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湘作品_朱湘的诗
- 格式:docx
- 大小:11.26 KB
- 文档页数:1
论朱湘的现代叙事诗作者:李岚来源:《文学教育》2010年第01期内容摘要: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之一朱湘的叙事诗有他自己的特点,作为一个天生热爱中国古典诗词并把中国古典美学观带到新诗创作中来的诗人,在他写作现代叙事诗时也很自然的融入了古典的元素和民间的意绪,用西化的外形细细描绘着一个个极具中国古典和民间特色的传统故事。
因此古典性与民间性并融是他的现代叙事诗的第一个显著特征。
关键词:朱湘叙事诗特征朱湘,字子沅,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之一,创作诗集《夏天》、《草莽集》、《石门集》、《永言集》,译诗集《番石榴集》,《采莲曲》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
他自负绝顶聪明,对诗和文学有着发自天性的热爱和自得。
由于个性孤傲、急躁、敏感,使他一度处处碰壁,生活困窘,1933年从船上投江自杀。
朱湘的抒情诗脍炙人口,至今仍会收入各种现当代文学作品选,其实他也创作了相当数量的叙事诗,如《王娇》、《猫诰》、《收魂》等,并对此十分重视。
他最优秀的叙事诗都出自早期的诗集《草莽集》,在《石门集》里虽然不辍叙事诗的创作,但是在各个方面都达不到前期的水平了。
叙事诗在中国是不发达的,一方面中国古代有叙事成分的诗歌往往以情挟事,以事抒情,不重视叙事的连贯、情节的铺排和人物的刻划,非纯粹的客观叙事。
另一方面千年诗歌发展史中长篇叙事诗也并不多。
胡适在《白话文学史》中认为“绅士阶级的文人受了长久的抒情诗的训练”,“都走了抒情诗和讽喻诗的路子”,“故只能做有断制、有剪裁的叙事诗,虽然也在叙事,而主旨在于议论和抒情,并不在于敷说故事本身。
注意之点不在于说故事。
”[1]在新诗运动中,叙事诗依旧门庭冷落,1920年沈玄庐在《觉悟》上发表的《十五娘》被朱自清称为新诗坛的“第一首叙事诗”,在这一时期,现代叙事诗的创作开始多了起来。
而新月诗人为了实践理智节制情感的诗歌原则,更把增加诗歌里的叙事成分作为手段之一。
叙事诗对于朱湘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据他的推测,新诗中的抒情类诗歌已经初具规模,叙事诗尚在胚胎之中,然而“叙事诗将在未来的新诗上占最重要的位置。
朱湘《采莲曲》赏析朱湘《采莲曲》赏析小船啊轻飘,杨柳呀风里颠摇,荷叶呀翠盖,荷花呀人样妖娆。
日落,微波,金线闪动过小河,左行,右撑,莲舟上扬起歌声。
菡萏呀半开,蜂蝶呀不许轻来,绿水呀相拌,清净呀不染尘埃。
溪间,采莲,水珠滑走过荷钱。
拍紧,拍轻,浆声应答着歌声。
藕心呀丝长,羞涩呀水底深藏,不见呀蚕茧,丝多呀蛹在中央?溪头,采藕,女郎要采又犹疑。
波沉,波生,波上抑扬着歌声。
莲蓬呀子多,两岸呀柳树婆娑,喜鹊呀喧噪,榴花呀落上新罗。
溪中,采莲,耳鬓边晕着微红。
风定,风生,风飓荡漾着歌声。
升了呀月钩,明了呀织女牵牛;薄雾呀拂水,凉风呀飘去莲舟。
花芳,衣香,消融入一片苍茫;时静,时闻,虚空里袅着歌音。
一、虚幻的理想落日把荷池染红,晚风把岸边的金柳拂醉,一叶小舟袅着歌声,穿越于碧绿的莲叶之间,采撷莲子,最后,消融于苍茫的夜色之中……这是朱湘《采莲曲》所制造的意境。
这一年朱湘21岁,刚好完婚。
虽说两年前(1923年)发生了被清华开除出校的不愉快事件,但如何说人一辈子正当中意处,今不高歌几高歌?事实上,这只是常人的看法,事实并不如此。
这时的朱湘,其现实生活绝没有《采莲曲》中的盎然诗情。
新婚并没有给朱湘带来燕尔,相反,带来的只是更加剧烈的震动。
这一年朱湘与曾被父母指腹为婚的刘霓君(刘彩云。
霓君是婚后朱湘所改)完婚。
刘父母双亡,一直随兄生活。
这使朱湘一下子想到了自己。
朱湘也是父母双亡,寄于大兄篱下。
婚礼是由在南京供职的身份显贵、高朋满座的大兄主持的。
然而,受过现代高等教育的,同意过五四新思潮洗礼的朱湘,本来就不乐意仍旧式婚仪行礼,但顽固专横的大兄却偏要按旧有的程式行跪拜礼。
结果,不愿妥协的朱湘只肯以三鞠躬代之。
因此大兄以为毁了他面子,当晚即大“闹”洞房,连龙凤喜烛也给打成了两截。
朱湘一气之下,当即就搬到了二十岁就守了寡的二嫂薛琪英家。
从此,兄弟便形同路人,再无往来和同胞友谊。
朱湘虽有弟兄四个,姐妹七个,却为他们一个也不容,始终被看作外人。
书朱湘书作者:朱湘朱湘(1904—1933),安徽太湖人,诗人。
有诗集《夏天》、《草莽集》、《石门集》、《永言集》,散文集《中书集》等。
拿起一本书来,先不必研究它的内容,只是它的外形,就已经很够我们的赏鉴了。
那眼睛看来最舒服的黄色毛边纸,单是纸色已经在我们的心目中引起一种幻觉,令我们以为这书是一个逃免了时间之摧残的遗民。
他所以能幸免而来与我们相见的这段历史的本身,就已经是一本书,值得我们的思索、感叹,更不须提起它的内含的真或美了。
还有那一个个正方的形状,美丽的单字,每个字的构成,都是一首诗;每个字的沿革,都是一部历史。
飙是三条狗的风:在秋高草枯的旷野上,天上是一片青,地上是一片赭,中疾的猎犬风一般快的驰过,嗅着受伤之兽在草中滴下的血腥,顺了方向追去,听到枯草飒索的响,有如秋风卷过去一般。
昏是婚的古字:在太阳下了山,对面不见人的时候,有一群人骑着马,擎着红光闪闪的火把,悄悄向一个人家走近。
等着到了竹篱柴门之旁的时候,在狗吠声中,趁着门还未闭,一声喊齐拥而入,让新郎从打麦场上挟起惊呼的新娘打马而回。
同来的人则抵挡着新娘的父兄,作个不打不成交的亲家。
印书的字体有许多种:宋体挺秀有如柳字,麻沙体夭娇有如欧字,书法体娟秀有如褚字,楷体端方有如颜字。
楷体是最常见的了。
这里面又分出许多不同的种类来:一种是通行的正方体;还有一种是窄长的楷体,棱角最显;一种是扁短的楷体,浑厚颇有古风。
还有写的书:或全体楷体,或半楷体,它们不单看来有一种密切的感觉,并且有时有古代的写本,很足以考证今本的印误,以及文字的假借。
如果在你面前的是一本旧书,则开章第一篇你便将看见许多朱色的印章,有的是雅号,有的是姓名。
在这些姓名别号之中,你说不定可以发见古代的收藏家或是名倾一世的文人,那时候你便可以让幻想驰骋于这朱红的方场之中,构成许多缥缈的空中楼阁来。
还有那些朱圈,有的圈得豪放,有的圈得森严,你可以就它们的姿态,以及它们的位置,悬想出读这本书的人是一个少年,还是老人;是一个放荡不羁的才子,还是老成持重的儒者。
葬我——朱湘葬我在荷花池内,耳边有水蚓拖声,在绿荷叶的灯上萤火虫时暗时明——葬我在马缨花下,永做芬芳的梦——葬我在泰山之巅,风声呜咽过孤松——不然,就烧我成灰,投入泛滥的春江,与落花一同漂去无人知道的地方。
这首诗从表面来看是诗人为自己写的一份遗书,但实际上,它却表达了诗人对于各种"美"的追求与向往。
首节,诗人描绘出一幅荷花池的美景。
其中,水蚓是指水中的蚯蚓。
拖声是指拉长声音吟唱。
陆地上的蚯蚓据说在夏日的夜里会吟叫,而水里的蚯蚓是否会发声我就无从知道了。
不过,就算抛却科学的事实,纯粹以艺术的眼光来看,"水蚓拖声"的意象还是十分亲切动人的。
第三四行有些费解。
"绿荷叶的灯"指的是什么呢?细细想来,唯一的解释就是荷花了。
不过荷花本身并不能发光,与"灯"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据此来看,这应该是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
妙就妙在诗人为荷花添了几捻灯芯,——时暗时明的萤火虫,使得被萤火虫照亮的荷花仿佛是荷叶的彩灯一般。
诗人的这个比喻新奇而大胆,初见十分突兀,细想又觉在情理之中,令人叹绝。
荷花清丽绝伦,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被称为花中君子。
荷花的这种性质和朱湘本人清高孤傲的性格十分相像,因此,朱湘对于荷花的偏爱,也就不难理解了。
清新、美丽、静谧、祥和的荷池是诗人的最爱,也是诗人理想中的最佳福地。
第二节,诗人又给出了另外两种次要的选择,一是葬身马樱花下,二是葬身泰山之巅。
前者是陰柔美的象征,后者则是陽刚美的代表。
无论是哪一种风格的美,都是美的,而只要是美的,那就是诗人所喜欢的。
最后一节,诗人给出了最后一种选择,那就是"烧我成灰,投入泛滥的春江,与落花一同飘去,无人知道的地方"。
春水和落花不但是凄美的代表,同时还是自由的象征,这反映了诗人与生俱来的忧郁气质和对自由生活的无限神往。
不幸的是,不久后的一天,朱湘竟然实践了自己的预言,在传说中李白投江的采石矶,纵身冰冷的江水,结束了自己年青的生命。
朱湘(1904-1933)字子沅,原籍安徽太湖,生于湖南沅陵,父母早逝。
1925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夏天》。
1926年自办刊物《新文》 ,只刊载自己创作的诗文及翻译的诗歌,自己发行。
因经济桔据,只发行了两期。
1927年第二本诗集《草莽》出版。
1927年9月至1929年9月,留学美国,回国后,他生活动荡,为谋职业到处奔走,家庭矛盾也日渐激化。
其间曾任教于安徽大学外文系,但又与校方不和。
1933年12月5日,他从上海到南京的客轮上,纵身跃入清波,自杀身死。
中文名: 朱湘国籍: 中国民族: 汉族出生地: 安徽省太湖县出生日期: 1904 职业: 诗人、散文家、教育 主要成就: 清华四子 代表作品: 《夏天》;《草莽集》;《草莽》;《石门集》 性别: 男目录简介生平作品著作清华园风格诗词诗刊作品人生个性尊严结果特点善于融化旧诗词音节的调协长诗创作为妻子作诗生活自杀前奏起因原因回国前回国后当时环境评价诗作三件大事相关人物简介生平作品著作翻译清华园风格诗词诗刊作品人生个性尊严结果特点善于融化旧诗词音节的调协长诗创作为妻子作诗生活自杀前奏起因原因回国前回国后当时环境评价诗作三件大事相关人物展开编辑本段简介朱湘《番石榴集》朱湘(1904~1933),男,现代诗人,字子沅,安徽省太湖县人,出生于湖南省沅陵县,当时父亲在湖南沅陵做官。
自幼天资聪颖,6岁开始读书,7岁学作文,11岁入小学,13岁就读于南京第四师范附属小学。
1919年入南京工业学校预科学习一年,受《新青年》的影响,开始赞同新文化运动。
1920年入清华大学,参加清华文学社活动。
1922年开始在《小说月报》上发表新诗,并加入文学研究会。
此后专心于诗歌创作和翻译。
1927年9月赴美国留学,先后在威斯康辛州劳伦斯大学、芝加哥大学、俄亥俄大学学习英国文学等课程。
那里的民族歧视激发了他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他幻想回国后开"作者书店",使一班文人可以"更丰富更快乐的创作"。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朱湘《江行的晨暮》赏析朱湘(1904-1933),字子沅,安徽太湖人,现代诗人。
一生致力于中国新诗创作和外国诗歌的译介,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诗歌的“形式美”。
1920年入清华大学,在校学习期间,人称“清华四子”之一,享有诗名。
一生漂泊无着,终因生活窘困,愤懑失望,1933年12月自沉于南京采石矶。
主要作品有诗集《石门集》《永言集》,散文书信集《中书集》《海外寄霓君》等。
《江行的晨暮》收在其散文书信集《中书集》中。
这是一篇精心构思、用散文手法写就的表现作者生活发现和情感寄托的美文。
文中,作者描写了在“晨暮”时间里一次“江行”看到的各类景物。
其用笔似“工笔画”,反复润饰。
“江行”一词贯穿全文,既点明了此行观景的地点,也点明其对景物的观察不是静止不动的——作者因“行”而有所见,因有所见而“有所思”、“有所悟”。
“江行”中,他“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刘勰《神思》)。
“晨暮”则交代了此次“江行”观察景物、心绪变化的时间。
文章中,作者对眼前所见之景写得那幺细致入微,那幺逼真,并不是仅仅着眼于“江行的晨暮”的美,而是通过对“江行”中意境的构建表达出自己的一种心境,一种情怀。
《江行的晨暮》全文共15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文章第1段。
文章开篇作者就以诗人独有的睿智的眼光告诉我们他这次“江行”的发现——“美在任何的地方”是都有的,“即使是在古老的城外,一个轮船的上面”。
这不由得使我们想起法国着名雕塑家罗丹的一句话:“美是无处不在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段以一句话独立成段,点明主旨,总领下文。
作为文章起笔,言简意丰,指向具体,引发读者思考,与读者产生共鸣。
读到此处,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
朱湘:北海纪游朱湘:北海纪游九日下午,去北海,想在那里作完我的洛神,呈给一位不认识的女郎,路上遇到刘兄梦苇,我就变更计划,邀他一同去逛一天北海。
那里面有一条槐树的路,长约四里,路旁是两行高而且大的槐树,倚傍着小山,山外便是海水了;每当夕阳西下清风徐来的时候,到这槐荫之路上来散步,仰望是一片凉润的青碧,旁视是一片渺茫的波浪,波上有黄白各色的小艇往来其间,衬着水边的芦荻,路上的小红桥,枝叶之间偶尔瞧得见白塔高耸在远方,与它的赭色的塔门,黄金的塔尖,这条槐路的景致也可说是兼有清幽与富丽之美了。
我本来是想去那条路上闲行的,但是到的时候天气还早,我们就转入濠濮园的后堂暂息。
这间后堂傍着一个小池,上有一座白石桥,池的两旁是小山,山上长着柏树,两山之间竖着一座石门,池中游鱼往来,间或有金鱼浮上。
我们坐定之后,谈了些闲话,谈到我们这一班人所作的诗行由规律的字数组成的新诗之上去。
梦苇告诉我,有许多人对于我们的这种举动大不以为然,但同时有两种人,一种是向来对新诗取厌恶态度的人,一种是新诗作了许久与我们悟出同样的道理的人,他们看见我们的这种新诗以后,起了深度的同情。
后来又谈到一班作新诗的人当初本是轰轰烈烈,但是出了一个或两个集子之后,便销声匿迹,不仅没有集子陆续出来,并且连一首好诗都看不见了。
梦苇对于这种现象的解释很激烈,他说这完全是因为一班人拿诗作进身之阶,等到名气成了,地位有了,诗也就跟着扔开了。
他的话虽激烈,却也有部份的真理,不过我觉着主要的原因另有两个:浅尝的倾向,抒情的偏重。
我所说的浅尝者,便是那班本来不打算终身致力于诗,不过因了一时的风气而舍些工夫来此尝试一下的人。
他们当中虽然不能说是竟无一人有诗的禀赋、涵养、见解、毅力,但是即使有的时候,也不深。
等到这一点子热心与能耐用完之后,他们也就从此销声匿迹了。
诗,与旁的学问旁的艺术一般,是一种终身的事业,并非靠了浅尝可以兴盛得起来的。
最可恨的便是这些浅尝者之中有人居然连一点自知之明都没有,他们居然坚执着他们的荒谬主张,溺爱着他们的浅陋作品,对于真正的方在萌芽的新诗加以热骂与冷嘲,并且挂起他们的新诗老前辈的招牌来蒙蔽大众:这是新诗发达上的一个大阻梗。
朱湘诗选(附:论朱湘的诗)雨景我心爱的雨景也多着呀;春夜春梦时窗前的淅沥;急雨点打上蕉叶的声音;雾一般拂着人脸的雨丝;从电光中泼下来的雷雨──但将雨时的天我最爱了。
它虽然是灰色的却透明;它蕴着一种无声的期待。
并且从云气中,不知哪里,飘来了一声清脆的鸟啼。
采莲曲小船呀轻飘,杨柳呀风里颠摇;荷叶呀翠盖,荷花呀人样娇娆。
日落,微波,金丝闪动过小河。
左行,右撑,莲舟上扬起歌声。
菡萏呀半开,蜂蝶呀不许轻来,绿水呀相伴,清净呀不染尘埃。
溪间采莲,水珠滑走过荷钱。
拍紧,拍轻,桨声应答着歌声。
藕心呀丝长,羞涩呀水底深藏;不见呀蚕茧,丝多呀蛹裹中央?溪头采藕,女郎要采又夷犹。
波沉,波升,波上抑扬着歌声。
莲蓬呀子多;两岸呀榴树婆娑,喜鹊呀諠噪,榴花呀落上新罗。
溪中采蓬,耳鬓边晕着微红。
风定,风生,风飔荡漾着歌声。
升了呀月钩,明了呀织女牵牛;薄雾呀拂水,凉风呀飘去莲舟。
花芳,衣香,消溶入一片苍茫;时静,时闻,虚空里袅着歌音。
答梦我为什么还不能放下?因为我现在漂流海中,你的情好象一粒明星重顾我于澄静的天空吸起我下沉的失望令我能勇敢的前向。
我为什么还不能放下?是你自家留下了爱情,他趁我不自知的梦里顽童一样搬演起戏文──我真愿长久在梦中,好同你长久的相逢!我为什么还不能放下?我们没有撒手的辰光,好象波圈越摇曳越大,虽然堤岸能加以阻防,湖边柳仍然起微颤,并且拂柔条吻水面。
情随着时光增加热度,正如山的美随远增加;棕榈的绿阴更为可爱当流浪人度过了黄沙;爱情呀,你替我回话,我怎么能把她放下?有忆淡黄色的斜晖,转眼中不留余迹。
一切的扰攘皆停,一切的喧嚣皆息。
人了梦的乌鸦,风来时偶发喉音;和平的无声晚汐已经淹没了全城。
路灯亮着微红,苍鹰飞下了城堞,在暮烟的白被中紫色的钟山安歇。
寂寥的街巷内,王侯大第的墙阴,当的一声竹筒响,是卖元宵的老人。
歌(红豆)在芽发的春天,我想拿一套衣送怜,衣上要挑红豆,还要挑翠羽的双鸳----但等锈成功衣裳,已经过去了春光。
新月派最著名的十首诗1. 《再别康桥》——徐志摩,《新月诗选》(1931年)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2. 《相遇已成过去》——闻一多,《死水》(1928年)欢悦的双睛,激动的心;相遇已成过去,到了分手的时候,不如在爱刚抽芽时就掐死苗头。
3. 《葬我》——朱湘,《草莽》(1927年)葬我在荷花池内,耳边有水蚓拖声,在绿荷叶的灯上,萤火虫时暗时明。
4. 《情愿》——林徽因,《林徽因诗集》(出版年份不详)我情愿化成一片落叶,让风吹雨打到处飘零;或流云一朵,在澄蓝天,和大地再没有些牵连。
5. 《山中一个夏夜》——林徽因,《新月》四卷七期(1933年6月)山中一个夏夜,深得,周围没有点光亮。
对山闪着只一盏灯——两盏,象夜的眼,夜的眼在看!6. 《阔的海》——徐志摩,《晨报副刊·诗镌》(1926年)阔的海空的天我不需要,我也不想放一只巨大的纸鹞,上天去捉弄四面八方的风;我只要一分钟,我只要一点光,我只要一条缝,——一点光,一分钟。
7. 《火柴》——闻一多,《死水》(1928年)这些都是君王底,樱桃艳嘴的小歌童:有的唱出一颗灿烂的明星,唱不出的,都拆成两片枯骨。
8. 《残灰》——朱湘,《无题》(诗集,出版年份不详)炭火发出微红的光芒,一个老人独坐在盆旁,这堆将要熄灭的灰烬,在他的胸里引起悲伤。
9. 《雁子》——陈梦家,《新月诗选》(1931年)我爱秋天的雁子,终夜不知疲倦;(像是嘱咐,像是答应,)一边叫,一边飞远。
10. 《雨中过二十里铺》——陈梦家,《新月诗选》(1931年)水车上停着的乌鸦,雨落在葫芦背上流。
在田塍上听雨下。
白鹅,在菱塘里下碇。
采莲曲,朱湘(共10篇) 采莲曲,朱湘(一): 朱湘的《采莲曲》朱湘小船呀轻飘,杨柳呀风里颠摇;荷叶呀翠盖,荷花呀人样妖娆.日落,微波,金线闪动过小河.左行,右撑,莲舟上扬起歌声.菡萏(*)呀半开,蜂蝶呀不许轻来,绿水呀相拌,清净呀不染尘埃.溪间,采莲,水珠滑走过荷钱.拍紧,拍轻,浆声应答着歌声.藕心呀丝长,羞涩呀水底深藏;不见呀蚕茧丝多呀蛹在中央溪头,采藕,女郎要采又夷犹.波沉,波生,波上抑扬着歌声.莲蓬呀子多:两岸呀柳树婆娑,喜鹊呀喧噪,榴花呀落上新罗.溪中,采蓬,耳鬓边晕着微红.风定,风生,风飔荡漾着歌声.升了呀月钩,明了呀织女牵牛;薄雾呀拂水,凉风呀飘去莲舟.花芳,衣香,消溶入一片苍茫;时静,时闻,虚空里袅着歌音.采莲曲,朱湘(二): 采莲曲朱湘写了哪三幅图三幅图咱只知道每段写的什么内容……小船呀轻飘,杨柳呀风里颠摇;荷叶呀翠盖,荷花呀人样娇娆.日落,微波,金丝闪动过小河.左行,右撑,莲舟上扬起歌声.这段写的是河面菡萏呀半开,蜂蝶呀不许轻来,绿水呀相伴,清净呀不染尘埃,溪间,采莲,水珠滑走过荷钱.拍紧,拍轻,桨声应答着歌声.这段写的是近景藕心呀丝长,羞涩呀水底深藏;不见呀蚕茧,丝多呀蛹裹在中央溪头,采藕,女郎要采又夷犹.波沉,波升,波上抑扬着歌声.这段写的是采藕莲蓬呀子多:两岸呀榴树婆娑,喜鹊呀喧噪,榴花呀落上新罗.溪中,采蓬,耳鬓边晕着微红.风定,风生,风飔荡漾着歌声.这段写的是采蓬升了呀月钩,明了呀织女牵牛;薄雾呀拂水,凉风呀飘去莲舟.花芳,衣香,消溶入一片苍茫;时静,时闻,虚空里袅着歌音.最后一段是夜触分成三大段的话是河面近景、采莲女采藕蓬、夜景感触.这些是咱总结的,三幅图咱不太清楚,再等别的大神的答案吧~采莲曲,朱湘(三): 采莲曲朱湘3.诗人在开头描写的人与荷花交相辉映的图景,对营造全诗的意境起到了什么作用4.第二节中“不许轻来”和“拍紧,拍轻”等词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分别简析5.诗中五次写到“歌声(音)”,请写出这些歌声的内涵6.“凉风呀飘去莲舟”.可见莲舟已飘远,诗人为什么还要再写几行“尾声”7.请用四到五个字概括各小节的含义第一节:摇舟入荷池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溪中采莲第五节:采莲曲,朱湘(四): 莲花古诗四首.急爱莲说够经典吧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别的七、与莲有关的诗歌1、古诗十九首(其六)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赠送)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2、西洲①曲(南朝乐府民歌)忆梅下②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③.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④飞,风吹乌桕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⑤.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⑥彻底红⑦.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⑧.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⑨.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注释】①〔西洲〕地名,未详所在.它是本篇中男女共同纪念的地方.②〔下〕落.落梅时节是本诗中男女共同纪念的时节.③〔鸦雏色〕形容头发乌黑发亮.鸦雏,小鸦.④〔伯劳〕鸣禽,仲夏始鸣.⑤〔翠钿〕用翠玉做成或镶嵌的首饰.⑥〔莲心〕和“怜心”双关,就是相爱之心.⑦〔彻底红〕就是红得通透底里.⑧〔望飞鸿〕有望书信的意思,古人有鸿雁传书的传说.⑨〔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此二句似倒装.意思是秋夜的一片蓝天像大海,风吹帘动,隔帘见天便觉似海水荡漾.一说这里把江称为海,“海水”即指江水.〔悠悠〕渺远.天海寥廓无边,所以说它“悠悠”,天海的“悠悠”正如梦的“悠悠”.〔君〕指住在江北的爱人.3、《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摘录(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4、绝句漫兴(其七)(杜甫)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笋根稚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5、采莲曲(朱湘)小船呀轻飘,/杨柳呀风里颠摇;/荷叶呀翠盖,/荷花呀人样娇娆./日落,/微波,/金丝闪动过小河./左行,/右撑,/莲舟上扬起歌声.菡萏呀半开,/蜂蝶呀不许轻来,/绿水呀相伴,/清净呀不染尘埃./溪间/采莲,/水珠滑走过荷钱./拍紧,/拍轻,/桨声应答着歌声.藕心呀丝长,/羞涩呀水底深藏;/不见呀蚕茧,/丝多呀蛹裹中央/溪头/采藕,/女郎要采又夷犹./波沉,/波升,/波上抑扬着歌声.莲蓬呀子多,/两岸呀榴树婆娑,/喜鹊呀喧噪,/榴花呀落上新罗./溪中/采莲,/耳鬓边晕着微红./风定,/风生,/风荡漾着歌声.升了呀月钩,/明了呀织女牵牛;/薄雾呀拂水,/凉风呀飘去莲舟./花芳,/衣香,/消溶入一片苍茫;/时静,/时闻,/虚空里袅着歌音.影响: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清官啊正直啊自己随便淡吧采莲曲,朱湘(五): 描写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正直高尚的诗句不要爱莲说最好在是后面写,写出了莲的什么品质【采莲曲,朱湘】1、古诗十九首(其六)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赠送)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2、西洲①曲(南朝乐府民歌)忆梅下②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③.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④飞,风吹乌桕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⑤.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⑥彻底红⑦.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⑧.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⑨.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注释】①〔西洲〕地名,未详所在.它是本篇中男女共同纪念的地方.②〔下〕落.落梅时节是本诗中男女共同纪念的时节.③〔鸦雏色〕形容头发乌黑发亮.鸦雏,小鸦.④〔伯劳〕鸣禽,仲夏始鸣.⑤〔翠钿〕用翠玉做成或镶嵌的首饰.⑥〔莲心〕和“怜心”双关,就是相爱之心.⑦〔彻底红〕就是红得通透底里.⑧〔望飞鸿〕有望书信的意思,古人有鸿雁传书的传说.⑨〔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此二句似倒装.意思是秋夜的一片蓝天像大海,风吹帘动,隔帘见天便觉似海水荡漾.一说这里把江称为海,“海水”即指江水.〔悠悠〕渺远.天海寥廓无边,所以说它“悠悠”,天海的“悠悠”正如梦的“悠悠”.〔君〕指住在江北的爱人.3、《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摘录(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4、绝句漫兴(其七)(杜甫)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笋根稚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5、采莲曲(朱湘)小船呀轻飘,/杨柳呀风里颠摇;/荷叶呀翠盖,/荷花呀人样娇娆./日落,/微波,/金丝闪动过小河./左行,/右撑,/莲舟上扬起歌声.菡萏呀半开,/蜂蝶呀不许轻来,/绿水呀相伴,/清净呀不染尘埃./溪间/采莲,/水珠滑走过荷钱./拍紧,/拍轻,/桨声应答着歌声.藕心呀丝长,/羞涩呀水底深藏;/不见呀蚕茧,/丝多呀蛹裹中央/溪头/采藕,/女郎要采又夷犹./波沉,/波升,/波上抑扬着歌声.莲蓬呀子多,/两岸呀榴树婆娑,/喜鹊呀喧噪,/榴花呀落上新罗./溪中/采莲,/耳鬓边晕着微红./风定,/风生,/风荡漾着歌声.升了呀月钩,/明了呀织女牵牛;/薄雾呀拂水,/凉风呀飘去莲舟./花芳,/衣香,/消溶入一片苍茫;/时静,/时闻,/虚空里袅着歌音.影响: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采莲曲,朱湘(六):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代表人物是谁初期白话诗派 1917年,胡适、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等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新诗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2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白话诗八首.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1号,推出胡适、刘半农、沈尹默三人的白话新诗,被称为“现代新诗的第一次出现”.其后,周作人、康白情、俞平伯、刘大白、朱自清等人竞相尝试,李大钊、鲁迅、陈独秀也写新诗,形成了体现文学革命最初实绩的“五四”新诗运动.他们因在否定旧诗、探索新诗、致力于诗的自由化、白话化方面显出共同的有意的努力,且在诗歌风格方面有一致之处,我们将其称为初期白话诗派.代表作有:《尝试集》(胡适)、《冬夜》(俞平伯)、《教我如何不想她》(刘半农)、《卖布谣》《田主来》(刘大白)、《三弦》《月夜》(沈尹默)、《草儿在前》《别少年中国》《鸭绿江以东》(康白情)、《小河》(周作人)初期浪漫主义诗派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诸诗人组成的新诗派别,他们用磅礴的气势、创造的精神、心灵的激情和罗曼谛克的宣泄开了一代诗风.代表:郭沫若、田汉、成仿吾、郑伯奇、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后三者后来融进了现代主义诗潮).作品以郭沫若的《女神》最为出名. “为人生”诗派 1921年成立的文学研究会,是二十年代阵营最强影响极大的文学社团,其主要成员朱自清、叶绍钧、刘延陵、俞平伯等紧接着在上海成立了现代文坛上第一个新诗社团——中国新诗社,并于次年1月创办了第一个新诗专刊《诗》.文学研究会的诗人以“为人生”为核心的诗歌价值观念,因此常被称为“人生派”或“为人生” 派.主要代表作:诗集《踪迹》(朱自清)、《歌者》《永在的真实》(徐玉诺)、诗集《春水》《繁星》(冰心). “湖畔”诗派 1922年3月,冯雪峰、应修人、潘漠华、汪静之等在杭州西子湖畔组成了湖畔诗社.其后,又有魏金枝、谢旦如(谵如)、楼建南(适夷)等人加入,形成了湖畔诗派.他们的作品以抒情短诗为主,表现了对爱情的憧憬和对自然的向往.代表作:《妹妹你是水》(应修人)、《伊的眼》(汪静之)、《落花》(冯雪峰)、《月夜》(潘漠华). 新格律诗派 1923年,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等人发起成立新月社,开始是个俱乐部性质的团体,其后,因提倡现代格律待而成为在诗坛上有影响的社团.1925年,闻一多回国,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并于1926年4月1日创办《诗刊》,积极提倡现代格律诗,团结了一大批新诗人,如刘梦苇、朱湘、饶孟侃、林徽音、于庚虞、蹇先艾等人,形成了新月诗派.其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提倡新诗的格律化,主张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代表作:《死水》(闻一多)、《示娴》(刘梦苇)、《采莲曲》(朱湘)、《再别康桥》(徐志摩). 象征主义诗派象征主义诗潮兴起于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其主张:“诗不是为了说明,诗是值得表现的”,表现的题材领域是生、死、病、残、梦、幻、爱、欲,追求的风格是“幽深、晦涩和含蓄”,即“从意象的联结、企图完成诗的使命”.中国象征诗派的开创者是李金发.代表作《弃妇》.另外还有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 现代诗派现代诗派是新月派与象征派的合流.其代表是:戴望舒、施蜇存、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曹葆华、番草、废名、侯汝华、金克木、李白凤、林庚、玲君、路易士、吴奔星、辛笛、徐迟、孙毓棠、南星等.代表作:《雨巷》《我用我残损的手掌》(戴望舒)、《预言》(何其芳)、《断章》(卞之琳)、《乡愁》(李广田).其中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被称作“汉园三诗人”. 中国诗歌会诗派此派因诗歌团体而得名.中国诗歌会是左翼作家联盟领导的革命诗歌团体,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发起人有穆木天、任均、杨骚、蒲风等.1933年2月创办机关刊物《新诗歌》.“捉住现实”是其宗旨.这一流派的诗人还有王亚平、温流、关露、石灵、田间、柳倩、林林、袁勃、雷石榆、窦隐夫等.代表作:《动荡的故乡》《六月流火》(蒲风). 七月诗派由《七月》杂志(1937年9月创刊于上海)得名,指活跃于胡风主编的《七月》、《希望》等杂志以及《七月》丛书的诗人群,主要有鲁藜、绿原、冀汸、阿垅、曾卓、芦甸、孙钿、方然、牛汉、天蓝、彭燕郊、邹荻帆、庄涌、杜谷、贺敬之、胡征、化铁、艾青、田间等人.代表作:《为祖国而歌》(胡风)、《我爱这土地》(艾青)、《给战斗者》(田间)、《纤夫》(阿垅)等.采莲曲,朱湘(七): 采莲曲描写的是什么如题【采莲曲,朱湘】《采莲曲》是宁府诗旧题,又称《采莲女》《湖边采莲妇》等,为《江南弄》七曲之一,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娃劳动生活情态,以及她们对纯洁爱情的追求等.满意请采纳采莲曲,朱湘(八): 朱湘《少年歌》第四节点名了"我们是新人",携手奔向"灿烂的前程".你能揣摩出作者心中的"灿烂前程“吗用100字将它描述出来!欣赏第四节我们是新人,我们是新人,(我们要翻一阕新声.语带双关,蕴含要改造旧中国的理想)我们要翻一阕新声.语带双关,蕴含要改造旧中国的理想)来啊,搀起手,形象地说明要团结广大青少年一起奋斗)来啊,搀起手,(形象地说明要团结广大青少年一起奋斗)少年歌在口,少年歌在口,表达了广大青少年的共同愿望)同行入灿烂的前程!同行入灿烂的前程!(表达了广大青少年的共同愿望)第四节点明了“我们是新人“携手奔向”灿烂的前程“诗人的心情第四节点明了“我们是新人“携手奔向”灿烂的前程“ 是舒畅的.是舒畅的.采莲曲,朱湘(九): 朱湘的《江行的晨暮》感悟,急求!《少年歌》选自现代诗人朱湘写的《草莽集》.《少年歌》是他早年的代表作,全诗在平静之中洋溢着欢快的情调.诗人用第一人称,以欢快的笔调描绘了他所希望看到的新一代少年的形象.%D%A%D%A全诗分四节.前两节借助两个能激发读者想象的意象表现了少年的活泼与清纯.3、第一节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把少年比做“小羊”,表现少年的活泼可爱.末句点明段旨.%D%A%D%A第二节把少年比做“山泉”,表现少年的纯洁.诗人运用“泾浊渭清”的典故,说明我们青少年要做纯洁的人.(“泾浊渭清”比喻人品的高下和事物的好坏.)末句点明段旨.%D%A%D%A第三节直抒胸臆,表现青少年的勃勃生机.他们敢爱敢恨,爱憎分明.这一段表达了青少年与“一切衰朽的东西”斗争到底的精神.%D%A%D%A第四节点明主旨,形象说明要团结广大青少年一起奋斗,奔向灿烂的前程.“我们要翻一阕新声”语带双关,蕴含要改造旧中国的理想.%D%A%D%A全诗笔调欢快,格调清新,形式完美采莲曲,朱湘(十): 少年歌朱湘我们是小羊,跳跃过山坡同草场,提起嗓子笑.撒开腿来跑:活泼是我们的主张.我们是山泉,白云中流下了高岸;谁作泾的溷流成渭的清,才不愧我们的真面.我们恨暮气,恨一切衰朽的东西.我们要永远热烈同勇敢,直到死封闭起眼皮.我们是新人,我们要翻一阕新声.来啊,搀起手,少年歌在口,同行入灿烂的前程!《少年歌》第三段中两个“恨”字表达了什么情感答:“恨”的原意是憎恨,讨厌.在这里指不喜欢一切我们不喜欢暮气,不喜欢一切衰朽的东西.表现了我们充满活力,我们是活泼的青年.采莲曲朱湘赏析采莲曲朱湘朗诵第 11 页共 11 页。
论朱湘诗歌《催妆曲》的音乐美作者:***来源:《南北桥》2022年第06期[ 摘要 ]朱湘是“新月派四大诗人”之一,《催妆曲》体现了新月诗派“三美”的创造主张。
诗歌节奏采用了一句三顿的音步,又以七字、八字的长句居多,语速悠扬;逗号、感叹号等标点的运用使诗歌间歇有序,层次分明,显示了诗歌的外部节奏,诗歌内在情感的流动也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变换的押韵方式、舌尖前音以及纯净的口语入诗,使诗歌的韵律回环往复。
古典的遣词造句,交互出现的平仄、复沓凸显了诗歌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 关键词 ]朱湘;节奏;韵律;古典中图分类号:I12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6.055朱湘(1904-1933),我国现代新月派著名诗人、散文家、翻译家,原籍安徽,1904年生于湖南,故名为“湘”。
新月派诗人反对“五四”以来一些诗人散漫自由的创作原则,遵循闻一多提出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主张,推动了新格律诗的发展。
但朱湘并不是盲目地奉行“三美”原则,而是融入自己的创作理念,立足我国古代诗歌传统,呼吁新诗在向民歌学习的同时借鉴外国的艺术形式,延续中国古典诗歌的温婉和民歌的清丽,用旧有的元素去开拓新诗,为中国诗歌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
《催妆曲》是他于20世纪20年代被清华开除学籍后创作而成,诗中充满了袅袅不绝而又婉转悠扬的音乐美。
1 节奏与旋律之美1.1 外在的节奏1.1.1 错落有致的音步闻一多曾提出“音尺”的概念,音尺由音节组成,在古典诗词中叫“顿”,在西方十四行诗中被称为“音步”。
将诗歌划分出音步,以音步来控制诗歌的节奏是新月派诗歌的一大特点。
《催妆曲》一诗用五个诗节描绘了“催妆”的过程,诗歌一节四行,每节每行字数相当,都以七字句和八字句交叉出现,诗节匀称,诗句均齐,在诗节的建构上体现出整齐而有变化的特点。
全诗采用的是一句三顿的形式,每一句都是由三个音步构成,以二字尺和三字尺居多,其中还使用了2个一字尺和7个四字尺,于整齐的音顿中出现音尺数的变化,不仅在视觉上构成一种美感,而且也可以形成曼妙轻快、生动活泼的节奏,显示了灵动悠然的音乐美。
被遗忘的诗人朱湘及其对新诗形式的美学追求朱湘其人及创作朱湘,字子沅,原籍安徽太湖,一九○四年出生于湖南沅陵县,因生活所迫和对社会的不满,于一九三三年十二月四日,在上海开往南京的“吉和轮”上投水自杀。
朱湘是一位很有才气的年轻诗人,他从十八岁开始作诗,共出版过四本诗集(《夏天》、《草莽集》、《石门集》、《番石榴集》)和一本评论集(《中书集》)。
他的诗音韵铿锵、格律严谨、意境优美、手法多样,他对新诗格律的探索和实践,成绩卓著,在中国新诗坛上无人能与之匹敌。
鲁迅先生曾称赞他是“中国的济慈”,这种赞美对朱湘来说是不过分的。
朱湘才高气盛,孤傲清高,不流习俗,最终为当时的社会所不容。
为了表示抗议,他效法屈子,身赴青流,表现了中国传统诗人的气节。
朱湘的早逝,是中国新诗的一个惨痛损失。
朱湘死后的一、两年内,他的几位朋友曾发表过纪念文章悼念和介绍他,但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他被人们遗忘了。
很多新诗选集大都不收他的作品;至于评论和介绍,遍考群籍,总数也不过十数篇。
对朱湘这样一位优秀的诗人来说,的确是太不公平了。
朱湘的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从诗体来说,有意境幽远的散文诗,有玲珑剔透的哲理小诗,有音韵铿锵的新格律诗,还有表现中华民族崇高而优美的民性的叙事诗;从内容来说,他的诗既描写大自然壮美的景物,也抒发自己哀伤缠绵的情感,还关注国事、关注社会,为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而深沉地讴歌;从表现手法来讲,有中国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法,也有英美意象派的表现手法;从诗歌的形式方面来讲,不仅有自由诗、新格律诗,还尝试了两行、四行、三叠令、四环调、巴俚曲、栾兜儿以及英体十四行和意体十四行。
朱湘的诗歌,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方面来讲,都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
闻一多先生在一九三六年发表了《诗的格律》一文,首次提出了现代新格律诗的理论主张,在当时的新诗坛上,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和争论。
他认为新格律诗“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对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