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一第六课笔记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1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课堂检测
【知识梳理】
1、罗马法从形式上分为习惯法与成文法。
习惯法的特点是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标志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2、罗马成文法主要包括;《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成的《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3、罗马成文法的核心内容: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其中公民法适用于某某国时期罗马公民;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X围内一切自由民。
4、恩格斯认为罗马法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它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它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稳固了罗马国家的统治基础。
但它也保护奴隶制度,维护私有制,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5、罗马法对世界的影响:①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步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②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司法、反对封建斗争有重要影响。
③当代很多法律制度的原则和做法,都可在罗马法中找到源头。
如:英国1689年的《权利法案》美国《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法国的《人权宣言》和拿破仑时期颁布的《民法典》都以罗马法学说为理论基础。
罗马法的影响甚至远及亚洲。
【学习探究】中国与西方古代政治制度的比较。
历史必修一第六课笔记第六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罗马法主要指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7世纪中叶罗马制定和实行的全部法律制度)一、从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1、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公元前509 年,罗马共和国在意大利半岛建立起来。
2、罗马帝国的建立:公元前27 年,罗马帝国建立起来。
二、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1、起源:习惯法—→成文法(从形式上看)(1)习惯法时间:罗马共和国早期(公元前6世纪末——公元前5世纪中期)。
特点:法律和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具有随意性、伸缩性、不确定性。
(局限)评价:贵族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保护贵族自已,损害平民利益。
(2)成文法的诞生—→《十二铜表法》时间:公元前5世纪中期原因:平民与贵族的矛盾不断激化,平民进行反对贵族的斗争;特点:内容广泛,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法律条文明晰,审判、量刑有法可依;评价:a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为罗马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b限制贵族特权,保护平民利益。
c局限:也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
d实质: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2、发展:公民法—→万民法(从结构上看)(1)公民法时间:罗马共和国时期及罗马帝国统治前期概念: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关系的法律适用范围:罗马公民作用:罗马公民受到法律的保护,并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
(2)万民法时间:公元3世纪,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概念: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适用范围:帝国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原因:A随着对外扩张,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
(罗马帝国对外扩张的结果——主要原因)B随着版图的拓展,国际交往的扩大,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
C 公民法无法适应新变化目的:为维护罗马帝国的统治过程:A、皇帝重视:罗马皇帝重视法律的制定,他们颁布的法令成为罗马法的组成部分。
B、法学家充实:法学家充实罗马法律。
C、广授公民权: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公民权,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以适当的司法保障。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点总结第一课:史前文明在史前文明这一课中,我们首先了解到了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活动。
从早期的旧石器时代到中期的新石器时代,人类逐渐从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转变为农业生产,社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这一时期,古代人类开始建立起了初步的社会组织和制度,形成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文明,如中国的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
另外,我们还学习了考古学和史前学的基础知识,以及如何通过考古学的方法来了解古代文明和人类的生活状态。
第二课:古代文明的兴起在这一课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古代世界几个重要文明的兴起,包括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和中国古代文明。
我们首先了解了这些文明的地理环境、社会组织、政治制度以及文化发展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再者,我们还学习了这些文明的发展历程,并从中了解到古代文明兴起的原因和特点。
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我们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古代文明的繁荣和影响,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更深刻的理解。
第三课:中华古代文明这一课程主要围绕中国古代文明的历史来展开。
我们首先学习了中国古代王朝的更替,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再到秦、汉、唐、宋等王朝的兴起和衰落。
在学习这些历史过程中,我们了解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另外,我们还学习了中国古代的各种制度和思想,如封建制度、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
通过这些学习,我们不仅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也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丰富的认识。
第四课:希腊古罗马文明在这一课中,我们学习了希腊和罗马两个古代文明的兴起和发展。
首先,我们了解了希腊的城邦制度和民主政治,以及希腊的哲学、艺术和科学等方面的成就。
接着,我们学习了罗马帝国的兴起和发展,以及罗马的法律、建筑和文学等方面的特点。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们对希腊和罗马两个古代文明的繁荣与衰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其对世界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影响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第五课:中世纪欧洲中世纪欧洲是一个动荡的时期,我们在这一课中主要学习了中世纪欧洲的政治、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历史。
高一历史第六课知识点总结在高一历史学习中,第六课是我们对历史知识建立基础的重要一课。
通过学习这一课,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掌握历史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下面是对高一历史第六课知识点的总结。
一、中国古代的统一国家和文化中国古代曾经出现了多个朝代和不同的统治者,但是历史上总是以中央政权的统一为目标。
古代的统一国家和文化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 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和战乱时期,诸侯争霸,思想家纷纷涌现,他们提出了众多政治、哲学和军事理论。
2. 秦朝:秦始皇统一中国,采用了一系列的权力集中和统一措施,如推行行政区划、货币、法律等,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发展。
3. 汉朝:刘邦建立了汉朝,它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4. 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中国分裂成多个政权,文化艺术兴盛,佛教传入中国。
5. 隋唐宋元明清:这些朝代的建立和统治者的政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培养了一系列的历史名人和文化精英。
二、中国古代思想家和学派古代中国孕育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学派,他们对中国的政治、哲学、文化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1. 孔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仁爱、礼仪、忠诚等思想,对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 孟子: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主张人性本善,提出了“仁政”和“民贵君轻”的原则。
3. 墨子: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和非攻,反对战争和杀戮。
4. 老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和“无为而治”等思想。
5. 庄子: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他注重个人的自由和生活的智慧,强调对自然的敬畏和享受。
6. 韩非子: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他提出了法治的理念和改革政策,对中国古代的行政管理和法律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历史研究和历史方法历史研究和历史方法是了解和分析历史的重要工具。
我们学习历史不仅要了解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还要懂得如何通过一系列的方法来研究历史。
高一历史修一第六课知识点高一历史修一第六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发展、特点以及奴隶制的衰亡和农民起义的产生。
本文将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论述。
一、奴隶社会的形成和特点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生产方式,它的产生标志着原始公社制度的解体。
在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初级奴隶社会、中级奴隶社会和成熟奴隶社会。
初级奴隶社会主要是指青铜时代的商朝和西周时期,中级奴隶社会指东周时期,而成熟奴隶社会则指春秋战国时期。
奴隶社会的特点主要有:一、生产方式的根本变化,农业生产逐渐取代了狩猎和采集。
二、农业社会的出现,人类开始定居,并形成氏族和部落。
三、私人财产的出现,劳动成果归个人所有。
四、阶级分化的加剧,奴隶主和奴隶之间形成鲜明的对立。
二、奴隶制的衰亡奴隶制的衰亡主要是由于奴隶制内部矛盾的加剧以及外部民族的侵入。
奴隶制社会中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奴隶起义层出不穷,农民起义也日益频繁。
同时,外部民族如匈奴、羌族的入侵导致了奴隶主阶级的瓦解,奴隶主不得不倚重农民和奴隶来进行国土的防御。
三、农民起义的产生农民起义是在奴隶制社会崩溃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社会运动。
在奴隶制衰落的后期,农民起义成为了中原社会的主要矛盾。
农民起义的主要代表有黄巾起义、赤眉起义和绿林起义。
这些起义的主要诉求是反抗奴隶制度和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并追求平等的土地分配和人民利益的实现。
四、农民起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农民起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方面,农民起义加速了奴隶制的灭亡,为封建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农民起义促使各个地区的农民联合起来,形成了庞大的农民军队,并逐渐形成了以起义军为主要力量的政权。
这种形势为后来的统一战争打下了基础,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高一历史修一第六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发展、特点以及奴隶制的衰亡和农民起义的产生。
这些内容是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形态和历史演进的重要知识点,对于学生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一历史第六课知识点归纳历史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为我们了解过去的经验教训,汲取智慧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在高一历史学科的学习中,第六课是我们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本文将对高一历史第六课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
一、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1.封建制度的定义和特征封建制度是指在农业经济基础上,君主与地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统治的政治社会制度。
其特征主要包括封建等级、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农民的地位。
2.封建制度的形成过程封建制度的形成过程主要经历了原始财富的积累、王权的确立、封建等级的形成等阶段。
3.封建制度的发展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封建制度在欧洲、中国等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发展演变。
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源于城市经济的崛起和市民阶级力量的壮大,而中国封建制度的瓦解则与内外因素的复杂交织有关。
二、封建时代的政治制度与战争1.封建时代的政治制度封建时代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君主专制制度、分封制度以及官僚制度。
此外,皇帝与地方势力之间的关系、官职与职权的设立也是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
2.封建社会的战争封建社会的战争包括内战和外战两个方面。
内战主要是指封建王朝内部的争斗,而外战则是封建国家之间的战争冲突。
三、封建时代的社会与文化1.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包括了君主、地主、农民和奴隶等不同阶级的社会地位和相互关系。
2.封建时代的文化封建时代的文化表现在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其中宗教信仰在封建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
四、封建时代的农业经济与商业经济1.封建时代的农业经济封建社会的农业经济是经济生活的主要内容,农民是封建社会中的劳动者和生产者。
2.封建社会的商业经济封建社会的商业经济相对较弱,主要以城市为中心,城市是商业活动的主要场所。
此外,商人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也需要我们关注。
综上所述,高一历史第六课主要涉及了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封建时代的政治制度与战争、封建时代的社会与文化,以及封建时代的农业经济与商业经济。
历史高一必修一知识点人教版关于历史高一必修一知识点人教版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中央:○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参与决策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侯、伯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西周的分封:○1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2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纷争○3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权3、西周的宗法制:○1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3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2课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3、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积极作用:○1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2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朝汉承秦制有所变化中央设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中朝决策机构外朝执行机构尚书台中枢机构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朝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高统治机构唐朝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
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高一上历史第6课知识点在高中历史学科中,学生们将会学习到许多历史事件和重要的知识点。
而高一上学期的第6课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本文将会为大家介绍高一上历史第6课的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历史。
一、背景概述第6课的背景概述是为了帮助学生们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为之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这个课程主要涉及的是某个特定历史时期或事件,比如可以是中国的一个朝代、国际上的一个重要事件等等。
二、历史事件及其影响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会详细介绍第6课所涉及的历史事件以及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学生们需要了解这个事件的发生、原因、过程和结果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事件对当时社会、国家或世界格局的影响。
三、相关人物及其影响历史事件往往与相关的人物密不可分。
在第6课中,学生们需要了解与该历史事件相关的人物,包括他们的背景、作用和影响等各个方面。
这些人物可以是国家领导人、重要军事将领、学者等等。
四、相关概念及其解释历史学科中有许多独特的概念,而在第6课中也不例外。
学生们需要了解与该课程相关的各种概念及其解释。
这些概念可以是政治制度、经济模式、社会结构等等。
五、历史地图与图表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地图和图表是非常重要的辅助工具。
在第6课中,学生们需要学习和掌握相关的历史地图和图表,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地理位置和变化,以及相关数据的呈现方式。
六、历史思考题与讨论学习历史不仅仅是记忆和背诵,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在第6课中,老师可以提出一些历史思考题或组织讨论,帮助学生们深入思考并提高他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通过以上对高一上历史第6课知识点的介绍,相信大家对这节课的内容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
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认真学习和思考,掌握历史知识,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和分析能力。
历史是一面镜子,了解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当下世界的发展和变化。
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有追求、有责任心的历史学习者!。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全).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1、公元前2070年建立2、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3、政治制度的特点: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公共权力——国家机器,一般指历法、行政、司法等国家和社会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二、商代1、公元前1600年建立2、主要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3、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政权特点):①以商部族为中心的内外服联盟②弥漫着神权色彩(与文化上甲骨文相联系)③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具体内容:要求了解)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三、西周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政治)、宗法制(家族血缘)、礼乐制度(维护分封、宗法制度的工具)(1)分封制目的: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内容:①将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亲族、姻亲功臣、殷商降族和古国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保卫周王室②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权威,承担义务(与商代相比,臣属关系更加明确)③层层分封作用:①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②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的等级序列,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2)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内容:大宗小宗制、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在宗法制度下,由嫡长子传宗继统,这个系统被称为大宗;小宗:嫡长子的同母弟或者是庶母兄弟是小宗。
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最大特点)②双重关系(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实质: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作用:①保证了贵族“世卿世禄”(贵族不仅世袭土地和人口,而且还世袭职务和待遇)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与原始笔记有所改动)(3)礼乐制度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最全的高中历史必修一笔记必修一历史是学生踏上高中的校园刚接触的第一次历史,学好就很重要。
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最全的高中历史必修一笔记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明确分封制、宗法制两个主要概念(内容、特点、作用)(一)分封制1、内容: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他们对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2、特点:‘分封诸侯,以藩屏周。
’用分封诸侯的方法巩固统治。
3、目的:巩固统治、拱卫王宫4、作用:A.积极:(1)使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2)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得到加强;(3)形成西周贵族集团,“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序列;(4)加强各地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融合。
B.消极:由于诸侯国相对独立性,造成内乱,威胁中央。
5、分封主体:姬姓亲族、功臣、姻亲、殷商族、降族,被商灭掉的古国(二)宗法制1、内容:在氏族组织中层层由嫡长子世袭为宗主,作为氏族延续的主干,而其余诸子则不与嫡长子享受平等地位,只能另立小宗作为氏族延续的旁支。
2、特点:(1)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家”和“国”密切结合;(2)保证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3)大、小宗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3、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间的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4、作用:(1)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战争,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联系起来;(2)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3)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牢固地维系封建制度,是中国封建制度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三)二者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表现,二者相互依存,互为表里。
二、认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血缘色彩2、神权与王权相结合3、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1、概念:中央集权制度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高一历史第六课知识点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未来。
在高一历史的第六课中,我们学习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下面将逐一进行介绍。
一、秦始皇统一中国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统一者,他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和改革,使得中国的疆域得到了显著扩展,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地位。
秦始皇还修建了著名的万里长城,以保护边疆安全。
同时,他还推行了统一的货币、文字和度量衡,进一步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二、汉朝的兴起与发展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创立者是刘邦。
刘邦代表了广大农民阶级的利益,他宣扬了平等的理念,并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使得汉朝得以兴起并持续发展。
在汉朝统治下,中国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得以改进,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繁荣。
此外,汉朝还推行了科举制度,为人才选拔提供了机会,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和进步。
三、汉武帝的改革汉武帝是汉朝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为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汉武帝重视士族,通过实施海内外的扩张政策,提升国家的实力和威望。
同时,他还鼓励学问和文化的发展,倡导儒家思想,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制度,以巩固统治和加强中央集权。
四、东汉末年的乱世东汉末年是中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国家的统治受到了一系列内外因素的影响。
内部腐败和宦官的干政使得朝政混乱不堪,外部的军阀割据和民变叛乱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著名的群雄割据时期便出现在东汉末年,这一时期的政治斗争和战乱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伤害。
五、东汉末年社会变革与道教的兴起东汉末年,由于社会的动荡不安,人们开始寻求精神的寄托和安慰。
在这个背景下,道教开始兴起,并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和信仰。
道教强调追求永生和超脱尘世的境界,既满足了人们对“超自然”的追求,又给予他们希望和安慰。
通过对高一历史第六课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秦始皇的统一政策、汉朝的兴起与发展、汉武帝的改革、东汉末年的乱世以及道教的兴起。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一、什么是罗马法?广义:指的是公元前6世纪末到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
狭义:指公民法罗马法的内容包括:习惯法、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民法大全》)。
二、罗马法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一)起源:习惯法---------公元前6世纪末1、含义:就是未经政府明确承认而被一般人接受默认为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规则。
2、特点:①没有具体条文,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界限。
②具有伸缩性和不确定性,可以随意解释。
(二)产生:成文法1、《十二铜表法》——至公元前5世纪中(1)原因: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2)特点:内容广泛,条文明晰(3)实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4)意义:①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平民利益得到保护;②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标志着罗马法的诞生。
2、公民法------公元前3世纪中含义: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称为公民法。
主要包括《十二铜表法》、元老院法令、元首命令、大法官告示、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习惯法。
3、万民法-----公元3世纪初(1)原因:客观:随着罗马帝国疆域的扩大,公民法已不能适应统治的需要。
①公民法的狭隘性②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③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凸显主观:①罗马帝国的皇帝高度重视法律的制定;②法学家积极编纂法典。
(2)含义: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之间关系的法律,主要包括《十二铜表法》、元老院法令、元首命令、大法官告示、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习惯法。
4、完成:《民法大全》-----至公元6世纪(1)原因:罗马帝国皇帝高度重视立法;法学家们积极立法,解释和充实罗马法。
(2)地位: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三、对罗马法的认识(一)基本内涵1、承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调整财产关系,顺应了经济的发展和变化;2、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维护罗马公民和自由民的社会地位;3、渗透着“自然法”思想:宣扬平等、人权、理性、法律之上、正义法理精神。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点总结在高一历史必修一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很多重要的历史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对于我们理解历史、认识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将对每课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些内容。
第一课,历史的研究方法。
在这一课中,我们学习了历史的研究方法,包括历史的资料、历史的研究对象、历史的研究内容等。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历史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这些知识对于我们进行历史学习和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第二课,人类社会的起源。
本课主要介绍了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包括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等。
我们了解到了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逐步发展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进程,以及这些社会形态的特点和演变过程。
第三课,古代东方社会。
在这一课中,我们学习了古代东方社会的发展,包括古代印度、古代中国、古代埃及等古代东方文明的特点和成就。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古代东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以及这些古代文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第四课,古希腊罗马文明。
本课主要介绍了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发展,包括希腊城邦、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等古希腊罗马文明的特点和成就。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古希腊罗马文明在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的重要贡献,以及这些文明的兴衰和影响。
第五课,中世纪欧洲。
在这一课中,我们学习了中世纪欧洲的发展,包括封建制度、教会的影响、十字军东征等中世纪欧洲的特点和事件。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了中世纪欧洲的政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欧洲历史的影响。
第六课,文艺复兴。
本课主要介绍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包括文艺复兴的起源、意大利文艺复兴、北欧文艺复兴等。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了文艺复兴对欧洲文化的影响,以及文艺复兴运动在政治、宗教、艺术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七课,大航海时代。
在这一课中,我们学习了大航海时代的发展,包括欧洲航海家的探险、新大陆的发现、殖民地的建立等。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六章知识点第一节秦朝的统一秦朝的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帝国,这一时期的重要知识点包括秦统一六国的原因、秦国在统一过程中的角色以及秦始皇的政治措施等。
1. 秦统一六国的原因秦统一六国的原因主要包括军事力量的强大、国内混乱的局势以及外敌的威胁等。
2. 秦国在统一过程中的角色秦国在统一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主要体现在秦国统一战争的发动以及对各诸侯国的征服上。
3. 秦始皇的政治措施秦始皇在统一后采取了一系列政治措施,包括实行郡县制、推行统一的法律和货币制度、修筑长城等。
第二节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与法律制度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与法律制度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的重要知识点包括封建制度的发展、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以及秦汉法律制度的特点等。
1. 封建制度的发展秦汉时期的封建制度经历了从战国时期的分封制到秦始皇时期的郡县制再到汉武帝时期的郡国制的发展。
2.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始皇建立了以中央集权为核心的政治制度,通过推行郡县制、设立郡守、推行统一的法律制度等手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 秦汉法律制度的特点秦汉法律制度具有严格性、专制性和统一性的特点,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条文,确保了统治者的权威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第三节秦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秦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对于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的重要知识点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以及商业的繁荣等。
1. 农业生产的发展秦汉时期的农业生产得到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改善,包括农田水利的建设、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以及农业税收制度的实行等。
2. 手工业的兴盛秦汉时期的手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包括铁器制造、丝织业、陶瓷业和造纸业等。
3. 商业的繁荣秦汉时期的商业繁荣,主要表现在交通运输的发展、市场的繁荣以及货币制度的统一等方面。
第四节秦朝与汉朝文化的发展秦朝与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重要知识点包括秦汉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兵马俑的发现以及汉代的科技和文学等。
第六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罗马法主要指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7世纪中叶罗马制定和实行的全部法律制度)
一、从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
1、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公元前509 年,罗马共和国在意大利半岛建立起来。
2、罗马帝国的建立:公元前27 年,罗马帝国建立起来。
二、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起源:习惯法—→成文法(从形式上看)
(1)习惯法
时间:罗马共和国早期(公元前6世纪末——公元前5世纪中期)。
特点:法律和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具有随意性、伸缩性、不确定性。
(局限)
评价:贵族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保护贵族自已,损害平民利益。
(2)成文法的诞生—→《十二铜表法》
时间:公元前5世纪中期
原因:平民与贵族的矛盾不断激化,平民进行反对贵族的斗争;
特点:内容广泛,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法律条文明晰,审判、量刑有法可依;
评价:a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为罗马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b限制贵族特权,保护平民利益。
c局限:也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
d实质: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2、发展:公民法—→万民法(从结构上看)
(1)公民法
时间:罗马共和国时期及罗马帝国统治前期
概念: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关系的法律
适用范围:罗马公民
作用:罗马公民受到法律的保护,并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
(2)万民法
时间:公元3世纪,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
概念: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
适用范围:帝国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
原因:A随着对外扩张,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
(罗马帝国对外扩张的结果——主要原因)B随着版图的拓展,国际交往的扩大,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
C 公民法无法适应新变化
目的:为维护罗马帝国的统治
过程:A、皇帝重视:罗马皇帝重视法律的制定,他们颁布的法令成为罗马法的组成部分。
B、法学家充实:法学家充实罗马法律。
C、广授公民权: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公民权,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以适当的司法保障。
结果:公元3世纪,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3、完善: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汇编成《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三、罗马法的评价:
1、本质:为了维护罗马帝国统治,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法律本质上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
2、核心内容:(1)保护私有财产;(2)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3、地位: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4、作用和影响
积极:( 1)维系统治(对罗马即现实):维护了罗马帝国的统治,保护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 2)影响后世(对西方即后世):
A、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代很多法律制度中的原则和做法,都可在罗马法中找
到源头。
(如陪审制度、律师制度、诉讼制度)
B、近代资产阶级还利用罗马法作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C、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中国等国的立法产生影响
局限:罗马法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