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_论许渊冲先生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的改译
- 格式:pdf
- 大小:318.27 KB
- 文档页数:8
形容严谨细致的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君子慎始而后无忧慎而思之,勤而行之。
——唐代诗人白居易鸟三顾而后飞,人三思而后行.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卷一》凡大事皆起于小事,小事不论,大事又将不可救,社稷倾危,莫不由此。
唐·吴兢《贞观政要·政体》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疏忽。
《资治通鉴·太宗贞观十二年》忽:疏忽。
富贵会导致骄纵奢侈,疏忽大意会产生祸患动乱。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宋·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积于忽微:在疏忽了细微之处积累而成。
困于所溺:束缚在所沉浸的事体中。
谓祸患常因小事不谨慎酿成;有胆有识而无所作为,往往是意志沉溺所致。
2.形容“用心细心”的诗句有哪些1、《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唐代张籍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译文:虽然知道你是真心朗朗无遮掩,但我已发誓与丈夫生死共患难。
2、《解闷十二首·其七》——唐代杜甫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
孰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
译文:依靠什么来陶冶性情呢?只有在新诗作成后反复锤炼字句,诵读长吟,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既要学习、熟读谢灵运和谢朓的绝妙诗篇,又要学习阴铿和何逊刻苦钻研的精神。
3、《为学一首示子侄》——清代彭端淑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译文: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
4、《送徐群宰望江》——唐代邵谒贡艺必精苦,用心必公平。
译文:事情要做好,必须要精勤刻苦,做人要公平,必须要用良心去做。
5、《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春秋老子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于细。
译文: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的时候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
3.有关认真的诗句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2、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根——唐.杜牧《留诲曹师等诗》3、十年磨一剑——唐.贾岛《剑客》4、不是虚心岂得贤——宋.王安石《诸葛武侯》5、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唐.杜荀鹤6、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7、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送安惊落第诗》8、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9、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民歌《长歌行》10、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晋.傅玄《杂诗》11、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中诗英译中许渊冲的“三化”促进“意美”的表达作者:朱俊涛江滨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09期摘要:中文诗歌形式独特、意蕴深远,翻译时限制颇多、难度较大。
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结合自己多年的翻译实践经验,许渊冲教授将“美”作为翻译的最高境界,运用“三化”的翻译方法对诗歌进行了创造性的翻译。
本文结合实例分析中诗英译中许渊冲的“三化”如何促进“意美”的表达。
关键词:中诗英译;三化;意美诗歌在中国文学中独具特色,大多通过形象表达生活,通过意境表达情感,文字简练而意味深远。
在中国诗歌向世界传播的过程中,优秀翻译家不断涌现,许渊冲就是其中之一。
许教授基于大量的翻译实践,承前启后的提出了一套独特的翻译理论,即“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
“美”即“三美”论,包括“意美、音美和形美”。
“化”即“三化”论,包括“等化、深化和浅化”。
翻译难,诗歌翻译更难,但许教授则迎难而上,采用一套独特的方法来翻译诗歌。
在许教授看来,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虽然差异较大,但并非不可译,甚至提出要以诗译诗。
现当代翻译家朱光潜在《中英诗在情趣上的比较》中提到:“总观全体,西诗以直率胜,中诗以委婉胜;西诗以深刻胜,中诗以微妙胜;西诗以铺陈胜,中诗以简隽胜。
”[1]中诗意象丰富,经常意在言外,因此会出现表层意象与深层意象存在差距的现象,在中诗英译过程中若只进行单纯的意象互译,只能达到“意似”,无法传达其深层情感,再现原诗的“意美”。
此时,许教授的“三化”论可突显优势,弥补和实现诗歌翻译中可能丢失的意美。
在此,笔者与大家共同分享许渊冲在中诗英译中,如何利用“三化”来弥合差距,传达原诗的“意美”。
一、诗歌翻译中的“意美”和“三化”中国诗歌中的“意美”主要指诗歌中的意思美、意象美和意境美,往往通过用典、双关、象征等手法来创造一种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意境以传递感情。
因此,理解中国诗歌不仅要体会其字面意,还要挖掘其情韵意、象征意、言外意等深层意思。
[分享]中国古诗词英译(许渊冲)[分享]中国古诗词英译(许渊冲)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妩媚求之.求之不得,妩媚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Cooing And Wooing Translated by Xu YuanchongBy riverside are cooingA pair of turtledoves;A good young man is wooing A fair maiden he loves.Water flows left and rightOf cress long here, short there; The youth yearns day and night For the good maiden fair.His yearning grows so strong, He can not fall asleep,But tosses all night long,So deep in love, so deep!Now gather left and right Cress long or short and tender! O lute, play music brightFor the bride sweet and slender! Feast friends at left and right On cress cooked till tender!O bells and drums, delightThe bride so sweet and slender!大风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SONG OF THE GREAT WINDTranslated by Xu YuanchongA great wind rises, oh! The clouds are driven away.I come to my native land, oh! Now the world is undermy sway.Where can I brave men, oh! To guard my four frontiers today!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力兮驹不逝。
浅议许渊冲诗歌翻译的三原则许渊冲是中国当代翻译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中国诗词英法韵译的惟一专家,翻译了大量的中国古典诗歌作品,为播中国文化,提高中国优秀文化在世界文学界的影响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大量的诗歌翻译实践活动中,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又提出了诗歌翻译的三原则——“三美论”,“三化论”,“三之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翻译理论特色,为中国优秀诗歌走向世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中国当代的诗歌翻译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
许渊冲在文学翻译实践的60年活动中,不断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不断对自己的翻译实践进行反思并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翻译理论体系。
许渊冲在1984年出版的《翻译的艺术》和2003年出版的《文学与翻译》中明确的阐释了自己的诗歌翻译的主张和原则,从而奠定了自己诗歌翻译独树一帜的基础。
1 许渊冲的诗歌翻译三原则中国传统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学艺术宝库的精品。
它融合了绘画美、音乐美、意象美,是一种三维组成的复合艺术系统。
它的内容形象生动,读起来耐人寻味,在风格上主要呈现含蓄婉约的特点,节奏鲜明,音调和谐,是中华民族文学最该保护的部分。
这些美感在其英译中不但不能丧失,而且还要尽量体现。
翻译难,翻译文学作品尤难,译诗更是难上加难。
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尤其是在再现原文“三美”这方面,其困境早已是译界的共识,尽管如此,译界依然不乏具有研究价值的古典诗词英译的上乘作品。
许老的诗歌翻译为西方了解优秀的中国文化打开了一扇窗。
对于诗歌的翻译许老提出了以下的三原则,以下就结合具体的诗歌来领略许老诗歌翻译的经典策略:1.1 诗歌翻译的三美原则“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是译诗的本体论。
三美之中,最重意美,音美次之,最后是形美,也就是说翻译是美的创造,所以神似胜于形似,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努力做到三美齐备。
下面是许渊冲先生《静夜思》的两种韵文:译文①Before my bed I See a silver light,l think the ground is covered with hoar frost.Raising my head。
杜甫诗歌不同英译本的研究---以许渊冲、宇文所安的杜诗英译本为例摘要:唐诗的语言凝练,其中意蕴万千,包含了许多中国文化独有的特色。
如果对中国文化没有很深的了解以及深厚的文学功底是很难将唐诗翻译成英文的。
这就导致唐诗英译难度较大,国内外专门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较少。
但由于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举重若轻的地位,翻译他的诗歌的学者相较于其他诗人还是较多的。
其中国内著名的有许渊冲先生等,国外则是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先生。
本课题希望通过杜甫诗歌不同英译本的对比研究,为杜诗乃至中国古代诗歌的传播和介绍做出贡献,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关键词:杜甫诗歌英译、翻译理论、句式、意境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重要见证。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诗歌一直散发着其独特魅力,折射出时代的印章。
诗歌英译对传播中华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在经典诗词的传播过程中,翻译是一项极具考验并且意义重大的工作。
因此,本课题选取许渊冲和宇文所安两位翻译家所翻译的杜甫的两篇诗歌作为研究重点,分析其在用词、句法、情感、描绘意境方面的不同之处,从而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
一、功能对等理论、直译在杜甫英译本中的赏析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人尤金·奈达提出,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
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等一系列特点。
简单地说,直译指在译文中采用原作的表达方法,句子结构与原句类似,但也不排除在短语层次进行某些调整。
例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I will ascend the mo untain’s crest.It dwarfs all peaks under my feet.(许渊冲译)Someday may I climb up to its highest summit, with one sweeping view see how small all other mountains are.(宇文所安译)望岳这首诗是杜甫早期创作的诗歌作品,怀着少年的凌云壮志,呐喊出“总有一天我要登上山顶,那时周围的群山都将变得低矮渺小”的豪言壮志。
陶冶性灵存底物云舒烟染出真情——潘振元先生和他的书法俞涌
【期刊名称】《书画艺术》
【年(卷),期】2005(000)005
【摘要】人们常说:文如其人,书如其人。
这是就一股情况而言,也不尽然。
但对于书法家潘振元先生,他为人之人度谦和,待友之坦荡真诚,审美之高雅脱俗,学识之渊博精剑,无不在他的书作中一气而贯,融会表现,形成了他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
【总页数】4页(P17-20)
【作者】俞涌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92.1
【相关文献】
1.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论许渊冲先生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的改译 [J], 张智中
2.骨苍神腴云出岩间——纪念王个簃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书法选集序 [J], 程十发;
3.云物卷而舒腕底变通途——邵华泽先生书法流露出的科尔沁情愫 [J], 剑钧;
4.云物卷而舒腕底变通途——邵华泽先生书法流露出的科尔沁情愫 [J], 剑钧
5.云物卷而舒腕底变通途——邵华泽先生书法流露出的科尔沁情愫 [J], 剑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杜甫化用谢灵运诗句
杜甫在其诗歌创作中多次化用了谢灵运的诗句。
比如,杜甫的《春望》中的一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便是化用了谢灵运的《拟古九首》中的“落花时节又逢君”。
此外,杜甫的《夜听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中的“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
孰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
”这里的“二谢”指的就是谢灵运和谢朓,杜甫在这里表达了对谢灵运和谢朓诗歌创作的赞美和学习。
在《解闷十二首》中,杜甫也有提到谢灵运,如“隐吏逢梅福,游山忆谢公。
”这里的“谢公”指的就是谢灵运,杜甫在此表达了对谢灵运的敬仰和对其诗歌的赞美。
另外,杜甫的《送裴二虬作尉永嘉》中的“新文生沈谢,异骨降松乔。
”这里的“沈谢”指的是沈约和谢灵运,杜甫在此赞美了裴二虬的诗文,将其与谢灵运相提并论。
总的来说,杜甫对谢灵运的诗歌创作有着深厚的理解和敬仰,并在自己的创作中多次化用谢灵运的诗句,体现了杜甫对诗歌艺术的深入理解和高超技艺。
英译古典诗词的隐喻转化策略--许渊冲先生译文评析林文韵【期刊名称】《鸡西大学学报》【年(卷),期】2013(000)006【摘要】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原则,诗歌中隐喻的翻译直接影响到译诗的表现力。
唐宋诗词用词精炼、蕴涵深广,是隐喻的高度体现。
以许渊冲先生英译唐宋诗词的译本为语料基础,结合Newmark关于隐喻翻译的普遍策略,试归纳分析唐宋诗词隐喻的具体转化策略及其基本特点。
%The defining principle of poetry is metaphor, whose translation is decisive in the expressiveness of the rendered version of a poem.The best representatives of metaphor can be found in the classical poetry of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with refined wording and profound implication.Based on XuYuanchong’s translation of classical poetry and Newmark’suniver-sal strategies, the paper tries to generalize the specific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classical poetry and their features.【总页数】2页(P69-70)【作者】林文韵【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 21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相关文献】1.论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中的意境重构——以许渊冲的《琵琶行》英译本为例 [J], 许菊;郭懿2.冲淡典雅,轻灵洒脱--许渊冲先生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的语言风格例说 [J], 张智中3.如诗入诗,自成一家 --许渊冲先生古典诗词英译的语言风格 [J], 张智中4.及物性视角下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及其英译分析--以许渊冲和林语堂两版英译文为例 [J], 苏琳5.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论许渊冲先生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的改译 [J], 张智中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1年21期总第565期ENGLISH ON CAMPUS【摘要】中国古典诗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较高的历史地位与价值,许渊冲作为中国古诗文翻译届的泰斗,其独特的翻译思想能够将古诗文用英文文本的形式精准呈现,且其翻译方式值得我们当代青年学习。
本文以许渊冲《春晓》的译文翻译为例,分析了许渊冲在翻译过程中形成的三美理论,并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中探究当代英语翻译的方法,以此来促进古诗词的翻译质量的提升与发展。
【关键词】英语翻译;许渊冲;《春晓》【作者简介】宋宣(1990.05-),女,汉族,河南郑州人,郑州西亚斯学院明礼住宿书院,助教(辅导员),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翻译、学生思政管理。
中华民族的古诗词历经千年而不衰,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发展中的优秀文化成果。
《春晓》这一首诗是作者孟浩然在春天睡醒之后对于眼前情境的描写,该诗贴近生活,景美而情切,语言简短通畅,言辞朗朗上口,深受大众喜爱。
许渊冲作为从事多年文学翻译的学者,在《春晓》一诗的翻译中主要采用了韵体译诗的形式,从而将博大精深的唐诗以英文文本的形式呈现,展现出翻译文化中的意美、音美与形美。
一、许渊冲《春晓》的译文翻译特色分析1.春眠不觉晓——This spring morning in bed I'm lying.该句诗在汉语直译的过程中,能够翻译成“春日里睡觉不知不觉天已经破晓”,这就为整个诗的环境、背景进行了基本的交代,创设了一种春日醒来的情境。
在该句诗的英文翻译中,需要重点对于“春”“眠”以及“晓”来进行翻译。
“春”一字直接翻译成“spring”,通过直接翻译的形式将当时的季节与情境状态进行全方位的呈现;“眠”字是将英语中“go to bed”拆分成“in bed”和“I'm lying”,即通过意译的方式进行翻译,将“睡觉”这一词通过“躺在床上”这一动作进行呈现,这样就通过词汇的动态变化使情境得以再现,化静为动,更具有画面感与形象感;“晓”字是通过对它的中文释义“破晓”来进行英文翻译,这是通过增词的形式使得诗句中的句意更加完整,且在“This spring morning in bed I'm lying”翻译的过程中将该词作为整个句子翻译的核心,以此来将句子中的主要背景与写作源头进行介绍,从而更加完整地进行整个英文句子的呈现。
收稿日期:2004-11-24 作者简介:张智中(1966—),男,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博士生。
诗不厌改,贵乎精也——许渊冲先生诗词改译研究张智中(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天津 300071)摘 要:古今中外的著名诗人,于诗歌创作的过程当中,莫不字斟句酌、反复修改,体现了对诗歌艺术的不懈追求。
诗歌翻译一如诗歌创作,亦需如琢如磨、精益求精的“求美”精神。
诗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于大量的诗词翻译之外,几十年来一直坚持三番五次的诗歌改译,锲而不舍,如琢如磨。
本文通过对许渊冲先生诗词改译的个案研究,希望能给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带来启迪。
关键词:许渊冲;诗歌翻译;改译中图分类号:H 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5X (2005)01-0128-06 清代诗人袁枚有《遣兴》诗云:“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阿婆还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文不厌改,诗更不厌改。
越是诗坛“阿婆”即名家、高手,越是重视诗歌的修改。
诗为短章,所以诗的修改又主要是对词语的推敲和锤炼。
关于改诗之难、改诗之苦,中国古代文人记录了他们的心境:“吾作诗甚苦,悲吟累日,仅能成篇。
初未见可羞处;明日取读,疵病百出;辄复悲吟累日,反复改正,稍稍有加;数日再读,疵病复出;如此数四,方敢示人,然终不能奇也。
”[1](P.22)今人艾治平说:“写诗,须付出艰辛的劳动;改诗,也须付出艰辛的劳动;而把诗真正改好,尤须付出艰辛的劳动。
因此,改诗,正可说是一次‘再创造’呢。
”[2](P.167)诗不厌改,而改诗又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其原因何在?因为“人的认识不会一次完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总要经过不断琢磨和雕饰。
因此,就是大诗人也不例外。
”[2](P.161)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诗歌由于篇幅短小,对语言的要求更为严格。
因此,炼字、炼词、炼意,推敲反复修改,一向是中国古代文人在做诗方面精益求精的优良传统。
杜甫有诗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又有诗云:“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解闷十二首》之七)。
杜甫《解闷其七》古诗注释翻译与赏析杜甫《解闷十二首(其七)》古诗注释翻译与赏析解闷十二首(其七)作者:杜甫陶冶性灵存底物1?新诗改罢自长吟2。
孰知二谢将能事3,颇学阴何苦用心4。
1.存底物:凭什么东西?2.自长吟:自己拖着长腔反复吟诵,推敲修改。
3.孰知:熟知、深知。
二谢:揩南北朝时期的诗人谢灵运和谢。
将能事:意谓二谢才思敏捷,诗有灵性。
4.阴何:指南北朝时期的'诗人阴铿、何逊。
此诗是杜甫自道创作经验之谈。
他认为写诗可以陶冶性灵,而诗人凭什么写好诗呢?自己是刻苦用心来写诗的,每写诗,都要反复吟诵、修改。
同时也注意向前人学习,既熟读二谢那些很有才情灵性的诗篇,更注意学习苦吟诗人阴铿、何逊,刻苦用心写诗。
《读杜心解》云:"自言攻苦如此"。
《石洲诗话》云:"欲以大小谢之性灵而兼学阴、何之苦诣也"。
草阁柴扉星散居,浪江黑雨飞初。
山禽引子红果,溪友得钱留白鱼。
商胡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故驿楼。
为问淮南米贵贱,老夫乘兴欲东流。
一辞故国十经秋,每见秋瓜忆故丘。
今日南湖采薇蕨,何人为觅郑瓜州。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李陵苏武是吾师,孟子论文更不疑。
一饭未曾留俗客,数篇今见古人诗。
复忆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
即今旧无新语,漫钓头缩颈。
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
孰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
不见高人王右丞,蓝田丘壑漫寒藤。
最传秀句区满,未绝风流相国能。
先帝贵妃今寂寞,荔枝还复入长安。
炎方每续朱樱献,玉座应悲白露团。
忆过戎摘荔枝,青峰隐映石迤。
京中旧见无颜色,红颗酸甜只自知。
翠瓜碧李沈玉,赤梨葡萄寒露成。
可怜先不异枝,此物娟娟长远生。
侧生野岸及江蒲,不熟丹宫满玉壶。
云壑布衣背死,劳生重马翠眉须。
注:每四句为一首。
共计十二首。
关于用心传授的诗句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关于专心传授的诗句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关于专心的诗句有哪些1.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____林升《题临安邸》2. 究竟西湖6月中,风光不与4时同。
____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3.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适宜。
(.)____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2首·其2》4. 未能抛得杭州去,1半勾留是此湖。
____白居易《春题湖上》5.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____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6.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7.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
____欧阳修《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8.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
____欧阳修《采桑子·天容水色西湖好》9.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
____姜夔《暗香·旧时月色》10. 血染红笺,泪题锦句。
西湖岂忆相思苦。
____刘将孙《踏莎行·闲游》101. 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
____刘过《6州歌头·寄稼轩承旨》102. 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
____苏轼《青玉案·送伯固归吴中》103. 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
____苏轼《卜算子·感旧》104. 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10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
____欧阳修《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105. 赠君明月满前溪,直到西湖畔。
____毛滂《烛影摇红·送会宗》 106. 东风渐绿西湖柳,雁已还、人未南归。
____周密《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107. 西湖到日,重见梅钿皱。
____吴文英《瑞龙吟·送梅津》108. 西湖春色归,春水绿於染。
____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韵》 109. 1春不识西湖面。