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南戏
- 格式:ppt
- 大小:207.50 KB
- 文档页数:26
中国戏曲史研究中的关捩问题——宋元南戏与北杂剧先后之争都刘平【摘要】中国戏曲何时成熟及成熟的标志是中国戏曲史研究的第一关键问题,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首次提出元杂剧始为中国“真正之戏曲”.后来因《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的发现,学界多对王说提出质疑与反驳,认为南戏实在北杂剧之先,是中国第一种成熟的戏种.然也有学者对此新说表示异议,重建王国维的“北剧先熟论”.时至今日,这一论争仍悬而未决.而这个问题又必须回答,故而有对以往的研究作学术史的梳理的必要,这也是该文的目的及意义所在.【期刊名称】《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00)005【总页数】7页(P32-37,88)【关键词】中国戏曲成熟;南戏先熟;北剧先熟;先后之争【作者】都刘平【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南戏与北杂剧孰先孰后即中国戏曲成熟的标志是中国戏曲史上的关捩问题,是戏曲史研究必须回答的课题。
这个问题由现代中国戏曲研究第一人王国维提出,他认为元杂剧是中国“真正之戏曲”的标志,王氏所说的“真戏曲”即后来戏曲学界所说的成熟戏曲。
随着《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的发现,学界即对中国成熟戏曲究竟是元杂剧还是南戏争论不休,直至今日这个问题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
本文拟对此纷争作全面系统的历史性梳理与观照,为这一戏曲史上的重要节点问题的最终解决提供基本文献。
初分“国内”、“海外”两大块,其中“国内”以“戏曲史”、“南戏研究专著专论”及“文学史”为序,所选著作均以具备代表性为准则;“海外”则选取台湾、日本、韩国及欧美等有影响力的学者的论著。
(一)戏曲史王国维《宋元戏曲史》(1913)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戏曲研究作为一个现代学术门类的诞生。
他通过对古剧的系统梳理,认为南戏“渊源所自,或反古于元杂剧”。
①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王国维戏曲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第93页,第55页。
宋朝时期的南戏名词解释引言:南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诞生于宋朝时期。
作为独立的戏曲门类,南戏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传统戏曲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旨在深入解释宋朝时期的南戏,阐明其演艺特色、剧目形式和文化意义。
一、南戏的概述1.1 南戏的起源与发展南戏起源于南宋时期,源自汉剧和唐剧的发展演变,吸收了闽剧、粤剧和韩剧等地方戏曲的元素,形成了独特风格,以音乐、歌唱和舞蹈为主要表演形式。
1.2 南戏的地位和影响南戏在宋代文化艺术中占据重要地位,得到了皇室和士人的支持和喜爱。
其表演形式和内容受到了当时社会风尚和审美观念的影响,同时也对后来的戏曲剧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南戏的表演特色和演艺形式2.1 表演特色南戏注重细腻而精妙的表达,以“变”为特点。
演员通过表情、身段、音律和服饰等方面的变化,将故事情节和角色特点真实地呈现给观众。
2.2 演艺形式南戏的演出通常以剧班为单位,在庙堂、宫殿等场所进行。
演员们除了扮演各种角色外,还兼任打击乐器、音乐伴奏和背景杂技等职责。
南戏通常使用京板(悬空板)作为舞台,通过巧妙的灯光和道具布置,营造出独特的舞台氛围。
三、南戏剧目形式和代表作品3.1 唱腔和曲调南戏剧目中有丰富多样的唱腔和曲调,包括南曲、小合、大合、板调等。
不同的剧目和角色会采用不同的唱腔和曲调,以表达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3.2 剧目类型南戏剧目类型繁多,包括历史戏、传奇戏、曲调说唱和散曲等。
其中,历史戏多以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为主题,具有高度的历史性和叙事性;传奇戏则以神话传说为题材,表达超自然与幻想的情节。
3.3 代表作品在南戏的剧目中,有一些作品成为了代表性的经典之作。
比如《西华山》、《红楼梦》以及《雉堞小梁州》等,这些作品通过精湛的表演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南戏独特的魅力和文化韵味。
四、南戏的文化意义4.1 艺术审美南戏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演艺风格,体现了中国戏曲演艺的极致之美。
南戏之祖名词解释
嘿,咱今儿来说说“南戏之祖”呀!这可是个超级厉害的名头呢!你想想,能被叫做“祖”,那得有多牛啊!就好比一个家族里最德高望重的老祖宗一样。
南戏啊,那可是咱中国戏曲的老祖宗之一呢!它起源得特别早,在那久远的年代里就诞生啦。
南戏就像是一棵大树的根,从它这里长出了好多好多精彩的戏曲种类。
你知道吗,南戏的故事可丰富啦!各种各样的人物,各种各样的情节,那叫一个精彩绝伦。
就好像是一个超级大的故事宝库,怎么挖都挖不完。
而且南戏的表演形式也很有意思,演员们在舞台上又唱又跳,把那些故事演得活灵活现的。
咱再打个比方,南戏就像是一道特别美味的菜肴,演员就是厨师,他们用自己的本事把这道菜做得色香味俱全。
观众们呢,就像是食客,坐在台下尽情享受这顿艺术大餐。
南戏的魅力不就在于此吗?能让观众们沉浸其中,跟着故事里的人物一起喜怒哀乐。
南戏的音乐也很独特啊!那旋律,那节奏,听了就让人陶醉。
这音乐就像是给南戏这棵大树增添了美丽的花朵,让它更加迷人。
你说,要是没有南戏,那咱们的戏曲世界得少了多少精彩啊!它可是为后来的戏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呢。
那些后来的戏曲,不都得感谢南戏这个老祖宗吗?
南戏之祖,这可不仅仅是一个称号,它更是一种传承,一种文化的延续。
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见证了人们对艺术的追求。
它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星星,在戏曲的天空中永远闪耀着光芒。
所以啊,咱可不能小瞧了南戏之祖的地位和意义。
它是咱们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珍宝,值得我们好好去欣赏,去研究,去传承。
让我们一起走进南戏的世界,去感受它的独特魅力吧!这就是南戏之祖,厉害吧!。
南戏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史
南戏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剧种,起源于南宋时期,流行于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区。
南戏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而闻名,被誉为中国戏曲的瑰宝之一。
南戏的剧目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正剧,即以历史事件和传统故事为题材,展现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物形象;二是曲艺,即以相声、快板等形式表演的喜剧类节目,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娱乐观众。
南戏的表演风格独特,注重唱腔和说白的运用。
南戏的唱腔有多个流派,如吴派、苏派、昆山派等,每个流派都有独特的音调和演唱方式。
说白是指角色在剧中的对白和独白,通过对白和独白的精彩表演,演员能够深入地揭示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南戏还有一些特殊的表演形式和技巧,如脸谱、变脸等。
脸谱是指演员在面部涂抹特殊的彩绘,以表达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变脸是指演员在表演中迅速换取不同的面具,展示不同的情绪和角色转换。
南戏在剧本创作上也有一些独特之处,比如注重对白的幽默和巧妙的构思,以及对传统故事的改编和创新。
南戏的剧本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历史题材的正剧,也有喜剧、爱情、悲剧等各种类型的剧目。
南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也是一种传承和展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元明清文学》总论《元明清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最后一部分。
从元代开始,中国文学就转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在体裁方面,传统的诗文不再占主要位置,小说和戏曲的成就最为重要;在表达方式上,文学创作由直接的抒情转入间接的叙事和描写;在内容上,由表现作家的心灵感受转为描写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人情世态;在审美情趣上,由高雅、含蓄、精致转入通俗、直接和热烈;文学创作接受的主体,也由士大夫阶层为主体转入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创造;文学的风格随之呈现出雅俗共赏,纷繁复杂的局面。
第一编元代文学首先清楚元代戏曲繁荣的最主要原因1、蒙元的民族等级制度,导致文化程度最高的汉人、南人在自尊上受到强烈冲击,不得不放下自尊混迹于勾栏瓦肆戏场。
2、科举制长期被取消,读书人出路受阻。
3、元代商品经济发达,娱乐需求旺盛。
4、中国戏曲发展体制日益走向成熟。
第一章元代文学概论第一节元代文学的社会背景一、国家大一统,但政治局面混乱;民族矛盾严重,但融合与隔阂并存二、经济总体不断发展,与欧亚的交通道路发达,商品经济繁荣。
三、科举制长期废辍,文人地位下降四、思想多元化,儒学地位相对下降,封建礼教束缚有所松动,民族习俗混杂。
第二节元代文学的特征一、叙事文学成为主流1、元杂剧和南戏2、元代的小说(话本小说)(1)小说话本,主要是短篇小说,讲述烟粉、公案、灵怪等等。
(2)讲史话本,又称“平话”,主要讲前朝历史兴废故事。
(3)说经话本,主要是演说佛经故事。
二、抒情性文学退居次要位置。
1、散曲(1)散曲的来源:少数民族乐曲、汉民族民间小调、诸宫调以及词调。
(2)散曲的体制:小令与套数。
(3)散曲的特征①句式灵活多变,可以增加衬字。
②以俗为美,散文化、口语化的语言风格③活泼灵动,浅显坦露的总体风格④散曲题目构成:一般由三部分:宫牌、曲调、内容提示。
如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4)散曲的创作:作家很多,作品也很多,也非常好。
(元曲四大家:关、白、马、郑)①平民胥吏作家:马致远、张可久②达官显宦作家:张养浩③元代后期的散曲由通俗转入典雅的原因:与词发展规律一样,文人逐渐脱离民间,曲逐渐成为文字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