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第6课 随堂
- 格式:doc
- 大小:60.00 KB
- 文档页数:3
[高中历史]绪论: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
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
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
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
”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
”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
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1)隋文帝励精图治,国家呈现出繁盛局面。
(2)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分裂局面。
2.隋朝的建设(1)广设仓库仓库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既包括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资的仓库,也包括备水旱赈济、遍置于乡间的义仓,积储丰富。
(2)兴建洛阳隋炀帝兴建的洛阳城,宏伟壮丽,闻名于世。
(3)开通大运河开通的大运河,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3.隋朝灭亡(1)隋炀帝自恃强盛,大兴土木,穷奢极欲,又三次大举征伐高丽。
(2)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最终引发大规模起义。
隋朝贵族李渊趁机在太原起兵。
(3)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学习聚焦]隋朝盛极一时,虽短命而亡,但影响深远。
[微点拨]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方便到江南地区游玩,但客观上促进了南北方经济文化的交流,而且至今造福后世。
[思维升华]隋短命而亡的历史教训(1)隋朝短暂而亡主要是由于隋炀帝的暴政导致的。
其突出表现在于对内大兴土木,对外穷兵黩武,繁重的无休止的兵役和徭役,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
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其结果必然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和农民起义的爆发。
(2)隋亡的原因与秦亡的原因非常相似。
知识点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一)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贞观之治”(1)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唐军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唐朝统一全国。
(2)唐太宗李世民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
(3)在政治上,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4)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2.武则天的统治(1)唐太宗之子高宗在位时,皇后武则天参与朝政,高宗死后不久,她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
(2)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在她当权期间,尽管政局纷纭,但唐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3.“开元盛世”(1)唐玄宗具有革新魄力,最终将唐朝统治推向历史上的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同学用书P24])[随堂巩固]1.(2021·广东学考)公元前一世纪古罗马的有名政治家西塞罗曾说:《十二铜表法》是“必要的诗歌,小孩子可得而诵读之”。
据此可知,该法()A.是口头流传的不成文法B.是古罗马特地的儿童爱护法C.在古罗马得到普及D.是脍炙人口的儿童文学作品解析:选C。
《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故A项错误;《十二铜表法》主要是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不是特地的儿童爱护法,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必要的诗歌,小孩子可得而诵读之”信息可知,《十二铜表法》在古罗马得到普及,故C项正确;《十二铜表法》始终是古罗马的基本法,并不是脍炙人口的儿童文学作品,故D项错误。
2.(2022·北京东城区高一期末检测)罗马法经受了从习惯法向成文法的转变,推动这一转变的是() A.平民争取权利的斗争B.罗马帝国的分裂C.法律混杂使用不便D.境内被制服民族的抵制解析:选A。
罗马共和国建立之初,罗马人主要依靠习惯法来调整社会关系,贵族垄断了立法权并任凭曲解法律以欺压民众,宽敞平民极力要求制定成文法来保障自身的权益,推动了习惯法向成文法的转变,故A项正确。
3.(2022·浙江嘉兴高一期末考试)有学者提出:“由于贸易的进展和加强统治的需要,罗马统治者于公元前242年开头任命了特地审理涉及臣民案件的裁判官。
”由此可见,当时裁判官审理案件的重要依据是() A.习惯法B.《十二铜表法》C.公民法D.万民法解析:选D。
习惯法是公元前5世纪以前,故A项错误;《十二铜表法》是公元前5世纪中期,故B项错误;公民法是公元前3世纪中期之前,故C项错误;万民法是公元前3世纪中期以后,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故D项正确。
4.(2022·江苏徐州高一期末考试)丘汉平在《争辩罗马法之理由》中指出罗马法的重要特征“为一进化之法系,与其他法系之至半途而停滞衰落者不同”。
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A.平民与贵族斗争推动了成文法诞生B.国家扩张推动了万民法消灭C.《十二铜表法》保留原始落后陋俗D.万民法继承并进展了公民法解析:选D。
第6课西方的文官制度学案学习目标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解文官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变化主要取决于各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引导学生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客观评价西方文官制度。
时空观念:了解英国不同历史时期所才去的不同的官员任用办法,熟悉其文官制度的发展历程史料实证:使学生在运用图片史料、文字史料进行实证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等,提升史学素养。
历史解释:通过分析文官制度出现的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认识文官制度首先出现在英国的必然性,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家国情怀:西方文官制度和中国的科举制的渊源,增强民族自信心。
学习重难点重点:了解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和历程,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难点:正确认识西方各国文官制度的特点,分析文官制度首先在英国出现的原因。
探学新知一、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1.历史原因:中古时期西欧社会管理主要依靠教士和封建领主。
随着国王权力的扩大,需处理的事务越来越多,国王往往挑选身边的人来处理这些事务。
国王和权贵常常凭个人喜好随意恩赐官职给身边的人,官员只是为国王和显贵服务,类似于仆从。
2.政治原因:17-18世纪,欧美国家逐渐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但官员的选拔体制仍存在许多问题。
(1)“个人徇私制”:少数人或集团掌握着官员的任免权,他们将官职作为礼品或商品,私相授受,导致营私舞弊、卖官鬻爵等政治乱象频发。
(2)“政党分肥制”:内阁制和政党政治形成后,“政党分肥制”下执政党和政府官员瓜分国家权力的做法不但造成腐败泛滥,还严重影响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降低了行政效率。
3.经济原因:工业革命后,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
政府除了维护社会治安、国防、财政和税收等传统事务以外,还要担负起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新的社会事务管理,国家管理职能急剧扩展,管理的事务也越来越复杂,亟须建立有能力、能迅速处理日常事务的职业官僚体系4.思想原因:随着“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思想深入人心,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从隋唐统一与盛世到五代十国分裂的过程。
主要分为三个子目:第一子目主要阐述了隋的南北统一与内外治理,隋虽国祚短暂,但国家统一和运河修建为盛世前夜奠基。
第二子目描绘了一幅政治大一统、经济大繁荣、民族大交融的盛世气象,但盛世背后蕴藏着危机,最终引发动乱。
第三子目描述了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五代十国等历史事件,从内外因素多角度分析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原因。
本课知识点繁杂,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隋唐兴衰放在民族关系的视域下进行思考。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识记从隋唐到五代十国的政治、经济、民族等相关史实,运用历史发展观点理解从隋唐到五代十国政权更选与社会经济、民族关系的发展,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时空观念】:认识从隋唐到五代十国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3.【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使学生了解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表现,形成的原因,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历史解释】: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隋唐时期是国家大一统和民族大融合时期,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5.【家国情怀】:让学生认识到隋唐时期我国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特征,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
【重点】隋朝的民族交融。
【难点】隋唐灭亡的原因。
教学过程【课前抢读】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朝代更替顺序是怎样的?②.西晋是如何完成统一的?③.如何理解五胡乱华?④.江南地区是如何得到开发的?⑤.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这次改革?播放电影《长安三万里》片段,从画面中感受盛唐气象,进而导入本课。
【自学静悟】1.隋朝是如何完成统一的?采取了哪些促使巩固统治?又为何短命而亡?2.唐朝前期为何能出现盛世局面?盛世有哪些表现?3.唐朝的民族关系如何?民族关系具体表现有哪些?4.唐朝是如何由盛转衰,走向灭亡的?5.五代十国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合作学习】一、盛世奠基——“隋兴天下之”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第二单元第6课【学考过关练】一、选择题1.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他认为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
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
李纲的评价反映了隋文帝的最大作为是( )A.加强中央集权B.开通隋朝大运河C.实现国家统一D.平定安史之乱【答案】C 【解析】材料“混南北为一区”反映了隋文帝的最大作为是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国家统一,故选C项。
2.“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
” “炀帝此举”是指( )A.建立隋朝B.统一全国C.开通大运河D.迁都洛阳【答案】C 【解析】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时,劳役繁重,可谓“不仁”;但大运河沟通南北经济,促进文化交流,“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有功”,故选C项。
3.唐太宗时,在文臣武将之中,魏征当过道士,原是太子李建成旧臣,曾议请谋杀太宗,尉迟恭做过铁匠,又是降将,但都受到重用。
这说明唐太宗( )A.善于纳谏B.知人善任C.大兴文治D.改革吏治【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太宗重用人才,不避仇怨、不分贵贱,反映了唐太宗知人善任,故选B项。
4.唐朝节度使幕府中的官员同西域各族人员往来频繁,诗人岑参也参与了这些活动,并在诗中作了精彩反映,如“座参殊俗语,乐杂异方声”“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
这反映了当时( ) A.民族关系较为融洽B.奢靡之风逐渐兴起C.社会发展由盛转衰D.诗歌风格雄奇奔放【答案】A 【解析】材料“唐朝节度使幕府中的官员同西域各族人员往来频繁,诗人岑参也参与了这些活动,并在诗中作了精彩反映”反映出唐朝与西域各族相处融洽,故选A项。
5.“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这是杜甫在《垂老别》一诗中描绘的安史之乱造成的惨状。
下列关于安史之乱说法正确的是( )A.安史之乱使得唐朝的中央集权得到加强B.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藩镇割据局面得到缓解C.安史之乱是由黄巢和部将史思明发动D.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的叛乱,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与史实不符,排除。
第二单元第六课
一、选择题
1.(2019·无锡高一期末)古罗马《十二铜表法》中的《神圣法》规定:“火葬的柴薪不得用斧头削平,不得在死者之前放置没带药的饮料。
”这反映出《十二铜表法》(A) A.带有比较浓厚的原始色彩
B.落后于当时社会发展水平
C.仍保留习惯法的某些特征
D.力图显示氏族贵族的特权
[解析]材料中“《神圣法》”“火葬的柴薪不得用斧头削平”“不得在死者之前放置没带药的饮料”说明《十二铜表法》带有原始宗教色彩,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故B项错误;材料所列出的这些具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体现不出习惯法的特征,故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突出这些规定适用的人群,所以并不能显示氏族贵族的特权,故D项错误。
2.《十二铜表法》颁布后,一般人并不知道法律具体规定,完全由祭司集团确定哪一天是黄道吉日可开会或可开庭。
因此,罗马史学家李维说,罗马“市民法深藏于祭司集团的神龛之中”。
这一现象说明(B)
A.罗马法的实施须倚借神的权威
B.贵族仍主导着共和国的司法体系
C.市民法操作程序繁琐缺乏变通
D.罗马法已渗透到共和国的各个角落
[解析]“一般人并不知道法律具体规定,完全由祭司集团确定……”“市民法深藏于祭司集团的神龛之中”表明以祭司集团为代表的奴隶主贵族仍然掌握着法律解释权,仍主导着罗马共和国的司法体系,故B项正确。
3.罗马帝国212年颁布的《卡拉卡拉敕令》,授予帝国所有被征服者公民权,享有罗马公民的法律地位。
上述规定有利于(A)
A.稳固帝国的统治B.保护奴隶利益
C.缓和贵族和平民的矛盾D.区别公民与非公民
[解析]“授予帝国所有被征服者公民权”,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以适当的司法保障,有利于解决版图不断扩大的帝国境内产生的新问题、新矛盾,从而稳固统治,故A项正确;罗马法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材料中“所有被征服者”是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而非奴隶,故B项错误;该敕令缓和了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矛盾,而非贵族和平民之间的矛盾,故C项错误;材料中“授予帝国所有被征服者公民权”表明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故D项错误。
4.罗马法规定:“一切债务,以应给付的物清偿,或经债权人同意以他物代为清偿……债务是由债务人清偿或由第三人(担保人)代为清偿……”这一规定表明(D) A.罗马法只维护贵族的财产权益
B.债权人可随意占有债务人财产
C.债务人可要求担保人偿还债务
D.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解析]材料反映了罗马法维护债权人的利益,体现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均与材料不符。
5.(2018·聊城高一期末)“对罗马人来说,法律是社会的基石,它对公民基本权利和合法权利很重要,同时它又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从欧洲的历史来看,这种‘民法尤胜于刑法’的法律形式一直都很重要。
”这表明(B)
A.罗马法保障每个罗马人的利益
B.罗马法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C.罗马法是近代欧洲法律的源头
D.民法的社会重要性比刑法大
[解析]材料中“对公民基本权利和合法权利很重要,同时它又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民法尤胜于刑法”说明罗马法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故B项正确,D项错误;A项错误,错在“每个罗马人”;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此前的习惯法是口耳相传,含混不清的,司法官使用习惯法时任意曲伸,平民深受其苦,《十二铜表法》的出现,使刑事诉讼中的定罪量刑和民事诉讼中的裁决有了确定和公开的法律条文作为准绳,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司法专断。
《十二铜表法》是当时罗马社会政治斗争,特别是平民与氏族贵族斗争的产物。
它集中了过去的习惯法,并结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编纂而成。
它是罗马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的重要标志,是罗马法发展的基础。
——郭守兰等《西方法文化史纲》材料二拷问用于查明犯罪真相,但不应作为首选方式。
因此,首先应当求助于证据;如果当事人涉嫌犯罪,则可以通过拷问迫使他供出同谋与罪行。
然而在涉及与王侯有关的叛国罪时,如果需要提供证词,且为情势所迫,则所有都无一例外地应接受拷问。
拷问不应完全听从原告的要求,而应本着合理与节制之原则。
——《民法大全》
(1)据材料一,概括《十二铜表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
[解析]据材料一可知,此前的习惯法是口耳相传,含混不清的,司法官使用习惯法时任意曲伸,平民深受其苦,《十二铜表法》的出现,使刑事诉讼中的定罪量刑和民事诉讼中的裁决有了确定和公开的法律条文作为准绳,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司法专断……它是
罗马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的重要标志,是罗马法发展的基础。
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十二铜表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
[答案]背景:平民和贵族的矛盾斗争;罗马习惯法的传统。
影响:限制了贵族对法律的任意解释,有利于维护平民的利益;形成了成文法,为罗马法律的发展奠定基础。
(2)材料二体现了罗马法中的哪些法律原则。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法对近代欧洲产生的影响。
[解析]据材料二提到,应当求助于证据;如果当事人涉嫌犯罪,则可以通过拷问迫使他供出同谋与罪行。
……拷问不应完全听从原告的要求,而应本着合理与节制之原则。
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这体现了罗马法中的法律原则:注重证据的原则;合理而有节制地使用拷问。
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分析罗马法对近代欧洲产生的影响。
[答案]法律原则:注重证据的原则;合理而有节制地使用拷问。
影响: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