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一第六课笔记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1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课堂检测
【知识梳理】
1、罗马法从形式上分为习惯法与成文法。
习惯法的特点是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标志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2、罗马成文法主要包括;《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成的《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3、罗马成文法的核心内容: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其中公民法适用于某某国时期罗马公民;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X围内一切自由民。
4、恩格斯认为罗马法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它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它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稳固了罗马国家的统治基础。
但它也保护奴隶制度,维护私有制,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5、罗马法对世界的影响:①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步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②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司法、反对封建斗争有重要影响。
③当代很多法律制度的原则和做法,都可在罗马法中找到源头。
如:英国1689年的《权利法案》美国《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法国的《人权宣言》和拿破仑时期颁布的《民法典》都以罗马法学说为理论基础。
罗马法的影响甚至远及亚洲。
【学习探究】中国与西方古代政治制度的比较。
历史必修一第六课笔记第六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罗马法主要指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7世纪中叶罗马制定和实行的全部法律制度)一、从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1、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公元前509 年,罗马共和国在意大利半岛建立起来。
2、罗马帝国的建立:公元前27 年,罗马帝国建立起来。
二、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1、起源:习惯法—→成文法(从形式上看)(1)习惯法时间:罗马共和国早期(公元前6世纪末——公元前5世纪中期)。
特点:法律和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具有随意性、伸缩性、不确定性。
(局限)评价:贵族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保护贵族自已,损害平民利益。
(2)成文法的诞生—→《十二铜表法》时间:公元前5世纪中期原因:平民与贵族的矛盾不断激化,平民进行反对贵族的斗争;特点:内容广泛,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法律条文明晰,审判、量刑有法可依;评价:a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为罗马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b限制贵族特权,保护平民利益。
c局限:也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
d实质: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2、发展:公民法—→万民法(从结构上看)(1)公民法时间:罗马共和国时期及罗马帝国统治前期概念: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关系的法律适用范围:罗马公民作用:罗马公民受到法律的保护,并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
(2)万民法时间:公元3世纪,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概念: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适用范围:帝国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原因:A随着对外扩张,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
(罗马帝国对外扩张的结果——主要原因)B随着版图的拓展,国际交往的扩大,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
C 公民法无法适应新变化目的:为维护罗马帝国的统治过程:A、皇帝重视:罗马皇帝重视法律的制定,他们颁布的法令成为罗马法的组成部分。
B、法学家充实:法学家充实罗马法律。
C、广授公民权: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公民权,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以适当的司法保障。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点总结第一课:史前文明在史前文明这一课中,我们首先了解到了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活动。
从早期的旧石器时代到中期的新石器时代,人类逐渐从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转变为农业生产,社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这一时期,古代人类开始建立起了初步的社会组织和制度,形成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文明,如中国的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
另外,我们还学习了考古学和史前学的基础知识,以及如何通过考古学的方法来了解古代文明和人类的生活状态。
第二课:古代文明的兴起在这一课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古代世界几个重要文明的兴起,包括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和中国古代文明。
我们首先了解了这些文明的地理环境、社会组织、政治制度以及文化发展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再者,我们还学习了这些文明的发展历程,并从中了解到古代文明兴起的原因和特点。
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我们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古代文明的繁荣和影响,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更深刻的理解。
第三课:中华古代文明这一课程主要围绕中国古代文明的历史来展开。
我们首先学习了中国古代王朝的更替,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再到秦、汉、唐、宋等王朝的兴起和衰落。
在学习这些历史过程中,我们了解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另外,我们还学习了中国古代的各种制度和思想,如封建制度、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
通过这些学习,我们不仅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也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丰富的认识。
第四课:希腊古罗马文明在这一课中,我们学习了希腊和罗马两个古代文明的兴起和发展。
首先,我们了解了希腊的城邦制度和民主政治,以及希腊的哲学、艺术和科学等方面的成就。
接着,我们学习了罗马帝国的兴起和发展,以及罗马的法律、建筑和文学等方面的特点。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们对希腊和罗马两个古代文明的繁荣与衰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其对世界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影响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第五课:中世纪欧洲中世纪欧洲是一个动荡的时期,我们在这一课中主要学习了中世纪欧洲的政治、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历史。
高一历史第六课知识点总结在高一历史学习中,第六课是我们对历史知识建立基础的重要一课。
通过学习这一课,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掌握历史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下面是对高一历史第六课知识点的总结。
一、中国古代的统一国家和文化中国古代曾经出现了多个朝代和不同的统治者,但是历史上总是以中央政权的统一为目标。
古代的统一国家和文化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 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和战乱时期,诸侯争霸,思想家纷纷涌现,他们提出了众多政治、哲学和军事理论。
2. 秦朝:秦始皇统一中国,采用了一系列的权力集中和统一措施,如推行行政区划、货币、法律等,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发展。
3. 汉朝:刘邦建立了汉朝,它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4. 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中国分裂成多个政权,文化艺术兴盛,佛教传入中国。
5. 隋唐宋元明清:这些朝代的建立和统治者的政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培养了一系列的历史名人和文化精英。
二、中国古代思想家和学派古代中国孕育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学派,他们对中国的政治、哲学、文化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1. 孔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仁爱、礼仪、忠诚等思想,对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 孟子: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主张人性本善,提出了“仁政”和“民贵君轻”的原则。
3. 墨子: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和非攻,反对战争和杀戮。
4. 老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和“无为而治”等思想。
5. 庄子: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他注重个人的自由和生活的智慧,强调对自然的敬畏和享受。
6. 韩非子: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他提出了法治的理念和改革政策,对中国古代的行政管理和法律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历史研究和历史方法历史研究和历史方法是了解和分析历史的重要工具。
我们学习历史不仅要了解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还要懂得如何通过一系列的方法来研究历史。
高一历史修一第六课知识点高一历史修一第六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发展、特点以及奴隶制的衰亡和农民起义的产生。
本文将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论述。
一、奴隶社会的形成和特点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生产方式,它的产生标志着原始公社制度的解体。
在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初级奴隶社会、中级奴隶社会和成熟奴隶社会。
初级奴隶社会主要是指青铜时代的商朝和西周时期,中级奴隶社会指东周时期,而成熟奴隶社会则指春秋战国时期。
奴隶社会的特点主要有:一、生产方式的根本变化,农业生产逐渐取代了狩猎和采集。
二、农业社会的出现,人类开始定居,并形成氏族和部落。
三、私人财产的出现,劳动成果归个人所有。
四、阶级分化的加剧,奴隶主和奴隶之间形成鲜明的对立。
二、奴隶制的衰亡奴隶制的衰亡主要是由于奴隶制内部矛盾的加剧以及外部民族的侵入。
奴隶制社会中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奴隶起义层出不穷,农民起义也日益频繁。
同时,外部民族如匈奴、羌族的入侵导致了奴隶主阶级的瓦解,奴隶主不得不倚重农民和奴隶来进行国土的防御。
三、农民起义的产生农民起义是在奴隶制社会崩溃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社会运动。
在奴隶制衰落的后期,农民起义成为了中原社会的主要矛盾。
农民起义的主要代表有黄巾起义、赤眉起义和绿林起义。
这些起义的主要诉求是反抗奴隶制度和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并追求平等的土地分配和人民利益的实现。
四、农民起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农民起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方面,农民起义加速了奴隶制的灭亡,为封建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农民起义促使各个地区的农民联合起来,形成了庞大的农民军队,并逐渐形成了以起义军为主要力量的政权。
这种形势为后来的统一战争打下了基础,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高一历史修一第六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发展、特点以及奴隶制的衰亡和农民起义的产生。
这些内容是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形态和历史演进的重要知识点,对于学生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六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罗马法主要指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7世纪中叶罗马制定和实行的全部法律制度)
一、从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
1、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公元前509 年,罗马共和国在意大利半岛建立起来。
2、罗马帝国的建立:公元前27 年,罗马帝国建立起来。
二、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起源:习惯法—→成文法(从形式上看)
(1)习惯法
时间:罗马共和国早期(公元前6世纪末——公元前5世纪中期)。
特点:法律和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具有随意性、伸缩性、不确定性。
(局限)
评价:贵族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保护贵族自已,损害平民利益。
(2)成文法的诞生—→《十二铜表法》
时间:公元前5世纪中期
原因:平民与贵族的矛盾不断激化,平民进行反对贵族的斗争;
特点:内容广泛,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法律条文明晰,审判、量刑有法可依;
评价:a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为罗马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b限制贵族特权,保护平民利益。
c局限:也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
d实质: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2、发展:公民法—→万民法(从结构上看)
(1)公民法
时间:罗马共和国时期及罗马帝国统治前期
概念: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关系的法律
适用范围:罗马公民
作用:罗马公民受到法律的保护,并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
(2)万民法
时间:公元3世纪,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
概念: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
适用范围:帝国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
原因:A随着对外扩张,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
(罗马帝国对外扩张的结果——主要原因)B随着版图的拓展,国际交往的扩大,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
C 公民法无法适应新变化
目的:为维护罗马帝国的统治
过程:A、皇帝重视:罗马皇帝重视法律的制定,他们颁布的法令成为罗马法的组成部分。
B、法学家充实:法学家充实罗马法律。
C、广授公民权: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公民权,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以适当的司法保障。
结果:公元3世纪,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3、完善: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汇编成《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三、罗马法的评价:
1、本质:为了维护罗马帝国统治,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法律本质上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
2、核心内容:(1)保护私有财产;(2)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3、地位: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4、作用和影响
积极:( 1)维系统治(对罗马即现实):维护了罗马帝国的统治,保护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 2)影响后世(对西方即后世):
A、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代很多法律制度中的原则和做法,都可在罗马法中找
到源头。
(如陪审制度、律师制度、诉讼制度)
B、近代资产阶级还利用罗马法作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C、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中国等国的立法产生影响
局限:罗马法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