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定义及特性
- 格式:pdf
- 大小:5.07 MB
- 文档页数:40
脊髓灰质炎苗原理脊髓灰质炎疫苗原理脊髓灰质炎疫苗是预防脊髓灰质炎的主要手段之一,它的原理是通过引入灭活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激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从而达到预防脊髓灰质炎的目的。
脊髓灰质炎是一种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主要侵害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肌肉痉挛、肌无力和甚至瘫痪等严重症状。
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研发和广泛应用,极大地减少了脊髓灰质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原理是基于人体免疫系统的自然防御机制。
疫苗中包含了经过灭活处理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株,这些病毒已丧失了致病性,但仍然具有免疫原性。
当疫苗被注射到人体内时,免疫系统会将病毒识别为外来入侵物质,并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脊髓灰质炎疫苗主要通过激活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来产生保护性免疫应答。
疫苗中的病毒颗粒被摄取并被抗原呈递细胞(APC)处理,APC会将病毒抗原呈递给T细胞。
T细胞受到激活后,会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
效应T细胞可以直接杀伤感染的细胞,记忆T细胞则可以长期存留于体内,以应对再次感染。
脊髓灰质炎疫苗还能激活体液免疫,促使机体产生抗体。
抗体是一种针对病原体的蛋白质,可以与病原体结合并中和其活性,从而阻止病原体侵入宿主细胞。
脊髓灰质炎疫苗中的病毒抗原可以刺激B 细胞产生抗体,形成体液免疫应答。
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免疫效果主要依赖于免疫系统对病毒抗原的识别和应答。
因此,疫苗的制备需要选择具有广谱性的病毒株,以覆盖不同的脊髓灰质炎病毒血清型。
此外,疫苗的研发需要确保病毒抗原的稳定性和免疫原性,以提高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接种是通过注射的方式进行的。
根据不同的疫苗类型,接种方式也有所不同。
目前常用的脊髓灰质炎疫苗主要有灭活疫苗和活病毒疫苗两种。
灭活疫苗是通过将脊髓灰质炎病毒株体外培养,经过灭活处理后制备而成的。
活病毒疫苗则是将脊髓灰质炎病毒株体内培养,保持其活性,然后制备而成的。
无论是灭活疫苗还是活病毒疫苗,其制备过程都需要经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和安全评估。
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知识一、脊灰疫苗简介脊髓灰质炎又叫小儿麻痹症,是由于小孩的脊髓、脊神经受病毒感染后而引起的疾病。
部分小孩得病后可以自行痊愈,但多数小孩患病后会出现下肢肌肉萎缩、畸形,结果引起终身残疾,多为跛行甚至根本不能站立、行走。
目前对这种疾病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可通过使用疫苗进行预防。
脊髓灰质炎疫苗就是用于预防小儿麻痹的疫苗。
目前主要使用的是3种,分别是脊灰减毒活疫苗、脊灰灭活疫苗和含IPV组份的五联疫苗。
1、脊灰减毒活疫苗(OPV)脊灰减毒活疫苗英文缩写为OPV。
脊灰病毒有3个血清型即Ⅰ、Ⅱ、Ⅲ型。
过去的OPV为三价疫苗(tOPV,糖丸剂型),也就是包含了脊灰病毒的三种血清型,脊灰疫苗的使用很好的控制了疾病的流行,全球自1999年后未检测到Ⅱ型脊灰野病毒株。
所以,2016年5月,我国在常规免疫中停用tOPV,启用二价疫苗(bOPV,滴剂剂型)。
2、脊灰灭活疫苗(IPV)脊灰灭活病毒英文缩写为IPV。
IPV有单独制剂,也有与其他疫苗抗原(如白喉、破伤风、全细胞或无细胞百日咳、乙肝或b型流感嗜血杆菌)制成的联合疫苗,比如熟知的五联疫苗(在以后的内容中我们还会再予以详细介绍)。
IPV一般经肌内注射接种,也可皮下注射。
OPV与IPV两种疫苗相比较,OPV在罕见情况下可发生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VAPP)和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病例,IPV 没有发生VAPP与VDPV的风险,但在建立肠道免疫方面OPV比IPV效果好。
此外,IPV生产成本更高,价格较昂贵。
3、含IPV组份的五联疫苗五联疫苗同时包含了百白破(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疫苗、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疫苗,也就是常说的“一苗防五病” 。
二、脊灰疫苗接种接种方法1、接种方法IPV:上臂外侧三角肌或大腿前外侧中部,肌肉注射。
OPV:口服接种。
五联疫苗:上臂外侧三角肌或大腿前外侧中部,肌肉注射。
2、接种剂量:IPV:0.5ml。
脊髓灰质炎的名词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脊髓灰质炎,是一种由脊髓前角灰质受到病毒侵害而引起的传染病。
该疾病主要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主要传播途径为经由口腔进入人体后经脑脊髓膜扩散,引起神经系统病变。
脊髓灰质炎的发病率较高,主要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群体。
本文将对该疾病进行详细解释,包括定义、病因、传播途径、症状和治疗等内容,旨在增加对脊髓灰质炎的了解,提高对该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意识。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脊髓灰质炎这一疾病展开讨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脊髓灰质炎的定义、病因和传播途径、症状和治疗。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解释和分析,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这种疾病的特点、危害与对策,从而提高对脊髓灰质炎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逐一分析这些方面的内容,并给出详细的解释和论述。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整个文章进行总结,探讨脊髓灰质炎对社会的影响,并展望未来在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发展方向。
整个文章结构清晰明了,逻辑严谨,旨在为读者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引起对脊髓灰质炎这一疾病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1.3 目的:脊髓灰质炎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脊髓灰质炎的名词解释,帮助读者更加深入了解这种疾病。
通过对病因、传播途径、症状和治疗等方面的介绍,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脊髓灰质炎,并且增强对于预防和控制这种疾病的认识和意识。
同时,本文也旨在呼吁政府、医疗单位和社会各界关注脊髓灰质炎疫情,加强预防措施和宣传教育工作,为保障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贡献力量。
2.正文2.1 脊髓灰质炎的定义:脊髓灰质炎是一种由脊髓灰质中的神经元受到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
该病主要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是一种急性传染病。
脊髓灰质炎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身上,成年人也可能感染。
疾病的流行季节通常是夏秋季节。
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通过食物和水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传播。
患上脊髓灰质炎后,病毒会攻击脊髓灰质中的运动神经元和前角细胞,导致神经元的破坏和功能受损。
脊髓灰质炎简介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Polio)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由病毒侵入血液循环系统引起,部分病毒可侵入神经系统。
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上呼吸道症状、肢体疼痛为主,部分患者可发生弛缓性神经麻痹并留下瘫痪后遗症。
流行时以隐匿感染和无瘫痪病例为多,儿童发病较成人为高,普种疫苗前尤以婴幼儿患病为多,故又称小儿麻痹症(Infantile paralysis)。
病原学脊髓灰质炎病毒是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肠道病毒,病毒呈球形,直径约20~30nm,核衣壳为立体对称20面体,有60个壳微粒,无包膜。
根据抗原不同可分为Ⅰ、Ⅱ、Ⅲ型,Ⅰ型易引起瘫痪,也最容易引起流行,各型间很少交叉免疫。
脊髓灰质炎病毒对外界因素抵抗力较强,但加热至56℃以上、甲醛、2%碘酊、各种氧化剂如双氧水、漂白粉、高锰酸钾等,均能使其灭活。
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人是脊髓灰质炎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本病通过直接接触传染,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接触性传染病。
隐性感染(占99%以上)和轻症瘫痪型病人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瘫痪型因症状明显而在传播上意义不大。
隐性感染(最主要的传染源)在无免疫力的人群中常见,而明显发病者少见;即使在流行时,隐性感染与临床病例的比例仍然超过100:1。
一般认为,瘫痪性病变在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热带)少见,但近来对跛行残疾的调查发现这些地区的发病率达到美国接种疫苗以前的高峰发病年份。
(二)传播途径:本病以粪-口感染为主要传播方式,发病前3~5天至发病后1周患者鼻咽部分泌物及粪便内排出病毒,少数病倒粪便带毒时间可长达3~4月;密切生活接触,不良卫生习惯均可使之播散。
这些地区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都很差,病毒传播广泛,终年发病,因而小儿在生后几年内就获得感染和免疫,而不发生大流行。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具有普遍易感性,感染后获持久免疫力并具有型的特异性。
<4个月婴儿有来自母体的抗体,故很少发病,以后发病率逐渐增高,至5岁以后又降低。
脊髓灰质炎历史一、脊髓灰质炎的概述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是一种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该病毒主要通过粪口传播、飞沫传播和直接接触传播等途径感染人类,对人体神经系统造成严重损害,患者多为1岁以下的儿童。
二、脊髓灰质炎的历史回顾1.早期发现与认识脊髓灰质炎最早于1916年在美国爆发,此后,世界各地陆续出现了类似的疫情。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逐渐认识到脊髓灰质炎的严重性,并开始寻找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2.疫苗研究的突破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科学家乔纳斯·索尔克成功研制出脊髓灰质炎疫苗,为预防和控制脊髓灰质炎带来了新的希望。
随后,安德烈·普莱西德和阿尔伯特·沙宾分别研制出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进一步提高了疫苗的预防效果。
3.我国脊髓灰质炎防治工作我国在1950年代开始进行脊髓灰质炎的防治工作,逐步推广疫苗接种,加强疫情监测,减少病毒传播途径。
经过不懈努力,我国于1994年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的目标,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传播得到了有效控制。
4. 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的努力为了彻底消灭脊髓灰质炎,全球各国于1988年开始实施“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行动计划”。
通过广泛开展疫苗接种、强化疫情监测、提高公众认识等措施,全球脊髓灰质炎病例数量逐年下降。
截至2023,全球范围内脊髓灰质炎病例已显著减少,但仍有部分地区存在疫情风险。
三、脊髓灰质炎的预防与未来展望1.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脊髓灰质炎最有效的方法。
全球范围内,各国政府纷纷推广疫苗接种,提高接种率,从而降低脊髓灰质炎的发病风险。
2.疫情监测与防控各国政府应加强疫情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置疫情,切断病毒传播途径。
同时,普及公共卫生知识,提高公众对脊髓灰质炎的认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3.科研创新继续开展脊髓灰质炎疫苗和治疗药物的研究,优化疫苗制备技术,提高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国际合作加强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脊髓灰质炎疫情,确保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目标的实现。
1 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前的脊髓灰质炎疫苗及其免疫接种:WHO 立场文件
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前的脊髓灰质炎疫苗
及其免疫接种:WHO 立场文件
公布于2010年6月4日出版的《疫情周报》
流行病学和背景
脊髓灰质炎(脊灰)是由3种脊灰病毒血清型(Ⅰ、Ⅱ、Ⅲ型)引发的急性人类传染病
流行病学和背景(续)WHO 的6大区域中有3个区域已无脊灰野病毒株(
脊灰病毒和疾病
感染和疫苗接种诱发的免疫应答
脊灰疫苗
口服脊灰疫苗(OPV)含有减毒活脊灰病毒,该病毒是通过把父代
(OPV):免疫原性和效果在发达国家,3剂次三价OPV对所有3种病毒血清型均可诱导出100%的血清阳
口服脊灰疫苗(OPV):安全性总体而言,OPV是一种安全的疫苗。
灭活脊灰疫苗(IPV)
通常由经遴选的WPV株制成,在Vero细胞系或人二倍体细胞中
灭活脊灰疫苗(IPV):效力和效果
IPV-OPV序贯接种
接种脊灰疫苗的成本效果
美国通过把脊灰疫苗引进常规免疫接种,避免了约110万例麻痹型脊灰发生,超过16万人因此而免于死亡,而脊灰疫苗接种费用仅为
世卫组织的建议(1)
全世界所有儿童均应接种脊灰疫苗,各国应尽其所能实
世卫组织的建议(2)
选择脊灰疫苗(续)
感染的病例中,及早接种OPV也具有很好
世卫组织的建议(3) 选择脊灰疫苗(续)
世卫组织的建议(4)
各国在选择脊灰疫苗和免疫接种程序时,应充分考虑WPV输入和传播的潜在可能性。
世卫组织的建议(5)
世卫组织的建议(6)。
脊髓灰质炎病毒一、生物学特性该病毒颗粒近似球形,直径27~30 nm,核心为单正链RNA,为7.2~8.5 kb,核衣壳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无包膜。
衣壳含4种蛋白(VP1~VP4),其中VPl~VP3位于衣壳的表面,VPl为中和抗原,具有型特异性,据此可将该病毒分为I.Ⅱ.Ⅲ型。
VP4在内部,与RNA相接,当VP1与敏感细胞上受体结合后,VP4裸露,衣壳松动,病毒基因脱壳穿入细胞。
脊髓灰质炎病毒有3个血清型,其物理性状相同,RNA碱基组成亦近似,各型间的有36%~72%的同源性。
该病毒能在人胚肾、人胚肺、猴肾细胞以及Hela,HEp-2,Vero,KB等细胞中举行培养,最适培养温度为36~37℃,培养3~5天可浮现CPE。
二、临床意义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是脊髓灰质炎的病原体,主要伤害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引起肢体的迟缓性麻痹,称为脊髓灰质炎,因多见于儿童,故亦称小儿麻痹症。
1988年WHO提出在2000年全球毁灭脊髓灰质炎病毒野毒珠引起的麻痹型病例,这是继毁灭天花后方案毁灭的其次个病毒性疾病。
2000年10月,WHO证明脊髓灰质炎已在包括中国在内的西地区被毁灭。
1.传染源和传扬途径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传染源是患者或携带者,其粪便中可排出大量病毒,排毒时光可长至数周至数月。
其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扬,人群普遍易感,但以隐性感染为主,隐性感染率高达90%以上。
2.临床表现 (1)无症状感染或轻症感染。
脊髓灰质炎病毒经口侵入人体,在局部黏膜、咽、扁桃体等淋巴组织及肠道集合淋巴结内增殖,埋伏期为2~10天。
此时多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如咽红、低热、腹部不适等,即隐性感染或轻症感染。
埋伏后期咽部可排出病毒,此时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扬。
(2)顿挫型感染。
病毒在上述淋巴组织内增殖并侵入血流,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引起前驱期症状,如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此时体内已产生中和抗体,可阻挡感染进一步进展。
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研发与预防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常见于儿童。
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通过口腔、鼻腔等途径进入人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
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后,严重情况下可导致肢体瘫痪、呼吸麻痹、甚至死亡。
目前,脊髓灰质炎疫苗是预防脊髓灰质炎的有效手段之一。
研发出脊髓灰质炎疫苗,是科学家们长期努力的成果。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脊髓灰质炎疫苗研发的历程。
一、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发现脊髓灰质炎病毒最早于1909年被奥地利医生Landsteiner和Popper在进口的一批西印度猴子的脊髓中发现。
随后,Sabin、Robbins和Enders等人逐渐开展了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研究工作,并最终证实了脊髓灰质炎病毒是引起脊髓灰质炎的病原体。
二、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研发脊髓灰质炎疫苗最初是采用活病毒制备的,主要有Sabin和Lederle两种制备方法。
Sabin疫苗是由Sabin于1950年代研制的,采用弱毒株,口服即可接种,具有易接种、高免疫效力等优点,是世界上广泛使用的一种脊髓灰质炎疫苗;Lederle疫苗则是Lederle公司于1955年制备的,采用有毒株,需注射使用,现已不再生产。
由于Sabin疫苗接种方便、效果显著,于1988年被列为世界卫生组织推广的基础疫苗之一。
此后,在国内外科学家们的不断努力下,也研发出了各种基于中和抗体和B-细胞表位的新型脊髓灰质炎疫苗,如Salk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等。
这些新型疫苗的研发不仅加强了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效力和安全性,也使得人们更加了解脊髓灰质炎和疫苗研发的过程。
三、脊髓灰质炎疫苗的预防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是预防脊髓灰质炎的关键。
常见接种策略有按照3-dose或2-dose方案进行接种。
根据行政规划,我国所属区域对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接种策略、接种时间等有所差异。
此外,提高个人和公众的卫生健康意识也非常重要,避免吃未经煮熟的食品、不注意卫生等,都是预防脊髓灰质炎发生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