,有利于好氧微生物、鱼类等的生长,河水会变得清澈、舒适.因此,天然河岸在促进多种生物共同生长的同时,各种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有机统一体,增强了河流水域自然净化能力.1.2 人工河堤的环境效益为防止洪涝灾害,我国城市河流以往大多采用浆砌石料构建人工河堤,这种河堤隔断了河水与两岸土壤水和潜水的联系,使河流变成水巷,降低了河流的自净能力,造成诸多的负面环境效应.这些负面效应[2]包括:(1)束缚河水,形成水巷;(2)抬高水位,增大流速;(3)水资源浪费和土地沙化;(4)中断土地肥力培育过程;(5)破坏土壤表层盐分溶洗;(6)破坏河流生态环境功能等.因此,人类的筑堤活动导致径流生存空间整体发生畸变,其结构和功能发生与原有的稳定状态或演化方向相反的位移,引起水环境质量下降,不利于人类的生存.2 多自然型河岸整治多自然型河岸整治是以多种生物共存、保护和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与自然景观的河岸整治技术.各国专家根据各国国情、河流水文地质、 收稿日期:2005-01-20 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资助项目(2003AA601060) 作者简介:左华(1965-),男,博士,高级工程师,环境工程专业.野生动植物种类和习性、土地利用条件以及当地居民的要求等情况,建成了不同形式、不同结构的多自然型河岸.近年来,美国、德国、法国、瑞士、奥地利等国纷纷开展河岸水边植物群落与河畔林的复原工作,如阿尔卑斯山山脚的阿勒河,著名的塞纳河、多瑙河、莱茵河等都开展了多自然型河岸整治[3].上世纪90年代,日本开展了“创造多自然型河川计划”(图1),仅在1991年,全国就开展600多处试验工程,随后对5700多k m 长河流采用多自然型河流治理法,其中,2300k m 为植物堤岸,1400km 为石头及木材等自然材料堤岸[4,5].图1 日本多自然型护岸Fig .1 N atural e mbank ment i n Japan多自然型河岸可分为3种标准形式:①全自然护岸,只采用种植植被保护河岸、保持自然河岸特性的护岸,但此护岸抵抗洪水的能力较差;②半自然护岸,不但种植植被,还采用石材、木材等天然材料,增强了护岸抗洪能力;③多自然护岸,在自然型护岸的基础上再用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确保了护岸抗洪能力.按照具体施工方法,现已出现多种多自然型护岸方法:(1)蛇笼护岸.将方形式圆柱形的铁丝笼内装满直径不太大的自然石头,利用其挠性大和允许护堤坡面变形的特点,置于河岸边坡和坡脚,形成具有设定抗洪能力并具高孔隙率、多流速变化带的护岸.与此同时,植物繁茂的根须可紧缚土壤、增强抗洪能力,且在铁丝腐蚀前就裹住了石笼石材,石笼寿命得以延长.(2)面坡箱状石笼护岸.将混凝土柱或耐水圆木制成直角梯形框架,再在其中埋入大量柳枝(或水杨树枝等)、直径较大的石头或将直径不同的混凝土管插入箱状框架内,形成很深的鱼巢.在邻水的一侧还可种植菖蒲等水生植物,此法可在营造植物生长护岸的同时形成天然鱼巢.(3)河湾型护岸.用丁坝等将原来较直的河岸人工形成河湾.湾土大小各异,形状、深度、底质也可富于变化.它是介于“普通河岸型”与“半沼泽、沼泽湿地型”的河岸,成为多样生物的空间,并为人们亲近自然提供了较好的场所.(4)柳树等耐水植物护岸.在河岸上种植柳树等耐水植物护岸,成活后的柳枝根部舒展且致密,能压稳河岸,加之枝条柔韧、顺应水流,其抗洪、保护河岸的能力强;繁茂的枝条为陆上昆虫提供生息场所,浸入水中的柳枝、根系还为鱼类产卵、幼鱼避难、觅食提供了场所.除柳树外,还可种植水杨、芦苇、菖蒲等具有喜水特性的植物,进而保护河岸.3 桂林环城水系生态护岸类型及措施3.1生态护岸的类型在第一期桃花江城市段整治中,将生态河堤作为整治的重点内容,对原直立式石砌岸堤进行拆除,用生态岸堤取而代之,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原貌;清除桃花江沉积的淤泥、砂卵石以及暗礁,疏通桃花江和洪水出口通道,使正常水深达到1.6m 以上,大大增强了防洪能力并开辟了桃花江水上航线;结合航线及防洪要求,建设滨江绿地景观带,开辟亲水游览布道,翻新西门桥、桃花江桥.(1)介质筛生态护岸.根据筛分原理,在对河堤进行护岸处理时,由内及外向河布设粒径逐渐放大的天然石块护岸介质.临河面由粗颗粒组成,孔隙率低,但孔径大;内侧由细颗粒组成,孔隙率高,但孔径小.这样,由河向岸就形成介质筛的形式(图2).一方面,这种结构能够有效地保护岸堤,减轻河岸冲刷,防止水土流失;另一方面,这种结构为水生生态系统的发育创造了条件.既便于低级生物的繁殖,也为较高级生物提供了生存空间.介质筛护岸是自然河床形式的延伸,与其它人工护岸形式相比,它更趋向于自然,节约投资和建设费用.(2)仿湿地生态护岸.湿地的强大功能已被广泛认同,其核心在于多生物生存条件的集成和稳定.在“两江”生态护岸处理中,可以借用湿438桂 林 工 学 院 学 报 2005年图2 介质筛生态护岸剖面图F i g.2 Section of t he medi u m sieve e mbank ment地建设的成功经验,营造局部仿湿地系统,通过植物发达的根系固化土壤和堤岸.仿湿地生态护岸,就是在这类岸堤上完善其湿地生态系统,建立高级生命栖息的环境空间,促进生态系统的新陈代谢,同时,杜绝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3)鱼鳞角生态护岸.“两江”强烈的季节性特征以及人类活动的干扰,造成两岸水土大量流失,临江树木也面临着危险.高大树木对深层土壤的保护功能是独一无二的,但是却无法保护表层土壤,因此,在护岸设计中考虑了对沿江林荫树的保护.在树冠下的河岸上建立不连续倾斜石砌护岸,石岸与河流顺流方向呈15°~45°倾角,在倾角空间内堆放不同粒径的石块.一方面,防止河岸被直接冲刷;另一方面,不堵塞岸侧与河水间的物能交换.(4)根稳定生态护岸.“两江”沿江两岸以高大树木为主,除鱼鳞角生态护岸技术外,可对单株树进行特别处理,即根稳定生态护岸手段.它是通过稳定单株树木的根系来实现整体堤岸稳定的技术.根据河水的流向,可以划分出树木根系的迎水面和背水面.对迎水面一侧,采用混凝土浇注的硬处理;对背水面一侧,采用网状预留孔处理.这样处理既避免了树木根部被冲刷侵蚀,又为根系提供了物能交换的通道,从而强化对树木根系的保护,进而对河流堤岸进行保护(图3).在以上“两江”生态护岸设计中,最核心的护岸形式是介质筛形式.在桃花江整治一期工程中,修建桃花江—西门桥段东岸防洪堤803m及南岸防洪堤560m,使防洪受益面积11km2,直接图3 根稳定生态护岸剖面图F i g.3 Section o f t he root-fir m i ng emban k m ent受益人口4.5万人[6],提高了桃花江(文昌桥—桃花江桥段)的防洪条件,美化了桃花江两岸的环境.3.2生态河堤的功能河岸的生态维护是“两江四湖”生态整治的重要工作之一,又称“生态护岸”,生态护岸以保护和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前提,在再生生物群落的同时,建设具有抗洪强度的河流护堤工程.(1)物能交换,水源涵养.石砌岸堤隔断了河湖生态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阻滞了水气循环,使河湖变成孤立的水巷.尽管石砌岸堤起到了防洪的作用,但是,它以牺牲系统功能为代价,特别不利于水资源的保护.生态河堤沟通了地表水与地下水、河水与孔隙水、自由水与植物水分之间的联系,使系统间物能交换和水气循环更加频繁,从而涵养了水分、防止了水土流失.(2)多生物共生生态系统.生态河堤的坡角护底具有高孔隙率、多鱼类巢穴、多生物生长带和多流速变化带,为鱼类等水生动物和两栖类动物提供了栖息、繁衍和避难的场所,也为陆上昆虫、鸟类等提供了觅食、繁衍的好场所,而且浸入水中的柳枝、根系还为鱼类产卵和幼鱼避难、觅食提供了场所,形成了水陆多生物共生的生态系统.(3)滞洪补枯,调节气候.与生态护岸相衔接的树木植被系统,不仅具有涵蓄水分、滋养土壤微生物的功能,而且使河堤土壤具有很高孔隙率.丰水期,水向堤中渗透储存,减缓洪水造成的损失;枯水期,储水反渗入河中或蒸发,起着439第25卷 第4期 左华:桂林环城水系整治及生态修复———生态护岸工程滞洪补枯和调节气候的作用.(4)增强水体的自净作用.生态河堤为水生动植物和两栖动物提供了繁衍空间,水体中无机污染物颗粒能够被阻滞、沉积和吸附;有机污染物则通过生物链系统被微生物降解.这种污染物降解过程是健康的河流生态系统所具备的自净功能,生态河堤的建设将增强水体的自我净化作用,改善河流水质.(5)增强城市的生态景观.石砌岸堤使河湖景观人工化、单调化,丧失了自然特色,并且拉大了人与水、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破坏了河流原始的自然景观.生态河堤沿河湖建立绿色和多彩的走廊,增强了城市的自然生态景观,为人们休憩、娱乐、旅游和生活提供了美的空间,使城市和它的人民回归自然、和谐共处.3.3生态护岸的技术措施与方法3.3.1生态护岸的技术措施 桂林“两江”蜿蜒曲折,对冲刷型、回水型和普通型河岸的处理应依河就势,充分考虑其水动力学特征.(1)对于冲刷型河岸,河岸要承受江水的强烈冲刷作用,特别是在洪水季节,冲刷面是河岸侵蚀和水土流失的主要区域,对其进行生态护岸的首要措施是稳固岸堤.(2)对于回水型河岸,河水流动相对缓慢,河岸主要起缓冲作用,河水流线呈螺旋型,在回水湾,污染漂浮物容易滞留,对其进行生态护岸时,可重点考虑生态美学特征,强调河岸的形式变化,构建生态景观.(3)对于普通型河岸,其河动力特征介于上述两种类型之间,但是,依河道宽度的变化,普通河岸也呈现微弱的冲刷面和回水面,在设计处理时,应注意其功能特征,既要保证岸堤的稳固性也应注重岸堤的生态功能.另外,河岸冲刷面一侧的河水以湍流为主,稀释和自净能力较强,抗污染负荷能力也强,回水面和普通型河岸一侧的河水以层流为主,自净能力较弱,环境容量较低,容易形成典型的迟滞型污染.“两江”水环境生态修复的第一原则是多功能一体化原则,但是存在防洪抗旱与生态功能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解决主要依靠慎重采用合理的护岸技术措施来解决.在采用护岸形式时,还存在美学与生态学功能的矛盾,由于美的护岸形式并不一定生态,因此,生态功能应优先于美学功能.3.3.2生态护岸的技术方法 鉴于生态河堤所具有的自然生态功能,在“两江四湖”生态整治中,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法:(1)拆除直立石砌岸堤.由于石砌岸堤的自身缺点,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逐步将石砌岸堤全部拆除,拓展生态空间,恢复水域生态系统原貌.(2)恢复“两江”河道并拓展水面空间.“两江”治理也要恢复河道并根据地形地貌拓展空间.在桃花江城市段西门桥上游,桥孔已被堵塞,河水回旋余地减少,水面空间减少,蜿蜒的江水景观被破坏.因此,对其进行了恢复和保护性处理.(3)建设城郊宽体式的斜坡土护岸.在“两江”郊区段,两岸岸堤基本呈现自然状态,但是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因此,对郊区段堤,建设宽体式斜坡土护岸,护岸的小倾角将减缓丰水期河水岸堤的冲刷作用,缓解洪峰快速迁移对下游造成的压力.(4)采用植被稳定技术保护河岸.采用植被稳定技术,才能保护宽体斜坡土岸堤.因此,种植柳树、水杨、白杨、榛树以及芦苇、菖蒲等耐湿喜水性植物可稳定河岸.在坡面上间种景观植物,追求植物景观的多样性.(5)构筑坡角下水生植物与坡顶绿化带.在宽体斜坡护岸和植被稳定基础上,人工构筑坡脚下水生植物能够促进植物系统的形成,进一步稳定护堤.坡顶绿化带不仅可以维护岸堤,而且是景观的重要组成.坡角、坡面、坡顶植被的发育和完善是生态系统形成和稳定的基础.(6)构筑岸边水生两栖类动物栖息繁衍的场所及环境.构筑岸边水生两栖类动物栖息繁衍的场所及环境,使之与江堤岸上绿化同为陆上鸟、昆虫类动物的觅食繁衍场所,形成一个水陆复合型生物共生的生态系统.(7)沿江护岸景观自然多样并减少固定模式.在护岸基础上实施景观设计时,依自然地形和地貌进行设计,减少固定模式.以整体美为原则,突出特色美,体现意境美,进而增强沿江景观的变化.440桂 林 工 学 院 学 报 2005年4结束语“两江四湖”生态护岸工程的实施充分结合桂林自身特点,生态河堤建设注重物能交换,水源涵养;多生物共生生态系统;滞洪补枯,调节气候;增强水体自净作用;增强城市生态景观.将护岸形式与功能相结合,针对冲刷型、回水型和普通型河岸,开发了介质筛、鱼鳞角、仿湿地和根稳定生态护岸技术,重修内湖生态岸线10.6k m ,完成桃花江防洪堤1.4k m ,这些具有多功能的生态河堤提高了河湖防洪能力,美化了四湖和江河环境.参考文献[1]李金早.做活桂林“水”的文章———在“两江四湖”工程专题工作会上的讲话[R ].参阅材料(40),桂林:桂林市人民政府,2002.[2]罗新正,孙广友.河堤环境效应略论[J ].环境科学研究,2001,14(2):11-13.[3]汤建中,宋韬,江心英,等.城市河流污染治理的国际经验[J ].世界地理研究,1998,7(2):114-119.[4][日]河道整治中心.多自然型河流建设的施工方法及要点[M ].周怀东,杜霞,李怡庭,等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5]王超,王沛芳.城市水生态系统建设与管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6]桂林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桂林中心城环城水系规划研究报告之总报告[R ].桂林:桂林市人民政府两江四湖工程指挥部,1999.R econstructi on of Guili nW ater Syste m and itsE col ogica lR e m ed i ati on :E col ogica l Embank m ent ProjectZUO H ua(Headquarters of Two R ivers &Four Lakes Project ,Guilin M unici p ality ,Gu ilin 541002,Ch ina )Abst ract :Based on summ a r y of purification func tion of natural bank and env ir on m ent i m pac t of artificia l e m -bankm en t as w ell as nat u r a l e m bankm en t reconstr uction ,e m bank m ent techniques ar e st u died i n acco r dance w it h the charac t e ristics o fG uili n .For the eroded bank and t h e stagnated bank ,m ed i u m sieve e m bank m ent ,i m -itated w etland e m bankm en ,scale -shaped e mbankm en t and r oo t-fir m ing e mbankm en t ar e deve loped .W ithin t h e eco log ica l e mbankm en t pr ogra m in the Tw o Rivers and Four Lakes Project ,the reconstr ucted e m bankm ent a -r ound the lakes and a long the ri v ers respectively are 10.6km and 1.4km and i m prove the capabilities of fl o od -i n g contr o l of t h e lakes and rive rs and the ir envir onm en.t K ey w ords :w a ter syst e m around t h e c it y ;ecological e m bankm ent ;w ater env ir on m ent441第25卷 第4期 左华:桂林环城水系整治及生态修复———生态护岸工程。
桂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桂林市中心城区声环境功能区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桂林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3.12.31•【字号】市政规〔2023〕17号•【施行日期】2023.12.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行政法总类综合规定正文桂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桂林市中心城区声环境功能区划的通知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高新区、临桂新区、漓江风景名胜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铁(桂林)广西园管委会,市直各委、办、局,中央、自治区驻桂林各单位,各企事业单位:现将《桂林市中心城区声环境功能区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桂林市人民政府2023年12月31日桂林市中心城区声环境功能区划为有效控制环境噪声污染,改善我市声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广西壮族自治区噪声污染防治实施方案(2023—2025年)》等文件要求,依据《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和《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GB/T15190—2014)相关规定及标准,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对桂林市中心城区声环境功能区范围进行修订。
一、适用范围桂林市中心城区规划区域。
二、适用时段适用的昼间、夜间时段分别为:昼间6:00—22:00,夜间22:00—次日6:00。
三、声环境功能区划分的原则和技术依据(一)声环境功能区划分的原则1.以桂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指导,按区域规划用地的主导功能、用地现状来确定声环境功能区,便于城市环境噪声管理以及治理,有利于城市规划的实施和城市改造,做到区划科学合理,促进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以交通干线、河流、沟壑等明显现状地物作为声环境功能区适用区的边界,遵循宜粗不宜细,宜大不宜小,原则上单片区域不小于0.5平方公里,尽量做到成片划定。
(二)声环境功能区划分的主要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3.《“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4.《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5.《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GB/T 15190—2014)6.《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规范城市声环境常规监测》(HJ640—2012)7.《机场周围飞机噪声环境标准》(GB 9660—88)8.《桂林市环境质量报告书》(2018—2022年)四、声环境功能区的定义(一)0类声环境功能区:指康复疗养区等特别需要安静的区域。
漓江上游近年水质的趋势检验分析许景璇;代俊峰【摘要】根据2006—2015年漓江上游桂林水文站、灵渠水文站、大溶江水文站断面水质监测数据,选择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总磷3项水质指标作为参数,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Daniel趋势检验法对漓水上游水质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6—2015年漓江上游水质状况良好,所选择的3个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较高,综合污染指数平均值总体呈下降趋势;桂林水文站断面的主要污染物指标均高于灵渠水文站、大溶江水文站断面,但均呈下降趋势,而灵渠水文站、大溶江水文站断面存在污染指标上升的情况,其中大溶江水文站断面的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有明显的上升趋势.【期刊名称】《人民珠江》【年(卷),期】2018(039)007【总页数】5页(P6-10)【关键词】水质评价;水质变化;趋势检验;漓江【作者】许景璇;代俊峰【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广西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广西桂林541004;桂林市水文水资源局,广西桂林 541001;桂林理工大学广西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广西桂林 541004;桂林理工大学岩溶地区水污染控制与用水安全保障协同创新中心,广西桂林 54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824漓江,是桂林风景的灵魂,是桂林地区主要的水源地,对桂林市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2013年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简称CNN)评选15条全球最美河流,漓江是中国河流唯一入选者。
然而,漓江的水环境现状却不容乐观。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漓江流域内也出现了一些水环境问题。
本研究对漓江上游2006—2015年的水质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以期为漓江流域水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概况漓江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发源于桂林市兴安县西北部的猫儿山,自北向南依次流经兴安县、灵川县、桂林市城区、阳朔县和平乐县[1]。
漓江上游指桂林水文站以上河段,主要由干流以及灵渠、小溶江、甘棠江、桃花江和南溪河等支流组成,是桂林市的重要水源地。
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及水生态功能分区
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
依据地表水水域使用目的和保护目标,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分为五类: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场等: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水生态功能分区
水生态功能分区是实现流域水环境“分区、分级、分期和分类”管理的基础.通过分析海河流域的陆地和水生态系统特点,确定了一级二级分区的指标体系,一级分区指标包括地貌类型、径流深、年降水量、年蒸发量,反映水资源供给功能的空间格局特征,共划分了6个一级水生态功能区;二级分区利用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的空间异质性,反映流域生态水文过程及水质净化功能的空间格局特征,共划分了16个二级水生态功能区.最后,通过野外调查各个分区的水生态系统结构和生境差异性(水量、水质、河流生境、水生动植物等),对一级和二级分区结果进行了评价.分区结果能够为海河流域的水质目标管理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支持,分区方法和指标体系也可以为国内其它类似流域的水生态功能分区提供参考.。
桂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2022年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桂林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2.12.30•【字号】市政规〔2022〕26号•【施行日期】2022.12.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行政法总类综合规定正文桂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2022年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通知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高新区、临桂新区、漓江风景名胜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铁(桂林)广西园管委会,市直各委、办、局,中央、自治区驻桂林各单位:为切实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工作,确保行政机关依法履职,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我市对2022年8月1日以前发布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开展了清理工作。
经清理,现对决定保留、废止、失效、修改的市人民政府行政规范性文件予以公布,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列入《决定废止的行政规范性文件目录》和《决定失效的行政规范性文件目录》的行政规范性文件,自本通知印发之日起一律停止执行,不再作为行政管理的依据。
二、需要修改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各责任部门要制定修改计划,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规定》《广西壮族自治区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规定》《桂林市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等规定的程序进行修改,修改工作必须在2023年8月1日前完成。
三、继续保留的行政规范性文件,有效期届满后自行失效。
附件:1.决定保留的行政规范性文件目录2.决定废止的行政规范性文件目录3.决定失效的行政规范性文件目录4.决定修改的行政规范性文件目录桂林市人民政府2022年12月30日附件1决定保留的行政规范性文件目录(共53件)附件2决定废止的行政规范性文件目录(共8件)附件3决定失效的行政规范性文件目录(共15件)附件4决定修改的行政规范性文件目录(共14件)。
桂林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
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是为了防治地表水环境污染,保护水资源,保障人民生产生活用水质量,而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地表水域制定的环境保护管理目标。
为了明确我市各主要地表水域的环境管理目标,促进地表水污染防治,提高水环境质量,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特制定本区划。
一、区划范围
桂林市2.8万平方公里区域内的主要江、河、湖、库等地表水域及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周围一定范围内的陆域。
二、区划依据
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㈡、《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㈢、《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㈣、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实行跨地、市河流边界水质达标管理的通知》(桂政发[1997]62号)
㈤、《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1—1999)
㈥、《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
㈦、《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
㈧、《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㈨、国家环保局、卫生部、建设部、水利部、地质矿产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1989年7月10日)
三、区划的技术原则
㈠、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优先保护
㈡、从全局着眼,局部服从整体,兼顾各专业用水要求和上下游对水质的要求,同一水域具有多种功能的,依最高功能划分类别。
㈢、不能随意降低现有区划功能
㈣、合理利用水环境容量为经济建设服务
㈤、兼顾区域水环境功能现状与区域中长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地进行水环境功能区划,使区划结果易于管理,实用可行。
四、水环境功能区划分
本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对桂林市辖区内的主要河流、湖库、桂林市城区的重要风景湖塘等主要地表水域划分为五种水域功能类型,132个水域环境功能区,详细的功能区划分见表1。
所划分的五种水域功能类型如下:
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场等;
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
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同一水域兼有多类功能类别的,依高类别功能划分。
除表1的功能区划分外,分布在漓江、桂江、湘江、资江、洛清江、寻江以及它们的主要支流上的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取水点上游1000米至下游100米的区域为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1—1999)中的Ⅱ类标准。
表1 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
注:Ⅰ、Ⅱ、Ⅲ、Ⅳ、Ⅴ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1—1999)中的Ⅰ、Ⅱ、Ⅲ、Ⅳ、Ⅴ类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