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联邦制的确立
- 格式:ppt
- 大小:2.46 MB
- 文档页数:17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8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背景(1)1781年美国打败英国殖民军队,两年后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2)美国实行++++邦联----体制,各州权力很大,导致商品流通不畅,社会动荡加剧。
2.1787年宪法(1)联邦制度①职权: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
各州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有一定的++++自治权----。
②特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比较辨析]邦联制与联邦制邦联制:无联邦的最高立法、行政机关,其邦联会议的决议须经成员国认可且无法律效力。
邦联也不是国际交往的主体,各成员国仍是有主权的独立国家。
联邦制:联邦政府行使国家主权,是对外交往的主体。
参加联邦的各州,可以根据联邦宪法制定本州的宪法和法律,并在自己的管辖区内行使权力。
(2)共和制度①权力职责②主要特点:体现了++++三权分立----互相制约的特点。
(3)影响①积极: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
②弊端:允许++++奴隶制度----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的政治权利。
[思维拓展]美国政治制度中的制衡3.两党制(1)形成: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和共和党对峙格局形成。
(2)特点: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是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
(3)实质:虽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但本质都是资产阶级政党。
(4)影响:两党控制了国会,也左右着++++总统选举----和地方选举。
[轻巧识记]美国的共和体制[答题术语]1.美国政体从国家权力中心的角度来说是总统制;从国家结构形式上来说是联邦制;从国家元首产生方式的角度来说是共和制。
2.美国1787年宪法主要确立了两大制度,即联邦制和共和政体,是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
3.美国联邦制确立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权力结构,既加强了中央权力,又保证了各州一定的自治地位。
4.民主党和共和党的交替执政,是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
确立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的文献《美国宪法》是确立美国为一个联邦制国家的重要文献。
美国宪法于1787年9月17日由代表各州的代表在费城大会上签署,并于1789年3月4日正式生效。
在美国独立战争成功之后,建立一个强大而稳定的中央政府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美国宪法不仅确立了全国范围的联邦政府,也保留了各州独立的地方政府,从而确立了美国的联邦制度。
美国宪法为美国政府的三个独立分支——行政部门、立法部门和司法部门,以及各州政府之间的权力分配和调整提供了明确的规定。
其中最重要的是州权和中央权之间的权力划分,这是美国联邦制度的核心。
根据宪法,中央政府只拥有宪法授予的权力,而其他权力则由各州政府保留。
这种分权制度旨在保护各州的自治权,同时确保联邦政府可以有效管理全国事务。
此外,美国宪法还确立了一系列原则和价值观,以确保政府的权力受到限制并且人民的权利得到保障。
其中包括三权分立、制衡制度、人民的基本权利等。
通过这些原则和价值观,美国宪法为一个自由、民主和公正的国家奠定了基础,成为一种典范。
美国宪法的制定和生效是美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美国由一个松散的联邦同盟转变为一个真正的联邦制国家。
在这个过程中,代表各州的代表们经过长时间的磋商和辩论,最终达成了一致。
他们的智慧和勇气使得美国宪法成为一部不朽的文献,不仅影响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也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宪法起到了榜样作用。
总的来说,美国宪法作为确立美国为一个联邦制国家的文献,不仅规定了政府的组织结构和权力分配,也确保了人民的权利和自由。
它是美国民主政治的基石,也是世界各国学习借鉴的对象。
通过遵守宪法的原则和价值观,美国得以保持稳定和繁荣,成为一个多元化而充满活力的国家。
美国联邦制形成的原因学习美国历史的过程中同学常常会有这样的问题:美国1776年宣告独立,1894年美国的工业产值已跃居世界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现在则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美国国力的飞速上升?这当然有天时、地利等多种原因,而其主要原因应该说是依托于美国的政治体制——联邦制的。
那么,美国为什么会确立联邦政体呢?一、邦联制的弊端美国建国之后实行的是高度地方自治的邦联制。
独立战争期间,大陆会议于1777年11月通过了《邦联条例》,1778年经各州批准后该条例生效。
根据条例,解散了原来的大陆会议,建立了邦联政府,它实际上是一个松散的各州联合体。
邦联议会虽是当时美国的最高权力机构,但它只是各州代表的会议,它没有一个主权国家应有的宣战、媾和、签约、发行货币、借债、征兵和征税等权力,它也不是立法机构,它的决议需要征得各州同意;而各州却拥有主权国家所享有的一切权力。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邦联制美国遇到许多新问题。
1.美国独立前,它的商船队在地中海地区的贸易往来不怕北非等地的海盗的抢劫,因为它受到宗主国英国的保护。
独立后,失掉英国舰队的护航,美国商船队经常遭受海盗的袭击,损失惨重。
2.1778年美法签订了联盟条约,法国放弃了以前在新大陆殖民地的种种要求。
但它仍然妄图在北美大陆的西部南部海岸建立新的殖民地,成为美国地理政治视野上的障碍物。
3.英国自1783年同美国缔结巴黎和约以来,它仍然在美洲屯兵,威胁美国的安全;它还想利用美国邦联制的弱点,以使英国商人长期称霸于美国市场。
4.美国独立后,其经济发展需要扩大各州之间的经济联系,但是各州关税壁垒的存在,阻碍着经济的联系。
同时,各州对外贸易政策因利害关系不同而有明显差异,十分混乱,各州越来越要求对国外输入美国各地的货物征收关税并详细规定与外国的贸易关系,以稳定市场、扩大国内贸易和发展美国经济。
【教材解读】美国独立后国家结构形式的转变──从邦联制到联邦制一、美国历史上的邦联制早在美国建国之前,英国对北美十三块殖民地采取的就是分而治之的政策,这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州与州之间相对独立。
独立战争期间,十三块殖民地没有真正形成统一的权力机构。
北美独立战争结束后,依据1781年生效的《邦联条例》,美国实行邦联制。
美利坚合众国由13个州组成,各州保持其主权、自由和独立。
当时作为邦联政府唯一的机构邦联国会,由各州代表组成。
各州代表相当于独立的各州派出的大使。
国家真正的权力在各州,中央对对各州的公民没有直接管辖权,邦联国会颁布的任何法令须得到州政府同意后,才能对该州人民产生约束力。
这种邦联制的弱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邦联仅仅是各州之间的联合体,只是各州之间的松散联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
其次,在财政和经济方面,邦联政府既无权向国民征税,又无权管制州际贸易和对外贸易,政府所需经费取决于各州是否缴纳。
第三,在国防上,邦联没有统一的军队,各成员国都是独立的主权国家,相互之间是平等的,不存在彼此隶属和制约关系。
因此,国会既没有威信,又软若无力,在西部无法应对与英国和西班牙的领土争端,在英国对其贸易进行限制时,各州不但不能齐心协力对外,反而因各州为保护自身的利益伤害了其他州。
这种邦联制度,使政府难以应付经济衰退、社会动荡和外部威胁等一列问题,特别是1786年美国爆发了反对当局的起义,使争权夺利的资产阶级各派有了一种共同的“危机意识”。
华盛顿在1876年写给友人的信中这样写道:“在我看来,邦联只是个有名无实的空架子,而在其名下的议会亦是徒有虚名,其政策措施多不被人们所关注、执行。
”因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必须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才能建设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国家,促进美国的繁荣发展。
二、美国联邦制的确立为了解决邦联存在的问题,1787年5月至9月各州代表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制定了《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依据宪法,美国的国家结构形式由邦联制转变为联邦制,各州把国家权力的一部分转让给联邦中央政权,使联邦成为一个享有充分主权的国家。
高考历史复习考点知识专题讲解第6讲美国联邦共和政体的确立【清单串记】【名师点拨】1. 美国1787年宪法2. 邦联制与联邦制邦联制:无联邦的最高立法、行政机关,其邦联会议的决议须经成员国认可且无法律效力。
邦联也不是国际交往的主体,各成员国仍是有主权的独立国家。
联邦制:联邦政府行使国家主权,是对外交往的主体。
参加联邦的各州,可以根据联邦宪法制定本州的宪法和法律,并在自己的管辖区内行使权力。
3.美国政体中的分权制衡【认知深化】理解美国1787年宪法的“分权与制衡”(1)理论基础:吸收了洛克、孟德斯鸠等著名启蒙思想家思想的精华。
(2)相互关系:“分权”是实现“制衡”的前提和基础。
“制衡”是分权的目的和结局。
(3)具体表现:(4)实施结果: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和滥用权力现象的发生,给美国带来长期稳定的政治局面,这是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的关键因素。
(5)存在问题:三大权力机关互相扯皮,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权分立的原则在政治生活中难以真正贯彻。
(6)本质:分权仅是资产阶级内部的分权,而不是资产阶级与其他阶级的分权。
三权分立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共同特点,实质是资产阶级对国家权力的垄断。
典例 1.(2020·全国Ⅲ卷·33)美国建国初期,制宪会议的参加者麦迪逊认为,新宪法授予联邦政府的权力很少,并有明确的规定;各州所保留的权力很多,却没有明确规定。
在第一届国会上,麦迪逊提出宪法修正案:除了明确授予中央政府的权力以外,其余的权力由各州自行保留。
这一主张A.赋予各州主权 B.恢复邦联制度C.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旨在扩大联邦政府权力【答案】C【解析】据材料“新宪法授予联邦政府的权力很少,并有明确的规定;各州所保留的权力很多,却没有明确规定”反映出当时没有形成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制衡。
而材料“除了明确授予中央政府的权力以外,其余的权力由各州自行保留”这明确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界定,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制衡,故选 C项;据材料“各州所保留的权力很多,却没有明确规定”说明限制各州权力,排除 A项;据材料“制宪会议的参加者麦迪逊认为,新宪法授予联邦政府的权力很少”说明麦迪逊主张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且据所学制宪会议以后美国为联邦制,排除B项;材料“除了明确授予中央政府的权力以外,其余的权力由各州自行保留”说明扩大联邦政府的同权力同时,还有规定地方的权力界限,中央与地方分权而治,排除D项。
第8讲美国共和制的确立一、联邦宪法的制定1.背景(1)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诞生。
(2)松散的邦联难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与主权;既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确保共和制。
2.制定: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制定了联邦宪法。
3.内容(1)联邦制原则:宪法规定了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拥有一系列主权权力,联邦法律是全国的最高法律,各州保留较大的自主权。
(2)分权制衡原则: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部分,分别由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行使,又互相制约。
(3)人民主权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总统和议员均实行任期制。
4.地位: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
5.意义(1)美国成为一个实行联邦制的总统制共和国。
(2)联邦制共和政体保证了美国的长治久安,促进了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美国联邦制的确立对于一个联邦的持久存在,必要的文明同质性不亚于各成员的结盟需要……各州不仅有大致相同的利益、相同的起源和语言,而且处于相同的文明水平。
这便使它们的联合几乎永远成为容易的事情。
——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核心论点:美国联邦制形成的多重因素中,其根本利益是联合的主要原因。
二、联邦政体的确立与完善1.确立:1787年宪法规定中央政府与州政府实行分权,国家主权属于联邦,联邦法律是全国的最高法律。
2.斗争:1861年内战爆发,林肯总统提出“为联邦统一而战”的口号,维护国家统一。
3.巩固:内战后,国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废除奴隶制,并肯定联邦法律的至上性。
三、两党制1.形成:两党制在联邦成立之初就已经萌芽,南北战争后,各自的基础都发生了变化。
2.特点:政治选举是两党激烈争夺的战场,两党操纵美国的政治选举。
正确认识美国的两党制两党制是美国政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强化了竞争,迫使两党不断调整政策来适应民众与社会的需求;同时也迫使其不断选出杰出的人才,从而巩固资产阶级统治;两党互相监督,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当权政党滥用权力。
第2课美国1787年宪法[学习目标]一、年轻美国的窘境1.邦联体制的确立(1)确立:1781年,第二届大陆会议制定的《邦联条例》生效。
(2)内容①独立后的美国是由13个州结成的松散联盟,即“邦联”。
②邦联议会只是各州的协调机关,几乎没有实权。
2.邦联体制的危机(1)经济问题:邦联政府无权制定统一的关税来保护本国工业和美国商人的海外利益。
(2)债务问题:无力偿还独立战争时期欠下的巨额债务。
(3)安全问题:邦联政府因无权维持常备军,无力应付来自外国的军事威胁和国内人民的反抗。
(4)焦点问题:强化中央政府权力,制定一部完备的宪法。
二、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宪法1.制定:1787年9月,制宪会议通过联邦宪法。
2.内容(1)确立联邦体制:联邦政府权力大大加强,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2)依照三权分立原则构建中央政府。
①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
②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③司法权属于各级法院,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但需经参议院批准。
3.评价(1)进步性:①是近代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②在权力结构中突出体现了所谓“制约与平衡”的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③调和了中央与地方,大小州及南北方之间的矛盾,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局限性: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
[概念辨析]邦联制与联邦制美国成立之初的邦联制不同于今天的联邦制。
邦联是“国家的联合”,联邦是“联合的国家”。
邦联制政体最主要的缺陷是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处理内政外交上所面临的问题。
[历史认识]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的共和政体和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并按照三权分立原则,将国家职权一分为三,体现了鲜明的民主色彩,但这部宪法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如它允许奴隶制存在,不承认黑人和白人有同样权利等。
三、从“邦联”到“联邦”1.联邦政府成立: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美国首任总统。
资产阶级的法律文献【要点扫描】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不仅用暴力的形式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而且还采用了法律的形式巩固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成果,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文献。
(一)英国:《权利法案》对国王的权利进行明确的制约,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英国首先确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
(二)美国:《独立宣言》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成立;1787年美国宪法确立美国为联邦制的国家;《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使黑人奴隶获得了人身自由,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直接推动了南北战争的进程。
(三)法国:《人权宣言》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维护了资产阶级利益,对法国大革命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是最能体现资产阶级革命政治特点的法律文件,具有进步性;另一方面,它承认并宣扬私有财产不平等,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具有局限性。
《法典》,以法律的形式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打击了封建势力,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它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一部民法典。
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难点突破】对于这些法律文献,不仅要掌握其基本内容,而且一方面要理解其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的作用,有的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献、理论旗帜,有的对资产阶级革命起了直接的、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还要理解其对未来新国家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结构的构建作用,开启了现代法治社会的先河。
对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的评价【要点扫描】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在这更替的过程中,要注意对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评价。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国会拥有国家最高权力。
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和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二)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1787 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原则和美国的共和体制,规定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维护了美国的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