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学习”在生命科学教学中的探索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5
探究式教学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晴;杨帆;宋瑞隆;申玉华
【期刊名称】《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24(40)1
【摘要】生物学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实践性和主动参与,而探究式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工具,契合素养导向的教学理念。
本文
以高中生物学教学为例,探讨了探究式教学的应用流程及方法,为探究式教学在高中
生物学教学中进一步实施提供参考和建议。
【总页数】4页(P115-118)
【作者】高晴;杨帆;宋瑞隆;申玉华
【作者单位】赤峰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赤峰市第二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91
【相关文献】
1.论证探究式教学模型在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以“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为例
2.探究式教学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3."菜单式教学"在高中
生物学探究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以"影响酶活性的条件"为例4.论证探究式教学
模型在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以改良实验“反射弧的结构组成与功能”为例5.论证式教学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幼儿园生命科学教育主题:探索生命奥秘一、引言在幼儿园的生命科学教育中,探索生命奥秘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通过这样的教育,可以引导孩子们对生命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
本文将从生命的起源、多样性和互联性三个方面来探讨幼儿园生命科学教育的主题:探索生命奥秘。
二、生命的起源1. 生命的定义生命是一个复杂而神秘的现象,其定义一直是科学家们争论的焦点。
在幼儿园生命科学教育中,可以通过简单的实践让孩子们认识到生命的基本特征,比如呼吸、生长和繁殖等。
2. 生命的起源理论达尔文的进化论和创世说是两种关于生命起源的主要理论。
幼儿园生命科学教育可以以故事的方式来介绍这两种理论,引导孩子们自己去思考生命的起源。
三、生命的多样性1. 动植物的多样性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观察不同的植物和动物,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多样性。
可以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生命的丰富多彩。
2. 生物圈的多样性从微生物到大型动物,从陆地到海洋,生命在地球上呈现出极其丰富的多样性。
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可以通过实践和游戏的方式来展示这种多样性,让孩子们对生命有更深入的了解。
四、生命的互联性生命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联关系,这种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在生命科学教育中,可以通过模型和实践活动展示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影响,引导孩子们明白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并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五、总结与展望通过对生命的起源、多样性和互联性的探索,可以让幼儿对生命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在未来的教育中,可以通过更加丰富多样的活动和教学内容来帮助孩子们深入探索生命奥秘,培养他们对生命的热爱与尊重。
六、个人观点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该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幼儿园生命科学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孩子们学习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让他们成为有责任心、有爱心的人。
以上是本文对幼儿园生命科学教育主题:探索生命奥秘的深度探讨,希望能够帮助您更深入地了解这一重要主题。
初中生物生命的奥秘第一篇范文在探索生命奥秘的道路上,初中生物教学承载着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兴趣、启迪思维的重要使命。
本文旨在通过生动实例,解读初中生物中关于生命的奥秘,引导学生感受生物世界的神奇与美好。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生命的起源一直是人类探索的焦点。
根据化学起源学说,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
在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物经过复杂的化学过程,逐渐形成了简单的有机物。
这些有机物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经过进化形成了现今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进化论是解释生物多样性的关键理论。
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进化论认为,生物种群中的个体因遗传变异而具有不同的适应性。
在生存斗争中,适应环境的个体更容易生存下来,并将有利变异遗传给后代。
如此一来,生物种群逐渐进化,形成了现今的生物多样性。
细胞的奥秘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
细胞学说指出,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细胞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负责生物体的基本功能。
细胞内的遗传信息储存在DNA分子中。
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使其能够精确地复制自身,保证遗传信息的稳定传递。
基因是DNA上的遗传信息单位,控制着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各种生理功能。
生物的分类与命名为了更好地了解和研究生物,生物学家对生物进行了分类。
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分类单位越大,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少。
生物的命名遵循双名法。
每个生物物种的学名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属名,第二部分为种加词。
例如,人类的学名为Homo sapiens,其中Homo表示属名,sapiens表示种加词。
生态系统的平衡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消费者通过摄食生产者获取能量,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环境中。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研究性学习报告谈研究性学习在生物教学中应用教育论文伴随着酶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和克隆等众多生物技术的进展,生命科学是当前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所以生物学方面的知识信息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而在课堂上,作为学生只能从教师的活动中获取知识的一部分,并不能满足自身对知识的整体需求,没有获取和发现的快乐,通常会产生“厌学”倾向,所以,作为教师必须把对知识问题“灌进头脑”的方法变为把知识问题作为“主动研究”,既改变过去的“单一传道”为“导航”。
其实,这种变化既是把研究性学习的主题。
一、研究性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积极作用1.有利于课题上师生角色的转换以往的学习生活,偏重于教师对现在教材知识的传授,在师生双方形成了一种定式,既教师讲学生吸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法,这在无形中束缚了学生发现问题和主动学习的能力,而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的引入,打破了此定式。
研究性学习是让学生在学生中发现问题,然后模拟科学研究的过程从选择解决问题的决策,方案的实施过程到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自主操作,而教师更多的是合作着与关心着,比如,在学习“向性运动”这节知识时,学生根据自己发现的问题,自己来设计实验方案,来解释此种现象的原因。
这种角色的转换,有助于学生体验到如何去获取知识,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
2.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优化学生学习的方式有“教师——学生的单向型”,即学生通过大量的诵读、记忆、模仿和操练来获取知识;有“教师——学生双向型”,即教师传授、提问、答疑、讨论、练习、质疑来获取知识;而研究性学习方式,既学生主动的去收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能体现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和体验科研中的发现、发明的基本程序和过程,是对学生“渔”的培养,同时克服了“予鱼”引起的多种不良反应。
从而达到了对学生的分析、推理、假设、决策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加强和提高,生物科学有许多内容与日常生活和自然界联系紧密,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究是比较受欢迎的。
人教版初一生物教学案例分享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与创新能力生物学作为一门关于生命起源、发展和特征的学科,对于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由于学科性质的抽象和抽象难度的相对较高,许多初中生在学习生物学时常常感到乏味和无趣。
因此,教师需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享来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与创新能力。
本文将分享几个人教版初一生物教学案例,旨在帮助教师提供有趣且有效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对生物学的积极参与和学习热情的提高。
案例一:带领学生进行植物实验——绿豆的发芽过程观察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绿豆的发芽过程,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
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分发绿豆种子,并告知他们将在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发芽现象。
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记录下实验的开始日期,并每天对绿豆的生长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
在观察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亲眼见证种子的发芽和生长,还可以了解到植物的生命过程和生长需要的条件。
通过这个实验案例,学生们能够亲身参与,提高他们对植物生长和生命科学的兴趣。
案例二:让学生动手实践——昆虫标本制作与观察在学习昆虫的分类和特征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制作昆虫标本。
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真实的昆虫标本,引导他们观察昆虫的形态特征和分类特点。
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制作昆虫标本的方法和步骤,并提供一些常见昆虫的标本材料。
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们需要仔细观察和处理昆虫,从而深入了解昆虫的特征,并培养他们对生命科学研究的创新能力。
案例三: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与人类的干预在学习生态学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与人类的干预展开科学探究。
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生态平衡的概念,并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如猎物与捕食者之间的关系、食物链等。
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当地的生态环境,并了解人类干预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们能够意识到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关注环境保护和生命科学的兴趣。
“探究式学习”在生命科学教学中的探索生命科学是自然科学中一门基础学科,是以生命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热爱自然、形成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等方面的教育价值,生命科学以培养全体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为主旨。
在培养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方面,探究式学习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载体,亲历探究是真正体验生命科学之魅力的最好途径。
一、探究式学习注重学生获取生命科学知识的过程
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不能简单地由教师和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
”给我们的启示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不能站在成人理解的角度把科学知识应灌输给学生,应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去建构科学知识的意义。
教师则要积极地启发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主动建构科学知识。
切不可让学生死记硬背。
科学探究式学习的核心是“探究”。
不仅对知识学习的探究,同时也是对过程学习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强调,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
掌握知识如何获得的过程更为重要。
在《关节》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观察、体验等探究活动引导他们来认识的。
让他们活动手腕、活动脚腕、伸屈上臂、伸屈小腿,旨在让学生认识到骨与骨之间是由关节相连的,关节对人体的活动非常重要。
在充分感知关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几个较大的关节:这些关节
的命名也是让学生充分活动身体,在身体上找关节,师生共同为关节命名。
每一处关节都引导学生亲自活动帮助认识,便于学生记住关节名称,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主动建构了科学知识。
二、探究式学习的过程是一种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
众所周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这一新的理念的确给新课程注入了新的活力,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提高,课堂活了,学生动了。
在五年级下册《种子发芽了》一课中,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哪些是必要的,哪些是可要可不要的,学生多数没有做过研究。
这一课我让学生自己选择熟悉的大豆、玉米、花生等种子实物人手(用水浸泡过的),让学生利用放大镜,小刀等工具对这些种子进行观察、研究,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画出种子的结构,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和观察到的现象,对种子发芽可能需要的条件进行猜想。
在制定研究计划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对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
学生根据猜想制订探究实验方案。
本环节要求学生运用思考与讨论、猜想与假设、表达与交流的方式进行探究,初步养成愿意合作交流的情感态度。
在这一课,学生要提出问题、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控制条件、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几个过程。
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进行汇报,然后针对他们的方案组
织全班集体研讨。
这样就把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当探究成为学生内在需要时,适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并做到动手又动脑,方法由学生自己想,过程由小组同学共同探究,结论由学生表达,最后,老师做归纳性总结。
整个环节层层递进,学生高度投入,不仅感受到植物生命的历程,关注生命萌发的重要阶段,还获得了对生命的整体认识。
三、探究性学习中问题的提出具有开放性
探究性学习打破了传统教学在统一规定下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大胆创新、实现自我超越的学习环境。
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大胆地怀疑,并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科学史上的每一项重大发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当然我们关注的并不是学术的水平和研究的结果,但学生通过探究,学会提出问题,学会搜集处理信息,培养了探究的意识和习惯,获得了终生学习的能力,这就是最大的收获。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自己任教的班级,让每人备了一本《问题集》,把自己在科学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一一写在自己的《问题集》上,定期交给老师批阅或在学生之间互阅。
大半学期过去,每个学生在《问题集》上提出的问题平均达四十多条。
这些问题尽管形形色色,有的甚至有点吹毛求疵,也有的并没有找到确切的答案,但从总体上来看,确实培养了学生探究的意识和习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科学
素养。
四、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评价方式多元化是指评价主体、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在探究学习中我经常采用的评价手段有自评、小组评、老师评等。
正是由于这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使学生学会了反思,学会了评价自己和别人,找出自己学习的差距,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强调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也就是评价时不能再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而是要注重学生的多方面素质,即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情感、态度乃至行为、习惯等多方面的水平与成就。
青岛版生命科学教材每一课均安排了交流与评价的内容,评价是多元的、全过程的,适应儿童心理,体现了科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评价理念。
评价内容如:参与的积极性、动脑筋提问题、动手实验、关注合作,等方面。
既考察学生对科学概念与事实的理解,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科学的行为与习惯等多方面的变化与进步。
总的说来,探究性学习对于学生,对于生命科学这一学科教学本身的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让学生在充满童趣的探究活动中认识生命,在自主解惑的探究体验中感悟生命,在科学实践的探究行为中热爱生命。
对于教师来说,它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只有让学生不拘泥于课堂的形式,大胆的实践,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形成终身学习能力。
在小学生命
科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我们小学科学教师面临的一次机遇与挑战。
作者单位:滕州市龙泉街道龙泉小学山东277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